我国机械类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课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院进行了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将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計合为一体。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和实验教学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通过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机械类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机械类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如何提升中职机械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为宁波市示范性中等职业中学,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于2005年率先在宁海县职业院校中开设机械类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机械专业技能。学校领导的关怀、学生的努力使各级机械类课程设计硕果累累。根据宁波市学分制建设及浙江省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将课程设计作为必修的技能提升项目纳入到学分制体系中,机械类学生课程设计评审合格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关键词:课程设计;实施;策略;评价;有效性

高素质的机械专业人才在我国制造业正向工业4.0时代迈进的当下,显得尤为稀缺和珍贵。中职阶段培养的机械专业人才是本行业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储备,但现实却是现有中职院校机械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难以达到企业的技术人才标准,一方面导致企业无人可用,一方面也阻滞了高素质机械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那么,究竟该如何缩短中职机械专业毕业生与合格企业员工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如何把中职学生培养既能看懂图纸、又具有一定实际操作技能的复合型行业紧缺人才?这些都是摆在众多开设有机械专业的中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校于2005年率先在宁海县职业院校中开设机械类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机械专业技能。学校领导的关怀、学生的努力使各级机械类课程设计硕果累累。根据宁波市学分制建设及浙江省课程改革的要求,学校将课程设计作为必修的技能提升项目纳入到学分制体系中,机械类学生课程设计评审合格才能获得相应学分。

一、 课程设计活动实施

课程设计相关事项

1. 机械类课程设计参与班级:高二(3)(9)(10)(11)(12)(13)。

2. 时间:2017年5.15~5.19为期一周

3. 项目:高二箱体绘制及模具装配图绘制

4. 目的: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机械绘图能力、规范绘图过程、提高绘图技巧

5. 成果:一份机盖零件图、一份机座零件图、一份模具装配图、一份课程设计感想

课程设计任务和内容

1. 图线、字体练习

2. 手绘机盖、机座

3. 手绘模具装配图

4. 专业教师评审(要求:三份图形中把你认为最好的一份带回家由父母签字后带回评审)

二、 课程设计的操作策略

1. 教学内容典型化

课程设计内容选择较为典型的机座、机盖及常见的塑料模具装配图。我市(宁波)制造业发达。以模具产业为例,宁波是我国主要的模具生产基地,每年工业总产值均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08年虽然遇到了经济危机,但仍增加9.8%。据统计,我市从事模具加工的企业6000余家(包括大大小小模具加工点),从业人员达18.2万余人。选择的教学项目是我市喜闻乐见的真实产品,使教学贴近生活。

2. 操作过程分组化

课程设计操作过程中,我们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1)打破原有课桌摆放次序,以组为单位,5-6张单人课桌围成一个讨论小组,5-6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2)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指定组长一名,采取组长负责制进行课程设计任务安排,并且对组内的学生我们根据学生平时在校学习情况进行有效安排,尽量使每个小组成员组成较平稳,以学生带动学生,使课程任务有效进行。

3. 指导方式现场化

在课程设计周过程中,我们根据本专业教师在校任课情况,安排课程设计周专业教师指导安排表,确保课程设计过程中都有专业教师在现场指导。在课程设计过程,我们采用“先集中,后实践,再集中”的循环方法。即先集中,教师讲解相关要求与步骤,然后让学生实践设计,设计项目结束后再集中,总结设计所得,讲解注意事项。并且在学生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现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指导。

三、 有效的评价体系

1. 学生自评

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事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分析、总结,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对本组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进行介绍:本组设计的思路如何、任务怎么安排、分工如何、做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如何解决、本组作品的亮点有哪些、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等。通过学生的自评环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主动完善、发展自我,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 生生互评

在一组代表对本组作品介绍完毕以后,其他各组对该组作品进行评价。设计的思路是否正确、作品是否有瑕疵、你有什么不同看法、你认为他们哪里是你们组该学习的等等。在学生的互评环节真正让学生各取所长,畅所欲言,吸收经验,吸取教训,真正發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教师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环节,教师通过归纳和总结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按照课程设计任务评分表对每组作品进行评价打分,并评选出星级学习小组。

四、 结束语

机械专业作为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正在从传统机械(车、钻、刨、铣、钳工等)走向数控化、电脑化、自动化的“现代机械”时代,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大型设备已经进入生产实际。机械专业要培养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现代制造业劳动者,就必然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高新机械技术的应用操作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课程设计能有效提高机械教学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美·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3]张娟妙.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严建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

作者:严建奎

我国机械类课程设计论文 篇2: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实践

摘要: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主干课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院进行了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将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計合为一体。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和实验教学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通过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引言: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改革开放后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需要大批具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要不断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2]。《机械原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的课程,如何在课程中加强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当前社会需求给《机械原理》课程提出的新问题。《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3-5]。但是目前《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作为两个独立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之间有了距离。为此,需进行改革,将知识与应用衔接。

一、《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相对独立带来的问题

目前,我校的机械类专业培养方案中,《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机械原理》是理论课,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同一学期。在教学执行中,先完成《机械原理》课程的教学,待理论课考试后,才开始《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这两个教学环节之间有了时间差,容易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脱节。

《机械原理》课程的知识主要用于解决机械产品这运动部分的机构设计和分析问题,因此,其主要内容也分为机构分析和机构设计两部分。机构设计部分通过介绍常见机构的设计知识,解决机械产品运动部分的设计选型问题。机构分析部分通过介绍机构结构、运动、力、效率和平衡等分析知识,解决机械产品运动部分设计当中的性能分析问题。由此可见,《机械原理》课程的知识与机械产品的设计息息相关。而在实际教学中,基本还是采用课堂讲解课本知识加课后布置作业的模式。尽管应用了计算机和网络等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但很容易陷入将原来黑板和作业本上的东西搬到PPT和网络上的模式。与学生在中小学学习中始终接触到的模式基本一致,导致学生继续沿用原来的学习方式:听课、做作业、复习和考试。难以达到培养运用课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学生需要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知识完成机构的设计分析,通过这样的设计过程熟悉并应用知识。但目前《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机械原理》课程考核结束后。很多课程结束后不需要再用了。使得学生在课程考试后心理放松,加上多年来的习惯,造成了考试课程知识在考核结束后迅速被遗忘的现象。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般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课程设计这种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很不适应。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设计,并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

在《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与被设计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直接相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进行改革以改变现状。

二、《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一体化改革

针对目前《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进行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对课程的全面改革,需要对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和实验教学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下面分别介绍各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计划

目前在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一个是理论教学环节,另一个是实践教学环节。在进行一体化改革后,原来的《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合并为《机械原理》一个教学环节。在合并后的《机械原理》中,需要完成原来两个教学环节中对学生不同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在课程其他方面做相应的改革。

(二)教学大纲

在教学大纲方面,由于新的《机械原理》课程需要承载原来两个教学环节的内容。所以在新的教学大纲中,既要有原来《机械原理》课程中机构设计和机构分析两大部分的内容,也要加入课程设计中的要求。当然要把原来两个教学环节的内容真正融合为一体,需要在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和实验教学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三)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方面,需要采用项目引导法[6]。在《机械原理》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设计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以项目设计的需要为中心开展教学。先介绍工程设计项目的流程及其需要用到的知识,再结合设计项目的需要介绍相关章节的知识。这种结合项目需求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工程应用,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知识是用于解决工程问题的观点。学生的学习也以项目需求为导向开展,从完成工程项目需要出发,根据项目的需要学习相关知识。

(四)课后作业

在课后作业方面,原来的《机械原理》课程作业主要是针对各章节知识的练习,用于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内容。虽然有些练习来源于工程实际,但题目中与工程项目的相关信息不多。对于学生来说,看到题目也知道与工程相关,但总感觉与工程实际还是有差距。为此,我们针对工程项目的需要结合课程知识设计了一些大作业,强化了课程知识与工程应用的联系。每个学生需要完成的大作业汇总之后就是一个课程设计。

(五)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方面,原来的课程实验以验证相关理论知识为主,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也只是在传统实验的基础做了改进,与工程项目的结合度不够高。在新的实验教学中,增加了与学生大作业相关设计性实验。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设计时,不但要绘制机构运动简图,进行分析计算,还要在实验室搭出主要机构。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制造企业对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为此,普通本科高校需要针对企业的需求改进学生的培养模式。针对目前教学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进行了《机械原理》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一体化教学改革。从培养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后作业和实验教学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真正实现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无缝衔接。为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种具体方法,为培养符合制造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机械工程人才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嘉鸣,孟庆梅.机械原理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2):91-92.

[2]郝智秀,申永胜,陈国景.基于网络的《机械原理》多媒体课件研制[J].电化教育研究.2009,(12):47-49.

[3]席本强,王琦,曲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创新型教学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1):94-95,98.

[4]黄小龙,刘相权.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1,(24):182,188.

[5]卢文娟.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改革实践[J].科技视界.2015,(29):81-82.

[6]简潔.“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高专文科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93-194,189.

The Integration of Mechanics Principle Cours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Design

KUANG Bing,HE Yu-lin,YANG Yun-ze

(School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angxi Univ.,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Key words:mechanical principle;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reform; 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作者:匡兵 何玉林 杨运泽

我国机械类课程设计论文 篇3:

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摘要:在当今机械化技术成为主流技术的社会背景下,机械类人才需求量明显增多,同时市场上对机械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所转变,要求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机械专业知识,同时对于其实践技能,以及创新、创造能力的要求也明显提高。而高校作为机械类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必须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加强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创新,提高机械类人才专业综合素养,为我国实现机械生产强国,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高校如何加强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前言:随着国家在机械化生产领域的深入发展,国家对机械类人才的储备需求和素质要求明显提高。要求机械类人才在掌握基础机械知识的同时,更要掌握规范性的操作技能,以及有关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造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机械类人才时,应当围绕当前市场人才素质要求,加强培养模式有效创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环境,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在机械专业领域的综合素养。

一、当前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在机械类人才培养方面,所采用的培养方式比较滞后[1]。在课堂讲授时,教师仍在延续成绩主导思想,重点讲授机械课程理论模块,而对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不够重视。归咎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对机械专业存在认知偏差,此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技术较强的学科,学生的专业素质,也重点由实践技能决定。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味关注理论知识,而忽略实践技能训练。则导致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同时,教师在组织机械类课程教学时,缺少的机械市场发展信息融入,导致人才培养效果很不理想。因此,高校应当针对当前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

二、高校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一)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应该结合当前机械市场人才素质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其他课程,全面对学生素质进行培养,为实现全能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条件。首先,在课程体系中,教师应加强英语、计算机、思政课程内容设计,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通知,对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更加丰富。优化思政课程设计,加强机械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为其今后在机械类工作岗位中,获得长远发展,奠定知识和思想储备。其次,在课程体系中,教师应该深度调查当前机械市场发展环境,并将机械课程与电子、信息等其他课程形结合,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储备。同时,高校应该合理分配理论和实践课程课时安排,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机械创新能力

在机械类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授课占据重点环节,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应当根据学生具体需求,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机械课堂上,表现的更加积极与主动,全面提高学生机械专业创新与创造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互动,针对机械类课程内容,发表自己的学习看法。让学生在讨论与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思维有效培养[2]。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相较于教师被动地灌输,所呈现的课堂效果更加显著。其次,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机械类市场上存在的一些实物设备、技术手段与操作模式,加深学生理解层次。同时,教师还可以合理设定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结合课程所学,完成实践课题,实现机械类专业知识有效内化。

(三)校企合作,构建机械专业实训基地

高校为了实现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创新,必须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意向,共同配合开展全能型、创新性人才培养。首先,学校利用企业资金条件在学校内部建立实践基地,引进先进的机械作业设备和操作平台。在平时理论授课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机械实践操作训练[3]。让学生在实践基地操作过程中,对机械类课程内容形成深刻理解。同时,企业应该为高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训机会,让学生深入企业机械生产作业环境。可以采用顶岗实习机制,让学生在企业接受一定时间实习。促使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机械类专业知识、技能了解更加深刻,全面提高学生机械专业综合素养。此外,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进入校园,进行机械市场发展分析,渗透专业性、实践性的机械操作技术和要领。让学生所掌握的机械知识、技能更具有时代性,为其今后更好地适应机械工作岗位,奠定素质基础。

(四)以赛促学,培养学生机械科研精神

以赛促学,是新时期机械类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学校应该根据机械类专业目标,定期组织技能大赛,为学生提供全面的锻炼机会。比如说,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机械产品设计创新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在机械领域的专业造诣。同时,学校可以为学生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邀请社会相关企业、人才,为学生在机械领域的创新、创造提供一定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学校应积极扩展第二课堂,为学生在机械领域成为全能型、创新型人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在比赛中的参与性,学校应该合理设定一定的奖励措施,比如说创新项目扶持金奖励。有效激发学生比赛热情,提高机械创新与创造实践动力。

(五)创新评价方式,健全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在培养机械类人才时,应注重跟随市场上机械人才素质转变需求,创新学生专业素养评价方式。首先,教师不能再延续应试思想,而是要本着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优化评价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任务驱动、实践训练、顶岗实习、技能比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与评估。同时,教师应该优化评价测试,将学生在机械类专业课程学习期间表现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作为评价重点指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机械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同时还应该重点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建设情况,端正学生机械专业学习态度,规范学生机械创新、科研精神。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定期围绕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全面优化评价效果,促使学生在机械专业的综合素养,更加全面。

结论:综上,机械类专业是目前高校教育体系中重点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机械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较强的专业类型,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高校在培养机械类人才时,应重视培养模式创新与完善。围绕当前机械类人才市场要求,优化机械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实践基地,落实校企合作教学体制,执行以赛促学教学手段,创新评价方法,从而使高校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系统的机械专业课程知识、实践技能,为其在今后的机械领域获得良好的发展,奠定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成慧,孙艳玲,付正飞,王宏达.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研究[J/OL].轻工科技,2018(05):157-158.

[2]张晓红,李建斌.地方高校機械类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07):60-62.

[3]张宏巍.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30(12):85-87.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永震(1992.10.08),男,汉,吉林舒兰市人,青岛工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类。

第二作者:夏明阳(1994.07.08),男,汉,甘肃金昌人,青岛工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类。

作者:王永震 夏明阳

上一篇:新时期电力企业安全论文下一篇:水力发电厂工程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