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安全管理论文

2022-04-15

铁路车间是运输生产现场的直接管理层,是班组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铁路车间的安全生产在铁路局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面对铁路改革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运输车间的现场管理水平,提高自控、互控能力,筑牢铁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是铁路运输安全的当务之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车间安全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车间安全管理论文 篇1:

巨型煤制油装置车间安全管理模型及实现

摘 要:针对车间级社会-技术安全管理模型、与之对应的系统性管理措施以及国内巨型煤制油装置过程安全管理缺乏理论和实践操作的困境,构建了车间级社会-技术安全管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系统性管理模块,将煤制油车间过程安全分解为风险管理、作业管理、责任管理、现场管理、委外管理、事故和应急管理、领导和员工管理7个方面,提出了巨型煤制油化工装置的过程安全管理“十六化”(16个安全管理措施)方法。该方法在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责任公司煤制油化工板块各单位实践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实现了过程安全。

关键词:煤制油;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十六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15GLB020);江苏省高校社会科学重点基金(2017ZDIXM075)

目前,国内煤制油化工项目快速发展。煤制油化工项目生产工艺大多为世界领先技术,技术集成度高、操作难度大、对操作人员要求高。尤其是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煤制油装置是非标的,对装置的风险管理没有经验。同时,煤制油化工发展时间短,从业人员均来自不同的石油石化企业,知识层次、文化理念、安全认知、操作技能都有较大差异。工艺新、装置新、人员新,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员工安全技能差,操作、作业行为不规范等现象突出,安全管理面临着严峻挑战。车间级的社会-技术安全系统模型一直缺乏研究理论。因此,针对巨型煤制油装置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目前都处于认知匮乏状态。

过程管理涉及技术(设备故障、工艺参数变化)和社会(法规/政策、人和组织因素)等多个方面,其风险构成要素比较复杂,既有技术风险也有社会性风险,目前的方法是基于技术因素(通常是定量的)或社会因素(通常是定性的)的分析。任何一个方法,都不能建立所有关键场景,也很少考虑其组合和交互影响,需要开发一个整体的、集成的系统框架来有效地管理风险,尽可能地完全覆盖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Jain等[1]提出了一种过程弹性分析框架(Process Resilience Analysis Framework,PRAF),将技术和社会因素结合在一个综合的方法中。这主要基于4个方面:早期检测(Early Detection,ED)、容错设计(FaultTolerant Design,ETD)、塑性(Plasticity,P)和可恢复性(Recoverability,R),只给出了分析方法,没有给出具体的做法。Hector等[2]给出了一个专家系统,将分布式控制系统采集的实时过程数据与历史数据和高风险情景条件相结合,作为诊断参数。人们的经验和知识被输入专家系统,作为描述条件和行为之间关系的规则。该研究没有讨论社会性风险因素的控制方法。国内关于过程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个方面,或风险、或变更、或应急[3-5],杜彩丽等[6]针对现有过程安全管理上的缺陷构建了一个体系,但是缺乏具体的做法。

车间级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综合社会和技術的复杂系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缺乏一个车间级的社会-技术安全管理模型以及与其对应的系统性载体。为此,本研究开发了一个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给出了系统性载体,并以“体系落地十六化”的形式在国家能源集团煤化工板进行块实践。

1 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

车间级社会-技术系统安全管理模型由以下7个功能模块构成:(1)行为和技能管理,行为重点是管理者的有感领导,技能主要指员工的安全技能。(2)基于认知优化的作业序列管理,主要是基于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作业序列安排,以尽可能减少人为失误。(3)岗位、角色和责任模块,主要实现风险认领功能,实现风险的时空责任分担,实现时时、处处风险有人控制。(4)风险识别、分级、隔离和过程预防模块,是将风险预防管理和作业结合,实现低成本、有重点的风险管理。(5)现场因素的稳定性、清晰性和交叉性控制模块,主要实现风险因素的显示化、稳定化和人员强关联,避免风险流动、责任不清。(6)域外关联因素控制模块,主要实现对外来主体的行为和作业控制。(7)学习和演练模块,是从事故中学习、在演练中增长技能,与模块一构成反馈。整个模块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2 基于车间级安全管理模型的煤制油管理系统

化工过程安全涉及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按照图1的模型,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有限公司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以作业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属地为依托,进行现场和委外管理,在社会性上配上责任管理、领导与员工管理,构成以主题为活动内容的过程安全管理集成操作体系,开发了自己的车间管理系统(见图2),包括领导和员工管理、责任管理、作业管理、风险预控管理、现场管理、委外管理、事故和应急管理,并开发了16个具体操作分别与之对应,简称“十六化”,其内容是领导干部示范化、安全技能过关化、风险辨识动态化、风险管控分级化、作业操作票证化、能量隔离上锁化、措施落实指述化、作业流程标准化、责任落实属地化、工作场所定置化、岗位创建完好化、生产现场目视化、当班工作日清化、委外管理统一化、事故经验分享化、应急演练常态化。“十六化”与车间管理的关系如下:

2.1 干部和员工管理

2.1.1 领导干部示范化

以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量化领导干部“七个率先”(率先宣贯和践行安全理念、率先学习和遵守安全规章制度、率先制定和实施个人安全行动计划、率先开展安全检查、率先讲授安全课、率先开展安全风险辨识和隐患治理、率先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工作指标,发挥领导干部在安全工作中的示范率先作用,使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员工“看到”“听到”“体验到”的方式展示对安全工作的承诺,用实际行动引导员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2.1.2 安全技能过关化

开展安全禁令关、消防气防关、工艺流程及操作关、装置联锁及操作规程关、设备设施“四懂三会”关、开停车操作票关、事故预案关、管理制度关这“八关”的培训,强化员工对所需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升员工素质。只有“过关”后的员工才可发安全上岗证,各级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制定“过关”内容,确保人人“过关”。

2.2 作业管理

2.2.1 措施落实指述化

在国家电力行业实行唱票制的基础上,结合煤矿“手指口述”的方法,对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作业等各类票证制定的风险管控措施,由监护人和作业人用手指口述方式逐项进行落实,提高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控水平,实现风险预控。

2.2.2 作业流程标准化

将岗位标准作业流程与过程安全管理要求融合,逐步建立、完善岗位标准作业卡,明确岗位各项作业的步骤、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强化过程监督考核,使每个员工熟练掌握本岗位标准流程和存在的风险。全面推行“两个作业包”(检维修作业包、专业技术人员资料包),作业人员对票证内容特别是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核实,在作业地点悬挂,便于检查与确认;专业技术人员对作业过程的技术参数进行现场确认、验收,用质量保安全,防止发生事故。

2.3 风险管理

2.3.1 风险辨识动态化

对于各类作业活动中人、机、环、管方面发生变化、变动前辨识不全面、未涵盖及技改技措、事故事件发生后、新增重大隐患等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辨识,补充到《风险辨识卡》《风险控制卡》中,形成一种动态辨识,做到查漏补缺,真正达到风险预控的目的,控制动态变化后有可能造成的风险。

2.3.2 风险管控分级化

明确风险分级程序,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制定预控措施,形成高、中、低度风险分级控制卡(高度风险制定管控方案并定期管控),要求厂级领导对本单位高度风险进行管控,中层人员对所属业务中高度风险进行管控,岗位员工对本岗位所有低、中、高度风险进行管控,各负其责,分级管控。

2.3.3 作业操作票证化

对现场用火、动土、临电、受限空间等所有施工和作业,必须按照“一事一票”的要求,对作业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辨识;在作业票内选择相应的风险削减、控制措施,逐项检查落实、确认和安全交底,落实8类特殊作业许可制度、持票作业;作业完成后及时在安全信息化平台消票、归档。

2.3.4 能量隔离上锁化

在检维修作业中严格管理能量隔离,在检维修作业前,如存在能量意外释放的可能性,必须开展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编制《能量隔离卡》,施工作业人员持《能量隔离卡》使用锁具、盲板、阀门及附属标签,对涉及的阀件、电气开关等实施上锁挂签措施,进行能量隔离和标识,落实安全措施后方可作业,确保作业区域内能量、物料的可靠隔离,防止危险能量和物料意外释放造成人员受伤、环境或设备损害。

2.4 責任落实属地化

明确单位、组织、作业区域(即属地),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当班谁负责,谁的工作谁负责”,界定各级人员的属地责任。属地责任人对所辖区域存在的危险源进行排查、控制,对现场的安全生产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并逐级上报。属地发生事故等情况,对属地责任人进行追责,使全员树立“人人当家做主人”的意识。

2.5 现场管理

2.5.1 工作场所定置化

在各类办公室、交接班室、资料室,仪表、电气机柜间、中控室,备品、备件等各类库房,生产现场,工具柜、仪器柜、资料柜、档案柜等场所,通过“5S”管理,对办公用品、工器具实行定置化管理,做到物放有序、整洁规范、使用方便,避免非正常情况下误动、误拿、误操作。

2.5.2 岗位创建完好化

以“完好岗位”“标准化变电所”“无泄漏车间”等为创建主体,对各生产岗位、检修班组、电仪运行岗位、变电所等进行设备完好创建,提高设备完好率,消除生产装置低标准、动静密封点泄漏问题;车间每周、厂级单位每月、集团公司每季度对“创完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问题通报、整改,提高设备的安全水平。

2.5.3 生产现场目视化

对工艺、设备、现场、道路、人员和工器具等,用颜色和各类标识等方式区分、鉴别,让生产现场一目了然,容易辨识,防止误操作。

2.5.4 当班工作日清化

将班组成员和技术人员日常固定工作列成目录清单,按照工作标准明确负责人,进行日清、周清、月清,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更好地落实各级人员责任,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早发现和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

2.6 委外管理统一化

对施工、检维修、后勤服务等所有委外单位的安全管理,严把“五个关口”,即:资质关(委外单位资质、安全业绩审核、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安全人员配备)、准入关(机具、关键人员报审、材料检验)、责任关(明确施工单位主体责任、监理单位监管责任、建设单位属地责任)、监督关(委外单位日查、监理单位旁站、建设单位监察)、验收关(委外单位按任务验收、监督单位按点验收、主责单位按标准验收);做好“六个统一”,即:委外队伍安全管理体系与神华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统一,委外队伍工作、管理、技术标准与建设单位统一,委外单位厂级入场教育、施工三级教育、作业前班组安全交底统一,委外单位班组组织机构健全、履职检查、工具箱会统一,委外队伍不安全行为查处、隐患排查、安全保证金抵押统一,保障委外单位安全管理规范、统一。

2.7 事故和应急管理

2.7.1 事故经验分享化

各单位安委会、安全办公会、调度会、安全例会等安全类会议开始前,根据不同时段的工作重点、国内同行业典型事故情况,通过事故案例视频、PPT等形式开展安全警示教育,组织与会人员结合实际就应吸取的教训、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等进行分享、讨论,举一反三,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止重蹈覆辙。

2.7.2 应急演练常态化

明确厂、车间、班组三级应急要求,编制应急过程中各应急小组的具体工作内容与流程,组织全员开展循环滚动桌面推演学习,确保员工熟知应急处置内容、流程。按照厂级每季度一次、车间每月一次、班组每周一次的频次,开展不间断、循环演练,使全员熟知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水平。

3 结语

針对社会-技术型车间安全管理缺乏系统模型以及系统性管理措施,构建了车间级社会-技术系统安全管控理念模型,开发了系统性管理措施,从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风险的预控,将车间过程安全管理分解为风险管理、作业管理、责任管理、现场管理、委外管理、事故以及应急管理、领导和员工管理7个方面,开发了“十六化”具体管理方法。“十六化”对企业过程安全管理怎样做最有效、日常安全工作怎么抓、用什么标准抓、抓到什么程度等实际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和落实,是科学管理应用于煤制油化工安全生产实际的有效举措。

通过推行实施“十六化”管理方法,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在项目建设和试生产安全管理方面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体现在:(1)改变了安全管理缺少载体的局面,使安全管理有系统、有抓手、有措施、有考核、有反馈。涵盖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进行了风险全覆盖。(2)改变了过程安全管理不具体、不易执行的局面,实现了在员工中好听、好记、好执行,安全管理效果好用、管用、实用的目标。(3)解决了作业项目、风险辨识、安全预控、质量把关不能一一对应的问题,建立了作业项目与安全、质量措施之间的有效桥梁。(4)使过程安全管理与实际落实之间的对接更加紧密,消除了理论体系与操作“两张皮”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JAIN P,PASMAN H J,WALDRAM S,et al.Process resilience analysis framework(PRAF):a systems approach for improved risk and safety management[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17(8):53.

[2] HECTOR,PUYOSA P.Knowledge management applied to chemical process safety[J].IFAC Proceedings Volumes,2012,45(6):1011-1016.

[3] 杨春.化工过程安全变更管理[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9,35(1):5-6,13.

[4] 葛安卡.化工过程安全管理中的应急响应[J].现代职业安全,2019(2):24-26.

[5] 仲海霞.浅谈化工过程安全风险辨识与管控[J].石化技术,2018,25(10):305.

[6] 杜彩丽,金光海,薛东.基于实践的过程安全管理体系的创新完善[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18,34(5):5,7-9.

作者:汤卫林 方叶祥

车间安全管理论文 篇2:

关于强化铁路车间安全管理的探索

铁路车间是运输生产现场的直接管理层,是班组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铁路车间的安全生产在铁路局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面对铁路改革的新形势,如何进一步提高运输车间的现场管理水平,提高自控、互控能力,筑牢铁路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是铁路运输安全的当务之急。

一、车间安全管理的五大要素

(一)“人”,即人的管理

安全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生产车间岗位的人员需求程序应是非常规范的。车间新需求的员工,根据公司所荐人员的详细材料,先形成定岗的初步意向,然后到辅助岗位进行一段时间的磨合。在这段磨合期中,车间以责任感强弱为该员工最基本的评价基准,然后根据该员工的操作技能水平、熟练程度等情况进行总评,形成书面资料,反馈给公司,以落实定岗。对初评不能担当本岗位者,车间通过以培训、再教育等途径来提升该员工的综合能力,以达到胜任的目的。如果还不能胜任的员工,则谢绝录用。在日常生产中,车间管理者要注重与员工进行沟通,通过表扬、鼓励、奖赏等激励方法增加员工的工作信心和激情。

(二)“机”,即机器设备的管理

机器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条件,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首要保障。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根据设备保养的复杂性,对每台设备定制“设备责任牌”,落实专人负责。公司不定期开展现场管理检查,并建立相配套的奖罚制度,使每个设备责任人形成自觉保养设备的良好习惯。员工在交接班的时候,必须有机器设备运行情况的交接记录,一旦发现机器设备运行异常便可及时报告、及时维护。此外,还应定期组织安排机器设备操作培训或理论培训,以达到安全操作的目的。

(三)“料”,即物料的管理

物料管理是安全生产中的基本因素,由于化学物料的特殊性,物料性能的转换相当快,也就是说,从低温到高温,从低压到高压,由稀变稠等一系列反应,伴着一种物料的加入,只在瞬间便可完成。车间从领料人员开始着手,应进行专业的培训,使他们熟悉工艺流程,通晓每种物料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对一天所需物料能做到计算精确。对于不适存放的物料,严禁在车间停留,做到现取现用。领料人员必须对仓库原料进行及时检验,严禁将不合格原料领进车间。为此,车间还应建立专门的考核制度,培养员工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四)“境”,即环境的管理

环境可直接影响到安全生产,也是创造优质产品的前提。作为一名生产车间管理者,应结合“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5S管理思想,以现场管理为出发点,通过开展自查与互查的方式,结合车间实际制定相应细则。车间各种用品、工具的摆放应当规范,并成为一种习惯。生产车间管理者应鼓励员工积极参加“合理化建议”活动,发现、探索各类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建议,并对相关建议进行分析,完善,付诸实施,以达到不断改进的目的。

(五)“法”,即操作法,指导书

操作法是引导操作的路线,在操作过程中路线不能变。有的操作工特别是新员工对操作法常有疑惑,作为生产车间管理者,除了解释,还应派出经验丰富的老操作工进行手把手教导,直到他们完全理解和掌握。为了减少安全隐患,车间还应根据原始记录、显示记录仪,不定期地进行检查,提醒操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操作与规定完全一致。针对每个不同岗位,车间还应制定各岗位的职能考核细则,一周一小评,一月一大评,奖罚根据考核细则所规定的条例进行,进一步提高操作工在操作工序中的细心程度。

二、当前车间安全管理的难点

(一)管理制度尚待完善

实施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改革和大范围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后,站段和车间一些管理制度和办法带有明显的过渡性、阶段性特征,如在两违范围的界定上,同一系统无统一标准,导致本系统各单位对同一工种的两违定性定责五花八门。在生产力布局调整中一些站段合并后规章制度建设滞后。如个别运输生产单位合并调整后,仍沿用合并前的管理制度,一个段几个运用车间仍沿用不同的作业标准。有些站段整合后工效挂钩考核分配办法迟迟不能整合统一,一些临时、过渡性措施纳入规章制度相对滞后。同时,站段和车间对铁路局的长效规章制度制定具体操作办法不细不实。从铁路局各部门和站段制订的细化措施来看,存在照搬照抄现象,没有从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相应措施。如在干部安全检查量化考核上,没能对安全检查表进行细化,对量化标准满足于数字要求,没能有针对性地对生产实际具体制定量化检查内容和标准,量化考核流于形式。

(二)车间干部能力不强

规章制度制定以后,干部是决定因素。但当前一些车间干部工作不到位,总是浮在表面,流于形式。一是业务不精。部分干部是站段科室优化精简进来的,对车间业务不精。二是方法简单。有的车间干部为了不被考核扣分而被违章,忽视对职工的教育沟通,致使干群关系紧张,职工产生抵触情绪。三是作风不实。部分干部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对工作产生短期行为,不下现场,不摸实情,怕伤感情。四是政绩观念片面。部分车间领导本位主义现象严重,对待事故和上级检查发现的问题,不是眼睛向内查原因、找教训,而是托人找关系,推脱逃避,导致隐患和问题越积越多,最终造成事故。五是安全管理出现梗阻,安全信息不畅,安全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落实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口头上,缺乏依法、依规抓安全的责任意识,缺乏踏踏实实、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负责精神。要求力度上逐级递减,管理上形成不了闭环甚至出现断层。六是不善于发现问题。一些车间干部管理粗放、方法简单,对违章违纪司空见惯,放任自流。

(三)职工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错误操作问题经常出现,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对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办法,一些职工不能熟练掌握,应急处置能力不高。三是对职工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工学矛盾不能有效协调,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距现场安全管理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四是职工业务技术能力与收入分配挂钩不够直接,不能有效促进职工学技练功。

(四)安全隐患相对突出

一是两违现象普遍,不时引发事故。主要表现在有章不循、当班睡觉、离岗窜岗、简化作业和错误操作等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可以说,两违现象的存在,为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土壤。二是安全措施不到位,施工安全问题突出。主要在施工安全管理上暴露出较多问题。从引发问题的因素上看,覆盖面很广,有安全协议问题,有监控不到位问题,有施工组织问题,有管理混乱问题,有超量准备和准备不足问题,还有开通把关不严问题。三是设备质量问题增多,严重威胁行车安全。首先,主要行车设备故障发生较多,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机客车走行部、电器、站车防火防爆设施、列尾装置以及自然灾害对设备造成的损坏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大量存在。其次,设备故障构成事故情况严重。从事故造成的后果看,由于列车载重、运行速度和运行密度的加大,对行车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尤其是行车设备故障导致非正常行车引发二次事故的威胁加大。再次,故障考核力度仍不够大。实行故障考核办法后,一些惯性故障、结合部扯皮的问题减少了,但仍有一些部门压力不大,重视不够,这也是导致惯性故障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车间管理的对策

强化车间管理总的思路是,以专业管理为基础,以强化现场控制为核心,以调动职工积极性为根本,以有利于劳力组织、有利于安全控制、有利于利益调整、有利于应急处理为重点,把车间建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管理到位、控制有力的自控型车间。

第一,理顺车间管理关系。一是明确职责。要尽快赋予车间相应的权力,做到权责统一。要改变过去车间管理的思维方式,在车间责任与权力统一上实现创新发展。对较大车间和远离本部的车间,可在资金保证、职工奖惩、奖金分配、人员使用等方面适当扩大权限,为加强车间管理创造条件。通过适当放权,充分调动车间干部加强安全管理、组织生产指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路局的方针政策,各站段可在认真领会基本精神的基础上,结合车间实际进行整合,形成具体的指导意见,便于车间理解和执行。二是分工负责。对车间主任、党总支书记、副主任的分工要细致、要具体、要明确;要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把车间的管理职能分解、细化到每个管理岗位,什么事该谁管必须界定清楚,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同时,也要加强协作,分工不分家,防止出现管理“空档”。

第二,提升班组自控能力。班组是站段一切管理工作的落脚点,站段的各项专业管理和基础工作最终落实到生产现场。离开班组,管理将成为空中楼阁,安全也成为一句空话。新体制下,传统的“人盯人”式管理已经明显不适应,必须激发班组这个安全生产基本“细胞”的活力,增强安全生产前沿阵地的自控能力。因此,必须把班组管理的优化做为现场管理的首要环节抓紧抓实,并和“岗位达标、班组升级”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强化车间自控能力提供基础保证。要使班组管理适应铁路改革的新形势,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应当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改革班组劳动管理,按照新形势的要求,落实劳动用工自主权。把竞争机制引进班组,做到合理组合,人尽其才,提高效率;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加大奖惩力度,按劳分配。二是加强班组基础管理。铁路企业的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要抓好安全生产、路风路誉,搞好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这一目的,就管理而言,既要靠企业正确的管理决策,也要靠提高班组的基础管理水平。三是提高班组科学管理水平。要结合车间和班组实际,在班组逐步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要使管理思想现代化,就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人才第一的思想、系统管理的思想、经济效益观念等等;要使管理组织现代化,就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指挥统一高效、信息灵敏准确等要求,搞好班组的组织建设;要使管理思想现代化,就要在总结和继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先进管理方法,增强管理的科学性。四是做好班组政治思想工作。改革中,企业内部各种利益发生着深刻变化,必然会引起职工队伍的思想活跃和波动。这些最大量的、最经常的思想动态首先从班组反映出来,而职工对改革的和支持程度,又关系到改革的成败。所以强化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是推动企业改革的关键环节。铁路车间点多线长、流动分散,许多班组环境艰苦,班次工种繁杂,远离领导、独立工作,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要靠班组自身去解决,只有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班组建设建立在坚实的思想基础上,才能有效保证大联动机的安全运转,也才能保证铁路企业安全、路风、效益三大任务的完成。

第三,提高职工整体素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安全息息相关。一是提高劳动技能。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的要求,把职工学习培训的内容具体化、现场化、岗位化,以职工个体技能的提高,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组织职工学标、贯标、对标。学标,就是把规章制度、技术标准、设备标准、作业标准细化、具体化,组织职工学习熟知标准,全面掌握标准;贯标,就是认真贯彻落实标准,使各项标准成为日常工作的行为规范,时时、处处得到有效落实,在标准范围内行动;对标,就是按标操作,对标作业,保证对标不走样,作业不违规。要大力开展达标竞赛活动,营造“不违章作业、不简化作业、不马虎作业”的“三不”浓厚氛围,增强职工学标、贯标、对标的自觉性。三是切实开展竞技、竞赛、竞争。竞技,就是开展经常性、规范性的技术比武,搞活“每月一大考、每周一小考、每班一道题”等竞技形式,在实际演练中提高职工技术作业能力;竞赛,就是开展班组之间,职工之间的劳动竞赛,形成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竞争,就是不断完善干部职工竞争上岗机制,把安全业绩和职工竞争紧密挂钩,优胜劣汰,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当前铁路不断推进改革的新形势下,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运输安全工作任重道远。广大干部职工只有认清形势,理性思考,迎难而上,努力抓好车间安全管理,确保运输安全有序可控,才能为推动铁路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单位:武汉铁路局党校)

作者:金 葵

车间安全管理论文 篇3:

如何加强车间安全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5G以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推进了制造业等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与变革。在2012年,德国提出“工业4.0”的概念后,世界各国都相继提出各自国家层面的制造行业发展战略。本文探讨了数字化车间的重要性,分析了数字化车间构建,研究了数字化车间系统集成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车间规划设计注意事项,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化车间;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引言

工业生产已经发展到高度自动化与信息化阶段,然而国内制造企业虽然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但是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全局的数字化制造能力,能基本达到制造现场的全局数字化建设的企业仍是少数,完全实现全局制造流程的实时监控管理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近年来,数字孪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与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高校都在对数字孪生的定义以及内涵进行研究与扩展。同时,得益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孪生车间的实现成为可能。

1 数字孪生系统架构

为了将智能车间设备层、感知层、驱动层和应用层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本文提出了数字孪生系统通用架构。其主要有七个模块组成,分别为系统管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数据集成与管理模块、数据可视化模块、监控视角模块、运动驱动模块以及状态匹配模块等。(1)系統管理模块。用于其他六个模块间的耦合,包括数据传输、接口调用、触发信号传递等。(2)数据传输模块。负责数采信息数据的管理以及对于各个模块数据请求响应,根据各个模块数据请求,由数据入口获取响应数据并进行分发。(3)数据管理模块。用于系统运行全部数据的管控,包括外部数据刷新、运动驱动、数据存储/分析等。数据管理模块中数据信息单独存储为数据列表,用于映射数据传输模块传递的数据信息。(4)监控视角模块。提供不同的视角切换功能,满足使用者的监控需求。通过切换虚拟相机角度方位或者切换不同的虚拟相机,可以得到不同的观察角度及图像,从而实现用户360度无死角的监控目的。(5)数据可视化模块。将制造现场运行数据以直观可视化方式进行展现,包括可视化内容层级、可视化展示逻辑及可视化内容播放。(6)运动驱动模块。负责数字孪生虚拟制造现场所有运动的数据驱动模块,包括坐标变换、旋转位移、电机/伺服驱动等。运动驱动模块由数据解析脚本、变量匹配脚本、实时驱动脚本构成,对生产线每个自动化工位并行驱动。

2 车间安全管理有效措施

2.1 智能车间运行管控

构建透明工厂,提升车间的运营管理水平,提高设备的运转率,降低能耗,促进安全生产。数字孪生智能车间运行管控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数据汇集与展示。通过数据感知获得物理空间中智能车间运行关键状态信息,以各种图表、旗标、注释、云图等显示智能车间实时状态。(2)生产过程监控。在车间孪生数据的驱动下,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过程优化和远程控制,包括:车间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工况、生产节拍、过程实况、物料信息、人员操作、能耗变化、产品质量和安全环境等状态的实时感知。(3)生产运行优化。在孪生数据的支持下,结合专家知识及生产系统模型,建立多级指标连接响应机制,可以及时模拟生产情况,基于数字孪生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工艺调试、计划调度、故障预警、预测性维护、绩效分析与优化决策等。

2.2 实时监测系统

首先,三维虚拟车间环境构建主要是借助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予以实现,需要由相关工作人员对车间生产现场相关信息进行采集,然后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构建相应的数据模型,最后利用这些数据模型构建三维虚拟车间环境。其次,可视化信息集成技术,主要是借助人机交互界面,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通过点击三维虚拟车间中的相关设备,对此设备的位置、运行状况等信息进行了解,还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对车间相关设备进行一定程度的操控。再次,设备状态分析技术,主要是传感器等设备数据采集装置以及管理系统中设备状态监测模块的结合运用,通过传感器等装置收集的设备运行状况数据,只能简单的呈现设备运行状态,想要深入、详细的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及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比如,在设备状态分析系统中设置温度、均温等相应的设备阈值以及设置预警功能。借助设备运行状态分析系统对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设备的运行效能进行掌握,当某项设备运行数据超过预先设置的阈值,则发送系统预警信息并在人机交互界面对存在运行故障或运行隐患的设备进行显示,以便相关技术人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

2.3 虚拟制造利用

1)生产线布局及仿真。针对新工厂建设,基于企业发展的战略与前瞻性,进行三维工厂模拟验证,减少未来车间调整带来的时间和成本浪费。工艺仿真真实反映生产过程中铁水熔化、倒运、浇注、冷却、落砂等工艺,并依此对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处理等。2)物流仿真。通过物流仿真、优化工艺、物流设施布局、人员配置等规划方案,提升数字化车间规划的科学性,避免过度投资。对生产规划环节,通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对于工厂的生产线布局、设备配置、生产制造工艺路径、物流等进行预规划,并在仿真模型预演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评估、验证迅速发现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与优化,减少后续生产执行环节对于实体系统的更改与返工次数,从而有效减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效率。

2.4 ERP管理系统

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产品生产方案的规划与车间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促进车间生产制造活动的规范化、制度化开展,其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几个环节:(1)由工厂计划计调部门工作人员将工厂计划相关信息录入到ERP管理系统中,并将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整理之后,上传给上级管理审核部门;(2)工厂计划管理审核部门对计划内容以及计划可行性等情况进行核对、审查,若工厂计划通过审查则将计划方案发送给生产部长或副总经理等企业领导进行审批,如果工厂计划未能通过审查则将计划方案退回到工厂计划计调部门进行修改处理;(3)生产部长或副总经理对通过方案审核部门审查的工厂计划进行审批,其流程与方案审核部门的审查流程一致,然后再将通过审批的工厂计划由管理系统发送到各个分厂或相应的生产车间。

3 结束语

数字孪生作为践行智能制造、工业4.0、工业互联网、CPS、智慧城市等先进理念的一种使能技术和方法,当前被企业、研究机构、科研人员广泛关注。如何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使数字孪生技术从理论走向落地应用,是数字孪生技术一下阶段发展和研究的重点,当前迫切需要一个系统、通用的软件架构和关键技术指导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威.工贸行业洁净车间安全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决策咨询,2020(06):35-38.

[2] 田玉兵,李帅.如何加强车间安全管理工作[J].内燃机与配件,2018(06):159-160.

[3] 付一洋.如何做好化工企业车间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3):267.

[4] 穆合买江·木尔旦.浅谈铁路工务车间安全管理的评价及研究[J].科技展望,2016,26(04):194.

[5] 贺亮. 阿城信号车间安全管理的评价模型设计[D].吉林大学,2014.

作者:蔡念 刘双

上一篇:会计审计研究论文下一篇:室内设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