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论文

2022-05-01

[摘要]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思想重视不够、体制保障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实践形式单一、缺乏监控机制的状况,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对此,文章提出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经费投入、丰富实践形式、健全考核机制,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论辩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论辩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论文 篇1: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

摘 要: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复杂,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文章通过梳理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思辨力培养的现状,并追根溯源,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方面来探索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思辨力;路径探析

一、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辨力培养的现状

(一)教师方面

1. 重知识传授,轻思辨力培养

素质教育背景下,新课标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承“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能力。但却受到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纯粹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能力的提升,特别是缺乏对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填鸭式”灌输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材中的知识点、考点,以便应付各类考试。在现实教学上,部分教师只是将学生当成容纳知识的“器皿”,只注重将教材的知识往里面装。此外,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一堂言”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绝大部分的时间由教师来主讲,学生没有时间也不愿意主动参与,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节课教师讲解的时间大大多于学生参与的时间,学生没有时间去思考问题,进而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由此可见,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片面重视知识的传授,缺乏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已成为制约学生思辨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2. 教学方法创新不够

即使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也出现了多种教学新手段、新方法。但是,因受到应试教育、“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课堂上教师主讲的“一堂言”“填鸭式”灌输却普遍存在。毋庸置疑,课堂上教师主讲的授课方式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便于系统教授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但是也导致学生被动接受,不愿意思考和探索问题,形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思想懒惰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堂言”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力。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懂得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创新性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即使懂得也不愿意尝试,因担心这些创新型教学方法难以把控课堂,甚至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受主客观多因素影响,中学思想政治课仍旧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辨力的培养。

(二)学生方面

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部分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上被动接受学习,缺乏学习动力,激发不起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不恰当,缺乏主动思考问题、辨析问题的学习习惯。第一是受传统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被动地接受知识,思辨力就难以提高;第二是有些学生在观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老师,缺乏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动力,学习上得过且过,缺乏规划,缺乏思辨意识;第三是很多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只会死记硬背课本的知识点,成了名副其实的“读书机器”,学习方法也不佳。由此可见,学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方法不佳等也成为影响学生思辨力培养的一大问题。

(三)课堂方面

长期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对思想政治教师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部分教师主观上不愿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长期保持教师“一言堂”,采用“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素质教育背景下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上师生应是平等、民主的个体。然后,在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堂言”,学生没有充分表达自身意见的机会,没有互动交流的机会。由于只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缺乏民主、平等的氛围,课堂缺乏互动与交流,进而导致学生不去思考问题,思辨力的培养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辨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共同参与。为此,笔者从教师、学生、课堂三个方面来探索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力的有效路径。

(一)教师方面

1. 重视学生思辨力培养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上,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力的主导作用。第一是教师应改变过去傳统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思辨力。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齐头并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念强调要把知识和能力统一起来,既注重知识的质量又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贯彻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转变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既要将基本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又要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在教学上将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并重,鼓励学生多思考,好提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思辨力。第二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重视学生思辨力的培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外,还应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熟悉国家的一些重要法律法规、时政热点等多方面知识。只有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了,才能很大程度影响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除了应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外,还应具备高尚的品德素养。总之,要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作为教师自身必须从教学观念的改变,综合能力的提升等方面有所提升,才能为学生思辨力培养奠定扎实基础。

2. 深入挖掘思辨因素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蕴含丰富思辨因素,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并加以运用。课堂上可运用比较、分析、归纳、辩证等方法,将思辨因素有机融入教学中,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力。比如,中学思想政治课《生活与哲学》“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影响和改变生态平衡,但人又不能破坏生态平衡,这是为什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联系的客观性这一哲理,引导学生利用辩证思维来分析,掌握事物的联系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思辨力。

3.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恰当运用有利于学生思辨的教学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思辨力。第一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两难境遇中体验思辨。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直观手段、图片、现场模拟等方式展现与实际生活相矛盾的现象来创设情境,创设两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四个《探究与分享》的讲授上,我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四个场景——公交车等待老人、南瓜大王、扶自行车以及献爱心,引导学生通过两难境遇,学会面对复杂的生活进行多方面分析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力。第二是注重课堂互动环节,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论辩中感受思辨。课堂上,教师应有专门时间用于师生互动,小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探寻答案,养成勤思考爱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学生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第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表扬为主,有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师生的想法不同时,教师不能因此批评学生,而一味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教师应更多以鼓励、表扬为主,并引导追根溯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肯思考、勤思考给予充分认可。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归因。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而不是归因于运气等偶然因素,激发良好的学生动力,进而学生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主动思考,养成良好的思辨习惯。第二是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的思辨力。从内因方面激发学生自身的进取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分析和思考,增强学习进取心。第三是改善学生学习方法,培养思辨能力。思想政治课上学生应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思辨能力。

(三)课堂方面

第一是营造平等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思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宽松、活跃课堂氛围的形成,便于学生大胆自我表达,畅所欲言,积极思考,增强自身的思辨力。一方面教师应改变过去传统权威观念,倡导师生主体平等,营造宽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应具备宽容的良好品质,课堂上允许学生犯错误,学会换位思维,真正将自己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第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善于思辨。强化“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的“学贵多疑”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要充分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并善于质疑,以促进学生的思辨力的发展。第三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乐于思辨。思想政治课上要使学生乐于思辨,就需要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给学生足够的课堂安全感。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幽默的语言,在幽默中展现教学魅力,当学生在课堂上奇思妙想犯“错误”时,教师应适时给予鼓励和赞扬,进而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乐于思辨。

三、 结语

学校是培养学生思辨力的重要场所,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肩负起培养学生思辨力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增强教师的重视度、挖掘蕴含思辨的教材、运用思辨的教学方法、激发思辨的学习兴趣以及营造思辨课堂,才能真正将学生的思辨能力有效提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赵幼明.道德与法治课思辨力培养三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8):25.

[2]赵小荣.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9-11.

[3]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7.

作者简介:

蔡必达,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达志中学。

作者:蔡必达

论辩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思想重视不够、体制保障缺乏、经费投入不足、实践形式单一、缺乏监控机制的状况,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对此,文章提出要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保障机制、确保经费投入、丰富实践形式、健全考核机制,以保证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高等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彭亮太(1959- ),男,江苏射阳人,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理论。(江苏盐城224051)

目前,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大多数学校都能保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应看到,许多高校确实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一些高校甚至根本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切实予以改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1.思想重视不够。首先,许多高校领导只重视高校的排名以及社会对高校评价等硬性指标,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实践能力的提升等品质的认识;其次,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灌输的特征,这也使得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着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受重视度不够、组织工作又费时费力,也导致教师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少热情;最后,有些学生只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的认识也存在错误。

2.体制保障缺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密切配合,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上进行全面、细致、规范的安排。但目前由于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相关的组织管理体制,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指导和有效监督,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全面、深入地开展下去。

3.经费投入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操作复杂,但目前许多高校,或是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费很少,或是学校领导掌握实践教学经费,不便于日常使用,或是没有安排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费,导致教学难以开展。

4.实践形式单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各方重视程度不够,体制尚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加之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等原因,目前本应形式多样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往往形式单一,流于形式,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

5.缺乏监控机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稳定、持续、规范、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少高校普遍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监控考核机制,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往往采用纸笔化考试,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是否参加社会实践或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都没有纳入考核,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漠视,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思考

1.转变思想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有效配合,为此,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学生所接受而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进行讲授,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置身于现实生活,联系实际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同时,实践教学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更好地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解决新问题,开拓新视野,实现新跨越的本领,而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关注、思考和研究现实问题创造了条件,提供了锻炼的机会。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从总体上说有理想,有抱负,思维活跃,积极进取,喜欢独立思考,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实践经验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带有片面性。因此,从实际情况和现实要求出发,必须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增加社会阅历,促进理性思维。

2.建立保障机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否落到实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为了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得到充分重视并发挥应有的作用,教育部应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实践教学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占的学时数,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规范化。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对本地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督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学校应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宣传部、团委、学生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等各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问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教务处和各院、系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时数在教学计划中作出明确规定,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纳入正常的教学管理系统,给予相应的实践指导工作量补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确保经费投入。经费不足、实践教学安排困难是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时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各高校必须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专项经费,该经费应该依据学生总数和生均思想政治理論课社会实践经费的数额来确定,其在学校中的地位应与学生实习实验经费同等重要,以用于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参观考察、建立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等方面的支出。

4.丰富实践形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可在校外和校内进行。校外实践资源丰富,学生参与的空间广阔,社会性强,可采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红色旅游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校外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校内进行的实践教学形式,可通过开展专题报告、演讲比赛、社团活动、讨论辩论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

5.健全考核机制。为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给予检查、指导、评估与建设。学校应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教学大纲,同时,指导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具体情况,为此,学生在提交的实践报告中,必须包含对调查过程进行描述的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绩评定上,应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成绩纳入其中,做到既有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又有学生平时思想品德表现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考察了学生的行为表现,实现知行统一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柳礼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2]李海.浅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3]杨志平.试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2).

作者:彭亮太

论辩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论文 篇3:

略论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方法之创新

摘 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已经势在必行。结合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探析了对该课新的教学方法,依照“围绕一个主题,重视两个环节,强调四个方面,运用多种方法,采取各种手段”的思路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簡称“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程,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典型代表,因为该课程实行全国统编教材,因而教学内容相对稳定连续,教学创新侧重于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探索。笔者以此课程为依托,结合长期教学实践,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不足,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结合,用创新的方法、手段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尽快理解并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内化为自身素质,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一、“概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原有“概论”课教学方法传统保守、形式单一。在具体的理论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偏重于课堂灌输,单向静态传授偏多,依赖于教师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不太重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同时忽视教学实践环节,没有顾及学生的消化吸收,理论运用做的不够,教学质量有待提升,教学效果有待改善。教学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教学条件的进步并未纳入教学资源整合之中,亦未充分体现在教师的教学之中,甚为遗憾。教师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大打折扣,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改革势在必行。

二、“概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的具体展开

在保留传统有效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新改革其单调落后的一面,争取在新形势下对新资源、新环境合理运用,有所突破。创新“概论”课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虽然仍旧重视常态的课堂理论讲授,但千方百计创新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从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形式,改为群体讨论、小组专题研究和个人写论文相结合的研究式教学,进行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概论”课教学设置的两个环节,哪个环节都不可偏废。我们在此次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中均特别重视,根据教学计划“概论”课72个教学学时中,理论学时为54学时,实践学时为18学时,充分考虑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课时分配,运用多种方法手段,争取两个教学环节互补互助,相辅相成,交叉渗透,相得益彰,真正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创新改革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一)理论学时的教学方法创新改革

对理论学时的教学环节,我们在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尽管我校多媒体资源有限,在“概论”课实际教学中学校还是优先考虑,将“概论”课的理论教学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以多姿多采的立体化教学形式代替了传统的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展现革命、建设和创新改革的发展历程及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深入学生的头脑。运用翔实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内容,还链接了大量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了理论的魅力,使学生们受到感染和教育。

其次,采用阅读原著导引教学方法。“概论”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吴树青教授在教材编写的总体说明中指出:“学习理论最主要的教材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原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有计划地学习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和重要文献。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诚哉斯言!为使学生对“概论”课的基本原理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应注重理论讲授和原著阅读相结合。作为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更多的原著和文献。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指定一些原著及文献,要求学生写出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找准切入点,适当对某些原著和文献进行解读。这样,既能保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保证理论观点的准确性。

再次,采用课外延伸教学方法。课外延伸教学方法是一种动态灵活的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在课堂之外、社会之中了解国情、民情,认真体会理论提出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中蕴涵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课外延伸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包括校内体察,也包括校外了解。校内体察包括对学生校内活动的关注、组织成立理论研究小组等,引导学生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探讨,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演讲、知识竞赛、辩论赛等,邀请专家学者和各界成功人士来校讲学。校外了解包括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观了解当地的革命纪念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农村、社区进行服务和调研;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志愿者活动、公益服务等。根据课程方案的要求,我们安排了18个课时用于课外延伸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延伸教学,调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参与意识,使教学直观化,增强了理论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消化,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环节互补相融。

第四,采用剖析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材料进课堂,是“概论”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主要途径。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案例材料,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收集、整理与编写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教师对案例进行点评和总结。选择的案例材料一定要典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经过积累,我们已经为“概论”课编写了二十多个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已经运用在课堂实践中,极大地方便了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法把教材中的基本理论掰开揉碎授予学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采用课前十分钟讲演教学法。这是一种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好教法。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教学方法展现时间虽短,但作用多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专业特点以及社会热点,拟定一些演讲题目,如“大学生怎样看待台海问题”、“先进文化引领我前进”、“马克思主义不过时”等。然后让学生自选题目,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围绕题目写出发言提纲,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由小组推荐中心发言人在课前发言,进行全班讨论。在全班讨论的过程中,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最后由教师对讲演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应变能力、论辩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专题深化教育教学方法。“概论”课内容丰富厚重,博大精深。有部分教学内容在课堂常规教学中不便讲细、讲透、讲深,很是遗憾。根据此种情况,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的教学实践体验、现实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共同设计相应专题。这些专题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又在常规教学中不便深入,通过专题教学刚好进行深化补充。专题教学方法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在确定选题之后,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广泛获取材料,精心组织讲义,力求向纵深发展,把问题讲深讲透,以达到比教材内容更为广深,核心更为突出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二)实践学时的教学方法创新

针对实践学时的教学环节,我们在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是一种多形式、多手段的教学方法,它与以上提到的理论教学环节彼此渗透交叉,相辅相成,无法截然分开。它让学生关注实际、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民情,认真体会理论提出的立场、观点、方法及其中蕴涵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社会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既包括校内社会实践,也包括校外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直观化,在情感上增强理论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消化,使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概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的体会与收获

经过“概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改革的探索,老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概论课”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明显增强,学生学习更趋主动,思想更趋活跃。理论课更加具有吸引力,大学生对这门课教学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进一步确立。

“概论”课教学既强调尊重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又不能仅限于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要结合实际、结合案例,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拥有马克思主义立场,做真正高尚的人。根据多元、多变的社会现实,及时调整教学参考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变换教学手段,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主题,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实际认知能力,增强其参与意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概论”课作为立德树人的最前沿,只有不断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其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发挥其应有的育人作用,才能创出特色教学之路,才能有良好育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义杰.试论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创新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2]胡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着力点探讨[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4).

作者:郝小松

上一篇:科学测评生态效益进行补偿论文下一篇:银行基层青年员工思想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