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核心培育过程研究论文

2022-04-22

[摘要]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通过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问题,共享区域资源,构建联动机制,以最终实现区域内学前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与自主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和教师发展政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之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区域核心培育过程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区域核心培育过程研究论文 篇1:

区域推进“核心素养下学校课程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一、区域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回顾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首要位置;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公布;2016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征求意见,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顺应时代需求,同时也受上海等地区优秀课程改革创新成果启发,我区在“十三五”初期申请并获批了市规划办重大课题“核心素养下学校课程建设研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区域推进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相关举措

1.组织发动,做好宣传,引导核心素养课程不断发展

2017年5月,教育局成立了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学科研究小组等机构,统筹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出台相关文件。各学校建立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分管副校长或相关领导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全面加强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领导、管理与实施工作。

2017年7月,借月例会开展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宣传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各界、教育同仁广泛参与和通力支持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工作。

2.转变职能,明确责任,担负起推进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领导与组织重任

教育行政部门层面,我们极力从以往繁多的行政事务中走出来,转变职能,树立为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服务的观念,从实际出发,明确责任,担负起推进学校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领导与组织的重任。其主要职责是:建立区、校两级的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成员组成及具体分工;建立教育行政、教科研部门、基层学校平等对话的有效机制,加强沟通与合作,支持和保障各业务机构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搭建各种交流展示平台,为经验的推广辐射提供基础;创造条件,广泛吸纳和发挥本地区其他研究力量,如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大学教育学院、大连教育学院及大连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协同推进核心素养课程建设。

3.立足学校,依靠校长,充分发挥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第一责任人的作用

在区域推进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除发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外,还要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执行力,进一步发挥校长的主观能动性。在西岗区推进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文件中,我们明确指出,“校长是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对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成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要切实承担起决策者、引领者、责任人的角色”。目前,我区很多校长或以引领者和领导者的身份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起到了激励、倡导、传播、规划、决策、评估等引擎的作用,或以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介入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体验、对话、研讨、修正、实施,或以支持者和协调者的身份对时间、人力、物质、组织等资源合理配置。

4.提供支持,发挥保障协调作用,推动核心素养课程持续发展

为促进我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核心素养课程的建设,促进区域核心素养课程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我们实施“三大保障”:一是政策方面,出台了《大连市西岗区关于推进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和《西岗区教育局关于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学校核心素养课程的建设从指导思想、建设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操作的建议;二是专业引领方面,聘请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知名专家深入部分学校做专业引领,保证了课程建设结构的科学性、课程内容的可操作性;三是经费方面,区教育局将推进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经费纳入年初项目预算,到目前为止,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2万元,用于设施的完善、设备的配置、教师的培训、专家的指导等,对促进学校核心素养课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联动共享,立体管理,高效推動核心素养课程建设落地

为了高效率实施“整体规划、分工合作,全方位发掘区域资源,整体优化核心素养课程资源开发”和“实践先行、研讨带动、交流共享,最大限度为核心素养课程资源整合优化、课程实施铺平道路”的工作目标,我们搭建了“教育局基教科—基层学校”垂直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教育局总课题组—教科研协作体—学校子课题组”三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对全区的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实施和评价、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培养进行一体化规划调控,保证了区域课题方案的有效落实。

(二)西岗区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成效

通过全区共同的研究与实践,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在基础教育学校得到了响应,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和教师提高了对核心素养课程价值的认识,增强了建设课程的能力

区域推进已经使本区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识到自身在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挑战和肩负的重任,通过主动参与、实践和研究核心素养课程,领导和教师对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价值和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通过参与建设和实施,他们的课程建设意识和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部分学校在核心素养课程方面创出了特色。

2.形成了一批学校特色鲜明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

我区每所学校都形成了有一定特色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如五四路小学受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十六字箴言启发,提出了“励美教育”,构建了“三层五类”“励美”课程体系;大同小学尝试从经典书丛中选择适合年段及学情的内容,与单元教学主题相结合,形成了有利于文化理解与素养传承的“大同课程体系”;东关小学按照点面结合、继承创新、搭建框架、形成特点的思路,建构了基于发展小学生素养的课程体系;景润小学在“入幽微展灵秀”理念的指导下,以强体魄、秀灵气为目标,构建了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欢迎的体育游戏课程;长春路小学以“尊重个体,充分发展”为课程核心理念,从乐尚的品格、乐用的知识、乐为的能力、乐健的体魄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香炉礁第二小学以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素养为目标,以生活哲学为话题,构建了儿童哲学课程体系;第二十六中学以“仁乐”为核心理念,以“仁”作为人生价值、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将“乐”作为践行“仁”过程中的愉悦情怀,构建了“仁乐”课程体系……

3.探索了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方法

实验小学围绕《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前瞻、先导、大成”的使命感,将原有的松散型课程进行了科学梳理,学科内纵向和横向统整、基于“根学科”的跨学科统整与平行学科的跨学科统整,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匡正了课程结构。工人村小学加强课程之间、学科之间、学段之间的联系与整合,提炼课程主题,促进学段衔接、学科整合和资源统筹,开发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课程,利用本校的师资,优化书法教育类的校本课程,既体现了该校办学方向与特色,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建设小学根据90%的生源来自20多个省市的特点,把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与地域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和”课程建设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地域学生的优势,充分关照不同地域学生的需求。此外,如三十四中学的“三主体”课程、七十一中学的“激情教育”课程、兆麟小学的“绳韵”课程、杏园小学的“汉字漂流”课程等,都是比较有特色的做法。

4.提供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

在区域的推进下,许多学校通过富有特色的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时空;通过核心素养课程的修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红岩小学的“三态”课程、石道街小学的“小义工社区服务社团”综合实践活动等,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个性成长提供了平台。

以上成效都是我区围绕核心素养的特质、选择、架构、实践、培育等五大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与论证,也从侧面反映出“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作用开始深入到学校实践层面的操作,开始重新思考学校定位和课程价值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展为终极旨趣整体规划学校课程,朝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正在成为现实。

我区的核心素养下课程建设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参加第四届中国创新教育博览会,区域为辽宁省唯一单独设立展区单位,展示了课程建设的14项成果;课程管理经验《回归STEAM教育本位,架构面向未来的创新教育课程》等在《辽宁教育》刊登;出版了《区域新生态学习者课堂建设》《STEAM+个性化学习》两本专著;“区域新生态学习者课堂建设”与“基于建构主义视域STEAM+个性化学习”两项创新研究成果,分别获得2018年大连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辽宁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五四路小学、实验小学多次在省市级会议上做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经验交流。

二、区域校本课程建设的推进困境

西岗区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核心素养课程本身的特点及课程改革推进重点的变化,带来了课程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学校之间的差异及问题的存在也影响了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水平,这促使我们要更加具体地分析当前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升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提供基础。

(一)从核心素养课程本身的特点看

首先,核心素养课程既是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一个新生事物,这可能导致其在发展中存在问题;其次,核心素养课程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概念而言,近几年才提出,学校在执行概念时小心翼翼,实践还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第三,国家课程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组织、监测、调控系统,中考制度更是成为—种推进的动力,但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目前还缺乏一种实施中的强制力与约束力。这些因素增加了学校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的难度,也对持续有效推进构成了一些阻碍,导致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松散、欠缺规范与实施低效等问题。

(二)从学校的实际情况看

目前,各个学校都开设了—定数量的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但和学生的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学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校更多注重对于核心素养课程开发的程序要求,而对于其核心理念与价值认识不够;二是学校在评估中过多地重视课程的静态结果,对于人的成长提高关注不够;三是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起步及进行到一定程度时,专业指导跟不上;四是学校在核心素养课程方面的研修、管理等活动还比较少,利用网络、信息、信息技术等进行交流、宣传的意识还不够强。

(三)从具体环节的有效落实看

目前,学校领导和教师对核心素养课程及其建设的意义、内涵、要求已基本了解,但在具体的课程建设活动中,却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还不够完善,一些学校的课程仍然处于比较零散的状念,对于开发什么课程思考得较少,导致核心素养课程结构上的不均衡,学科拓展类偏多,综合性、主题性、实践性的课程相对较少。二是核心素养课程的实施还不够有序和规范,一些课程的整合比较随意,没有审核,很少或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没有作为课程存在的基本材料,课堂实施或活动过程缺乏科学管理与视导,实效性不理想;三是核心素养课程评估没有很好地开展,对于教师上课的效果缺乏科学考量,材料积累少;对于学生的修习也缺乏具体深入的评测,仅仅是出缺席的考勤和态度的认定等。

上述問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核心素养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也影响了课程教学方面的效能。

三、区域加强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设想

当前,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是一项重点工作,不可等闲视之。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绝不只是学生的成绩,而是一种优质均衡、有特色和有生命力的教育。追求这样的教育,核心素养课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推进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我们有以下设想。

(一)进一步增强课程领导意识,提升课程领导力

首先,校长作为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课程在新课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核心素养课程在特色形成及品牌创建中的功能,为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与持续发展提供认识上、思想上的保障。

其次,中小学校长要对课程进一步规划,使之处于核心素养课程整体规划的框架之中,各级课程之间要协调、衔接、互补。在制定本校的核心素养课程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把握课程开发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学科拓展与综合实践的关系,避免仅仅开发单一的学科拓展课程,导致课程结构的失衡。学校的核心素养课程规划实施要体现集约和整合的思路,即实现课程目标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科学选择与合理建构课程体系的统一,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再造的统一。

再次,校长要进一步完善核心素养课程组织网络,明确并发挥各级组织及相关人员的职能;要从人力资源开发、运用、建设的角度,进一步建立健全组织网络,协调好各部门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的角色,为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升课程执行力

一方面,学校要对国家、省、市的课程文件、方案和西岗区颁发的《大连市西岗区关于推进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文件认真学习。文件中对加强核心素养课程的领导、组织与制度建设,提升核心素养课程开发、实施与管理的质量,加强对核心素养课程研究、指导、服务和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提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校长、老师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要加以贯彻执行,确保文件的有关要求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得到落实。

另一方面,学校各个部门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要强调规范操作,以追求长效和实效为前提,加强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方面的制度建设与机制完善。当前,要进一步强化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程序意识,加强基本环节的落实;要进一步提高文本建设质量,注意课程基本材料的收集与积累,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要加強核心素养课程的研修,注意研修时间、内容、形式的确定与协调;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监控,注重对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听课调研,加大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及反馈,对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的优秀教师加大鼓励或奖励力度。

(三)进一步优化课程支持系统,提升区域推进力

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要更好地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资源的保障。下一阶段,教育局将实施核心素养课程备案与督查制度,将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工作纳入区教育督室对各中小学校的督导内容;加强区域层面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工作中各项资源的共享交流,充分依托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展示我区各中小学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同时,区教育局还将启动西岗区核心素养精品课程评选工作,对核心素养精品课程给予经费扶持,积极组建西岗区核心素养精品课程库。

对区域研修机构而言,要更好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职能。要针对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加强研究,通过调查与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要对学校实施核心素养课程进行必要的指导,通过科研、教研、培训、论坛等途径,丰富指导的形式,提高指导的质量;要完善对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服务,为基层学校提供最新的信息、资料,将先进经验加以辐射和推广,为学校提供成果展示的平台,等等。

(四)进一步加强课程成果积累,提升资源共享力

西岗区的各个学校在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中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但有些优秀的课程随着某一位教师的调动、退休而消失了,有些优秀的课程仅仅是在某一个学校发挥作用,这是一种损失,也是资源的浪费。我们要增强交流、开放、共享意识,相互借鉴,提高学校内和学校间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的传播、共享、运用。

我们要进一步扩大视野,向外区、外省市学习。目前,上海、重庆、北京及全国许多地区都在持续深入地实施推进核心素养课程建设,许多地方探索了比较有效的方法,形成了比较典型的经验,我们要积极学习,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区的核心素养课程建设。

(五)进一步加强核心素养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提升目标的达成力

在加强富有本校特色的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基于各基础型学科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设计与实施,使课程目标的达成有着更加明确的质量标准,使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得到更有力的保障,激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各中小学校应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立足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和谐发展;立足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差异性;立足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需求,使核心素养课程实施更加有利于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夯实基础,更加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随着核心素养的理念被国内外广泛接受与认可,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引领课程改革的方向标,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变成了“人的素养”,而不是学科知识。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不能凭某个人的一己之力,而应建立以校长为引领、专家为指导、一线教师广泛参与的研究共同体。核心素养课程建设如果交由学校领导去做,排斥教师的参与,必然半途而废。核心素养课程建设作为学校课程决策的过程,理应是民主开放的,允许不同主体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在充分评估学生需要和学校资源的基础上,以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最终归宿点,全体成员协商一致,建言献策,从而确定核心素养课程建设的过程。

(责任编辑:李阳)

作者:张永春

区域核心培育过程研究论文 篇2:

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的价值、条件与策略

[摘 要] 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通过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问题,共享区域资源,构建联动机制,以最终实现区域内学前教师专业素质的共同提高与自主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和教师发展政策的重要抓手,是推动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之需。推行这种教师职后培训模式,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积极探索上下联动、合作有序的培育机制,并不断创新教师培训路径。教育部门应以片区为单位系统谋划本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工作体系,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强化外部专业力量的指导,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教师培育的层次性和发展性。

[关键词] 全纳分层培育;教师职后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学率已经达到85.2%,学前专任教师也已逾290万人。[1]党和国家在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发展质量,其中优化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学前教育优质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类教师培养和培训政策不断被付诸实践。[2][3]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底子薄、欠账多且区域发展不均衡,要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学前教师队伍仍面临诸多困难,尤其是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地区以及农村和民办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困难更多,如何推进区域内学前教师专业素养均衡有效发展便成了推进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突破口。[4][5][6][7]为了适应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差异化需要,各地应该在根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区域文化的基础上,以系统的实践思维和理论自觉进一步探索涵盖区域内不同层级和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培养模式,推动区域内学前教师的共同发展。

一、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的价值

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是一种教师职后培训模式,它秉持全员教师共同发展和差异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通过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共性和重大问题,共享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构建教师专业发展联动机制,最终实现区域内学前教师专业素质的有效发展和自主发展。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范式的提出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培训部门应该在把握区域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和规律的基础上推动对教师的多样化和精准化培养。

第一,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和教师发展政策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自2010年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制定专业标准、建立幼师国培计划、加强教研体系建设等手段来全方位强化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目的是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当前我国学前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供给总体上还比较薄弱,不断创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加强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条件支持便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是一种中观层次的教师培养组织形式,它的实施有利于将国家的教师发展政策和区域内资源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推动区域内学前教师的整体发展。

第二,区域学前教师分层培育是整体提升区域内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及推动区域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之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学前教育发展依托的资源也各有不同,加之学前教师专业发展资源配置不均衡,推动区域内学前教师的均衡发展具有更大的现实需要。[8]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蓬勃发展,但大量年轻教师的加入并未从根本上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师资队伍仍然是学前教育发展中的短板,年轻教师理论储备更为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年长教师经验丰富但知识结构固化且思想滞后。以县域或者片区为单位进行教师专业发展资源的统筹配置有助于共享区域内的优质资源,促进教师在思想、理论与经验等方面不断融合共进,从而让处于不同发展情境和发展需要的教师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支持。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与硬件设施建设相比,其发生质变的过程更为缓慢,但同时也更为重要。建立区域内的全纳分层教师培育模式和机制可以更好地共享优质教师发展资源,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进而促使学前教师专业发展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第三,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是推动区域内学前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随着自主学习时代的来临,教师的专业发展驱动不断从外部要求走向内部激励,学前教师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9][10]构建区域全纳分层培育模式和机制可以为学前教师提供更具支持性的专业发展环境,在这一具有良好内部联动性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当中,教师可以基于相近的实践情境分享具有共性的专业发展问题,可以通过广泛且持续的交流和讨论深化对教育问题的本质认识,可以通过相互协作、相互监督来优化自身的专业发展意识和专业发展能力。有了更为宽广和丰富的实践场域以及更有效的专业发展支持,学前教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过于忠实于理论文本或者仅停留于经验分析的专业发展弊端。

二、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的条件

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区域内学前教师的共同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生态,从整体上提升区域内学前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其专业发展能力。全纳分层视域下的区域学前教师培育不是仅止步于促进教师有效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它还指向于通过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来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为幼儿营造具有支持性的高品质学习环境。在这一目標的引领下,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模式的建构需要在学理研究、运作机制、实践路径等方面做好先行准备工作。

第一,通过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来强化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的理论研究,深化对全纳分层培育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从理论上看,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就是以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思想和组织模式来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但其实践过程却非常复杂。[11]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在理念和思维上兼顾时代发展趋势和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境,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内在提升以及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和自主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组织者要洞悉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过程运行、手段创新等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向,将教师的全纳分层培育视为一项开放性和系统性的工作。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实践情境,理论的解释要建基于具体的情境,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来深化对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规律的认识是促进教师专业有效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开展教师培育的基本指针。

第二,积极探索上下联动、合作有序的培育机制来激发区域内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内驱力,提升学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参与水平。区域内学前教师队伍往往由具有不同身份特征的教师组成,其在幼儿园性质与等级、学历、年龄、专业、职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专业发展动机水平以及参与各项专业发展活动的机会和时空环境都不同,全纳分层培育有效开展的另一个基本前提是要促进不同身份的教师主动参与。上下联动、合作有序培育机制的建立一方面要从外部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资源,要在培训机会分配、培训时间和地点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手段以及培训师资方面满足学前教师的多样化专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活动组织者要尊重和强化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中的主体性,赋予他们充分的话语权,让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主体意识。[12]在教师的主体性参与发展模式下,组织者应该将教师本身也视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充分汲取不同教师的优势来促进区域内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的有效实践。

第三,不断创新教师培训的路径以丰富全纳分层培育的方式,增强区域内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支持性和选择性。区域内幼儿园既有城乡和公办民办之分,也有优质园和一般幼儿园之别,不同类型的幼儿园都有着自己内部的教师培养机制和模式。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的一个重要支撑条件就是通过打破园际之间的藩篱来保持培训方式上的开放性,让不同类型的幼儿园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13]创新教师培训路径要秉持开放和发展的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和优化教师培训的组织方式,为学前教师创造全息的专业发展环境。

三、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的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滞后的局面,全纳分层培育要以区域内学前教师队伍的均衡优质发展为目标,采取多种方式为不同发展层级和发展需要的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建立健全教师培育长效工作机制,细化完善教师培育工作体系,探索多层次、多样态的专业发展路径。[14]

第一,片区联动,城乡同频,系统谋划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工作体系。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教师培训部门可以依据地理位置将幼儿园划为不同片区,每一片区都涵盖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幼儿园,以片区为单位开展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设计工作。聚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采取全片区协同跟进、全园所同步开放、全员共同参与的思路,设置片区现场教研、线上研讨等专业发展方式,建构片区联动、不同幼儿园有序参与和不同身份特征学前教师有效满足的师资培育体系。

第二,项目引领,专家参与,强化外部专业力量对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的支持和指导。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既要强调系统规划的内生性,同时也要强化外部专业支持,通过与高校专家的互动以及各种研究项目来开展多元化的专业实践活动。[15]一方面,培訓组织者要不断引进高校专家资源,让最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工作方法进入学前教师专业发展范畴,厘清学前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和方向;另一方面,培训组织者要以研究项目为依托,合理配置项目研究人员以及分配工作任务,让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在项目实践中获得有针对性的成长。此外,培训组织者还要聚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普遍问题,组织区域内教师开展共读书籍、现场研讨等活动来增强他们的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第三,知行合一,协同共育,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以增强学前教师的归属感。以区域为单位来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往往面临缺乏固定的机构、地点和机制等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将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建设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组织者可以依托区域内有代表性或者具备相应条件的幼儿园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定期开展各种专业成长分享活动,通过故事分享来让教师更为全面和生动地认识自身的专业和职业,使他们获得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感的同步提升。

第四,完善路径,引领辐射,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教师培育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区域学前教师专业培育应秉持导师引领、教研跟进、全员参与和整体推进的模式,将教师的全纳分层培育根据实际问题确立不同专业发展主题,在每个主题下再开展系列深层次的研训活动,强化对既存问题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通过持续的研究来探究更为合适的专业发展模式与路径。与此同时,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应该保持开放,它不仅应该实现区域内学前教师的协同和个性化专业发展,同时还应该主动吸纳区域外的有益经验,与区域外的学前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保持密切的沟通与互动,取长补短,不断推动区域学前教师全纳分层培育走向更高的品质和水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8-27)[2021-11-2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

[2]吴琼.我国幼儿园师资保障质量评估与提升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1(01):57-66.

[3]曲铁华,王凌玉.我国学前教师培训政策的演进历程及特点:基于1978—2016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1):24-31.

[4]马丽君.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1-2.

[5]马骏.“国培计划”背景下学前教师培训需要及对策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17:21-27.

[6]邱仁根,彭香萍.本土化农村幼儿园教师校地协同培养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67-70.

[7]李欢欢,黄瑾.二十年幼儿园教师培训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2019(04):78-86.

[8]柯亮.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需求逻辑和现实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 (02):114-122.

[9]黎勇,蔡迎旗.基于核心素养的幼儿园教师专业促进路径[J].集美大学学报,2019(06):1-6.

[10]葛晓英,王默,杨冬梅.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师培训体系的重构[J].学前教育研究,2020(09):69-72.

[11]何婷婷.幼儿园教师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非正式学习的视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05):42-54.

[12]王芳.交往理性视阈下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51-58.

[13]葛晓英,杨冬梅,王默.基于大数据重建幼儿园教师培训支持体系[J].学前教育研究,2021(10):68-71.

[14]冯婉桢,田彭彭,蒋杭珂.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配置进展与优化路径研究:基于北京市2010—2015年的实证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7(05):39-45.

[15]黄豪.园本教研中教师共同体文化的发展现状与构建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9(11):35-50.

On the Inclusive Stratified Cultivation Mode for Regional Preschool Teachers

Jianqing Wu

(The Centre of Teacher Developmen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215000 China)

Key words: inclusive stratified cultivation, career training for teacher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稿件編号:GF2022-03-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适合的教育视域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区域推进的实践研究”(编号:B-a/2020/02/75)

**通讯作者:吴剑清,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E-mail:wujianqing66@163.com

作者:吴剑清

区域核心培育过程研究论文 篇3:

比较视域下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总结一段时期以来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成就、经验及不足,意义重大。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和文献计量学方法,依据普赖斯定律、洛特卡定律等对CNKI和SCOPUS中检索的近十年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成果进行多角度定量统计与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当前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存在诸多亟待突破的瓶颈:第一,研究深度多数浅尝辄止;第二,研究方法惯于传统固化;第三,研究视角过于狭隘单一。对此,深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思路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的突破:第一,深化理论研究,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理论性和说服力;第二,强化问题意识,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拓宽研究视野,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跨学科合作与比较研究。

关键词:比较视域;核心价值观培育;文献计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

一直以来,我国学者有关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成果较多侧重于综述类和方法类的定性评价,而对研究成果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以及与其它国家研究成果对比的研究都较为匮乏。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多项指标对知网中现有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成果进行多角度统计分析,力求摸清发展脉络、把握研究动态、多维度呈现出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出影响价值观研究深入发展的症结所在,从而提出进一步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

一、文献取样与分析方法

文献取样与分析方法具体如下:首先,文献取样。本文以当前国内信息量最大(收录期刊多达7000多种)、使用最普遍(读者超过4000万人)的中文数据库知网(CNKI)为文献分析的数据源,检索内容:以“核心价值观培育”为检索词作篇名进行检索,检索文献类型为“期刊”、“硕博库”、“会议”、“报纸”。对选取的十年间(2007年-2017年)的文献数据进行检索,再对检索结果中非学术性成果以及重复的连载发表的同一作者的同一学术成果进行去错、去重,最终得到符合要求的相关期刊论文1827篇。其次,统计方法。运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依据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等文献计量学定律,借助CNKI分类分析工具,结合Spss19.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探讨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核心价值观研究实力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效果和社会影响力还有待增强。如图1所示,以“core values”为检索词对全球最大的SCOPUS文摘引文库中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鉴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比对性较小,故以“核心价值观”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我国在核心价值观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在世界第4位,与排在第1位的美国相比差距较大,要赶超世界顶级水平还需进一步努力。以“核心价值观”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我国最早刊发文献为1995年石久化发表的《重建核心价值观——俞吾金谈市场经济与道德》一文,而利用SCOPUS(全球最大文摘引文库)检索国际范围的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文献发现,最早的一篇为1974年Hoyman H.S.发表的《Sex education and our core values》,这反映出我国对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研究较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步稍晚。实现在世界范围更好地传播中国精神,充分将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成果转化为相应的话语优势,仍需要进一步在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养成方面作出努力。

二、数据整理与定量分析

(一)年度分布

由CNKI(图2)和SCOPUS(图3)检索数据来看,无论在国际或国内,核心价值观的发文量在近十年都呈整体上升趋势,核心价值观问题很受关注。而我国的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在上升中又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依照普赖斯提出的科技文献增长四阶段理论,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领域的研究当前正处于第三阶段——“学科日趋成熟时期”。结合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变化趋势,又可将此发展阶段细化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即发展的萌芽期(2007年-2012年)。在2012年之前我國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成果并不多,虽然在2006年我国就已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但2007年并没有出现相关文献,研究呈现一定的滞后性。此期间相关文献发文量共计201篇,仅为总发文量的11.0%,这说明研究还停留于探索阶段。第二时期为发展的成长期(2013年-2016年)。在2012年“三个倡导”思想引领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愈加引起学者重视,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认知基础和把握程度不断强化,2013年开始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热度急剧升温,2013年-2016年发文量增至1263篇,占总发文量的69.13%,是前一阶段的6.28倍,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长。第三时期为发展的完善期(2017年至今)。虽然2017年研究热度开始走低,但2018年有望再次回暖,因为尽管在此期间研究成果保持低速增长,发展呈不稳定性,但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再度提升,2018年发文量有望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

(二)主题分布

首先,通过对此期间文献主题分布情况(图4)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词出现频率最高,多达1190次,占比为44.32%。这说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其中,“大学生”一词排在第2位,占比为16.18%,这不仅揭示出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的重视,也凸显了我国大学生群体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事业的承担者和接班人,需要予以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导向,且大学生作为最易于接受先进观念、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宣传力的青年群体,在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养成和践行方面都会起到其他群体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培育”、“核心价值观”等关键词也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与我国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导向是分不开的。值得关注的是,“培育路径”、“新媒体”这两个关键词跃居关键词排名第5位,这反映了新媒体条件下网络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培育核心价值观要更多地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与优势。

(三)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作为表述文章核心思想的重要提示性词汇,是科研信息系统中标记论文主题的专业性词汇。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有助于掌握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热点与研究重点的分布规律,从而形成对这一问题研究状况的客观评价。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大学生等核心关键词为中心,新媒体、自媒体、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青少年、当代革命军人、路径、对策、践行等关键词联系紧密且占据重要位置,显示出了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多重视角。结合图4和图5来看,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呈现出以下特质: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并逐渐获得广泛的社会共识,其发展更加趋向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性探索。其次,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以高校为主要阵地、以大学生为培育主体的发展格局。再次,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和载体逐渐多样化,趋向于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效果。最后,核心价值观培育虽整体上效果显著,但对某些领域关注度仍然不够,仍未达到成熟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

(四)学科分布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图6)、国际(图7)的学科分布情况发现,国外核心价值观培育关涉领域以社会科学为主,其他医学、商业等多学科呈良好辅助状态,整体发展较为均衡。而国内则社会科学占据主要地位,其他领域严重薄弱,学科分布很不均衡。尽管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以来,国家大力倡导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社会各界都予以高度重视,学术界的不同学科研究者都围绕如何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研究课题,纷纷参与其中,从各自不同视阈出发进行研究与探索,为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良好培育和有效践行献言献策,但其中有主要贡献的只有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职业教育、新闻与传媒、政党及群众组织等学科领域,而伦理学、法理、文艺、医学、中国文学、民族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相对薄弱。总之,不同学科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视程度和认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需进一步推动实现多领域研究的共同交流与进步。

(五)基金分布

分析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相关文献的项目基金资助情况,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重视程度,又能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成熟度和质量水平。如图8所示,在检索的1827篇文章中,获得省级及其以上基金资助的文献共计141篇,占比为7.72%,在这141篇文献中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高达72篇,占了一半多。这些数据显示,从全国范围来看,基金支持还是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为主,多省份并无省级基金资助,各省份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大。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领域的总体项目支持力度还不够,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精神的贯彻与执行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否则将必然制约高水平研究者的聚集与高质量文献的产出。

(六)机构分布

对发文机构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可以在对国内整体研究状况的空间分布形成立体把握的同时,准确地了解学术界有关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领域的重要信息来源,摸清不同区域对这一问题的成果贡献和认知程度,从而为不同区域的研究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如图9所示,近十年国内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领域论文产量排在前20位的全部为高等院校,包括普通高校和专业院校两种,而其他科研机构微乎其微,可见该领域的研究主导力量为高等院校。其中西南大学发文量最多,有35篇,是排在第2位机构数量的1.75倍,可以称之为此研究领域的主力机构。另外,南京政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发文量的贡献率也相对较高,在促进该研究领域的发展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论文产量排在前20位的全部高等院校中,仅有2所是北方高校,南北方分配比例明显不均,差距较大,这与我国南北方教育发展状况有直接关系。北方院校在该领域的研究方面仍需向南方院校取经,加强交流,不断缩小与南方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

(七)核心作者群分布

分析文献发表的核心作者群情况,了解相关文献的科学生产率,对于我们判断该领域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文献计量学三大定律中的洛特卡定律认为:“写两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4;写三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大约是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9;写n篇论文的作者数量约为写一篇论文作者数量的1/n2。而所有写一篇论文的作者数量占作者总体的比例大约是60%。”罗式胜:《文献计量学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100页。在本研究检索出的文献样本中,发表文章的作者共计1766人,其中,发表一篇文章的作者为1730人,占全部作者的97.96%(严重超过60%基准);发表两篇文章的作者为18人,约为发表一篇文章作者人数的1.04%(远低于1/4的标准值);发表三篇文章的作者为12人,约为发表一篇文章作者人数的0.69%(远低于1/9的标准值);发表四篇文章的作者为5人,约为发表一篇文章作者人数的0.29%(远低于1/16的标准值)。这些数据显示:我国在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研究领域,暂时还未形成稳定独立的核心研究团队,有待于进一步的扶持与凝聚。

核心作者是对该领域研究发展具有较大贡献的研究人员,同时也是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贡献者和带头人。一个領域中是否能形成高质量的作者群,是判定该领域研究发展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参考。科学计量学奠基人普赖斯提出的定律认为:“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张倩楠、李凤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14期。也就是说,要计算出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体,则该领域的论文总量m需达到公式:m=0.749(nmax)0.5(nmax为发文最多者的论文量)的要求。邱均平:《信息计量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4页。检索数据显示,发表文章最多的作者发文数量为5篇,将此数据结合普赖斯定律进行计算得出:m=1.67,因此可将核心作者确定为发表文章为2篇以上的群体,统计后共计36人符合条件,此36人即为该领域的核心作者群,统计其发文量共计97篇,占全部研究文献的5.31%,与普赖斯定律的50%标准值还相距甚远。这说明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领域仍未建立起高质量的核心作者群,学者们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程度以及研究质量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问题总结与思路探讨

(一)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现状总结

文献计量学是借助文献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来进行描述、评价和预测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一门学科,对分析和评估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衍生及发展趋势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邱均平:《文献计量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440页。在对2007年-2017年的检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文献调研以及不同时期和国内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形成对当前研究趋势的总体把握和对研究现状的客观认知,总结如下:

第一,核心价值观培育文献成果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未来几年将持续增长但增速放缓。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领域正处于学科的发展完善期,未来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参照本研究的相关数据,在不受限制时,2015年发文量为454篇,2016年发文量为501篇,2017年发文量为363篇,根据普赖斯提出的文献量指数增长曲线(也称普赖斯曲线)规律——F(t)=aebt,其中F(t)表示科技文献量,它是时间t的函数;a是统计的初始时刻(即t=0)的科技文献量,e是常数(e=2.718……),b是常数(持续增长率)。鉴于普赖斯文献增长曲线在预测增长趋势方面的局限性,结合后续学者为补充修正而提出的科技文献按逻辑曲线增长的理论——F(t)=k/(1+a·e-bt)(其中F(t)代表时刻t的文献量,k为文献增长的最大值)罗式胜:《文献计量学引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0页。,再结合CNKI检索系统的推测结果,预计2018年发文量将达到580篇左右,且未来几年内,发文量仍会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将逐步放缓,最终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当前我国价值观培育的研究尚未达到饱和状态,仍需要进一步拓展和纵深钻研。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视角的不断拓展以及研究体系的不断完善,学术界整体的研究能力与认知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领域研究的数量将稳中有增,研究领域的多维度发展将实现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在不同学科领域更趋于平衡,成果将逐步丰富并趋于多样化,实现由最初的探讨阶段向更为成熟完善的研究体系转型。

第二,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与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学术界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在探索中趋于完善,现已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为核心,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核心价值观培育、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等研究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体系。这些研究热点均涉及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价值观领域的突出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引领,我们不仅要认知其内涵与意义,更要探寻培育与践行的最佳路径,逐步强化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领作用,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凝聚精神力量,也不断为统筹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智力支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进程中的国际传播能力。未来一段时间内对这些热点问题的研究仍将持续,且有待进一步细化。当然随着改革的推进,以新的社会问题为导向,也将涌现新的研究热点。这些研究热点,对于促进该领域研究的逐步深化、引领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良好走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等都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将成为我国治国理政过程中凝神聚力的助推器。

第三,高等教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学科主阵地,研究成果还需在基金项目的蓄力支持下进一步深化拓展。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学术界对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已予以高度重视。结合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高校教育在引领研究、促进宣传方面显然起到了“领头羊”的模范作用,高等院校在全部机构中的文献贡献率最大,可视为该领域的研究主导力量。但各学科研究水平相当不均衡,思想政治教育、军事、职业教育等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工业、旅游、文艺、医学等贴近人民生活的重要领域研究相当匮乏,应予以政策性引导与支持。要形成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全社会范围的普遍认同和有效践行,就要提升核心价值观在各个领域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不断促进各学科领域的均衡发展,使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引领和力量凝聚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就提升各学科领域研究层次而言,项目基金支持仍是制约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领域高水平研究者凝聚以及高质量成果产出的重要因素。数据显示,项目基金资助程度显然不足,且各区域之间仍存有不均衡现象,南北方差距明显,如何合理分配以有利于推动研究发展仍是该领域纵深发展需解决的难题之一。未来要克服这一矛盾,仍需不断依据各学科、各领域、各区域的具体研究情况进行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学科,要给予适当的基金鼓励,从而实现研究数量和质量的双增长,探索形成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以点带面,逐步形成庞大的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系统。

第四,核心价值观培育领域科研产出有待进一步提高,亟需建立起独立健全的核心作者群。依据洛特卡曲线增长规律分析我国核心價值观培育研究现状发现,当前我国尚未形成稳定独立的研究团队,显然难以产出规模化的高质量成果,需要政策性的引导帮扶。同时根据普赖斯定律分析,我国也尚未形成高质量的核心作者群,数据显示,领域中发表成果最多的作者发表量仅为5篇,全部核心作者群的发文量也仅占文献总量的7.2%,与普赖斯定律50%的标准值差距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影响力的根本效能,必然制约该领域高质量文献成果的产出及该领域研究的完善发展。要实现核心价值观培育科研产出的高质量飞跃,首要任务是在各领域建立起高质量的核心作者群和独立健全的研究团队。核心作者群的建立,就犹如在核心价值观培育建设中培植起“脊梁”与“支柱”,这一群体的出现将以核心带动周边,以精英带动群众,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更为广泛的群体乃至领域的整体提升,从而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促进越来越多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只有不断产出认知深刻、指导性强的科研作品,才能给广大学术界乃至人民群众带来思想上的共鸣,进而加深全社会范围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提升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现实效果。

(二)当前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亟待突破的瓶颈

第一,研究深度多数浅尝辄止。核心作者群的文献量与文献总量对比悬殊,仅发表一篇文献的作者占据全部发文作者量的极大多数,反映出当前我国学者在核心价值观领域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连续性差,一些专家学者在发表一篇文章后往往不再有其他产出。早期的论文成果中,不少研究仅仅对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所涉及,并未深入到“培育”及“践行”等核心问题,虽然近年来关于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高质量成果的产出仍然相对紧缺,质与量比例不均,缺乏精品力作。

第二,研究方法惯于传统固化。我国当前的社科类研究多惯于传统型的定性研究,而少用量化的数据分析,缺少实证调研与量化分析。在全部文献总量中,实证调研及量化分析的成果所占比例极小,缺少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难以准确掌握现实的发展优劣情况,更无从制定相应的可行性发展措施。研究群体之间缺乏数据性的沟通与对接,一些学者的论述显然不具有说服力,难以形成供实践参考的可靠体系。

第三,研究视角过于狭隘单一。2007年至2017年间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成果中,多数内容仅就概念的解释及论述展开研究,可借鉴意义较少,缺少全面性和针对性,仅有少量成果能够就本区域详情和地方特色提出有效发展途径,难以为实际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及践行提供可行性方案,难免造成学术成果千篇一律、冗杂重复的尴尬局面。不仅如此,研究成果也缺少创新性的视角拓展,国内外对比分析等研究相对匮乏,阻碍对他国经验的借鉴与新颖思路的探索。

(三)深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新思路

第一,深化理论研究,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理论性和说服力。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是涉及国家治国理政的大问题,如果国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得不到提升,民心就难以凝聚,国家难以富强祥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为此,他还强调,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韩振峰:《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个基本思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八十三》,《前线》,2015年第4期。因此,深化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尤其是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等重要时代性课题的研究,意义重大。对此,要促进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有效利用,实现核心价值观培育课题的持续性深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第二,强化问题意识,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区域、学科之间、各行业之间的认知程度仍然存在差距,核心价值观培育任务艰巨,践行实效有待增强。这就需要我们在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纵深化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理论研究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在做研究时注重理论深度的同时不可忽略实践环境的重要作用,要深入社会基层,摸清具体情况,适当开展民意调查问卷等调研活动,立足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特色的价值观认知现状,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把握时代特点和人民的认知心理等客观规律,进行有效适用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研究,以实现核心价值观认知、培育、践行效果的全方位统一。

第三,拓宽研究视野,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跨学科合作与比较研究。合作共赢是人们普遍认同的原则。学科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促进逻辑与方法的高效利用,加强学科间和国际间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开拓新视野,提出新思路,从而解决难问题。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不仅是我国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所有国家都必须予以重视和客观面对的普遍問题。当然,这一问题在不同国家的称谓并不一致,且存在形式也不尽相同。一些发达国家在核心价值观培育方面较我国起步早,发展也更趋完善。以美国为例,核心价值观培育早已融入到公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内化过程,即通过学校的教育、政府的引导、社会的环境氛围使核心价值观教化、转化、内化为大学生头脑之内而不独立于自身之外的信仰和理念,从而逐步演变为大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段妍:《比较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2页。这对我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加强国内外比较研究,吸取他国有益经验,必然会对我国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提供借鉴。

(责任编辑:王 宁)

作者:王慧莹 段妍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训练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