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促进地方农业旅游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排在首位。与吃相关联的美食是一项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其对旅游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南京是一座独具风韵的江南城市,有着极其丰富的美食资源。本文根据南京市概况以及旅游发展现状,从“美食旅游”这一概念出发,结合南京美食文化,提出南京美食旅游的开发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纪录片促进地方农业旅游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促进地方农业旅游论文 篇1:

关于钦工镇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协力攻坚,响应政府号召,带领广大群众在这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果。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军者,应在社会实践中向人民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四有”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添砖加瓦,展现青春姿态。在本次对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进行的调研活动中,青年学生实地了解乡镇振兴的改革方式,更深入地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今后为乡镇发展做贡献的决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兴产业 增收致富 改革

引言

2021年2月中旬,钦工镇乡村振兴调查团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进行了一次关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本次社会实践的目的地为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整个社会实践围绕着“乡村振兴战略”展开,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更多年轻人对基层社会治理、乡村产业、基础设施等有所了解、激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感悟。团队通过对钦工镇振兴具体项目的调研走访,特别是对宋集村林下经济和镇西村天裔鸽业这两个特色项目进行了专门的调研考察,了解并研究了钦工镇独特的振兴之路。

一、钦工镇的基本情况

钦工镇位于淮安市淮安区渠北腹地,南距淮安城约20公里,北距涟水城约12公里,是淮安区渠北片的中心集镇和江苏省重点建设小城镇。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全镇总人口4万人(其中集镇人口1万人),农业总户数7900户,3万人辖12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钦工镇是红色革命老区,是苏北最早建立党组织的地方,是中共淮安特委和淮安县委的诞生地。

本次社会实践围绕钦工镇这一带有红色记忆的苏北乡镇展开,通过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基层看发展,感受在社会长期稳定下我国经济的高速稳步发展,体会乡村振兴的辛酸苦辣。

二、钦工镇的乡村振兴战略

在钦工镇进行调研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了很多与乡村振兴有关的新项目,例如:兴产业、促增收、农房改善、新型乡村产业和环境整治等,它们都是推动钦工镇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强有力环节,最大程度上提高了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切实为广大乡村居民提供物质保障、满足精神需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也对此进行了调研与学习[ 1 ]。

1.兴产业、促增收

增加乡镇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把“事情”办实、办好,就得把提高乡镇居民收入作为钦工镇的第一大民生工程[ 2 ]。

在与同行的网格员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 2020年是决胜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号召,钦工镇工作第一位始终是提升乡镇居民收入,认真深入贯彻落实稳定扩大就业、兴产业优机制、强化兜底保障等各项举措。

我们跟着网格员前往钦工镇宋集村,走访相关农户,对“林下经济”这一项目进行实践学习。新型乡村产业是新时期新政策下的一种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它的经营模式为“集体经营+合作社+农户”,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创收模式。值得一提的是,宋集村的多元农业综合体项目,这是一片种植山核桃、甘蓝、苹果、梨子、桃等农产品的特色产地,是淮安区“党组引领、集成振兴”的示范片。在片区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这种新型经营模式以“富民、壮村”为目标,开拓了增加居民收入的新思路,让百姓们的生活步上了一个新台阶。[ 3 ]如今,大力发展中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已经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产业富民的致富新路径。以这種方式代替单纯对低收入村户进行的经济补助,不仅可以让低收入农户收获更多收益,也让村集体经济实现新的创收。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片多元农业综合体项目已经吸纳了20名低收入农户,预计村集体经营收入达40余万。通过此行,我们也了解了现阶段实施振兴战略的新模式——将增收与企业相结合,既有利于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同时也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解决企业缺工问题。

钦工镇镇西村的天裔鸽业企业是与钦工镇振兴战略挂钩的重点工程,该企业带动了淮安市经济薄弱村的经济发展,为其提供物质保障,同时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淮安市就业发展问题的解决。

在天裔鸽业的园区中,我们观看了天裔鸽业的企业纪录片,并对天裔鸽业如何与村民增收进行了一番探讨,对企业与增收结合的新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了解到这一项目工程不仅为乡村振兴描摹路径,同时增加了就业机会,让居民有了增收致富的依靠。[ 4 ]

蛋鸽舍里的温度较高,一个鸽舍约有二百只鸽子,地上散落了很多鸽子扑棱时落下的羽毛,这些不足之处都提醒着企业应不断完善技术,追求更高水准。企业负责人为我们展示了鸽舍自动滚蛋技术,鸽子下蛋后,鸽蛋会自动滚入鸽蛋暂时收纳箱内,展现了新时代新技术下的产业生命力。在天裔鸽业的参观与学习中,我们更深一步领悟到了新科技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有利帮助。

2.农房改善

农房改善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项目,2020年,钦工镇在农房改善环节上开展了两个具体项目——钦工镇西设腾飞小区和东支社区。这两个项目主要致力于四个方面的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塑造田园风光;提升公共配套、建设幸福家园;突出产业联动、全面振兴生产;控制建设成本、打造民心工程,在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公共服务、提高产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农房改善以拆除原有破旧农房瓦房、建设新型小区为主要手段,致力于向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使人文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在最大程度上做到既体现田园风光、保障生态环境,又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强居民生活服务。

此项目的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与环境,对生态发展及产业建设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钦工镇在第一产业的建设上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不仅发展寻常稻米小麦的种植培养,在果蔬种植上也有新突破,尤其是特色果业的发展。相对应地,农房改善加强了人文与生态更高程度的紧密结合,促进“水—田—果—林—宅”的融合一体化发展,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水田果林人居”的和谐共生,因地制宜,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

同时,农房改善对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公共服务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突显在以下几方面:

(1)改善人居环境,塑造田园风光

农房改善项目周边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完善;占据地理位置优势,靠近镇区,实现镇区教育、医疗设施的高效共享,入住居民可享受在镇区就学、就医、购物等基础服务,人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具体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当地的建筑特色(淮安位于苏北腹地,民居以青砖灰瓦为特点,体现古朴淳厚风格)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着力打造出一个既体现淳朴田园风光,又兼备多样化功能的宜居建筑形态。

(2)提升公共配套,建设幸福家园

项目结合钦工镇的建筑特色以及居民的居住需求,兼具宜居环境的建筑形态活力,打造出一个符合现代城镇化要求的成熟居住区。时代发展的鲜明特征在综合功能上也能够体现出来,不断加大力度来打造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包含购物中心、教育点、警务中心、卫生医疗站点、邻里中心等),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一个管理有序、服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各个社区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同体,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3)狠抓产居融合,促进富民增收

项目在邻里中心设置农贸市场、生活日用品超市、快递点、肉圆制作展示销售点、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点、电商等销售服务行业设施,提供就业岗位与机会,在缓解群众就业压力上起到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邻里中心还设置了203平方米的就业培训中心,为入住居民就近到钦工工业集中区、商贸区以及服务领域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大力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产业与居住环境相融合,有利于富民增收。

(4)突出产业联动,全面振兴乡产

采用“体验+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充分利用一产、二产、三产的生产空间,为游客提供农业体验、亲子活动等休闲服务,带动乡村产业共同发展。

一产与现代农业产业园结合,为游客提供体验精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展示、亲子种植体验等体验;二产与当地毛巾厂结合,为游客提供有机棉毛巾生产、手工加工工坊等的体验;三产与体验点建设结合,在体验点外围改造一定数量的农宅开发农家乐产业,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与相关服务。产业采取“村集体+企业+农户”的股份合作社形式,充分利用能人、市场、产业的优势,由村委会牵头各方主体成立股份合作社,统一对接市场,既为农户创收提供服务,又为村集体发展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保障。

3.环境整治

为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环境整治一直是整个淮安区发展建设的重点环节,该环节下包括一系列具体措施,例如:拆除违规建筑、改善村居环境、清洁河道等项目。

钦工镇近年来修建了很多便民、利民的工程、水利设施。在钦工镇进行实地探访的日子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便民举措,比如将主要干道修整为“黑色路面”,宽阔的柏油路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拓宽钦工镇当地的大寨河,并清理河道中的淤泥,方便民众从大寨河中进行对农田的取水灌溉。

在改善村居的居住环境方面,主要是对违章建筑的拆除。拆除私搭乱盖看起来是小事,但是对于村民的居住安全来说却是大事。政府特派专业部门对违规建筑进行大刀阔斧的拆除工作,不少居民也受此感染,我们常常在村里看到有居民开着挖掘机自觉将自家违规搭建、妨碍正常交通通行的建筑进行拆除。

4.便民工程

在钦工镇的街道上,不仅是便民基础设施随处可见,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诸如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淮剧团等休闲娱乐设备设施,它们不仅有助于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还能帮助居民陶冶高尚情操、提高艺术修养。在公园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名人名言以及对一些针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宣传标语和宣傳牌,在乡镇文化墙上,我们也能看到有关扫黑除恶、环境整治等相关热点问题的漫画,以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方式起到了宣传作用,也丰富美化了居住环境。

钦工镇在这些年,已将所有主要干道修整为“黑色路面”(柏油路面),为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其次,拓宽大寨河的工程也顺利开展,对河道中的淤泥也进行了彻底的清理。在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细致耐心地为前来寻求帮助的村民提供帮助,对现行政策方案进行解释,让村民更加了解针对自己的补贴措施。

通过对这一系列便民举措的了解,我们也确确实实理解了学习进乡村、文创进乡村、服务进乡村、科技进乡村的重要性,同时,对新型“乡村振兴战略”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反思。

三、结语

时光飞逝,我们的实践工作在实地走访与深入挖掘中顺利画上了句号,我们通过对钦工镇相关产业人员、基层工作者的详细介绍,对各项乡村振兴项目的深入探索,了解到钦工镇近年来第一产业的大幅度提升,小到稻米小麦的种植,大到蔬菜果园的打理,领略了农业发展新态势;环境修整及农房改善项目的开展,使人文与生态环境实现了更高程度上的融合;“水—田—果—林—宅”的融合发展,最大程度上促进了“水田果林人居”的和谐共生,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钦工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了解到的很多知识在平时的书本、甚至新闻报道中都很少能够有所接触,然而,越是靠近基层实地走访得来的资料越是真实,也越能启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切实体会到了学习进乡村、文创进乡村、服务进乡村、科技进乡村的新型“乡村振兴战略”所带来的有利之处,为今后我们走出校园、投入社会生产服务提供了指引。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同时应当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部署,学习学懂相关政策与方针,并将其弄透,加强今后为乡镇发展做贡献的决心,要以钉钉子精神扎根基础,尽绵薄之力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原.天裔鸽业:打造全球最大蛋鸽繁育基地[N].淮安区报.2018-04-18(头版).

[2]黄洁.淮安区钦工镇宋集村:“林下经济”让百姓生活上台阶[EB/OL].无线淮安.2020-07-07.

[3]陈雅雯.钦工镇宋集村:发展林下经济,开拓产业富民新路径[EB/OL].视听淮安.2019-05-18.

[4]周建,王娟.钦工镇农房改善项目腾飞小区开工建设[EB/OL].苏淮视界.2020-05-20.

(责任编辑:李雪威)

作者:唐子昊 戴凡子

纪录片促进地方农业旅游论文 篇2:

南京美食旅游开发研究

摘 要:在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排在首位。与吃相关联的美食是一项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其对旅游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南京是一座独具风韵的江南城市,有着极其丰富的美食资源。本文根据南京市概况以及旅游发展现状,从“美食旅游”这一概念出发,结合南京美食文化,提出南京美食旅游的开发策略。

关键词:南京旅游资源;美食旅游;旅游开发

从久远的东吴东晋时期,到最后的中华民国,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南京建都立业,故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胜地”的美称。南京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如南京博物馆以“一院六馆”的格局述说着南京6000多年的文明史。南京名胜美景数不胜数,例如,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环抱在巍峨的明城墙、秀美的九华山和古香古色的鸡鸣寺中。南京美食也是令人赞不绝口的,如:《白门食谱》中描写的“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南京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临海边。南京是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运输发展排在全国中心城市前列,市区公共公交也极为便利。基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南京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配套设施逐步完善、资源整合也见成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是,南京旅游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本文主要讨论的美食旅游。

1 美食旅游定义

近几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味道中国》《一城一味》这些优质美食纪录片的大火,旅游与美食的结合成了一种新的流行趋势。“吃”从为了在旅游活动中保证身体需求的餐饮行为,慢慢转变成了一种自发尝试的享受行为。这一转变与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者个性化消费不断提高有关。越能突出地方特色、展示旅游者个体个性的旅游方式,越受到旅游者的追捧。早在2012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就发布了《全球美食旅游报告》(Global Report on Food Tourism),报告中就美食对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进行了阐释。2017年,世界旅游组织发布了第二版《全球美食旅游报告》(Global Report on Gastronomy Tourism),报告中基于第一版的内容,还指出了美食对旅游目的地的其他作用,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现了美食旅游的文化作用,对旅游地形象塑造具有良好宣传作用等。[1]國内美食旅游这一形式兴起较晚,且早前在学术研究中常会将“美食旅游”这一概念纳入“农业旅游”“节庆旅游”“养生旅游”等概念中,殊不知美食同农业、节庆、养生等均为旅游吸引物。这一混淆概念的现象均与美食常常作为旅游活动中的附属物出现,并未成为旅游活动的核心吸引物有关。

若要真正了解什么是美食旅游,我们应先将其与旅游美食做好辨析。“美食旅游”强调的是美食作为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并由此而产生的旅游行为;“旅游美食”强调的是美食在整个旅游过程中所承担的功能作用,可以理解为美食仅是支撑旅游活动顺利完成的一部分。美食旅游早期是由琅(Long)从饮食人类学的角度提出,并定义为“跨国界的,探索性地参与到‘他者’的饮食文化中,也就是参与到非自己所属文化的食物、菜系、膳食体系的品尝、消费、制备或展示中”。[2]在国内,早在1998年,迟景才学者也对美食旅游的定义进行过阐述。直到现在,国内外已有较多学者对“美食旅游”这一概念及基础理论提出自己明确的见解。本文将美食旅游的概念定义为:旅游者在对某地饮食文化认识的基础上,以到当地品尝和享受美食为主要动机,并结合当地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来辅助美食旅游体验的各种旅游行为。例如,前往异地体验当地美食名俗名风,参加特色美食节庆活动,进行美食科学考察活动,拜访食物原产地和加工厂等。

2 南京美食旅游开发定位

历史上曾有十代王朝在南京建都,所以南京一直以来是中国南方经济、文化、政治交流的中心;加上其地理位置特征,注定了南京的饮食特点南北糅合、东西兼容。南京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强盛、市场繁华,其烹饪技术自是发达。南京菜起源于先秦,历史上有数不清的名人对南京菜肴大加赞赏,更有数不清的古籍记录了南京美食。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京苏大菜”其自成流派,其中,“大菜”二字更是说明了南京菜的名贵、典雅,颇具古都风范。民国时期“京苏大菜”更是发展到了巅峰,享有极高的声誉,深受达官贵人的喜爱。南京菜讲究“七滋七味”,以咸甜为主,醇和酥嫩保证了食物的原汁本味;出神入化的刀工技艺,使得整个菜品细致精美,颇具格调。[3]

南京美食旅游开发立足于现有的美食资源及特色,加上南京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应深入挖掘美食旅游的经济效益,旨在为南京旅游业发展作出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南京美食旅游做好明确的定位,具体描述如下:

第一,以美食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旅游吸引物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南京拥有很多旅游资源,是一个旅游优势明显的城市,但长期形象定位模糊。笔者认为,“南京美食”可以作为一张极佳的宣传名片。但目前,南京市在旅游开发中存在重游览、轻饮食的问题。例如,多数旅行社在制定行程时很少会将美食体验项目放入旅游线路规划中,为了降低成本提高价格优势,团队餐便是最好的选择。美食体验的质量常常降低到“吃饱”即可。特色美食体验活动一般仅作为自费体验项目存在,普通旅游者往往不会购买。[4]美食是旅游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项目,我们需对南京美食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树立一些良好的品牌,一方面可以促进美食相关的主题旅游产品乃至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其他相关产业(如餐饮业、娱乐业)的发展,并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第二,以美食彰显南京的文化内涵。笔者认为,美食旅游的魅力除美食的味道外,更多在于美食是否能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如今,在国内,各处旅游景点相似的有很多,例如各处的古镇、古街,一经开发便不免要注入一些商业色彩,不仅失去了几分地道的感觉,也增加了与其他地方的相似度。夫子庙街区有很多现代化服饰品牌门店,这些现代元素常常会使旅游者不能更好地体验到景点文化内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区的饮食习惯都会受到地域、文化、气候等影响,所以美食最能体现各地的特色与文化。依旧以古镇为例,无论是商业化程度较重的云南丽江古镇,还是商业化程度较低的贵州肇兴侗寨,一定会有很多独具当地特色的美食店,而这些美食店被其他旅游地复制的概率很低,通常这些独具当地特色的美食店也会成为当地良好的旅游吸引物。早年,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曾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如此盛赞,体现出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看来,南京美食旅游开发应做到美食与文化深度结合,美食旅游应充分体现南京文化内涵。

3 南京美食旅游活动设计

在南京美食旅游活动开发中,以美食为主要吸引物,以“从美食中体验当地文化”为旅游目的。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食游一体”,全程以休闲为主基调。[5,6]

3.1 34路公交美食游

在南京有一辆神奇的公交车34路,它西起鼓楼,东止玄武,途径南京最繁华的街区新街口,一路上串联起了城市的各色美食。这项美食旅游活动的主题是“穿梭于市井之间,品尝地道南京味”。我们以这条公交线自西向东方向介绍,可选择下车的美食站有中山码头站—盐仓桥广场西站—中山北路萨家湾站—中山北路三牌楼站—中山北路大方巷站—中山北路鼓楼站—中山北路珠江路北站—新街口东站—大行宫东站—中山东路逸仙桥站—卫桥/卫岗站—下马坊站,共12站。每个站对应的美食店都离站台不远,且多位于居民区。这些店虽没有华丽的装潢,但经营多年,早已成为南京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最爱,这些店也是他们对于家乡最深刻的记忆。旅游者穿梭于南京不知名的大街小巷,和当地人擦肩而过,品尝着最地道日常的美食,真正融入了本地人的生活环境,做了一回地道的南京人。

项目开发建议:一是34路公交车保持正常运营,但全市的34路公交车外观应单独设计用于凸显美食主题。在车内上车刷卡处安装一个小架子,放上设计精美的公交美食地图册,保证每一名乘客上车后都可以取阅。二是此条美食旅游线路重点在于“融入当地生活环境”,故此线路上所有美食店不需装修风格统一,尽量保持其店面原样。但相关管理部门应拟定好整条线路的总名称及专用标志,让参与公交美食游项目的所有商家悬挂在醒目处,方便旅游者辨识。三是监管部门应事先出台好对公交美食游项目参与商家的考核机制与管理办法,及时检查卫生、经营状况等方面,也要建立好反馈机制,及时听取旅游者建议。

3.2 古街美食文化体验游

南京夫子庙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其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古往今来,南京都是中国文化教育重地,夫子庙更是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这项美食旅游活动的主题是“古往今来的美食记忆”。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内主打秦淮风味小吃店,以晚晴阁、奇芳阁最出名。另外,还有秦淮人家、秦淮小吃城、夫子庙小吃品鉴馆、聚贤楼等。旅游者来到夫子庙,看贡院观孔庙,乘小船渡于秦淮河中,又有美食相伴,恍惚间仿佛穿越到过去。

项目开发建议:本文从有无主题节日这一角度提出建议。一是无节日庆典时,各家主打秦淮风味小吃的店所卖产品其实都大同小异,商家应进行美食创新,并开展有自己独特风格且贴合线路主题的营销方式,如开设一个厨房窗口,让旅游者参与到美食制作中。二是有节日庆典时,以景区主办各餐饮店协办的方式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带领旅游者深入了解秦淮风味小吃文化。例如,主办方可设置表演环节,邀请专业演员来演绎有关美食起源的故事等。三是夫子庙作为南京最出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无疑是彰显南京美食文化的绝佳场所。但据当地人反映,现在夫子庙所售卖的传统美食随着景区的商业化发展显得新潮时髦,很多美食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特色,这无疑让旅游者的美食体验大打折扣。对此现象,在夫子庙景区的餐饮经营者们更应思考如何在追求美食创“新”的同时,保存好“旧”风采。

3.3 美食宣传任务游

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新媒体也成了这几年的大热词汇。其中,各种短视频社交平台也发展迅速且普遍被大众接受。尤其是年轻人,很愿意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来吸引别人的关注。对此,这项美食旅游活动的主题是“我的南京美食经历”。早在几年前,厦门鼓浪屿就出现了如今热门的打卡行为。当地很多商家都会统一售卖一本旅游纪念册,里面每一页包含了参与纪念册活动的商家信息,如专业拍摄的门店美图、门店地址等,并在门店提供精美的印章供购买纪念册的旅游者前来盖章。这项美食活动可以借鉴这种形式,但要利用好网络的宣传力量,增加让参与者上传自己的照片或视频记录的环节。这让年轻人体验美食的同时能拥有更大的展示平台和“吸粉”机会,对南京美食的宣传也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项目开发建议:一是南京美食纪念册应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具有一定收藏价值,这会增强旅游者购买及参与活动的意愿。二是纪念册应统一发售,且销售范围广,甚至参与活动的餐饮品牌也可以销售。三是活动由旅游者自愿参与,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网络上带活动话题分享自己的经历。活动主办方可对打卡任务设置难易等级及相应等级奖励,如对打卡餐饮店数量进行等级划分,用于鼓励参与者多品尝南京美食并制作出精美的反馈照片与视频。

4 结语

南京市的美食旅游發展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美食旅游在国内的发展也起步较晚,但当下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美食作为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规范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除本文给出的推出特色美食旅游活动的方法外,还能通过打造当地美食品牌,构建特色旅游餐饮街区,重视媒体和网络的宣传,提高旅游者参与度等办法推动南京美食旅游的发展。南京市发展美食旅游是具有很多优势的,因此,为了提高南京旅游业经济效益,传承好南京历史文化,发展南京美食旅游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袁文军,晋孟雨,石美玉.美食旅游的概念辨析——基于文献综述的思考[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8(02):37-41.

[2] 管婧婧.国外美食与旅游研究述评——兼谈美食旅游概念泛化现象[J].旅游学刊,2012,27(10):85-92.

[3] 张荣娟.浅谈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江苏商论,2016(04):9-11.

[4] 张馨月,覃淑喜,是丽娜.“互联网+”背景下旅行社定制化营销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28):66-67.

[5] 季美岳,沈苏彦,闵静静,翟俊阳.南京“一日游”旅游线路的评价与优化研究[J].电子商务,2020(03):3-4.

[6] 杜雅棣.自助游客对南京旅游形象的认知调查[J].艺术科技,2019,32(08):232-234.

作者简介:陈玥彤(1999—),女,贵州贵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

指导老师:沈苏彦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南京林业大学大创项目“南京美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NFUSPITP0670

作者:陈玥彤

纪录片促进地方农业旅游论文 篇3:

生态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路径构建

摘  要: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旅游业的核心部分,但旅游英语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限制生态旅游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绊脚石,相关院校应深刻认识到生态旅游背景下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生态旅游为背景着重培养既具备旅游相关知识,又具备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生态旅游行业从业水平。文章首先分析了生态旅游背景下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现状,进一步探究了生态旅游背景下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策略,以期构建符合生态旅游发展要求的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我国生态旅游稳步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英语人才;培养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为旅游业发展带了新机遇,生态旅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也不断提升,在为旅游英语人才带来全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旅游英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生态旅游的大力发展离不开优秀旅游英语人才的支持,旅游院校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主力军,应将培养旅游人才英a语综合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适应新时代生态旅游发展对旅游人才提出的英语要求,解决当前生态旅游面临的难题,为生态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生态旅游背景下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一)师资队伍综合素养有待提升,校企合作流于表面

旅游院校教师的综合素养会直接影响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部分教师知识体系未根据时代发展及时更新,缺少与生态旅游相关的知识;大部分教师虽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匮乏,在生态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中无法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导致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向更高水平发展[1]。除此之外,部分旅游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仍仅仅是针对某一项目开展合作,学生在企业实习中仅接触项目的基本工作,如负责旅游团接待或介绍旅游套餐等工作,对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没有较大帮助,导致校企合作在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中无法完全发挥正面作用。因此,旅游院校应深化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新格局。

(二)旅游院校教学方法过于传统,缺乏实践基地

部分旅游院校较少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投入资金,一味依赖校企合作培养旅游英语人才实践技能,并且在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中仍沿用传统教育模式,或是仅通过参考其他院校的做法来改革本校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忽视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学生自身能力难以有效提升。此种情况还间接导致部分合作企业由于担心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影响企业业务开展,直接限制实习生数量,或为学生安排边缘化岗位,最终导致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无法满足生态旅游发展要求。

二、生态旅游背景下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策略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旅游英语课程教学

生态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给旅游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作为培养旅游英语人才的重要力量,应全面提高教师职业能力与英语水平,为旅游英语人才培养夯实基础[2]。旅游院校应要求旅游英语任课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深入了解与掌握国内知名生态旅游景区特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等信息,客观把握生态旅游背景下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要求。有条件的旅游院校应安排教师定期到生态旅游景区或相关企业锻炼,制订相关激励政策推动教师主动开展生态旅游科研课题,为培养旅游英语人才提供重要参考,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旅游院校还可聘请英语素养较高的优秀导游和旅游业知名专家参加院校教学活动,并为教师搭建与旅游业优秀导游、知名专家的沟通桥梁,使教师深入了解旅游公司实际业务与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标准,为教师更好地开展生态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英语人才培养工作夯实基础,提高旅游院校教学活动与生态旅游发展要求的契合度,多维度提升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部分旅游专业学生怯于开口说英语,并且对英语知识学习无法提起兴趣,因此,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使学生产生情绪共鸣唤醒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旅游英语课程的参与度,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学习英语知识的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培养旅游英语人才夯实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将提升学生自觉获取生态旅游景区文化知识并运用英语主动向国外游客介绍的意识作为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在设计旅游英语教学内容时应充分结合多种因素,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创设交流情境,使学生切身体会游客真实想法,通过交流互动锻炼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与英语能力。教师还可在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播放国外旅游景点纪录片或英文电影,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掌握英语交流技巧,推动旅游英语人才全面发展。旅游院校还可邀请生态旅游集团管理者到校开展讲座,解答学生疑惑,使学生对生态旅游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弥补生态旅游背景下的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短板。旅游院校还可与其他院校携手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互相学习的平台,推动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质量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深化校企合作,加強旅游英语人才培养力度

旅游英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旅游院校应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旅游院校可与生态旅游公司深入开展合作,在依托企业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企业输送优秀旅游英语人才,打造合作共赢的新局面[3]。生态旅游公司具有多年从业经验,可为旅游院校旅游英语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提供重要指导,为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明确方向,实现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最优化的目标。旅游院校应积极与生态旅游企业签订学生实习协议,由生态旅游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旅游院校应在学生进入岗位实习之前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更好地约束管理自己;旅游院校应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后及时记录实习心得与实习收获,以便旅游院校准确掌握学生实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为优化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策略提供重要参考;旅游院校还可通过查看学生实习心得与实习收获的方式进一步掌握生态旅游企业人才标准与旅游英语人才能力要求,为推动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质量最大化夯实基础。

(三)建设实践基地,强化旅游英语人才实践能力

实用性强是旅游英语最大的特点,所以,旅游院校应加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非一味依赖合作企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旅游院校应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经典模拟实训室、商务综合实训室,将酒店、生态旅游景观“搬进”课堂,在真实情境中带领学生开展旅游英语应用训练,切实提高旅游英语人才实践能力。旅游英语涵盖专业词汇、旅游相关知识、旅游话术等内容,旅游英语与旅游专业其他学科具有较强关联性,如在介绍某生态旅游景区时还应介绍景点历史典故、当地风俗习惯或历史古迹等,对旅游英语人才专业词汇与人文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旅游院校还应组织优秀教师共同制定实践教学体系,梳理旅游专业各课程教学内容,保证实践课堂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旅游院校还应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其一,注重提升旅游英语人才气质与综合素养,包括旅游英语知识、国外礼仪、风俗习惯等,使旅游英语人才在与国外游客交流的过程中展现超高素养与专业能力。其二,强化旅游英语人才业务能力;与国外游客相比,部分旅游英语人才性格较为腼腆,并且国内外语言表达方式与交流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极易出现突发状况,所以,旅游院校还应加强培养旅游英语人才应变能力,保证旅游英语人才能轻松解决突发状况,树立良好形象。

(四)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交流能力,为培养旅游英语人才夯实基础

英语语言教育是培养旅游英语人才的必经之路,如果旅游英语人才英语语言知识体系不完善,极易影响其职业能力的发展,阻碍生态旅游背景下旅游英语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生态旅游发展使得更多国外游客涌入我国,大部分国外游客对我国历史文化具有浓厚兴趣,旅游英语人才只有熟练掌握英语语言交流技巧才能更好地与国外游客交流[4]。旅游院校应结合生态旅游背景下旅游英语人才培养需求,制订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培养计划,使学生全面掌握旅游英语知识与英语语言表达技巧。

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是培养旅游英语人才的根基,普通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仅能帮助学生应对考试,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如提高职业英语人才英语导游词编写能力、英文生态旅游宣传文案编写能力与销售能力等,全面提高旅游英语人才职业能力,满足生态旅游对旅游英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英语语言交流能力是培养旅游英语人才的重中之重,旅游英语人才必须具备较强英语交流能力,能够用英语介绍生态旅游景区的美景、美食是旅游英语人才必备职业技能。因此,旅游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交流能力,为培养旅游英语人才夯实基础。

(五)明确生态旅游业就业标准,优化旅游院校课程设置

传统生态旅游业围绕特定生态景区建设行政区,并在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的基础上弥补交通等基础设施上的不足,优化游客旅游体验,满足该景区游客需求;但在新时代生态旅游背景下,旅游英語人才服务范围不应禁锢于传统生态旅游业,而应进一步拓展旅游英语人才“旅游+”相关知识与技能,提高旅游英语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旅游院校应根据新时代生态旅游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旅游院校课程设置,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培养旅游英语人才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提升旅游英语人才综合能力,为生态旅游业输送高素养合格人才;因此,旅游院校应立足于新时代生态旅游人才需求,拓展教学内容,发挥旅游英语课程的在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在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生态旅游景区的特色文化融入其中,在丰富教学方法的同时使英语语言与地方文化相融合,通过学生内化知识与第二语言习得将生态旅游景区特色文化分享给外国游客,实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5]。在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中,应将知名生态旅游景区相关文化的英语翻译纳为旅游英语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以便旅游英语人才在工作中及时应用。旅游院校应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在教材中融入知名生态旅游景区地方特色,丰富旅游英语教学资源,并在旅游英语课程教学中依托情境教学融合相关内容,推动旅游英语教学向多样化发展。除此之外,旅游院校应根据生态旅游业就业标准与本校实际情况调整现有教学内容,适当参考其他旅游院校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计划,以完善本校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方案。旅游院校应对已毕业的旅游英语人才进行追踪查访,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旅游英语人才就业情况,根据调查情况思考旅游英语人才培养内容、培养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进一步优化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方案。

(六)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促进知识和实训的结合

在生态旅游背景下,对旅游英语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促进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育中要加强教学管理创新的重视程度,并以此为后续课程教学提供重要基础,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促进知识和实践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实现一体化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首先专业教师要定期和专家进行课程任务的对接,明确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能力,要求做好知识点之间的归纳及总结,以旅游情境为主要内容,与岗位需求进行匹配,不断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之后再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找到切入点,构建一体化的教学设计框架,搭建完善的教学体系,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实际教育中要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导游资格证和职业英语等级证书等,让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印象,使学生各项能力能够获得均衡的发展。其次,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例如推行任务驱动和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模拟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旅游环境来选择正确的学习项目,通过实训和理论的相互结合来提高学生当前的实训学习效果。在班级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科学规划相应的学习任务,在班级中通过课堂模拟导游和模拟谈判等方式,增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各项能力能够得到全面锻炼。在教学方法制定时,教师要革新以往的教学模式,建立相对应的专业领域课程体系,还需要在学校中匹配与之对应的实训操作室,做好旅游英语的教育管理,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获得各项能力的全面锻炼,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实施教育时,需要注重教学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构建新型课堂教学体系,以此帮助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

(七)符合标准就业,优化课程教育模式

在生态旅游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扩展当前人才教学模式,将和生态旅游相关行业知识融入课程教育体系中,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需要分析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优化课程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全面培育,搭建复合性较强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提高課堂教学的效果。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旅游英语专业人才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更加全面的综合视野,教师在课程改革方面要遵循生态旅游英语本身的实用性功能,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锻炼,将语言和文化相互匹配,共同优化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使教学效果能够得到全面增强。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锻炼,转换第二语言,通过各类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满足跨文化交流的要求及标准,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程教学方面需要制定层次性的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学生当前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必备的知识。例如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旅游战略发展规划以及全域旅游的发展特点,掌握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以往工作经验分析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问题,不断创新当前的工作体系,从而全面提高课程教育效果。还需要加强对校本课程建设力度,按照现有人才方案不断优化,找到不完善和不贴切的培养计划,采取科学的优化措施,补充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还需要对毕业生进行全面地跟踪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以及信息交流的方式,了解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情况等等,以此来为实际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进一步修订和改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内外环境的综合考察,提高整体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结语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下热门旅游形式,极受国内外游客欢迎,更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旅游背景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对生态旅游有所了解,还要求具备较高英语素养,所以,旅游院校应立足生态旅游行业标准,培养符合生态旅游人才需求的高素质旅游英语人才。旅游院校首先应秉承“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积极推动教师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其次旅游院校应通过建立实践基地、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多维度提高旅游英语人才实践能力;最后,旅游英语院校应注重培养旅游英语人才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与能力,根据生态旅游业就业标准优化课程设置,并将生态旅游景区地方文化融入旅游英语人才培养中,培养综合素养较高并且满足生态旅游业需求的旅游英语人才,构建全新生态旅游背景下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 张有山,董丽媛. 基于区域文化的高校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构建及优化研究[J]. 化工进展,2020,39(05):2038.

[2] 翟洁. 生态农业旅游语料库创建与分析[J]. 核农学报,2021,35(07):1737-1738.

[3] 邱汉琴. 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新时代一流旅游本科教育建设[J]. 旅游学刊,2020,35(05):1.

[4] 杨晶晶. 新时代一流旅游本科教育:政产学研合作中不断提升和完善[J]. 旅游学刊,2020,35(05):9-11.

[5] 吴文娣.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英语翻译策略与技巧》指导下的跨文化旅游英语翻译研究[J]. 中国测试,2021,47(06):161.

(荐稿人:谭晓蓉,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

作者:刘亮

上一篇:少数民族地区中国古建筑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中工程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