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序厅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20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设计展示空间设计隐喻与象征设计语境引言后现代主义思潮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哲学思想、文学文化、艺术设计等方面针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次思想变革,而设计界最早的思想变革发生在建筑领域,是建筑设计师们对标准化设计的反思与突破。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展馆序厅空间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展馆序厅空间设计论文 篇1:

浅析规划城建展览馆的序厅设计

摘 要: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窗口,对城市的发展变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序厅设计是城市展览馆的关键所在,一个富有艺术感的序厅,不仅能够让我们快速了解到这个城市的特色,让参观者短时间之内了解到我们的城市,给市民创造了更好的互动和展示场所,也势必会成为市民接受教育、主动学习、寓教于乐的休闲场馆,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规划展览馆;序厅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了解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历史和现状最佳的窗口就是城市展览馆。一座规划展示馆就是一个城市物化的历史,人们通过文物、资料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一方面,这是源远流长的地方历史的重要见证;另一方面,这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作为一个城市的形象窗口,规划展馆的序厅设计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规划展示的窗口,好的序厅设计,不仅可以简练的概括整个城市的特色,更重要的是可以向外界传达这个城市的精、气、神,一个好的展馆序厅,便是一个弘扬城市文化、城市精神与气息的关键点。

1 序厅设计的作用

作为城市规划馆的给大众的“第一印象”,序厅作为展示活动的前导,毫无疑问起着决定性作用。正如人际交往一样,第一印象往往会给人以最直观、最鲜明的印象,虽然有时候并不一定准确,不过好的开始,对以后的参观或多或少左右着大众对该展馆的判断。因此,序厅的设计好坏往往是展览馆设计的关键点。

在参观中,一般都是由序厅开始进入参观道路。因此,序厅不仅仅是展馆空间的交通枢纽,还起着缓冲与疏散人流的作用。在人流量大的时候,在展厅很容易形成一个阻滯空间,展馆序厅的指向标志与疏散通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次就是序厅设计的风格特色,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整个规划展览馆的设计定位。因此,在序厅的展览主题与内容安排方面,除了符合自身城市个性与特色,在形式上也要进行更为简练、具有概括性的艺术表达,以此来感染观众的情绪,让参观者在首先进入序厅之后,会产生一个缓冲空间。对所要展示内容也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与期盼情绪,从而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

2 序厅的设计布局

2.1 遵循建筑空间,合理布局

序厅不同于其他展厅,其建筑空间差异较大,在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空间,以求展品的展示形式最大程度上融于建筑风格。在设计方面,各个展示大厅的设计空间不一定符合规则的形状,这就会带来人流疏散和展示空间的限制问题,因而要根据各个展馆空间和建筑的布局,巧妙地设计疏散通道与展示空间。若是空间结构不足,可以通过动态系统去引导,或者增加标识设计来进行疏导。在墙体的设计中,也可以多进行带有弧形的设计,这种设计一方面可以更方便观者进行互动参观;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引导标识的作用。总之,在序厅的设计方面,要根据自身空间特点,在充分了解建筑施工图、层高、称重柱等不可改变的建筑结构来进行合理、巧妙进行展品和展示内容的设计。

2.2 展品设置原则

展馆序厅的展品设置根据各个展馆的特点而内容迥异,但是从功能上来说,一般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引言、导览、特色展品以及主题性展品。

引言,一般是展览内容的简要介绍。可以让参观者形成对展馆设计的初步的直观印象。因而引言内容以简练、富有特色表达为主,展示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以展板、文字说明为主。

导览主要是让参观者了解展馆各层布置、参观要点以及展品位置。在展示形式上多以展板和电子查询机为主。也可以结合展馆的设计风格,进行独特的富有艺术趣味的设计。例如,可以增加语音导览、儿童专用标志、残疾人专用通道等设计,方便参观者了解展馆,并引起参观兴趣。

特色展品,一般来说就是整个展览馆的精华所在,它在视觉上应具备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所以在设计上也会有很大的体量,否则设置在序厅这一大型的建筑空间中将很难引起参观者的注意。特色展品的安装位置易结合展馆各自的空间结构以悬挂、嵌入为主,以便不影响公众的流动和集散。一般在富有地方特色的展馆中特色展品应用比较多。

主题性展品多以某个独特的视角来抽象和概括整馆的展示内容,形式多以大型雕塑为主,由于其展现形式具有普适性,一般都是作为整个展馆的内容创造的总结,融入地方特色因素创造出来,通常不作为标志性展品展出。

总之,影响序厅展览内容设计的因素很多,若想有所突破和创新,就必须结合城市特色,大胆构思,在展览内容和展览设计的众多影响因素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均衡点,设计一个美观但不失科技内涵的序厅。

2.3 凝练城市精神,提炼城市特色

序厅空间设计的艺术造型并不是一般的装饰打扮与形式的美化,它是对整个城市进行深刻理解之后一种表达与诠释,是通过设计师的联想与想象的思路,运用艺术的表现力去创造的艺术形态,将要表达的城市特色与展览陈述的要点相结合,创造一个紧扣主题艺术空间的一种能力。这也是当地政府将地方的发展与规划诉诸表达的过程,使其展示的主题与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而在对城市进行设计表达的过程中,除了艺术手法的多样与艺术性,还要注意对整个城市精神样貌的设计表达。序厅是整个展馆的点睛之笔,而城市精神,则是整个城市的灵魂。因此,设计者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应当充分考虑城市所蕴含的人文精神,集科学人文于一体的设计才能让参观者为之驻足和留恋,也更能够创造意境,感染观者。

3 现代规划展览馆序厅设计中的存在问题

3.1 “千馆一面”

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国内展览馆领域的“新兵”,主要定位于展示城市发展建设的过去与现状以及对未来的规划想象。城市规划展览馆就如同城市名片的一个最好“脚注”,其中,序厅作为首先进入城市规划展览馆看到的最初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了整个馆的形象,甚至是整个城市的“第一印象”。但由于现在国内城市建设缺乏明显的功能定位,城市建设大都追求“高楼林立”,以致国内的城市规划展览馆也大都雷同。同样序厅设计是城市规划馆的开始,其功能与陈设的内容,应该是可以直观地表达主题内容,引导参观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城市的发展与城市成长的足迹,让参观者有一种想要对此展馆有一窥究竟的强烈欲望。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该拒绝“千馆一面”。

3.2 程式老套

在序厅空间的短暂停留,观众会对其内容、背景、主题会有初步印象。但是目前有一些序厅设计仍然停留在老套程式化路上,中国规划馆展示了城市规划的脚印,每座城市都应有其自身的个性、气质。

3.3 缺乏创新

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传统观念的束缚,序厅设计开始炒大锅菜,其程式化、简单化以及符号化的倾向腐蚀了“炉火纯青的小锅菜”,其设计形式语言匮乏、艺术氛围创造的缺失,诸如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序厅的设计极为相似、意图表达的不明确性,又或者其展示内容过于的空洞或琐碎等,使其序厅设计应有的功能难以有效地发挥,缺乏给予观众足够的联想与想象空间,观众进入便会索然无味。

参考文献:

[1] 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朱淳.展示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作者:邢丹丹

展馆序厅空间设计论文 篇2:

后现代主义设计对当代展示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设计展示空间设计隐喻与象征设计语境

引言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是哲学思想、文学文化、艺术设计等方面针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次思想变革,而设计界最早的思想变革发生在建筑领域,是建筑设计师们对标准化设计的反思与突破。后现代主义建筑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形式上的—次修正,以及对装饰和对历史的思考。

展示设计的设计目的在于表达和叙事,强调设计语境的营造,因而展示设计的形式化研究是展示设计研究的关键,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理念在展示设计中得以更深刻的体现。

一、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形成

工业革命迎来了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批量生产的模式,大量的产品标准化生产,加速也普及了生产与使用。这个时代迎来了现代化、标准化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勒·柯布西耶用建筑五要素精简了建筑构成形态,同时强调了建筑形态的标准化,密斯提出“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是现代主义设计中标准化、理性化的体现。

二戰结束后,面对社会环境的动荡与突变,人们开始反思这个被标准束缚的时代,开始批判并突破现代主义设计的理性规则,而迎来了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而建筑领域的设计运动是后现代设计运动中最先发生的。

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之父的罗伯特.文丘里于1966年,出版发表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书中明确表达着对于现代主义思想的批判,和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突破。到上世纪80年代后,当西方建筑界开始关注后现代主义作品时,后现代主义愿意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折中风格和讽刺手法。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是在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历史装饰手法,通过折衷主义的装饰形式,和象征隐喻的装饰手法,实现装饰设计的建筑设计风格。主要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特征:

1.在设计中恢复装饰并且强调追求建筑的形式装饰;

2.采用具有历史装饰动机的,并且建立在现代主义基础之上的折衷主义:

3.具有讽刺、戏谑或者调侃的情绪色彩:

4.在处理装饰细节上较为含糊,

5.对于建筑形式的追求大于对于建筑功能的追求。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装饰目的更多的是完成建筑家们对建筑艺术语言的追求,也是建筑功能和结构需求方面的物质过甚的产物。例如弗兰克.盖里在设计的洛杉矶迪士尼音乐厅,如图1。建筑师对于建筑的装饰形式及其内部乐曲展示的强调远远胜于建筑结构,建筑的设计不再局限于建筑的物质存在,而更倾向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探讨,是人性化的、生活化的思想。著名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曾在他的书籍中提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表达,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即表达了特定的建筑形式艺术语言,又表现了大众对某种生活方式的兴趣。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建筑我们可以总结其三大特征:注重建筑形式的、具有传统动机的折衷主义装饰和贴切人性生活的设计。

二、展示设计

(一)展示空间

展示空间区别于其他的空间,设计目的在于呈现展示内容、传达信息,其装饰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显性或者隐形的形式,在短时间内向受众传递信息并说服受众。

(二)展示空间的构成

展示空间设计中包含三个要素:“建筑空间”、“叙事空间”、“想象空间”。“建筑空间”是一个建筑从建筑外观到物理性的建筑空间形态。“叙事空间”是通过情景的营造,传达展项的思想、知识、文化,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空间内部的故事。而如何引导观众的想象,这需要空间的氛围营造、多媒体的互动,就构成了“想象空间”。建筑空间和叙事空间所构成的是由具体的有形之物构成的空间形态,而想象空间是一种精神空间,其追求的是在思维、感受上与观众达成共识。

(三)展示空间的类型

文章根据展品的不同,大致将展示空间分为三类。来分析这三要素是如何构成具体的展示空间形态的:

1.艺术类展示空间

艺术类展示空间的受众是对艺术价值有一定理解和追求的观众,这是一小部分群体,大部分的普通观众是在这样的展陈空间中与展示作品是存在疏离感的。

此类的展示空间的展品以艺术作品为主,空间由于展示内容以其艺术精神含义为主导,几乎不存在叙事空间,而绝对性的强调想象空间。建筑空间多为白盒子空间,极少装饰,是以展陈的功能性为主导设计空间。

2.文物类展示空间

此类的展示空间的展品以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为主,其展示的任务在于向观众传达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明,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传播的色彩。此类空间的受众是相对大众化的。

这要求空间十分注重叙事空间,设计目的是向观众完整讲述展品的故事。想象空间的设计目的是氛围上形成空间的叙述语境,在空间中完成辅助叙事的工作。

3.历史纪念类展示空间

空间与文化类展示空间较为相似,不同的是展示内容主要为人物、事件。它向观众传达着故事或者人物的精神内涵,例如:宋庆龄故居、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

空间对三要素的要求和文物类展示空间类似的。不同点在于,其一,类似宋庆龄故居,坐落于其原始住宅中,其建筑空间在展示设计中是原本存在的,它自身带有想象空间的成分。其二,只有少量具体文物作为辅助介绍,想象空间的成分就要加强。

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想在当代展示设计中的体现

最早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缪斯神庙”,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专门用来珍藏文化珍品,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可见,博物馆的最初功能就是珍藏文化珍品。随着物质生产生活不断发展,当代展示空间功能和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人们越来越强调文化珍品的“文化”,展示空间的建筑形式和装饰特征也围绕着文化,装饰设计手法围绕三个展示空间的构成要素,构成展示空间与展品文化的联系,寻找文化与受众的共鸣。

(一)建筑空间的形态

建筑空间是带给受众第一感官的部分,它表达着整个展馆的精神文化,用显性的建筑外形表达着隐形的建筑精神空间,营造着建筑环境的语境。

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空间的隐喻象征关系,以此表达建筑的精神空间。太平洋设计中心是坐落于美国的办公型建筑,由西萨.佩里设计,于1972年建成。它是后现代主义表达转喻、象征含义的标志性建筑。一期的蓝色建筑体的设计,其外形象征着“蓝色鲸鱼”,用来传达生态主义的思想。

罗伯特·文丘里所设计的母亲之家是后现代主义开端的性建筑,他在建筑的形式结构上延续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三分法,褪去古典主义的装饰元素,沿用了其建筑构成形式和比例样式。这个案例是十分典型的对历史主义装饰的沿用,不是照搬套用,而是在历史装饰风格上提取一定的设计手法,并结合新型材料的运用设计建筑。

中国宣纸博物馆坐落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宣纸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书画文化发展,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色彩。宣纸博物馆的建筑单体元素是单张的宣纸,采用线性构成的形式层叠,再进行整体的扭曲变形。设计象征着数以千万的宣纸层叠,隐喻传统纸艺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变迁,不但承载了中国书画文化的发展,也形成了自身的纸艺文化。建筑简约的造型蕴含着宣纸文化的建筑精神,这样的形式正是后现代主义对隐喻和象征的追求在当代中国展示设计中的体现。

图2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展示空间,是我国第一个大型公办的当代艺术馆,用于承办现今各大当代艺术展览和上海双联展。高达165米的烟囱展厅是其最具有特色的展厅。

我国的当代艺术发展是经历了整个时代的现代化发展的,它是时代文化的产物。为了宣扬这样的文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选用原南市发电厂改造设计,见证了上海从工业时代开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历史变迁。这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沿用与追溯。

建筑空间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其原有的工业元素,如钢筋混凝土柱、煤粉分离器、室内空间保留了其原有的吊车。建筑师在对建筑的北外立面进行改造时,除了消防楼梯通道外,运用了大量的灰色金属板材覆盖装饰,在材料的性能上同时配合了空间的工业元素,在建筑装饰上构成了现代化的折线元素。建筑室内新增的改造设计部分,大部分被漆上白漆,与原有建筑灰色带有锈斑的成分形成对比,符合了艺术展示空间的白盒子属性,同时有效地配合了建筑空间的氛围。这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的沿用与追溯,而对历史建筑的沿用和展品文化的结合,才能更好地与受众产生共鸣。

对于传统建筑风格的沿用,是表达历史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在展示空间中,由于展品的文化历史性,设计师更多采用带有展品历史风格的折衷主义装饰来暗含、隐喻展品的文化历史,从而使设计更贴近受众,这是一种后现代主义关注人性化的体现。

图3所示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建筑空间采用传统的中国建筑结构,体现了展示空间中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设计语境。中国馆由四组巨柱撑起,结合整体建筑的造型,构成一个“鼎形”。在青铜器时期,鼎是王权的象征,四个巨大的柱脚支撑着建筑主体,象征着庄严的权威和力量,隐喻“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展示主题。建筑上部的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结构中的“斗拱”,是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一个构建,在建筑中起着受力与分散力的作用,是支撑传统建筑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馆的斗拱由56根方柱构成,隐喻中国56个民族和谐发展。斗拱的每个小方形立面都刻有印章式的篆文,文字是考古中的重要资料,元素的引用使得建筑的历史色彩更加浓厚。建筑色彩采用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中国红。整体建筑设计运用了中国传统元素特征,隐喻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采用历史折衷主义装饰而达到文化象征的效果。

(二)叙事空间与想象空间

叙事想象空间与建筑空间不同,建筑空间是整个展示空间的整体精神内涵,叙事空间是根据展品文化历史的脉络,以讲故事的方式陈述文化,空间设计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符号的引用更加细腻,从结构、材质、灯光、元素符号等各个方面隐喻空间的精神内涵状态。而想象空间是离不开叙事空间而单独存在的,它是空间的整体语境,更多的是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补充叙事。在展示空间中这些手法辅助于展品,能够达到营造展示氛围,形成展示语境,充分与观众沟通的效果,达到展示空间在最短时间内向观众转递信息并且说服观众的任务。空间会更具功能性的不同和历史脉络的不同,做出设计上的变化。

南京六朝博物馆在第一展厅序厅就陈列了两个装饰柱列,如图4。该博物馆提取了传统建筑的结构元素,配合木质材料构成的设计,达到想象空间的设计目的。柱列的设计形态类似前文所论述的世博会中国馆,不同的是,室内的装饰柱列体量较小且采用木材饰面。木材饰面的木纹较为粗糙,色彩较为柔和,设计通过对历史的沿用表达的是较为朴实、庄重、浓厚的空间氛围。序厅的空间设计主要采用方柱的排列,装饰柱列的也是由方柱构成,天花也是木饰面的方柱间隔排列,中间采用黑色漆面,一方面是空间疏密对比,一方面便于序厅的灯光排布。序厅的背景墙以较细的木质格栅背后垂有竹帘,起到分割空间和构成空间疏密关系的装饰功能作用。对于木材、竹材的选用,是对历史的沿用,构成展示空间所隐喻的想象空间。

相较于序厅空间,馆内的装饰和陈设是和展品息息相关的,由整体空间细化到了细节的装饰,并且变化更多。六朝博物馆第一展厅的第一个模块,如图5。装饰上传统的木栅格立面与编织草藤地面铺装的运用,结构上四方对称的空间形态,都是具有传统装饰动机的元素。在模块与模块的过渡空间中选用具有中式家居陈设,构建场景化或者半场景化的布置设计,达到叙事和想象空间的要求。在莲花主题的文物展示中,莲花被提取为传统纹样,以简单的几何形态,运用在天花的造型上,形成上下凹凸关系,纹样运用在地面铺装上,形成材质的变化。空间中,天花与地面相互呼应,展示上,展品文化有效的融入空间,构成象征隐喻的手法。

在书画展厅,书画前都排布有休憩的座椅,椅上备有耳机口,使得受众在休闲的状态下,感知书画与古典音乐,结合空间装饰氛围的营造,能够更好地接受展品文化。这样的设计强调空间与人的沟通,通过显性的建筑空间,营造隐性的氛围,达到与文化对接,与观众沟通的设计目标。这些设计细节都体现着后现代主义的与传统对话、与大众对话的理论特色。

結语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体系对当代中国展示设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展示设计在设计手法上、元素处理上、空间构成上、都运用着后现代主义中隐喻和象征、具有传统动机的折衷主义装饰的手法。展示设计应该提倡,提取传统文化、展品文化中的文化元素,结合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使地域文化通过象征或隐喻修辞的设计手法与展示空间融为一体。文化便得以传承,建筑也因此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不论是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带有自身时代色彩的理论体系,面对与社会发展并存问题,需要的是对时代的不断思考与反思,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孙染

展馆序厅空间设计论文 篇3:

浅谈学校展厅的空间设计

摘 要:美术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利用学校的展厅,把主题性的课程开设的丰富多彩。面对宽敞明亮的大展厅,如何形成一种合理的空间关系;让人感觉这不是一个空空荡荡的大厅,把展厅变成了一个整体。巧妙的空间的设计在不同的展馆里,在不同的内容面前,教师搭建出不同的空间。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空间形式是无限的,美术教师要研究展厅的空间艺术,努力创造出最好的、最有自己学校特点的展览来。

关键词:学校展厅;空间设计;素质教育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也受到了重视,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校园建设,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多给学生创造新的教学活动空间和方式,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多样、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质,是人类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也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教师要运用美术的特殊形式来传递学生的情感和思想,这也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为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的活动,发挥美术课程的特点,把主题性的课程开设在学校的展厅里。

美术教师布置展厅是经常的事情,但是缺少专业指导,往往做成了一种模式化的东西,落入了俗套。我们要积极学习专业博物馆、纪念馆的办展经验,在跟上现代化步伐的同时,办出有自己学校特点的展览。

空间设计是博物馆(本文所说的“博物馆”还包括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展览陈列艺术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学校展厅展览陈列艺术的核心内容。探讨和做好展厅的空间设计,是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展厅的高度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博物馆室内空间高度要比其他室内空间应更高大一些。因为展厅里要摆放屉柜、实物、图片、照片、模型景观等等。无论展陈的面积有多大,高度最好要达到六米,至少也不能低于四米。如果低于四米的高度,主题性馆的内容做起来就比较困难。

二、展厅空间和建筑空间的共性

研究展厅空间先要研究建筑学,对建筑学的空间概念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展厅的空间设计和一般的建筑空间设计、环境设计之间是有其共性的。首先,人在展厅馆参观的时候需要有一个较宽松的活动空间。这一点和其它景观、环境、建筑设计是共通的,这种空间的尺度感、空间的舒适度和其它建筑空间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建筑学对空间的一些规范和认识,是研究展厅空间的基础知识,建筑学中一些人处空间所忌讳的东西,同时也是展厅空间所忌讳的,比如说,过分矮的空间会给人以不舒适的感觉。

空间也是有造型的。实体有造型,空间也有造型,比如通道就是由很多实体规范出来的、供人活动的空间。而这个规范出来的空间要比规范它的实体更重要。古代哲人老子说过一个碗的问题,碗的实质并不在碗本身,而是碗所规范出来的空间位置。如果用碗盛饭,重要的不是碗的形式,而是这个碗究竟给你提供了一个多大的空间?什么样的空间?对建筑学来说如此,对展厅来说也是如此。展厅空间有几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譬如涉及参观走向的人流路线,展厅的序列等等。参观路线的设计,尽量要做到不让参观者走回头路,不形成交错的空间等等。这些必要的因素,和室内设计、环境设计都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序厅空间的特殊性

如学校的展厅近处有宽敞的楼道或楼梯,我们可以把它巧妙的利用起来设计成展览的序展部分,也就是序厅,序厅的展陈是整个展陈的有机成分,是一个展览的核心部分之一,是整个展陈中一种更具震撼力的艺术着力点。序厅空间不应为设计而设计,不应是应付差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布置概念,要明确其是进行一个空间艺术的创作,要有作家创作一部惊世名著的心力。这个创作要紧紧扣住整个美术馆、纪念馆或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做出一种精神力量的高度升华。序厅的空间设计往往能体现人的艺术情趣和整个博物馆的精神品质。把序厅设计成一种特殊的展示空间,这个特殊空间的设计实质是从物理空间走向精神空间的一个过程,在这里,物理空间其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铺垫和物质基础。

四、展陈空间的特殊性及设计方法

人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并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在进行空间设计前首先要研究人是怎么理解空间的。空间有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人文空间等层面。同一个物理空间,每人会有不同的精神空间认识,但是,人对空间舒适度的基本要求区别是不大的,在做展厅空间设计时,设计者要带着一种艺术家的情感,本着人性化的原则,给人提供和设计出舒适、完美的空间来。

空间也有个质量问题。现代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设计中要体现出给以更多的关爱,更多地考虑到人的需求,所以对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人文空间的要求相对过去要高一些。研究物理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物理空间向人文空间的一种引申。

展陈的内容决定了空间的形式。现在某些展馆设计成迷宫式的空间结构.因为该展厅内容是散点式、非连贯性的,迷宫式空间有可能更能够表达展览的内容和主题。如果展陈的内容连贯性很强,就适用前后贯穿、线态发展的空间设计形式。如:科技馆的展陈空间设计往往是散点式的,原因是科技馆目的要传达科技知识,不像历史纪念馆把一个系列故事从头到尾讲完。科学知识是无限丰富的,科技馆的最大特点是展品成为空间的主要角色,科技馆的展陈内容决定了科技馆是散点式分布的,动线流畅,观众走着舒服,摆布整齐,这些是此类空间设计的基本要求。由于科技馆展陈空间是散点的,很多地方是沿着墙壁做一些展线,然后在中区、小区域做一些空间,这样的小空间往往四边都是流畅的,四面都是通道,这些是科技馆展陈空间的特点。

五、展陈空间的创新

空间设计的创新性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谈展陈空间设计的问题时候,就要谈一谈空间设计的创新。是否有创新,是一个伟大设计师和一个平庸设计师之间的最大差别。有创意的设计师,总是会想我们怎么能够在表现展陈内容的同时,设计出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空间来。很多好的空间设计是别人没有办法学,也没有办法模仿的。比如,家喻户晓的耶路撒冷大屠杀纪念馆,是一个世界展陈史上经典的空间设计。这个空间像一个巨大的焚尸炉烟囱,内部挂满被屠杀的犹太人照片,人进去以后,处在一个很高的空间里,这个空间打破常规,打破了人对空间的认识。管理人员发给每个参观者一张与其年龄等方面相仿的受害者照片,以此去墙上找,那张受害者的照片就在墙上挂着,这种创意和空间的设计,给来此参观的人以深刻印象及强烈震撼。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平型关战役景观”也是空间设计成功的范例。抗战馆“平型关战役景观”外设阶梯式看台,营造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空间。观众拾级而上,和景观中山上的八路军战士处于同样的位置,面对处于下方山谷中的日军,会产生同八路军战士一起打击敌人的感受。这是运用空间的落差,观众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对战役的特点也能够了如指掌亲身体会。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地台模型的空间处理,也是独特的空间设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第三展厅整个做成一个将近一千平米的大地台,人通过斜率较小的斜坡上去,基本没有上坡的感觉,当走到地台最高点——大沙盘,感觉是来到一个大的开阔地,而且是可踩在大沙盘上面,让观众感觉脚下大地别有洞天。这个手法得到成功和好评,也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的处理方法。类似的特殊、创造性空间设计还有:开敞的空间,迷宫式空间,曲径通幽式的空间等等它们都体现了某种空间设计的特殊用意,曲径通幽的空间就是让参观者在展厅当中穿行,有规范好的路线。还有一些空间,比如5~6米的展厅,突然局部地把空间压低下来,为的是把观众的视线集中在那里。博物馆空间有个重要的空间是展柜的空间。一般情况下,展柜和展墙形成了一种规范化的空间。展柜空间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人的参观空间,另一个是展柜的内部空间。展柜内部空间比如展柜的厚薄,内部空间如何营造等等。首都博物馆展柜内应用了一种“爪子”的小器物,这种器物是通透的,因而展柜空间也显得很通透。用“爪子”代替展柜内部展台来展陈物品,展柜给人以整体空间的感觉,视觉效果很好。小的空间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博物馆空间设计还有一个导向问题,导向问题也是一个空间场的问题。韩冰教授在展陈空间方面提出过所谓的“场论”,并举了北京展览馆的例子。北京展览馆的这个展区以主雕塑为吸引点,通过弧线引导人往弧线方向走,形成一种空间的聚焦和视觉的兴奋点,参观过程中观众被这种空间的“场”所吸引。这种通过圆形曲面改变空间方向的空间场特殊处理,达到了非常好的展陈效果。博物馆空间设计者要通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出合适的空间场来引导观众,搭建出造型不同、形式各异的空间,形成不同的空间导向。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引申出哲学的革命。相对论产生之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前人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也应该对空间的场,以及空间加时间的四维空间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人体向前移动,本身是四维的,这样,博物馆空间的设计者就要考虑陈列物在四维空间中呈现的不同面貌。给人一种殿堂的感觉,这种尺度感是空间设计营造出来的,是空间和内容紧密结合的设计方法。

空间无限。由于展墙可以改变形态,因而为空间的设计提供了广阔无限的多样化和可能性。在不同的内容,面对着不同的空间结构关系,教师要搭建出不同的空间。有多少内容和题材,就会有多少种相互映衬、连接、互解的空间结构,就可以产生出多少种不同的空间形式。

【责任编辑 吴小春】

作者:李志文

上一篇:无线通信技术探讨论文下一篇:产品艺术设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