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2024-05-06

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共6篇)

篇1: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

浙政发〔2006〕48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近年来,我省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要求,规范了全省养老保险政策,初步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养老保险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省目前还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广泛、个人账户没有做实、计发办法不尽合理、筹资机制 不够完善等问题。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 定》(国发〔2005〕38号,以下简称《决定》),现就我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完善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按照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战略部署,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建立起适合我省实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巩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切实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积极稳妥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二、继续巩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成果

根据中央“两个确保”的要求,继续把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首要任务,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保发放”的长效机制;继续落实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责任,防止因做实个人账户而造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赤字;完善省级调剂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困难地区的调剂补助办法,不断巩固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成果。各地要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社会保障资金多渠道筹措机制的意见》(浙政发〔2004〕36号)精神,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开拓新的稳定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渠道。

三、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各地要按照《决定》的要求,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为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从2006年1月1日起,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比例统一调整为20%,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缴费基数按当地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确定,缴费基数一步到位有困难的,可实行分三年逐步到位。同时要落实“4050”人员和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为他们的参保缴费创造条件。要按照劳动保障部《关于对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复函》(劳社厅函〔2003〕317号)精神,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具体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另行制定。

要完善省内养老保险关系和个人账户转移办法,参保人员在浙江省境内跨统筹范围流动的,各地应严格按照《浙江省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和现行政策规定办理转移手续,不得自行设置任何转移条件。凡不符合省里规定的转移政策,应予以纠正。

四、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根据我省实际,从2006年1月1日起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一)做实个人账户的基本原则。做实个人账户要实行老中新分开,即:以2006年1月1日为基准时间,在此之前已退休的人员,退休前已有账户不做实;已经参保但未退休的人员,在此之前没有做实的个人账户不再做实,之后缴费逐步做实;在此之后参保的人员,个人账户从参保缴费开始逐步做实。

(二)做实个人账户的目标。按照统一部署、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在确保养老金发放的前提下,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根据各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结余和财力状况,对2005年末养老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在12个月以上(含12个月)的统筹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起步比例为3—5%,今后逐步提高,有条件的地方可按8%的比例一步做实;支付能力在12个月以下的统筹地区,做实个人账户的比例由当地政府确定。

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做实个人账户后,各地要根据财政可能给予适当补助。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妥善解决历史隐性债务。

(三)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运营。个人账户基金应与社会统筹基金实行分别管理,两项基金不能相互调剂使用。

五、切实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与监管

各地要按照《浙江省社会保险费征缴办法》(省政府令第188号)要求,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工作,逐步实行“五费合征”,提高基金征缴率。同时,要切实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挤占挪用。逐步统一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统筹项目、计发办法、业务流程和管理信息系统。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要继续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共同维护基金安全。

六、积极稳妥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模式,在现行计发办法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多缴多得,并力求合理衔接,平稳过渡。

(一)调整个人账户规模。从2006年1月1日起,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统一由本人缴费工资的11%调整为8%,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认真做好个人账户记录,清理审核个人账户数据,实现个人账户规范化管理。

(二)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从2006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省政府《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通知》(浙政〔1997〕15号)实施后参加工作,缴费满15年的“新人”,退休时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浙政〔1997〕15号实施前参加工作,2010年12月31日前退休且缴费年限满10年和2011年1月1日后退休且缴费年限满15年的“中人”,退休时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

人账户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组成。

缴费年限已达到上述要求,经县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鉴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可以退职,退职时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组成与退休人员相同。

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退休时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每满1年发给1%。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根据职工退休(职)时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本人退休(职)年龄、利息等因素确定(详见附件)。过渡性养老金按照职工本人的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乘以统一制度前本人缴费年限,再乘以14%计发。本办法实施后,参保人员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符合按月领取养老金规定的,不能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其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按缴费年限每满1年,发给1个月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三)按本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以下称新办法)与按浙政〔1997〕15号文件规定计发的养老金(以下称老办法)水平进行对比后,按照“增加的逐步增加,减少的不减发”的原则进行过渡,过渡期为5年。在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实行两个办法同时计算,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高出部分,按过渡期5年分年逐步到位;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老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差额部分予以补足。过渡期后不再实行新办法与老办法比较。

(四)本通知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仍按国家和省原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

七、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逐步完善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和办法。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结合我省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基本养老金的具体调整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各地不得擅自出台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待遇政策。

八、积极发展企业年金

企业年金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国家扶持、企业自愿、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原则,积极推动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要继续落实国家和省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年金方案经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备案后,所需费用在不超过本单位工资总额5%的范围内列入企业管理费用开支。各地要按照《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20号)的规定,完善企业年金方案,规范操作管理办法,严格企业年金标准。加强对企业年金受托机构、托管机构、账户管理机构和基金投资机构的监管,切实做好企业年金基金监管工作,实现规范运作,维护好企业和职工的利益。

九、积极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要高度重视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的工作力度,不断拓展工作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要继续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个到位的要求,落实工作条件,充实专业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推进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要加快公共老年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退休人员多层次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十、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各地要高度重视社保机构和经办能力建设,规范社保机构的名称、性质和职能,切实解决社保机构在人员编制、办公场地、工作经费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抓好社保机构队伍和装备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标准,规范业务流程,提升管理手段,加强人员培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为我省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十一、其他

(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事关广大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全力以赴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二)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由省统计局核定,省劳动保障厅发布。

(三)本通知从2006年1月1日起实施。过去有关规定与本通知不符的,按本通知规定执行。

(四)本通知由省劳动保障厅负责解释,具体实施办法由省劳动保障厅会同省财政厅制定。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六年八月二十八日

篇2: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宣传提纲

一、近年来我省养老保险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994年,根据《广东省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暂行规定》(粤府[1993]83号),我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实施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实现不分单位所有制性质、不分职工用工形式执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国家统一制度并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以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中心,努力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6年6月,全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1643.88万人,离退休人员235.65万人,全省月人均基本养老金847元/月,100%实行社会化发放。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年7月1日起,统一将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从本人缴费工资11%调整为8%;二是调整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300%为缴费基数上下限,同时允许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地级市以所在市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为缴费基数下限,以后逐步过渡到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下限;三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将缴费时间长短和数额多少与待遇水平挂钩,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完善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让广大离退休人员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五是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大力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地方养老保险;六是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以非公有制、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扩面重点,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七是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省劳动保障厅、财政厅将研究制定我省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方案,经省政府审定并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后组织实施;八是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规范市级统筹,强化省级调剂金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九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推动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二是与新的计发办法相适应。以职工缴费年限35年退休为例,改革前基本养老金的目标替代率是58.5%,其中20%为基础养老金,38.5%为个人账户养老金;改革后目标替代率将达到59.2%,其中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提高到35%,个人账户养老金替代率调整为24.2%。新老办法对比,基本养老金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基础养老金增加,个人账户养老金有所降低,总体水平与改革前大体相当,略有上升。

六、为什么要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计发办法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涉及广大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按照现行计发办法,缴费满15年(中人10年)以上的,基础养老金按当地职工上月平均工资的20%计发,个人账户养老金按账户储存额的1/120计发。这种办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缴费15年(中人10年)以上的参保人员不论缴费多少,也不论缴费时间比15年延长多少,基础养老金都一样,这不符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年限与实际领取年限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退休人员退休后一般要生活25年以上,在现行个人账户基金增值能力限的情况下,仅够支付10年,以后仍需统筹基金支付,权利与义务严重偏离,面对即将到来的“银色浪潮”,养老保险基金面临巨大的压力。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参保人员每多缴一年增发一个百分点,上不封顶,有利于形成“多工作、多缴费、多得养老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遇。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必须同时符合规定的年龄条件和缴费年限条件,才能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一)年龄条件: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退休年龄条件执行。即:(1)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可以办理正常退休。(2)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累计满8年、从事井下、高低温工作累计满9年或从事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工作累计满10年的职工,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可办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3)由定点医院出具医学诊断证明,并经过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属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职工,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周岁,可办理因病提前退休。

(二)缴费年限条件:国发[2005]38号文规定,“中人”在达到退休年龄时必须缴费满15年才能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我省对“中人”的缴费年限要求,满10年的就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为了与国家的规定相接轨,又与我省《条例》相衔接,根据粤府[2006]96号文规定,2013年6月30日前仍按老办法执行,即将“中人”缴费年限10年的规定放宽到2013年6月30日,给了最后一批 “中人”(1998年6月30日参保)15年时间。从2013年7月1日起执行缴费年限15年的统一规定。具体缴费年限规定如下:

1.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缴费年限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人,在计发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1)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7月1日以后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

(2)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前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2006年7月1日后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

3.首次领取的过渡性养老金月标准为:

(1)1998年6月30日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以首次领取基本养老金时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120;

(2)1998年7月1日后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006年6月30日前已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的,以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120;2006年7月1日后开始具有按国家规定的视同缴费年限的,以本人视同缴费账户总额除以个人账户计发月数。

十、为什么新计发办法采取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国务院38号文对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没有具体规定,选择全省或地级以上市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作为征收、计发的基数(简称“省基数”或“市基数”)由各省决定。我省在贯彻意见中采用了“省基数”,这一选择是深入贯彻38号文并结合广东实际作出的决策。选择“省基数”主要考虑:一是便于统一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全省操作,为提高管理水平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基本养老金条件的,按视同缴费账户储存额除以120(或计发月数),按月计发过渡性养老金。

这样改革主要考虑:一是国务院38号文已经建立了基础养老金体现效率作用的机制,过渡性养老金则相应转换为更多地体现公平,从而更好地体现养老保险二次分配的功能;二是由于实行“统账结合”制度前,个人没有缴费但有国家承认的连续工龄可视同缴费年限,因此,引入视同缴费账户可以与之相对应,在待遇结构上直接与“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模式完全并轨;三是将老职工养老保险“隐性负债”显性化,便于明晰各级政府承担的责任,利于建立国家对职工“隐性负债”的补偿机制;四是视同缴费账户作为历史债务的一部分,在“财政分灶吃饭、基金独立核算”的体制下,实行视同缴费账户随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缓解了转入地的基金支付压力,利于解决转移难问题。既可解决省内转移的障碍,还可创造条件实现与已经实行账户化的部分省市的转移;五是填补了具有视同缴费年限的“新人”的视同缴费权益计算的政策空白。

十二、在基础养老金计发中,什么情况下出现修正系数a 粤府[2006]96号文规定,参保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则,防止“低进高出”等不合理现象发生。

十三、我省贯彻意见是如何设计新老办法过渡的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贯彻38号文宣传提纲(劳社部发[2005]32号)指出:“在过渡期实行特殊的过渡政策,按照新计发办法,养老金减少的不减发,增加的逐步增加”。在其后的几次全国性会议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都提出了“五年过渡、不宜太长”的指导思想。

为保证基本养老金新计发办法与原计发办法平稳过渡,我省在劳动保障部的指导下,借鉴试点省的经验,设置5年过渡期(2006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过渡期内实行将新办法与原办法对比并按差额计发基本养老金的做法。

对过渡期内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其差额部分作为补差计发。

按新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高于按原办法计算的基本养老金的,高出部分按下列比例计发: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10%;2007年7月1日至2008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30%;2008年7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50%;2009年7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期间首次领取待遇的计发70%;2010年7月1日至2011年6月30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月平均工资

为统一规范全省执行原办法的操作,粤府[2006]96号文附件2中特别提出,原办法中的临界指数原则上按“1”计算,确需使用临界工资计算临界指数的,须报省劳动保障厅审批;对于计算“视同缴费指数” 及“视同缴费账户”所涉1993年所在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取值,采用全市或县(市、区)职工月平均工资,由所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决定。

十六、新办法执行后,2006年6月30日前缴费工资和退休人员待遇如何处理

根据粤府[2006]96号规定,对于参保单位和个人已申报,并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确定的2006年6月底前的参保人缴费基数不再重新核定。

2006年6月30日前已申领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原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不变,2006年7月1日以后按新办法规定的调整办法进行调整。

十七、为什么规定参保人在达到国家规定退休年龄时可延续缴费,什么样的人可以延续缴费

现行制度中,对于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未满足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不发放基础养老金,只计发一次性待遇。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全省着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大量的个体工商户及非正规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制度,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年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实施:

基本养老金调整额=所在市上平均基本养老金×全省上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40%~60%)全省上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率小于或等于零时,不调整基本养老金。国家调整基本养老金时,其调整增加额等于或小于我省相应时段调整增加额的,不再调整;调整增加额大于我省相应时段调整增加额的,其高出部分予以补齐。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根据国发[2005]38号文规定,征收与计发基数与此不同,前者是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调整养老保险待遇时是全省上企业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十九、为什么要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国发[2005]38号文提出“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国家在继续抓好东北三省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正抓紧研究制订其他地区扩大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工作。2005年黄菊副总理在一次全国专题会议上指出,“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是党中央、国务院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权衡之后作出的重大决策。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收入连年增加,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拿出一些资金,建立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事情”。目前,国家在东三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保险市级统筹工作,要求全省各地要从2006年7月1日起统一全市费率,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各市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调整方案须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后,由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前,强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调剂制度的执行,各市应严格按规定向省上缴调剂金。应上解的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由各级地方税务机关按规定比例,直接划入省财政厅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未按规定上解省级调剂金的,由省财政厅在税收返还或专项财政补助中扣抵。

二十一、我省如何积极推动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企业经济效益千差万别,单纯依靠基本养老保险无法解决发达地区养老金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无法解决企业效益差别带来的待遇差别问题,还有早期退休人员待遇水平低、原机关工作人员调到企业后与机关待遇差距、在企业工作的高级技能人才待遇低的问题等等,都不可能完全在现有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一一解决。因此,我省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除大力推进企业年金制度外,还积极创建地方养老保险,以期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

粤府[2006]96号文提出,各地要积极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要推动有条

广东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宣传提纲

经办机构基础建设步伐,提高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和服务水平。“十一五”期间应完成服务大厅、档案库房和信息系统建设,建立起高效运转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

篇3: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一、完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妇女在社会中地位的提升,其需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而且家庭中,妇女承担着生育的责任,不仅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而且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女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处于弱势群体,所以需要以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的维护妇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中,生育保险作为极为重要的一项保险制度,充分的保障了生育者在生育期间的合法利益,通过为育龄期女职工提供一定的生育休假/医疗服务和收入补偿等社会保障制度,充分的保障了女职工的切身利益,使其在生育和哺乳期间享受一定的保障,不会由于生育而丢掉工作,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当前社会义现代化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通过对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使女性从家庭中走出去,成为当前经济建设中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文化、政治和经济方向都做出了相应的贡献,而且对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起了积极的作用。女性由于需要承担着繁重的家庭责任,不仅在延续生命的发展,而且还要赡养老人和教育子女,所以通过生育保险制度的实施,有效的促进了男女地位的平等。

二、当前生育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育保险制度未能实现统筹

当前我国生育保险金仍然是以企业的负担为主,生育保险的统筹制度还没有在我国实现。在很多发达国家生育保险的统筹早就得到了良好落实,政府、企业及个人都会承担一定比例的支出,这使得生育保险制度更加平衡合理。在我国这一点还并没有达到。目前,针对员工的生育保险金普遍由员工所在企业承担,不同制度以及发展水平的企业在生育保险的承担能力上还会存在差异,政府在员工的生育保险承担上基本缺位,这显然不是一种合理的方式,也是当前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在改善革新中首先需要完善的一点。

(二)生育保险补贴制度单一

生育保险在补贴制度上应当是多元化的,这才是健康的社会体制下应当有的产物。但是,结合当前我国生育保险的补贴情况来看,企业成为了生育保险补贴中的绝对主体,政府和社会机构在这方面严重缺位,这种补贴制度的单一不仅给企业带来了较为沉重的负担,也会一定程度影响到员工所接受的生育保险补贴力度。由于政府的缺位,企业成为了生育保险补贴的主体,尤其是对于那些发展中或者并不太景气的企业而言,企业需要承担的压力很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企业不得不削减对于员工的生育保险补贴,不少企业都只是给予了员工最低的补贴标准,但最后直接影响的还是员工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三)生育保险覆盖面不够

我国现有背景下,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十分单一,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发达国家,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早就不再局限于女性,生育保险还可以覆盖到子女乃至员工配偶,子女在一定年龄阶段都可以享受到政府和企业的补贴,配偶也一样。在我国还远远没有实现这种状态,生育保险仍然只是针对女性,覆盖面的单一,这个问题应当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三、完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生育保险制度统筹工作

完善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建设,这首先需要实现生育保险制度的统筹工作。生育保险的承担主体不应当仅仅是员工企业,政府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者是成立相应的社会机构,给相应民众以合理的生育补贴。生育保险制度的统筹建设能够合理的分配不同社会主体对于生育保险的承担份额,这会让生育保险制度更为完善,其带来的效果也会更加理想。

(二)多样化生育保险补贴渠道

生育保险的补贴渠道应当更为多元,企业当然有其应当承担的职责,但是政府乃至相应的社会机构也应当是员工获取补贴或者补助的渠道。开辟多样化的渠道才能够给员工提供更丰富的生育补贴,这也是让社会和企业共同分担这部分责任的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

(三)拓宽生育保险的覆盖面

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应当更广,我国可以参照很多发达国家的经验,慢慢实现生育保险覆盖面的完善。可以先从子女的补贴着手,慢慢进行发展延伸。和谐稳固的社会状态下生育保险应当给国民提供这一段特殊时期的更为细致与全面的保障,拓宽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是当前我国的生育保险体制建设中首先需要实现的一点。

(四)发挥经济杠杆效应,政府补充女职工多的企业

可以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效应,让政府成为生育保险制度中的一个主体,并且可以给予相应的企业一些应当有的补贴。一方面,政府应当承担生育保险制度中自身的角色,政府可以在财政拨款上加大对于这个方面的财政投入,这会让生育保险的资金储备更充裕。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女性员工较多的企业,政府可以给予相应补贴,这不仅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也是构建更加和谐稳固的社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英.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2]曲天娥.现行生育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03).

[3]顾协国.性别视角下的妇女就业问题[J].经济师.2003(11).

篇4:大连完善职工利益诉求代理制度

2006年,该市总工会建立起“职工利益诉求代理制度”,构筑起4级诉求代理网络,即职工有利益诉求由各级工会“代为上访”解决。

为提高维权实效,筑牢维权第一道防线,2005年大连市总工会建立起基层工会法律顾问制度,聘请专业律师为基层工会担任法律顾问,使工会维权工作由被动的“事后救助”转向“事前防范”。截至目前,该市381名律师志愿者成为3981家基层工会法律顾问,参与劳动争议调解6.8万人次,排除劳动争议隐患1700余件。

2007年5月,该市又建立起由市总工会牵头,市信访办、市政府行政投诉中心、市人社局政策咨询中心、市公安局等10个部门“热线”参与的“大连市职工热线工作联系制度”。这项制度规定,11个部门都要关注职工诉求热线反映的问题,相互通报职工热线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共同协商解决涉及职工利益的事项。市总工会还建立起突发事件应急调处制度,全市区、县、乡镇(街)、企业各级工会组织共推选了100名职工代表作为市总工会直接联系的劳动关系预测、预警、预报信息员,并成立了市总工会应急调处工作小组,确保发生群体事件时工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第一时间参与调处。

在协调劳动关系上做到主动介入,实现调处矛盾关口前移,有效避免了劳动关系矛盾的蔓延、升级和转化。2011年上半年,江华晨等40名农民工来到大连市总工会,反映他们在为某酒店完成装饰改造施工后工资得不到兑现。经调查,此案主要是因工程协议没有完全执行引发的矛盾,如通过法律程序解决,则环节多,时间长,极易引发大的矛盾。于是,市总工会决定实施诉求代理,一方面积极疏导来访农民工的情绪,一方面反复与涉事单位约谈、沟通,在劳动监察等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共同努力下,在工会监督下,这些农民工顺利地拿到了被拖欠的40万元劳务费。 (辽宁 顾威 陈利民)

篇5: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全面发展。完善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加以研究和探索。

一、深刻认识完善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完善女职工生育保险是保障女职工工作.权利的强烈呼唤。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妇女从政权、夫权、族权、神权的羁绊下争脱出来,走出家门步入社会,从事同男子一样的生产劳动、工作学习和各项社会工作,这是社会进步发展及其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更为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工作学习与从事各项活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天地。然而,妇女在劳动和工作学习中,遇到生儿育女与就业或工作之间的矛盾,企业不愿意分担女职工的生育风险。而生育女职工要么放弃或牺牲工作与收入,重新回到家庭;要么放弃生育,选择工作。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行社会保险,将妇女生育行为纳入整个社会保险体系,通过社会化管理与调控,来保障女职工工作、生活、育儿权益。这不仅是企业的呼唤,更是广大生育女职工的强烈要求。

完善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是保护生育女职工与婴儿及培育好下一代的实际需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要保护妇女和儿童,生育女职工和婴儿作为妇女和儿童中的特殊群体尤其需要加以保护。这是因为生育作为人类的再生产,其功绩在于繁衍人类、优化人类,婴儿的良好发育将荫泽后世,造福未来。具有如此巨大社会价值的生育女职工理应得到政府和全社会的备加关切。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将女职工生育纳入社会保障的整体范畴,以此作为保护生育女职工和婴儿,实行优生优育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从中华民族百年大计出发,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出发,对女职工生育保障在认识上和行动上有一个新的突破和飞越。

完善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求。应看到,女职工的社会地位与其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如果广大女职工生育实行社会保险,其个人经济收入则不因生育而减少,这对于保持家庭正常经济、物质生活,实行男女平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成员特别是夫妻这对主要成员关系的融洽,将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从而推进社会的稳定。完善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迫切要求。社会保障重要作用在于“兼顾公平”,实行第二次分配,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们平等竞争创造一个公正、平等的环境。从女职工生育保险的性质看,它类似于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其目的是通过建立生育保险制度,使生育女职工和婴儿哺乳期间享受保障,不至于因生育停止工作和陷入生活困境。这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是发展我国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迫切要求。

二、我国现行女职工生育保险的主要弊端

我国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和1998年颁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女职工有权享受在怀孕、生育、哺乳期间的相应待遇、任何单位或企业不得降低基本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因此说,我国的女职工生育保险已经实行了40余年。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

一是女职工生育保障金没有实现社会统筹。目前女职工生育所有费用均由企业或单位负担,这一问题使生育女职工多的单位处于竞争不利的地位,各个单位也会因女职工的多寡而造成负担不公平的现象。一些效益好的企业可以依法给生育女职工生育权益,女职工生育权益得到保障,而一些亏损单位往往难以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和女职工生育期间的收入权益。这一现象不仅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已经使妇女在择业时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女职工生育保障金筹集渠道单一。在现行制度下,生育女职工的生育费用均由其所在单位负担,个人不缴费,政府不补贴,没有体现社会保险基金应由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和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这种女职工生育保险单纯企业化、单位化的做法,不仅保障能力脆弱,而且也无法形成社会统一的生育保障基金和统一的生育保障制度,致使女职工只能盲目地依赖企业和单位。而本来负担很重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其结果必将导致女职工生育保险的恶性循环。

三是女职工生育保障实施范围小。现行女职工生育保障,实际上仅限于国有企业单位和部分大集体单位,大部分企业、单位被排斥在外。特别是乡镇企业、区街企业、校办企业、出租车司机、外埠打工人员、私营个体

企业以及广大农村,约有80%以上生育女职工未享受到这一权益保障。如我公司有240名职工,其中有180名女职工,至今,未能为女职工办理生育保险,这是很不公平的,必须尽快改变这一局

三、完善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的有效途径

要切实提高对实施女职工生育保障重要性的认识。各级政府、各类企业负责人,都要看到妇女在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特殊作用和贡献,要以极大的热情关心、支持、帮助女职工生育保险工作,切不可把生育女职工当成包袱,把女职工生育保险当成负担,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的提高。要尽快扩大女职工生育保障制度覆盖面,实行全社会统筹。要通过人大立法或政府制定规章等行为,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要求未实行女职工生育保障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尽快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要实行女职工生育保险登记和年审制度,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督促企业参保。

要千方百计筹集女职工生育保险基金,积极拓宽保费来源渠道。基金问题是女职工生育保险的核心问题,必须开动脑筋,拓宽渠道,多方加以筹集。一是通过扩大女职工生育保险覆盖面收缴一块;二是“资产变现”筹集一块;三是建立女职工生育保险附加税筹集一块;四是政府由财政支付一块;五是企业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一块;六是女职工按个人工资数的一定比例交付一块,其主要渠道是企业、国家、个人。三家基金的比例应是企业拿大头,政府、女职工个人拿小头。企业、个人的缴付比例,原则上低于养老保险,高于失业保险。为强化收缴力度,可建议由税务部门代收。同时生育女职工个人要建立个人账户,实行义务与权利对等的原则,以激励生育女职工缴费积极性。

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女职工生育保险工作。女职工生育保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个角落,每一个家庭,必须动员和依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为提高全社会对女职工生育保险工作的重视程度,各新闻媒体要注意宣传女职工生育保险的重大意义,动员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女职工生育保险工作,动员所有企业和生育女职工积极参加保险。对于好的企业和女职工个人要树立典型,积极宣传。

篇6: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皖政[2006]5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精神,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现就完善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安徽的要求,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持覆盖广泛、水平适当、结构合理、基金平衡的原则,完善政策,健全机制,加强管理,实现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主要任务是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和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增加对养老保险的投入,完善多渠道筹资机制;在全面实施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实现省级统筹;进一步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不得发生新的拖欠。对过去拖欠的基本养老金,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补发拖欠基本养老金和企业调整工资工作的通知》(中办发电[1999]62号)要求,按照“谁拖欠、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实际予以解决。

三、扩大保险覆盖范围我省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社会团体、基金会聘用专职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非在编人员,均须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落实社会保险缴费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等困难人员以及自谋职业的残疾人,按政策给予养老保险缴费补贴。

应参保未参保的企业,自本决定实施起2年内,应主动办理参保并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补缴基数原则上为从补缴之年起的历年全省职工平均工资,补缴费率为单位20%、个人8%。补缴时间以不影响个人账户建立为前提,不得早于1996年1月1日,1996年以后成立的单位从成立之时起补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已经参保的企业和个人不得采取补缴养老保险费的办法,提高本《决定》实施以前的缴费基数。

四、加强基金征缴与监管

企业以上职工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参保人员上工资总额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原则上为20%,目前高于20%的地区要逐步降低比例,最终达到20%。职工个人以本人上月平均工资为基数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为8%。个人缴费基数低于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缴;超过300%的部分不计入缴费基数。

单位缴费基数不得低于全部参保职工当期个人缴费基数之和。职工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单位依法代扣代缴,职工本人每年要对单位为其申报的缴费基数予以确认。未经本人确认,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且无法补缴,造成职工个人损失的,由用人单位予以一次性补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统一以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20%的比例缴费,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有用工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雇主和雇工共同缴纳,雇主缴纳12%,雇工本人缴纳8%。上述人员按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计缴确有困难的,可在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一100%之间,由本人自主申报确认缴费基数,在5年内缴费基数达到全省上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水平。

劳动保障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养老保险费征缴的稽核与监察,监督参保单位按时足额申报、缴费,对拒报、瞒报和少缴、拒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和税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

处罚。要加大企业欠费的清缴力度,确保应缴尽缴。企业破产、改组、改制时,要保证优先清偿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各级政府要按照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规定,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保障资金投入。要完善基金监管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保障基金安全。

五、调整和做实个人账户

从2006年1月1日起,全省参保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当期储存额统一调整为本人缴费基数的8%,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2005年12月31日以前的个人账户储存额维持不变。从本决定实施之日起,参保人员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为银行居民一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并随银行利率调整而调整。

加强对个人账户的规范管理。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一个终身不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并按照国家规定将个人账户资金逐步做实。

六、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参保人员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含15年,下同)以上的,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时,可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有视同缴费年限的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其中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退休的人员,另发给调节金。2005年12月31日以前退休的人员,仍按原规定数额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执行企业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具体计发办法见附件

1、附件2。

七、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根据我省职工工资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省劳动保障部门会有关部门要适时制定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具体办法,报劳动保障部、财政部备案后组织实施。

八、加快提高统筹层次

按照强化预算、明确责任、加强管理、统收统支的原则,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从2006年起,全省实施养老保险市级统筹,以市为单位实行养老保险基金预算、征缴、支付和管理四统一。在全面实施市级统筹的基础上,加快实现省级统筹。同时,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设,为提高统筹层次提供支撑。

九、发展企业年金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企业年金,加快建立多层次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企业年金原则上包括全部职工,可以向技术骨干和关键岗位适当倾斜。企业可以根据经济承受能力和职工代表大会意见,采取追记或一次性补偿等办法,让本企业已退休人员参与企业年金分配,并稳妥做好衔接工作。企业建立年金缴纳的费用在本企业上职工工资总额5%以内的部分,可从成本中列支,税前抵扣。

十、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加大对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为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提供必要条件。劳动保障部门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继续加强对街道(乡镇)、社区和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机构的工作指导,加大协调力度,建立工作人员定期培训机制;民政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快社区老年公寓等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财政部门要统筹考虑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所需经费;卫生部门要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解决退休人员看病难问题,逐步开展老年护理服务,为企业退休人员就近医疗提供方便。

街道(乡镇)、社区工作平台要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积极探索对鳏寡孤独、生活不能自理等特殊群体提供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服务的有效方式,不断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

十一、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水平

按照优化组合、提高效能的要求,整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能力建设,实现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险经办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经办业务流程,提升窗口服务质量。逐步充实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力量。建立与养老保险费征缴扩面、稽核实绩挂钩的奖励制度。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并认真加以实施。

本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已有规定与本决定不一致的,按本决定执行。省劳动保障厅要根据本决定精神会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八月八日

附件

1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一、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有视同缴费年限的,除上述两项外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其中2006—2010年退休的发给调节金。

(一)基础养老金:以参保人员退休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与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之和的平均值为基数,缴费(含视同缴费)每满1年发给1%。

基础养老金=(退休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个人累计缴费年限×1%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退休上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X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指数为:本人各月平均缴费基数(1991—1995年为标准工资加统标补贴),与各相应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991—1995年为标准工资加统标补贴)比值的算术平均值。

计算个人累计缴费年限时,结果保留1位小数。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本人退休时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计发月数按国发[2005]38号文件规定执行。

(三)过渡性养老金:依据职工视同缴费年限计发。视同缴费每满一年,发给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1.3%。

过渡性养老金=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3%×视同缴费年限

(四)调节金:2006年退休的每月发给50元,2007年退休的每月40元,2008年退休的每月30元,2009年退休的每月20元,2010年退休的每月10元,2011年及以后退休的不再发给。

二、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根据本人工作时间、累计缴费年限,按以下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

(一)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1996年1月1日,行业统筹单位1998年1月1日)以后参加工作,无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2006年1月1日以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

其中,计算基础养老金时,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Xl/C1+X2/C2+„+Xn/Cn)÷N,其中,X1··Xn为本人首次缴费至退休上年各月平均缴费基数;C1„Cn为各相应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N为参保人员实际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

(二)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2006年1月1日以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含1996年以后参加工作,有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除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其中2010年12月31日以前退休的另发给调节金。

月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2006—2010年)

计算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时,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指数为:1991年至退休上年各本人缴费基数,与各相应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比值的算术平均值。

本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X91/C91+X92/C92+„+Xn/Cn)÷N

其中,1991—1995年用职工本人各月标准工资及全省职工月平均统标补贴之和(X91、X92、X93、X94、X95)与1991—1995年全省职工月平均标准工资及全省职工月平均统标补贴之和(C91、C92、C93、C94、C95)的比值取指数。标准工资中不含1993年套改时纳入标准工资的各种补

贴,含《安徽省劳动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细则)的通知》(劳险字

[1997]第151号)规定的岗位工资和《省劳动厅、省财政厅关于对全省企业职工实行工资性补贴的通知》(劳资字(1996)42号)规定的工资性补贴。统标补贴是指国家或省、市统一规定的粮、油副食品等物价补贴。

1996年至职工退休前一用职工本人各月平均实际缴费基数(X96„Xn)与各全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C96„Cn)的比值取指数。N为1991—1995年的工作年限加1996年至退休上一年实际缴费年限。

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复转军人到企业工作的,从1993年开始取指数,原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在军队服役期间的缴费基数,取本人档案记载的1993年(1993年后参加工作的,从参加工作当年起计算)至调离或转业当年的工资数据。其中:机关工作人员为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职务补贴5项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职务工资、津贴、职务补贴3项之和;军官为职务工资、军衔工资、基础工资、军龄工资、职务补贴5项之和;士官为军衔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军龄工资3项之和。

义务兵役制士兵缴费工资指数均取1。

(三)参保人员累计缴费年限满15年的,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办理退休或退职。

1.达到国家规定因病退休年龄的人员,由市级及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按规定批准退休,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有视同缴费年限和无视同缴费年限的人员,分别按第二条第二款和第二条第一款规定计发基本养老金。

2.未达到国家规定因病退休年龄的人员,经市级及以上劳动保障部门批准退职,月退职生活费按第二条第一款规定计发。

(四)1996年1月1日以后由机关事业单位和部队复员、转业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职工,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累计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的,基本养老金按第二条第二款规定计发。其中,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前按国家规定能够计算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已经组织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的市、县,在国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出台之前,可暂按本地规定执行。

(五)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将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一个月的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5年的,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死亡的,个人缴纳的全部养老保险费(含个人账户利息)全额支付给本人或法定继承人,但不再根据缴费年限发给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同时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三、其他

(一)职工在实行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制度以前从事有毒、有害、高温、低温、井下等特殊工种的,按国家规定可以折算的工龄(最长不超过5年),应作为计发过渡性养老金的缴费年限,但不计发基础养老金。

(二)参保人员缴费年限每满12个月为1年,结算缴费不满12个月的,该月平均缴费基数按实际缴费基数之和除以12计算,首次参保当年月平均缴费基数用实际缴费基数之和除以实际缴费月数计算。

(三)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之间退休的人员,实行5年过渡。按《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安徽省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试行))实施中有关问题的通知》(皖政办[2002]30号)规定计发基础养老金和计算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的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封定在2005年,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指数计算至2005年。过渡期内按本办法计发的基本养老金低于按皖政办[2002]30号文规定计发标准的予以补齐,高出部分按以下比例发给:2006年退休的(下同)发给高出部分的20%,2007年发给40%,2008年发给

55%,2009年发给70%,2010年发给85%。2011年1月1日以后退休的全额发给。按《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行业统筹企业职工退休基本养老金计发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

(皖政办[2005]66号)第二条规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并轨的邮电、电力、铁道、民航、银行(保险)等5个行业,5年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要保持待遇水平平稳衔接,待遇差距较大的适当增加补贴,补贴标准由省劳动保障厅测算后逐年确定。

(四)参保人员因病退职时年龄不满40周岁的,其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一律按40周岁计发月数取值。

附件2

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月数表

退休年龄(岁)计发月数(月)

40233

41230

上一篇:初中的好文章摘抄下一篇:一样的精彩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