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基本判断论文

2022-04-17

经济形势基本判断论文 篇1: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三个基本判断

一、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

(一)地震对经济的影响有限

5月12日在四川发生的特大地震,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必然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短期冲击。这次大地震对四川省的消费和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将产生较大冲击,对工业生产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对全国GDP增速造成一定影响。但四川占全国GDP的比重是4.1%,其中灾区包括成都、绵阳、德阳、广阳、阿坝占全国GDP比重是1.9%;四川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是3.1%,灾区合计占全国的比重是1.3%,因此地震不会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产生大的影响,而且灾后重建对经济增长还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地震造成的社会财富损失、经济存量损失较大。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基地和产粮大省,也是稀有金属资源的主产地。其猪肉产量占全国的10.4%,灾区占4.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是5.8%,灾区合计占全国的1.6%;锰、锌等资源产品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重。此次大地震,波及四川大多数地区,势必对粮食和农副产品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对大米和猪肉价格会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此次震中地区不是粮食主产区,影响只会是短期的。由于地震造成工业生产设施的破坏,对锰、锌等资源产品价格的影响更大,时间也会更长。灾后大规模的重建也会增加生产价格的上涨压力。

(二)美元持续贬值,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

受美元贬值、投机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以石油和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国际原油价格自2007年年中以来持续保持强势上扬,从2007年年初的49.9美元/桶的低点到2008年新年首个交易日突破100美元/桶大关,并连续刷新纪录,目前已突破130美元/桶。油价快速上涨所带来的风险并不局限于通货膨胀,能源成本升高可能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同时,由于全球粮食储备下降到30年来最低点,一些国家限制出口,今年以来国际粮价、尤其是大米价格步步飙升。与去年同期相比,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小麦价格涨幅超过140%,稻米价格涨幅超过80%。1月份国际大米价格暴涨约20%,4月初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的优质大米更是比年初涨了70%左右,创下34年来最高水平。国际谷物理事会最新的全球粮食市场报告预测,由于来自油菜籽和其他作物的耕地竞争异常激烈,预计全球粮食种植面积不大可能增长。2008-2009年度,全球粮食产量预计将增长3200万吨,但需求也将保持较快增长,粮食供求关系仍将紧张。很多研究机构认为,受粮食消费结构转变、生物燃料产量增长、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未来一个时期,全球将迎来高粮价时代,谷物价格整体仍有较大上涨空间。

从历史来看,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各国通货膨胀率的不断升高,而通胀的恶化又刺激了避险资金不断地流入商品市场购买初级产品以求保值,从而进一步推高产品价格。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的通胀压力加大。

(三)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趋缓

次贷危机不仅对美国金融系统和经济产生重创,而且影响迅速蔓延,很可能导致全球经济结束自2002年开始的上行周期。美国经济长期以来主要靠消费拉动,次贷危机爆发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消耗殆尽。尽管美联储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已经出现的经济衰退风险,但美国经济增长仍大幅度放缓;欧洲、日本经济受高汇率的影响,出口增长受阻,加上食品及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的影响,仍难以摆脱通货膨胀的困扰。2008年欧盟、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速将有较大幅度下降。

美国及欧盟、日本经济增速下降,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将出现明显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08年将增长3.7%,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3次调低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此前两次预测的数字分别为5.2%与4.1%。世界贸易组织也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产出的最新悲观预测,今年全球贸易增速可能下滑至4.5%,为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总的来看,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世界经济格局将面临一次大的调整。

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的下降,必将对我国2008年的出口产生较大影响。受对美出口增速回落的影响,一季度,我国对美欧出口均大幅回落,对日订单减少。特别是2月份对美出口仅增长0.6%,对欧出口增长1.2%。同时,次贷危机导致美元贬值,压缩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在美国经济走低,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国际资本、特别是短期游资将我国作为避风港的可能性增大,短期资本的大量涌入,不仅会进一步加剧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局面,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影响国内股市、房市等资本市场的稳定。

二、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大于价格上涨的压力

(一)出口形势已出现逆转。外需对经济的影响超过预期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704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加快1_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059亿美元,增长21.4%,回落6.4个百分点;进口2645亿美元,增长28.6%,加快10.4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14亿美元,同比减少49亿美元,下降10.6%。

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加快的影响,近期我国对美出口步伐明显放缓。对美出口增速由2007年6月份的14.8%,下降到当年12月份的6.8%;今年l一2_月份对美出口增速分别为5.4%和-5.2%,3月份回升到16.3%。一季度对美出口累计同比增长5.4%,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

需要指出的是,出口增速都是名义增速。如果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速度都没有这么高。综合考虑人民币升值、国内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实际出口增速已经下降到10%以下。商务部监测结果表明,由于价格上涨,42种重要商品共多支付外汇185.9亿美元,带动同期总体进口增速提高14.4个百分点,主要港口的出口货运量都有大幅下降。

外需的急速下降,反映出人民币加快升值和原材料成本上升对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多次创下历史新高,人民币不断升值使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使中国出口企业利润明显降低。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升值步伐显著加快,对美元升值高达4%,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和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以及国内的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都产生了抑制作用。

在我国经济对这些原料商品保持旺盛需求的情况下,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不仅使我国面临输入型通货膨胀的风险,也使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快速上涨,目前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原

材料价格涨幅多在20%以上,国际海运费也涨了30%以上,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

随着欧美、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增速的下降和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我国出口增速将进一步回落。我国出口规模已超过国内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增速的下降必然会导致国内经济增速回落。世界银行预测中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降至9.6%。

(二)通胀压力将会逐步缓解

今年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但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步显现,部分农产品短缺局面的逐步缓解以及翘尾因素的逐步减弱,如不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预计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将出现明显回落。

首先,农副产品供给短缺在年中会有明显增加。受农产品生产周期自身的作用,加上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刺激,猪肉、鲜蛋、食用植物油等产品供给在2008年年中左右将会明显增加,其价格水平也将出现明显回落。猪肉、鲜蛋等前期涨幅较大的食品价格出现企稳迹象。

其次,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仍然是供大于求,价格难以上涨。根据商务部对600种主要消费品市场供求状况的调查,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达491种,占82%;供过于求的商品101种,占17%;二者合计占到了99%。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大多数工业制成品价格不可能大范围、大幅度上涨。如果外需下降,国内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一些工业制成品价格甚至有出现下降的可能。

第三,翘尾因素下半年将明显减弱。根据计算,2008年消费价格累计翘尾因素为3.4个百分点。从全年来看,各月消费价格的翘尾因素基本呈前高后低的态势;6月份以前会超过5个百分点;6月份以后,翘尾因素会逐月下降,9月份以后会下降到2个百分点以下。

中长期看,我国工业品价格涨幅呈现回落态势;农产品以及食品价格呈现攀升态势,但不会十分剧烈。综合各种因素分析,随着部分短缺食品的供给增加,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关系的改善,竞争会更加充分,国内外成本推动因素估计较难通过涨价释放,在调控好投资、消费、出口等需求增长的前提下,如不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全年CPI涨幅可能控制在5%-6%左右。

三、经济增长的健康因素大于风险因素

(一)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依然很好

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增长,2003-2007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10.1%、10.4%、11.1%和11.4%,呈稳定上升趋势,而且各年的增速波动较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大大增强。2003-2007年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6%,说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已较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9%左右)有较大提高,如果再考虑环境约束的影响,目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也应在10%左右。也就是说,当前的总供给水平能支撑10%左右的经济增长率。实际经济增长率将主要取决于总需求增长情况,而今年的三大需求、尤其是内需,仍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消费增长可能趋于稳定。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6%。剔除价格的影响,实际增速与去年同期接近,属于历史较高水平。这反映了在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和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预期改善的大背景下,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持续扩大的大趋势。但受房价调整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市场购房需求增长可能放慢;受成品油价格提高,用车费用增加以及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发展,购车需求也可能增长放慢;受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非必需品的消费支出增幅可能放慢。奥运会的召开,也会促进消费的增长。综合这些情况,未来一段时间消费可能由持续趋旺转为趋稳。

投资增长有稳中趋快的可能。当前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考虑到今年是各地新一届政府班子开始工作的第一年,面对诸多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容易借灾后重建的名义,加大投资建设力度,行政主导的投资反弹也有可能。今年一季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在受雪灾的影响下,增速比去年同期还快0.6个百分点。反映出投资需求仍很旺盛。

如前所述,今年我国出口增长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但受美国经济下滑、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国内外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刺激进口等因素的影响,今年我国进口增速将远超过出口增速。在进出口“加减法”的作用下,今年外贸顺差增幅肯定会比去年有一定回落。

(二)人民币汇率弹性将会增强

从2005年7月“汇改”至今,人民币累计名义升值已经超过18%,如果再加上这两年社会成本的显化、通货膨胀率较高等因素,实际出口成本已经有较大上升,人民币快速升值对实体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经显露出来。而且,人民币单边升值所产生的升值预期,使得热钱不断进来,进而又引起新的升值预期,增加了通胀压力和货币政策执行难度。同时,我国是一个开放的大经济体,是世界资源消费型大国,国内需求的任何变动都会对全球市场产生影响,这时候人民币升值在降低进口成本的同时,也会鼓动消费进口,进一步拉动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增加通胀压力。人民币汇率变动需要一个合理弹性区间,但很多投行所鼓吹的“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国内升值压力,解决结构性问题”是值得推敲的。

国内经济增长下滑的预期已经对离岸金融市场产生一定影响。香港的NDF(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合约)最近出现过下滑,显示市场预期人民币兑美元会可能会出现贬值。尽管这还不是一种趋势,但说明人民币汇率双边波动预期更加明显。进一步看,随着出口增速和经济增长预期的进一步下降,人民币汇率弹性将会增强,单边升值的趋势会有较大改变,这也有助于经济增长保持稳定。

根据周期分析,2007年应是我国经济运行的高峰,2008年我国经济增速将趋于回落。考虑到美国次贷危机、年初雨雪灾害和地震灾害的影响,预计全年GDP增速在9%-10%之间,整体经济运行仍处于高增长状态。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金三林

经济形势基本判断论文 篇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观的新发展

摘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发展价值上,体现为全面发展、共享发展、为民担当、制度公正等方面;在发展阶段性特征上,体现在当代中国具有“三个没有变”、面临“三个前所未有”、进入“新常态”的基本判断;在发展动力上,体现为“改革”和“法治”的双轮驱动力、开放发展的新动力、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等;在发展规律上,体现在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具体表现“三个三”:“现代化的三大规律”、“执政的三大规律”、“发展的三大规律”。

关键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价值;发展动力;发展规律

一、“四个全面”对发展价值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科学层面探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还在价值层面始终深切关注人的发展,将人的发展问题提高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也不能得到解放。”[1]马克思主义将人的发展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强调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其关于发展价值的新內涵至少包括全面发展、为民担当、制度公正、共享发展等方面。

(一)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始终高度重视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2]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还是个人,都需要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只有做到了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才会可持续。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核心在于“全面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涵盖了“小康”、“改革”、“法治”、“治党”等社会发展领域,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其重要功能在于满足人的各方面的发展,它不仅重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也就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仅重视和谐的社会关系,还注重建设生态文明,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在发展理念上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要求我们建设一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全面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科学运用,是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解决中国发展难题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运用。全面发展观是对人类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科学借鉴。

(二)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为以构建以共同富裕、人人共享发展成果的新社会为奋斗目标与核心价值。人民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实现共同富裕,历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的理想追求。马克思早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就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旨在确保人民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实现共同富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即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最终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也就是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体人民要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密切相关,共享发展是对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原则的丰富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理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的发展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尤其是现在亟需兑现“先富带动后富”的世纪承诺,切实让先富群体带动后富群体,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通过共享发展带动共同富裕,再由共同富裕拓展共享发展的空间。

战略扫描每个栏目名称史为磊: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发展观的新发展(三)为民当担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的主体地位,指出现实的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揭示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勾画蓝图,而且还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布局谋篇,处处体现了为民担当的人民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益。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才能发挥出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紧紧依靠人民不断地推动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通过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终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不仅是改革的实践主体,还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始终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从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到强调人民主体地位,进而形成坚定的人民立场、浓厚的人民情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在发展主体上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主体的思想。

(四)制度公正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从本质上讲,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三大差别,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创造现实条件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社会公平正义创造现实条件的战略布局。公平正义,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治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平正义是贯穿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条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多场合、多层面论述到公平正义,不仅讲到公平正义原则,而且还将这一原则贯穿到制度、机制、法律和政策之中。通过制度安排而实现的公平正义,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制度公正”或“制度正义”。“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4]

在制度公正中,公正的司法制度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而且司法公正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严肃惩治司法腐败,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5]

二、“四个全面”对发展依据的新发展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研判,对世情、国情、党情有着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正确判断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前提下形成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新认识、新观点和新发展,这主要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判断。

(一)当代中国具有“三个没有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6]16在十七大提出“两个没有变”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我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丰富了我国历史定位的本质内涵,科学分析和把握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三个没有变”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国情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规定。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正确提出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选择,也是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根本依据。

(二)当代中国面临“三个前所未有”

2014年10月,习近平在古田会议召开前不久,曾深刻地指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7]这“三个前所未有”生动地展示了我们党在判断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上的民族自信心,彰显了当代中国在世界大势与民族复兴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回答我们处于什么环境、站在什么方位、面临什么挑战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今日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在全球坐标上的方位日益突出,如今不仅成为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开始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向中心迈进,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

(三)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的大局,作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但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8]这表明中国进入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时期,是新常态能否真正摆脱旧的增长模式的关键所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对“新常态”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界定,科学概括了“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并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9]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四个全面”对发展动力的新发展

社会发展动力,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将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使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需要有新的发展动力,主要体现为“改革”和“法治”的双轮驱动力、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开放发展的新动力等方面。

(一)“改革”和“法治”的双轮驱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要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10]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形成“双轮并进、两翼齐飞”的强大合力,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持续性的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动改革,尤其是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这可以说是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的最鲜明特征。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新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中国新一轮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改革是内在的驱动力,是发展的凝聚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改革是贯彻始终的动力逻辑,是实现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

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法治成为贯穿我们党执政过程的一条主线。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部署了全面依法治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如今法治已成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供法治保障。“法者,治之端也。”法治為改革提供了框架和轨道。“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11]要协调抓好改革与法治的新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全面依法治国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的、规范的社会环境,进而巩固改革的成果。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关系。改革重在“破”,法治重在“立”,两者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张力,在相辅相成中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双轮驱动力。

(二)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12]8这正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也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入了发展的新内涵。创新发展,不仅要培育发展新动力,而且要拓展发展新空间。“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10]1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需要发展新动力,也需要发展新空间。创新发展,要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它能够释放新的发展需求,创造新的发展供给,激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生命力,进而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培育发展新动力。创新发展,致力于不断拓展区域、产业、基础设施、网络经济、蓝色经济的发展空间,进而能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发展新空间。

(三)开放发展的新动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开放发展”的理念,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注重的就是促进发展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之间的有机联动,这必将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丰富对外开放内涵,从而为发展注入发展新动力、增添发展新活力、脱产发展新空间。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得出宝贵的发展经验,即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推进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着力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大战略,开辟自由贸易区……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开放战略措施,使得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也正在促进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曾郑重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四、“四个全面”对把握发展规律的新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选择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实践精神。正确把握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深刻认识如下四个“三大规律”:

(一)进一步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成功推进的客观要求,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着力点。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三大规律联系起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6]1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地探索并从理论上进行的创造性回答,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

(二)把握现代化的三大规律

把握现代化的三大规律,即把握现代化普遍规律、特殊规律和阶段性规律。“人类社会已整体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具有普遍规律;各国实现现代化条件和背景不同,具有特殊规律;现代化的阶段和程度不同,具有阶段性规律。”[13]任何一个执政党在现代执政,都必须推进国家和社会现代化,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同时实现自身现代化。我们党自从执政以来,就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奋斗的目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把握我国现代化的特殊规律和现阶段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规律。现代化的这“三大规律”只有同时发力、同向而行,才能更好地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布阵筑基。

(三)把握执政的三大规律

把握执政的三大规律,即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任何政党执政国家政权的活动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民心向背的变化始终是决定政权兴衰规律等。现代政党执政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包括执政合法性原则、利益表达与整合原则、法治化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民主执政原则等。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活动中,苏联共产党、东欧各国共产党以及古巴、越南、朝鲜、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规律、执政模式上进行了多方位的探索和实践,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遵循一般的执政规律,同时,中国共产党执政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指中国共产党在执政的实践中,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运用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必须坚持理论创新、执政为民、执政兴国、民主法治等基本原则,遵循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实现领导规律与治国规律的统一,革命规律、建设规律和改革规律的统一。当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和奋斗目标,对中国共产党探索并应用执政规律提出了更好地的要求。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总结。

(四)把握发展的三大规律

把握发展的三大规律,即发展必须符合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召開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强调,“发展必须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符合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要自觉认识和更好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14]遵循经济规律,推动科学发展,就是要遵循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实现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的有机统一。遵循自然规律,是我们从无数经验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新常态下,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人的生活质量,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还是社会问题,必须遵循社会规律,促进公平正义,注重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以人为本的包容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4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7.

[5]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

[7]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33.

[8]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2014-11-09[2015-12-2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09/c1001-25999767.html.

[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OL].2014-12-11[2015-12-22]http://www.ce.cn/xwzx/gnsz/szyw/201412/11/t20141211_4103857.shtm.

[10]习近平.二O一五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5-01-01.

[1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3-01.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13]任理轩.认识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飞跃——三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N].人民日报,2015-06-30.

[14]习近平.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分析研究经济形势[EB/OL].2013-07-30[2015-12-2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30/c_116745232.htm.

责任编辑:陶泽元

作者:史为磊

经济形势基本判断论文 篇3:

中国经济的新时代新周期

2017年中国GDP增速6.9%,是从2010年以来首次触底回升。我基本的判断是2016-2018年中国经济L型筑底,到2019年中国经济可能会突破L型向上。

我搞了将近20年宏观经济的研究,我发现宏观的争论在每一个时刻都是很难达成共识,任何时候都存在广泛的讨论以及争论。我原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后来到了国泰君安、方正证券,现在服务于恒大集团。这几年从机关到国企、校企、民企,其实一直都是在做宏观经济学分析,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一个总的体会是,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切忌过于看短期,你看今天数据好,乐观,明天数据差,翻空,其实宏观经济形势大概率不会今天好明天坏,它应该有一些基本的运行态势,也就是我们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有些基本的框架、基本的逻辑,才能得出一些基本的判断。对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形势分析的一些基本框架和基本逻辑,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基本判断。

经过2010年到2015年中国经济的单边下滑,中国经济可能已经相当的接近底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经济L型。2016年中国经济首次触底企稳,商品价格大涨,到2017年初的时候,我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战略看多中国经济。2017年中国GDP增速6.9%,是从2010年以来首次触底回升。我基本的判断是2016-2018年中国经济L型筑底,到2019年中国经济可能会突破L型向上。这是我的基本看法。

为什么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判断呢?我想还是从经济自身运行的周期规律来进行分析。

第一个周期是世界经济周期,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加入到了复苏的行列。中国经济2016年以来的筑底放在全球的背景下看并不奇怪,因为2012年美国复苏了,2016年下半年欧洲复苏了,日本也在复苏。全球的主要经济体都在开启复苏模式。所以,放在全球背景下,中国的筑底,以及未来的复苏是并不奇怪的。去年,供给侧改革超预期,但是不要忘了去年需求侧也是超预期的。2015年、2016年中国出口都是负增长,但2017年中国出口是正的7.9%。所以,需求侧也是不弱的。我们现在需求受到了压制,并不意味着这些需求就消失了,它仍然会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点释放出来。

对于全球新一轮增长周期,美国失业率已经回到了危机前的水平,也就是你再吸纳就业的时候可能要涨工资,它未来面临的就是通胀预期的来临以及货币政策的正常化。这是世界经济的增长周期带动了中国出口复苏。我们大概率判断,在2018年,世界经济会延续复苏态势,中国贸易部门可以进一步复苏。有人担心贸易战会不会阻碍或者影响中国出口复苏?我认为有影响,但是不宜估计过高。中国出口,包括全球贸易复苏是有自身规律的,我相信贸易战大家打是为了和,是为了在谈判桌上要一个更好的价钱。

第二个周期是新的一轮产能周期,产能出清和产能扩张。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们从2001年一直到2007年中国经济基本是高歌猛进,2008年金融危机本来要出清的,2009年4万亿刺激,导致我们出清滞后。2010年以来我国开始出清,但是很遗憾,我们走了弯路,我们搞了金融自由化,我们搞了监管的放松,我们大量的资金通过影子银行,通过通道业务继续向产能过剩、落后产能的国有企业部门输血。一直到2015年的12月份中央工作会议提出5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放在五大任务之首,才有2016、2017年中国超预期的去产能。

过去两年中国产能去化是非常充分的。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具备了坚决的执行力。以前出台一项政策后,很多微观主体要跟政策部门博弈一下,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下降。现在可以明显感觉到出了政策后,基本不再博弈了,政策的摩擦减少,执行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从产能周期的角度,经过2015年市场自发的出清,叠加2016-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中国这轮产能出清已经接近尾声,我们产能利用率回到78%,跟美国差不多。我们企业资产负债率在下降。我倾向于认为2018年我们的产能投资筑底,但是到2019年我们将会正式看到新的一轮产能投资的开启。这一轮产能周期的筑底,以及未来的回升,带有大量的高质量、新经济的转型内涵。

第三个周期叫金融周期。简单讲就是加杠杆,去杠杆,加杠杆到一定程度债务不可持续就要开始去杠杆。显然,如果我们在产能周期的底部,我们就在金融周期的顶部。各种指标,比如M2,同业存单,通道业务等等,现实中国金融周期开始见顶回落。这种金融周期的见顶回落会对我们资产价格,包括对我们的投资都会产生一定的压制。与此同时,我们现在提出双支柱,我们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周期,我们通过宏观审慎来调节金融周期。所以,可以看到我们整个金融收紧的条件超出了经济基本面,我们整个金融收紧比美国还要强。就是我们把防风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四个周期是房地产周期。房地产周期很重要,经济史上讲“十次危机,九次地产”,房地产是危机之母。跟大家说个数,我们全国的股市加起来市值50万亿,债市加起来60万亿,股市、债市加起来110万亿,而全国房子加起来却是300万亿。房地产周期怎么判断,我去年出了本书在京东、当当6次卖断货,多次销量排在第一位,人民出版社半年6次加印,叫《房地产周期》,我概括为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从短周期的角度,从2016年“9·30政策”到2018年年底,这轮房地产短周期接近尾声。房地产周期对经济的冲击也会在2018年底会接近尾声。

第五个是库存周期。平均三年左右,加库存,去库存,2016-2017年上半年商品价格的大涨,除了供给侧改革,还来自于2015年底库存出清非常充分。从2017年上半年我们进入了再度去库存,这个去库存周期也会在2018年末见底。

对几大周期运行有个基本判断,大致可以得出2018年中国经济还会再筑底,而且不排除2018年中国经济比2017年略有回调,但这个回调和2014、2015年是不一样的,它是有底的。全年可能前高后低,全年大致6.7%左右的增长。

从以上周期的角度,对2018年的基本判断,继续L型筑底。到了2019——2020年我们认为会突破L型向上。到2019年或者2020年,我们会出现全球的增长周期,以及我们产能周期、库存周期、房地产周期同时向上,再加上我们金融周期的去杠杆,第一年最猛烈的冲击也基本结束。所以,我们判断大约到2019-2020年中国经济将突破L型向上。但是中国新的增长前景估计不是重回高增长,而是步入新的增长平台,这个平台就是5%-6%,高的时候是7%-8%,低的時候可能在4%左右。这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一个基本判断。

关于中美贸易战,我倾向于短期能够缓释,但是长期来看这个问题会越来越重要。跟大家说一组数据,中国现在GDP规模是12万亿美元,美国是19万亿;美国占全球GDP的比重是24%,中国占15%,中美加起来占全球GDP的40%。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潜在增长率是每年2%,中国每年可以增长率为6%左右。就是说过去这5年,中国GDP占全球的比重从11%提到了15%,我们的GDP增长在未来还可以是美国的3倍,再过10年不考虑汇率升值的因素,大致到2027年中国GDP规模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所以,我认为这次贸易摩擦也好,贸易战也好,只是故事的开始,它拉开了全球经济领导权更迭的序幕。中国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你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你才可以更好地化解吸收外部的冲击。因此,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推动新的一轮改革开放。

此外,政策现在不再简单提监管政策,现在提双支柱,为了金融去杠杆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防止监管叠加,要考虑到现在实际融资成本上升,防止对好企业融资的错伤。

最后是供给侧改革。继续推动我们的供给侧改革,从过去的做减法,未来可以考虑把防范风险金融去杠杆做完以后逐步的转向做加法。

作者:任泽平

上一篇:经济犯罪现状分析论文下一篇:管理机制工商行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