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专业建设工艺美术论文

2022-04-27

[摘要]在分析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群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课程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构建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六大策略,期望为高职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一点思路或借鉴。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系统化专业建设工艺美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系统化专业建设工艺美术论文 篇1:

书写高职教育的江苏方案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江苏方案;质量年度报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江苏省是第一批开展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试点的省份。通过成立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数据分析中心、“江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写组等,江苏省分年度对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成就与挑战进行客观评测。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写与发布,客观地见证了江苏高等职业教育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历程。

一、过去:见证江苏高职从高原迈向高峰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写基本把握了三个原则:一是用数据分析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的年度发展状况。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可利用89所高职院校的大数据分析,勾勒江苏高职发展的生长图。二是用案例反映江苏高等职业院校伴随产业发展的成就。从江苏高职院校的质量年度报告中提炼院校的创新举措与方法,提炼江苏高职发展的典型经验。三是以报告的形式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利益相关方汇报教育质量,以第三方视角关注江苏高职发展的质量提升。

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后,高职扩招百万、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等10余个政策文件纷纷出台,显示出党和国家大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建设的信心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考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现实需要,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通过《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我们可以看到江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浪潮中是如何勇立潮头、引领发展、贡献经验的。

二、现在:印证江苏高职如何领先全国

(一)五个方面保持全国领先

2019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在五个方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一是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数全国第一。2019年,7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国家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在全国占比12.50%;有13所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在全国占比9.22%,双双打破江苏省高校重大项目评审在全国占比8%的惯例,入选数量全国第一。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认定17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占比8.5%;认定278個骨干专业,占比9.5%,数量均为全国第一。二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全国第一。全省高职立项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近6000门、省级677门。2019年,江苏高职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0门,占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入选总数的54%。三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数全国第一。2019年,江苏高职有21个新资源库获教育部立项,占全国立项总数的23.08%;有5个资源库升级改进项目成功立项,占全国立项总数的45.45%;有9个资源库成功通过验收,占全国通过验收总数的33.33%。四是师生技能大赛获奖数全国第一。2019年,江苏高职教师在全国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得8个一等奖,累计获得62个一等奖,保持金牌榜第一。江苏高职院校在校生共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56项,继续位居金牌榜首位。五是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全国领先。江苏高职院校共有62所入选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共有167所入选第二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省高职院校试点专业达到229个。

(二)16个创新点值得关注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来源于省级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创新理念与举措。2019年,江苏高等职业教育有16个创新点值得关注。

1.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江苏高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化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将人物访谈、专题讲解、参观体验、情境体验、寻访遗迹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入思政课堂教学,持续提高学生抬头率、参与率和获得感。

2.深挖通识与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江苏高职建立以思政教育工作者为主体、专业教师为协同者、党员领导干部为参与者的全员育人机制。江苏共有11所高职院校入选2018年度“育人成效50强”,入选院校数占全国总数的22%。

3.弘扬与培育工匠精神,营造校园匠心文化。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江苏高职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自觉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正确的价值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4.坚持“顶天立地”目标,彰显品牌专业示范引领作用。江苏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以“紧贴产业发展、深化校企合作、提高社会认可度”为理念,在强化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材优质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江苏高等职业院校69个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通过验收,其中21个品牌专业验收结果为“优秀”。

5.注重“双师双能”培养,打造教学创新团队。江苏高职打造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企业教师工作站等大师平台,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规定,校企联合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开展专兼职教师培养,积极探索校企互聘互兼、互培共育的“混编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新模式。2019年,江苏高职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13个。

6.深化产业教授制度,推进产教协同育人。江苏高职总结、推广高校研究生类产业教授的做法和经验,建立高等职业院校产业教授制度,选聘产业教授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导师身份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进行生产实践、科技创新,推动所在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和科技攻关。2019年,省人才办、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继续选聘150位企业精英加盟高等职业院校。

7.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教学服务与管理效能。江苏省教育厅、经信委、财政厅制定了《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为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切实提升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2019年,江苏高等职业院校中校园网校均出口带宽为5.75 Gb/s,比2018年增长27.83 %,其中主干带宽达到10 Gb/s的接入院校为56所,占比约63.64 %,比2018年增长8.5 %。

8.以诊断与改进为抓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江苏高职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加快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首批全国试点院校——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已完成复核工作,在全国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9.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结合江苏实际,发布《关于印发江苏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任务的通知》,从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高素质“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大力提升办学质量、健全组织保障6个方面,明确了18条具体重点任务,确定了责任单位,规划了时间表与路线图,细化了具体的重点任务指标。

10.组织落实“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出台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试行办法>的通知》,发挥高职院校资源优势,办好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现代职业教育,努力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加快培养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助力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江苏省共组织开展了两个批次的“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

11.发布全国首部省级层面推进产教融合的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于2019年5月1日正式施行《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立足促进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该条例要求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制订校企合作规划,做到每个专业都有一个以上的深度合作企业,并不断健全适应开展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和教师企业实践制度。

12.启动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计划。根据江苏“打造30个左右江苏省高职产教融合集成化实践平台”的要求,制定了《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建设计划》,重点支持建设产教深度融合、功能有机集成、设施设备先进、资源集聚集优、团队结构优化、管理集约高效的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建设改革经验和模式,支撑江苏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共遴选出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集成平台36个立项项目和14个培育项目。

13.实施“留学江苏”计划,服务企业“走出去”。江苏高职不断探索合作办学的内涵式发展,在国际化课程体系和新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新改革、现代学徒制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尝试。2019年,江苏省招收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较上一年度增长了33.70%,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增长了93.36%,在校生服务“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实习时间增长了23.52%,专任教师赴国(境)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增加了8.20%。

14.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沿线国家教育需求。江苏高职不断整合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资源,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的國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继续抢抓机遇,找准定位,精准对接,积极探索服务“一带一路”和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取得了丰硕成果。

15.显著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能力。江苏高职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及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积极努力,不断提升服务发展能力。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统筹“扶贫+扶智”,帮扶西部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涉农专业优势,成功与贵州、陕西、广西等西部省区对接,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农技人员能力提升、高素质领军人才培训等一系列培训班,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及基层农技人员446人。

16.提供产业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与上年度相比,2019年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增加了0.4亿元,达到了2.8亿元;技术交易到款额增加了1.4亿元,达到了4.9亿元;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增加了1亿元,达到了9亿元;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增加了4亿元,达到了32亿元。2019年,16所江苏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全国高职“服务贡献50强”。

(三)高职院校建设有特色

2019年,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收官,江苏省被认定的项目数在全国名列前茅。为了彰显江苏特色,输出江苏经验,示范引领发展,编委会特设“江苏案例”专栏,对建设成效突出的院校经验进行推介。

一是实训基地建设。选择了产教融合、系统构建实训基地的3所院校作为案例。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紧扣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持续提升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科学化水平,坚持产教融合,打造协同育人实践基地,坚持工学结合,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学生培养、技术开发、社会培训”的功能定位,对接高端农业产业,建成江苏农博园、江苏茶博园两大生产性实训基地,园林工程、农业装备等8大实训中心,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9大赛训中心,园艺协同创新中心等23个产学研平台。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借力“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船舶电子电气技术等3个航海类专业的实训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互嵌、整合,构建了校内校外实训互补、理论实践学习相结合的“四条船”实训平台。

二是品牌专业建设。选择了3所品牌专业期末验收结论为“优秀”的院校作为案例。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并实践“项目主导、多元协同、资源开放”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项目育人、协同育人、开放育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杰出软件人才。该教育改革成果“‘项目主导、多元协同、资源开放’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依托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以“服务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农牧人才”为目标,通过构建“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科技创新助推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引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针对传统技艺在传承中面临的问题,建设与完善“非遗保护·新传承人培养”的桃花坞模式、“政校行企联合订单式培养人才·现代师徒传承”的镇湖模式和“教育助力扶贫·振兴民族工艺”的雷山模式,实现了“为民族存艺、为大师立传、为百工留名、为文化存根”的专业发展思路。

三是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选择了4所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案例。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聚焦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按照“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开放融合”的理念,启动智慧教学“三大计划”,积极打造“互联网+”智慧教育新生态。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开发“线上金课”为抓手,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以质量为宗旨、以教师为核心、以服务为保障、以应用为牵引”的金课建设模式。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强化信息化教学顶层设计、统筹领导,建立健全以“学校—二级学院—教学团队”为核心的三级联动课程建设与管理机制,培育优秀教学团队,构建完整、合理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体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接“互联网+教育”新时代,创新教学理念,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教育教学模式新发展,多措并举,奋力作为,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供给和共建共享。

四是诊断与改进工作。选择了已接受全国诊改专委会复核通过的2所院校作为案例。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建设“服务、融合、应用”为核心的智慧校园为信息化支撑,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面目标与标准链,以“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为体系运行单元,深入推进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建立了“55821”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运行模式,逐步形成以“自主自律、追求卓越”为主要特征的学校质量文化。

五是教学能力培育。选择了3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成绩突出的院校作为案例。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理念引导、课程设计、技术应用、案例学习、技术提升、模式创新等方式,层层递进,系统化、组织化地对在校教师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能力的培训提升。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根本,以“教赛研一体化”活动为抓手推进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型升级。沙洲职业工学院持续加强教育信息化政策学习,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立项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省级课题,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点面结合,软硬并进。

六是技能大师工作室。选择了3所被教育部认定的项目院校作为建设案例。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艺术设计”特色专业集群,以技艺传承与创新培养为主线,建设“一制三化”工作室制,以项目带动教学、创新带动创业,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充分挖掘当地非遗资源,将聘请地方非遗大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有机融合,传承、运用、创新、唤醒非遗记忆(技艺),通过非遗技术技能积累的内生式、共生式、外引式途径,探索艺术人才培养之路。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秉承“崇爱尚美”的教育理念,以中国第五大名绣“正则绣”为载体,筑梦非遗,走出文化育人新路径。

三、未来:呈现世界高职新高峰

成绩永远属于过去,未来的江苏高职质量年报将以何种面貌呈现,不在质量年报编写组,而在江苏高职院校如何面向未来,放眼世界,放下现有成绩,改革再出发,书写江苏方案,创造世界高职新高峰。

笔者以为,当前创造世界高职新高峰,江苏高职还需要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在国家“双高计划”项目的带动下,从“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几个方面下功夫。其目标是培养一大批适应和引领江苏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增强江苏产业核心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推动江苏高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一)定位高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

解决好内涵扩大式发展转变问题。高等職业教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在办学规模上逐步扩大。同时也存在着院校发展不均衡、投入机制不完善、师资队伍水平不高、招生压力加大、办学活力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以“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为准则,实现内涵式发展。

解决好人的自身发展与价值实现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层次就业手段的教育服务,教育服务实现了个人劳动技能的提升,增强了个人在社会组织中的价值体现。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的所有成员,包括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都应该得到价值提升。

解决好政府、市场、院校三方关系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政府或者院校哪一方的责任,而是需要相关利益方形成合力。政府要发挥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协同推进、分类指导的功能;市场要从需求方的角度提供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并积极参与培养过程;院校是供给方,应该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适用性。

(二)理念高峰:深入贯彻落实新的科学发展理念

运用创新发展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主動发展。创新驱动高等职业教育主动作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消费升级需求。要建立特征鲜明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制度框架,在实训场所、实训教学体系设计、教材和教学内容拟定、教学改革重点等诸多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中,都要以培养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为先导。

运用协调发展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发展中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关系,重点促进城乡、东西部的地域性协调发展,促进教育行业内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促进教育现代化与“四个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运用绿色发展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软着陆及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科学构建考核评价体系,不片面追求显性指标,让“绿色指标”代替“数量指标”,注重绩效评价和精准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降低不计成本的人才与硬件投入。

运用开放发展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要体现政府、企业、公民个人等多方面的利益,逐步形成与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多元办学主体。要建设多元办学格局,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运用共享发展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普惠发展。江苏高职要强化共建共享教学要素,分享教育改革的成果与成功经验,增进全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要提升在国际高职领域的话语权,促进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中国经验,输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三)发展高峰:以“双高计划”为龙头,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无论是否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都当以“双高计划”为龙头,提高院校规划水平,加强院校内涵建设,努力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明确一个定位——下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手棋。“双高计划”不仅仅是建设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更是立足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引领性制度设计。近年来,国家实施一系列引领项目,示范校主要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骨干校重点完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优质校着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扶优扶强、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模式,加快了职业教育改革步伐。站在新的起点上,“双高计划”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支持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先行先试,形成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培养千万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建设两个支点——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双高计划”着眼新时代新要求,引导高职学校深化改革、整体提升,聚焦服务面向、建设高水平专业群,紧密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同时,直面高职技术研发薄弱的问题,围绕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社会的技术附加值,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通过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服务平台两个支点,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

达成三个要求——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一是紧扣区域发展,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创新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探索差别化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建设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人才支撑。二是紧贴行业企业,以应用技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建成一批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让行业和企业都认同。三是紧跟“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集聚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通过院校合作、校企合作、政府援外等方式,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国际化模式,与国际社会共享、交流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标准和资源。

(作者单位: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3.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温贻芳 李畅 李国兵

系统化专业建设工艺美术论文 篇2:

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的要素与设计策略浅析

[摘           要]  在分析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群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和共享型课程的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构建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六大策略,期望为高职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一点思路或借鉴。

[关    键   词]  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构建策略

专业群中多专业“共享课程”是指专业群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下的专业基础能力平台课程或专业群通用能力平台课程,是专业群中各专业培养目标下都开设的高度相关的课程,是同时支撑专业群内多个专业的课程。2019教育部、财政部共同下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对专业群中的专业建设部分提出了特别要求,“群内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度、相关度较高,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建设机制”等。可见这种课程的建设关系到整个专业群中的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整个专业群的建设水平。本文就专业群课程体系中的共享型特色课程的要素及构建原则与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的要素特征

我院航空电子设备维修示范特色专业群建设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构建并形成了“专业群公共能力模块+专业群通用能力模块+专业核心岗位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的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带动了整个专业群内所有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和课程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其课程建设的主要思路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行业分析和职业分析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聚合课程结构;(2)根据专业所属的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态度的要求分解配置课程,其中专业基础能力模块课程或专业群通用能力模块课程具有既相对独立又便于群内专业共享等特点,有利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也便于改革和创新,形成个性化的特色课程。

特色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比具有的独特性,也就是自身拥有的格外突出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等。特色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四样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充分发展。在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群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下的特色课程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强求纯学科类课程的系统化理论体系,课程的基本内容以认识性知识和能力培养为主体,以围绕需要研讨和解决的问题来组织学生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被动读书、听讲变为主动认知。引导学生在调查、讨论探究等活动中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改变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意识。(2)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可共享性。(3)课程活动以围绕一组经过精心挑选和配置的课题或项目(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学习内容、组织学习活动,学生按照一系列课题参加学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带着问题去查阅收集材料,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操作以及与同伴的讨论去解决问题或提交作品,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4)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个中心地位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色课程,从安排课程内容到组织学习活动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操作思考、做出结论或提交作品。

二、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群的建设中,本专业群的相关老师与企业专家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框架下,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确定了专业群内共享特色课程的基本框架及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1)航空电子设备专业群共享型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拓宽学生视野为重点;改变学科化的课程形态、文本化的课程资源和课堂化的教学方式。(2)课程目标在航空电子设备专业群的五个专业可共享的层面上进行顶层设计,结合本专业群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突出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先进、独特的课程建设理念,促进专业竞争力和发展优势的形成。(3)航空电子设备专业群包括应用电子技术、飞机电子设备维修、导弹维修、电气自动化、民航通信技术等多个专业,在构建专业群共享型课程的教学平台时要深入研究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资源,课程模块的组成在各个专业实际教学时方便取舍和组合,使该课程的教学紧扣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提升该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三、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的设计原则

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的設计原则需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分析本课程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在发展中的历史沿革和已有课程资源的优劣势。例如电子技术与应用课程在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下是一门群内多专业的专业通用能力平台课程,是群内各专业共享课程。

2.构建课程远景厘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厘定要遵守可行性、具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其表征为: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例如电子技术与应用课程以专业群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确定课程目标,主要培养目标不仅满足各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也要在课程实施中承担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3.组织课程内容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则。例如电子技术与应用课程基于具体任务的完成程序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过程为主线。电子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材开发体现了如下的特点:紧紧围绕多专业共享型课程这一特点选取内容,既要考虑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还要将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技能训练融合为一体;力图用一本教材对“教、学、做”三个环节实现一体化指导,强化实际操作的训练,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完全融合,以做助学,边做边学,理实一体;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技能积累形成规律,以典型的、实际应用的小型简单电子产品为项目载体,以完成任务并解决问题为导向,重点关注如何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完成工作任务。这样使课程内容在教材、学习活动、学习体验三个方面的选择得到充分体现。

4.课程实施要体现形式整合、内容整合、教学设计整合化的趋势,即教学流程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例如电子技术与应用课程以“教、学、做”合一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努力体现课程实施方式的实践性和探究性,强调学习活动与生产活动的联系,体现“做中学”和“学中做”。

5.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和共享性。课程在各个专业教学中具有完全重复和可共享的教学内容及资源,其在各个专业间不存在差异性。对专业群共享课程的课程资源建设,首先需把散落在各专业的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新开发建设课程特色教材、教学指南、实训指导书、课件软件、课程标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教案等课程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专业,在课程教学进行中,按照其培养目标的侧重点,在教学中突出“应用特色”,充分共享其通用概念和原理,以使课程教学与培养目标紧紧相扣,培养专业群各专业不同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虽然每个专业在这方面存在差异性,但由于在课程资源库中的载体相对丰富,可以满足群内各专业在课程实施时的不同需要。

6.课程评价跟进应体现教师、学生、过程等多元化评价。专业群内各专业还可根据自身的专业要求和生源特色制定课程学习效果的合同式评价,即学生在课程学习开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确定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级。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而且有利于增強学习者相对于自身专业学习特点的学习动机。

四、结语

本文以电子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在分析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群能力系统化特色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总结了电子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特征,确定了建设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的指导思想,分析总结出专业群共享特色课程构建的六大策略:(1)分析本课程在专业群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已有课程资源的优劣势;(2)构建课程远景厘定课程目标;(3)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循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原则;(4)课程实施要体现教学流程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5)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和共享性;(6)课程评价跟进应体现教师、学生、过程等多元化评价,并提出了可根据自身的专业要求和生源特色制定课程学习效果的合同式评价方式。期望这些方面的实践分析和总结能为高职专业群共享型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一点思路或借鉴。

参考文献:

[1]于连福.论专业结构调整在品牌特色专业群建设中的优化方向[J].现代职业教育,2017(9):91-92.

[2]周建松.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策略和路径研究:基于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34):13-18.

[3]寇焱.职教师资培养本科专业的特色课程开发研究:以工艺美术专业《工艺美术导论》为例[J].职教论坛,2018(6):73-77.

[4]朱治国.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深度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5):14-16.

[5]张志勇.课程改革的本质是课程民主[J].辽宁教育,2014(5):36-37.

[6]屠锦红,李如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3(3):24-29.

[7]李森,龚海平.正确处理校本课程建设的六个关系[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3(9):27-30.

◎编辑 赵瑞峰

作者:李仲秋 贺瑛

系统化专业建设工艺美术论文 篇3:

高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师资建设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高校工艺美术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却存在着匹配度不高的情况。只有建设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完善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师资建设,才能改善这一情况。故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为研究对象,与国内高校数十位传统工艺教育领域领军人才作比较,寻找学院师资建设方面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作出展望。

[关    键   词]  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师资建设;手工艺术学院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和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新世纪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也对传统工艺教育相关领域进行了重要安排。因此,对于高校手工美术类专业师资建设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在这个背景下,为建设高水平师资团队、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笔者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手工艺术学院为研究对象,围绕6大专业、13个专业方向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思考,寻找专业发展过程中师资与行业的匹配度。

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的师资建设状况

(一)手工艺术学院的基本设置情况

手工艺术学院前身为装饰艺术系,是在1958年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工艺绘画”专业成长发展而来。

手工艺术学院结合地方特色,其开设专业丰富且教学设别齐全。学院有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刺绣设计与工艺专业、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美术专业、陶瓷设计与工艺专业、雕刻艺术设计专业6个专业13个方向。手工艺术学院现设陶艺工作室、漆艺工作室、装裱工作室、综合材料工作室、首饰工作室、玻璃工艺工作室、纤维工作室、雕刻工作室、公共艺术工作室等一万多平方米的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融合的工艺实验室。

手工艺术学院全力促进产教融合,振兴传统工艺。建设了教育部国家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基地、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省工艺美术传承保护与研发推广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职高专传统手工艺基地、江苏省高等学校传统手工艺基地优秀教学团队、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础项目——工艺美术传承创新中心、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保护示范基地、苏州旅游产品研发基地等各类实践平台。创新发展了“苏作工艺学院”“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等校地合作基地。

(二)手工艺术学院的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客观准确提取师资能力素质的共性特征,笔者选取了国内高校数十位传统工艺教育领域领军人才为对象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针对现有43名现职教师及管理人员与专业发展的需求,发现如下问题:

1.现有师资学历结构偏低,缺乏高学历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开设工艺美术专业的高校在对技术性人才的引进方面已经十分重视,大部分教师均掌握某一方面甚至多方面的专业技术。但一些教师的专业虽然与产业对口、也能够掌握相关职业标准、懂得相应的生产过程,但是其专业背景不突出,研究能力不足,理論基础不够扎实,无法对产业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总结,综合性人文素质不高,使其无法成为政校行企互动联系的桥梁纽带。

从教师专业知识上说,工艺美术专业知识,是指在工艺美术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这就要求工艺美术类专业的教师具备扎实的工艺美术学科背景知识和专业的教学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背景知识和教育知识。因此,提高学科背景和专业教学知识是高职工艺美术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作为工艺美术类教师应具备的最基础知识,也值得各大高职院校重视。[2]

2.现有职称结构不完善,缺乏高职称师资。教师是培养行业特色领军人才,建设高水平专业、学科的主要力量。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水平。工艺美术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强烈的技术性特征。从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钻研、实践操作和突破。目前学院缺乏深入了解行业领域重点技术和业务的关键人才,一些教师无法承担行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任务。在不断强化传统学科优势与特色的同时,寻找能不断拓宽学科领域与服务方向的高级人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方式不合理。我国高校办学水平、办学类型、办学等级的评价及其财政拨款、项目资助的重点历来偏向于学科水平和科研成果,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多数高校形成了教师工作评价体系的学术化倾向,作为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工艺美术类专业,其教学评价体系也无法避免这方面的缺陷。在教学业绩考核、选拔评优等过程中,把科研成果、奖项多少、论文数量作为重要标准,而忽视了生产实际的横向项目和应用研究,忽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这种评价体系导致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追求论文数量和科研等级上,阻碍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3]对于人才的培养应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要注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以及行业导向。

二、手工艺术学院的师资建设中应采取的措施

(一)提高师资力量

以高学历、高职称人才为引领,加强对工艺美术相关行业认知。鼓励教师提高学历、职称,加强研究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建立更高的对话平台,以此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促进社会服务能力发展,将师资能力提升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高学历、高素养、高职称的专业师资团队。教育和引导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形势、特点及技术发展前景与趋势,将自身职业规划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立足行业、关注行业、服务行业,在为行业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拓宽教师的进修渠道

教师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要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就要拓展更多的发展渠道。如采用师资培养基地教师的岗前培训模式;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的教授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的“教授带教”模式以及与其他高校师资职能部门之间的“研讨教研”模式等。[4]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校内培训、校企合作培训、出国研修、顶岗实习、企业挂职锻炼等多种模式。

(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促进产教融合,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目前,加快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对高校师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职业标准、专业应该与产业对口、要懂得相应的生产过程,教师既要有专业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产业的实践经验。[5]对于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师来说,可以选派教师持续不断地到相关高校、文创企业、手工艺大师工作坊学习,与其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协助解决研发难题;在深入实践中,全面提升发现和解决行业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与行业主管部门、业内骨干企业和同类型高校院所建立起稳定、持久的联系,充分调动业内骨干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完善专兼职师资结构

根据“双师型”教師的比重指标,采取相应措施、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比率,促进师资结构朝着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方向发展。制定相关鼓励政策,积极创造条件,支持青年教师到行业实践中去,提升为行业服务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比重达到100%。在队伍构成上除了常任的全职教授外,还大量聘任来自企业界或其他社会单位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特聘教师来校兼职授课。

(5)对教师的授课要求和评价必须以职业指导作为相应的标准。从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造能力,使学生不仅能了解设计市场的运作环境,还能具有较高的创意和工艺美术水平,这是工艺美术教学的关键所在[6]。

三、手工艺术学院师资建设的目标

(一)在师资团队建设方面

未来五年,将引进和稳定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专兼职教师,专注传统工艺领域研究和行业服务工作;培养部分教师成长为相关专业专家,在行业领域内崭露头角;培育十余个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创业团队,并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通过三个模块任务的开展,构成一种互动循环的关系,从而使师资培养基于更高层次而不断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建设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师资团队的目标并达到三个能力:

1.具有推动行业进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长期专注行业发展,了解行业技术业务,关注行业发展动态,跟踪行业发展,能带领团队进行专业研究;热爱行业,把自身的事业发展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具有为行业发展奉献的精神。

2.具备为行业服务的扎实理论功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在服务行业过程中,深入了解本行业业务知识,将理论用于实践,具备创新能力,引领行业发展;同时能把学校的特色和行业的特点渗透进教学之中,具备承担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行业领军人才的能力。

3.具有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和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在长期承担行业技术研发和提供技术服务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善于协调合作,与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建立起稳定、持久、信任的人脉联系。

(二)在科研实践方面

未来五年,党政领导带队主动走访行业主管部门和大型骨干企业,开展互动和沟通,拓展合作领域;组建专业负责人带头、青年教师为主的工作团队,争取承担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科研项目;现有的6个教师团队,在承担18批次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遗研培计划培训管理任务中,已经与700多名来自全国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建立广泛的联系。在未来,还需要加强专业互动、技艺交流、文化传承,选择优秀传承人、大师名匠进校开展技艺研习与合作研发,促进教学相长、互相提升,让教师的发展与文化传承的责任高度融合,提升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高校工艺美术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却存在着匹配度不高的情况。因此,对高校工艺美术类专业师资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当今时代,高校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师要具备为行业服务的扎实理论功底、过硬的专业技术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把学校的特色和行业的特点渗透进教学之中,产教结合,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行业领军人才。

参考文献:

[1]祁艳朝,李宏.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3(1):105-106.

[2]沈海晖,武香萍.高职工艺美术类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及培养要求探讨[J].职教论坛,2014(23):4-8.

[3]应雄.“双向多元”型师资建设: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J].教育发展研究,2015(19):40-46.

[4]陈时强,傅静.高校师资建设典型范式分析与研究:以江苏省省属高校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2):71-73.

[5]夏秋.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的高校师资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2015(3).

[6]林鲲.论中职工艺美术类专业教学与职业指导的关系[J].新校园:理论版,2011(2):53-54.

作者:赵罡 江楠楠

上一篇:虚拟展示技术下展示设计论文下一篇:航空企业文档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