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网络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文章在讨论产业网络及其优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产业网络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即构建产业创新网络和嵌入全球价值链,由于二者分别存在“网络陷阱”和“全球价值链陷阱”,通过构建链网互动机制来优化区域产业网络是更为可行的思路,文中构建了一个链网互动机制的概念框架,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网络优化的若干政策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区域网络建设路径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区域网络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篇1:

着力打造“关中区域网络型城市群”

【摘要】“区域网络城市群”是一种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在关中打造“区域网络型城市群”,具有其特定的支持条件和战略可取性。构建“关中网络城市群”模式必须树立四大战略理念,着力统筹科技资源,强化核心动力支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升级支点;着力生态设施一体化,构建整体性环境支点;着力优化政府功能,塑造服务保障支点 。

【关键词】关中;区域网络型;城市群;构建;战略理念;战略支点

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达地区产生的一种城镇化路径模式,定为“区域网络城市群”路径模式,并且认为它在关中地区的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从而从这种视角出发,提出着力打造“关中网络城市群”的变革思路。

一、“区域网络城市群”是一种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

1、“区域网络城市群”模式的定义

这里提出的“区域网络城市群”模式,是依据我国改革过程中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城镇化路径创新,而概括的一种城镇化和区域一体化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一定地域范围中,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城市,建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相协调的城市(镇)群,进而通过城市群框架支撑和城市(镇)间的各种网络关系,产生对本区域农村的深度渗透,形成城乡一体、三产融合的整体发展格局,同时创造出具有较强增长优势的区域“经济圈”或“经济带”。

2、“区域网络城市群”在城镇化路径上的重大创新

在“区域网络城市群”模式发展中,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城市带动农村”与“农村转变城市”相互辅助,形成一种有别于传统城镇化道路的新型城镇化变革路径。在这里,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加速城镇化进程,避免了孤立地就农村抓农村、就城镇建城镇的现象;城镇化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变革领域和变革主体,避免了农民在城市化中的被动地位和农村被不断边缘化的现象;农民依托农村实现产业非农化和就业多样化,或进城转变为“市民”,或就地变为“工人”,“进”、“退”有路,逐步地向“离土离乡”过渡,避免了农民失地、无业、无资,盲目涌向城市的现象;一部分农村直接转变为新的“城”或“镇”,原来的小城、小镇上升为新的中、小城市,形成对大城市的支撑和拱卫,避免了城市空间和功能上的不合理现象。即使是没有“进城”的农民,其生产、生活都与城市市场融为一体,生产和生活水准也与城市没有什么差距,有的甚至高过普通的城里人,已经事实上“城镇化”了,成为不在城里居住的城里人。从而,形成城镇化路径和新农村建设双向创新,“离土离乡”式进城转移就业与自我“就地”创业转变为“城里人”的两种途径齐头并进的综合城镇化变革过程。

3、“区域网络城市群”模式的重大战略价值

实践证明,“区域网络城市群”和“经济圈(带)”相统一发展,具有适应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客观要求的进步性。正因为如此,国务院从“十一五”末起,按照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整体要求,集中批复了20多个战略性区域规划,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经济板块。涉及陕西和甘肃两省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就是这种区块规划的一个典型代表。由此说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自然产生出的“区域网络城市群”模式和“经济圈”战略,现在事实上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经济规划战略,已成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中,我国经济社会总体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显而易见,顺应这种战略导向要求,打造“关中网络型城市群”是加快关中乃至陕西全省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二、关中效仿“网络城市群”模式的支持条件和可取性

应当指出,在关中打造“区域网络型城市群”,同时具有其特定的支持条件和战略可取性。

1、关中具有实施“网络城市群”模式的地理经济条件

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中心、以渭河为主轴,聚集几个地级城市和四十多个县级城市。县城之间相距平均不过四、五十公里,并由纵横交错的铁路、高速公路、关中环线相串联。从西安出发,两小时内即可直达各县县城。这里是我国农业发祥地,解放后又是国家重点布局的工业基地,第三产业以西安为内陆中心枢纽而特具优势。科技实力雄厚,旅游资源丰富。在地理经济基本条件上,与几个区域网络城市群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除没有海上码头外(国家批准西安设立内陆港口)基本相似。由此决定在关中具有建设内陆型的区域网络城市群的客观条件。

2、“网络城市群”符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要求

按照国家的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在空间布局上,即是要构建一个以西安(包括咸阳)为核心、宝鸡、渭南等数个大中城市为次核心、十多个中小城市为三级城市,同时连结重点镇和大批一般镇,以形成由城市群为基本骨架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区。这个经济区具有“一高地、四基地”功能。西安将建成规划中的全国第三个国际大都市。可以说,国家所赋予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目标要求,即是应效仿创建“区域网络城市群”的发展路子,建成大关中地区城市群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同步推进、具有国内一流经济水平的新型“经济圈”。

3、“网络城市群”模式有利于关中城镇化的创新发展

如前已述,区域网络城镇化以加快农村和农业自身的变革和发展为重点,主要通过农民创业和农村经济的自我变革,化解存在于传统城乡对立中的深层矛盾,走的是“城市带动农村”与“农村转变城市”相结合的路子。其不仅走出了传统城市化中“先剥夺、后反哺,先集中、后分散,先污染、后治理”的曲折过程和“怪圈”,而且可以更加充分地调动农民创业的积极性,加快农村经济现代化变革,与国家倡导的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相统一。这对于解决关中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互动较差、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短板”问题,具有很好的针对性。

4、正确看待“效仿”发展与发展机遇条件的关系

有一种说法认为,现在的关中丧失了发达地区早先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机遇,因而不赞成提出“效仿”的发展思路。其实,我们所谓的“效仿”,即指对“经济圈战略”的适应和城乡一体城镇化路径的吸取。这同面临怎样的发展机遇和创业条件,是处于不同层面上的两个问题:作为前者,它反映的是都市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规律特征,所以越是都市化迈进的最新趋势,越具有规律的典型价值,其对于后发地区来说则愈加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而作为后者,其相对前者不过是个方式、方法问题,它可以因时、因地、因境发生改变,但是无论何种变化都不能以自身的变化而改变城镇化进程中的规律性。发达地区只不过是利用了当时的“特殊机遇”条件,加快了这种规律性的实践。然而决不能把这种规律特征定格在所谓的“特殊机遇”里,反过来又以这种“特殊机遇”的失去而否定对规律性的应有遵循。

三、构建“关中网络城市群”模式的战略理念创新

创建“关中网络城市群”,首先有个发展理念创新问题。这就是要走出传统的城乡分割理念下,就城市建设城市和各个城市自顾自发展、就农村发展农村和片面强调农民进城的路径模式,按照区域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相统一的发展理念,正确把握好城乡关系、城城关系、产业布局及城镇化动力机制等战略问题,树立起系统化的城镇化发展崭新理念。

1、树立城市群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相统一的发展理念

(1)坚持核心城市建设与区域城市群建设有机统一。“关中网络城市群”发展,首要的是作为核心城市西安的发展。西安发展的目标是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而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决不是一个城市的孤立的发展,必然是一种其作为区域性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和相关经济圈的共同发展,这同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为此,一定改变西安自个顾自个的发展和作为周边城市“对手”的形象,而把它置于关中经济圈的整体发展中,强化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使其真正成为整个大关中发展的引领者和大龙头,形成中心城市功能以及区域发展上的良性互动。

(2)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化解城乡对立的根本切入点。“关中网络城市群”发展,最大的难题是破解“二元结构”,真正做到统筹城乡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对立的根本是农村小生产和自然经济与城市现代生产力和发达市场经济的矛盾。化解城乡矛盾、实现城乡一体,根本是要形成发展方式的大变革。就是要将传统的小农生产及自然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为现代生产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低层次、低水平和传统型的工业化路径及其方式,转变为高端化、高效益和新型工业化路径及其方式;城乡分割、城乡对立和城乡间孤立封闭型体制及其机制,转变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和综合互动的体制及其机制。重点是打造城乡共享的创业、创新、创造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生活城镇化高潮的形成。这就是要在推进发展方式综合变革的基础上,加快整个区域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迈进。

(3)坚持经济一体化与环境设施一体化建设相配套。“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必须坚持产业整体发展与区域设施环网建设同步推进,保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既要重视经济关系上的区域化衔接和有机组合,又要加强硬件设施上的整体配套和共享。以交通的便捷、设施之配套,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深化、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群体升级发展;反过来在产业集群提升和经济规模扩展中,带动区域设施经济内涵升级,在基础设施的“成环”、“成网”中实现经济“成圈”、“成带”,形成经济环网和区域设施环网 “双配套”、“双连接”,深度一体有机融合。

2、树立同构相关多样化为主的区域产业体系发展理念

产业发展是关中区域网络城市群建设的根本所在。对区域产业的选择上,现在人们都比较多地强调“错位”发展,这在抽象意义讲是对的。“错位”了,你发展这个、我发展那个,谁也不影响谁,大家都有市场,都能发展。然而依据现代市场经济的产业规律来说,“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则应走出简单化的 “错位”发展,努力打造一种同构相关多样化为主、兼有广域相对多样化的产业体系。

(1)所谓“错位”发展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产业发展规律。首先,从产业集群的要求上讲,一个大产业一般都是依托一个大区域的规模化发展,只有形成大产业才能创出大市场,没有一定区域和规模就成不了一种产业集群。相反,如果简单地人为强调“错位”,往往会造成 “产业一火车、产品一汽车”,难以成为大的气候。其次,一个大产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只有经历了同类产业之间的竞争,才能促使分工协作深化,才能成为真正有实力和成熟发展的优势产业。在这个意义上讲,害怕有竞争,企图通过人为的方式避免或缓解竞争,实则是自然经济理念和计划经济思路的表现。再次,在经济圈的广域上看,同构产业与经济效益并不矛盾。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研究表明,经济圈广域的产业互动转化,促使区域产品分类分工深化和区块产品特色化发展,不仅有利于产业规模扩张和分工细化,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区域产业的整体生产成本。

(2)经历市场竞争的考验是关中产业向集群化变革的需要。客观而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关中以及陕西省的产业发展,始终没有经历市场经济的深度变革。远的不说,从80年代起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产业和企业,大都依托短期性的资源条件或市场机遇,采取粗放型的方式发展,其技术创新少、产业链条短、分工协作浅、群体配套差,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比较效益优势、缺乏深厚的发展根基。而且,人们误将合并当“集团”、将拼盘当“集群”,不在改革上做文章,而习惯于搞人为性的拆装。加之投资主体单一、投资环境较差、管理方式落后、体制机制活力不足,一旦市场有所变化,便兴衰无常、骤然垮掉。可见,要打造关中有实力有规模骨干产业,不应是要人为地避免开竞争,而是要积极引导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产业结构和企业分工体系的深度创新。

(3)加快构建关中区域同构产业综合立体分工体系。打造关中同构相关多样化的产业体系,根本是应通过市场竞争,在深化产业内部分工上下功夫。一是深化产业层次分工,延长产业纵向链条,形成同一产业的不断深入开发和“错层”、“错品”发展;二是深化产业流程分工,强化生产过程环节细分和产业组配,形成有研发地、有生产地,有主产区、有配套区,有加工企业、有组装企业的区域产业类别基地,强化产业发展横向协作和效率化发展;三是深化产业区域分工,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形成由点到面、由面到圈、由核心到外围的相关城市之间分层次、分类别的阶梯性、网络型相关转移发展。从而,真正形成同构产业纵向分层、横向分类、基地分区,技术深度化、关联体系化、集群规模化的发展。

总之,关中经济区的发展一定要走出小农经济的意识和计划经济的思路,改变简单化地强调“错位”发展的理念,依托优势资源,围绕特色产业,重点加强同构产业相关多样化发展。同时,有条件地扩展不同的产业类别,进一步加强每种产业的相关多样性,推动更大区域的若干产业的相对多样化发展。最终将其打造为由几个具有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实力的大型产业做支撑,以同构相关多样化为主、兼有广域相对多样化发展的产业体系。

3、树立有定位分工下的“四级城市”体系化发展理念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已明确提出,要构建县城、节点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四级城市框架,但从实践中看人们对四级城市建设的理解和规划把握上,尚存在明显不足:一是并未对各级城市的目标职责做出准确定位;二是对各级城市之间的联系和配套上缺乏认真研究;三是对各级城市特色化发展方面未能形成合理引导。结果在实践中依然是每个城市都独自谋求自个的发展,大小城市功能定位趋同、发展路径单一,缺乏应有的整体配合和体系化分工协作关系。为此,关键是应明确各层级城市的目标功能,形成一种各级城市有定位和彼此间组合体系化的发展。

(1)核心城市:创新高端化发展。包括咸阳在内的西安大都市,无疑是关中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城市。它承担对整个区域建设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重点应在高端技术研创、高端服务打造、高端企业引进、高端产品开发上下功夫,走出创新性和高端化、高效化发展的路子。陕西省决定设立西咸新区并赋予省级层次的管理定位,目的在于要更好地打造出核心城市的新龙头,切实做好对关中地区产业的创新先导、群体整合、综合服务,从整体上提升区域产业的群体影响力和广域效益性。切不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独立的城市,重蹈自个顾自个的发展。其关键是要从区域的整体上把握自身的发展,不与周边城市争饭吃,不做各城市的新“对手”,而是谋求一种“先人一步、多人一招、高人一层、助人一力”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西咸新区的成功不在于它自身创造了多少GDP,而在于它给整个大西安发展和关中城市群的建设提供了多大贡献。

(2)次核心城市:相对特色化发展。次核心城市是辅助核心城市发挥带动、辐射功能的次区域级中心。考虑行政区划和资源布局的因素,关中城市群大体可分为五个次级经济区域。即:宝鸡及西府经济区、渭南及东府经济区、铜川及渭北经济区、商州及秦岭经济区、兴平及咸西经济区。次核心城市应成为关中经济区的主要工业集聚地和产业园区。要依据特有的资源条件,在同构相关多样化和广域相对多样化的大框架内,分别打造自身的重点产业,形成分工与协作相统一和特色化的发展。陕西省应进一步明确规划每个次级区域的重点产业和目标定位以及城市发展规模。

(3)节点城市:联接中转化发展。节点城市在关中城市群中发挥作用传导和区域连接功能,一般应处于次区域交通枢纽和边缘扩散区。节点城市一要不断强化自身的经济实力,真正成为城市群建设中的骨干支点。二要具有一定的周边影响力,尽可能地发挥好在次区域内及次区域之间经济社会方面的网联转接作用。节点城市的认定,应依据发展中的实际功能有所调整。初拟的节点城市有:韩城、蒲城、华阴、彬县、蔡家坡、凤翔、杨凌、礼泉、洛南、富平等。

(4)县级城市:基础综合化发展。关中经济区内除西安市区和市辖区、次核心城市,涉及县城40多个。县城作为县级政府所在地,对上承接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的辐射与传导,对下连接城乡、统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又是四级城市体系建设的基础。从长远看,必须不断强化对县城发展的支持,突出民生性目标和综合、基础性要求,重视对大村大镇经济和居民集中区的培育,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提升。

通过以上四级城市的定位发展,在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加之各级城市的交叉叠加作用,自然成长为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经济圈,形成“圈”内有“圈”,“大圈”套“小圈”,“圈”与“圈”连环相扣、互动作用的城市网络格局。同时形成不同级別的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以及不同层次间的城乡互动,最终结成一种既有规律而又不很规则的城乡区域经济结构关系,从而构建以西安为核心、五个副中心城市为骨干、一批节点城市作传导、县城为基础支点,各层级有活力、立体分工协调、体系连结合理、城乡互动发展的四级城市群体化网络框架。

4、树立城乡互动的城镇化“双向作用机制”理念

“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一定要改变传统的重城轻乡发展理念,发挥区域网络型城镇化模式路径优势,树立“双向作用机制”理念。既应重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又要加快推进农村的自我变革,焕发农村的内生活力,强化农民的创业能力,把城镇化真正地变为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变革过程。一方面继续传统路径下的农民“进城型”城镇化,另一方面在“农村转变城市”中形成一部分农民“就地性”城镇化。

关键是要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对农村经济内在活力的焕发上,加强农村创业水平和积累能力的提升。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动和支持农民从事非农性创业,大力促进家庭小农经济主体向市场化经济主体转变,发挥好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和农民自我创业及发展非农产业的两个积极性。实践证明,这两种城镇化路径模式既互相区别,又可以相辅融合发展。只要发展理念得以转变,尤其是重视农村发展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作措施得力到位,这种“双向对接”的城镇化变革是不难做到的,也是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效的。

四、创建“关中网络城市群”战略支点的建议

与以上战略理念创新相统一,建议对“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实施“四大战略支点”的打造路线:

1、着力统筹科技资源,强化核心动力支点

(1)焕发科技活力是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的核心动力所在。“关中网络城市群”的核心动力何在?无疑在科技。因为人所共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更因为关中具有很好的科技资源优势,还因为国家赋予了关天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任务。同时,要使产业的发展真正向高端化、高效化迈进,不借助科技创新的作用是不可能的。所以,着力完成国家赋予的职责,做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这篇大文章,是强化“关中城市网络群”核心动力支点的根本所在。

(2)统筹科技资源一定要搞好“改革”的顶层设计。“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具有三个关键词,即:统筹—改革—示范。首先是“统筹”,它是基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统筹的障碍在体制,所以,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改革”是基地建设的主导路径;而西安的问题在全国都有较大代表性,因而这里的改革还带有“示范”性质。显然“改革”可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站在西安市或陕西省职权和视野范围的思路;另一是站在国家层面和全国的视野的思路。应该选用后一种思路,否则便无法完成定位任务。所以,我们一定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搞好改革的顶层设计,然后提请国家层面予以支持协调,依靠国家级的权力加以推进。

(3)当前重点是应加快塑造出促进“统筹”的市场机制。改革是个长期的任务,在国家整体体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的情况下,“统筹”的重点应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主。市场机制根本上是一种利益机制,即形成一种利益导向性、驱使性和激励性,从而调动利益各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焕发科技创业之生机和不竭的动力。培育市场机制就是要尽可能地促进科技资源恢复作为市场配置的性能,促进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自由流动和商品性交易,促进科技市场信息畅通和产需、供求间有效对接,促进科技服务完善、顺畅、规范,使科技资源和产品交易成为一种更加自觉和有效的行为。让科技资源拥有者、科技产品生产者、科技成果使用者、科技中介服务者以及其他相关各方,都觉得有利可图、如愿以偿,乐以接受。在这个意义上说,要害不是你“统筹”它,而是它在“统筹”你,你的“统筹”必须顺着它的“统筹”去做。因此政府一定要改变思维方法,围绕搞活科技市场想问题,在培育市场机制上下功夫,行政手段的作用也应放在对市场机制走向成熟的促进上。

2、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创新经济升级支点

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必须塑造出能够焕发区域内生活力、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创新型经济支点。这就是要深化发展方式变革,全方位打造经济升级发展的崭新格局。

(1)培育特色骨干产业,打造区域群体新优势。按照同构相关多样化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一定要选择培育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群体。从实际出发,主要应重视发展现代装备工业、高效农业及其精品加工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电子通信和创意创新产业、能源化工产业及现代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高端类服务业。要抓好三星集团落户西安的有利机遇,借助几个副中心城市的相互配合,依托不同区块的资源条件,进行全区域总体整合和协作化配置,形成区域总体有特色、区块分级梯度扩散、核心城区与各区块间协作共赢,打造区域经济集群升级发展的新格局。

(2)优化农村产业立体配置,打造农民增收新结构。目前关中农村经济总体上尚且停留在传统生产的水平上,通过变革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立体配置,促其增收增效,意义重大。要坚持种植业和养殖业相配套,实现两种生产良性互动和循环增效;加强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在延长产业链中降成本,在加大产品附加值上提收益;重视特色产品的区域组合和规模化扩展,集中打造一批区域品牌产品和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化与绿色化组合,靠“标准”和“绿色”抢占市场、提升竞争能力。要按照“设施化装备、科技化创新、市场化引领、绿色化管理、组织化提升、社会化服务”的全方位路线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整体打造全产业链农业。

(3)坚持“三化”互动发展,打造产城融合新格局。从根本上说,“城”和“镇”决非是“建”出来的,而是靠产业成长带动发展起来的。必须按照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互动的思路,融城镇建设于产业培育之中。集中优势资源,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加快大村大镇建设,推进农村产业非农化、农业发展产业化、农民身份职业化。依托工业园区、依托特色产业、依托集市商贸、依托交通物流、依托旅游景点建镇、建城,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在时间上同步、空间上一体、功能上融合,促进生产功能、消费功能、就业功能、服务功能全面配套、综合有效发展。避免出现缺乏经济增长内涵的“空城”、不具有城乡互动功能的“孤城”、因缺少必要财力造成管理混乱的“乱城”。

(4)强化西向开放力度,打造对外经济新态势。现在国家已十分重视西向开放大通道的建设。西安和关中地区一定抓住这个绝好机遇,打造东西结合、以西为主的有特色对外经济格局。西向出口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关中地区出口商品的运输成本,还可以使西安扼守大通道的中心环节,形成东向、西向兼便,“登船”、“上桥”两选,真正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上的“心脏”,重现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局面。预计十年左右的时间,大陆桥干线通道就将形成。届时面向中东和整个欧洲市场,关中地区的对外开放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西安国际都市的“国际性”提升才会形成根本性突破。为此,我们应及早作好应对,形成立足西向开放为主的策略路线和工作思路,抓紧对西向出口路径及相关国家、市场情况的全面系统性调研,主动向国家建议和申报,制定以西安为中心节点的通达西部边境、网络内陆各地、连结欧洲大陆的基础设施体系。

3、着力生态设施一体化,构建整体性环境支点

大关中基础设施环网建设,要在硬件设施、市场关系、生态格局一体化上取得突破,以强化经济区发展整体环境支点。

(1)按照“大关中一体化”的思路,整体全面规划以交通为重点的硬件设施支点。建议在进一步优化“西安城市三环”公路线和地铁体系的同时,建设“大关中快速三环”,即:以西安地铁向东延伸至渭南、向西延伸至杨凌形成城际铁路一环线;在现已建成的关中环线基础上,改造升级为新的快速干道为二环线;新建东起华阴县的桃下镇西潼高速路口,西至凤县与天水方向国道相接(即可称之“华凤线”)开拓贯通秦岭中东西走向高等级公路,相应建设铜川至旬邑、彬县至陇县的高速公路,然后合拢建成新的大关中三环线。与此同时,加快供电、供水、电信、网络等一体化建设。

(2)破解行政撤并误区,打造关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市场支点。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能等同于行政一体化。陕西理论界有一种误导,就是主张用简单的行政区划撤并达到所谓的“一体化”。这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造成思维方式扭曲和工作重点的偏离,严重地制约一体化进程的正常推进。因此,要走出靠改变行政隶属实现一体化的误导,把区域经济一体化真正建立在市场机制的发育和市场体系完善的基础上。即便是西咸一体化,也应以强化经济发展和市场体系建设为主,在水到渠成后顺利而为之。政府要顺应市场的规律要求,统一规划建设若干区域中心市场、大型专业市场以及产品集散地,强化城乡市场及其流通渠道的对接,促进市场主体成长和生产要素自由顺畅流动,破解市场机制生成和发育中的障碍,助推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和走向健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市场体系的最终完善和成熟化发展。

(3)在“一河一山”上做文章,打造区域一体生态支点。伴随对健康的关注,生态必将成为评价一个城市素质和投资环境的基本标准。现代意义的投资环境,除了通常所说的硬环境、软环境外,还必须把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予以打造。关中城市群环抱秦岭、布局渭河两岸,生态支点建设前景广阔。通过西安城区整体向北推进,“移”渭河于城中,按照防洪、治污、景观三统一的要求建筑河堤和沿河道路,使渭河成为贯穿关中的安澜河、景观河、生态河。通过大关中三环线的开通,“搬”秦岭于都市,成为城市大氧吧、休闲度假地和生态旅游区。从而,使渭河和秦岭真正成为大关中都市圈的生态支点,加上西安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未来的关中将成为一个融绿水青山与城堡为一体,依托产业实现城镇与村庄有机连结,经济、人文、生态全面现代化的田园型城市群经济圈。

4、着力优化政府功能,塑造服务保障支点

加快关中网络城市群建设,一定要发挥好政府的促进功能,这主要应着力服务创新,强化变革的保障支点。

一是做好统一规划。要按照建设大关中区域网络城市群的目标要求和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相统一的发展思路,以及“四级城市体系”战略格局,统一做好区域整体规划。正确把握总体规划与分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与环境设施建设规划、环境设施建设规划与生态文明发展规划、自我发展规划与对外开放规划、经济产业区规划与城市功能区规划等方面的有机联系,做到彼此衔接、相互配套,目标统一、功能协调。

二是深化政策创新。要瞄准产业升级、民企发展、民生提高、土地利用、园区建设、城市管理、资金筹措等发展难题和重点问题的解决,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创新性政策体系。同时陕西省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目标任务和功能定位,采取有区别的定向支持政策,推动各区块定位职责的完成和重点产业、事业的发展。

三是重视实践模式推广。要鼓励城乡基层组织,围绕破解建设难题,进行实践模式、发展方式、政策变通的创新和试验,并及时予以总结推广,形成典型示范。同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高度,深入典型地区和典型经验,开展剖析和跟踪研究,形成发展路径的系统化提升及成功模式的进一步突破。

四是改进领导方式。加强调查研究,考察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努力从理性的视角和实践的视野中,深化认识区域网络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推进区域网络城市发展的工作要领,不断破解发展中的难题,进一步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及用市场方式和手段管理经济的水平。同时更加自觉地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工作的责任感,改进工作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升工作效率。

【作者简介】

曹钢,原陕西行政学院副院长,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作者:曹钢

区域网络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篇2:

链网互动与区域产业网络的优化

摘要:文章在讨论产业网络及其优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产业网络优化的两种基本模式,即构建产业创新网络和嵌入全球价值链,由于二者分别存在“网络陷阱”和“全球价值链陷阱”,通过构建链网互动机制来优化区域产业网络是更为可行的思路,文中构建了一个链网互动机制的概念框架,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网络优化的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网络;链网互动;网络陷阱;全球价值链陷阱

中图分类:F127

文献标识码:A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世界各地的区域产业网络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和挑战。在我国,大多数的地方区域产业网络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传统产业为支撑,以低成本为比较优势,普遍存在规模小、资本实力弱、技术层次低、产品档次不高、技术进步缓慢等问题,难以形成和维持区域的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促进区域产业网络的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区域产业网络优化从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产业网络及其优化的内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产业网络的性质及其演变开展了多角度的研究。哈坎松(Hakansson,1992)最早分析了产业网络的概念及其演化过程;阿诺舟等人(Luis Araujo,Geoff Easton,IanWilkinson,1997)提出了产业网络的演化模型;卡尔森(Christer Karlsson,2003)从管理角度研究了产业网络的发展等等。一般来说,产业网络研究主要以产业网络的三个要素为基础和出发点,三大要素包括行动者、行动和资源(Hakansson&Snehota,1995;Welch&Wilkinson,2000)。行动者是产业网络的主体,包括生产商、批发商、运输商、零售商、消费者、经纪人等以及政府、中介组织机构、教育和培训组织等;行动是指行动者在市场中进行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主要指行动者之间进行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交换的过程,在交换过程中伴随着产品价值的增值与价值链的形成。资源则包括物质资源(机械设备、原材料等)、金融资产、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简言之,产业网络(Industrial Network)是指一群各自拥有独特资源,也相互依赖对方资源的企业组织以及学术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组织等,通过血缘、地缘、人际关系以及资本往来等关系,凭借专业分工和资源互补,在要素投入、生产制造和销售管理等方面进行互动所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互惠性往来关系。产业网络不仅仅关注产业中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关注产业中企业与其它组织(大学、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和政府等)之间的关系;产业网络的构建总是以网络内组织的互惠利益为联系纽带。

产业网络优化的概念目前尚没有统一,不同研究会根据各自的研究目的进行界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1)从结构上来说,产业网络优化意味着各个网络主体之间的关系更具有层次性、有序性与紧密性。网络的结构应该变得更加有效率,网络稳定性更强。网络的外延应该不断的扩大,并与国际生产网络接轨;(2)从关系层面上来说,产业网络优化意味着网络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互惠程度、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各种协调机制得以形成,网络主体之间可以进行深度互惠合作;(3)从认知上来说,产业网络优化意味着各个网络主体在价值观、文化、精神、制度、惯例等方面得到某种程度的和谐与统一;(4)从全球价值链的观点来说,产业网络的优化意味着产业网络中的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逐渐向附加值更高的环节靠拢,在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过程中处于控制者地位。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产业网络需要不断加强外部联系,进行产品功能的优化以及链条之间的转换,以获取更大的国际竞争优势。

产业网络优化是整个产业网络系统化的提升过程,涉及到与网络发育、成长的多个维度,包括网络密度优化、网络稳定性增强、网络有效性提高、网络嵌入范围提升、网络动态性增强、网络主体学习能力提高、价值获取能力提升等(如图1所示)。

二、区域产业网络优化的两种模式及其可能的陷阱

区域产业网络的优化可以通过两种基本的思路实现,一是通过自主构建区域产业创新网络实现,二是通过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可分别称之为内部化思路和外部化思路,但在二者的实施中,需要避免其中可能的“陷阱”。

(一)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及其陷阱

区域产业创新网络是在一定区域内产业网络的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政府等)之间在长期正式或者非正式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相对稳定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系统中,各种资源如信息、技术、人员、资金等要素能频繁流动;企业、大学、科研单位、中介机构、政府等行为主体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资源共享,发生协同作用,导致创新活动不断产生,从而区域竞争力不断增强,区域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构建产业创新网络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产业网络的优化作用也十分明显,是网络密度的优化、网络的有效性及稳定性、网络学习能力的提升等各方面优化的内在动力。但是,在构建产业创新网络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区域产业网络内部各行动主体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可能会导致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从而在构建产业创新网络的同时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区域锁定”。过于封闭的区域网络无疑具有危险性,因为产业的网络系统有可能无法承接区域之外的创新扩散,导致产业网络内的创新停滞或者技术路径被“锁定”,从而陷入“网络陷阱”。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73)曾强调了弱联系(weak tie)的重要性,认为新的思想和机遇并不是从与主体具有强联系的网络成员得到的,而是与主体只具有弱联系的距离较远的非网络成员那里得到的。区域网络与外界联系少,接近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机遇也就相应较少,因为,区域产业网络的网络主体之间的连接,必须是开放的,而不能是封闭的,更不能是排他的,必须在更广阔的区域内结网,否则就可能陷入区域产业网络发展的“网络陷阱”。

(二)嵌入全球价值链

嵌入全球价值链是发展中国家区域产业网络构建和优化的另一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同样是机会与危险性并存。一方面,网络内企业利用其嵌入的全球价值链可以有机会进入以前无法进入的国际出口市场,并且在短时期内迅速提升产品质量、产品功能、工艺水平、获得技术能力并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这些企业被一家或几家强势采购商锁定,排他性的采购供应关系使得企业转向其它采购商并导致市场的成本提高,阻碍了企业的功能性升级。

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中,生产者主导型价值链,往往是以大型跨国“生产者”为中心,来协调价值链各

环节的经济活动,这种生产者主导的价值链常常存在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掌握关键技术和R&D能力的领先公司拥有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权和定价权,在价值链中占支配地位;这类大型生产企业制定和监督规则、标准的实施,并最终获取了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创造的绝大部分。与生产者主导的价值链相反,客户主导型价值链往往以大的零售商、市场批发商和品牌拥有者为中心,由这类企业来协调价值链各环节的经济活动。领先公司因为掌握了稀缺的设计能力、专利、品牌和市场资源,从而掌握了对价值链的治理权,由它们获取价值创造的大部分。

现实中,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产业网络的构建与优化一般都会经历一个困难的时期。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当中的价值创造,日益集中在研究开发、设计、品牌、市场营销等“非生产性”环节中,价值链上的领先公司正是立足这些优势,在这些价值链环节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抑制嵌入于该价值链上的区域产业网络内企业涉足“非生产性”环节进行“功能升级”来减少对其核心竞争力产生的威胁。另一方面,区域产业网络内企业作为后来者,缺乏进入国际市场的渠道和信息,领先公司提供的订单成为网络内企业争夺的对象,对领先公司的依赖使它们逐渐放弃朝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的主动权。因此,Humphrey和Sehmitz通过研究认为,在领先公司的治理下,区域产业网络虽然能够成功地实现“产品升级”、“过程升级”,但是,“功能升级”、“链的升级”却很难发生。对于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网络而言,基本上受困于全球价值链条低端的部分,这就导致发展中国家区域产业网络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环节分工中,由于处于价值链环节的低端部分,只能捕捉全球价值链上很少的价值,因此,可以把这种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区域产业网络一直处于价值链低端的情形,称之为“全球价值链陷阱”。

三、链网互动:优化区域产业网络的新视角

构建产业创新网络和嵌入全球价值链都能实现区域产业网络的优化,但由于“网络陷阱”和“全球价值链陷阱”的存在,依靠单一途径可能难以保证区域产业网络良性的发展,因此,通过构建链网互动机制来优化区域产业网络是更为可行的途径。链网互动是指:(1)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因上,通过构建区域产业创新网络,将促进区域产业内部创新,加强产业网络内部各产业网络主体之间的互信和交流,并且还能够通过产业网络密度增加、产业网络稳定性的提高、产业网络外延的扩大、产业主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区域经济和外部经济的联系,提升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和品牌优势,打破发达国家在全球价值链治理过程中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限制,因而区域产业网络内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过程中可以更好的嵌入全球价值链;(2)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因上,积极地嵌入全球价值链,利用并合理配置全球的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在全球价值链上不断地通过产品优化、功能优化以及链条的优化,促进产业网络内企业向更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转移,而在此过程中通过引进外部竞争、外部资源的共享以及产业链的整合,可以打破区域经济的“网络陷阱”,促进产业创新网络的优化(见图2)。

在区域产业网络中,产业创新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促进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必然要突破“区域锁定”,产生在全球范围实现资源配置的要求,嵌入全球价值链;同样,在区域产业网络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随着嵌入程度的加深,区域产业网络主体为了应对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消化吸收国际上先进技术,也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而区域产业网络主体之间联系、合作的加强与知识、资源的频繁流动,也会促使产业创新网络的优化。所以,构建产业创新网络和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但是,构建产业创新网络和嵌入全球价值链作为产业网络优化的内外部途径,相互之间的互动和促进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针对性政策的制订自觉加强产业网络各种内外部联系,将加速区域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全球价值链的嵌入,从而加速提升区域产业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和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区域产业网络的优化需要主动地构建产业创新网络并积极地嵌入全球价值链,并促使它们互动的发展。

四、建议

1.加强企业和其它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这些互动联系可以为企业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知识、信息及资源,提升区域产业网络的竞争力。因此,企业需要主动地加强与大学、科研单位、政府、中介机构等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参加行业协会等组织的活动,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从而促进企业与区域内其他组织的合作创新。

2.增强网络内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区域产业网络内的企业不仅要具有竞争意识,更要有合作意识。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只有通过和各网络结点的紧密互动,充分利用网络的有形无形资源,在合作中交流,才能更好地实现网络化创新,增强产业网络密度。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区域内企业的互动,才能更好的利用产业网络的“地域嵌入性”和“文化根植性”促进企业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的提高。

3.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在产业创新中的作用。中介服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为技术创新的顺利实现提供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支持并能够将这些要素加以整合,促进技术、知识、信息在各行为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共享。针对区域产业网络中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独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发展后劲的状况,政府应抓好区域技术中介机构如技术市场、创业中心、技术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建设。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种相关服务和中介机构的建立和进入,加快有形和无形的人才、资本、信息市场建设,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各级各类中介机构分工明确又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中介服务网络。

4.增强产业网络的外部联系,不断开发和利用全球价值链上的外部资源。产业网络内的企业应该积极扩展全球联系,通过区域产业网络与全球产业网络的衔接,突破自身的锁定,发挥全球价值链的技术进步促进效应,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区域产业网络如果只是孤立地发展,就会成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只有充分融入全球产业网络,才有可能真正参与全球竞争,也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吸取知识、信息、资金,最终突破锁定、激发创新、获取价值、实现升级。网络内企业在进行研发活动时,要积极利用“网络嵌入性”加强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企业的互动,利用频繁的外部联系,获取信息、知识、技术,提高区域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国顺 曾维昌

区域网络建设路径研究论文 篇3:

新基建背景下的5G发展思考

摘  要:加快推进5G发展,是深入贯彻国家新基建战略的实际行动,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在此次发展浪潮中,结合自身区域特点,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应用试点为突破,积极构筑5G产业生态体系,在基础网络建设、5G创新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5G全局发展上看,仍有很大空间值得挖掘。基于此,本文从基础网络建设、试点示范应用、产业生态融合发展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助力自治区5G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基建  5G

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是我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指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这意味着在进入经济增长新阶段,我国亟需系统化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的转型。内蒙古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在5G基础网络建设、装机能力保障、数据中心支持、电价优惠等方面极具优势。目前全区12个盟市累计建成5G基站1000多个,呼和浩特、鄂尔多斯等中心城市的重点区域基本实现了5G网络连续覆盖和商用,为5G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一、内蒙古自治区5G发展现状

(一) 5G网络建设持续推进

内蒙古5G网络规划以“全面覆盖 重点示范”作为目标架构,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若干政策》,在5G网络的布局规划、资源开放、设施保护、用电成本等方面支持内蒙古5G网络建设发展。在中心城市5G网络建设方面,呼和浩特重点打造“一横两纵”精品线,陆续形成了以腾飞路、东二环、中山路等重要道路为主体的连续覆盖区域,以地铁、公交、火車站等交通枢纽、万达、维多利等商圈为主体的精品覆盖区,以区市两级政府、和林格尔新区、高校等重要场所为代表的重点覆盖区,有效支撑了5G在政务服务、经济发展、便民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截至2019年12月底,内蒙古已建成5G基站1000多个,在矿山、乳业、能源等领域率先开展了示范应用。2020年,全区计划建设5G基站6643个,投资26.5亿元。

(二) 5G产业布局不断完善

为推进5G技术创新应用,内蒙古探索成立了内蒙古5G产业创新联盟,就5G基础网络建设、行业融合、创新发展等方面广泛开展深入合作,积极推动5G新技术全面应用。成员单位主要包括: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内蒙古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分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中国电信与鄂尔多斯市深度合作,将燃煤电站作为基础平台,通过将5G网络技术和工业控制系统结合,在火力发电厂复杂环境下,搭建并实现了无死角、物联网全覆盖,对智能电控技术进行深入的研发和使用,不断提升发电企业管控、运行、安监、分析、故障诊断等的智能化程度,着眼于未来,不断完善燃煤发电的智慧化、创新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在5G智慧网络覆盖背景下,实现将5G技术运用在火电自动化控制领域相关核心性技术的突破。中国移动与青城地铁合作,利用5G高速率、低时延、大容量的特征,构建5G地铁基础网络,改善通信质量,实现地铁站大客流场景下的高速上网、移动支付,4K高清视频通话体验、超高清多路视频回传等功能,助力青城地铁管理水平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中国联通与内蒙古中医医院合作,将5G技术融入远程预约挂号、远程咨询、远程会诊、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协助等典型应用场景,搭建了全区首个5G远程医疗平台,成功解决了临床教学观摩不方便问题,极大提升了自治区医疗的数字化水平。

(三) 5G应用先行先试

5G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前景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在结合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率先开展5G试点应用。“5G+智慧矿山”方面,在鄂尔多斯首次实现5G矿山无人驾驶应用,将5G技术真正应用到矿区的商业化运营生产过程中,大幅度提高了矿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升了矿区运营效率,实现了5G智能网联融合场景。“5G+智慧乳业”方面,将5G技术融入乳业全产业链过程中,通过基础网络全覆盖,实现牧场智能化管理、生产智能化控制、产品可追溯、销售研发实时反馈等功能,不断提升乳制品企业的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自治区传统优势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5G+智慧能源”方面,落地全国首家5G智慧风电场,运用“5G﹢全智能风机和变电站”等措施,实现风电场选址、建设、运营全过程管理。

(四)5G助力复产复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内蒙古大力推广以5G技术为核心的大数据应用,比如5G+智慧医疗、5G+在线教育、5G+智慧矿山等创新融合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为疫情防控和支持各行业复工复产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自治区结合自身传统行业特点,推出的5G+无人矿车技术,作为国内先进的无人矿山整体解决方案,有效缓解了司机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消除人员聚集、相互感染的隐患,为自治区矿业的全面复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内蒙古自治区5G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挑战

一是建设成本高、投资规模大。5G网络建设成本较以往技术显著增加,如5G单站成本预计是4G的3-4倍;最大功耗约为4G的2-4倍,此外,基站覆盖率要求高、基站建设场景多等原因也极大提高5G 网络建设成本。据不完全统计,到2021年底,自治区要实现建设5G 基站5万座的目标,累计总投入将超过200亿元。二是网络建设规划尚不完善,邻避效应显现。内蒙古5G基础网络建设起步较晚,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基站选址不合理,公共用地短缺、通信频段冲突、公共资源放开准入程度不足、配套站址、机房、管道、杆塔等方面共建共享困难等问题。此外,部分居民由于对5G基站认可度较低,有邻避冲突问题出现。三是缺乏5G关键技术标准和人才储备。自治区5G相关人才严重短缺,与5G相关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标准研发能力薄弱,缺乏成熟的商用技术支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二)5G+特色产业融合应用的挑战

虽然内蒙古在5G试点应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建立跨行业融合生态方面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用户的应用需求模糊化、数字化基础差距大、应用标准碎片化,导致难以形成通用解决方案,需要针对不同行业进行5G定制化开发。二是5G尚未完全融入到生产环节,行业用户从了解到信任再到有意愿合作的认同需要一定周期,且需要行业客户投入资源。三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难度大,行业需求挖掘深度不足,行业应用痛点与5G技术特征融合有待进一步创新。

(三)产业链发展带来的挑战

与传统产业相比,5G作为新兴行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不明显、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难度大、应用尚未突破等特征,为5G产业链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一是产业链上游,目前,内蒙古尚未落地5G 核心元器件制造企业,相关5G终端产品及网络设备生产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内先进水平,自主可控,国产化替代化程度偏低,现有上游产业链难以满足5G建设需要。二是产业链中游,与4G不同,5G 时代网络建设、运营模式、商业模式的改变将给运营商带来巨大挑战。目前,运营商对5G行业应用还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现有的网络部署架构、网络配置方案、运维方案难以支持5G场景中的新需求。三是产业链下游,由于5G基础网络尚未部署完成,基于5G的产业应用尚未完全实施,已经开展的5G产业应用仅是试点应用,尚未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對自治区经济的发展未产生明显推动效应。

三、内蒙古发展5G下的发展思考

5G是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迈向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发展5G需要从营造国家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视角下统筹考虑。下一步,内蒙古可在网络建设、强链补链、示范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做好组织协调保障,提升5G赋能增效。

(一)加强统筹网络建设

统筹推进 5G 网络规划部署,结合区域特点,探索新型 5G 网络部署方式,集中各方力量,加快5G基站建设,推动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工作,比照数据中心相关标准对5G相关基础设施给予电价优惠政策。优化区内网络层级,加快跨省直通光缆建设。

(二)加快试点示范和应用

推动行业试点示范应用。加快推进落实国家工信部《“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推动“5G+工业互联网”在内蒙古主要行业的融合应用,形成典型应用场景,培育应用解决方案服务商,加快促进5G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协同创新,形成内蒙古特色行业应用。

(三)推动产业生态融合发展

大力支持5G通信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深入开展示范项目建设活动,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内蒙古落地实施一批 5G 重大示范工程项目。鼓励5G 设备及核心元器件、终端产品、网络设备等项目建设,提升5G关键环节竞争力。

5G是新型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信息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擎,5G的快速发展将助力自治区乳业、能源、旅游文化、智慧城市等方面的发展进程。但内蒙古在5G发展过程中,存在地域广、投入大,用户规模小、应用少、政策支持不足等诸多困难和短板,需要政府、运营商、通信基础设施单位、行业应用部门、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配合,在5G网络建设、5G应用、5G产业发展方面采取相关措施,确保5G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颖,孙小芹,于海洋.江苏5G发展现状及下一步思考[J].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20,(2).

[2]白冰涛.我市精心策划“新基建”项目[N].渭南日报,2020-04-03.

[3]姜莱.“新基建”赋能未来经济[J].当代经理人,2020-02-15.

[4]周磊,严红,王丽芬.运营商如何布局未来[J].通信企业管理,2020,(1).

[5]李欣欣,陈晓军.通讯员.内蒙古移动5G赋能能源行业[J].人民邮电,2020,(4).

[6]《杭州市加快5G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解读[Z].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19-05-21.

[7]马荣,郭立宏,李梦欣.新时代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及路径研究[J].经济学家,2019,(10).

[8]徐补生.抓住5G建设先机 推动5G商用先行[N].山西日报,2020-04-07.

[9]冷雪.我省互联网行业逆势增长[N].山西日报,2020-05-03.

[10]白莲.大数据打造“战疫”大脑[N].内蒙古日报(汉),2020-04-14.

[11]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 应用创新发展白皮书[R],2019.

[12]陈丽珊.5G 商用运营商需思考三大问题[J].通信企业管理,2019,( 6).

[13]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5G 产业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20)[R],2020.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责任编辑:康伟

作者:崔连伟

上一篇:中学美术教学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通信行业中计算机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