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风向标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中小企业必须要努力发展自身的经济。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弊端,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强化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通过评价和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内审和内控工作规范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内部审计风向标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内部审计风向标分析论文 篇1:

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途径

【摘要】内部审计创新是适应企业客观形势发展、顺应审计客体变化和契合审计工作自身要求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研究新情况,采取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内部审计工作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挥其在企业内部预防保护、服务促进以及评价鉴证的作用。文章从实践出发,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途径进行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创新;审计管理

内部审计创新,是在审计资源一定的前提下,依据财税法规和管理制度,遵守执业标准和业务规范,钻研并运用新的内部审计工作理念、业务知识、技术手段、调查方法和作业机制等,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方式,持续丰富内部审计工作技巧,完善和优化内部审计工作思路,构建新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过程。

企业内部审计创新应立足于内部审计环境因素,从企业内部审计需求出发,以审计目标为导向,关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重点事项、重大决策,不断务实求新,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实现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发挥内部审计的产出效益。在创新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有明确的工作思路、科学的实现路径、有效的方式方法,并寻求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实现五项关键“转变”,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的指导思想

企业内部审计创新,首先,应明确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和职责,明确“为”与“位”的关系;其次,要明晰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明晰内部审计“过去、现在、将来”的发展链条;第三,要明确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和调整重点,明确内部审计创新的关键点。总的说来,企业内部审计创新要实现五项关键“转变”。

(一)实现内部审计定位从“旁观者”向“参与者”的身份转变,变被动接受审计任务到主动谋划审计项目

内部审计的目标要求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单一监督到“服务+监督”,再到以实现企业目标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目标——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提升。传统内部审计,依据管理层的要求或是常规“必审项目”安排审计业务,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风险的复杂化和环境的多变化,促进内部审计的视野必须不断开拓,在完成常规审计项目的同时,积极开拓思路,关注企业的核心业务,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不断转变审计思路,转变“旁观者”心态,主动作为。

(二)实现审计重点由“问题导向”向“风险导向”的方向转变,变“差错纠弊”式审计为“风险管理”式审计

查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以“问题”为突破口的审计是管理追责的重要依据;但是,“亡羊補牢”式的审计在经济性、效益性上存在缺陷,这就督促内部审计对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管理咨询服务,把审计的创新视角进一步转移到“问题”有可能产生的环节,关注“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对企业业务风险充分关注,并以此为导向对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规避风险逐渐建立成熟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把“风险”作为内部审计立项和开展业务的“风向标”,体现了审计创新的务实性。

(三)实现审计方式以“事后纠错”为主向“事前参与、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的转变,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控”

传统的内部审计更侧重于对审计事项的事后核实、定性和纠错,不管是经济责任审计,还是财务收支审计,审计项目一般都是在业务发生后,对审计对象和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和纠正,介入时机已经难以影响业务的发展进程和方向,同时,再准确的审计结论都无法挽回已经产生的损失,内部审计通常会被冠以“事后诸葛亮”的称号。随着企业对审计实效要求越来越高,内部审计介入时点要不断“前移”,同时,不仅要关注“风险点”,更要关注风险产生的“全流程”,对审计事项进行全过程监督管控,通过事前参与实现标准前置,通过事中控制实现过程纠偏,通过事后评价实现评价与纠错,达到对风险的全过程管理。

(四)实现审计职能从“以事论事”的指向性、单一性审计向“统筹分析”的综合性、多维度审计转变,变“审业务”为“审业务相关事项”

风险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审计如果只关注审计事项本身,评价审计对象,而忽略了对风险产生的环境、背景的研究和分析,往往不能准确评估审计事项,不能找准发挥审计实效的发力点。因此,在审计创新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对审计事项做多维度、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对审计事项做更深入的“解剖”,逐步扩大内部审计内涵。

(五)实现审计成果以“追求数字成果”向“追求审计实效”的目标转变,变“量化审计结果”到“定量+定性”衡量审计实效

由于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由财务人员组成,因此,形成了“用数据说话”的统计习惯和审计成果的展示方式。随着内部审计内涵的逐渐丰富以及内部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张,内部审计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审计成果和实效越来越难以用数字呈现,审计人员应适当地从对“数字化成果”的追逐中解放出来,更加追求审计实效,最大程度地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综合价值。

二、找准五条重要“路径”,明晰企业内部审计创新的实现渠道

审计创新的路径主要包括:提升内部审计本身的认知深度,创新审计理念;扩大内部审计业务的边界范围,创新审计内容;改善内部审计的技术手段,创新审计方式方法;优化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创新审计体制;完善内部审计管理的措施,创新审计管理等。其中,审计观念的优化和审计思维方式的创新决定了内部审计创新的方向,是审计创新的核心内容。

(一)以满足管理需求为动力,在充分调研内部审计需求的基础上,按需创新,优化审计理念和思维方式

随着对内部审计需求的提高,内部审计的“供需矛盾”成为困扰从业人员的重要因素。作为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使用者,企业内部决策者、管理者、上级主管部门、平行管理部门以及被审计单位都对内部审计提出了不同的需求。因此,内部审计工作要从审计需求出发,为各级管理层、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从业者解放思想,抛弃陈旧的审计理念,树立符合企业客观实际情况、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新审计理念。

(二)以审计内容优化为核心,优化内部审计范围和内容,业务创新,丰富内部审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内部审计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审计方式,要逐步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管理绩效审计、财经法纪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专项审计、风险审计等多种审计相互结合的审计方式转变;要逐渐从业务后端查证、事后追责向业务前端筹划、事前防范转变;同时,应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加强对业务流程控制缺陷的弥补,促进企业内部各级单位合法、合规运作,从源头上预防内部控制风险、外部检查风险、廉政风险等。

同时,内部审计要通过业务创新,正确协调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内部“审”与“被审”的矛盾。

(三)以信息化手段为契机,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的支撑下,技术创新,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

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审计对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务共享、业财融合、云数据等,改变了原有的业务形态,内部审计如果仍旧停留在原有的技术水平,在审计效率和效果上就会处于劣势。因此,有计划地推动实时审计、远程审计、大数据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内部审计应该逐渐建立一套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的,既能降低审计成本又能提高审计质量的新型审计工作方式方法,计算机分析工具、实时管理数据跟踪、动态信息收集等,都会推动内部审计发展发生“质”的变革。同时,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的运用又是一个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在持续更新的历程中,还会带来新的创新机会。

(四)以整合审计资源为渠道,在了解组织内部资源的基础上,联合创新,发挥企业内部资源合力

内部审计涉及企业横向和纵向的管理链条,横向来说,审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存在业务交集;纵向来说,内部审计对上报告审计结果,对下开展审计业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内部审计带有“中枢”性质。如果内部审计忽略了企业内部资源,会造成管理冲突,并加剧“审”与“被审”的矛盾。使用好内部资源,可以促进内部审计实效更快落地,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审前准备、现场审计、审计结论、审计整改等阶段,恰当使用企业内部各相关方在业务、管理方面的先天优势,例如,对审计方案的专业意见、审计过程中的适度参与、审计终结后的联合整改等,都能助推审计成果快速、有效落地。

(五)以完善审计项目质量体系为目标,在审计工作标准、审计实施细则等方面加大力度,管理创新,保障审计创新质量

审计创新要避免走入“形式化”,在创新的同时应严控审计质量,使创新成果转化为审计实效。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创新审计队伍建设机制,打造精炼、实干、富有创新精神的内部审计团队;强化内部审计的服务意识,培养务实、专业、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其次,要对内部审计质量、风险、时效建立全过程管控机制,保证审计创新不偏离初衷;第三,要健全审计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内部各级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审计创新,加大对审计创新的投入,定期总结创新成果,对新的审计创新成果论证可行后,积极推广,对参与审计创新的内部审计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第四,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内部审计的标准建设和经验总结。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障企業安全运转和健康发展的有力措施。在企业的全生命周期中,会面对市场环境变化、业务调整优化、管理转型升级、风险演化转变等客观环境的不断更新和主观选择的持续优化,内部审计只有顺应审计环境和审计需求的变化,不停优化自身,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发挥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和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尹丽娟.内部审计方式方法创新[J].今日财富,2018年13期.

[2]叶浪.内部审计模式导向转变及创新路径探索[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7).

[3]白胜祥.建筑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创新途径研究[J].经营者,2020,034(002):222.

[4]侯学良.“青海战略”视阈下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变革与创新[J].国际商务财会,2020(5).

作者:胡晓华

内部审计风向标分析论文 篇2:

完善内部审计促进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中小企业必须要努力发展自身的经济。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严重弊端,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强化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通过评价和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提出审计建议,促进内审和内控工作规范化。

关键词:中小企业 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1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部审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经济环境进行控制,是一项企业独立自评的活动。针对企业内部环境加强内部审计,有助于肃清企业内部不良风气,规范经济行为,同时为企业强化内部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确保企业的控制目标顺利实施。从某种程度上讲,内部审计是企业中独立行使控制权的特殊部门,这是该部门有别于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一个主要特征。但是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最终目的是高度一致的,都是管理风险、提升治理、实现组织目标。因此二者是分不开的。

一方面,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能够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中小企业要顺利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规范的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信息的准确、资料的真实完整。因此,内部控制的规范化对于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有重要作用,同时能够帮助企业规避审计风险,促进现代审计方法的革新。如果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那么审计工作也不能正常进行,财务信息会不准确,不完整,责任归属不明晰,会加重内部审计的负担,阻碍内部审计的发展。

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使得内部控制更加健全。

内部审计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依据,检查错误,揭露弊端,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有可能产生的影响,帮助企业结合本部门实际,明确内审工作方向;结合内部审计工作特点,明确以经济责任、内部控制、管理效益、基建及修缮、预算管理等为工作重点;结合内审工作规范,在财务管理、财经法规及制度的执行、年度预算执行,票据规范、账证记载上,加强监督,规范程序;监督检查是企业审计委员会及下属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内部审计也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可以为公司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提供内部控制制度运行方面的信息,对内部控制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通过评价和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提出审计建议,监督建议落实情况,能够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发展。

总之,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如果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那么审计工作也就无法开展。相比于其他管理要素而言,内部控制素质对审计形式的影响更深刻。企业内部各阶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归属、财务运作等诸多方面的工作都需要有一套规范化的内部控制机制来监督落实。如果内部控制不规范,就会相应加重内部审计的负担。相反,如果缺少一套规范的内部审计机制,内部控制的评审和改进便失去参考依据,致使内部控制工作与现实条件不符,甚至出现漏洞,最终造成内部控制失控,甚至形同虚设。

2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2.1 内部审计监督范围的局限性使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不能达成有效的相互促进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完全的将内部控制作为内部审计的“风向标”,内部审计的发展并没有同步于内部控制,很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逐渐从传统会计控制扩展到管理控制、经营控制、风险控制等各个经营方面,仍旧把内部审计的内容局限于已经发生的事项作为审计对象。企业应该重点审查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防止财务收支出现舞弊。如果将内部审计局限于审计财务会计方面,内部控制的发展就不会促进内部审计的发展,反过来,由于内审计监督对象的有限性,不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内部审计也不能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所以,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没有形成良好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

2.2 企业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我国的中小企业存在内部审计没有真正的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并且大部分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流于形式,没能起到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者、监督者和信息反馈者的角色。我国有些中小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没有充分的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而是内部审计与其它职能部门一样都是受到单位领导直接的领导。在内部审计发现内部控制问题时,内部审计监督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再加上内部审计部门只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没有能力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在审计单位内部其它同级部门时,相互制约,使得内部审计效果大打折扣,内部审计监督流于形式。

3 完善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措施

为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运作规范,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发展战略落实,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具体来讲,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 规范企业的监督系统,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规范企业监督系统是企业内控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也是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和客观性的制度保障。比如在企业的董事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当然,内审工作要得到最高领导层的支持,使企业领导意识到内审部门的重要性,突出他们在监督、决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成为在领导经营管理中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这样也可以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保驾护航。

3.2 拓展审计监督的范围和领域

首先,内部审计不仅仅是一个事后行为,更是对事前风险的一种控制防御过程。中小企业应该把审计切入点逐步移前,向事中、事前审计发展,将审计的监督职能应用在管理控制之中,事前审计围绕被审计对象分析和确定风险因素,对审计项目的风险控制点做到心中有数,多利用计算机系统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事中审计则可以从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发现问题,利用审计掌握信息,并提出改进意见,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向董事会反馈信息;事后审计针对发生的活动分析原因提出防范措施。

其次,内部审计部门应在差错防弊的基础上,增强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力度,强化审计宣传,全面实施审计管理,对会计核算、资产管理情况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充分发挥了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作用。以审计工作为抓手,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以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偏差,正确分析,降低风险。

3.3 完善审计程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审计在设计活动中要强化审计程序,在审计策略上,通过促进参与及合作,不断强化内审流程的管理,确保内控工作有效落实。

一是在项目审计之初,与被审计部门组织进点会议,重申审计工作流程,明确审计内容和审计标准,基于企业实际情况共同探讨哪些环节需要改进,应如何改进。

二是如果执行环节出现差错,要及时针对出现差错的环节提出可行性整改意见,将损失降至最低。

最后,在完成某项审计目标时,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由被审计部门确认并且没有相反意见时进行上报,使内部审计发挥最大作用。与此同时也要确保内部控制切实得到执行,确立内部审计在监督检查内部控制作用中的独立地位,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事后监督职能。

参考文献:

[1]张淑艳.浅谈企业内部审计[J].党政干部学刊,2008(1).

[2]吴艳龙.把握企业内控核心强化有效审计监督[J].商业经济. 2011.

[3]示嫣红.企业内部控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

[4]李玉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J].会计之友上,2008(8).

[5]孟芳玲,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加强和完善[M].陕西: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2009.3.

[6]翟素芳.中小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0.

作者简介:

刘远红(1970-),男,大专,威陵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刘远红

内部审计风向标分析论文 篇3: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内部审计服务作为公司管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的角色,确保了公司以道德、法律和较好的管理方法达到目的。加强内部审计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关键词] 内部审计;审计质量;质量控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0. 009

1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定义

内部审计质量,就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以审计准则为标准,对审计计划中各项审计工作开展的优劣程度、审计结果及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2 内部质量审计存在的问题

内部质量审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内部审计独立性有限、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和审计工具以及方法不当。

2.1 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之外,一个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独立性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才能正确地实施审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一种相对的独立,因为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单位一个职能部门,其工作范围是由单位领导决定的。工作范围是否足够广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内审部门是否能够独立于业务经营活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应该是自由和客观的。自由意味着可以自主判断,自主抉择,不受其他部门、个人或外来因素的制约。客观意味着实事求是、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职业态度和操守。

2.2 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及知识结构有待提高

从目前内部审计人员的组成情况来看,无论是学历水平还是专业素质,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期望的不断提高,仅仅懂得会计、审计知识,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已经远远不够。由于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各项业务开展审计,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对所在行业的业务知识具有非常透彻的了解。上述内容在金融、证券等知识密集型企业体现得尤为突出。

2.3 审计工具和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我国企业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在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上尚未达到要求,这也导致了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技术及方法上还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新型审计工具应用不足,审计人员理念未能及时转变,风险导向审计的意识淡薄,较少考虑到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对于抽样审计技术的应用,则更多凭借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采用判断抽样的方式进行,对于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和分布仍不精确。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对信息系统审计工具了解有限。

2.4 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考评体系

内部审计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在进行质量考评时,需要考虑其特殊的性质及工作特点。目前,很多企业将内部审计与其他效益部门一起进行考核,甚至是被审计单位给审计单位进行考核、打分。这种不恰当的考核方式方法既会损伤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和积极性,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3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3.1 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1.1 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如何设置

单位应该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应由部门、单位的审计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其地位和职权应超越部门、单位的其他职能部门,便于审计人员独立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在进行全面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时,便于协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取得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和支持。

3.1.2 内部审计职权的独立

内部审计部门具有一定的权力,能够独立不受影响地开展工作。如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有权检查会计凭证、账簿、资金、财产;有权参加有关会议,对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权向有关单位进行调查,并索取证明资料,对违反财经法纪和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有权向领导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同时,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能够独立、不受干扰地进行汇报和反映。

3.1.3 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

在审计计划编制和调查取证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保持超然立场,以差错防弊和查找不足为出发点,不受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干扰,不因被审计单位所施加压力而改变审计立场、内容及结论,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排除各种干扰,对审计事项作出客观评价。

3.1.4 保持实质上的独立

内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忠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内审人员要有坚持原则、敢于斗争、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的高尚品质。

3.2 大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素养及知识结构

(1)对于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注意通过后续培训的方式,弥补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足。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复合型、专业性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被审计单位业务的特点,在学习好财务、审计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内控、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审计业务的开展,不断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业务知识;大力加强信息系统知识,特别是信息系统审计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

(2)在选拔新的内部审计人员的过程中,注意选聘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背景,可以将具有不同知识结构及背景的专业人员融入到审计队伍中来,或是选拔具有复合型专业背景的人员进入内部审计队伍中。在选拔内部审计人员时,特别要注意审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坚持原则。

3.3 综合使用多种审计工具,不断探索审计方法

好的审计工具和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及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日常审计工作着力开发和使用新的审计工具和方法。

3.3.1 结合被审计对象的特点,综合采用多种审计技术

内部审计技术包括抽样、访谈、分析性符合、复算、穿行测试等多种方法。其中,抽样方法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所使用到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主要抽样方法有: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统计抽样、发现抽样等。

3.3.2 大力开展信息系统审计

信息系统审计已经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内容。内部审计人员要在不断学习计算机知识,特别是信息系统审计知识的基础上,掌握COBIT审计框架,利用以后信息系统审计工具,对重要的信息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扩展审计工作的范围,加大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审计的深度。

3.3.3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联动机制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并不是完全割裂开的,而是应该相辅相成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向标”。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为内部审计指引方向,把握重点,便于内部审计发现问题,查找不足。内部审计是“检测仪”。通过开展内部审计,有效地检查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程度,及时指出内控的薄弱环节,便于内控建设的完善。

3.3.4 发挥风险导向在内部审计中在作用

风险导线是内部审计开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风险点的分析,有利于分配重要性水平,分配审计力量和审计资源,把握审计重点,实现审计目标。因此,在开展审计之前、之中以及审计立项后,都要进行风险分析,提升发现风险,把握风险的能力。

3.3.5 开展实时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应用水平的提高,开展实时审计及事中审计已成为可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内部审计,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审计操作平台,对内部财务信息系统及会计工作实施有效监控及评价,对企业资金、各种资产进行密切跟踪;改变目前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审计方式,提高其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审计监督与评价的能力。

3.4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考评体系

各单位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以明细、完善、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考评体系,定期进行业绩考评,了解职责履行情况。检查内部审计工作是否遵守审计准则和工作标准,职业道德水平如何;是否胜任岗位工作,是否存在因职业道德水平或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给内部审计机构和企业带来审计风险和现实的损失;能否提出合理有效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人员对职责范围内工作的打算和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优秀审计项目评比活动、审计能手评选活动及审计工作综合评价,并建立审计人员工作成果档案,作为评选先进、晋升等的依据,从而调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业务、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的积极性。使广大审计人员全面提高业务素质,促进审计项目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敬枝.当前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5):15-18

[2]张晓燕.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商场现代化,2010(35):16-17.

作者:赵璐

上一篇:会计工作中审计风险论文下一篇:房地产成本管理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