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全球化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对教学和管理实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本着对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提高预科学生语言文化和专业水平为目的,分析并阐述了目前出国预科教学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完善和提高出国预科课程教学有建设性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育全球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教育全球化研究论文 篇1:

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当前,我国传统的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对新时期下国外留学生的适用性提出挑战,改革与创新成为国内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观念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从科学教育、管理中国高校在华留学生的目的出发,结合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趋势背景,提出改善和加强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来华留学生 留学生教育

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与全世界逐渐联为一体,该组织相关的服务贸易规则对高等教育的开放亦提出明确的要求,高等教育全球化应运而生。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中,留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一直深受我国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及领导的重视[1]。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特制定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国外留学生规模,同时争取在2020年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要吸引国外的留学生来华深造,从高校的角度来讲需要软、硬实力兼具,一方面,校方需要主动配合响应国家的号召,争取首先在量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高校方面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形象,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留学生的创新理念和对策,不断提高自身实力,最后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国家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愿意来我国高校学习、深造,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来华留学热度与日俱增。据我国教育部统计,见下图[2],2005年至2014年短短十年期间,来华留学生就从14万人增加到了37万人,增幅达到了23万人,年平均增速13.19%,平均每年增加2.3万人次,促使我国成为美、英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最受国外留学生青睐的留学生输入国。然而从2013年开始,受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来华留学生数量上出现减速增长的趋势,如2013、2014年两年的增速各为8.58%和5.77%,出現明显的下滑颓势。但总体而言,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在一直扩大,这与我国国力提升及经济全球化是密不可分的,而留学生人数规模增长的急缓则体现出市场经济对高校教育的直接影响。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留学生教育及对策研究

对于来华的留学生而言,无论其是来短期的访问交流学习,还是进行各个专业的系统深造学习,无不是在增强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因此,加强留学生教育不仅符合国家的利益需求,而且是我国在国际上更好发展的战略计划。对于接收国外留学生的各大高校来讲,不但可以扩大学校的招生来源,而且可以营造良好的高校国际化的氛围,使得校园文化多元化,并不断吸引更多的国内外生源。但是必须注意的是,由于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海外国家,其本身成长过程中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使得我国传统的留学生教育理念不太适应新时期培养海外留学生的目的,因此必须做出改变。

(一)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

由于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在扩大留学生规模的同时,需要有力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快地向国际标准的双语教学靠拢,甚至是多语种的教学。这就需要相关的教职人员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准,校方可以定期组织负责管理、教育留学生的教师进行培训,以期提高相关人员外语能力和综合素养[3]。在对留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过程中,虽然本质上只是以文化学习交流为主,但是更蕴含着鲜明的政治外交属性,这意味着我国高校负责留学生教育的教师队伍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同时也要注意建立与留学生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为了将对留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落实,必须提升教职人员的综合素养,改变传统的留学生教学管理理念,并且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制度下的教学管理创新改革对策,这些对策措施的实施到位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教职人员队伍。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及教育界人士认识到国家政策引导及高素质教师团队相互结合的重要性。为了促进留学生管理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留学教育,一方面,针对我国高校的留学生,教师应不断对自己提高要求,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学术造诣、努力钻研业务的同时,也要尊重基本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高校方面可以不定期聘请留学生教育的业内专家学者对负责留学生教育的教职人员队伍进行培训和授课交流,甚至可以为部分教师提供出国访学或进修的机会,以便教师充分认识到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差异,回国之后更好地为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二)规范化管理,减小政策化倾斜。

规范化管理是指我国接收国外留学生的高校要对涉及留学生教育的相关部门及机构进行改革、优化,建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同时需建立责权清晰的管理制度。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留学生究根结底也是学生,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新生,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引导,使其能够快速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味地迁就留学生的不当行为和活动。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留学生教育方面存在着普遍的政策、法规向外籍留学生倾斜的现象,譬如针对来华留学生而特别安排、开设的宿舍公寓、餐厅食堂等都带有特殊照顾的意味。这种政策的倾斜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让国外留学生在异国他乡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但若处理不当就会有失公平,可能导致留学生与中国本地学生之间的隔阂加深,而且对于留学生的特殊照顾会使得高校在管理学生学习、生活方面不统一而造成负担和压力,导致学校教育管理出现不应有的混乱不定。

因此,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促使我国高校留学教育观念的成熟,让留学生可以真正在我国高校学到有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建立规范化的留学生管理体制。规范化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并不与我国自古以来的热情好客的情结相冲突,规范化的管理恰恰是为了留学生获得更标准统一的教学管理服务,在执行相关的管理法规时仍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地对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一视同仁的同时不应该一刀切地采取相同的教学管理方法。

(三)探索适合在中国施行的留学生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在培养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普遍的向上看齐的趋势,即普通高校向一本高校看起,普通一本高校向“211高校”看齐,“211高校”向“985高校”看齐,因此国内高校对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趋向于同化。对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体现中国特色,同时最好符合国际惯例。

根据来华留学网数据分析,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都会选择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因为对于刚入校的留学新生,在面对晦涩难懂的汉字时往往带有一定的逃避心理,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为了更好地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来华深造学习,高等院校理应充分重视双语教学,可针对性地设置适合留学生学习的中英文双语课程和相关专业的建设。为了让国外留学生更快地适应中国国内的生活,高校方面可以组织中国大学生和海外留学生形成帮扶结对,让部分外语能力较强的中国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但前提是必须征得这部分中国学生的同意。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充分遵循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积极组织留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文化、学术活动,在参与课外活动期间让留学生充分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各个层面,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留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水平,还可以加深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但这一切都要基于留学生自愿的基础之上,给留学生充分选择的权利,同时组织好校内的社团活动和其他活动。

为了激励国外留学生在中国高校的学习和科研,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分级、分类,符合国际惯例的奖学金体系,在争取国家、政府提供的奖学金的同时,亦可努力争取来自社会各方的资助,利用争取到的资金建立教育基金资助、激励具有竞争力的留学生继续深造。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奖学金发放方面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评测环节向国外留学生倾斜严重、奖学金发放过程把关不严格等,这些举措严重削弱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管理的规范性,使得奖学金失去原有的激励作用。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奖学金评审细则对留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的资格进行审核,对于未通过审核的学生应停止发放,一定要保持公正公开的原则。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外留学生想来中国高等院校学习生活,有效增强我国高校的国际竞争力,并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高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理念上还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提出适应我国国情和战略定位的基本体制和理念是重中之重。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并没有基本的中文基础,大都只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教职人员和中国学生的帮扶进行特别的辅导帮助,提高教职人员的综合素养和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但不可要求中国高校教职人员或学生对国外留学生进行特殊照顾,同时在制定相关的涉及管理留学生的政策法规时应该公平公正,否则会妨碍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也会妨碍对留学生的管理教育。此外,为了不断扩大我国高校国外留学生的数量和规模,推动我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的发展,高等院校可以设立基金项目来激励留学生努力学习,以此吸引更多的国外优秀留学生来华深造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及我国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大伟,杨升荣,刘俭.新时期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6(05):97-101.

[2]中国教育部.全国来华留学统计年鉴[M].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司,2014.

[3]吴怡.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留学生教育及管理[J].文教资料,2016(24):104-105.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教改项目资助(2015QN47),江苏高校省级外国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及江苏高校品牌专業建设工程资助(PPZY2015A055)。

作者:程健维 李思远

教育全球化研究论文 篇2:

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出国预科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对教学和管理实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本着对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提高预科学生语言文化和专业水平为目的,分析并阐述了目前出国预科教学存在的问题,系统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完善和提高出国预科课程教学有建设性意义。

关键词:教育全球化;出国预科;教学模式

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教育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人才流动迅速加快,国际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出国留学成为一种走向国际化教育的捷径。出国留学能更好地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但高昂的留学费用使许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近年来,随着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放,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的频繁开展,出国留学的形式也由过去的“不变”转为“可变”,许多国外高校非常看重中国的留学市场,把部分国外的大学课程移到中国国内进行,即:从以前的到国外学习转变为在国内完成相应的预科课程。学生无需走出国门,就能接受到大量先进的、成熟的国外教育理念和知识技能培养,同时在学生结束预科课程时也具有相当不错的外语技能,这也是开展出国预科的初衷所决定的。出国预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无论是在外语教学还是在专业训练方面都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教学手段或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果的偏差。本文作者基于长期的出国预科教学与管理实践,以语言技能与专业技能“双赢”为目地,分析并阐述了出国预科教学的特征和研究,探索了适应出国预科教学的教学模式。

一、出国预科现有教学模式的特征

1.语言课程设置及教材的遴选。由于预科是衔接国外高校课程的纽带,而国外教材几乎全用英语编写,用英语进行授课,因此,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必然成为预科课程设置的重点内容。但学校在设置语言课程时,往往急于想帮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预科学习期间突破语言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开设了大量的语言课程。同时在遴选语言教材时,偏向于选择较高版本的教材,没有按照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导致学生根本无法跟上教学节奏,形成恶性循环,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担,产生厌学情绪。对学生以后到国外接受英语授课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预科专业课程教学较弱。预科绝不是一个获得满意的语言考试成绩的语言培训班,语言学习只是预科课程学习的一部分。怎么样才能把英语语言技能和专业学习相结合起来呢?这是目前出国预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掌握较高的英语语言技能对专业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语言还必须和出国留学的专业相结合。由于国外专业课程都是英文授课,学生经过语言培训,看似英语水平提高了,但就专业课程来说,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另外,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预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必须和国外的专业课程有效地连接起来。但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进行出国预科专业教学时,有的根本没有用到国外的教材,有的干脆全部采用国外教材,由于各个国家的教育程度不一致,这对学生以后到国外进行专业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出国预科教学模式的探索

1.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因材施教,加强语言的培训。为了使学生适应国外全英文的授课,顺利运用英文教材进行学习,加强学生的语言培训,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必须的,也是首要的。参加出国预科项目的很多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所以在预科英语教学方面,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预科语言学习并不仅仅为了应付出国语言考试,比如雅思或者托福,语言学习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完成国外的专业课程,同时帮助学生扫清国外生活期间语言的障碍。所以,出国预科语言课程不能一味地采取应试型的强化训练模式,而是应从基础开始,从词汇到语法,结合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由浅入深。首先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语言的能力充满自信,产生语言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言技能。

2.语言教学必须和专业相结合。出国预科语言课程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因此出国预科语言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还应与其学习的专业相结合,进行有目的性的教学。本文研究认为,在学习英语和利用英语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不应该回避母语,因为母语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进行预科专业教学的第一学年或者第一学期,即专业教学课程的初级阶段,可以先使用母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用母语作为教学语言向学生阐述和讲授专业课程内容,通过运用母语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教学语言逐渐从母语教学过渡到英语教学。同时,教师对专业教材里的某些重点内容,如专业用词,应标明中英文的含义,让学生对照理解,这样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对英语内容也产生了一种感性认识。

3.预科教学要做好国内外专业课程的衔接。专业课程是一个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教材是落实课程体系的载体,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只有通过教材才能实现,预科教材往往会直接选择一些国外原版的教材进行教学,但由于各国的教育基础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及各国的师资水平不同的因素,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以,做好专业课程的衔接工作,双方首先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一系列适应两国教学模式的特色教材。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国内教育教学的要求,又要满足国外的教学要求和入学标准。其次是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地引用国外的教学方法。第三是专业课程的衔接不仅仅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形式上的衔接,更要注重课程内容上真正的衔接。学校通过国外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材建设等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真正的课程衔接,培养国际化的人才。

4.预科教学和国际文化的“融合”。中国留学生到国外留学碰到的首要难题除了难以克服语言关以外,还有就是各国间不同文化的隔膜和生活环境的压力。笔者研究认为,在预科教学中开设适量的留学国家文化概况和国际文化礼仪课程,定期开展异国风俗人情的表演和讲座,了解国外的历史、政治、地理、风俗、宗教信仰等,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使学生形成开放的全球视野,只有专业课和文化课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才能得以共同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结语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开展出国预科教学,首先应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同时语言的学习还必须和专业的学习相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在预科教学过程中,国内外专业课程的衔接是预科教学的重点,根据双方的教学背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的计划和筛选的教材能帮助学生完成国内外专业学习的衔接和过渡。同时,国外文化的学习是预科教学必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文化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的全球视野,减少文化差异,提前适应国外文化环境。其实,没有一种教学模式是尽善尽美的,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在获取经验的同时,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霁.国际合作教育项目“融合”式课程教学模式[J].价值工程,2010.

[2]Selinker,L.I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X[Z]. 1972.

[3]姚兰芝.试论高等教育国家化下的课程衔接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4]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邓颖卓

教育全球化研究论文 篇3: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如何更好的进行大学生文化的自觉教育,如何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文化修养,关系到社会未来人才的更好的发展。本文对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其实效性进行研究,并且简单探讨了文化自觉的几点注意事项。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 大学生文化教育 实效性 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脚步的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字化技术也在加快自己的发展脚步[1]。文化传播也在这个时候更进一步的向着国际化发展。对于文化自觉,体现出来的是文化主体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能力,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更为广阔的文化韵味,文化自觉,是一种对于文化的深深的反思。文化自觉展示的是人文关怀,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文化自觉,能够体现人的思想和人的精神状态。文化自觉能够领导大学生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1 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的重要性

1.1 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是提升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也就成为了提升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的内在需求。大学生的素质提升,需要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都需要进行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而大学生的理想、情感、道德等都是需要文化自觉作为基础[2]。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喧嚣的城市中,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是洗涤大学生的心灵,去除大学生的浮躁,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1.2 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人才的摇篮,是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基础事业,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近几年,虽然国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许多新进展,但是仍然不能放松对大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和培养。通过文化的学习,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活的误区,学会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崇尚科学,树立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己任的崇高目标。

1.3 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想保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当今时代各种文化充斥,各种思想不断交流的大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当今大学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3]。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思想保证,积极开展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不仅能够应对各种文化的异化或同化,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觉意识,为大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2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1 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方面的要求

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对于引领学生的文化自觉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的文化的认知能力是有实际意义的。多年来,我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的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开发利于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不足,对于历史的看待也比较狭隘,而且不能够意识到对于中华文化的自豪之情。同时,更多的展现是对西方文化的热爱。文化自觉是需要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理解,思考文化间的差异性,为了更进一步的交流。为此,可以多注重一些相关课程的教学,不断的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得学生能力不断的提高,对文化自己的领悟也不断的加大,对自己本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另外,还需要提高大学生对于异国文化的辨别能力[4]。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们对于价值观的改变,要让学生能够合理的处理,不发生文化冲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个人优势。同时,个人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做到发展,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个人能力。

2.2 对于学习氛围的营造方面的要求

一个好的环境对于学习是很重要的。学校环境的好坏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影响。要为学生建立一个温馨的校园,让学生不去崇拜西方的文化。另外,可以把校园建设成为能够进行文化思考的地方。西方文化在影响着中国人。如何客观的应对外来文化,就需要抓紧工作,在社会主义的浪潮下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还应该是培养文化的摇篮,培养人才的场所。大学是向社会输出人才的直接场所,大学对于人才的教育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

3 文化自觉的一些探讨

社会的三要素是指经济、政治、文化,而我国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速度是受世界认可的,当然期间也走了很多弯路。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关系研究时,会发现,文化在其中所起的多样是巨大的[5]。我国在历史上也有不够重视文化的时候,因此需要多加注意,加以改进。另外,生活在文化中的人是明白文化的,他们对于文化的来历和形成过程都有自己的思想。文化自觉注意是说要重视文化的作用,而且能够在自身的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判断的起点上,进行自由选择。文化自己是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

4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的实效性研究,对于更好的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学习外来的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文化自觉是要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有的一种认识文化的能力,通过文化自觉,了解自己的价值,了解需要了解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意义深远,实效性好。相信在未来的不断的发展中,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觉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叶宗波.文化自觉:多元文化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向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3):6-8.

[2] 赵丹,李新宇.文化自觉—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担当[J].电子世界,2012(20):19-20.

[3] 张冬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4] 唐踔,陈勇.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校文化安全建设论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1(4):24-29.

[5] 束霞平.基于文化自觉视野下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4):149-154.

作者:刘珊

上一篇:经典观古代文学论文下一篇:松毛虫的生物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