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软件工程论文

2022-04-20

摘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和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开展“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继续教育软件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论文 篇1:

面向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当前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较差,为此,提出面向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为导向,从明晰软件工程课程的目标定位、构建软件工程课程结构、优化软件工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以及设置精品软件工程课程内容方面,改革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改革的教学课程班的成绩有所提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目前国内有学者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面开展教学改革和模式探索等工作,提出将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运用到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在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部分又提出了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的思路[1]。因CDIO构思具有理论体系完整、可操作性良好以及实施性容易等优势,还有学者提出CDIO构思与软件工程课程的有机结合。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面向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并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通过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 面向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是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进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更明确地服务于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实现软件工程专业标准的基础上实现软件工程课程的应用,使其在功能上不断转换,构建一套全新的课程结构。

1.1 明晰软件工程课程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始终肩负着继续教育的重要责任。为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不仅要重点培养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综合性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从专业技能向综合素质的转变。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时刻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对于形成高职学生复杂的软件工程知识结构和职业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高职院校的软件工程课程活动更是打破了软件工程专业的界限,真正做到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此,应该进一步推进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明确高职院校软件工程课程的目标定位,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实现软件工程课程在功能上的转变。

1.2 构建软件工程课程结构

软件工程课程结构具有适用性、实用性以及应用性的特点,通过分析社会中不同行业和专业岗位群体对软件工作的需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课程的整体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构建软件工程多模块课程结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软件工程课程质量与职业素养的双重功能。以高职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将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服务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改革重点,使软件工程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实现融为一体,培养和发展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技能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软件工程课程在结构划分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模块,即:成绩提高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以及专业技能模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1.3 优化软件工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

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是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大阻力,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在多年以来的学习和教学生涯中,早已经养成了惯性的教学习惯[2]。这种习惯根深蒂固,使教师本身排斥和学习新事物,缺乏教学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对教育技术灵活运用,从而阻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次要原因是功利主义思想阻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想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只单纯地认为教学是一种工作,从而始终遵循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无法融入课堂。所以鼓励软件工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更多专业方面的知识,肩负起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责任,找到软件工程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正确方向,在教育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当前,影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所掌握的知识結构。完善教师软件工程知识结构和改革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二者需要并肩前进。优化软件工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必须要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专业知识,强调结合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改变单一性学科的知识结构,从传统的教学型教师转换成创新型教师,培养具有多种技能的人才。此外,学校应该组织和开设短期培训课程,以改善教师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有关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数学学科建模能力的活动,在所有教师团队中挑选出比较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从实质上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必须在课堂上进行,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与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软件工程课程改革的实践基地也是课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亲身经历,就无法对软件工程课程深入改革。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很多有关于教学改革的启示和思想,如果没有课堂上先进的改革思想,一切所谓的课程改革都是盲目的。

在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作为老师一定要善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愿意走进教室的兴趣,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活跃课堂氛围[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许不会做到尽善尽美,但最根本的是要保持师生在课堂上的统一性,在师生互动中建立双向的情感交流体验。也就是说,只有当教师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充沛的活力和热情来教学,学生才会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和探索。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教师首先要将思想回归课堂,致力于课程教学,使学生有所收获。不然,在课堂上仅仅是纸上谈兵,没有付诸实践,那么课程改革也只能是走走过场罢了。优化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然需要长期努力,任重而道远,还必须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积极配合,学校的鼎力支持。

1.4 设置精品软件工程课程内容

在拓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软件工程课程理论为指南,通过选择更高质量的课程教材,实时跟进软件工程课程在教学发展方面的最新动向,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最终确立课程的具体内容结构。整合和优化软件工程课程的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的是: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课程理论基础和关键知识内容,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掌握最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其次是要将软件工程课程中比较陈旧和老套的知识内容删除,比如传统意义上的软件分析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再次要及时在软件工程课程中适当补充新的知识内容和结构,比如可以将人才培养方案补充到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最后要重点强调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内容,重视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设计一套符合软件行业标准的软件工程课程教材[4]。通过优化与整合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使课程的改革更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将“强化基础与实践”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中,提高学生学习软件工程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2 面向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实验

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分别向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发放内容相同的测试卷,测試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前的水平,参加测试的学生一共72名,收集到的有效试卷为72份。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成绩,得到两个班级的软件工程课程成绩的均值和标准差。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软件工程实践水平大致相同,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也比较小,因此选择这两个班级进行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实践是合理的。

当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结束之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五次单元测试成绩取平均值,并统计分析,得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发放了相同的软件工程课程期末测试卷,通过统计分析得到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2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五次单元测试的平均成绩为70.0167,而对照班五次单元测试的平均成绩为67.5833,实验班的五次单元测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并且大于测试前的均值,而对照班的平均成绩与测试前相比没有太大差异;实验班在测试后的成绩标准差为13.91192,小于实验前的成绩标准差,说明学生的成绩分布比测试前均衡,因此,可以说明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

从表3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期末测试成绩的平均值为72.5278,明显高于对照班期末测试成绩的平均值,而且比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前的测试成绩高出很多,因此可以得出,本文方法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成绩。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面向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并通过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实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志刚, 夏旭, 廖志芳,等. 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价值引导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10):62-67.

[2] 杨楠,李童.案例教学视域下软件工程“一体两翼”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77-181.

[3] 李俊.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过程化管理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1):133.

[4] 臧斌宇.顺应时代需要 面向能力培养 突出问题导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19-24.

【通联编辑:张薇】

作者:王菲 郭丹丹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论文 篇2:

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人才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和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开展“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同时将理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软件工程人才。

关键词: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软件产业的第一资源就是人才,我国软件人才严重缺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一方面学校在竭尽全力地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软件企业却痛感人才的缺乏。这个缺口除了数量上的不足之外,软件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也跟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受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已无法满足软件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探索一种新的适应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一、软件工程专业的发展和现状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以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信息产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计算机技术带动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因此,对工程实践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而传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理论研究和基础应用,无法满足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为了弥补计算机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2001年国家教育部新增软件工程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的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核心是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是一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科,目的是优化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培养一批有实力和影响力的行业领先人才。

自2001年以来,全国建立了一大批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这些软件学院大部分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样的学科特点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容易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软件企业的需求,学生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出现就业难、招人难的两难窘境。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专业能力不强。这里的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两部分。二是工程能力薄弱。绝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最多只进行过几百行的代码编写,其中很多学生从未编写过代码,这与企业的要求相差很大[1]。三是缺乏创新能力。对部分核心软件企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企业需要这些人才在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抽象问题的能力,具有这些能力的毕业生难以寻觅[2]。四是个人基本素质不高。这里的素质并非是指学科专业的知识,而是指个人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心理素质等。软件技术人员在工作中面对的不仅仅是电脑,更重要的是客户的需求、领导的要求和同事的合作,这就需要软件工程毕业生要具备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工作能力,而许多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二、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及主要特点

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的首批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本着主动服务国家和黑龙江地区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软件产业需求的原则,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软件人才培养观念,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基于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黑龙江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一)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基于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将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2年基础理论教育,1年专业知识教育(半年专业平台课程教育+半年校企联合专业方向课程教育),1年校企联合实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相比,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提高了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让企业由配角变成主角,体现高校与企业互惠互利和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特色,使学生毕业走出校门,能够立即进入企业进行工作,真正实现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实现学习、实习和就业的一体化。

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软件工程的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复用性等特点,建立了一套符合知识体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展产学研互动,构建“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与东软集团、黑龙江海康软件工程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企业)工程实践基地。

(二)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1.通过校企合作,加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实

践环节,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兼具科学教育属性和工程教育属性,前者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科学思维,后者主要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吸收并消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习→实践→创新→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创新→再反思”的过程,循序渐进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从大一开始就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学生整体能力获得提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再以此为基础继续学习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做中学”。

2.定期组织专家、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进行研讨和磋商,根据企业和产业需求不断修改教学大纲,完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内容,使教学体系更加务实和灵活。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高校的师资力量无论是从人数还是从学历上都得到了提升,教师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然而,多数教师都是直接从学校应届毕业生中招收,教师的实战经验匮乏,普遍不了解软件行业的新技术,没有软件开发经验,从而导致在教学中教授的理论知识偏多,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偏少,使学生的专业深度达不到预期效果。

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进修,从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了解企业的需求以及行业的最新状况。除此之外,通过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来校授课,聘请业界专家来校讲座等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师资队伍。

4.通过采用疑问教学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软件开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逻辑分析的过程,整个过程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感性材料“用户需求”的分析思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和个别属性,揭示出需求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需求,只有经过逻辑分析,才能达到对具体用户需求本质特征的把握。而逻辑分析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通过采用疑问教学法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并作为整个过程的根本思想。无论是讲授大一、大二的基础理论课程还是大三的专业课程,都采用疑问式、启发式的授课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意识地用理论指导学生逻辑分析能力的发展,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中教师拼命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局面,实现“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5.加大学生非技术素质的培养。高端软件人才技能水平并不单纯由专业水平和工作成绩决定,其他许多非智力因素对工作成功的影响更加重要,比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耐心、责任感等。因此,培养合格软件人才,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技术性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非技术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如经常要求学生演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增强与客户和同事的沟通能力。同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和非专业校园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融入到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责任感、诚信等素质。

6.大力推进教育标准化进程。对有关教学内容和实训基地等进行严格规定,并建立统一标准。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引入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思想,以此作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7.实现多赢。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的培养对接企业的需求,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能充分挖掘自身的资源与优势,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为一体,不仅让学生提前获得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达到用人单位录用新员工所需的基本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帮助企业录用到合适的员工,从各个方面降低风险,真正达到企业、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三、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办法

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也叫做三段式培养模式。阶段一,即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本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为辅。学生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提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打基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将软件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实习课程安排为企业实地见习活动,让大一学生进入到大型软件企业进行实地参观,通过学习企业文化,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较为全面的感性认识和了解,扩大知识面。这也是企业初次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突破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为此,从大一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竞赛。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一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不具备实际动手能力。事实恰恰相反,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具有最强的求知欲,关键就看教师如何引导,组织大一学生参加竞赛,训练学生的程序思维能力,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基本工程实践能力。

阶段二,即第三学年。本阶段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为主体。本阶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三学年前半年,进行专业平台课程教育;第二层为第三学年后半年,进行校企联合专业方向课程教育。这一阶段的课程都是与企业直接相关的实践性课程,因此,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来校授课,企业技术人员来自企业生产一线,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授课方式灵活,与学院的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效果非常好,在确保完成核心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CDIO),根据合作企业的业务类型和业务专长,将企业生产的实际案例进行精选,设计出典型的实训项目,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工程知识和前一个阶段工程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在学校对真实案例进行复现并创新[4]。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采用项目小组的学习形式,注重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和协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工作。通过群体工作来完成训练项目,不仅能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 也能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表达能力、与群体成员沟通的技巧和领导才能,这些能力是软件高端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才能。

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软件工程知识、软件工程技能和软件工程态度融合到一起。

阶段三,即第四学年。本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学校为辅,采用校企合作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学生首先进入到企业进行定岗实习,在近一年的定岗实习期间,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完成企业所要求的工作,真正在企业工作中验证前期学习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好地实现“素质—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根据工作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和设计。定岗实习结束后回到学校,再由学校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协助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为“职业人角色”。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具备作为一名合格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学生毕业后投身软件产业,把所学的“养分”回馈产业,形成良性的产学配套和循环体系。

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软件人才质量的有效手段,在保证完成大学本科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对完成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和推进软件工程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整合了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解决了学校工程实践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使学生能在毕业后较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也使企业能够招收到满意的人才。今后,要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法,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2+1+1”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教学改革和软件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琳娜,张彦通.加强校企合作,保障高等工程继续教育的实效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2]王昌滨.用人方“五阻”拦路[J].软件工程师,2011,(7).

[3]林丕源,刘财兴,黄大乾.以问题求解能力为核心的IT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4]张淑丽,刘胜辉,张宏国.软件工程CDIO综合训练项目设计与执行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0).

作者:张晓晶 张淑丽 刘胜辉

继续教育软件工程论文 篇3:

论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策略

摘要:软件工程是涉及计算机软件开发、管理、维护和利用等多个领域的学科,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设计标准等内容。在计算机应用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当中,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针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与应用策略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应用

当代社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软件工程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开发计算机软件时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相关工作人员只注重技术研发却忽视了软件管理,目前,软件工程管理的发展已经滞后于计算机软件工程,这样一来,软件开发质量得不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现状,相关研发部门理应加大关注力度,摒弃传统思想观念,对软件工程进行深入探索,积极寻找并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计算机软件工程是深入研发改革势在必行。

1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分析

1.1工作人员管理

工作人员素质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产生重要影响,也是必须重视和关注的内容,他们是软件工程开发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和技能对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应用产生重要影响。工作人员在对计算机软件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开发设计目标,应用创新思维,实现计算机软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开发过程,从而顺利完成软件开发任务,为计算机软件管理和应用创造条件。工作人员职责表现在多个方面,例如,软件开发资料收集和整理,应用程序改编和应用,软件结构设计和功能完善等,其中每个环节的工作对软件开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是开发设计中需要重视和关注的内容。

1.2组织机构管理

首先要完善组织机构设置,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让组织机构更好发挥作用,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要求。其次还要加强管理活动,激发整个组织机构的潜能,对软件开发人员的职责和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合理调配和安排工作人员,并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职责和权限,让他们有效适应管理活动需要,努力在工作岗位上作出业绩,促进软件工程管理水平提升。

1.3软件用户管理

主要是了解用户信息,掌握用户需求,然后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让计算机软件更好适应市场需求,促进工作技能提升。软件开发人员要开展市场调查,科学和全面分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在软件开发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让产品更好适应旅客需要。软件开发部门要增进与用户的联系,深层次了解用户体会,在收集用户建议的基础上努力开发产品,完善软件功能,提高产品开发效率。

1.4档案资料管理

计算机软件信息丰富,内容庞大,涉及的档案资料丰富,因而必须做好資料收集和分析工作。要对计算机软件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记录并备份整个工作流程所涉及的档案资料。这样既能为后续档案开发和利用创造条件,还能查找存在的漏洞,在以后的软件开发和利用中采取改进措施,进而提升计算机软件开发效率,确保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

2.1在现代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进行信息技术的更新,以此促进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新型经营管理当中,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够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具体来说,将信息系统应用于企业运行是通过现代科技对相关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认证识别,随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存储、传递。将信息系统的优势充分运用起来,有利于企业发展战略的推进,为其在市场竞争中增加助力。与其他技术相比,信息技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对于企业发展大有助益。目前科学技术的适用范围小,渗透能力较差,因此加大信息系统的覆盖范围十分必要。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计算机的实际利用价值非常大,如管理成本的降低、管理效率的提高以及管理系统更加人性化。此外,利用二维三维制图工具进行图纸绘制以及项目施工设计,以便于精简项目管理流程,从而科学化管理工程项目。

2.2在通讯设备中的应用

科技水平的进步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等通讯工具人手必备,科学技术的普及,实现了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现代电子产品的完美融合,例如微信、QQ等,还有各种手机APP不断涌现出来,使得人们日常通讯更为便利,生活内容也因此丰富起来。现代通讯工具层出不穷,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技术的同时,网络传播可以有效快捷地集中信息,仅需要通过手机软件就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现代化营销方式也因此进行了大幅度我变革,商家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如影音视频展示商品信息,以便于客户选择购买。除此之外,3D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在观看电影视频时获得更好的体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人机互动,使人充分感受其带来的乐趣。另外,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建立网上交流交易平台,商户可以通过二维码的形式来推广自己的商品,且增加了扫码支付方式,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交易成功率。

2.3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对现阶段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一定的科技指标,仅仅存是浅显层面的教育已经不适用了,而讲教育方式与科技相结合,诞生出的一直教学资源共享方式获得了广大高校的认可。这种方式的本义在于将所有的资源进行一次简单的整合,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只有做好了资源整合,才能有合理有效地进行资源共享。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网络技术的覆盖范围愈发广泛,因其实现资源的利用与共享这一优势,许多教学机构纷纷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了资源共享平台,为企业培训以及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提供便利,同时资源共享的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总的来说,为了建立完备的资源库,网络技术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在网络联通的基础上,对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技术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这一过程得以实现。

2.4在现代军事活动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脚步的加快,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国防事业和军事活动中,其各个领域因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最近数十年中的作战行动已经表明,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武装部队的使用效能。相关研究专家指出,在2l世纪,信息领域会对军事安全起到直接影响。在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战争与反战争》一书中,他认为信息正成为关键的军事战略资源,其重要性不亚于甚至超过传统类型的武器装备。换言之,要想打造出强大的国防潜力和军事实力,对其进行信息规范,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力度,不断改进信息作战方式等势在必行。军事活动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手段,如现代军队的军事训练、军事侦察、武器发射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自我国改革开放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道路越走越远,但仍有不足之处,为使其进一步拓宽领域,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促进计算机软件工程更好发挥作用,应该加强管理工作,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并注重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激发工作人员热情,让他们有效融入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活动当中。从而进一步提升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水平,为促进计算机软件作用的充分发挥,方便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奠定基础。

作者:王征

上一篇:医药工程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西部农业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