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程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高职“液压传动”这门主干必修课程的一系列改革方式,包括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模式等,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21世纪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形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工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工程教育论文 篇1:

树立现代工程教育思想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一、树立现代工程教育的思想与观念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人们对现象、本质、特点、规律以及如何实施教育的理解、认识和看法。它渗透于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现代工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工程教育起源于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入21世纪,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和学习方式的新产业革命,即专家们所谓的“信息革命”。在信息时代,新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不再取决于简单增加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而将愈来愈依赖于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信息在生产中的运用,愈来愈依赖于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将其素质“自由”地而不是“自发”地转化为能力的程度。就工程教育而言,应该从以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工程技术知识信息的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此外,还应在使学生懂得必要的现代科学方法论的同时,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从而明确自己所从事的工程技术工作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应该怎样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由于在未来的信息时代,现代工程早已超出了狭隘的“工程技术”的范围,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社会工程,因而素质教育观的提出对于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2.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工程师,世界各国无一例外。“现代意义上的工程师,应当是科学、技术、工程紧密结合的,是在比较坚实的基础科学的基础上,并且掌握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门人才,主要承担技术科学的研究、工程技术的开发和工程的设计、制造、管理”。因此,要造就现代工程师,还应坚持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统一的工程教育观。面对信息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教育有余而工作训练不足,或者舍科学教育唯工程的工程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要的现代工程师。当前,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回归工程”。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回归工程”,实际上是在“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统一”这一工程教育观指引下,对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现状的一种优化与调整。对此,我们在进行面向21世纪高工专教育教学改革时,应当给予充分注意。

3.长期以来,工程教育由于“技术上的狭窄”而又“狭窄于技术”,造成了人们对工程教育本质理解上的局限性。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使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创造性专业”。如果说工程是一种“创造性专业”,那么现代工程教育则是一种“创造性专业”的教育。这种崭新的“创造性专业”教育观,是对工程教育本质的科学反映。根据这一观点,创新设计(应理解为人类创造未采的主动思维和创造行为)在“工程”这个“创造性专业”中应处于核心地位,现代工程教育的第一个核心应是创新设计。但这丝毫不意味着现代工程教育要忽视工艺技术。恰恰相反,由于工艺技术是创新设计得以经济、清洁。高效实现的基础,是创新设计物化的手段和过程,工艺技术应是现代工程教育的又一个校心。创新设计的实现或物化属于工程活动,而工程活动是社会化的工程技术经济行为(或社会行为),离不开科学管理和合法经济。因此,现代工程教育的第三个核心是管理和经营。将工程教育视为“创造性专业”教育,认识现代工程教育的三个核心,是现代工程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素质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处于不同的层面,三者的相互紧密联系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知识是属于表层的东西,但它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也就不可能有强的能力和高的素质。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是素质的外现,属于里层。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增强,而强的能力也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升华形成稳定的内在品德和素养,属于内核。素质高,能力强,能促进知识的掌握与迁移;素质的形成不仅是知识的内化,还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实践的影响;素质不仅外显为能力,能力只是其智力品质的表现,素质还有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方面的表现,还有生理、心理的表现,即身心健康状态等。对素质的重视,对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关系的关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是现代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质量观上的一个时代特征。

为了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学本论”的教学观,运用新的教学观指导我们的教学过程。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保证学生有足够多的课外时间主动学习;教师要既“教”又“育”,为人师表;要特别重视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下大力气突破这一教学改革的难点。必须树立个性化教育思想,承认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个性在不妨碍别人发展、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对学生的正当兴趣和爱好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给予鼓励。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一部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还必须树立创造性教育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上下功夫,以促进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长春 130012)

责任编辑:海文

作者:于德昌

现代工程教育论文 篇2:

面向现代工程教育的“液压传动”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分析了在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高职“液压传动”这门主干必修课程的一系列改革方式,包括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考试模式等,旨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21世纪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形势。

[关键词]现代工程教育 液压传动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珊(1981- ),女,河南焦作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宋芳(1980- ),女,河南焦作人,焦作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河南 焦作 45400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科交叉和渗透,迫切需要大批能够充分应用现代科学理论、高素质、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加强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建设已成为必然趋势。

“液压传动”这门课程的理论性高、实践性强,是高职院校机械类相关专业的主干必修课之一。在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改革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具有现代工程综合素质的技术人才。

一、“液压传动”课程改革的思路

面对21世纪快速巨大的变化,现代工程教育更注重培养的是人才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而培养的核心又是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人才的实践性建立在理论深入和知识广博的基础之上,创新性体现在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上,开放性则表现为知识的集成化、国际适应性和新技能的掌握。

“液压传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系统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此外还要求学生能够有机地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所以,对于该课程的改革,应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并结合现代工程教育的思想,利用理论教育和实践训练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培养学生,进而逐步改变目前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训练、重灌输轻启发的现状。

因此,对该课程的改革,就围绕以下三个目标:(1)掌握与液压传动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及社会科学知识,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2)具有对科技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直接应用各种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良好的交流能力、协作能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不断进取。

二、“液压传动”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构建教学内容

现代工程教育开展的同时,需要信息充分的课堂教学和训练充分的实践教学。为了更好地把工程科学知识和工程实践训练结合起来,可以把“液压传动”整个课程划分为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进而用理论内容指导实践,用实践任务演绎理论,其结构关系如表所示。

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将来服务于企业的综合素质,还应积极地建设相关课程体系。如思想道德修养类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人文社科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判断能力,专业素质类课程可以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

(二)强化实践教学

“液压传动”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训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重新修订教学计划,调整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程内容和设置时间,设计综合性的作业,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结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要求学生可以根据具体要求单独设计一个回路方案并进行相关操作,即实践性;其二,要求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充分糅合在实验中,多观察、多提问,甚至可以启发学生改造现有的液压传动系统,即创新性。为此,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加强实践教学:

1.创建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联合多门实践课程,制定出贯穿多个学期的实践教学计划。如联合液压基本回路实验、液压仿真实验、液压实训、毕业综合实训等,使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的各个阶段,包括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组装、调试、问题查找、简单故障排除等,从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同时,在实训环节中,在保证工作强度和难度适当的前提下,可以让学生自主地研发加工零件,脱离传统实践教学中“命题作文”式的局限。

2.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拓宽工程实践渠道。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校际合作、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逐渐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位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基地,特别需要在工程实践中引入故障处理与维护操作单元。同时,高职院校要让学生学习先进有效的安全生产原理,比如在教学大纲中包括对于杜邦企业安全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到企业中去;也要聘请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安全理论讲座,增强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提高自身在工程实践中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生产、管理的实际,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需要打下了基础。

3.运用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经验积累指导实践。教师的这些优势一旦被应用到液压实训或毕业设计中,即可较好地改善教学。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以往学生在“学”与“用”间不能良好配合的矛盾,还可以锻炼学生利用先进的液压技术分析、解决现代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教学方法

1.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首先,倡导学生快乐学习。以往“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工程教育的理念,因为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教师在教学时,应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研究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综合学习,使他们有机会考虑该课程与其他机电类课程的衔接性。通过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整合达到融会贯通,可使教师在工程实践的氛围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夯实学生的技术根基。

2.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并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课程教育的同时,接受工程实践教育。这样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可以采用引导式教学,以单柱塞泵为例让学生观看其工作过程的动画,启发学生思考液压泵的基本工作条件,进而总结出其原理特点;讲解压力控制阀时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讨论溢流阀、顺序阀和减压阀的异同,每位同学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后集思广益确定出较好的答案,再由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和更正;针对液压技术的工业应用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教师先通过教学短片来展示一个实际的工业案例,再提出具体的工况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完成方案设计,最终师生共同设计出工业中的最佳方案;在液压基本回路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分成小组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设计回路,然后选择合适的元件进行回路连接,最后运行观察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四)协调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更是现代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各有利弊,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相协调。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从课程的特点出发,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本着实用性、实效性和互助性的原则,努力寻求两者间的结合点,通过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来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对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来化难为易、深化重点;对一些基本概念和方法,则尽可能使用传统手段来增加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在发挥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自学、学会自学的同时,还能使教师对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个别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如此一来,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

教学过程中多种手段的合理选择,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从中不仅学会了主动性学习和思考性学习,而且通过把企业的一些真实理念引入到实验实训室,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企业的管理模式,养成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和各项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和作风,有利于获得一定的职业素质。

(五)改革考试模式

考试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可以督促、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还可以检查、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考试环节可以采取必要的改革。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除了期末考试,还参考他们的平时成绩。期末的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二选一。

相对于传统的笔试测验,面试主要是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液压回路分析题目,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分析回路中某个液压元件的作用,或是分析电磁铁的动作顺序,或是通过查找不足指出改进方案等。虽然没有笔试中直观的基本概念的题目,但是回路分析恰恰又建立在对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的理解之上,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液压内容,还要做到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由于面试更能体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程度,而且方式新颖,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对“液压传动”课程改革的思考

现代工程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所以必须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并以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主线,着力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联系理论与实践,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但是,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安排工程实践中的工作量,考量学生的实际承担能力因材施教,否则可能会事倍功半。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内在的动力,而实践的魅力在于学生可以把理想化为现实。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对“液压传动”课程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晓旻,张晓芳,李苏贵.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下的传感器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

[2]吴鸣,熊光晶.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10(3).

[3]张平格,赵月罗,卢军民.谈谈CDIO模式下液压传动与控制课程的教学改革[J].液压与气动,2010(8).

作者:王珊 宋芳

现代工程教育论文 篇3:

基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材成专业实践教学①

摘 要: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也是现代工程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现代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实践教学管理及条件保障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它是伴随美国工程教育的变革历程而生成的一套完整的指导工程教育改革的理论体系。现代工程教育理念非常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强调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这是对工程教育从“科学模式”回归“工程模式”的重大变革。

我国现行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系统化传授与验证为主线,工程教育“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忽略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致使工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零散。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多种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要求高校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所以,探索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成)专业为例探讨了现代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实践教学管理及条件保障措施。

1 材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材成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学科特征的机械类学科,其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由机械学科和材料学科的基础知识共同构成。材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军训、实验、实习、毕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等构成。根据现代工程教育的“回归工程、回归实践”的要求,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还需从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质量控制、校内实习基地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开放实验室提高技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训练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不仅要在数量上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学时数,而且重点在质量方面下功夫以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完善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评,毕业设计选题要更多结合科研与生产以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做论文(结合科研)类、设计(结合实际生产)类课题,使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习、实训与实践:依托行业地域优势、构建实践教学大平台,拓宽了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在完成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洛阳市机械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与中国一拖、中信重工等大型企业合作成立的十余个校外实习、实训与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为产学研结合教育提供平台,学生熟悉了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检测等,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开放实验室:所有的主干课程都应开设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开设率要达到85%以上。综合性实验确保使学生真正达到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设计性也使得实验的过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应大幅度增加实验室开放的范围与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的实践过程,科研训练是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地手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立项申请后,利用学校资助的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通过为期一年的研究训练,使参加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得到充分锻炼。

2 材成专业实践教学管理

2.1 实践教学内容管理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共同提高。同时也应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方法要适时不断革新。实践教学是一个复杂体系,可以分成军训、实验、实习、毕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是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分基本素质、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训练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涵盖不同的训练内容。虽然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应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为教学目的的。主要表现为实验和实习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对理论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定理、定律进行验证和推导。人为地设定一定的条件,运用某种特定方法和手段,模拟自然现象,验证定理,获得动手能力的锻炼。教学的内容应该是“把握基本,强调综合,提倡研究,鼓励创新”。实习教学内容都是分阶段进行的。在低年级主要进行认识实习,学习掌握基本工具、各种仪器仪表的使用,以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如在电工电子实习中进行元器件的焊接训练和照明线路的排布线训练,在金工实习中的进行车、铣、刨、磨等训练。之后,通过设定某些专题,或者引进一些科研课题,组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设计和完成课题任务,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在高年级,学生将直接接触生产实际,在工厂企业中进行实际产品制造的生产实习,或者自己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或者参与科研工作活动,将科研工作的内容、手段和目的融入教学之中。

2.2 实践教学运行管理

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是按实践教学计划实施对教学活动的重要管理,它包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教学管理和以院、教研室等机构为主体进行的组织管理。要明确各级职责,建立相关制度和教学文件(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各类实践性环节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等),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保证实践教学工作稳定运行。

(1)学院负责制定和建立相关制度和教学文件,组织、指导和调控实践教学运行。

(2)教研室负责做好所承担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落实工作。

(3)在实习开始前,应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及实习安排情况,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同时,做好实习设备、场所的沟通和检查工作。明确考核标准和办法,考核标准和办法应在学生实习前公布。

(4)对于需要学生选题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教师应结合生产、科研实际拟定题目。

(5)在学生实验或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应严格按照安排到岗指导。

(6)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应全面了解并及时解决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7)学生实践环节成绩应根据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实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生产单位的评语综合评定。

2.3 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要提高质量意识,树立正确全面的质量观,根据专业的特点和条件,不同实践性环节,建立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坚持严格的质量标准,通过过程质量控制、教学检查、教学评价等多种手段,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学院负责制定和建立相关制度和教学文件,监督检查实践教学运行。

(2)教研室主任负责本教研室主讲课程的实验课质量的管理与监督检查;实验室主任负责本实验室所开设的实验课质量的管理与检查。课程主讲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对课程实验教学质量负责。

(3)实验课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凡课程含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主讲教师必须至少指导一次实验,并负责实验教学质量。

(4)实习教学质量由实习基地负责人和带队教师共同负责,教研室主任负责监督检查。

(5)实验或实习教学大纲由教研室组织编写,实验教学计划必须按实验教学大纲执行。所有实验课必须有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并且由实验指导教师、课程主讲教师选定或编写。

3 实践教学条件保障

3.1 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实践技能,鼓励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科研与对外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实践教学业务水平。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层次专业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工作。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要建设培养一支既有高等院校教学经验又有相关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选派一些主要从事实践性教学的教师到生产现场进行短期培训,了解熟悉企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取得相应专业技能证书。

(2)从企业中选聘一些德才兼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参加继续教育,使他们在专业理论及计算机操作等方面迅速得到提高。

(3)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指导实训基地建设工作。

3.2 实验室建设

积极进行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革新,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实现实验室开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和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1)合理制定实验教学方案,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切实保障实验环节的时间和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2)不断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倡导产学研结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3)积极扩大实验室开放时间、开放范围和开放的内容,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4)全面提升实验室在产学研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

3.3 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

加强各类实习基地建设,建立丰富的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各类校内外实习基地,并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要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要紧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选择和建设实习基地;根据实习基地情况,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实习教学方法。

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目前已与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中钢集团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洛阳北方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洛阳美术陶瓷厂、河南柴油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险公司、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三门峡天元铝业公司等企业共建有十多个专业实习基地。这些基地覆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等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和实习场所各种加工方法设备先进、齐全,管理规范。多年的教学实习实践表明,健全的实践基地不仅起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能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同时又让学生充分了解现代企业生产过程及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为今后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根据现代工程教育的“回归工程、回归实践”的要求,材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材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从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质量控制、校内实习基地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开放实验室提高技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训练等方面进行完善,应对其内容、运行及质量实施管理,应从师资队伍、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方面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惠,廖炼忠,郭磊.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规范的建立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17-119.

[2] 张文生,宋克茹.“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77-79,92.

[3] 金龙.工程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

[4] 叶志攀,金佩华.中国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74-77.

[5] 叶鉴铭.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

作者:基于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的材成专业实践教学①

上一篇:营销市场管理论文下一篇:高校会计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