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国际贸易论文

2022-04-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实战型外贸人才培养工作室”项目(编号:2014MSGZS188)的阶段性成果。摘要: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行业已变成了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完全竞争行业。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险管理国际贸易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险管理国际贸易论文 篇1:

风险管理视角下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

[摘 要]经济全球化加快了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带动了国际贸易物流业的发展壮大。物流公司不断创新自己来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及质量来增强竞争力,但这样也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阻碍了物流公司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分析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存在的风险,并提出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

[关键词]风险管理;国际贸易物流;创新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2.112

1 国际贸易物流

1.1 国际贸易物流的涵义

国际贸易物流通俗来说就是国与国之间进行国际化商品及服务的流通交易,主要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项,因此也被称为进出口贸易。

1.2 国际贸易物流的基本特征

一是高运输能力。国际贸易是跨国交易,涉及的区域比较广泛,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交易的基本手段与保障,需要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来保障进出口商品的安全,同时需要具备高运输能力来加快商品的周转,不断提升国际物流服务效率。

二是高信息化。国际物流主要是通过国与国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协调来顺利完成交易的。成本、费用的节约与控制及商品的安全运输是物流公司关注的重点问题,因此强大的信息系统及其信息透明度对于物流过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高标准化。国际贸易物流涉及众多国家,而各个国家对物流制定的标准不一致,因此需要统一国际物流标准来进行商品的运输、仓储及配送。目前,国际上已经对集装箱和托盘的规格和条形码技术方面做了统一规定,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各物流公司的支出,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国际贸易物流的整体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我国国际贸易物流存在的风险现状分析

2.1 物流成本风险

商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与成本一直就是物流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物流成本越高,物流公司存在的风险就越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在的一般工业商品的物流费约占商品总售价的50%,蔬菜及水果等农副产品的物流费约占总售价的70%。企业的物流风险体系的控制效果与企业的盈利是紧密相连的,成本越高,风险越高,盈利就越少。因此,只有大幅度降低我国的贸易物流运营成本,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2 费用控制风险

国际物流成本主要包括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库存成本主要涉及商品的库存、保管等,具体有仓储、保险、货物的损坏、税收及库存商品占用的资金成本。运输成本主要包括运输费用和货主费用。运输费用主要是公路、铁路、空运、海运等方式产生的费用,货主费用主要指在商品运输过程中的处理及装卸费用。费用的获取是否及时、资金的收回是否及时等问题都会对企业造成潜在风险。这些费用的支付程序、谈判细节都会直接影响物流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状况。

2.3 服务落后风险

服务质量与信誉是物流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如果服务满足不了使用者的要求,企业会大大受损。第一,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很多发达国家使用高级物流技术,而我国普遍还停留在POS机和条形码技术。第二,一些商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经营理念落后于现代管理,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将客户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考虑。第三,我国目前的物流业还没有统一且透明的产业政策体系,存在合格人才较少,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3 在风险管理下国际贸易物流的创新措施

3.1 加快我国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货物无法实现在其他国家的快速安全流动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最大“瓶颈”。因此,我国应加强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促进我国进行国际贸易与贸易物流发展的基本保障。首先,我国政府应加大对贸易物流的投资,积极引导与规划企业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快出台统一、透明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与国际物流业接轨的步伐。其次,应加大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院在物流方面的科研技术与成果,全面提高物流企业的技术、运营、管理与服务能力。最后,高素质的物流人才管理队伍是防范物流风险的关键要素,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对在职物流企业员工的培训,吸引并留住高级人才,才能促进国际物流健康快速发展。

3.2 加快我国国际物流的标准化、信息化发展

我国的国际贸易物流业跟不上国际的发展步伐,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因此,必须与国际贸易物流企业的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和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设计,比如说射频识别技术大大提高了国际物流的效率。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现代国际物流业普遍采用信息网络化系统进行管理。比如说,将物流信息全部录入企业内部网络数据库,由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对数据及时追踪、分析与协调,并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需求登记与支付,这样可以减少我國物流企业的风险。

3.3 加快电子商务技术的创新应用

国际贸易企业面对的客户分散于全球,需求也呈现多样性,这样就加大了物流成本的控制难度。因此传统的批量化与规模化商品特点已不能成为企业的重要竞争力,企业必须重塑价值取向,以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现在企业普遍采用B2B、B2C的运营模式,因此物流企业应及时予以响应,重构业务流程,并根据订单要求,创新供应链管理,重点是做到减少订单处理和取货的时间,加快资金的回笼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4 结 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加快了国际间的贸易合作,面对我国在国际贸易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流通效率,最大程度降低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艳.国际物流如何创新型推动我国国际贸易之发展[J].企业文化,2015(2).

作者:于欣欣

风险管理国际贸易论文 篇2:

外贸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初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实战型外贸人才培养工作室”项目(编号:2014MSGZS188)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行业已变成了一个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完全竞争行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国内外经济状况和政策波动,加之企业本身固有的内在缺陷、人员经验等原因,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陡然增加,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国际贸易风险。本文探讨了外贸企业如何进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力求为外贸企业从事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使他们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对风险进行系统有效的管理,避免和降低损失,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

关键词:外贸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

外贸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每笔交易除了买卖双方以外,往往还需要得到国内外的运输、保险、海关、商检和银行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或接受其监督与管理,同时还受到有关国家经济关系、对外贸易政策、措施、法律以及外汇管制等条件的制约,关系错综复杂。其所经营的国际贸易业务中85%为一般货物贸易,产品品种繁杂,目标市场国家众多,对各项产品品种要求、运输要求、单证要求、认证要求和质量要求差异较大,单笔贸易金额较小,履约周期长,信息不对称。加之一线外销人员和公司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这些因素导致外贸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过程中,自始自终面临各种风险。

目前大多数外贸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情况普遍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内部尚未建立由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组成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框架,也没有引入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对策、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概率和数理统计等风险分析工具。很多外贸企业不能在风险度量的基础上,进行经济资本分配及利用风险信息支持业务前台风险决策,實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使企业的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从而帮助管理者实现企业目标。

2.风险管理的分散与无序

大多数外贸企业采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就是将经营中面临的不同风险作为不同的个体来看待,分别采用单独的、不同的控制方法,而不是将风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全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仅仅在几个部门实行风险管理。这样做的问题就在于忽略了风险是彼此影响的,既可能两两对冲也可能两两加剧,而且部门界限间总有缝隙,风险很容易从缝隙中溜走。此外,企业每个部门只从自身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风险(包括有意无意放大本部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这样常使管理层低估或高估风险后果,或者对孰重孰轻无法判断,从而导致企业风险承受能力难以统一,当风险突然出现的时候,缺少应急管理措施。

3.风险管理理念及手段落后

我国外贸企业目前将大量资源应用于事后控制,而对事前、事中控制几乎是空白。外贸企业在交易之前(签约或发货前)对客户的审查及信用条件的选择,以及发货之后直到货款到期日之前对客户及应收账款的监督、管理,几乎就靠业务员的经验和自身的判断来控制,而且控制手段原始、落后,除了投保,别无其它手段。在企业内部,缺乏系统化的风险评估工作,包括风险识别、测评、分析和应对,无法确定当前的风险状况;缺乏对核心内控流程的诊断以及制定相应的内控优化方案;欠缺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组合化管理体系等。

4.风险管理部门普遍缺失

我国外贸企业包括一些大型外贸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导致企业应对风险的时候缺乏手段,平时管理风险的时候缺乏全局性、动态性、制度性和协调整合性。这是我国外贸企业屡屡因为风险管理缺失,最终造成重大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5.员工风险管理能力薄弱

外贸企业员工普遍存在缺乏风险管理能力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培训造成的。员工缺乏风险管理能力可以用笔者以前所在外贸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调查中支付方式的选择来说明。这次调查表明,有50%的业务员在出口合同结算中选择T/T 或 D/P,而在进口合同结算中,有60%的业务员选择L/C,只有30%的业务员选择D/P 或 T/T,这说明二点,一是业务员选择的支付方式,有利于客户的多。但事实上,支付条款是合同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同时也是国际贸易中,贸易风险发生最多的环节。二是说明了我们外贸企业风险意识和国外企业相比有差距。我们进口,外商要求开L/C,要用银行信用作保证,我们出口,L/C的采用反而少,多数出口合同是商业信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外贸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和管理措施设想如下:

1.风险管理职能部门设计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实施企业的实时内部控制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手段。因此,要考虑外贸企业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实际情况,设计利用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融入企业的整体内控制度之中。为此要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和法律事务部等。

风险管理部门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它要与其它部门共同构成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部门由总裁亲自负责,有一定的独立性。风险管理部门要做好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的桥梁,以保证公司的最大利益。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特别要注意三项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库存风险以及部分账外科目风险(重点是衍生交易风险、相关交易风险等)。这三项风险的共同特点是涉险金额大,管理人员往往职责不清。

风险管理部门要有专人负责,即设立“风险经理”。每个“风险经理“负责一种风险(或一类相关风险)。他们有责任互相协作,根据已经确立的企业目标,在企业层面上不断改进风险战略、风险管理过程与风险度量方法。他们相互分享有关知识和最好的经验,以便企业能一次性地学习并获得这些智力资本。

法律事务部也要有专人负责,进行合同审查和案件处理,参与企业涉及法律问题的重大决策讨论,及时处置本企业向对方主张权利等可能引发纠纷、诉讼及仲裁的情形。案发后与外聘律师协作办案。全面认识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预测法律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确定引发法律风险的根源以及控制法律风险。利用分析结果,从涉险的部门入手,针对引发风险的根源制订控制措施,形成和实施风险控制计划。对风险的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改进,为下一周期的风险管理提供修改意见。

2.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结合外贸企业自身的业务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建立一个外贸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模型,模型中建立专职风险管理机构,明确职责。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模型参见图1.1.

在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模型中,风险管理部在企业中处于一个较高位置,是企业中负责风险管理实施的主要部门,被赋予适当的检查考核权力,这样有利于其开展工作,减少阻力。风险管理部直接对总裁负责,部经理为企业高管。在实施风险管理的时候,一般采用几上几下的方式:

a.由风险管理部牵头,由各个业务部对其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自我识别和评估,將结果上报给风险管理部。

b.风险管理部综合各部门的情况,进行整体评估,补充各部门遗漏的风险和企业整体的风险,并据此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建立风险管理流程,将应对措施落实到各业务部的业务流程中。之后将此结果传递给各业务部门。

c.各业务部门得到应对策略和流程控制指示后,结合部门实际,将风险管理流程融入到业务流程中,确保风险管理的实施。并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将评估结果反映给风险管理部。

d.风险管理部对各部门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价,据此对各责任人进行考核,然后根据实施的效果对风险管理进行改进,再将制定的改进措施传递到各业务部门。如此不断循环。

3.建立基于内部控制的完善的外贸业务流程

建立科学完善的外贸业务流程,可以根据以下两个流程的思路:

a.商务风险管理循环流程(如图1.2示)。这一循环过程的核心因素,即制定战略所需的信息,促进了所有其他任务的实施,相当于“用事实管理”。

*此处括号内可以是信用风险,也可以是合同风险,总之体现分类风险管理决策的原则体系。

结合外贸企业的具体情况,建议采用三维立体框架,即组织、项目和流程的三维系统(如图1.4).,并以内控制度过程循环的动态结构理念充实,形成一个比较接近外贸企业现状的外贸业务管理循环过程。最后要考虑常规/非常规事件加以调整。这样,把静态、动态两种结构的思考方法和以上两个通用的、概念式的流程综合起来,转化成企业自己的具体的管理循环流程。比如,外汇管理循环流程、库存管理循环流程、合同管理循环流程、应收账款管理循环流程等等,在外贸企业中逐步付之实践。

4.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建立一整套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可以说是风险防范的第一道警戒线,所以,外贸企业应当注意建立全企业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风险管理预警体系一般包括5个方面:a.风险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信息收集与存储子系统和信息处理子系统。b.风险推断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对风险因素、机会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评估并预测其发展趋势。c.风险识别系统。包括风险识别、评价、跟踪监督。d.风险信息输出与警报系统。该系统输出预警信息,进行对策提示,在风险达到临界状态发出警报。e.风险对策系统。一旦发生风险,系统将根据经验、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及时进行风险评估,确立防范目标和行动准则,调用相应的风险规避方案和进行方案选优。

5.提升员工风险管理能力

员工风险管理能力是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外贸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提升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

a.进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培训。企业可以请风险管理专家教授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首先让员工认识国际贸易风险的根源、成因、要素、特征和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等。其次,对内部控制架构和制度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和经历,最后让业务员掌握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提高国际贸易风险识别能力、分析能力、评估能力、预警能力和管理能力,熟练掌握风险规避、风险转嫁、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保险等风险管理策略。

b.加强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企业通过让员工接受国际贸易知识、法律知识、金融知识、商品知识等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员工精通国际贸易业务规则,熟悉各种专业知识,为风险管理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6.提高信息的收集能力

风险管理部应广泛、不间断的收集与本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部、外部信息(包括历史数据、战略信息、财务信息、市场信息、公司运营信息、法律信息等等)和未来预测。风险管理部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以便有效利用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风险管理预警信息系统,将收集的信息在系统中运行。为此风险管理部要建立广泛的信息网络,高效的内部信息交流机制,拓宽风险信息调查渠道。

7.建立应对国际贸易风险的快速反应能力

国际贸易风险经常是突如其来,有时连信息预警系统都来不及反应。为了避免措手不及,外贸企业必须制订应急应变措施和危机处理的机制和程序,对处置紧急风险情况时的领导机构设置、人员、责任分工和权限都有周详的安排;按照风险的危急程度,分层次预先制订包括在最坏情况下,可能做出的决策在内的一些风险对策;准备好充足的可以随时调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其它资源;充分掌握供紧急情况时使用的资源,以应对多重风险的袭击。

外贸企业面临的各种国际贸易风险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希望通过企业层面的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与企业的战略决策、经营活动统一起来,运用真正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方法去管理关键性的风险与机遇,从而使企业能够在变动不定的经济环境中最大限度的利用机遇、避免损失,最终确立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冯斌编著.出口风险管理实务(第二版[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10.

[2]吴建功.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建设问题[J].特区经济,2008(04).

[3]吴浩波.基于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吴浩波(1972.1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宏观经济和社会经济。

作者:吴浩波

风险管理国际贸易论文 篇3: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使得国际贸易日趋频繁,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接触不断增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渐接轨,以上转變在为我国企业发展提供宝贵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国际贸易风险。在此背景下,积极研究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内涵,认清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结合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中的现有问题采取科学可行的改进策略有着极强的必要性。

关键词: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增强,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也随之加深,这使得我国企业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实现成长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种潜在的国际贸易风险也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若无法有效控制国际贸易风险对自身的影响,不但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更会对国内、国际行业市场造成一定的扰动。因此,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应积极研究国际贸易风险管理问题,并采用真正科学有效的风险规避与控制策略。

一、国际贸易风险概述

1.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与产生背景

国际贸易风险使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面临多种风险,而在企业的国际贸易经营中这些风险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国际贸易风险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生背景分别如下:(1)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源于各国贸易磨擦的加剧、反倾销案件的增多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存在。其产生与当前复杂多变的世界贸易关系和政治局势息息相关,经济全球化势必会引起世界贸易自由化,在这样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合作密切,因此而造成的排他性贸易保护措施屡见不鲜;(2)操作风险。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条款是通过贸易术语进行表达的,对贸易术语的准确解读,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所在,但如果双方在语言和贸易习惯上的差别难以消除,便会因此而带来相应的操作风险。该项风险的产生多与对客户所在国的语言、文化、政策背景了解不足以及对客户本身的调查不充分有关;(3)汇率风险。在国际贸易中,因国际外汇市场的波动而上下浮动,导致企业实际收入也随之波动的风险为汇率风险。汇率风险的产生与国际政治局势、经济形势、各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有很大关系,是国际贸易中一种不可避免的风险。

2.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风险日趋复杂多变。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国际贸易风险进一步升高,一些国家因信贷政策发生变化,消费品市场发生萎缩,进口能力被削弱,部分国家更是因汇率变动显著而导致一些行业出现付款意愿降低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坏账率不断提升,其数量甚至大于发达国家的10倍乃至20倍,因国际贸易风险而蒙受损失乃至破产倒闭的企业不断增多。作为国际贸易风险的“重灾区”,我国应加强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研究与控制,外贸企业更应不断完善自身风险识别与防控机制,以维持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二、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现状

1.风险管理意识缺失

风险的识别、防范与控制是外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外贸企业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盲目开发海外市场、扩张经营规模、抬高成交量的同时,却往往很难对贸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及时、准确的识别,即便认识到风险的存在,也通常抱着侥幸心理而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保证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基础,目前在我国的外贸企业中还普遍存在风险防范组织不健全、职能缺位的情况,且相应的规章制度建设工作也十分滞后。以往,我国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风险的防范通常是依靠外销员的监控与管理,因此外销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直接决定了企业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如果外销员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风险,那么外贸企业的经营就很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3.风险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手段普遍较为落后。首先,信用管理手段有效性偏低,对客户的资信情况了解不足,被客户利用假单据、假发票、假合同欺骗的情况屡屡发生;其次,部分企业对风险情报的收集手段较少,对客户的经营状况、注册与商业登记情况、业务范围和经营现状等调查的不够深入,加上对目标市场的经济、政治、人文、法律背景了解不全,这些都使企业很难及时有效地识别、规避相应风险。

三、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改进策略

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改进,应从风险信息收集、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三个方面做起,对此应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树立风险意识 强化风险信息收集

树立风险意识是提升国际贸易风险管理效率的主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强化风险信息的收集,能够帮助企业正确识别风险的类型与发生的可能性,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商业情报网络。企业应通过协议的方式与同行业或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联合收集商业情报,利用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丰富情报收集触手,以及时获取国际贸易中的风险信息,采取科学有效的规避与预警措施。除此之外,企业还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尤其是产品类型,积极开展国外市场调查活动,了解目标市场中消费者的喜好、产品的供求现状,同时对相应国家的政策、经济、人文、法律环境进行充分调查,以上述信息作为企业对外贸易和贸易风险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2)拓宽风险调查渠道。外贸企业应积极拓宽风险信息调查渠道。对于这一点,有三种方法可供使用:一是可通过境内银行了解合作方的信用情况与其所在国家的汇率变化趋势;二是可委托专业的资信调查公司对合作方的信用状况进行全面调查;三是可通过驻外领事馆的商务部门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

2.完善管理机制 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如果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外贸风险事件,外贸主体就会被风险损失侵害,所以作为外贸主体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开展防范,通过一些技术性措施将风险事件的危害性降到最低。尽可能地减缓事故造成的影响,消除因危机事件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对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做法:

(1)努力完善企业监督机制。随着现代外贸企业对外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张,多种多样的经营产品不断推出,经营方式也逐渐变得更加繁琐。只有不断加强企业对外经营的监督管理才能有效抵挡各种风险的侵入,通过建立健全业务监督机制,可以有效控制各个贸易项目流程、各个部门中的风险因素,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确保他们按着制度、责任目标来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在涉外经营活动中,如果发现违规的操作行为,必须立刻给与制止和纠正,并对当事人进行应有的管教,对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嚴格追究责任,只有提高监督的有效性,才能防止各类风险的发生。

(2)完善风险监控机制。企业抵制风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不断加强风险监控机制。外贸企业风险监控的对象主要是涉外经营中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风险损失,这些有的已经显现,有的暂时还不确定能否出现。而对此实施有效监控可以让国际贸易主体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制止风险事态的继续发展;有效监控风险损失还可以提升国际贸易主体风险处理的技术性,最大限度减轻危害和损失。

(3)完善风险快速反应机制。目前,国际贸易风险存在极大的游移性,风险变得难以捉摸,不可预料。对于一些突然发生的风险,如果外贸企业没有良好的风险快速反应机制,后果不堪设想。只有建立和完善外贸风险快速反应机制,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对意外风险形成强有力的抵制,这也是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图存自救的重要策略之一。首先,为了处理紧急风险事件,要成立外贸风险快速反应机制的组织领导机构、对机构中所有人员的责任、权限进行明确的分工;依据外贸风险的危机程度,按等级、层次进行一些对策的制定,包括当一些风险事件发生时,企业应及时做出的决策,结合可能出现的情况预备数套风险处置预案、行动规程和计划;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做出统筹安排,确保自己能够强力对抗各类风险的侵袭。作为外贸主体,还要加强后备措施建设的完备化,让自身在紧急情况下拥有丰富的后备资源和措施可以使用。

3.创新应对手段 及时转移风险

创新和丰富国际贸易风险应对手段,可及时转移风险,以减少自身损失,为此企业需要在风险的承担上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总的来说,灵活、合理地搭配应用风险转移手段,对于风险的规避和损失的降低是十分有效的,目前,可供企业选择的风险转移手段主要有:

(1)货物运输保险。国际贸易货运路途遥远且耗时较长,运输过程中风险隐患较多,为转移这类风险,可投保货物运输保险,由相应的保险公司来承担该部分风险。如此一来,若货运途中出现损失,企业可从保险公司处获得一定比例的赔偿,进而减轻自身经济损失。

(2)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是由国家提供基金,经国家认可的保险机构向出口商提供的一项非赢利性、政策性保险业务。出口信用保险可承担企业的一部分境外买房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以保证企业出口的商品能如期、安全运抵目的地,并及时收回货款。

(3)国际保理业务。保理业务给买方客户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付款条件,可使外贸企业比较容易获得国外定单,促进产品出口。与此同时,保理机构以一定的信用额度作为保证,外贸企业无需担心国外客户因拒绝付款而造成的财务危机。通常,国际保理业务比较适合正处于国外市场开拓阶段的外贸企业。

(4)银行保函。银行保函即银行保证书。在国际贸易中,出口企业可要求进口方向银行申请延期付款保函,以确保在进口方不能按规定时间交付货款时银行可代为付款。银行保函的形式较多,外贸企业应根据业务类型和特点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函,以最大限度维护自身利益。对于不能提供银行保函的情况,应采取备用信用证作为弥补。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际贸易中,风险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通过合理、有效的识别、控制与转移策略,是能够将国际贸易对企业的影响限定在可控范围内的。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应准确把握国际贸易风险的内涵,并认识到国际贸易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照自身业务内容和以往的国际贸易经验剖析国际贸易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风险信息的收集、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和风险的转移三个方面采取改进措施,以不断提升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风险规避与防控能力,维护企业经营秩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欣欣.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曾孟夏,赵彦云.产业贸易风险监测系统:基于国际竞争力的设计——以机械设备制造业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4(8):47-57.

作者简介:刘佩东(1994.05- ),女,黑龙江省铁力市人,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2级学生

作者:刘佩东 郑权

上一篇:房地产经济国民经济论文下一篇:行政公益诉讼思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