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论文

2022-04-15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与传播的理想,也是新时期中国的“文明之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不断提升共同构成中国梦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的个体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即将展开的绚烂的新篇章,也是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个体文明是新文明时代下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主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梦论文 篇1:

实现中国梦要把握好“中国时间”与“中国效率”

【内容提要】 中国道路是一条缔造全体人民福祉的前无古人之路。这条道路充满了光荣与梦想,同时又充满了荆棘与挫折。为了走好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而要体现这种精神和力量就必须把握好“中国时间”和“中国效率”。

【关键词】 中国梦 中国时间 中国效率

【作者简介】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11月29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向全世界表达了心愿:“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013年3月17日,刚刚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同时指出,要实现中国梦,还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笔者认为,要体现这种精神和力量必须把握好“中国时间”和“中国效率”。

一、“中国时间”和“中国效率”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二。对于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就是目前我们要走的中国道路。

现代社会的经济法则告诉我们,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高效率的劳动可以用最少时间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这样可以节省劳动力与时间,获得更多更大的额外收益,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众所周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个口号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后成为“深圳精神”的象征,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甫立时期的时代最强音。时至今日,经过岁月的酝酿,这句带有深刻哲理的话已经成为中国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辉映过去,又烛照未来,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仍极具指导意义。尤其在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和体认时间的意义和效率的价值,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仍然是我们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二、“中国时间”饱含着对于改革发展的焦虑与渴求

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的今天,时间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财富所能涵盖的范畴,而效率如同生命一般的价值优先性,也已经有了更多可阐释的空间。

所谓“中国时间”指的是与计划和管理相联系的社会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两个100年”是我们民族复兴的最大时间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一切在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工作的人们都该牢牢记住这一时间,并严格按照这一时间表的要求规划和实施自己的工作。只有“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各方面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当下时空中的“中国时间”,延续的仍然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暗含的仍然是时不我待的稀缺感、紧迫感与焦灼感,只不过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时间观念,今天的“中国时间”所饱含的对于改革发展的焦虑与渴求,已经更上一层楼,达到了另外一重境界。

如果说时间就是金钱,那么今天的“中国时间”就是一种资本,而且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资本。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确缔造了巨大的辉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话语权越来越具分量。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发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制造了一些问题,同时掩盖了一些问题,这些老问题和新问题叠加在一起,像一个魔障一样阻挡在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而致命的问题在于,留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时间不多,我们必须在纷纭复杂的问题面前,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快刀斩乱麻,冲破改革停滞不前的“珍珑棋局”,将改革从深水区的踯躅徘徊中推向新的康庄之路。

三、“中国效率”将发展效率和公平摆在同等位置

若想在有限的“中国时间”内缔造一番伟业,则必须仰仗“中国效率”的奋发。“中国效率”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中国速度”。办好中国的事情,妥善处理好当下复杂纠结的矛盾,关键在于发展,如邓小平所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党的十八大报告也着重指出,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而发展没有一定的速度是万万不行的,只有排除万难,提高发展速度,才能为我们从容解决棘手问题创造机遇、提供空间。

二是“中国公平”。速度不是万能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导向正面、积极而公平的中国效益。当年的“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体现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观。而当下时空中的“中国效率”是否仍然需要延续“效率优先”的理念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重返历史的现场。当年之所以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观,主要原因在于当时效率问题是主要矛盾,公平是次要矛盾,而且改革的帕累托改进效应,令几乎所有人都成为改革的受益者,公平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没有凸显出来。在“存量改革”阶段无可挽回地逝去,进入到“增量改革”阶段之后,效率尽管仍然是主要矛盾,但公平问题却俨然已经坐大,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重大问题。因此,今天当我们谈论“中国效率”的时候,不得不逻辑性地谈到“中国公平”,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的那样,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习近平同志在今年五一前夕与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亦强调,要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显然,科学发展的时代,带着中国梦发愤图强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将效率和公平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认真对待。

四、“中国时间”与“中国效率”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在中国重大的改革发展问题上,“中国时间”与“中国效率”非但不产生抵牾,反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譬如说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等,有关的公共讨论已经年深日久却长期悬而不决,亮出“中国效率”的锐气与穿透力显然是必要的,这不仅不会损及公平,反而有助于弥合社会公平的鸿沟。

走在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上,我们应是充满自信,有底气的,但这种自信不能是虚妄的和盲目的。真正厚重的自信,应建立在对中国现实的精确把握与审慎拿捏上,因此“中国时间”与“中国效率”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决策前提。此二者就像承载着我们在中国道路上大踏步前进的两驾马车,又像是瑰丽的中国梦的一双翅膀,它们本身也就成了中国道路和中国梦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周 俊

作者:赵振宇

中国梦论文 篇2:

中国梦:中国的“文明之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与传播的理想,也是新时期中国的“文明之梦”。实现中国梦,需要不断提升共同构成中国梦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的个体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即将展开的绚烂的新篇章,也是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个体文明是新文明时代下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主体。社会文明是新文明时代下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愿景。实现中国梦需要个体文明和社会文明双轮驱动。整体性的社会文明,需要通过个体文明得以实现,需要依靠个体文明的提升来保证和推动。只有公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才有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来实现中国梦,需要从“正、善、学、行”四路出发,培育具备“四心”的现代文明公民。

守正之心,指的是立起公民文明素养的主心骨。正,有基准、忠正、正明之意。“守正之心”,就是要守住为人处世的“基准”,做人做事要“忠正、正明”。一个具备现代文明素养的公民,既要做到自身“正”,也要主动纠正“不正”。如何“守正”?根本的一条在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支柱、为行动导向,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公民符合现代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三观”,走堂堂正正之路,行堂堂正正之事,做堂堂正正之人。

崇善之心,指的是构建公民文明素养的伦理观。善,有美好、善良之意。“善,德之建也。”“崇善之心”,就是指一个具备文明素养的人,要有善心、善德、善念、善行,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带动、培育社会的善心、善德、善念、善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如何“崇善”?根本的一条在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具体来说,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通过学习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即通过崇善、近善、养善、行善,做到待人处世有同情心、有同理心、有感谢心,做一个有爱心、有良心、有仁心的新时代公民。

向学之心,指的是拓宽公民文明素养的增长源。“人不学,不知义”。现代社会的文明公民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才能走向文明的彼岸。如何“向学”?根本的一条在于学习国家大政方针,学习中央主要精神,学习优良传统文化,学习时代先进个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社会规范。知识不等于修养,能力不等于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应该多学习民族风貌、时代风格、社会风范、国家风纪,这是现代公民应具备的文明精髓。总而言之,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项内容、多个层面的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文明素养,做一个现代的文明公民。

力行之心,指的是笃行公民文明素养的实践路。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更高程度的社会文明需要每个公民身体力行。个人品德的形成离不开实践,要成为一个文明人,落脚点就在于“知行合一”,“行胜于言”是真理。如何“力行”?根本的一条在于努力做到助力良好社会风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坚守社会诚实诚信,维护和谐社会秩序。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也是强大的;是有限的,也是无穷的。雷锋、焦裕禄、孔繁森、郭明义……作为个人,他们的力量是微弱的有限的,而作为站在道德高地上的时代楷模,他们的感召力又是强大的无穷的。如果我们都能尽力做到百读不如一悟,百悟不如身行,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建设“文明社会”添一根柴,点一盏灯,文明程度更高的现代社会就一定会更亮、更暖、更美。

传统中华文明以“仁、孝、诚、爱”为核心,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源流。在现代文明培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价值理念元素,有助于通过“四德”工程来厚植社会文明土壤。

个人品德:以“仁”为核心的个人修养。“仁”就是“爱人”。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不仅对个人修养提出要求,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不同层面在不同场合对此有过论述。对官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心和官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领导干部要画好“良心圈”这个人生的“金圈”“银圈”。对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还将以“仁”为中心的个人品德扩展到外交领域,使之上升为我国外交的“国家品德”“民族品格”。他说,仁爱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理念,“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就是要始终坚持“睦邻友好”“互利合作”。“仁”不仅是提升个人文明素养的道德标准,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应该是实现中国梦的最基本的社会文明土壤。

家庭美德: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生活。“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美满的家庭生活要从“孝”开始,家庭美德要以“孝”为核心。“孝道”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支撑国家和民族强盛的一块重要基石。尊老愛幼、热爱祖国、心怀抱负的道德要求,是孝道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多次谈到“孝”,更是身体力行诠释“孝”的真谛,树立“孝”的典范。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讲话中,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职业道德:以“诚”为核心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是社会文明的风景线。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则体现着现代劳动者职业道德的精髓。工匠精神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神品质,核心价值理念就在于一个“诚”字。“诚”是指敬业,对所从事职业有敬畏之心,视职业为自己的生命;“诚”是指精业,精通所从事的职业,做到技艺精湛,力争在行业细分领域做到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诚”是指奉献,对所从事职业要有担当精神、牺牲精神,不急功近利、不贪图名利。年轻人是未来的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殷切期望年轻人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这是对年轻人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的期望和嘱托。因此,“诚”作为工匠精神的核心,展现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体现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的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以“爱”为核心的正向能量。在社会公德中,“爱”是最伟大的精神,也是最温暖的通行证,凝聚着道德的正能量。这个“爱”,就是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大爱”。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密不可分,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责任编辑:陈伟龄

作者:叶南客 李义波

中国梦论文 篇3:

为中国梦喝彩为中国梦干杯

戴振之

作者:戴振之

上一篇:艺术教育论文下一篇:系统解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