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与中国梦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当代青年与中国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多元文化伴随经济、政治全球化冲击我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部分大学生群体出现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中国梦”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它赋予传统文化认同新鲜活力,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注入正能量。

第一篇:当代青年与中国梦论文

成就“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在中国的科学实现与发展

提 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武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有在实践中构建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熏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生机和活力?熏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科学实现

作者简介胡 巍(1976—),男,江西铜业加工事业部助理政工师。(江西南昌 330029)

一、中国梦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精髓。实现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熏是马克思主义者最崇高的奋斗目标。

总结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由最初批判继承的18世纪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1867年《资本论》、1875《哥达纲领批判》的发表,无不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有朦胧到深刻的理论演进过程。尤其是在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用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变成现实之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更是捍卫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中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农村包围城市建设新中国、大踏步发展并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等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1978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党的思想路线再次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具体的统一,实现了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的高度统一。在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更是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旨、任务、目标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提升到了一个新境界。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继承先哲的科学思想,立足中国实际,放眼世界未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瞻远瞩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无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初衷,还是从先哲们不断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终极目的来分析论证,中国梦思想都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觉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发展理论、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行动纲领。

二、实现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在中国的实现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早就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延续并发展了这一理念。毛泽东早在1938年就明确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双向内容,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实践活动,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问题?鸦二是又要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使之马克思主义化,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是双向互动的,而且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不断成功解决前进路上面临的艰难险阻,不断实现着中国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思想回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中国革命”的时代命题?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时代命题,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二)理想与现实相结合

中国梦是历史的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所以,邓小平说:“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毛泽东革命“两步走”和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使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路线图清晰可见。

毛泽东阐明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中国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了百年以来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第一大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为中华民族复兴设计了“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渴问题?鸦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鸦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个人与社会相结合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创造空前的自我发展机会,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中国人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对于每一个期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来讲,中国梦目标实现的同时,也确保“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最广大人民才能实现,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最广大人民的梦,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和目标稳步前进。

三、实现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纵观人类思想理论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无不反映出先进理论对科学实践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科学世界观完整的理论形态,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中国改革发展新阶段形成的理论成果,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深刻把握与回应。中国梦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概括,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执著与努力,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自觉与坚定,标志着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是中国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国学说的新发展,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思想理论宝库的最新贡献。

责任编辑:邵猷芬

作者:胡巍

第二篇:“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

摘 要:多元文化伴随经济、政治全球化冲击我国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部分大学生群体出现传统文化认同危机。“中国梦”具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底蕴,它赋予传统文化认同新鲜活力,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注入正能量。用“中国梦”引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新型媒体,复兴优秀传统文化,可有效消融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

关键词:“中国梦”;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认同危机

中国的传统文化认同问题,生发于鸦片战争时期,与“中国梦”的开启高度一致。如今,该问题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已形成亟须解决的认同危机。中国传统“文化”含教化之意,冯友兰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理解为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而非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类宗教);本尼迪克特则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1]。本文立论采用本尼迪克特观点,即文化某种意义上等同民族价值系统,由整个社会的价值信仰、思维模式、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等组成,涵盖政治、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由于“中国梦”覆盖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因此重视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现状、从“中国梦”视域解读并通过中华民族共圆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注入正能量,是与时代韵律共振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

作为一种集体人格,文化从精神层面塑造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文化认同塑形的过程中,当代大学生这一认同主体深陷价值冲突和文化转型风暴,对外来文化的辨识、选择、认同和吸纳过程中,文化认同极易失重。这反映出认同主体自身文化自觉程度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外来文化认同狂热,政治认同匮乏。

首先,狂热认同外来文化。改革开放浪潮下,对外来文化泥沙俱受,传统文化“坐了冷板凳”,认为国外月亮比国内圆的人愈发众多。出国留学被称为“镀金”;学者热衷外来荣誉、商人青睐西方富豪排名、艺人以登他国艺术殿堂为傲;不少大学生对国外品牌如数家珍,对国货弃之如敝屣,他们生活西化,认为是“小资有范儿”;有的大学生为一部IPAD缩衣节食,谓之生活必需品,对西方作品趋之若鹜,对中国制造避之若浼;热衷“洋节”排斥传统节日等。当人们自由地在本国品尝法国星巴克、日本料理、韩式烧烤;当人们穿着相似款式的衣服,谈论类似话题,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别就在统一化和标准化的生活节奏中不自觉淡化了。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甚至叫嚣全球化的脸是美国人的脸。

其次,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匮乏。2004年8月26日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2]部分大学生“有目标,无理想”,无法回答“为什么活着?”“读书为了什么?”甚至制造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俚语。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画上等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随着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享乐主义等思潮的蔓延,人们原有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任、政治信心”崩塌。2009年某调查显示大学校园里出现信仰挑战,“50%的学生信奉自由主义,27%的学生选择了宗教信仰,只有16%的学生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3]。大学生对国家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关注度也令人担忧,大部分学生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知是“那是领导的事,我们管不了”。政治信仰的缺失直接派生出对政治活动不热心,入党动机不纯等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缘由

首先,互联网文化压倒传统文化。互联网时代独有的开放性话语权、海量的信息化形成互联网文化,带给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认同严峻的挑战。目前互联网的话语权垄断在西方国家手中,他们发布传播的网络信息存在极大的片面性,譬如战争、贫困、腐败总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民主、自由、繁荣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属。部分国家通过网络强行干涉他国内政,制裁他国独立发展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互联网改变了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生活方式,也决定了其观念意识、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的转向。当思想意识超前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份额自然会萎缩。

其次,曲折前进的历史震荡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1840年,中国人“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4],文化认同问题同期显现。自新文化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史上首次文化启蒙,西方文化思潮未经过滤直接压境而来,在缺乏正确价值导向的同时,思想过度激进、文化蛮横嫁接,造成人们对文化选择和文化认同的怀疑和迷茫。“更为严重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和启蒙主义的结合,导致了人们对于制度移植的热情,与此同时,遮蔽了现代性必然会提出的文化认同的严峻问题”[5],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萌芽。伴随第三个五年计划,“文化大革命”发动,新中国的文化建设被迫中断。思想的钳制和传统价值观的颠覆简单粗暴地割裂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颠覆了文化认知,文化传承出现断层。1978年,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席卷全国,中国人痛定思痛后回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艰辛必然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产生震荡。

最后,文艺作品的导向功用失衡。习近平强调,“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6]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文艺若做了市场经济的奴隶,势必诱发文化荒漠。当代中国文艺市场世俗化严重,将一些在西方本土文化中被唾弃的文化垃圾捧成香饽饽,一些媒体甚至出现了贬损崇高、褒扬庸俗的现象;快餐式文化加快了颓废萎靡之风的盛行;部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国粹丧失兴趣,排斥高雅艺术,偏爱大众消遣文化;当整个文化市场浮躁成风,无法引领当代大学生正确文化认同,认同危机必然显现。

三、“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的引领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7]“中国梦”之所以能引领当代大学生正确确立传统文化认同观念,源于“中国梦”生发于传统文化的理念和底蕴中,更源于“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实实在在的生存梦、生活梦、理想梦、强国梦。“中国梦”具有聚流成海的魅力,并已然得到当代大学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因此,用“中国梦”引领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可信且可行。

首先,依托“中国梦”理念全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认同危机源自价值观缺失,因此必须“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又密切回应时代和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能够成为中国人所愿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整个人类共同利益的新的价值体系。”[5]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基奠;中国革命和建设层面上,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通过亲和、渗透、协同的途径,除利用大众媒体的便捷优势扩大舆论覆盖面外,各级党委、政府应带领各行各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为评优的政治原则和价值标准并建立健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制度机制、监督机制和示范机制。“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8]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合法化、中国特色文化大众化,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必然得以重构。

其次,围绕“中国梦”开展中国文化产业。第一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典范。“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其象征景观。他们是民族形象的一部分,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思想、技艺和情感交集的一部分。”[9]作为代表每个美国人都共同期盼的美国梦的符号,迪士尼的创造动机即美国梦想成真,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不仅凝练了美国历史,更象征了美国精神和文化认同。十八大后,中国提出并重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到全体同胞空前一致的认同,但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孱弱的,中国迫切需要建立像迪士尼那样的以国家精神为创造源泉的文化符号。第二要建立健全中国文化产业法律保障机制。中共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把行之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法定化,健全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规范。”[10]《文化产业促进法》为公共文化产业提供了保障基线,可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直接斧正我国目前文化产业的病态和脱轨,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营造健康环境。

再次,跟随“中国梦”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紧抓校园媒体工作。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1]一个国家的主流媒体对内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对外展现国家综合实力、传递国际诉求与态度。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率先改革,成为懂技术、有内涵、公信和传播并重的新兴媒体集团,自然可为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导向出力。同时校园媒体也应跟随这一理念进行创新,校园是大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宣传媒介,紧抓校园媒体建设,可增加传统文化宣传力度,能协助校园文化软硬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份额,可加深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感性的认同加上理性的分析有助于增强其国家认同感、政治信仰力、社会公德心,进而消解文化认同危机。

最后,发扬“中国梦”“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和而不同”是所有事物发展的规律,倡导“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具有现实意义。中国人民的理想、价值观,深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与时俱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百年目标中的“小康”就源于《礼记·礼运》中的概念,这一理想社会生活状态,由于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人民社会心理,故能被广泛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没有办法在脱离了特定了历史、空间而复制的,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要正确进行文化学习借鉴,保持自身的文化个性;要科学看待传统文化,“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融会贯通,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就可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日报,2004-10-15.

[3]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杭州:浙江大学,2009.

[4]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3-

04-26(8).

[5]赵剑英,干松春.现代性与近世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J].学术月刊,2005(1).

[6]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DB/OL].人民网,(2014-10-16)[2015-07-

20].http://www.gov.cnxinwen/2014/c/15/com.tat2715747.htm.

[7]习近平.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N].人民日报,2014-07-03.

[8][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84

[9][英]阿兰·R.H.贝克.地理学与历史学[M].阙维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DB/OL].新华网,[2015-07-20].http://news.xinhuanet.com/z-

iliao/2014-10/30/c_127159908.htm.

[11]习近平.共同为改革想招 一起为改革发力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DB/OL].人民网,[2015-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8/18/_112126261.htm.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作者:郭笑雪

第三篇:中国梦是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源动力

摘 要 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中国梦具有科学的内涵,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引领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用中国梦引领青年学生的精神构筑,不仅给青年学生成长提供了精神动力,输入了正能量,也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青春活力和强大动力。

关键词 中国梦 青年学生 精神源动力

Chinese Dream is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to Lead Young Students' Growth

WANG Xiaoxi, CAO Rui

(School of Marxism,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Key words Chinese dream; young students; spirit of the source

1科学的内涵:中国梦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理论基础

1.1 中国梦汇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有机统一,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保障

中国梦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随机地、偶然地产生的。中国梦一直存在于每代中国人的心中,只是时代不同因而具体含义不同。在当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并赋予中国梦符合现代发展阶段和社会环境的科学内涵。中国梦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的内涵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国家当前的基本国情为依据,以国家未来的长远发展为目的,以人民幸福为落脚点提出来的,综合了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了一个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完整的中国梦体系。

中国梦有源头,有现在,也有未来。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中国梦以民族为载体,虽然它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丰满,但不会因为时代变了就出现断流,更不会因为国家领导人的改变或者国家领导人的意志的改变而改变,所以青年学生可以放心地朝着中国梦走。中国梦所呈现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有机统一性,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保障。

1.2 中国梦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辩证统一,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注入了丰富的理论内涵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探索得出来的,历史证明只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国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五位一体”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既是中国道路的精神内涵,又是实现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味着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少走弯路、不走错路,这一阐释明确指明了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道路保障。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也指明了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实质。

中国力量是人民群众的力量。青年学生属于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他们是现在家庭的希望,未来家庭的顶梁柱,凝聚了青年学生的力量,也就间接凝聚了人民群众的力量。青年承载着社会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可塑性很强。中国梦一旦在青年学生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便会在努力实干中开花结果,从而一代代青年会成为中国梦的践行者、传承者和引导者,在中国梦的感召下为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三者的辩证统一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注入了丰富的理论内涵。

1.3 中国梦将国家、民族与个人整合为“追梦”共同体,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指明了奋斗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人中国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为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国梦将国家、民族、个人整合为了一个共同体,实现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实现了国家权力与人民权利的统一,实现了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全体人民共同承担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共同享有中国梦实现后的胜利果实。这一内涵明确指明了青年学生的奋斗方向,只有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统一起来,才能在时代中焕发出青春光彩。

2 强大的力量:中国梦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现实依据

2.1 中国梦整合了青年学生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来自现实。中国梦内含了基于历史、价值、目标等精神因素释放出的精神能量,中国梦整合了青年学生的精神力量,这些精神力量成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性精神力量。中国梦具有精神孕育和精神汇聚的功能,中国梦孕育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同时青年学生的精神活动又传承了中国精神,发展和丰富了中国精神。

尽管随着外来文化和思潮的冲击,部分青年学生的思想趋于多元化,但是代表青年学生主流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始终相互贯通。中国梦的提出,恰好整合了青年学生的这一主流精神力量。随着中国梦的提出,各高校积极展开了对中国梦的学习宣传,中国梦逐渐得到了广大青年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成为青年学生这个群体的精神支柱。

2.2 中国梦整合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

当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存在不坚定性、功利性和多元性,理想信念问题较为突出。中国梦抓住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价值契合点,从人民的立场出发,凝聚人民力量,为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时谈到:“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进步的机会。”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朝着两个100年目标前进之际,青年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大好天地,有难得的历史机遇和社会环境。中国梦的精神内涵让青年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而奋斗,极大地调动了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坚定了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

2.3 中国梦整合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

中国梦提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社会终极价值目标,从国家、民族、人民三个方面构建了新时代的中国社会的终极价值追求。中国梦的精神内核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梦的民族特性、社会主义属性及其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字为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指明了正确方向。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总和,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给当代青年学生一个正确、明晰的价值导向,为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有利土壤。

中国梦虽然统领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但是也不排斥青年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鼓励青年学生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中国梦所具有的价值内涵在青年学生中具有相当强的感召力,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了活力和定力。

3 成长的方向:中国梦引领青年学生成长的精神构筑

3.1 构筑以中国梦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中国梦是国家梦与个人梦的融合统一,广大青年成为承载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历史的要求,国家的感召,人民的期盼。因此,中国梦感召青年自觉担负起践行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将自己的个人梦与国家梦相结合,心怀国家,心忧天下,心系人民,勇于担当,主动挑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在时代的潮流中为祖国效力,为社会奉献,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自身的价值。一方面,要树立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要培养青年的奉献精神。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中国梦引领青年学生担当起国家大梦,并将这个宏伟的中国梦化为一个个细小的个人梦来实现,从而得到中国梦的整体实现。

3.2 构筑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首先,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与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相通相融。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是世界上唯一延传至今的古老文明,几千年里积淀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其次,中国梦增强了青年学生的民族自信,凝聚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不乏爱国人士,古代有屈原为国捐躯,有岳飞精忠报国,近代有李大钊、瞿秋白、邱少云等一大批爱国人士为国献身,爱国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和关键。再次,中国梦激励着广大青年学习发扬传统文化精华。作为青年学生,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幸福需要比较,在发展进步的比较中,客观理性认知中国的文明崛起,在中国自身发展的大踏步前进中,在中国发展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比较中寻找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在自信中找到置身其中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3.3 构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改革创新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和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青年作为时代的先锋,是最富有朝气与活力的一个群体,中国梦强烈感召着青年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一方面,中国梦要求培育广大青年的创新精神,对于青年学生这个极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更加要激发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只有积极进取,敢于批判否定,勇于创新实践,才能在历史中不断前行,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中国梦内涵中的改革创新精神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指引着广大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要爱思考,勤动手,重实践,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实践创新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谱写辉煌的篇章。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梦战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统一性研究”(项目批准号14YJC710042);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不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中国梦认同意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3] 孙来斌.为实现中国梦凝聚青春力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4] 李振跃.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与时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作者:王晓曦 曹瑞

上一篇:电子商务理论课程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论毕业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