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服务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背景下,加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只有意识到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中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产业化服务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产业化服务业论文 篇1:

关于加快沾益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翠峰一水滴三江、珠流万里入南洋”。有“珠江源头第一县”之称的沾益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曲靖市中部,素有“入滇锁钥”“入滇第一洲”之美誉。国土面积2801平方公里,辖5乡3镇、122个村(居)委会、859个村(居)民小组,全县总人口41万。

近年来,中共沾益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冰冻、干旱等严重自然灾害,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发展方式不断转变,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十五”末与“十一五”末相比,全县生产总值从35.2亿元增至96.4亿元,年均增长15.2%;财政总收入从5亿元增至10.44亿元,年均增长15.8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34亿元增至5.43亿元,年均增长18.35%;固定资产投资从25.84亿元增至84.26亿元,年均增长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8458元增至15303元,年均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60元增至4813元,年均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7:54:19调整为23:52:25。

沾益县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已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政策优势。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建立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云南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滇中城市经济圈规划、曲靖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规划、珠江源大城市规划和沾益工业园“一园四片一中心”规划的全面实施为推动沾益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二是区位优势。沾益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贵昆经济圈和成渝经济带的良好叠加区位;加之境内交通发达、通讯便捷,320、326两条国道穿城而过,昆曲高速、曲胜高速、天宣路全线贯通,贵昆、昆柏铁路纵贯全境,电信、移动等通讯全面覆盖,为推动沾益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资源优势。全县拥有煤、磷、铁、钒、钼、镍、石灰岩、白云岩、粘土、建筑用沙等数十种矿产资源,煤储量1.61亿吨,磷矿储量2.9亿吨,石灰岩遍布各乡(镇);水资源总量10.3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3.25万千瓦;独特的气候、绚丽的自然景观造就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沾益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四是产业优势。已初步形成的煤化工、电力能源、冶金、建材、生物资源加工业及优质烤烟、万寿菊、蚕桑、中药材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实力。

五是思想优势。全县干部群众思发展、谋发展的强烈意识和积极向上、干事创业的昂扬精神,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沾益县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围绕建设“云南‘桥头堡’的重要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枢纽、西南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云南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及珠江源大城市集商贸旅游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区”目标,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农业产业化、服务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方式、调结构,增投资、扩消费,重民生、建和谐,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沾益全面小康社会进程。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沾益县域经济发展应从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率先发展,在结构调整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突出工业主导地位,以壮大工业经济总量为目标,以园区建设为平台,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节能减排为重要突破口,着力做强工业经济,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按照“布局合理、产业配套、功能优化、管理科学”的要求,全面开展“一园四片三中心”规划建设工作,全力打造以煤化工为主的花山产业集聚区、以冶金和能源为主的白水产业集聚区、以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西城产业集聚区“三大产业集聚区”,切实把工业园区建成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优势产业的培育区、高新技术的孵化区、招商引资的示范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大力培育煤化工、冶金能源和生物资源为主、机械制造和建材产业为辅的“五大支柱产业”,支持云维集团、东源曲靖铝业、曲靖电厂等大企业进行技改扩能,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发挥产业聚集力。努力破解中小企业发展难题,进一步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创富计划,深入开展企业“五访五帮”活动,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环境,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全民节能减排行动,淘汰落后产能,加大“三废”治理力度,推广资源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工艺,促进工业经济向资源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生产清洁型转变。

(二)坚持统筹发展,在夯实基础中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根本任务,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根本目标,把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根本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按照特色、高效、生态的要求,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在80万亩以上,实现粮食总产3亿公斤左右;稳定烤烟种植面积13万亩,实现产值3亿元左右;种植规模实现万寿菊10万亩、中药材6万亩、商品蔬菜15万亩、泡核桃15万亩、蚕桑10万亩,水产养殖2.9万亩。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加快地方名特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加工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和重大病虫害防治各60万亩,主要作物良种普及率达100%。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引导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以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利干渠修复维护力度,加快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步伐,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大新村庄、新社区、新农村建设及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新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坚持协调发展,在增强活力中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路子,全面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努力形成与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相协调、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服务业体系。

围绕工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以黑老湾战略装车点为重点的滇东北物流中心和以曲靖铝业铁路专用线为重点的白水物流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以珠江源AAAA级风景区为龙头,以海峰湿地风景区、牛栏江德泽水库风景区、九龙生态园休闲度假区和西河公园城市商贸休闲区为重点,大力实施“五点连线开发”,着力建设以珠江源、花山湖为主的生态观光度假旅游区,以七彩谷、海峰湿地、天坑群为主的生态科考探险旅游区,以县城及九龙山、五尺道、松林古城为主的文化休闲旅游区,打造面向西南地区、辐射泛珠区域的有影响的旅游精品路线。围绕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的需求,规范和发展物业管理市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乡村流通工程”,落实“家电下乡”和“汽车下乡”等扶持政策,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围绕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类生活消费性服务业,举办沾益美食文化活动,扶持一批特色餐饮企业,努力打造“辣子鸡”“药膳”等特色饮食品牌。

(四)坚持跨越发展,在提质扩容中推进城镇现代化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围绕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目标,着力打造以老城区为重点的行政办公商业区和以西河片区为重点的商贸休闲区“两个核心区”,建设东风南路和铁路既有线“两条商业带”,打造以珠江源大道为轴心的东南片区、以西河为轴心的南片区、以曲靖火车北站和沾益新火车站为中心的西片区、以大觉寺及黑桥为中心的北片区等“四个城市新区”,构筑连接珠江源大道和龙华大道的快速通道、环玉林山快速通道、曲靖至宣威高速公路沾益段、通往滇东北物流中心的快速通道“四大城市快速通道”,主动融入珠江源大城市和滇中城市群,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根据区位特征、资源优势、人文环境等自然历史条件,区别工业带动、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等功能定位,集中力量打造特色突出、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体系,加快以西平镇为主的商贸运输、信息物流、餐饮服务业主城区建设,以盘江煤化工聚集区和白水冶金能源聚集区为主的工业经济区建设,以大坡、菱角、播乐、炎方、德泽为主的生态农业区建设,完善城镇公用设施,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西平、盘江、白水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完善城市经营机制,加大城市建设融资力度,探索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和管理模式,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

(五)坚持引领发展,在项目带动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精心谋划,狠抓项目建设,努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扩大内需政策和产业政策,依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扎实开展好项目前期工作,力争100个储备项目100%完成项目建议书、30%以上完成科研报告、20%以上完成初步设计,为项目争取奠定坚实基础。认真落实重大投资项目推进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重点建设项目法人负责实施、主管部门协调管理和县级领导挂钩联系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加大重点项目跟踪督查力度,健全重点项目统计月报制、定期通报制,定期召开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和项目推进专题会议,切实解决重大项目在土地、资金、供电、供水等方面的问题,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强中央扩大内需项目的管理,强化项目建设前置审计工作,认真落实重点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稽查制,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安全。

(六)坚持和谐发展,在改善民生中推进社会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积极稳妥消化“普九”债务,提高“普九”质量,全面完成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体系,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覆盖面和筹资水平。加大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和养老扶助工作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3‰以内。加大就业再就业培训力度,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福利综合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建设,提高政府救助能力。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城市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条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做好生态恶化区域生态恢复工作,发展特色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力度,大力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和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立健全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长效机制,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调解工作体系,强化部门职责,切实把信访案件化解在基层。全面启动公安“信息化、执法规范化、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入开展“三项活动”“三项建设”和“安全生产年”创建活动,确保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作者简介

毕尚鹏

毕尚鹏,男,汉族,1963年2月生,大学文化,云南嵩明人。1993年10月入党,1982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共沾益县委副书记、县长。

1982年7月至1991年7月,原曲靖地区农业学校工作(1982年9月至1984年4月被委派到四川农学院农业经济系跟班进修,1991年6月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学历);

1991年7月至1992年5月,原曲靖地区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工作;

1992年5月至1993年6月,原曲靖地区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财务科副科长;

1993年6月至1997年4月,原曲靖地区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主任科员;

1997年4月至2000年7月,曲靖市“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2000年7月至2001年3月,主持曲靖市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全面工作(2000年12月获云南省委党校行政管理函授专业大学本科学历);

2001年3月至2002年8月,曲靖市“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2002年8月至2005年1月,曲靖市农业利用外资办公室副主任;

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中共会泽县委副书记;

2007年6月至2007年12月,中共沾益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

2007年12月至今,中共沾益县委副书记、县长。

作者:毕尚鹏

农业产业化服务业论文 篇2:

加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摘要: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背景下,加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只有意识到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中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

一、农业产业化对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并指出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显然,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村走上繁荣,农民走上富裕道路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金融业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着融资主渠道作用,但是由于农业长期积累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但使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主体离不开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经营组合。伴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发育,现在已形成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以及一些少量的产销一体化公司。尽管其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多样化,但其参与的主体主要有四种类型:农户以及一些小规模农民专业户(处于产业化中生产环节);龙头企业(连接生产和市场,其中包括农村乡镇企业、农民专业大户、城市商贸加工企业以及一些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合作中介组织(专业合作性的专业协会);产销一体化公司(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

无论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农业产业化的外部环境建设等,参与的各主体在产业化过程中都无一例外的需要大量的、持续性的资金投入,参与的各主体均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主要组织形式。2000年在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约占41%,合作组织带动型约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约占12%,其他类型约占14%,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额4200亿元。而到2004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带动8454万农户,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91.7%和41.8%。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4261亿元,出口创汇200亿美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5倍和2倍,带动从业人员达1362.6万人。可见,龙头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极具成长性和生命力的市场主体,对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积极意义。

龙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一方面,龙头企业在原料收购、品牌建设、市场开拓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都需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不但要面临市场风险,而且要面临自然风险,龙头企业为减少和控制风险,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客观上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龙头企业在整体上规模不大,带动力不强,农民参与率不高,从而大大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龙头企业在资本运作和融资方面的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内在弱质性和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两个方面。其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龙头企业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资信等级低,从而没有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其外部融资环境的不利性主要表现在:在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由于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过度倾斜,使得其他所有制经济的龙头企业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这些企业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其中,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条件又要远远高于其他大企业,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在利率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农业龙头企业则不实行优惠。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则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这些企业的贷款利率。此外,由于这些企业单笔借款额小,笔数多,又加大了商业银行监管和风险的难度,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增加。在中间业务上,现有金融部门的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可提供服务的品种少(仅能提供开户、结算、贷款等常规服务,而资信评估、理财咨询、承兑汇票、贴现各类代理等特殊服务很少);服务层次低(多数是一些小额零散的业务,长年正常性的服务少)。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在大银行贷款困难,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不得不在信用社开户,其中间业务服务水平更差、效率更低,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效能转化。在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农业龙头企业无论是通过争取额度直接上市,或通过股权转让间接上市,还是发行企业债券,都存在明显的困难。

(二)农户的生产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和重要载体,其农业生产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保障,农户的生产必须适应和满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农户需要短期、临时性的生产资金,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以及用于收贮、运销和加工;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户需要大规模的资金实现经营转向和规模化生产,调整和完善经济结构。资金不足对农户的正常生产和结构的调整都有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虽然有增加,但其收入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民的资金积累能力,影响了农户的生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才能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才能发挥产业整体优势,推进农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目前农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还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也低,必须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快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

从农业科技的创新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以发达国家为例,政府部门和企业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各占50%左右,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左右。在政府和企业资金的支持下,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非常明显。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农业科研投入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4%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左右),甚至还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0.8%),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37%)的差距就更大。因此,必须增加农业科技的资金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四)农业产业化所依托的外部环境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其所依托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以及农业信息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从农产品基地建设来看,没有优质专用的农产品基地农业产业化则缺乏生存的“根基”。高度专业化、优质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在数量上、规模上的不够,制约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深化。其次,健全国内外一体化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体系,创新现代农产品流通机制,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快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健全农业信息体系,建立农产品信息发布机制、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和外贸应急应变机制,是我国加入WTO后有效保护农产品出口企业以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需要。通过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络,利用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农民和交易者提供价格、生产、库存以及气候等信息,并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能帮助农民和交易者按照市场需求信息安排生产和经营,引导农民调整结构,保持市场平衡。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外部环境建设对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无论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户的生产、农业科技创新还是农业产业化的外部环境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然而从我国现实的情况来看,由于各级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农户的资金实力较弱以及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根本性缺陷,导致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存在严重短缺。

三、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本质上是一个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鉴于农业产业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有必要对其融资体系进行制度的重新安排和设计。现阶段各国政府大都在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利用产业金融政策来干预经济发展。

根据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的模型主要有诱致性制度变迁(由一群人的自发行为所引起的)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以法规形式来实现的)。显然,在目前金融秩序和行为不规范,农业龙头企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完全依赖诱致性制度变迁将不利于我国农业发展,阻碍和延缓农业产业化进程。因此,政府应以多种形式给农业产业化以金融支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道路。尤其是对于我国西部农村,更需要走政策融资与商业融资相结合的金融支持道路。

从经营理念上看,西部农村金融部门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现阶段农村金融部门中部分管理者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淡薄,缺乏长远发展战略意识,习惯于按传统方式办理业务。同时,由于相应的贷款激励机制还没有建立或健全,农村信贷资金又具有点多、面广、风险难控制等特点,因而在农村信贷资金投放上,存有消极畏难情绪,产生不敢放贷或不愿放贷的心理障碍,致使农贷发放中不同程度地反映出重工商轻种养业、重企业轻农户、重公有经济轻个体私营经济的倾向,显然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贷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从农村资金分流渠道上看,农村信贷资金筹集难度大。当前农村资金呈现出“内循环、外输出”的特征。首先,农村资金分流渠道增多,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机构的储蓄、信贷、投资等方式,农村资金流量沿着村→乡镇→县→市(区)运动,直接或间接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近年来虽然通过支农再贷款方式返还回流了部分,但总量还是低于农村资金的外流量。其次,近年来部分乡镇大搞小集镇建设、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向农民集资摊派,同时农民建房、子女上学、就医等消费需求增大,也在客观上加大了筹资难度。最后,由于体制性、政策性等多种因素影响,致使农业银行和农信社不良贷款增加,亏损加剧,这也加大了农村信贷资金筹措难度。

从资金投入机制上看,不健全的机制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目前我国农业投入机制主要有以下弊端:一是投入渠道狭窄。真正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农业服务配套及种养业的贷款还不到其信贷总量的一半。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这其中的一部分不得不转向前农产业,真正投入农业基础部门的资金微乎其微。同时,与农业相关的一些工商企业和服务业,由于商业趋利行为的驱动,不仅不加大对农业服务性投入,反而还通过多种手段争夺有限的农业投入资金。二是缺乏投入补偿机制。目前农业投入机制的弱点是缺乏投入补偿机制,通常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或少有产出)。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产业特征在农业生产力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形下,必然导致农业自我积累功能低,积累效益差,造成投入后的资金不能迅速有效地聚集成回流所必需的返还利润,补偿机制无法正常运行,致使资金投入主体的经营积极性受挫下滑。

从金融服务上看,西部农村远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给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目前部分农村金融部门的贷款方式仍停留在抵押贷款、担保贷款方式上,部分农村金融部门的外汇、票据业务也尚未开办,少数结算仍停留在手工操作上等,很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

四、结论

重视构建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充分发挥其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积极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当然,做好产业政策、技术创新政策、税收政策、劳动、工资和社会保障政策、社会化服务政策等工作,使得各方面互相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杜吟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组织创新对农民收入的影响[J].小城镇建设,2006(2).

2、周新德.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势在必行[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3).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管理学院。作者为副教授)

作者:杨明娜

农业产业化服务业论文 篇3:

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研究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农垦发展的必然方向。针对江苏农垦现状,具体分析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原因以及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农垦 农业产业化 江苏

农业产业化是中国现实经济条件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型经营方式,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江苏农垦通过多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得到了显著提升。现就农垦发展农业产业化情况作一浅论。

一、江苏农垦垦情现状概述

江苏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设在中国最具经济活力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市,下辖有43个企事业单位,其中18个国有农林场,分布在江苏的13个市,控参股工商企业主要分布在南京、连云港、盐城、淮安、镇江等城市。另外,江苏农垦在非洲建有四个农场。

二、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及原因

1.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江苏农垦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地方经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是主要因素。目前,江苏农垦已经形成了多条农业产业链,但发展的速度缓慢,运行质量不高。(1)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偏小,基地零散,产业体系不配套;(2)农业龙头载体不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3)龙头载体与农场职工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脆弱,真正的“龙头载体+农场职工”一体化经营任重道远;(4)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相关管理部门关系不协调,合力难形成;(5)投入不足,融资能力不强。

2.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在分析江苏农垦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时,通过重点对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进行研究后发现,尤其是对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职工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弱小、中下游企业发展缓慢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组织的链条短、连接点脆弱、稳定性差、各利益主体各自为政等造成的,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结合现行的土地改革带来的一系列遗留问题。

三、江苏农垦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条件分析

1.农业生产从业人员。截至2008年,江苏农垦从业总人数为45 979人,其中,种植业从业人数31 500人,园艺和林业从业人数5 943人,农机从业人员5 033人,渔业从业人员1 960人,畜牧业从业人员3 343人。农业从业人员的分布很不合理,沿海的农场大多数“地多人少”,淮安垦区、南通垦区及新曹农场“地少人多”。劳动者的素质不高,主要是从业人员的年龄相对较大、文化程度较低。

2.自然条件。气候特征与特点:垦区地处31℃50′N~N-34℃8′N、118℃37′S~121℃21′S范围内,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具有四季分明、气候较好、雨量较充沛、日照较充足、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征。

四、全方位提升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的思路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速度,江苏农垦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企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为农村发展当好带头示范作用,是当前的首要任务。2007年,江苏农垦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尤其是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为发展和提升农业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结合江苏农垦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江苏农垦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标准化管理,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夯实基础

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主导产业生长发育的土壤,是龙头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依托和条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江苏农垦发展农业产业化,建设优质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很有必要。

1.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实施生产标准化管理创造条件。

2.充分发挥统的功能,合理规划布局。

3.按照市场需求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高质量的原料。

(二)全方位拓展农业产业化

1.延伸产业化的长度。从纵向角度使产业化前向后延伸,并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业上做文章,尽可能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实现价值增值;针对目、前现有的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中下游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农垦企业要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化中下游链条的发展。一是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二是要因势利导,发展储藏保鲜业。三是发展运输业务,确保农场和市场融为一体。四是建立健全信息网络,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2.增加产业化宽度。从横向角度对每一环节进行拓宽,使得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得以扩充。一是在大农业上。二是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做文章。

3.扩大产业化的厚度。即壮大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才能产生出一定的市场竞争力。要在充分发挥江苏农垦农产品资源优势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培植、支持发展一批起点较高、各具特色、较强较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带动千家万户职工增收。当前,江苏农垦积极与省农科院联系,支持和促进各农场走产学研相结合,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鼓励龙头企业与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姻”,组建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针对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创立苏垦名牌产品。同时,要在避免重复建设原则下,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创建具有扩散带动效应的“增长极”。同时,还要通过建立健全市场体系,特别是促进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建设。市场体系是各种市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体系,市场是市场经营主体和消费者之间以及经营主体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载体,市场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物质条件,由于各种市场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健全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作用的必要前提。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产业化的发展壮大提供可靠保障市场竞争意味着风险,由于历史和个体的多种原因,每个市场主体的起点和条件是不一样的,因而不同市场主体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同,对风险的好恶程度也不一样,为了给每一个市场主体提供尽可能平等的竞争机会,提供一定程度的社会保障是提高市场竞争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要求:一是从保障对象来讲,要尽可能包括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二是从保障的范围来讲,要尽可能全面,以切实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不能因客观原因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

(三)壮大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

1.积聚民间资本,催生新韵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涉及的范围很广,既有农副产品加工业,也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只要能够对农业有促进作用、能够促进职工增收、农业增效,都应该给予扶持鼓励。扶持鼓励的优惠政策要打破所有制界限、行业界限、区域界限,不拘一格选择龙头企业,扶持其发展壮大。一是平起炉灶式。二是政策催生式。

2.坚持内外并举,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一是以江苏农垦集团公司为母体,发挥各个产业和产品的特色优势。二是着力盘活存量资产,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三是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寻求合作伙伴。

3.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国外资本,发展跨国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项目,在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基础上,扩大合作领域,谋求共同发展。在招商引资的形式上,各地应因地制宜,立足本地区实际,关键要突出地区优势。在利用地区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企业优势,选择龙头企业中的优势项目和名优品牌,开展招商引资,进一步利用农业基地优势,与外商签订合资合作项目,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四)推动职工以及个体工商企业进入产业化

对职工放开产业链的其他环节,让职工(不仅仅是农产品)进入产业化的各环节,才能使职工从农产品深加工和贸易(甚至涉外贸易)中分得利益。初级农产品被加工流通企业一次性买断的做法,不利于职工增收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进行组织创新,实施产业化经营,让职工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使职工不仅仅经营自产初级产品,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产品深加工和大流通要求真正进入市场。这就需要加大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要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科技素质,使其具备参与产业链的能力。推进职工进入产业链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提高职工组织化程度;(2)培育合格市场经营主体;(3)用政策引导,激发职工参与产业化经营;(4)理顺利益分配关系,激发各类企业参与产业化。

(五)以完善市场体系为重点,整合资源,为产业化疏通流通渠道

(1)完善产品市场,力求结构合理;(2)健全农业生产资料要素市场,健全服务功能;(3)提高市场之间的关联性。

五、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从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角度,通过分析江苏农垦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环境,首先证明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可能性,并对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江苏农垦农业产业化运行质量的具体措施和思路。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农垦增效、职工增收是当前江苏农垦农业经济中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将阻碍整个江苏农垦经济的发展。在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宏观背景下,农垦增效、职工增收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对农业政策、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即以市场为导向,改变传统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农业结构调整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管理结合起来。过去调整结构,往往是以政府为主导,就结构论结构,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种什么、种多少的问题上,其效果并不理想。在新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必须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平台,通过协调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经营主体的行为,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通过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巩固各链条之间的关系,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取综合农业经济效益。

3.通过制约和激励人们的行为,促进各种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管理中,是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化成败的关键所在。其难点主要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节点上的利益分配比例是否协调。只有通过完善利益分配关系,使各节点能够分到比不参与产业化管理相对更多的利益或承担更少的风险。

4.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处理好各个方面的矛盾,不能顾此失彼。要针对目前已经形成的链条向纵向、横向扩展延伸,又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途径,从而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使农业产业化成为江苏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政策建议

1.切实转换农场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营农场要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注重发挥市场的力量代替行政干预的力量。农场的职责主要集中在公共领域,发挥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作用,着重树立和强化公共管理理念,把能够按照市场运作的事务从农场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同时加强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弥补市场的缺陷。要适应新的形势,注意改变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市场、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控,在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提供服务和改善发展环境等综合性措施。突出的是要明确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角色”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强化、弱化、转化的要求实行职能转变。“强化”,就是要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弱化”,就是要弱化微观管理职能;“转化”,就是要向社会组织转化的社会职能。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管理的必要前提,其主要功能是提高物流和信息流的速度、降低物流和信息流的成本、改善生产条件、这对于从根本上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市场范围是必不可少。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有潜在特色的产业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农业产业化将成为一句空话。

3.培育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合格的市场经济主体是保证产业化科学运行的重要因素,培育合格的市场经营主体涉及两方面内容:(1)要抓好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素质;(2)要重视龙头企业的组建和培育;(3)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4)大力扶持产业化;通过各种优惠宽松的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1)农场每年在农业资金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量中应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和专项投资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保证财政对农业投入重点用于农业产业化,用于农业产业化的投入重点用于龙头企业。2)农场对大型项目、生产基地建设开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等给予专项补贴制度,可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前期费用由农场出资,待有收获后逐年偿还等。3)积极争取地方优惠政策,对凡是参与龙头企业项目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税收、贷款、用地、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责任编辑 吴迪]

作者:张连思

上一篇:传统文化流失原因论文下一篇:地质勘探水利水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