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目的/意义】分析发达国家典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机制,为提升广西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提供经验启示。【方法/过程】利用文献分析法,从机构职责、内部机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模式、监督模式等方面对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典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论文 篇1: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形势下我市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强化探究

摘   要: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和规范科研项目管理,更好地解决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需要我们科技管理工作者根据新的形势和存在问题来不断的加以完善和改进。文中主要就对当前科技管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明确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为科技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技  项目  管理

1  目前科技管理存在问题

目前在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上,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科技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有待提高。加强科技宏观管理,促进自主创新,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按照建设诚信科技,提高管理透明度的要求,科技计划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监督体系还不够健全、透明、重复分散等一些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

(2)咨询专家库建设有待完善。加强专家库建设,咨询专家遴选使用机制,咨询专家的水平层次,咨询专家的责任心等等是深化科技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如何规范专家管理、推动评审工作公平公正也是一个坚难的过程。

(3)信用管理和奖惩制度的约束力不够强。为提升科研诚信意识,逐步建立信用约束机制和奖惩机制,鼓励科研人员诚实守信,打击科研不良行为方面,目前还没有对少部分科研人员弄虚作假、骗取国家财政资金等方面达到较强的约束力。

(4)过程管理有待弱化。在原项目实施过程中,从项目申报到结题验收,材料报表繁多,过程检查不断,对科技人员研究课题带来极大的干扰,给予科研机构和科技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是推进科研创新的重要保障。

(5)主管部门及科技人员存在重前轻后现象:主管部门和科研人员存在严重的重立项轻管理轻验收的思想,在前期项目申报时对材料严格审核把关,但到后期验收时才发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无法完成,项目经费不到位,使用不规范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项目验收是检查项目完成情况、发现存在问题以及确定后期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的管理方式却淡化了对这一阶段的管理,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项目前期立项管理上[1]。

2  新形势下改进科技管理工作模式的建议

为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并结合“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市特制订“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管控和评价,从而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我们认为,可以从以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推进科技计划信息公开管理。在“十五”期间我市已建设了市级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在科技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需根据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来不断的加以改进。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评审信息公开制度,是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具体体现,科技管理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将项目评审的有关信息反馈给申报单位和申报人,使其知晓知道项目的不足以及以后如何改进,即使没有立项,申报单位和申报人也可以根据专家咨询意见,进一步完善项目设计方案,更好地促进项目的实施。

(2)加强咨询专家信息管理。目前我市专家信息库共有专家13227名,外省专家12037名,涉及多个领域,每年通过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荐等方式不断增补符合要求的高质量的专家,采用多重分类体系和多样化标签系统,对专家进行科学分类和精准定位;同时实行痕迹管理、信用管理,加强对重要廉政风险点的防控。为政策咨询、项目评审评估等科技计划管理提供支撑,还将为人才发展提供多样化的服务[2]。

(3)强化科技信用记录制度。我市分别对事前资助项目及后补助项目,通过对科技计划项目责任主体,建立覆盖项目申请、评审、立项、执行、验收等全过程的科技信用记录制度,对信用不良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纳入市科技计划项目信用不良记录,视情进行阶段性或永久取消其申请市级及以上财政资助项目或参与项目管理的资格[3]。

(4)全面推进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数据智能管理模式时代的背景下,利用科技项目管理平台,实行全流程电子材料网上报送,将项目申报、评审、验收、评价、科技报告、科研诚信等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将人工管理向数据智能化管理转变,将科研人员从“繁文缛节”中释放出来,为提升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提供了保障[4]。这也是李克强总理给予科技管理部门殷切期望“信息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路,信息公开让管理更透明、流程更规范”。

(5)减化过程管理,强化绩效管理。减少繁琐的检查及审批手续对项目实施的干扰,赋予更大自主权给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是推进科研创新的重要保障[5]。我市出台的科技计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减少报送相关检查报表和相关项目材料,大幅减少管理过程检查和不必要的过程材料。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在研究方向不变、不降低绩效指标的前提下,项目承担单位可以自主调整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强化绩效考核和结果运用,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定要求,“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实行绩效分类评价制度。引导类项目在项目结束后2~3年内进行绩效跟踪综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后续支持的重要依据。

(6)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监管和后期验收。要进一步加强项目的监督管理,强化项目的合同制,在项目立项时订立科技项目合同书,合同中明确规定任务内容、目标、权利和义务等违约责任,以此来确立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和实施主体责任人接受监督的责任和义务,推行问效问责制度,对项目实施不好的管理者和责任人追究相应的责任。以绩效评价为基础,对项目实施较好的给予优先立项同时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对由人为因素造成项目无法完成并造成不良后果的,3年内取消承担项目的资格并退回全部财政资金。这样各主体之间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可以有效促进科技项目高质量实施[6]。

3  结语

科技项目管理是从项目申报、专家评审、项目立项、项目验收至绩效评期间,为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目标与成果,对项目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工作。项目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着我市总体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知识生产模式发生转变的背景和趋势下,要想获得在国际国内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亟须对传统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建立与新模式相适应的科学的科研项目管理理念和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 楊海燕,韩非,李磊,等.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8,50(5):29-34.

[2] 李跃盛.西宁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与构建[J].青海科技,2019,26(2):55-57.

[3] 丁继伟.科技项目管理的研究[J].管理观察,2019(7):31-32.

[4] 王欣宇,朱焱.科技项目放管服改革对策建议[J].科技经济市场,2018(12):93-95.

[5] 张江丽.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之我见[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8(3):18-19,30.

[6] 丁继伟.科技项目管理的研究[J].企业管理,2018(9):32.

作者:朱海燕 羌丹丹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论文 篇2:

发达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机制分析与启示

摘 要:【目的/意义】分析发达国家典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机制,为提升广西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提供经验启示。【方法/过程】利用文献分析法,从机构职责、内部机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模式、监督模式等方面对美、英、德等发达国家典型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结论】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广西应从提升专业机构独立性、增强专业机构专业性与针对性、优化专业机构组织架构、完善市场机制与评估机制、推动专业机构协调性等方面提高专业机构的运行效率与项目管理能力。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机制

Analysis on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T Project Management Agenci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ts Enlightenment

RONG Jian-bo, HUANG Yan-fang, NING Xia, KONG Ling-zi, LI Xiao-hong, YU Ping-fu, SU Xiu-ga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x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ning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gency; operation mechanism

为解决我国各类科技计划存在的重复、分散、封闭、低效、多头申报、资源配置“碎片化”等问题,国务院于2014年12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提出政府各部门在科技计划项目中只负责政策制定、规划布局、评估监管等宏观统筹工作,而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具体项目的日常管理将委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以下简称:专业机构)来负责,充分发挥专家及专业机构在科技管理中的作用。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政府简政放权、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出台相应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政策文件,推动专业机构管理模式的落地实施,全国掀起了一股专业机构建设改革的浪潮。

2015年11月,广西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桂政发〔2015〕57号),开始推行自治区本级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委托专业机构管理的模式,由专业机构通过自治区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评审、筛选立项和过程管理,并组织结题验收工作。经过几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广西专业机构存在的总体规模相对较小,组织架构不够完善、监督体系不够健全,质量控制、风险防控等专业化管理能力不够强等运行机制问题也不容忽视,专业机构间的竞争紧迫感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激发,亟须学习先进经验,完善体制建设与能力建设,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专业机构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长足发展,其组织架构健全、管理模式先进,具有丰富的机构运行经验。本文通过研究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英国研究理事会、德國宇航研究中心项目管理署等发达国家的典型专业机构的运行机制,总结其运行机制对广西专业机构的启示,以提升广西专业机构的运行能力及项目管理水平。

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运行机制分析

美国具有数量众多的专业机构,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等独立的国家专业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部门直属的专业机构。不论是独立的国家专业机构还是政府部门直属机构,其都在一定范围内独立运行,独立开展项目管理工作[1]。如NIH虽是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的下属机构,但其在预算编制和执行等方面具有独立自主权,不受上级部门自上而下的管理。本文即以NIH为例详细分析美国专业机构运行机制。

1.1 NIH的主要职责

NIH成立于1887年,现隶属于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是目前全球最大、最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与资助机构之一。其主要任务是进行生命医药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同时直接接受美国国会拨款用于资助研究项目,并代表美国政府负责管理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计划,担任项目管家的角色,拥有专业项目管理人员近6000人,是典型的兼具研究与资助功能的专业机构。

1.2  NIH管理组织模式

NIH下设有27个研究所/中心和1个院长办公室,其中除临床中心、学术评审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3个机构外的24个研究所/中心均可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直接接受美国国会拨款用于对外资助研究项目。院长办公室负责NIH政策和规划的实施、管理,以及协调27个研究所/中心的研究项目和各项活动。NIH将国家计划管理与自身机构管理相互分离,分别设置了院外研究办公室和院内研究办公室来严格区分对外资助和对内资助。院外研究办公室根据上级政府或议会规定全面负责院外研究项目的所有管理工作;院内办公室负责监督协调院内研究计划。

1.3 NIH的项目管理模式

NIH会不定期的对外发布指定研究领域或是自由申请的不定领域的项目资助机会声明,科研机构及个人均可申请NIH项目经费资助。NIH收到项目申请后须经过两轮同行评议方可立项资助。

学术评审中心负责项目初审,院外专家组成的学术评审小组按照同行评议标准对申请项目的学术价值做出评判。初审通过后,申请项目按研究领域分类交由各专业研究所的国家咨询委员会进行二次评审。二次评审除评估科学技术指标外,还会根据国家政策、社会需求考虑研究项目的优先级并给出资助意见[2]。通过初审的项目也有可能被咨询委员会退回重审或者直接否决。而初审、二次评审、资助决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前一环节得出明确结论后方可实施后一环节的工作。NIH各研究所/中心的主任根据两次同行评议意见做出是否资助的最终决策,但是评审意见并不是资助决策的强制性约束条款,NIH可以做出与评审意见不同的决策。

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后,将由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所/中心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项目实施单位及人员必须按规定提交项目计划报告、项目进度报告、里程碑成果、项目财务报告、项目审计报告,结题报告等,并要适时向公众公布项目目标、研究方法、资助信息、研究成果等[3]。

1.4 美国政府对NIH的监管机制

美国建立了以“国会+政府+公众”多位一体的监管模式来监管专业机构日常运行。NIH虽然隶属于健康与人类服务部,但NIH的院长及各研究所所长均由总统任命,院长及各所所长每年都要向国会做工作报告。国会根据研究领域及国家需求决定各研究所的经费预算,NIH院部对研究所预算只有1%的调配权。人类与健康服务部设有总监察办公室对NIH进行政府监督并直接向人类与健康服务部首长及国会汇报工作。公众监督在美国科技项目管理中也发挥重要作用,NIH专门成立了方便接受大众监督的公众代表理事会及各所的公众联络办公室,专业机构在决策环节、管理环节都要接受大众的评议和监督[4]。

2 英国研究理事会运行机制分析

英国的科技政策制定与管理主要由英国商业、創新与技能部(BIS)负责,但BIS不直接负责具体科研项目的经费分配,而主要通过研究理事会和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对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项目资助,并负责具体项目的管理工作。在英国研究理事会,是否资助科研项目主要取决于同行专家评议而非政府官员决策[5],换言之,英国政府科技主管部门享有国家总体科研经费分配和研究重点制定等决策权,但无权干预研究理事会的内部科研资助及项目实施过程[6],而是充分发挥同行专家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本文以英国研究理事会为例分析说明英国专业机构的运行机制。

英国研究理事会是一类非政府部门的公共机构,是依照皇家宪章建立的独立法人机构。全国共设有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BBSRC)、自然环境(NERC)、艺术与人文科学(AHRC)、经济与社会科学(ESRC)、工程与自然科学(EPSRC)、医学(MRC)、科学与技术设施(STFC)等7个专业研究理事会,并于2002年由这7个研究理事会组织成立了研究理事总会(RCUK)来统筹协调各专业研究理事会之间的重叠业务与合作关系。BIS是研究理事会的主管部门,负责对研究理事会进行宏观事项指导和监督,但不干涉研究理事会的具体运行工作[7]。

2.1 研究理事会主要职责

英国研究理事会是英国竞争性研究项目的主要资助机构,负责各自专业领域内科技项目的审批和管理工作,促进各自领域的科技发展、人才建设与应用传播。研究理事会在BIS的监督指导下,拥有独立的政策制定权和经费管理使用权,负责所管辖领域的科技计划预算,并组织和管理科技计划项[8]。如BBSRC负责制定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领域的发展规划,制订非临床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方向,提供科研经费支持,促进科学传播,提供信息咨询等。

2.2 研究理事会管理组织模式

英国的7个研究理事会在各自重点关注的学科领域独立运行,但其管理组织架构基本一致,总体框架基本由战略管理单元、执行单元和顾问单元3个部分组成[7],实行扁平化的管理组织模式,只是在业务部门设计上略有差异。战略管理单元主要是主席领导下的管理理事会及下属委员会,负责研究理事会的重大事项决策和宏观战略制定。执行单元是首席执行官领导下的执行团队,由若干业务部门组成,负责落实执行管理理事会制定的战略方针。顾问单元是由外部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团队,为执行单元部门提供建议咨询,以助于执行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

以BBSRC为例,其管理理事会是BBSRC最高决策机构,其所有成员均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的专业在职人员,且至少50%以上具有科学领域背景,保证了理事会的专业性。管理理事会首席执行官负责BBSRC的日常管理,并对理事会负责。BBSRC管理理事会下设有任用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资助委员会等多个专任委员会。战略顾问小组以及资助委员会等成员的选拔工作由任用委员会负责。审计委员会负责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财务管理。薪酬委员会负责员工绩效和薪酬评估,制定薪酬福利政策。战略顾问小组负责确定研发方向及制定行动计划,并监督项目运行。资助委员会负责项目资助的组织决策及监督。在以上管理架构下,BBSRC下设有任命部、审计部、财产与器材部、人力资源部、劳动报酬部和战略部等业务部门分管不同业务工作[9]。其中战略部是整个研究理事会的核心部门,由理事会首席执行官兼任战略部主席,就重大战略及研究资助等问题向理事会提供咨询意见,并负责科技项目的管理和同行评议。

2.3 研究理事会项目管理模式

研究理事会项目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研究理事会的项目管理团队、专业的项目管理操作服务机构、专家和专家评审委员会3个单元[6]。研究理事会的项目管理团队主要负责项目管理政策制定、对资助项目和经费拨付做决策,以及选拔同行评议专家及专业委员会成员。专业的项目管理操作服务机构负责执行从项目申请到项目结题验收全过程的具体操作流程,对项目经费进行具体管理,并接受項目承担单位的咨询。项目资助与否需要经过网络专家网评以及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两轮评审,会议评审在网评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打分排序,择优确定资助项目及其优先级。

各研究理事会的资助项目按申请方式一般分为目标导向类和自由申请类。目标导向类项目通常是以国家战略为出发点,围绕国家重点关注的特定领域,由各研究理事会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或是会同BIS确定并向社会发布,跨领域的项目由RCUK负责统筹协调,各研究理事会具体执行。自由申请类项目主要是各科研机构自主自由地向研究理事会提出申请,各研究理事会通过自由申请、专家评议、专业委员会打分排名等程序遴选资助项目。

研究理事会项目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高度标准化和透明化,在同行评议的基本原则下,不同项目从申请到结题验收全过程都面向大众公开;项目管理团队、同行评议专家、专业委员会分工明确,相对独立的履行各自的职责。所有操作流程都制定了规范的操作规定和指导手册,并在网络发布相关规程,接受外界监督。目前,7家研究理事会均通过统一的项目管理平台对所资助的项目实施全过程管理。各研究理事会可以通过统一平台随时查看所资助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实现信息共享。

研究理事会的项目评审采取独立的同行评议方式,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及评审情况将会记录在系统中,并如实反馈给项目申请人,项目申请人可作出必要的答辩。研究理事会严格限制评审专家与项目申请者之间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关系,如存在则需主动回避,否则将会被系统记录在案,并对专家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已确定资助的项目,研究理事会将会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节点控制,例如按要求提交年度报告、进行阶段性评估、中期决算检查等。特别项目经费管理,为确保经费使用得当,项目全生命周期都会受到多手段、多渠道的严格监管。

对于交叉领域项目,为避免七大研究理事会间的重复审计,减少项目实施单位的审计压力,RCUK设立了独立于七大研究理事会的基金认证小组来代表所有研究理事会负责与经费相关的管理和风险认证工作。基金认证小组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各研究理事会所资助项目中存在的管控风险,并将报告提交各研究理事会的审计委员会[10]。

2.4 英国对研究理事会的监管机制

英国研究理事会虽然是独立的非政府公共机构,但其仍然需要接受来自政府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英国研究理事会按照皇家宪章履行职责,并直接对议会负责,政府通过科技主管部门实现对研究理事会的监管。各研究理事会需要向议会提交内部审计报告、任何可能造成重大战略影响的变动、年度报告等。例如NERC与BIS签署了财务与管理协议书。BIS将既定预算拨付给NERC,并设有专门部门对NERC除科技预算以外的收入和支付进行监管。同时,BIS对NERC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在未得到BIS许可同意的情况下,NERC不能从事任何未经审批的活动。在人事聘用方面,NERC理事会主席及其他成员均由BIS根据相关法律任命。国家审计署作为国家重要的监督主体也对研究理事会进行外部监督。其他研究理事会也基本遵循相同的自上而下的监管模式。除接受来自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监管外,几乎所有研究理事会的管理理事会及专门委员会、执行部门管理人员、顾问专家简历、利益声明等都要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7]。政府管理部门也针对研究理事会建立了严格的评估机制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研究理事会开展评估工作,主要涉及到研究理事会整体工作绩效、专项业务能力为主的“物”的评估,以及对管理人员进行的“人”的评估[11]。

3 德国宇航研究中心项目管理署(DLR-PMA)运行机制分析

德国科技项目管理最大特点即是引入第三方专业管理机构分割政府职权,除少数关系国家战略调整的重大项目由政府主管部门(如德国教研部)直管外,其他项目均委托专业机构代管,政府只负责宏观政策制定与监管调控。

德国的专业机构一般是依托大型科研中心或产业协会设置的非独立机构,占用依托单位的人员编制,但却独立参与市场竞争获取业务并独立开展工作,属于典型的非独立机构但独立运行模式。例如依托德国宇航研究中心(DLR)建立的项目管理署(DLR-PMA)是德国最大的专业机构,也是专业机构中最典型的代表。由于依托大型科研中心,专业机构在人员专业配置上具有先天优势,对管理的项目一般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知识,实现了专业人办专业事。

3.1 DLR-PMA主要职责

德国专业机构以科研项目管理为核心业务,代表政府行使科技项目管理职权,承担科技项目包括申报咨询、组织实施、过程管理、监督评估、成果转化等在内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同时,专业机构还运用自身的平台优势提供科技发展战略咨询、科普宣传、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服务工作。DLR-PMA作为德国典型的专业机构,为联邦教研部、卫生部、环境部、经济部、基金会等部门和组织提供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经济技术、文化、信息技术、国际合作等科技项目类型的全过程管理,同时DLR-PMA也提供战略咨询、创新管理、会议培训等多种服务业务,是具有很强综合性的专业机构。

3.2 DLR-PMA管理组织模式

DLR-PMA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制度,设有类似于董事会、理事会、监事会、执行委员会等的管理层级,并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监事会的监督下履行项目管理职责。其业务部门主要根据医疗健康、环境和文化、教育、关键技术、国际合作、综合服务等具体研究领域设置并对应管理相应专业的科技项目,确保管理上的专业对口。DLR-PMA依托DLR建立,需要得到DLR董事会的批准方可承接管理业务,但其与DLR并无行政和经费上的重叠管理关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3.3 DLR-PMA项目管理模式

德国的科技项目管理流程主要分为立项管理和立项后管理2个阶段。立项管理阶段通常经过2轮评审后确定立项项目。立项后管理阶段,主要是检查阶段性里程碑成果完成情况,并实施过程監管。德国专业机构大多有完善的现代管理体系,以DLR-PMA为例,为提高项目管理水平,DLR-PMA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科技项目提供标准化、精细化的高效管理。DLR-PMA对每个项目都会配备固定的、具有相关研究领域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保姆式的全程管理。DLR-PMA根据委托部门的标准进行科技项目招标,经内部评审或外部评审后得出实施单位清单,报政府部门审批后以政府部门的名义发布结果公告[12]。

DLR-PMA项目管理采用三级质量控制体系。第一级是工作组内部的相互监督,工作组中的所有管理环节至少有2人进行相互监督;第二级是部门内部的质量控制,即通过部门负责人检查所有管理程序;第三极是独立于各专业部门的中央质量保证部门实施的质量控制。

3.4 德国对专业机构的监管机制

政府部门以项目为单位向社会公开招标遴选专业机构,由政府主管部门与专业机构签订委托管理协议,明确双方权责。委托授权管理分为完全授权和部分授权两类。前者中,专业机构具有较大的自主决定权,可以自行确定项目承担方,并与其签订合同;在后者中,合同签订权、项目评审、验收等决定权仍掌握在项目主管部门手中,专业机构只提供管理服务[13]。

所有委托管理工作均要求通过统一的科研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政府通过系统的管理痕迹与记录对项目全过程信息及专业机构的日常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管[14]。监管内容主要涉及财务及业务两方面。财务方面,需接受来自项目委托单位以及联邦审计法院两方的监管审计;在业务方面,科技主管部门选择性的对专业机构承担的管理项目从项目管理工作本身、科研项目产出绩效等进行评估。

4 国外专业机构运行机制对广西的启示

4.1 深入推进“放管服”,增强专业机构的独立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政府部门要深化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国外发达国家的专业机构运行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参考。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的专业机构无论是政府部门内设或是依托其他科研单位设立的专业机构,其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科技项目管理上独立运行,自行制定管理制度,上级政府部门或依托单位无权干涉专业机构的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包括广西在内的国内大多专业机构分担了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部分管理工作,但仍未实现项目管理的独立运行,鉴于此,广西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应转变角色立场,将工作重心放在政策制定、规划布局、监督检查等顶层设计上,进一步下放权力,给予专业机构更多的管理决策权和独立运行权,真正做到项目管理职能的完全委托,充分发挥专业机构的专业优势,以提高科技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4.2 培育具有项目专业背景的专业机构,增强管理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是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质量的有效手段。美、英、德等发达国家专业机构大多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专业背景与科研实力,并有针对性地管理机构内本研究领域内的科技项目,实行专业对口管理,管理效率与质量明显提高。如美国NIH专业负责医药健康领域的科研项目管理,英国研究理事会则按照科研领域分别设立7个研究理事会分别管理不同领域的科研项目。对此,广西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研究领域的科技项目特点,积极培育一批在相应科研专业领域有一定专业背景和研究实力的专业机构。根据不同的科技计划项目所属研究领域,委托相对应的、具有相应研究背景和专业基础的专业机构进行专业管理,以“专业”管“专业”,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4.3 完善专业机构组织架构,优化项目监督管理流程

国外专业机构普遍具有相对健全的组织架构体系,基本建有理事会、监事会等现代化管理机构,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有效保障了项目管理的公平公正。同时,管理团队规模相对较大,管理能力突出,具有专业高效的管理流程与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如德国DLR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对项目实施一对一的保姆式精细管理,并且项目管理全程基本实现信息化。广西专业机构大部分由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改建培育而来,且整体规模不大,没有形成健全的理事会、监事会等现代监督管理制度体系,质量管理方面也有所欠缺。广西应加快出台并推进落实专业机构建设指导意见,指导专业机构进一步完善内部组织架构建设,以适应现代市场、复杂的科技项目监督管理需求。

4.4 完善专业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增强机构活力

国外发达国家对专业机构实行市场化管理与淘汰机制,具有相对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专业机构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获取管理业务,有效刺激了专业机构的自我能力培养与提升,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例如德国的项目委托方式,其通过招投标制度择优选择具体项目的专业管理机构,专业机构根据委托合同实施项目管理工作。广西相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专业机构的选拔方式、退出制度等,采取政府指导+市场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专业机构体系。除继续加大力度指导扶持一部分政府下属事业单位性质的专业机构培育与发展外,也注重吸收社会机构力量,鼓励更多有条件的社会机构参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扩大专业机构规模,优化布局和结构。同时完善相关退出机制,对不符合要求的专业机构坚决予以退出整改或是永久淘汰。同时,优化科技项目管理市场竞争环境、强化专业机构的危机竞争意识,以市场化的手段倒逼专业机构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业务能力。

4.5 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估与监督机制,提升机构专业化能力和规范化水平

发达国家虽然不直接参与科技项目管理,但基本都设有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与监督体系,对专业机构实施有效的评估考核与监督管理,保持专业机构的专业性和公正性。例如德国通过财务和业务两方面对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监管,评估结果作为专业机构获得业务的重要参考之一。美国通过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模式对专业机构实行全方位监督,并且上升到国会监督层面,同时专业机构内设有公共联络处,以便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对此,广西应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全程化、立体化的监督评估体系;同时,针对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从人员、业务能力、机构设置、科研项目成效等方面加强对专业机构的评估考核,并把评估结果作为专业机构获取业务和政策支持的重要参考。

4.6 建立专业机构间协调交流机制,推进项目管理精准化

广西同一科技项目在遴选立项及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不同阶段由不同的专业机构实施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项目管理的公平公正,有效防止专业机构的权利过于集中和内部暗箱操作。但由于专业机构间的管理标准不一,存在同一项目不同专业机构间协调衔接不畅、责任推诿等现象,给项目承担单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应对压力。借鉴英国成立研究理事总会(RCUK)来统筹协调各专业研究理事会之间的重叠业务与合作关系的成功经验,广西应加强不同专业机构间统筹协调交流机制建设,建立项目评审、立项、验收等的項目全程精准管理模式和机制,明确不同专业机构间的项目管理边界,以及进入下一管理环节的先决条件,加强专业机构间的交流沟通,推动专业机构的管理目标一致化。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指导文件统一不同专业机构之间的管理标准,定期对专业机构专职管理人员开展统一的业务培训,制定既相对统一又针对不同科技计划项目具有一定特色的监督管理办法,实现专业机构间的协调运行以及对项目承担单位的统筹管理。

参考文献:

[1]裴瑞敏,张晓林,胡智慧. 发达国家科技计划专业管理机构研究与启示[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5,30(10):18-27.

[2]陈敬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同行评议[J]. 中国科学基金, 2008(3):186-192.

[3] 张珊珊. 国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专业机构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D].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

[4]潘昕昕. 美国科技项目监督体系——以科技计划管理专业机构NIH为例[J]. 科技管理研究, 2016,36(8):179-182.

[5]郭东波. 顶层导向与自由探索相斥还是共生——英国霍尔丹原则的同望、审视与思考[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5,30(1):66-70.

[6]李振兴. 英国研究理事会项目管理机制剖析[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5,30(10):28-34.

[7]李振兴. 英国研究理事会的治理模式研究[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6,31(11):52-59.

[8]张换兆,许建生. 英国研究理事会的特点分析及其对我国科技计划改革的启示[J].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14,29(11):66-71.

[9]尚智丛. 英国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BBSRC)管理模式的分析与启示[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11):200-202.

[10]董雨,方昀达. 英国研究理事会对中国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启示[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1):46-48.

[11]刘娅. 英国非政府部门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机构运行机制[J]. 中国科技论坛, 2015(4):148-154.

[12]葛春雷,裴瑞敏. 德国科技计划管理机制与组织模式研究[J]. 科研管理, 2015,36(6):128-136.

[13]周斌,曲轶龙,霍竹,等. 德国科研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 2017,37(18):167-172.

[14]王敬华. 德国科研项目专业机构管理及信息化的启示——以德国航空航天中心顶目管理署为例[J]. 中国科技奖励, 2016(8):66-68.

收稿日期:2020-08-07

作者简介:容建波(1988-),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E-mail:609015591@qq.com

通讯作者:于平福(1963-),男,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科技与产业经济发展、农业科技信息. E-mail:1030325790@qq.com

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专项(桂科ZL19107006);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项目(2015YT73)

作者:容建波 黄艳芳 宁夏 孔令孜 李小红 于平福 苏秀刚

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论文 篇3:

质量管理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21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对经济与社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计划项目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突出效益和质量,科技创新对于发展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通过改革实现经济发展由生产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基于项目质量管理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控制的重要作用,结合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实践,就科技计划项目质量管理进行阐述和重点分析。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质量;管理

引言

近年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继续增长,国家财政科技支出及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全国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3 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09%,全年国家安排了3 997项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 129项“863”计划课题。昆明市2014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4.59亿元,比上年增长9.46%,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为1.74%,全年全市安排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69项,项目经费支出29.19亿元,其中市级科技资金投入1.08亿元。

科技计划项目作为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公众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解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目标的实现和项目预期成果的绩效,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多年的努力,改革创新,初步建立起了立项、检查、验收等各环节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并使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力地推动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逐步形成以目标为导向,向管理要绩效的管理需求,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改变以往“重立项、轻绩效”的问题,如何构建高效、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绩效,建立有利于创新发展的管理机制,成为了当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科技计划项目的质量管理又成为整个项目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

一、项目质量管理的意义

项目质量是以项目为主体,通过实施管理工作,以确保项目达到或超出项目预期效果,满足项目实施需求的管理活动。《项目管理只是体系指南》将项目质量管理概括为三个主要过程,即质量计划编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同时指出,项目质量管理包括了保证项目满足其目标要求所需要的过程,它涵盖了“全而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这些活动决定着质量的政策、目标、责任,并在质量体系中凭借质量计划编制、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提高等措施决定着对质量政策的执行、对质量目标的完成以及对质量责任的履行”。

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要求

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本身就属于“项目”的范畴,管理活动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可以对科技活动运用现代项目的方式加以组织和管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是一系列相互连接、互相影响的管理活动,一般包括了立项管理、实施管理、结题验收管理的过程管理,并囊括了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经费的管理和科技成果的管理等专门性管理。

一方面,科技计划项目是财政资金对科技事业发展投入的重要手段,科技计划项目质量必然关系到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和质量评估成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质量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科技计划项目的质量管理主要是针对项目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管理和控制。科学研究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特殊性和科技计划的政策性导向,决定了科技计划项目本身的衡量标准不适用一般性产品和项目的评价标准,质量管理通过对科技计划项目的预期目标、计划方案、执行过程、项目成效等有计划和目的的有效管理,确保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达到一定的质量水平,取得一定的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现状中,大多注重项目技术研究,而忽视项目的管理。一般情况下,如果项目不能按照预期目标完成,几乎都将责任归咎于项目自身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问题,并不充分考虑项目管理的环节问题。因此,项目质量管理应当成为科研项目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质量管理避免管理过程失控,提高科技计划项目执行的成功率。

三、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现状

早在2001年国家科技部以第5号令的形式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目的在于规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效率。2003年昆明市也出台了《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和完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实施成效,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2007年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昆明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取得新突破。近些年来,昆明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科技计划相配套的管理办法,使得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质量大幅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效益。

目前,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主要是采取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直接管理,直属事业单位辅助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管理职能对应的相应处室负责对项目进行管理,各职能部门根据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开展工作;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授权直属事业单位,在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项目申报受理、评估评审、中期检查和验收全过程辅助管理,定期向科技主管部门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近年来,昆明市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励企业主动创新,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研发能力,在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为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力支撑。

实践证明,此种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获得了较好的管理效果,但由于在机制、制度、管理等方面还不尽完善,因而一定程度地影响了科技计划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四、质量管理在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一)质量计划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质量计划编制包括确认与项目有关的质量标准以及确定如何满足这些标准。将质量标准纳入项目设计是质量计划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计划是为达到项目预期目标和标准,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和标准所做的计划与安排。从广义的角度看,质量计划包括了政策文件、规划纲要等,从狭义的角度看,质量计划包括了具体的计划、方案等。

科技计划项目是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为推动某领域或某类科技发展而设立的相关科技计划,各类企事业单位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申报,并获得科技计划立项支持的项目资助的科技发展计划。GB/T19000-2008定义了“质量计划”:“对特定的项目、产品或合同规定由谁及何时应使用哪些程序和相关资源的文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的各项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政策文件,就成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质量计划。

昆明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核心问题,高位统筹、精准发力,力图解决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瓶颈。2016年3月昆明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创新机制推动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下面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中科技计划项目与资金管理改革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按照“存量统筹、增量倾斜”的思路,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统筹力度,构建统一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和更加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实施意见》是昆明市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订了质量计划,即将要出台的《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将通过撤、并、转等方式进行优化整合,形成统一的市级科技计划体系,并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支持。遵循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规律来布局优化科技计划,研发活动突出创新导向,公益性科研聚焦全市重大需求,市场导向类科技计划突出企业主体,重大专项突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竞争力目标导向,再造市级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框架体系。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从中央到省、市围绕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质量计划,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对各层次、类别的科技计划项目的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二)质量保证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质量保证包括对整体项目绩效进行预先的评估以确保项目能够满足相关的质量标准。质量保证过程不仅要对项目的最终结果负责,而且还要对整个项目过程承担质量责任。 项目质量保证工作是一种事前性和预防性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项目质量保障是在执行项目质量计划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经常性的项目质量评估、项目质量核查与项目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工作,是确保项目质量计划完成而开展的系统性的和贯穿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

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在指南发布、申报受理、专家评审、立项签约、中期检查、评估验收等一系列环节和过程中,通过质量保证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效益性。从制定年度申报指南开始,一直到评估验收,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相应的评估评审、项目追踪管理机制,对立项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在过程管理中进行中期评估和检查,对项目的实施进度掌握明确,项目验收结题后开展年度绩效评价,通过建立相应的成果评价机制,从科技成果实用性、有效性及创新性进行综合考察评价然后给予相应的科技奖励,促进科技成果的鉴定、转化及推广激发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三)质量控制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运用

质量控制是监控特定的结果,确保它们遵循了相关的质量标准,并识别提高整体质量的途径,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随时掌握项目的实际过程,若出现项目的执行与计划(质量标准)相背离时,管理部门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消除由此产生的令人不满意的结果。

在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对管理过程的监控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手段,一是开发使用项目管理系统,通过总体规划、系统集成、深化应用,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梳理优化业务流程,积极推进信息化与管理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持续稳步提升。二是开发使用科技专家库,涵盖省、市级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3 000余人,专家库建成并投入使用三年多来。截至目前,专家库已为全市各类项目咨询和评审活动服务3 000多次,服务项目2 000余项次,很大程度上为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及验收工作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提高了政府管理服务水平。三是推动专业机构规范化,对下属具备科研管理能力的事业单位进行改造,将具体项目的日常管理委托给具备条件的专业机构。2016年,昆明市科技局下属6家科研事业单位均已通过ISO9001认证,100余名科技管理工作者取得科技评估师资格认证,为承接项目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提升了质量。

五、存在的问题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逐步健全,管理水平和能力也对稳步提高,在昆明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传统的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科研开发工作的要求。

目前,在发布项目申报指南之前,对各研究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等相关的基本情况,及该领域未来一段时期的项目布局、重点发展方向和工作任务等内容的研究力度还不够。因此,对各领域内项目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缺乏全而、系统、前瞻性的分析,从而难以对科技计划项目起到充分的指导作用,进而影响了项目的质量管理。

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过程中,针对一些重大项目,在立项实施后,均要进行中期检查,检查方面多半按照项目申报时的计划书进行。但是,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决定了项目实施的不可确定性,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因为条件的改变而调整项目执行计划,这就会造成项目实施与申报计划不符,检查出现“问题”。

昆明市科技专家库的使用,的确提高了项目评审的标准化、规范化、高效化,充分发挥了科技咨询专家的重要作用,提高了评审的公平性和公证性。但是,由于在专家专业分类、行业归属等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所抽取的评审专家容易造成“专家不专”“外行评内行”的尴尬局面,甚至出现过冶金专家评审软科学研究项目的情况。常此以往,势必造成立项项目质量不高,该立项的没有得到立项,不该支持的却给予了扶持,不仅降低了科研水平,更是财政资金的浪费,反而降低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质量。

六、对策和建议

加强决策科研,预研、研判是科技工作中带有战略性的决策活动,在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鉴于领域预研工作对于科技项目的重大影响,应当重视领域预研工作,加大对科技项目领域预研工作的投入。研判工作要与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相结合,在领域预研时就应注重科技成果转化的程度。在预研的基础上发布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审批的重要依据。

建立健全检查机制,结合项目中期检查制度,研究制定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检查标准和方法,注重全过程管理,面向真正的动态管理。对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不单纯依靠承担单位的项目执行情况报告,也不将申报计划书作为“铁律”不能做任何修改,应该结合实际,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允许项目承担单位变更计划书,甚至更变研究方向,能够让更多的项目真正成为科技创新项目,产生更多的“炼丹成火药”的重大科技成果。

进一步完善科技专家库结构,健全专家库运行机制,深入分析研究专家专业分类、行业归属,对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信息。降低专家入库门栏,对某些学历低、无职称,但在行业中贡献突出、影响较大的特殊人才放宽入库条件,有意识地增加金融界、企业界的专家,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注重创新创业实干家的选拔,使得评审专家在项目立项评审时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申请项目严格把关,切实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在确保学术性的同时兼顾项目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4.

[2] 2015年昆明市科技统计分析[Z].2015.

[3] 王忠平.现代项目管理在科技项目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6):28-31.

[4] 宋东林,葛苏行.我国科技计划项目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46-49.

[5] 陈省平,李子和,刘涛.科技项目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6] 胡骏红.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梁健

上一篇:人才培养软件工程论文下一篇:笔墨元素广告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