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论文

2022-04-20

[摘要]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似乎一直没有破题,一些贸易新型业态、免税购物等功能尚未破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上海面临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新机遇,未来应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免税购物功能以及离岸贸易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加速向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功能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迈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论文 篇1: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长三角联动发展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格局中,无论财政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量,还是实际使用外资的直接投资,长三角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特殊的重要性。特别是该区域的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它占了全国百强县的48%(2005年的数据);在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35个城市里,长三角占10席;并且有近百个工业产值超过100亿的产业园区和数千家巨型企业,都坐落在这个经济区范围内。但是长三角的改革和发展也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针对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要求,如何融入到世界范围的竞争格局中,需要在区域层面上解决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一些瓶颈问题。

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对外贸易协调发展,有利于增强长三角地区整体国际竞争力,有利于长三角全面融入世界贸易体系,有利于长三角转变贸易发展方式,也有利于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总之,通过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长三角区域在国际贸易的重大体制和机制上将有所突破,从而破解长三角区域长期以来阻碍国际贸易一体化的重大问题,加快融入世界贸易体制,增强长三角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长三角联动的基本态势逐步加强、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货物贸易的服务不断增强,作为枢纽港和中转站,洋山港使内地实现江海联运成为可能,成为长三角货物通往国际贸易的桥头堡;专业性服务平台建设加速,上海技术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并成为长三角区域科技交流中心;贸易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上海通过建设相互融通的区域经济功能与服务体系,促进了各种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上海注重发挥包括对外服务、无形资产、品牌输出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长三角区域发展。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战略思路应当考虑以下四点。

一是联动定位,从空间配置向平台配置转变。长三角国际贸易联动发展,应进一步加快市场体系平台建设,建设相互融通的区域经贸服务体系,促进统一大市场建设。

二是联动层次,从要素合作向制度合作转变。逐步从经贸的要素合作向经贸的体制与机制深化合作转变。在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下,打破行政区划,更深层面推动国际贸易的区域一体化。

三是联动主体,从政府为主向企业为主转变。企业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经济活动,推动资源合理配置,推动长三角和国内同类企业快速发展。

四是联动内容,从有形产品输出向无形资源溢出转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要更注重发挥对外服务、品牌效应等无形资产的辐射作用,为增强长三角经贸发展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俞立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并留校工作,1985—1990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和博士后研究,1989年获得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等以及《地理学报(英文版)》、《湿地科学》等杂志编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磁学、环境过程、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俞立中教授是我国环境磁学研究的开拓者,1990年创建了国内第一个环境磁学实验室,主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际合作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近十多年来,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30篇为SCI收录,被SCI刊物论文引用次数已达200余次。

作者:俞立中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论文 篇2:

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摘要]与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相比,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似乎一直没有破题,一些贸易新型业态、免税购物等功能尚未破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上海面临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新机遇,未来应在自由贸易区建设、免税购物功能以及离岸贸易功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加速向具有国际国内资源配置功能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迈进。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 免税购物 贸易综合集成平台 离岸贸易

[作者简介]丁国杰(1976-),河北玉田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经济师,博士,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产业经济。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应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率先进行试点,培育一些重要功能,加快打造自由贸易区、免税购物区、高端商贸综合体以及新型贸易业态示范区,着力在离岸贸易功能、免税购物功能、贸易便利化以及打造贸易综合集成平台等几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增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国际服务和辐射功能,提升国际贸易中心的国际影响力。

一、打造自由贸易区,营造自由港环境

所谓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主权国内的贸易自由化,具体指向某一国家或地区设立的实行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小块特定区域。

自由贸易区能够集聚大量具有贸易资源控制与整合能力的大型贸易企业或跨国公司,成为集聚全球贸易资源和控制全球贸易产业链的枢纽。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都因为具备了宽松的外汇管制、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灵活的管理体制等优势,成为全球贸易资源集聚的区域,助推当地成为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两地的离岸贸易相当发达,基本上占到了全部贸易额的三成以上,成为具有强大贸易链整合功能的区域。上海要增强贸易资源的配置与整合能力,成为全球贸易枢纽的节点,就必须形成自由贸易区的制度环境,加快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

上海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核心载体是综合保税区。上海综合保税区于2009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包括“三港三区”,即外高桥港、浦东机场空港、洋山港,外高桥保税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设立的目的就是通过“三港三区”的联动发展,来提升上海港口和保税区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上海综合保税区具有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的基础和条件。外高桥保税区是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一流现代化港口条件和强大政策优势的保税港区,是我国第一个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合的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而浦东机场保税区于今年6月正式运营,是中国首个实际运作的空港保税区。同时,2009年国发19号文又赋予三个区域新的政策拓展空间,上海综合保税区已经具备了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的良好制度基础和政策条件。

未来,上海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关键在于两大方面:一方面要集聚具有突破性、全局性的功能性项目,加快集聚功能主体,拓展高端服务功能,要在融资租赁、离岸贸易、期货保税交割、水水中转等方面有创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制度创新作为功能突破的保障和前提,贯彻落实国发19号文,细化落实政策方案,扎实推进,尤其要力争突破外汇管制以及税收制度等主要瓶颈。同时,深化综合保税区管理体制,促进政策全面覆盖,加快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升级。

二、加快实现免税购物功能的突破

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成熟的国际贸易中心一般也是国际购物天堂、时尚购物之都,是世界的商业中心。国际购物天堂一般具有六大标志:市场消费总量庞大;消费群体来源广泛;国际著名品牌集聚;拥有标志名街名店;引导国际时尚潮流;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如巴黎的“浪漫之都”、米兰的“时尚之都”、香港的“动感之都”等国际购物天堂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同时,这些城市都拥有世界级的繁华商业街区,如美国纽约的第五大道、东京银座、法国香榭丽舍大街、伦敦牛津街等等。这些城市拥有数千个国际著名品牌,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世界一线品牌,成为品牌发布、引领时尚消费潮流的中心,如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一直被认为是世界时装设计和消费潮流的“晴雨表”。同时,国际购物天堂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税收优惠,尤其在奢侈品销售方面价格相对于国内便宜很多,并且都设有免税购物的特定区域,也成为这些城市具有很强消费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如著名的购物天堂香港,其自由港和免税港的经济政策是促使香港成为世界流行商品传播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繁荣的都市国际购物将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聚,是国际贸易中心的重要功能。而免税商品购物区不仅会带来更大的客流,引领消费潮流,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也会为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然而我国至今也没有形成国际知名的购物天堂,大量的消费,尤其是奢侈品消费都流向了国外。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奢侈品的消费总额占到了全球的27.5%。2009年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的居民到境外旅游,人均消费奢侈品达900美元,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就是因为我国奢侈品进口税极高。

从上海目前国际购物的功能格局来看,时尚消费商圈主要分布在内环以内,形成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商业梯度格局,其中顶级商圈主要集聚在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包括新天地)和陆家嘴区域,引领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时尚消费。从几大商圈的发展特点来看,上海的时尚购物功能在集聚国际品牌方面已经形成一定优势,也在一定范围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但在顶级品牌集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方面还不够,缺乏体验互动式元素,时尚秀场能级较低,辐射范围还仅限于国内,尚无法引领国际潮流,特别是与国外相比价格劣势明显,免税等购物功能一直没有突破,影响了国际购物天堂的打造。

我国当前税制等方面的改革,为“免税购物”功能的突破带来了新机遇。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扩大以及消费升级趋势的要求,国家层面也开始考虑在特定的区域突破免税购物的功能,吸引国际国内更大的消费客流。目前,国内已经开始在海南试点,离岛免税政策已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免税购物方面的破冰之举,将为上海拓展这一功能,打造国际购物天堂带来新契机。

上海本身也具备发展免税购物的条件和潜力。一方面,上海已经集聚了多数世界知名品牌,总体购物环境在国内领先,并且具有庞大的客流基础,加上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迪士尼主题乐园等重量级项目的落地,上海的消费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增长和释放,仅迪士尼项目就将为上海每年带来千万以上的客流,前景非常乐观。因此,发展免税购物将大大提升上海打造时尚购物之都的空间。同时,上海也具备发展“离境退税”的基础,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上海共接待了593万人次的入境外国游客。可见,离境退税将对外国游客消费产生明显的刺激效果。

因此,上海要打造时尚购物之都,必须在免税购物功能上有所突破。未来,上海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区域(如综合保税区、世博园区、迪士尼区域等),积极争取设立集世界各国品牌产品、特色产品的免税购物区,在地标式商圈、街区设立免税商品购物店。同时,要完善商圈布局,加大业态创新和品牌引进力度,举办时尚秀场、品牌发布等活动,吸引国际时装、珠宝、化妆品、饰品等一线品牌来沪举办新品发布、展览展示等“时尚秀”,引领国际时尚潮流,成为流行趋势的风向标。争取落地免签、签证时间延长等政策,促进金融服务、法律咨询、无店铺销售、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配套服务达到国际水平,为国际购物天堂打造时尚、便捷、安全的购物环境。

三、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

综合集成平台

虹桥商务区是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的上海又一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集航空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等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按照规划,虹桥商务区面积约86平方公里,其中主功能区面积26.3平方公里。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强大的交通优势,虹桥商务区具备了拓展上海发挥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作用的新空间。对外可以放大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服务功能,强化贸易服务等高端功能,使之成为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服务的支撑;对内能够集聚总部型企业机构,提高服务和辐射能力,加速推动以上海为枢纽的服务功能网络体系形成。

根据虹桥商务区的功能定位,虹桥商务区将建设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新平台、国内外企业总部和贸易机构的汇集地以及服务长三角、长江流域甚至全国的高端商务中心。虹桥商务区将形成以总部经济、贸易机构、经济组织、商务办公为主体业态,会议、会展为功能业态,酒店、商业、零售、文化娱乐为配套业态的产业格局。尤其是具有强大的贸易资源整合能力和贸易交易需求的跨国公司总部、国内龙头企业总部、本土优秀的民营企业总部以及贸易类的行业协会、商会等功能性机构的集聚,能够形成高端贸易资源集聚的发展势头。

未来虹桥商务区,要以国家会展中心项目为核心引领,打造集设计、展示、交易、订单、咨询、信息、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等综合性功能于一体的集成贸易平台,增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助推上海打造成为国际会展中心城市。

四、加快推进离岸贸易功能的突破

所谓离岸贸易,是资金流、货物流的相互分离,资金流、订单流、货物流的控制管理中心在本地,货物流发生在境外的一种特殊贸易形式。主要有四大基本功能,一是全球贸易营运与控制功能,二是贸易核心资源的集聚功能,三是对离岸金融及高端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促进功能,四是高端服务业的带动引领功能。

离岸贸易的产生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分工深化及非核心业务外包密不可分,它是贸易形式从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等传统形式向控制全球贸易资源的高端贸易形式过渡的关键。而现代离岸贸易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一是离岸贸易的发展可能削弱传统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功能,有利于打破区域贸易壁垒,全球贸易将呈现更加自由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格局;二是一个地区的贸易资源控制能力的增强越来越倚重于离岸贸易的发展,传统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加快向全球贸易控制中心转变;三是离岸贸易的高级化必然伴随离岸金融功能的不断强化,由此使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交互提升;四是以“智慧地球”为核心的新一轮信息革命使离岸贸易功能更加强大和便捷,“智慧贸易”等新型贸易业态不断涌现。

离岸贸易作为现代国际贸易的高端形式正日益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其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国际贸易中心枢纽功能的重要标志。上海要建设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增强全球贸易枢纽功能,必须要在离岸贸易功能上取得突破。

从上海来讲,发展离岸贸易与离岸金融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目标高度契合,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联动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上海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层次与能级,是上海推进国际化大都市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举措。

但是,离岸贸易作为一种高端贸易形式和功能,它的发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从香港和新加坡发展的经验来看,离岸贸易的发展一般需要较为宽松的外汇管制、优惠的税收政策、灵活的海关监管、集聚的专业人才等条件来支撑。而从上海目前的基础条件来看,发展离岸贸易还受到严格的外汇管制以及较高的税率水平这两大瓶颈制约。以外汇管制为例,我国现有的外汇管理体制与跨国公司开展离岸贸易业务的运作模式(即或物流与资金流的分离)不匹配,而且外汇管制对于离岸贸易业务开展的制约作用非常明显。

当然,上海发展离岸贸易功能仍是国内条件最好和最成熟的城市,特别是在已经集聚了大量的贸易类跨国公司的外高桥区域,这一基础优势特别明显。外高桥保税区具备发展离岸贸易的市场需求。目前区内已经集聚了5000多家贸易企业,与世界192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着贸易往来,世界500强企业中有127家在保税区投资了近300家贸易公司。据调查,有50%的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参与离岸贸易运作。以索尼、西门子、英力士等为代表的大型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公司)已经在开展相关的离岸贸易业务。如果加以引导和政策支持,离岸贸易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也将会在外高桥区域形成跨国公司订单中心、营运中心、利润中心和资金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机构的集聚。

外高桥保税区具备发展离岸贸易的制度基础和政策拓展空间。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运行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与国际成熟的自由贸易区仍有一定差距,但是已经初步形成了与国际惯例接近的监管制度和政策框架体系。目前,上海正在推进“三港三区”联动发展,实现管理体制、运作体系、区域政策的协调与衔接,将进一步拓展局部区域特殊开放和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同时,国务院推进上海“两个中心”的意见,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离岸贸易的政策空间,如可以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国际惯例接轨、外向型的运作模式和管理制度等。

未来,上海可以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启动离岸贸易功能,在外汇管理体制、税收制度、贸易便利化政策、离岸金融联动以及复合型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聚焦,突破制约离岸贸易功能开展和深化的瓶颈,并逐渐向更广泛的区域拓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R].2011.1.

[2]蒋应时.发挥世博后续效应,助推“四个中心”建设[J].上海综合经济,2011.2.

[3]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课题组.上海发展离岸贸易的政策研究[R].上海综合经济,2011.2.

[4]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转型和创新的战略抉择——上海市“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1.

[5]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超越GDP的新理念新模式——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续效应研究 [M].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1.

[6]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发展改革学术年刊2010/2011 [M].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1.

On Breakthrough Point for Shanghai’s Role as International Trading Center

Ding Guojie

(Shanghai Academy of Development and Reform, Shanghai200032)

(收稿日期: 2011-09-05 责任编辑: 廖令鹏)

作者:丁国杰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论文 篇3:

供应链整合视角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研究

内容提要:货物贸易在国际贸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从物流和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货物贸易其实就是一种“货物流”,是一种在贸易合同规定下完成的国际物流或区间物流。当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城市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第四大影响因素,有必要从整合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绩效、推进货物贸易发展的角度研究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上海与成熟的国际贸易中心代表-——东京的国际货物贸易和货物流,随后通过对比差距和不足,明确了供应链整合视角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最后提出了基于供应链整合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供应链整合;国际货物贸易;国际货物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

文献标识码:A

在2011年3月举办的“虹桥贸易论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国际经验和立法研讨会”上,国际贸易专家以纽约为例,明确地强调了供应链管理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地位,把它称为继要素禀赋、地理位置和关税政策之外,影响一个城市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的第四个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专家关注的焦点。国际贸易中心正是全球供应链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当下“供应链管理为王”的贸易新时代里,纽约、东京等成熟国际贸易中心的供应链中心集聚和高效供应链管理的成功案例,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与努力的方向。

从国际贸易的标的来看,货物贸易产生得最早,也是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产生和发展的根基,在国际贸易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通常,分析某国或地区的货物贸易情况时必定会涉及贸易额、贸易流向两个基本要素,前者是参与贸易的货物价值总金额,反映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贸易规模;后者是指贸易货物的流动方向,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的资源禀赋特征。如果从物流和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货物贸易其实就是一种“货物流”,是一种在贸易合同规定下完成的国际物流(国际贸易)或区间物流(国内贸易或国际贸易)。按照对物流的理解,这种货物流其实包含了流体、流量、流向、流程、流速、流动载体六大要素,涉及参与贸易的企业、代理、国家机构等。因此,在研究供应链整合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时,非常有必要研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货物贸易,以及由此产生的货物流问题。

一、货物贸易与货物流

货物贸易即有形商品贸易,是各国或地区根据自己的生产情况,将富余物资出口到国外,同时将自己生产和人民生活所缺乏的物质进口到国内的一种“货物流”。按照物流与供应链的理解,这种货物流包含了流量、流体、流向、流程、流速、流动载体六大要素。

第一,流量:即参与贸易的货物价值总金额,反映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

第二,流体:即指参与贸易的货物内容,如石油、铁矿石、原到木、粮食、电子产品等,而各种货物在贸易中的份额构成则反映了商品贸易的结构。

第三,流向:指贸易货物的流动方向。从贸易流向的区域分布来看,各地区主要出口地区为本地区,如欧洲内部贸易的比例高达70.9%。除本地区外,一个地区的贸易流向也相对集中于其他发达国家较为集中的地区

第四,流程:指贸易货物从出口国(地区)到进口国(地区)的移动距离,它反映了货物的空间位移,不仅与出口地和进口地之间空间距离直接相关,还与货物的运输方式密不可分。

第五,流速:指贸易货物流动的速度。由于在整个货物贸易的供应链中,既有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之间的不同流通方式(运输方式),涉及不同的运输速度和运输时间,又有货物在供应链上节点的滞留时间,如在堆场的停留时间、装卸作业时间、等待拆拼箱作业时间、通关作业时间等,因此,货物流的流速不是一个恒定的速度,很难用一个具体的速度值或者速度值区间来反映。

第六,流动载体: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载体是指仓储设施,如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码头堆场,动态载体是指在货物贸易过程中承接货物流动的运输工具(船舶、飞机、卡车、火车等)。在世界货物贸易的物流与供应链网络中,前者构成了网络中的节点,后者则是使货物在网络节点之间移动的工具。

这六大要素与国际货物贸易的贸易额、贸易商品、贸易商品的流向、贸易距离、贸易时间和运输方式等分别一一对应。无论是从国际货物贸易而言,还是从货物流本身而言,这六大要素都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譬如,A国商品的单位金额越高,而且越集中流向B国,则A国对B国的货物出口额越高;而A国商品越集中流向B国,在地理距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运输方式可以缩短贸易时间,更有利于A国对B国的货物出口。

通过对货物流的要素分解,便于从供应链系统分析国际货物贸易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以及不同环节之间货物的流转,有利于从全球供应链整合的角度探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二、上海与世界成熟国际贸易中心的货物流对比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有“腹地型”和“转口型”两大类。上海的转口贸易比例一直很低,但拥有富庶的经济腹地,因此,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在类型上更偏向于腹地型。本文选取另一个腹地型国际贸易中心的代表——东京,分析比较上海与东京的货物贸易和货物流差异。囿于资料数据的可获得性等问题,将主要从货物流的流量、流体、流向和流动载体四大要素方面分别描述。经查阅《东京都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上海经济年鉴》等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比较,发现与东京相比,上海的货物贸易和货物流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流量规模偏小,在全国的贸易主导地位不明显

从对外货物贸易金额来看,上海市的进出口货物总额低于东京。以2009年为例,上海市出口货物1419.14亿美元,进口货物1358.1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2777.31亿美元;按照2009年日元对美元的平均汇率折算后的东京出口货物1286.64亿美元,进口货物1626.96亿美元,进出口货物总额达2913.6亿美元。东京的进出口货物贸易额高出上海136.29亿美元。

从城市对外货物贸易占全国的比例来看,近20年来,东京的出口商品金额占全国出口商品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3%左右,进口商品金额比重27%-28%。2009、2010年,东京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进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都接近26%,在日本全国商品贸易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反观上海,虽然近20年货物贸易金额占全国的比例一直在小幅增长,但是比重较低,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比例最高不足14%,即使最近5年出口商品额占全国的比重高于进口商品额的比重,但也不超过15%。

而且,在我国31个省、市中,上海一直落后于进出口商品贸易的领头羊——广东省,后者的货物贸易总额是上海市的2-3倍,近年来又被江苏省超越,目前上海在我国31个省、市的货物贸易比重已滑落至第三名。即便只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全国排位第一的上海也不具有明显优势,与全国排位第二的深圳在国际货物贸易额上的差距很小,而且这两个城市常常拉锯式地争夺第一的地位(表1)。由此可见上海在全国对外货物贸易中的主导地位不突出。

(二)货物贸易的“流体”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但一般机械和电器设备产品的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偏低,资源类产品输出比例较高

上海和东京在货物贸易结构上大体相似,进口和出口商品都以机械和运输设备类货物为主(表2),但如果具体分析该大类货物的细目分类,两个城市仍存在较大的差异:东京的一般机械和电器设备出口比重均大于进口,而上海正好相反,一般机械和电器设备的进口比重都大于出口,尤其是电器设备类货物的进口比重远远高出出口比重。这表明东京在一般机械和电器设备的出口方面具有很大的产品优势,上海的这两类产品特别是电器设备产品的市场优势很弱,需要更多的依靠进口。

运输设备与一般机械、电器设备并列为机械及运输设备大类下的三个分项,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东京的运输设备出口与进口比例都非常低,不足4%;上海的运输设备出口、进口比例都非常高,出口占全部出口货物总额的40.66%,进口占全部进口额20.09%,在上海市的货物进出口贸易中占据很高的比重。原因有二:一是上海的汽车、电气等产业大都通过吸收外资的方式运作,如汽车产业主要有与德国大众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合资的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在汽车零部件全球化采购的大环境下,这些公司一方面从国外的母公司采购用于汽车制造的关键的、附加值高的零部件(发动机等);另一个方面将组装好的成品汽车出口,通用汽车还在上海建设了V6发动机生产基地,向发达国家大规模出口高档、大排量汽车发动机;二是上海拥有老牌船舶制造企业,拥有产品占据世界集装箱机械市场70%份额的上海振华港机,2007年上海共出口船舶60多艘,吨位超过500万吨,出口额21.88亿美元,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公司出口额13.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42%。

除在机械及运输设备的细目分类上存在较大差别外,上海和东京在食物类、原料类制品、服装等商品的贸易上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东京的食物、饮料类物质及其原材料、原料类制品、服装及配件的进口比重明显大于出口比重,表明东京在资源类产品方面出口较少,更多的是资源输入。上海的原料类制品(纸类及其制品、织物用品及纤维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非铁金

作者:孙浩

上一篇:深圳市外经贸发展论文下一篇:企业核心培育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