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听为中心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2022-04-29

以听为中心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1:

小学音乐课改初探之合唱教学

摘 要: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唱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部分。通过合唱,使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领会艺术的真、善、美,提高欣赏水平,全面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改;合唱教学

著名音乐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认为:“合唱是学习和实践音乐再好不过的形式与途径之一,是一个民族、国家、社会和学校值得充分运用并发挥其作用的手段和形式。”新课改音乐教材中从二年级开始出现合唱歌曲,在教学中我也充分运用合唱艺术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下面是我在合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以听觉入手,培养合唱意识

新课改认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应强调以听觉为中心,脱离音乐听觉的教学活动不仅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也背离了音乐教学的本质。合唱艺术具有多声部的、多层次的、立体音响效果的,声音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合唱意识应该从听觉入手。

1.借用钢琴,进行听觉训练

在教学中,我借用钢琴进行听觉训练,先从单音入手,把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每个声部弹一个不同音区的单音,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音,并唱出来,再把两个音以音程的形式一起弹出来,让两个声部的学生同时唱出来,把声音延长几拍进行,让学生感受两声部同时进行时产生的音响效果是怎样的,然后再不断加音进行训练,形成两组旋律同时进行而达到二声部合唱的效果。

2.借用声势,进行节奏听觉训练

在教学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声势教学,让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做三种不同的动作:拍手、捻指、跺脚。以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节奏进行,开始时分开进行练习,熟练后再三组一起同时进行,在演奏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去听不同声部的音响,感受多声部同时进行的音响效果,而达到节奏的统一。

3.借用标准音“la”,进行听音能力训练

音准是歌唱艺术的主体,歌唱中没有准确地音高概念,唱出来的歌曲是跑调的,不谐和的。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听标准音“la”,并用唱名唱出来,练习时我用做游戏、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逐个听音唱出唱名,进行小组间的音准竞赛。先是从单音开始,再用旋律乐句进行,学生在游戏中就巩固了音高的概念。

二、以肢体入手,培养合唱发音技巧

声音是通过咽喉的振动发出的音响而产生的。而歌唱的发音不是单一的喉咙振动就能发出和谐、优美的音响来的。歌唱的发音是要依靠人的肢体与气息的对抗而发出来的,要有一个和谐、统一较完美的声音效果,没有科学的、较系统的发音方法是达不到的。

1.借用小腹,松开咽喉

唱歌首先要打开咽喉,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强调让学生打开喉咙,学生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喉咙上,歌唱时越想打开喉咙,喉咙就也紧张,声音就越紧,这样不但歌唱不好,反而把喉咙唱哑了。在教学时,教师换一个角度进行训练,让学生把歌唱转移到“小腹”上,用小腹的力量来保持气息,学生就不知不觉地把喉咙放松了,歌唱时就不会紧张了,咽喉也就打开了,唱出来的声音就美了。和谐、统一的音响效果就产生了。

2.借用眉心,获得头腔共鸣

合唱中注重的是高位置发音共鸣。然而,如何才能达到这一高位置发音共鸣呢?教学时要是单一的说头腔共鸣,学生不一定能理解,这时需要借用“眉心”这一肢体来完成,教学中让学生的把歌唱的注意力集中在眉心上,轻轻把歌曲唱出来,声音自然就到达头腔了,老师在这一前提上指导学生把眼睛稍稍睁大,在气息的支撑下高位置歌唱的感觉就找到了,从而获得了头腔共鸣。

3.借用横隔肌,进行音量变化

合唱的音响并不是总在一个力度上演唱的,它是根据歌曲的情绪变化而产生强弱的对比的。然而,力度强弱需要气息的保持,气息的保持又需要横隔肌的支撑,只有借用横隔肌的力量与气息的对抗,学生在歌唱时力度强弱就能发挥自如了,歌唱时在横隔肌的保持下,气息越下沉声音的力度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三、以气息入手,培养合唱呼吸

呼吸是合唱的生命,在合唱的教学上教师要注重呼吸方法的训练,只有好的歌唱呼吸,才能有好的歌唱音响。在教学中,我运用闻花式、叹气式和快吸慢呼等呼吸方法进行呼吸的训练。在歌唱的教学中,比较多采用快吸慢呼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歌唱呼吸,这种呼吸的方法是用嘴巴和鼻子同时吸气,这样吸的气就深,一吸就到底,就是把气息吸到小腹上,人称“气沉丹田”,然后在歌唱的同时慢慢地把气呼出来,再接下一乐句歌曲时又快吸慢呼来唱,这样唱出来的歌曲就充满生命力了。

四、以汉字入手,培养字正腔圆

我国的汉字是以声母、韵母、整体认读的组合来发音的,歌唱的发音也离不开汉字的正确发音,但在歌唱中的发音不能像汉字一样把字音读准就行了,它需要把字音的“声母—韵头—韵腹—韵尾”都要表现出来,歌唱时需要有正确的发音基础,才能把字唱准。歌词一般都采用押韵,在歌唱中要把字的韵味唱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在教学合唱曲《明日》时,这首歌曲的歌词是一首古诗,我们要先理解古诗的背景,和诗中每句的押韵是日(ri)、多(duo)、日(ri)、跎(tuo),一、三句日(ri)是相同的,二、四句声母不同,但它的韵母是相同的。在教学上引导学生歌唱时,起音不同但收音的韵尾是相同的,唱起来就押韵了,所以,我们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言发音的规律和特征,才能更准确、更有质量地把握和发挥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感染力。

五、以站入手,培养良好体态

站姿是歌唱的一个重要元素,没有好的站姿就没有好的歌唱音效。在歌唱中,如果你是歪歪斜斜地随便站立,你唱歌的声音也是不正的,因为歌唱不仅仅是嘴巴在唱歌,而是人的整体都在唱歌,唱歌时需要有一个支点,人重心就落在这个支点上,歌唱时就会越唱越稳定。唱歌时的站姿有分男、女站姿,男的站姿一般是双脚自然打开与肩膀同宽,身体稍微向前倾,重心落在前脚掌上;女的站姿一般是双脚合并站丁字步,重心落在前脚上。这样站立唱出来的声音是向前靠的,比较容易找到头腔共鸣。歌唱的身体是一个大管子,如果站不正,气息就上不来,没有气息的贯通歌唱的音响是憋着的,就没有畅通的感觉。美好的声音和较好的呼吸都来自于一种积极的兴奋状态和正确的站立姿势,所以培养良好的体态是必要的。

六、以欣赏入手,培养和谐统一

合唱追求的音响是和谐统一的,给人一种和声的效果,在合唱曲歌唱处理的教学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一声部的音响和其他声部的音响,在歌唱中力求达到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不能有凸显的声音,要有一个集体的感觉。在合唱的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欣赏优秀的合唱曲作品。让学生在欣赏合唱曲作品中体会合唱的艺术,感染学生的听觉,使学生的歌唱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合唱是一门合作的艺术,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在合唱教学上,还有很多专业性的理论知识,有待我们去学习和掌握,然后再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进入艺术的殿堂,领会艺术的真、善、美,提高欣赏水平,全面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颜学敏.新课程改革下小学音乐教学思考[J].魅力中国,2009(16).

作者简介:陈静,女,1978年2月,本科,就职于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浸潭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音乐教学。

作者:陈静

以听为中心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2:

让“美”提升音乐教育生命力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课程的实施,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音乐教育现状——智育化倾向

受应试教育等教育现状的影响,当前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着智育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教学内容知识化

具体表现为:首先,音乐元素的学习过于强调认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乐理知识的学习。其次,歌唱教学不以审美体验为主旨,有的以乐理知识教学为主,有的以声乐教学为主,过于强调学生的发音,有的干脆为唱而唱,只要唱会了就可以了。再次,欣赏音乐多以非审美体验为主。

2.音乐教学手段知识化

具体表现为:首先,认知前于体验。比如在《美丽的黄昏》这课,有的老师在教唱完曲子后直接把学生分成三声部,告诉学生哪组先唱,哪组后唱,后唱的应从哪儿开始唱,啰嗦了很久,结果学生还是唱错了,然后又是一遍又一遍的强调。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未经学生亲身体验,直接把结果呈现给学生,从而造成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学习效果差。其次,体验不以审美为主线。如,我曾听过一节课——《我的家在日喀则》,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唱歌曲而设计,为了唱准音,唱对时值,教师是煞费了苦心,一遍又一遍地强调着各种音乐符号,让学生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唱,到最后,学生觉得无趣,教师也教得索然寡味。

二、回归音乐教育本质——“美”的活动

那音乐课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欣赏音乐,享受音乐的美,提高鉴赏能力。音乐是第一位的,感受是第一位的,表现是在感受到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连感受都没有好好地做到,谈什么表现?音乐老师的感受能力如果不比学生强的话,那还要老师做什么?如果老师不能带领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音乐课的价值又在哪里?感受性是天生的,但感受能力是可以培养的,欣赏方法是可以讲授的,这也是音乐教育安身立命之本。离开了这一点,音乐教育将成为无根的飘萍。

那我们应如何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如何回归音乐教育的本质呢?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1.让歌唱成为音乐课审美活动的载体

人最自然的音乐实践和最原始的音乐审美都来自于歌唱。所以国际音乐家柯达伊创建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是“一切通过歌唱”。

2.通过能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

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突出问题是学生对音乐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能动地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活动。能动参与是能力与动力相适应的积极参与,也是引起学生审美兴趣的前提。歌唱是学生最容易能动参与的音乐实践,所以学校音乐教育应以学生能动参与的歌唱实践为首要教学内容。

3.让民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习惯和情趣

音乐能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已是定论。问题是用什么音乐,通过何种途径才能真正培养起健康的审美习惯。民歌是本民族人民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传承下来具有自然美的音乐。唱民歌最容易激发处于自然状态的学生的审美感受,所以中小学的音乐实践应该从唱民歌开始。

4.通过音乐审美愉悦让学生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歌德在他的名著《诗与真》“教育领域”部分中就把音乐当做一切的先导和核心:“不论孩子们以什么开始,他们总是在歌唱,相互地伴奏,舞蹈……”在我们这里,歌唱是教化的第一步,一切其他的都接着歌唱展开,并以歌唱为中介,在我们这里,最单纯的享受和最单纯的教学,都是通过歌唱得以活跃,并打下烙印的。我们让孩子们练习的方式可以是:唱出音来,学着用符号把它们写在黑板上,并且根据这些符号的提示,立即在他们的嗓子里重新寻找到它们,此外再配上词,就这样手、耳、眼综合起来练习,会比人们想象中的方法更快地掌握音乐艺术。

5.让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追求内心化

在音乐实践中让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内心化,克服学习音乐的纯功利目的,使音乐成为人生美好的内在修养,是人文音乐教育的最高境界。通过体验、实践、感受、审美音乐,让好的音乐引起孩子的内心冲动、内心喜爱、内心追求(审美是内心活动和外部的结合)是中小学音乐教育应努力实现的深层目标。

如果说我们的音乐教育曾经冷落了、抛弃了其本质的话,而在音乐新课标的引领下,我们应重新反思音乐教育,还其本质,让学生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力在“美”中动起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作者:樊国娟

以听为中心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篇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本文以如何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入到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为目的,从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中开展、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生的前后变化,以及一些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加以论述,将有助于缓解现阶段农村小学音乐“教育难”的问题。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农村小学;音乐教育;应用研究

引言

教育是文化发展的基石,是一个民族永葆不衰的源泉。自我国开展素质教育以来,美育教育也逐渐被提到日程上来。法国大文豪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人类社会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重视音乐教育,即从基础抓起,从娃娃抓起。然受众多历史原因、社会因素、人为原因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就显得“死气沉沉”,致使“改革”势在必行。

一、目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现状

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重视美育教育,各项相关政策也纷纷上台,教育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改革,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近段时间通过笔者调查研究发现,虽然各个地区都在实行这项新课标,但由于部分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得不到满足,并不能很好地贯彻与落实。考虑到笔者调研的方便性,故以信阳地区为调查点,又因游河乡隶属信阳市周边的一处郊区乡镇,具有典型的农村特点,故以游河乡中心小学为例。

(一)音乐教师资源稀缺,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为搞清该学校目前的教学状况,笔者以调查问卷(无记名式)的形式对该小学进行了摸底调查。其中在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中显示,本所小学并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学生平时的音乐课均是由其他文科老师兼顾着上。因此,“音乐教师”资源的稀缺直接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大打折扣。调查结果还显示,学校虽然安排了每周两节音乐课,但基于“音乐教师”对教授音乐课不甚专业,不仅使这些“音乐老师”头疼,也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故而出现音乐课被其他学科替上的现象。当笔者问及“是否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了解”时,95%的教师均回答“不清楚”。

(二)音乐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模式陈旧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对该小学的教学设备也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学校内部有相应的音乐教学设备吗? 完全没有 有一些 不太了解

0% 85% 15%

您认为学校内部的音乐教学设备怎么样? 比较先进 一般 比较落后

2% 38% 60%

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内部虽有一些教学设备,但是比较落后。经笔者进一步了解,得知该小学并不是每一间教室都安装了多媒体,而是有一间专供音乐课用的多媒体教室,教学设备也仅仅只是一架电子琴。因为学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对奥尔夫教学法也不甚了解,加之又是中心小学,条件已是较好地,故而認为目前的这些教学设备已算是先进的。

在笔者更深层的调查中发现,虽然学校有这些基本的教学设施,但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达不到,所以在上音乐课时,“音乐教师”对这些设备基本上是置若罔闻的。他们依然采取原始的教学模式——老师将下载好的歌曲通过音响设备播放出来让学生一句一句学唱,好一点儿的是老师唱一句教一句,直到整首歌曲学会为止。而对欣赏类作品,则基本上采取了“流放”态度。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显示,对于“音乐课上会加入一些游戏吗”,回答“会”的几乎为0,“不会”的占到了92%,“偶尔会”的仅仅只占了6%。

(三)传统性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直被人们视为学习道路上不可堙没的真理,从古至今,其地位从未撼动,这便给文化课占用美育课找了一个很好地理由。尽管教育部明文规定,小学一周两节音乐课,可还是抵挡不住社会整体对于学好文化课的悠悠之口,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家长、学校则更是对“书中自有黄金屋”深信不疑。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的应用

考虑到当前农村小学硬件设施较为落后的现状,在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堂中,在教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为能让学生更愉快的感知音乐,学习音乐,从而达到较好地教学效果,为此以人音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歌唱课——《我们大家跳起来》一课为例,笔者在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下,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的课程教学。

(一)声势训练,节奏感知

首先,在课程内容正式开始之前,将全班分为2个小组(班级人数较多——63人)——A组和B组。然后让A组同学做节奏型声势训练,即师生互动式、生生互动式的模仿。节奏来源是本节歌唱课的节奏型。例如:该歌唱课是3/4拍的,基本节奏型为:X X X│,但在打击节奏或做声势时可对课本中的这些节奏型做出适当地改变,即XX X X│。需注意的是节奏声势训练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们初步了解、感知了本节课所要掌握的节奏型,在歌唱的过程中会有“似曾相识识”的感觉,学唱更容易;另一方面,在学生身心均得到放松的基础上更快地投入到课堂上来。

(二)舞蹈律动,参与体验

由于该歌唱课是根据巴赫的《G大调小步舞曲》改变的,为使学生在学唱之前对歌曲旋律有初步的感知,我先带领B组的同学跟随钢琴曲——《G大调小步舞曲》进行身体律动,通过三拍子典型的舞步特点来感受节奏和旋律。例如:一、学生自我感知。即从左脚开始,向前三步走,后退三步走,然后原地三步走一个圈,需明白这三个动作均遵循三拍子的特点来完成。二、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让两个同学合作共同完成这个类似于交谊舞的舞步,同样应遵循三拍子的特点。以这种方式,将三拍子的舞蹈与歌曲旋律结合起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好奇心,也使学生进行了参与体验,还在情感上与歌曲产生共鸣。

(三)发散想象,升华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长期以来受“填鸭式”教学的影响,虽然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但那种突发奇想的“怪念头”却被与年龄不符合的思维惯性所限制。故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启发诱导式”教学,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例如:在歌曲学唱结束后,我提问学生,在上课之前我们做了声势的互动练习,有拍手、拍腿、跺脚,那么这首歌曲如果让你用身体把它表达出来,还可以用哪些声势呢?学生们通过课前的声势训练就会进行联想,还有什么与之类似的动作,于是就有学生说“拍头”、“揪耳朵”、“拍脸”、“揪头发”等,那么接下来就可以用学生说出来的这几种动作把它们融入歌曲中。这样既较容易开启他们发散思维的大门,又肯定了学生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对他们自信心的增强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三、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前后对比

通过笔者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音樂课程教学的实践表明,学生确实在以下几方面有了不同的变化。

(一)积极主动,兴趣高昂

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明显增加,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例如,在教授《我们大家跳起来》这节歌唱课时,我先播放了原钢琴曲。当钢琴曲最后一个音娓娓道来时,我提问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本能的以为学生们会给的答案无非是诸如“欢快”、“高兴”、“快乐”等简单词汇,却不想被孩子们极强的音乐感知力狠狠地“批评”了一番,有学生当即就说“感觉像跳舞”。当时我十分震惊,要知道他们是一群连一节像样的音乐课都不曾上过的孩子。这也使我明白,孩子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是天生的,尽管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学习,但一经挖掘,便会迅速爆发。

(二)勇敢尝试,增强信心

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敢于尝试,增强了其自信心的建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下的中国教育模式,却让学生把“学习”这项兴趣变成了责任与义务,久而久之便出现了对学习的懈怠,随后引发的即是一系列的恶性循环——成绩下降、心理自卑、不爱说话等等。

由于奥尔夫教学法遵循“原本性”的教育理念,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自然就要体现出来。例如,同样在《我们大家跳起来》这节歌唱课中,在最后的即兴互动环节中,我请学生自己当小指挥家对A、B两组同学进行指挥——指挥者伸出左手A组唱,伸出右手B组唱,若一只手始终伸着,则相对应的小组就要一直唱下去。以这种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此,学生参与体验多了,才会有更多的感受,对于建立自信心而言也有较大的推动力。

(三)与人合作,增进情感

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有利于加强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意识,增进情感,便于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在一节2/4拍和3/4拍节奏节拍课堂上,我以《小白兔》为例,出示了2/4拍和3/4拍两个版本,然后让学生两两结合,用拍手的方式来感受2/4拍和3/4拍的不同以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区别。学生们通过这种生生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便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更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对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也大有裨益。

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小学的可行性

通过笔者考察实践,得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小学的可行性如下:

(一)教学模式的新颖独特性

传统教育的教与学是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奥尔夫教学法遵循的则是“原本性”的教育理念,它倡导音乐要回归最原始的状态,即要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并强调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表演者参与其间。这为现代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一要注重“原本性”的音乐教学方式;二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更生活化的运用在农村小学课堂中。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奥尔夫乐器为歌曲伴奏,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经济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让学自己手工制作乐器来解决这一问题,利用生日蛋糕盒制作鼓、利用小石子儿或沙子制作沙锤等,这样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堂,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与学生年龄性格的契合性

小学阶段,学生基本上位于6、7岁—13、14岁之间,该阶段的学生普遍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爱模仿、爱动是他们最常见的表达方式,奥尔夫教学法则正好顺应了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之该阶段是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心理的关键期,因此将奥尔夫教学法运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现阶段教育现状的紧迫性

《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从上述内容中不难看出,现阶段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音乐新课程标准》政策的落差性,即学生被动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不相符;附于表面教学与参与体验的不吻合;毫无生气的课堂与灵动活泼教学的矛盾等,这些实情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五、结语

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曾说:“教育,应该使儿童从一开始就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始终致力于人的参与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快乐地学习音乐,这种教学方式从来都不是一板一眼的,相反的,它以一种即兴多变、富于创造性的方式存在着,为我们未来的音乐教学提供着更多的参考与借鉴。最后借用朱熹的诗句来阐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我国音乐教育的重要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9:1-79.

[2]姜宝君,尹爱青.关于开放式音乐教学策略的研究——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维度[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69).

[3]曾群,曾洁.农村小学课堂中的“主动参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为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31(1).

[4]翟宇航.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理念的相关问题[J].青年文学家,2013(26).

[5]胡振邦,张晓华,郭志山.新课程背景下河南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大舞台,2011(10).

作者:贺亚平

上一篇:电力调度自动化网络安全论文下一篇:作文教学视角下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