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SWOT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SWOT分析法是一项常用且有效的战略规划工具。“十二五规划”期间,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评估学院内外环境状况,挖掘关键战略要素,对学院发展进行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并据此开展战略转型探索实践,走出一条综合性、立体化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之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服装行业SWOT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服装行业SWOT分析论文 篇1:

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创新发展研究

摘 要: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在近30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中,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成为广东省以至全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进行,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作为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性的传统产业代表,面临着各种各样新的发展机遇和来自各方的挑战,产业定位和差异化创新发展成为改变和突破的重点,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该产业优势因素、劣势、发展机遇前景、市场威胁因素展开分析。

关键词:产业定位;创新发展; 珠三角服装;优势分析;劣势分析

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充分体现了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上利润分配的不均衡。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已经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服装产业集群,其劳动力成本达到全部产业生产成本的6成还要多,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已经依靠本土传统优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生产国以及主要贸易出口国家,嵌入全球经济利益链,但仍然大部分产品属于低端产品。现在一提起纺织服装业,特别现在是严峻态势下,涌入人们脑海里的似乎是“库存高”、“关店潮”、“需求低”、等词。然而, 纵览一下我国服装行业多年发展历程时,你仍然会不难发现纺织服装业是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不断促进就业、改善基本民生、和提高我国人民日常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三来一补”服装行业也曾为国家创汇立了大功,出现上述种种状况不得不需要使我们引起深思。目前,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的技术创新系统正在处于一个初创期和改革期,在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具有共性的技术问题和发展障碍,为了深入了解企业的现状,本文通过对珠三角32家不同规模的出口型服装企业的调查,将从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SWOT分析、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自主创新技术发展战略对策等三个方面问题进行深入阐述和分析。

一、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

纺织服装行业历来作为广东省的以至全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许多突出贡献。进入21世纪,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借助政策、地缘优势和物流优势,迅速发展成广东省以至全国的纺织行业的领头羊和世界知名的服装行业生产研发基地。但是近年来仍然受到国内其他几个省市的大力追赶和面对国外市场特别是像东南亚市场的双重挑战,出口额都有所减弱。珠三角出口的相对核心竞争力和优势已经逐渐减弱,在我国经历了30年高速经济发展以后,目前已经基本到达了出口转型改造升级的重要拐点,单纯依靠数量价格竞争的出口时代已经基本结束。特别是严峻态势下,表面上来看现在我国国内服装行业虽然呈现“库存高”、“需求低”等突出问题,但是却真实反映了珠三角的服装行业市场竞争形势同质化严重、品牌意识低、经营模式理念也亟待不断改进、营销管理模式建设亟待不断创新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产品进入市场壁垒不高, 进入者多, 产品设计过于雷同、甚至可能出现大量抄袭或者仿冒产品现象, 甚至市场营销技术手段都严重过于趋同。每次欧美高级时装周后“哪种款式订单多,哪家企业市场好,都会引起同业的刺探,在生产企业得到样品信息后,立即组织打样翻版、小批量生产,甚至于可以一两天内完成量产,全面参与同质化竞争。主动降价,互相压低报价,直到这个款式的利润被完全榨干,甚至于该产品市场被做死为止。然后再抓住一个新款式重复这样的竞争轮回。”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服装行业的人在产品、设计和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严重同质化已经导致了现今中国服装行业的低质量,高库存。另外,珠三角一些服装行业大都选择走“低成本”发展战略,对企业差异化发展战略认识不够。但如今在我国劳动力的就业红利消失殆尽、原材料加工成本持续上升等诸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这些服装企业的市场竞争龙头优势明显被大大削弱。根据美国哈弗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 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的描述,对纺织服装产业而言,品牌优势无疑是迅速胜过传统竞争对手,实现服装企业战略差异化的重要战略手段。然而, 珠三角众多中国服装生产企业特别是“三来一补”的传统服装行业长期以来一直走着OEM型的生产设计路线 (所有的服装设计图等都完全依照服装品牌以及客户的服装设计要求来直接进行开发制造和深加工) ,处于“微笑曲线”行业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 所以能获得的利润微薄。一些尝试打造自有品牌的企业,又受主要经营者经营理念落后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往往只侧重于耗巨资请明星代言,却疏忽产品开发、市场调研等重要环节,结果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市场下,不能准确的捕捉最终消费者的需求,被市场所淘汰。因为,在当代社会中,终端的消费者成为一切商业活动的中心,企业要想比竞争对手略胜一筹,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明察秋毫”,并在最细微的层次上做到“善解人意”。另外,珠三角大多数的服装生产企业大都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受资金、管理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多数仍处于企业信息化刚刚起步的初级发展阶段。由于缺乏实时的信息化系统管理手段,企业不能快速掌握销售数据和库存状态,也很难预测和分析销售情况,进而导致企业管理层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做出及时的调整。

二、 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SWOT分析

SWOT行业态势分析法,又可简称为态势分析模型,是分析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分析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分析评估企业中的产业优势因素 (strengths) 、劣势 (weakness) 、发展机遇和前景 (opportunity) 和市场威胁因素 (threats) ,来加快实施这个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接下来的就是我们针对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SWOT的分析结果展开:

(一)产业优势因素(S)

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具有传统的基础优势,无论在它的产业技术体系、生产经营规模和产业地理中心位置都具有领先优势,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拥有完整的一条涵盖了面辅料、印染、成衣、辅助产品加工在内的配套完整的服装产业链,集群整合效应突出;珠三角地处沿海,毗邻享誉世界的东方时装之都“香港”,产品更新换代快,成為众多国际品牌流行时装向内地时尚扩散的信息集散中心和时尚信息交流中转站,珠三角服装行业在流行资讯的掌握和获得方面也远高于国内服装同行;企业创新驱动机制灵活,珠三角多数作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走向扁平化,决策程序灵活多变,更容易提高创新的效率,反应迅速周期快,保持了服装行业的领先优势。

(二)劣势分析 (W)

服装行业是流行产业,如果没有强大的创意实力,很难发挥产业集群本身的优势;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普遍是传统的中小型企业,缺乏技术支持者、创新设计人员和产品开发人员。产品文化缺乏企业个性、缺乏深刻的企业文化价值内涵,产业产品结构档次低,缺乏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等突出问题。我国服装行业历来都是具有"流行性"和"季节性"的流行特点, 在如今快速和时尚的服装潮流理念引领下,流行趋势瞬息万变。而大家往往普遍认为“服装无专利、“时尚就是模仿”,在服装行业中存在严重的抄版现象。服装行业可复制性强, 使得许多服装企业抱着错误的意识认为进行创新经营是没有必要的。按照“微笑曲线”(SmilingCurve)理论。在整个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的是体现在两端-设计和产品销售,处于两个环节中间的传统制造企业附加值最低。大多数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企业目前正处于这样的发展阶段。大部分服装企业主要专门从事为其它跨国上市公司或其他国内上市公司的服装产品的制造加工,竞争中的优势主要基于劳动力等的低成本生产元素。以上都可能是不利于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的健康发展因素。

(三) 发展机遇前景分析 (O)

国务院于2019年2月18日印发正式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建立完善大湾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体系,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试点区域,这将提供一个独特的发展机会给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并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广东省已经成功搭建了20多个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了“政-产-学-研一体化”高新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模式。近年来为广东省大力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落地2000余项。作为一个把主要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作为主要生产力的经济活动,需要社会资金的大量投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企业普遍存在融资贷款困难,融资资金渠道少的突出问题。广东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多项针对我省纺织和服装产业的专项优惠政策和扶植扶持政策,并在企业出口退税,产业发展补贴等方面已经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这些都已经为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企业推进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和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市场威胁因素分析 (T)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形势似乎发生了一些巨大变化,例如,棉花等主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剧等都带来了对中国劳动力资本市场巨大的不利影响;服装缺乏自己特色和国际品牌;大多数服装制造企业只不过赚取了低产品附加值的中间制造的各个环节的固定利润,品牌这一庞大的利润被品牌商攫取;品牌稀缺任然是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的软肋。国内方面,随着新一轮的产业调整,长三角无论在生产总值还是出口总量,都已经接近或者超过珠三角区域。国际方面,国际品牌商控制市场渠道,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近年通过更低的企业劳动力使用成本和更多税收政策优惠,加剧了我国低端传统产业的外移。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在国内加工贸易不断严重弱化和低端产业不断外移的结构调整发展过程中,优势不断被外部弱化,而且没有完全形成新的区域竞争优势,制约着产业链发展,使得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发展过程中又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 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自主创新技术发展战略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债务市场危机已促使发达国家重新意识并看到过去30年因大力推行“去工业化”路线而出现就业人群迅速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快速转移,导致本地经济过度依赖于房地产、金融等新兴虚拟市场经济,从而在危机中出现抗风险能力弱的特殊状况。工业化回归的迫切需要提上了议事日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再工业化”的实质上就是对制造业内部价值链的重新一次整合,关注“微笑曲线”上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着力与整合发展我国高端制造业。而正如上文所述,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正处于服装产业“微笑曲线”附加值最低的环节,长期以来以低成本换取竞争优势。然而随着我国劳动力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人口增长红利已经不复存在,跨国贸易公司订单正纷纷向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转移,例如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这使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可谓是“前有狼,后有虎”,创新驱动发展无疑是唯一的发展出路。基于以上分析,对于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以下主要对策:

(一)继续深化产业定位,差异化创新发展。

杰克·特劳特先生在《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商业中的“定位(Positioning)”,杰克·特劳特认为:“产品定位就是要在消费者头脑中占据一个有价值的位置”,对对于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而言,即需要建立鲜明的品牌。譬如通过对产品进行原创设计,从而使其能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有一个独特的、有价值的市场位置。市场定位的实质是使本企业和其他企业严格区分开来,并且通过市场定位以及后期的各种市场推广活动使消费者明显地感觉和认识到这种差别,从而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特殊化的印象,以提高企业及其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增加产品的市场销售量,从而大大提高整个企业的市场效益。在服装市场日益成熟的当代社会,企业靠一种传统产品、一个客户“吃遍天下”的盈利局面已不复存在,传统的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不再,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健康生存和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要不断深化战略定位、走新的差异化企业发展战略路线。

(二)不断提高服装企业创新设计和研发专业团队的建设。

积极引导鼓励服装企业建立设计和研发专业团队,强化企业科技创新意识,提升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并结合市场战略定位,文化市场营销、品牌形象定位來重新整合原创设计,为珠三角服装产业的持续发展进步注入新的技术活力。设计和研发专业团队的建立不仅仅要引才,更要留才。需要给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建立、拥有、发展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队伍也是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型发展任务。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全面推动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以及提高顾客售后服务水平。

如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鉴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水平,两次工业革命,更多侧重于提高工业生产力的效率本身,没有太多考虑到顾客的实际使用需求。然而,在经济科技高速同步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的当代社会,如何能够对顾客的实际需求“洞幽察微”,并能及时的在最细微的层面上准确做到“善解人意”,将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和优势。而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则可助力服装生产企业一方面有效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进而大大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走一條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服装工业化发展道路。

四、结语

在这集变革挑战与发展机遇同时并存的信息时代,创新驱动发展依然是大势所趋。由于我国广大服装企业同质化市场竞争严重、长期处于走粗放式生产和个体经营模式路线、利润微薄、处于“微笑曲线” 产业附加值最低的环节。在我国人口经济红利不在、原材料成本上升、内外需求不振、外国品牌冲击等复杂形势下,服装加工企业不断呈现“高库存”、“关店潮” 等一系列日益令人深思的发展现象。另外,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战略提上议事日程。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在服装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环节将继续面临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在低附加值环节将面临和越南、孟加拉、柬埔寨等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的激烈竞争,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深化战略定位, 差异化创新发展,为正在设计、生产、市场等各个方面严重处于雷同的广大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进行转型改造升级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战略选择。提高企业设计研发团队的队伍建设,发展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也是珠三角纺织和服装产业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型发展任务。加之,在我国信息电子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仍然可充分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来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提升对顾客需求的洞察力和反应力,进而构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俊,丁倩倩,广东省服装企业技术创新SWOT分析, F407.86.

【2】朱恒民,成长期中小企业SWOT分析【J】, 经营管理者,2010(14):219.

【3】吴俊,詹丹婷,广东省服装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纺织导报,2013 No.4.

作者:韩涛

服装行业SWOT分析论文 篇2:

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继续教育战略规划及转型实践

摘 要:SWOT分析法是一项常用且有效的战略规划工具。“十二五规划”期间,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评估学院内外环境状况,挖掘关键战略要素,对学院发展进行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并据此开展战略转型探索实践,走出一条综合性、立体化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之路。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SWOT分析;战略规划;战略实践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结合内部条件(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要素(机遇、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的战略选择方法,以选择能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规避威胁的战略,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作为一项常用且十分有效的战略规划工具,SWOT分析法也可以运用于高校继续教育内部发展战略制定。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即通过SWOT分析法,进行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并据此开展战略转型探索实践,走出一条综合性、立体化的高校继续教育转型之路。

一、2009年学院发展状况SWOT分析及矩阵构建

2009年,东华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面临整体实质性合并,成为独立建制的学校二级办学实体。同时,学校要求学院制定“十二五”规划,为下一个五年的发展开篇布局:一是实现全成本核算;二是充分发挥办学实体作用,明确学院独立开展继续教育业务,涵盖从招生市场拓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教务管理、师资聘请管理、学生支持服务到技术支持保障的全环节;三是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4000人左右,远程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要从无到有,争取2015年达到8000人左右;四是改革用工制度,总体人员规模维持在40人以下。在这重要时期,学院不仅在意识形态、资源重组、办学布局、内部管理上存在众多变数;还受到信息技术迅速更迭与社会教育需求变化的双重压力。

在此背景下,学院会同有关专家,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评估内外环境状况,挖掘关键战略要素,形成SWOT分析矩阵并进行逐一分析,选择未来五年学院“能够”或“可能”采取的发展策略(详见表1)。

二、学院“十二五”期间战略转型实践

面对紧迫逼人的形势,学院迎难而上,运用SWOT分析法为“十二五”期间战略转型进行了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将发展目标确定为:坚持“继续教育、自主办学”原则,大力推进非学历教育,拓展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稳步提高成人与网络学历教育质量,加强现代远程技术的运用,努力办成一个有特色、多层次、国际化的继续教育学院。围绕发展目标,学院按步骤采取了一系列转型举措,以优质的组织运行促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奋力开创转型综改新局面。

(一)组织更新,切实适合学院内外发展条件

第一,两院整体性合并。2010年,成人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完成整体实质性合并,组建“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整体合并后,思想观念得到统一,办学优势真正互补融合;学校对学院实行全成本核算的财务政策,人、财、物资源聚合并统一管理。

第二,组织架构更新。学院结合发展需求灵活设置部门,于变动中追求办学、人力等资源的优化组合。以直面市场的对外联络部为例:2009年学院改组项目拓展部,作为非学历培训项目拓展及管理的职能部门;2011年项目拓展部和学历教育招生办公室共同组建市场部,以实现学历与非學历招生资源共享融通;2014年招生办公室、项目拓展部及校友会(筹)共同组建新的对外联络部,充分开发教育市场。

“十二五”末期,学院下设行政事务部(办公室、后勤服务部)、成教学历部、远程学历部、对外联络部(招生办公室、项目拓展部、校友会),以及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组织机构上与学院并立,含教育研究部和信息技术部),形成了包括招生与市场拓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管理、学生支持服务、资源建设与技术支持在内一整套清晰、科学、高效的组织构架。

第三,设立校级终身教育研究机构。学院采取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设立继续教育研究室,从事继续教育研究与规划决策咨询工作;2012年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作为学校的二级机构正式设立;2013年,为对接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共享需求,学院设立了教学资源部;2014年,将教学资源建设职能纳入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进一步推进现代远程技术、新媒体技术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融合。

(二)文化引领,提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一,价值观凝练。一是提出创建“美在东华”的学院文化,突出美育特色;二是提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的终身学习理念;三是提倡“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及时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理念;四是鼓励“胸中有学院,目中有他人”的团队协作文化,多渠道增强队伍凝聚力。

第二,文化载体建设。学院的文化建设活动几经更新丰富,目前已经形成“团队建设月活动”等五大系列。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载体活动,培育健康与美的学院文化氛围,尤其在加强团队凝聚力、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升队伍职业素养、提高师生服务质量等方面成效显著。学院文化在引领学院发展上起到了“凝聚与促动,做文化育人的推动者;激发与倡导,做健康与美的追求者;训练与分享,做职业化进程的带动者;关怀与温暖,做人心工程的传递者”的重要作用。

(三)人事创新,实现学院人才队伍跨越式发展

第一,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学院以能力建设为核心,通过开展领导论坛、师傅带教制、业务培训、职工讲坛、新员工培训、学术沙龙等一系列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形成“有章理事、有人干事”,开放、奋进、创新的职业氛围。工作时团结紧张,提高职业化程度;工余时活泼友爱,培育家庭化氛围。

由于用人政策调整,学院新进人员多为人才派遣员工,至2014-2015年已近学院职工半数。年轻化且对学校情况较陌生是这批员工的特点。2010年起,学院定期举办新进员工专题培训,并作为整个员工培训系统中重要一环加以落实,培训内容涵盖学院各项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帮助新员工尽快融入学院,为其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交流平台。

2012年,学院制定出台《继续教育学院职工培养计划》;2014年,学院的队伍建设方案进一步系统化,修订《继续教育学院职工培养计划》及增加年度院内评奖评优作为配套政策,内容涉及继续教育政策解读、新技术新媒体知识更新、职场礼仪与办公技能等。走上内训讲台的,既有受邀专家、学院领导,也有部门主任和基层职工,形成一种“外有引进、内有挖掘、人人培训、全员提高”的良性机制。

第二,改进用人制度。学院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制度环境。一是岗位一年一聘,实行分级和目标管理,竞争上岗,岗酬相应,权责挂钩,允许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二是建立以主任负责制为核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五年来,学院的人员规模始终稳定35-40人之间,但整体办学规模扩大,功能不断拓展,实现了活力激发、减员增效、结构优化的良性发展局面。

第三,改革收入分配办法。学院持续改进优化用人制度,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一是实行绩效工资,职工的工资收入由国家、上海、学校、学院4部分组成,职工收入稳步提高;二是基本建立起较为合理的、公开且基于贡献的评价激励机制和各部门的投入产出考核机制。

(四)关系理顺,释放学院多种形式办学活力

第一,改革资源配置,优化办学布局。学院强化自身优势,积极引入各方优质资源,确立服务上海地方发展、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整体办学布局,以开阔的思路引领学院发展。一是2010年起面向纺织服装行业恢复现代远程学历教育,在纺织服装行业聚集地逐步设立学习中心;二是对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教学点展开评估,设立优胜劣汰机制,合理优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与现代远程学历教育结构。

在大环境整体下滑的态势下,学院“十二五”期间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现代远程学历教育重点面向行业开设,自2011年恢复招生以来,学生数逐季递增,至“十二五”末期在校生规模已达8000余人,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第二,专家治学体系建设。学院已经基本形成包括学院专家委员会、法律顾问、专业主任、教学督导等在内的,分类、分层次的专家治学体系,使学院从发展战略与方向的确定,到规范办学、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充分发展专家智库作用。

第三,纺织服装行业及院校培养各类人才培育基地中心建立。2010年至今,学院已建立“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全国纺织服装师资培育与专业发展中心”等多个政校企行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基地,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及院校培养人才。

第四,集中学校优势资源服务地方与行业。学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化政企校合作,不再单纯追求人数增加等硬性指标,大胆尝试与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安徽、广东、广西等产业集聚地政府,与上海宝钢化工、江苏阳光集团、浙江莱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安徽华茂集团、山东岱银集团、广西华盛集团责任有限公司等业内知名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五)资源盘活,实现优质教科资源的建设与推广

第一,加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研究。一是参与了多项市级课题研究,包括“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服装艺术设计专业、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分银行’认定非学历证书”“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服务模式研究”等教育部、上海市课题;二是“网络与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现代远程教育嵌入型、现场式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网络教学环境下染整专业特色化、适用型企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教改成果获得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东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三是连续五期参与上海市社区精品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开展老年教育研究与实践。老年教育不仅是学院拓展终身教育办学视野,延伸教育格局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是终身教育研究与实践中需求迫切的领域之一。2013年,学院启动“上海市高校老年大学发展研究”课题,推动高校老年大学课程开发、资源建设、教材改革、师资培训等提升工作。丝网花艺术创作是上海老年大学东华分校的特色课程;2014年,东华大学终身教育研究所筹建“中国丝网花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为我国丝网花艺术创作研究、人才培养及艺术交流搭建平台,并积极筹备申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为行业协会等提供优质资源与服务。一是主办或承办全国性、行业性、區域内有影响力的高规格、大型活动,包括“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分会2011年学术交流年会”“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人才培养高端论坛”“上海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2014论坛”等;二是加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全国微课程建设联盟,参加全国数字化学习资源成果展等。

第四,探索终身教育新模式。学院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开拓教育技术新应用领域,一是着力研发网上微课、微电影,2013年,学院微课作品《省道造型》及《数码照片精修:人物巧换衣》分获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二等奖、优秀奖;2015年,学院微课作品《百变丝巾》获得第三届全国微课程大赛暨全国总决赛作品评选一等奖,《艺术拼布》和《指尖上的时光》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二是服务校内外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

(六)以人为本,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十二五”期间,学院着力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人、成就人,创新点皆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革核心,创设完整、高质量的学习过程和多样化服务载体。

第一,学分制改革。2012年起,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推进学分制改革。一是梳理所有专业,全面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二是不断深化教改内涵,细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充实课程设置。学院结合素质教育需求及艺教传统。一是从2010年初试讲座学分,课外讲座年点播人数已上升至万人;二是2013年起增设体育与艺术课程,成为上海第一所将体育类课程列入公选课的继续教育学院,“交谊舞”“乒乓球”“羽毛球”“拓展训练”“艺术拼布”“艺术心理学”等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

第三,调整教学模式。一是在丰富授课形式上,2009年起大幅推进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用于成人教学,至今已有31000余人受惠于半网或全网式的课程学习;二是在精研教学过程上,注重提高教学实效,建设继续教育实训中心,夯实工科教学质量根基;三是彰显艺教特色上,连续五年正式出版艺术类学生作品集;2015年还举办了艺术类学生毕业设计作品静态展、动态秀等大型活动。

第四,优化师生服务。学院树立了日常管理围绕“一个中心(以学生主体为中心),抓住一个重点(学生管理),强化一种意识(服务意识),服务一个目标(和谐校园)”的总体工作思路。一是建立三级立体网络管理制度,完善全体教务人员担任班主任、校友兼职学生辅导员助管、学生班干部自我管理的学生三级管理体系;二是形成相对完善的远程教育技术支持和教学管理框架;三是建立主讲教师——课程助教——教务管理三级支持体系,管理人员工作时间与学生上课时间全程对接,师生咨询回复率100%。

第五,彰显学风教风。学院加强师生评奖评优、学生奖助学金工作,设立“学习之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美在东华?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美在东华?教学优秀奖”“美在东华?资深教师奖”等奖项。

第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教师来源结构“总体超稳定、封闭式、内循环”的问题,学院在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师资结构上持续努力。一是健全教学管理人员、专家团队、领导干部深入教学一线的听课巡检机制,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二是为实现师资管理常态化,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师资库,合理运用教师聘用、评价平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第七,建立基于项目的非学历教育管理方式。一是鼓励和推进非学历教育多途径办学,实行项目制管理;二是优化培训流程,培养复合型培训项目管理人才;三是摸索与市场接轨的分配激励机制;四是丰富培训项目类别,形成包括艺术类、创意类、纺织服装师资类、企业技术类、管理类、社区教育类等在内,面向社会与面向行业并举,普及型、技能型培训与高端型培训共生的多层次、有特色、强品牌的培训格局。

(七)管理升级,推动质量与效率的双提升

第一,管理体制机制提升。“十二五”期间,学院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始终严格依法办学。在招生工作、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建设、学生支持服务、校外教学点(学习中心)的建设与管理、学校非学历教育归口管理等方面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第二,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一是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段搭建学院信息化网络管理体系,建立学生学习支持与教师支持服务系统;二是建立相对完善的网络化学生管理和师资管理平台,实现学生事务管理和教师管理的信息化;三是改版门户网站,使多样化的教育类型有更为直观的展现;四是组织开发院内自动化办公系统,推进院务信息公开及无纸化办公;五是教学与教务管理综合平台全部新建,拓展多类终端传递学院资讯;六是系统硬件平台统一规划、定期升级;七是将各类收费纳入财务管理平台统筹管理;八是建立全院统一的数据中心,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和整合,提高学院整体信息化水平。

三、小结与展望

綜合评价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的战略转型成效,学院在人员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整体办学规模扩大,结构布局明显优化,办学水平显著提高;人才队伍得到锻炼,业务功能实现拓展;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院声誉大幅提升,为行业、企业乃至社会的服务与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如今,学院已成为一个集学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现代远程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以及学校非学历教育归口管理、终身教育研究等职能于一体的办学实体,初步形成了终身化、网络化、开放化、自主化的综合教育体系。五年来,学院共获集体和个人各类奖项32项,其中,市级以上奖励20项,校级奖励12项,集体奖项17项,个人奖项15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东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十二五”期间战略规划及转型实践的有效方法和经验,对研究和制定高校继续教育新一轮战略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期推动上海高校继续教育在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实现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黎群,汤小华主编.战略管理教程[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孙莉萍 雷丽丽 王晓丹

服装行业SWOT分析论文 篇3:

基于SWOT分析的大连会展旅游发展对策

[摘要]文章通过SWOT分析法,就大连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挑战等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大连;会展旅游;SWOT分析;对策

[作者简介]毕静, 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 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广西桂林,541004;付平, 大连市甘井子区环保分局,辽宁大连,116011

会展业,包括会议业、展览业和会展旅游业,是世界上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同时它也是当今世界都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旅游部门非常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有些国家或地区旅游管理部门还专门成立了会展旅游管理部门。如:香港为促进会展旅游业的发展,专门组建了会议局。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旅游业发展迅速,年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大大高于我国其他领域经济总量的增长。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看到了会展旅游的潜在优势:组团规模大、客人档次高、逗留时间长、消费能力强、利润丰厚。因此,会展旅游业逐步受到旅游业界的重视。

一、大连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多方位发展的经济优势

近年来,大连市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健康快速稳定发展的势头,综合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从 1992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连续每年保持两位数递增。到2004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2004年11月,中国统计局公布了全国综合实力城市评比结果,大连市经济实力排名第六位,综合实力居第七位。已形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海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这些都为大连发展会展旅游奠定了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2.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大连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处于环渤海地区的圈首,是京津的门户,北依我国东北的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广大腹地,南与我国山东半岛隔海相望,与日本、韩国、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

3.丰富的旅游资源

大连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热点城市,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适于居住,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10℃,年降雨量700毫米左右,无霜期6个月。大连是我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不仅有丰富的近代人文历史旅游资源,还有许多风景奇秀的自然旅游资源。南部沿海风景区、旅顺口风景区、金石滩风景区和冰峪风景区是大连四大名胜风景区。

4.会展资源的优越性

大连每年都有烟花爆竹迎春会、啤酒节、赏槐会、国际服装节、国际马拉松赛。在国内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办展经验丰富,很多知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入驻大连,如香格里拉酒店、富丽华酒店、瑞士酒店等等。现代化的星海会展中心占地面积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地面四层,其设施先进,装饰豪华,具当今展馆一流水准。中心中央大堂高40米,面积2000平方米,富丽堂皇,气势恢宏,音响效果极佳,可举办大型庆典及娱乐活动。

5.其他方面的优势

大连是我国北方最具开放色彩、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2001年在对我国各大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竞争力的排序上,在竞争能力方面,大连位居第5;在发展环境方面,大连位居第6;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美化方面,大连几乎成了国内其他城市的榜样;在城市“真实发展能力”方面,大连位居第10。作为我国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大连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获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保护“全球500佳”称号的城市,大连在国际和国内有着良好的城市形象和日益提高的知名度;大连口岸城市的功能不断强化,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提升了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和对广阔腹地的辐射力;大连市具有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海、陆、空运输便捷,宾馆接待能力强;特别是会展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聚集和培养了一批展览专业人才,积累了一定的办展办会的经验。

(二)劣势(Weakness)

1.会展旅游市场有待进一步开放

从整个中国的会展旅游发展来看, 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过低,大连也同样具有这个“通病”。政府在会展业的行政干预相对过多。这一方面虽然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整体的发展趋势,但是过多的行政束缚会阻碍会展旅游市场的扩大和发展。

2.缺乏专门的会展策划、管理机构和会展人才

近几年,大连的会展公司虽然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它们之间没有形成竞争, 而且专业的大型会展公司缺乏,人员素质、服务水平与国际差距较大。

3.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展馆是会展旅游必备的最基本的硬件条件。目前大连比较先进的展馆只有国际会展中心,其余的一些展馆不管从硬件规模上还是软件管理与服务上,都与大力发展会展旅游有较大的差距。相对于上海、北京、广东等会展中心城市,大连的住宿和餐饮条件不论从档次上还是数量、规模上都还不足,这些都有待于在将来进一步完善。

4.品牌展会的数量比较少

随着会展业的发展,品牌展会将成为会展经济发展的必然。国际上著名的会展城市都有一批著名的会议和展览。大连要发展成区域性国际会展名城,把会展业做大,必须实施名牌战略,精心培育名牌展会。 目前,大连服装展、进出口商品博览会、汽车展、软交会等一批展会虽然已经初步成型,但是真正的国际和国内名牌却是寥寥无几。

(三)机遇(Opportunity)

1.会展旅游市场前景广阔

据统计,每年全世界举办的参加国超过4个、参会外宾人数超过50人的各种国际会议有40万个以上,会议总开销超过2800亿美元。国际会议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客人档次高、停留时间长、涉及相关部门多、成本低、利润丰厚、见效快等特点。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及高额回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及民间组织加入到国际会议市场的竞争中来。专家预测会议旅游将成为21世纪旅游的趋势之一,会展旅游市场前景看好。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把中国作为具有强大潜力的国际会展市场。国际会议协会主席也曾指出:“中国有可能成为21世纪国际会议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2.大连当选2007年度十大最佳会展城市

在第四届中国会展业高峰论坛大会暨第四届“中国会展之星”颁奖活动上,大连获得“2007年度中国十大最佳会展城市”称号。与此同时,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均被评选为“2007年度中国最佳会展中心”;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被评选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品牌展会”;中国大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被评选为“2007年度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政府主导型展会”;大连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被评选为“2007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品牌展会”;大连国际服装节被评选为“2007中国十大优秀节庆活动”;大连国际自动化仪器仪表展览会、中国国际地面材料及辅装技术展览会被评选为“2007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品牌展会”;中国(大连)国际服装纺织品博览会被评选为“2007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十大品牌展会”。这些成绩必将推进大连会展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也将为其发展提供更优良的基础。

3.夏季达沃斯会议使大连的会展业登上新的台阶

“中国夏季达沃斯”是我们国家目前承办的最高级别的非官方国际会议,无论是会议的组织和流程,会议的设备和设施,会议的接待和服务,都可以领会到世界领先级的要求。这次会议在大连成功举办,使大连会展业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标准更加提高了,服务更加细致了。这是大连会展业迈向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是大连会展业进一步提升水平的难得的锻炼。“中国夏季达沃斯”在大连的成功举办必将拉近大连会展业与国际会展业的距离,为大连建设东北的重要会展中心城市奠定良好的基础。

4.2008年北京奥运会带来新的机遇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大连带来了发展会展旅游的良好机遇。大连距北京相对较近,又同属北方知名的优秀旅游城市,大连市将全面接收北京奥运会的辐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众多参与者和参观者,将有大多数会做延伸旅游,而大连不仅靠近北京,并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显然会展旅游发展面临着有利机遇。北京申奥成功,必然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大连更应充分抓住北京奥运会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契机,主动出击,全方位发展。“奥运在北京,观光到大连”将是大连旅游业发展新的契机。

(四)威胁(Threat)

1.国外会展旅游机构的威胁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接轨,国际会展组织和经营会展的大型公司将大批涌进我国,会展旅游业将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由于目前我国的管理体制还不允许国外公司单独经营会展业务,外国会展公司主要是通过与中方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这些组织和机构经验丰富,设施完备,拥有大批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员工,这些都是大连甚至是我国所不及的。

2.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

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中心。尤其是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邻近大连,无论从展馆水平、办展质量,还是国际知名度上均优于大连。同时上海、南京、杭州、昆明等南方城市,它们有着与大连相异的特色旅游资源和环境,有各自的 优势,因此都是大连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3.人才争夺战

国外会展公司的进入,势必加强了对人才的争夺,它们为了推行本土化建设,不惜重金利用各种手段从国内会展企业“挖”走高素质的人才,大连乃至中国的会展旅游专业人才相对国外比较缺乏,因此这必将使得国内会展业人才争夺的竞争加剧。

二、大连发展会展旅游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

政府应重视会展旅游的发展,并为之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使会展旅游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依靠法律手段,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正常运行。为适应市场需要,大连应该设置相应的会展旅游主管机构,按市场化体制运作,统一规划和管理会展业。

(二)培养会展人才,建立专业队伍

任何一个行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因此,提高会展业人员的素质,发展壮大展览公司,是保证会展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大连会展旅游人才短缺现象严重,高层次的会展旅游管理、策划、经营人才比较缺乏,导致配套服务水平较低。

因此,要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短缺人才来改进服务水平。在利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要加强会展旅游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引进,形成一支专业队伍。短期内要对在岗人员和即将上岗的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从长远来看,要采用国际惯用的质量认证体系和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创办的注册展览经理培训认证制度等,来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随着会展业的发展,品牌展会将成为会展经济发展的必然。国际上著名的会展城市都有一批著名的会议和展览。大连要发展成区域性国际会展名城,把会展业做大,必须实施名牌战略,精心培育名牌展会。 目前,大连服装展、进出口商品博览会、汽车展、软交会等一批展会已经初步成型,发展前景较好,应重点加以扶持。

面对市场挑战,做大做强品牌展会,大连还需要增强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学习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展会组织、招商、开展期间的服务、会后跟踪回访等环节的工作水平。

(四)发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

大连已经初步具备了承办国际会议的设施和条件,也具备了一定的承办国际会议的经验,但在承办国际会议方面进展不大。在“入世”后,国际知名会展公司的进入必然会打破国内现有竞争格局,因此,大连必须大力发展国际合作,主动联合,以市场份额换取客户、经验和新技术,抓住发展机会,参与国际竞争。争取海外著名展览公司在大连设立分支机构,了解大连,认识大连的会展业,进而扩大各种形式的合作。

[参考文献]

[1]王华,韩斌.昆明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 分析与对策[J].保山师专学报,2005,(11).

[2]周淑景.以全新的概念开发大连旅游会展产业[J].大连经济研究,2000,(6).

[3]王永昌.WTO与大连会展业的发展[J].大连经济研究,2000,(6).

[4]陈才,谢春山.大连会展旅游产品结构的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J].社会科学家,2003,(11).

[5]郝晓兰.内蒙古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前沿,2003,(12).

[6]陈才,谢春山,王燕.大连会展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9).

作者:毕 静 付 平

上一篇:合作学习教学初中英文论文下一篇:对外贸易依存增长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