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拨土地使用权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住宅的使用权到期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可以视同划拨土地使用权,可参照原国有居住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到期后的状况和原国有居住划拨土地使用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划拨土地使用权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划拨土地使用权研究论文 篇1:

我国城市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问题及划拨方式滥用问题的对策

【摘要】我国进入土地有偿有期限制度的时代以来,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是城市土地权利配置制度依然有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城市化进程的阻力,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城市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面临两方面的问题———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和划拨方式滥用问题。剖析了两方面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对策。结合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予以探讨,提出对公益事业用地进一步分类处理,进一步利用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治理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问题。

【关键词】城市划拨土地使用权;存量划拨土地;划拨方式

一、我国现有城市土地使用权制度的问题

随着市场化、城市化的社会发展,土地资源如今已经成了城市的稀缺资源,这对于城市发展是一个瓶颈,必须调整现有的城镇土地使用权取得模式。土地是限量的资源,因此要改善现状,需要改革相应的土地制度以释放“红利”。而城镇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的问题及划拨方式滥用问题的解决,能够释放出令人惊讶的“红利”。

1.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问题

(1)我国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现实的分布格局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现实,从2006年到2010年,每年新增的出让土地面积与划拨土地面积的比例是7:3,而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存量划拨土地面积更是数量巨大。为此《划拨土地目录》详细规定了划拨土地的适用范围,严格控制划拨土地取得的项目。但这一规定并没有针对存量的划拨土地使用权有系统性的处理办法,我国城镇大量的存量划拨土地是亟待突破的土地资源的问题。

(2)城镇划拨土地使用权过量的问题

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限制了土地市场的发展,也产生了隐形土地市场,造成国家利益的损失。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也使资源分配不合理,国企与私企在土地资源的分配上存在制度上的区别性对待,这样不利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些关系国民公益的产业也没有了社会力量的支持。

2.滥用土地使用权行政配置的问题

(1)我国城镇土地使用权配置的现状

我国国土资源部门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至2010年的全国土地供应总量分别为20.4万公顷、25.9万公顷、22.1万公顷、31.9万公顷、42.8万公顷;2006年至2010年的土地出让面积分别是14.6万公顷、18.0万公顷、15.1万公顷、20.9万公顷、29.2万公顷;2006年至2010年的划拨供应土地面积分别为5.4万公顷、7.5萬公顷、6.5万公顷、10.9万公顷、13.6万公顷。上述年份划拨土地占总量百分比分别是26.5%、28.9%、29.4%、34.2%、31.8%。

从以上分析得出,划拨土地使用权总量逐年提高,划拨方式配置土地使用权的数量也不断提升。东部地区是土地使用权配置的主要投向,中西部地区土地供应快速增加,西部的划拨土地使用权配置增速最快。法律将划拨土地使用权内含的利益指向公共利益,也就是说不特定的多数人应该获益,可实际上很难将利益具体量化到不特定多数人的头上,保障性住房用地、基础设施等公共利益类用地占划拨用地总量却极小,工矿仓储等经营类划拨用地所占比例较大。

(2)划拨方式滥用牵涉的问题

第一,划拨土地使用权利配置制度不利于地尽其用以及不利于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第二,划拨土地的土地资源属性在土地市场完全不能体现,其土地价值不能真实反映到地价上。第三,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划拨土地由于低成本的取得,极大的减少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第四,减少了农民征地补偿的收入。城市划拨用地主要是来自于农村集体土地征地后划拨,划拨土地的成本低,承包农村集体土地的农民补偿不足。第五,极大增加了行政管理的成本。国土资源部需要与多个部门联合管理以防止划拨土地的不当使用,极大的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情况。

二、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与划拨方式滥用的原因分析

解决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及划拨方式滥用问题的主要矛盾面,在与针对主要矛盾提出解决方案。土地制度双规制和公益事业单位的模糊界限是导致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和划拨方式滥用的两个重要原因。

1.双轨并的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是根本原因

行政划拨的这种土地使用权配置制度曾一度为我国的工业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减少了土地私有制所带来的经济发展阻力。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大势之下,靠行政计划进行生产要素的分配已经效率十分低下了。同时,划拨土地使用权仍以每年三成多的比例增加,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数量比重过大。

2.公益事业没有细化分类是直接原因

国家事业单位是以提供公共服务,增进社会福利的公益社会组织。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要求对经营性事业单位以及行政性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离,对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进行分类发展。但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也并非与市场毫无联系,医院、交通建设、邮政服务等事业单位与市场有紧密的联系,那么对于这样有经营要求的公益事业单位,划拨土地使用权就并非一定适用,《划拨土地目录》包含了诸多具有经营性质的公益事业单位,而这一类项目用地却不宜以行政划拨方式取得。我国人口众多,靠国家完全承担公共服务和提供公共产品是不可行的,需要引入市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来开展公共事业。

三、城市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过量及划拨方式滥用问题的对策

土地双轨制和公益事业单位的模糊界限导致了城市存量划拨土地过多及划拨方式滥用的问题,因此,解决城市存量划拨土地过多及划拨方式滥用的问题,就需要对公益事业单位进一步细化,明确其取得划拨土地的界限。此外,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是解决存量划拨用地的一个法宝。

1.采用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解决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问题

存量划拨土地改制后土地依然闲置,只是以资产的形式让原有土地单位保留了下来。这是被动的办法,而应对存量划拨土地使用权改制问题的目的在于有效盘活土地资源。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设立目的在于将闲置的土地收回储存,并根据市场需求去盘活存量土地,该制度是政府主动推进的制度。针对存量划拨土地的问题,应进一步发挥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作用,盘活存量划拨土地,采用主动的方式进行改制。当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需要更好的公开市场信息,明确招标、拍卖为主的交易方式。对存量土地要广泛整理收集,做到“统一收购、统一开发、统一规划、统一出让”。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制定出合理的土地年度出让计划。增强政府对于土地市场保持控制能力,预防土地供应短缺现象。建立良好的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土地收购、开发、储备和出让中的资料和信息发布。

2.剥离具有经营性的公益事业单位项目划拨供地

(1)划拨土地使用权取得范围的调整

重新设计划拨土地权利取得的替代性制度,以添补转变权利取得方式的空白,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制度进行调整,通过出让取得、出租取得、作价投资取得等方式都是具有市场机制的权利取得方式,区别与僵化的划拨取得。与现有市场性取得方式略有不同之处,对经营性土地、公益性土地、保障性土地进行划分,使之形成相互区别的土地市场。如人民团体用地、邮政通讯用地、道路广场、学校医院用地等等。因为这些带有公益性质的用地其适用范围有限,土地用途特殊。这类土地使用权在估价方面会低许多,土地市场交易的价格更是会低很多。而土地权利初始配置制度改革也主要在于将具有经营业务的公益性用地由从前的划拨取得改为市场性的方式取得。

(2)调整划拨土地使用权取得范围的优势

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将获得增长,从前诸多的公益性质用地如今采用市场方式取得用地,虽然土地价格不高,但仍会成为一笔相当可观的格外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的多样化,有利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有益处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公益事业。体制内外的资源分配不公是阻碍社会资本进入公益事业的重要原因。对公益事业的资源分配适当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在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参更好的发展公共事业,提供公共产品。

3.划拨土地使用权取得范围变化伴随的问题及应对

(1)财政收支重复的问题

国家财政将公益性质用地专用款项拨给相关组织机构以后,相关机构又缴付于国土资源部门,再次上报给国家财政。简而言之是从一个人的左口袋掏钱往右口袋装。形式上虽然如此,但是这样却为其它具体行政行为省去更多复杂的程序。用地单位增强了项目用地自主权,减少了划拨用地一系列复杂的审批程序,单位对于用地的标准更加清楚明确,国土资源部门对此审批干预,显然不能与用地单位自主选地的效果相比。国土资源部门取得的款项并非重新回到了财政部门,这部分款项将成为地方政府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和城市建设支出等,绝不是重新回歸了国家财政部门。

(2)新土地市场的监管问题

公益性质卖地所取得的款项一定应专款专用,经营性的公益用地的市场价格需要严格控制和监管,预防其形成新的腐败之地。因为重新调整了划拨土地使用权取得范围,对土地登记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土地登记环节确定土地权利的空间范围、用途、时间等数据,严格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监督。若改变用途和夸大登记土地使用范围,则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严格处理,土地市场的监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调整。

参考文献:

[1]刘俊.《中国土地法理论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刘俊.《土地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王卫国.《中国土地权利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陈建.《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5]符启林.《房地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荆月新.城市土地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7]白晓东.《新中国土地管理大事记(1949—2008)》.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年版

[8]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9]李林艳.《关系、权力与市场———中国房地产产业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10]于俊国.谈有偿使用的划拨土地.土地使用制度改革,2005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熊纯曦,单位: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检察,专业:民商法,研究方向:房地产法

作者:熊纯曦

划拨土地使用权研究论文 篇2:

关于国有居住用地出让土地使用权期限到期后的问题探讨

【摘要】住宅的使用权到期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可以视同划拨土地使用权,可参照原国有居住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到期后的状况和原国有居住划拨土地使用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关键词】住宅;土里使用权限;国有居住地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4.

1、国有居住用地出让土地使用权期限到期后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除了国家核准的划拨土地以外,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根据1990年5月19日发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1990年5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号发布)第十二条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居住用地七十年;第四十一条规定,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使用者可以申请续期;需要续期的,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章的规定重新签订合同,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办理登记。2007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2号公布)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

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是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重新签订合同?还是自动续期?对于如何续期以及土地出让金的续缴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2、对于原国有居住划拨土地使用权目前的相关规定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实行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禁止土地使用者转让土地的制度。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是在不改变城市土地国有的条件下,采取拍卖/招标/协议等方式将土地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地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土地使用者的土地使用权在使用年限内可以转让、出租、抵押或者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需要继续使用的,经批准,期限可以延长,同时按当时市场情况补交地价款。

目前上海市对于原国有居住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上海市《印发内销商品住房种类归并若干规定》的通[沪府发(1999)42号]文件中的第一条的归并范围:除花园住宅、部队住房和按照市政府规定的租金标准出租的公有住房外,将普通内销商品住房、侨汇房、经济适用住房、职工已购公有住房、动迁房、职工住宅和其他划拨土地上的住房交易,统一归并为内销商品住房交易,销售对象为中国境内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和改革开放后赴境外的中国公民。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关于印发内销商品住房种类归并若干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沪房地交(1999)0899号]中第二条规定:纳人归并范围的住房,已取得的黄色房地产权证或房屋所有权证,交易时均视作绿色房地产权证(以下简称绿证)。在依法转让办理变更登记时,免交土地出让金或土地收益金,受理转让过户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应向受让人颁发绿证。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于2010年4月27日发布并实施的沪规土资法[2010]309号《关于转让花园住宅和非居住用房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关于花园住宅转让的规定,花园住宅转让1994年5月1日前取得商品房计划并于1995年1月1日前办理了划拨用地手续建造的建筑类型为花园住宅的商品住房,受让方可以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办理转移登记时,参照《关于纳入归并范围原划拨土地上的住房在房地产登记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沪房地资〔2007〕333号)的规定,房地产登记簿与房地产权证"建设用地使用权取得方式"一栏记载为"出让",不记载土地使用年限,另在附记栏中记载"归并"。但已经办理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按照出让土地上房地产转移登记规定执行。

以上是上海市对于原国有居住划拨土地使用权目前在转让时的相关规定,其他各省市均有类似的相关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到期后的状况和原国有居住划拨土地使用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所以本人认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可以视同划拨土地使用权,可参照原国有居住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

3、完善国有居住用地出让土地使用权期限到期后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意义所在

依照我国的土地财产制度规定,土地的财产权力以所有权和使用权两种形式存在。土地所有权的持有者可以依照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有偿地将土地的使用权渡让于个人,但所渡让出的使用权是作为用益物权而言的,无论是在使用的时间年限还是使用范围上,都需要受到来自完全物权即所有权的限制,从法律层面上讲,二者属于依附关系。而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的国家,我国土地所有权的持有者就是国家。要明确,居住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不是政府划拨的行政建设用地,不具备无偿享有和使用的權利,必须依法遵循土地出让的有限性和有偿性,这是用益物权者进行土地使用需依法履行的义务条件,也是国家作为土地所有权者应享有并获得的正当利益。

完善国有居住用地出让土地使用权期限到期后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讲,避免了使用权这一限定性权利凌驾于所有权之上,突破限制物权应有的支配使用范围权限,和破坏公有制制度的建设根基。这一对权利的行使和义务的履行,在很大的程度上维持了所有权持有者和使用权者间的权益平衡,保障了这二者在法律意义上的稳定关系,这是对土地所有权持有者的权利维护,是对持有者土地所有权合法地位的应有保障,是对《宪法》确定的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尊严的应有维护。

2016年一则《温州一批20年产权住宅土地使用权到期,续期须按房产价格三分之一缴费》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温州补交地价款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消息不仅震惊整个温州房产市场,甚至全国人民都开始检查自己买的房屋的土地使用权。在青岛、深圳、北京都发生过类似情况,“续缴事件”是历史因素下的现实法律缺失导致的。事实上,早在很多年前,关于土地使用权期限到期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面前。不过谁都不愿意触动这个极为敏感的议题,于是就这么悬而未决了许多年。本来并不尴尬,但政府没有相关规定,法律没有依据,到期的土地该怎么处理呢?

结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是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重新签订合同?还是自动续期?如何续期?就目前的法律法规无法执行。这对于维护土地所有权持有者的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持有者的用益物权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笔者认为应该考虑社会制度有利于民众的利益;应该考虑已有的原国有居住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相关规定,这是已经经过了时间的检验;还有考虑到未来我国房地产制度的建设、完善。希望尽早制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广大民众明明白白地消费、安安心心地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悦.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0.

[2]王菁彤.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自动续期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9.

[3]肖楚钢.论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自动续期规则[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8,17(01):100-112.

[4]王婕.关于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9(03):118-119.

作者:谢志刚

划拨土地使用权研究论文 篇3:

秦皇岛市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分析

基准地价是政府进行城市管理、地价水平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基准地价的制定与更新工作对于全面准确反映地价分布规律和地价水平,掌握土地质量和利用状况,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加强国有土地资源的宏观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地产市场是一个动态市场,为了使估价成果符合客观实际,保持基准地价在各种因素发生变化时的时效性,必须及时更新基准地价。

按照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及国土资发[2001]174号文件的要求,基准地价原则上应每三年更新一次。秦皇岛市上轮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更新的基准日为2008年1月1日,已不能准确反映城区的现实状况,难以适应当前的土地管理工作需要。因此,为保证基准地价成果和宗地评估标准的现实性、合理性,满足进行城市土地管理的要求,从2011年8月开始,秦皇岛市对基准地价进行了更新调整,该成果已于2012年5月1日发布实施。

一、秦皇岛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前后对比

1.秦皇岛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成果比较(见表1)。

2.秦皇岛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前后基准地价内涵比较(见表2、表3)。

二、秦皇岛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特点分析

影响土地价格的因素多而复杂,这些因素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区域内,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导致这一区域内的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发生很大变化。在进行基准地价更新时可以基于上一轮更新的数据,收集影响土地质量的主要因素因子,对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进行更新,达到快速掌握动态市场地价的目的,同时达到实时快速调整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实时更新的目的,从而避免了因重新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定级和估价而引起的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同时也保证了土地市场的稳定性。与上一轮基准地价更新成果相比,本轮基准地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准地价定级范围扩大

根据上次定级估价范围,参考秦皇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结合秦皇岛市区发展情况,本次土地定级估价与基准地价更新工作的范围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覆盖土地总面积约512平方公里,比上一轮的351平方公里有所扩大。定级范围在城区外围扩展最多,主要是向北方有所扩展,增加了秦皇岛市区范围内京沈高速公路以北区域,为今后该区域的土地管理和土地市场的发展打下基础。

2.平均容积率提高

本次基准地价设定的平均容积率为商业1.5,住宅2.0,旅游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容积率没有界定。上轮基准地价设定的平均容积率统一设定为1.0。

土地是稀缺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近几年,秦皇岛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城市的节约集约用地,宗地的规划容积率不断提高。容积率大小代表着土地上可建建筑物的面积大小,平均容积率的提高,意味着一些区域内的住宅楼和商业楼要向空中发展。所建楼以高层为主,这也符合城市发展的要求,同时还可以提高容积率修正的准确性。

3.增加了旅游用地,取消休疗用地

根据秦皇岛市城市特点及旅游立市发展定位,在商业、住宅、工业三种土地用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旅游用地内涵,确定旅游用地利用特征,增加了旅游用地基准地价。根据土地利用分类,休疗用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归类到居住或商业用地范围内。

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秦皇岛市的旅游产业经过 30年的发展,已经摆脱了最初景点旅游、门票经济的狭隘羁绊,从城市整体功能和形象、旅游接待设施、旅游产品档次直至客源结构,都有了大幅度调整、改善和提升。2010年国家分别启动了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和北戴河新区被国家确定为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秦皇岛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市委十届六次全会通过《中共秦皇岛市委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2.8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16.2%。

在旅游产业用地规模和需求量不断扩大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在秦皇岛市城市土地级别与基准地价评估过程中增加对旅游用地的评估内容,为解决旅游项目和旅游资源用地管理,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4.建立了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及其修正体系

当前条件下,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确定主要涉及国企改革中的土地资产处置及其他划拨土地使用权入市补交出让金两方面的应用。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明确按照市场价补交土地出让金的原则后,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和〈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试行)的通知》具体出台了不同形式补交土地出让金的操作办法,而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是确定补交土地出让金额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可以在政府宏观控制地价、征收土地使用税、明确土地出让金数额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由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评估得到的划拨土地宗地价格,在土地收购储备、划拨土地收回、抵押、转让、清产核资等方面,也可以发挥巨大作用。如何合理确定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成为土地管理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前,秦皇岛市政府一般直接以标定地价的40%确定土地出让金标准,而从理论上讲,出让金本质上是土地价格中属于国家政府收益的部分,是城市土地绝对地租与部分级差地租的资本化。故单纯以一个固定的比例系数来确定土地出让金无法体现土地级差地租的不同。因此,本次秦皇岛市区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在对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性地将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的评估加入到价格评估体系中。

5.级别界限的确定充分考虑了房价、租金、样点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

土地级别反映了城镇内部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采用多因素综合评判法进行定级的准确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定级因素选择的准确性,以及定级因素资料调查的完备性,而实际工作中难免存在偏差。因此,再利用定级软件初步划分土地级别后,必须进行适当调整。

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高低是土地级别高低的直观反映,因此可以利用地价和房价的空间分布规律对土地级别进行验证。在土地定级过程中采用了房价及样点地价的空间分布规律,利用房价、租金和样点地价等直线图与土地级别界限进行比较,对土地级别进行调整,使土地级别更具合理性。

通过对基准地价更新成果进行分析,更新后的基准地价成果体现了秦皇岛市土地市场及地价水平的变化,符合城市发展方向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全面地体现了秦皇岛市土地市场及地价水平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德利 谷达华 罗旭 谢勇.重庆市主城区地价变化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胡伟艳 张安录 高巍 周敏 肖国斌.新一轮基准地价更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

3.王庆改等.城镇基准地价平衡研究.地理科学.2004.21

4.朱道林 曲长令 邰志勇 王霞.沈阳市基准地价更新成果分析.国土资源.2005.7

王春敏/责任编辑

作者:张淑芬

上一篇:物权法现状立法管理论文下一篇: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