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2024-05-09

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共11篇)

篇1: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第20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CNS 2012)

第11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 2012)

主题:“三网融合”与视听新媒体

时间:2012年4月13~17日地点:湖北●武汉

征稿与报名通知

指导单位: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员会 新华社技术局

主办单位: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

协办单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广播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电视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无线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有线专业委员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监测专业委员会

支持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品司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 国家广电总局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广电局武汉市广电局/武汉广播电视总台

特别支持:中央电视台“央视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一、会议简介

2011年,我国的三网融合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先后建成IPTV播控分平台,并实现与中央IPTV播控平台的对接,20多个省(市、区)完成了地市网络整合工作。传统媒体加快了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的步伐,截止到2011年9月我国省级及以上的网络广播电视台共有16家,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特别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在规范中快速发展。

国家广电总局领导就如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时指出,推进三网融合,对改造提升广播电视网提出了紧迫要求,必须加强内容和服务创新,必须积极发挥各类信息网络设施的文化传播作用,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他强调,要从战略高度重视新媒体、发展新媒体,切实增强统筹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发展的能力。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拓展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电视、手机报刊、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等新兴领域和新兴传播阵地,使新兴媒体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为此,我们将于2012年4月13日-17日在武汉市联合举办“201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20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CNS 2012)”、“第11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 2012)”,会议的主题是“三网融合与视听新媒体”。

“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ational Webcast Conference,NWC)是2001年由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行业内最重要、权威的大型研讨会之一。国家广电总局领导2009年专门对NWC 研讨会批示:请传媒司和科技司指导,开好这样的研讨会。“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hina Cable Net Summit,CCNS)1993年在北京成功创办,在珠海成长壮大,已发展成为数字电视与宽带网络界创办最早、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行业盛会。在此,我们诚挚邀请广电系统(包括各级广电局、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公司、监测台等)、电信系统、报业、商业网站、宽带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等关注互联网、宽带网络和视听新媒体技术与业务的技术人员、编播人员和管理人员踊跃投稿、报名参会!

二、组织委员会

名誉主席:刘韵洁 中国工程院信息学部副主任、院士,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特邀高级顾问

李幼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特邀高级顾问

顾问:王效杰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科技司司长

谢胜和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理事长

陈智教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高级顾问

主席:杜百川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兼战略专业委主任

郭炎生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兼多媒体委员会主任

沙冰 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主任

共同主席:吕 锐 新华社技术局局长、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李宗达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巡视员兼副司长

魏党军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副司长、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副主任

孙苏川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副司长、总局科技委电视专业委副主任

董年初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副司长、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委员

周宝信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

钱岳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广播专业委主任

何宗就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电视专业委主任

陶嘉庆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主任、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监测专业委主任

邹峰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院长、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兼有线专业委主任

苏志武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许家奇 国家广电总局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姜文波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全国广播电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总局科技委无线专业委副主任

王联 中国国际台总工程师、总局科技委广播专业委副主任、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周毅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多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林长海 国家广电总局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多媒体委员会副主任

刘训文 湖北省广电局副巡视员

王飞 武汉市广电局副局长、武汉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

王建 北京广播电视台技术部主任、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吴瞻民 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有线电视分会副主任

钟海明 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副主任

汪文斌 中央电视台网络传播中心主任、“央视网”总经理

李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总裁

执行主席:周志强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长兼战略专业委副主任

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副主任、多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委员:王汝馨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江伟潮 湖北省广电局科技处调研员

刘平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副总经理

伍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副总裁

王力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媒体中心技术总监

吴彝鼐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秘书长

丁汶平国家广电总局有线电视监测中心主任

袁敏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互联网所所长

刘朝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技管办副主任、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广播专业委技术秘书

田敬改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电视专业委技术秘书

贾宏春 国家广电总局无线局科技处处长、总局科技委无线专业委技术秘书

刘丙周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科研部主任、总局科技委有线专业委技术秘书

莫晓俊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科技处处长、总局科技委监测专业委技术秘书

袁丽华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信息所副所长、总局科技委战略专业委技术秘书

白华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处副处长兼战略专业委技术秘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副秘书长

韩强 中央电视台技术业务处副处长、《现代电视技术》编辑部主任

韩志国 新华社技术局办公室副主任、《中国传媒科技》杂志社总编

闻进 新浪网副总编、有线电视分会常务委员

陈煜 北京市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李广全 天津市广电局技术处处长

邢海振 河北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李国瑞 山西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崔海平内蒙古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周锡福 辽宁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李世刚 吉林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丁永和 黑龙江省广电局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处处长

杨海生 上海市文广集团总工办主任

陈宇昕 江苏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孙健 浙江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张兵 安徽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余梅琼 福建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蔡旦颖 江西省广电局科技处副处长

关卫华 山东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张伟 河南省广电局科技处副处长

王国庆 湖南省广电局副总工程师兼科技处处长

王琪琛 广东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范可川 广西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汤德辉 海南省文广厅广电社管处处长

吴乐琴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副总工程师

傅建和 四川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项志鹏 贵州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王涌 云南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童红军 陕西省广电局社管处处长

张智明 甘肃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陈青生 青海省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余秉官 宁夏广电局安播处处长

张铭 新疆广电局科技处处长

秘书长:吴彝鼐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秘书长

莫晓俊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科技处处长、总局科技委监测专业委技术秘书

白华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秘书处副处长兼战略专业委技术秘书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委员会副秘书长

副秘书长:姜沈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秘书处正处、有线电视分会副秘书长

黄英 有线电视分会副秘书长

徐京燕 有线电视分会办公室主任

三、征稿与研讨内容

1、文化体制改革与“三网融合”

2、“三网融合”重点工作与视听新媒体的新发展

3、网络视听节目管理政策及其未来走向

4、多种视听新媒体业务及全媒体业务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5、网络广播、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CMMB、互联网电视的市场需求与运营模式

6、视听新媒体的集成播控和监管

7、有线电视网和传统媒体如何发展新媒体

8、“三网融合”下的网络整合、双向改造与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9、云计算及其在广电行业的应用

10、物联网与“三网融合”

11、卫星直播与地面数字电视12、3D电视技术与应用

13、台内制播网络与媒体资产管理

14、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P2P、视频搜索、内容分发与存储、版权管理、系统监测与网络安全等相关技术的新应用

四、举办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2年4月13日至17日(13日全天报到)地点:湖北?武汉

五、论文交流与出版

会议将组织专家对征集的论文进行评审,录用的论文将编印成集,供大会交流。从中择优在研讨会宣读,并向相关杂志推荐发表。征文截止日期:2012年3月20日,格式为WORD文档

六、报名事项

1、欲参加会议的单位或个人,请于2012年3月30日前将报名回执传真或电话通知组委会。

2、2012年4月1日至4月10日电话或传真通知议程安排及具体报到事项。

3、会议费(包括参会资格、住宿费、餐费、资料费、纪念品、参观考察费等):3400(标准间/合住),4400元/人(标准间/单住);厂商及非广电系统运营商代表4200元/人(标准间/合住),单间5200/人(标准间/单住)。费用报到时交清。

4、已交2012年会费的有线电视分会团体会员代表、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和论文作者每人优惠200元(每人只享受一次优惠,不重复享受)。

七、联系方式

E-mail:nwccn@sina.comnwccn@126.com网 址:.cn1、征文投稿:

打开中国电子学会(CIE)网站(http://

黄英 ***E-mail:huang.ying@sina.com3、参会报名:

通信地址:北京西城区西便门西里10号507室有线电视分会邮编:100053传真:010-86093784

联系人:徐京燕 徐平辉 010-***3***E-mial:421yan@163.com

姜沈***010-86093911E-mail:jiangshen135@yahoo.com.cn

篇2: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4月14至15日,“201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暨“第20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CNS 2012)”“第11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2012)”在武汉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三网融合与视听新媒体”。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杜百川、郭炎生,科技委高级顾问、科技司原司长陈智教,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钱岳林,中国科学院著名专家侯自强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何宗就主持大会开幕式,总局科技委副主任郭炎生,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肖武,湖北广电局副巡视员刘训文分别致开幕辞。

会上,与会领导、专家从战略、技术、应用等各个层面介绍了我国“三网融合”和视听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发展情况,对未来电视、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NGB、3D电视、新媒体监管、信息安全、云计算、物联网等进展情况及相关技术问题作了深入探讨。杜百川副主任、钱岳林总工、侯自强研究员分别以“未来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与媒体发展“、”互联网电视模式演进——封闭和开放“为题作了主题报告。新华社技术局、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武汉市广电局、中广传播集团、广播科学院、广播电视规划院、总局设计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分别在”传统媒体与视听新媒体“、”三屏融合与三网融合“、”新技术与新应用"专题论坛上发表了演讲。

“201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由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战略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员会广播专业委员会、电视专业委员会、无线专业委员会、有线专业委员会、监测专业委员会协办。

“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 是2001年由广电总局批准、创办的行业研讨会。“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CNS)”1993年在北京首办,是数字电视与宽带网络界创办最早的行业盛会。今年,两会合一举办,为增进广电行业与互联网、音视频广播等新媒体行业的学术交流,推进我国视听新媒体的大发展、大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来自全国各级广电局、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公司、监测台、视听节目监管中心以及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国家知识产权局、新华社、报业机构、商业网站、内容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等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编播人员约250人参加了本届盛会。

篇3: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开幕式由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何宗就主持,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原科技司司长郭炎生, 国家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肖武, 湖北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巡视员刘训文分别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湖北省、武汉市广电局致开幕辞。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 杜百川副主任、钱岳林总工、侯自强研究员分别以“未来电视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与媒体发展、“互联网电视模式演进——封闭和开放”为题作了3场主题报告。新华社技术局、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武汉市广电局、中广传播集团、广播科学研究院、广播电视规划院、总局设计院、中国传媒大学、萧山电视台湘湖网及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脉聚源 (北京) 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分别在“传统媒体与视听新媒体”、“三屏融合与三网融合”、“新技术与新应用”专题论坛上发表了精彩演讲, 会议还组织了主题围绕“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战略”、“三屏融合与全媒体业务”的互动交流。会议内容非常丰富, 与会专家从战略、技术、应用等各个层面对我国“三网融合”和视听新媒体、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对未来电视、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NGB、3D电视、新媒体监管、信息安全、云计算、物联网等进展情况及相关技术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篇4: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关键词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N9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1-0217-01

1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的概述

数字电视(DVB),是有线电视运营商推出的基于HFC网络,采用了DVB-C标准的双向信息传输技术,从节目的录制、播出、发射、传输、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技术的一整套系统。具有EPG、免费频道、收费频道等基本业务,NVOD、数据广播、本地交互电视等扩展业务,VOD、远程教育、远程证券、远程医疗、互动游戏、电视商务等增值业务。

网络电视(IPTV),是电信运营商推出的,以TCP/IP协议为基础,依托于宽带IP网络提供电视收视节目。它具有大容量、高速度、传输能力可靠稳定的特点。可以向用户提供视頻、宽带数据、VoIP电话三合一业务,以及IPTVVOD业务。

2数字电视的现状

目前,多数电视台基本完成数字化。电视节目的摄制、制作、播出及存储都实现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是网络化的基础,电视信号数字化后,节目的网络化制作、播出及存储融于一体的数字视频网建立后,电视台实现了以上载工作站、编辑制作工作站、播出工作站及节目存储工作站的流程,便于操作和管理。节目上载、节目编辑、节目播出在不同功能的工作站上完成,可成倍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由于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除了采集时的压缩损失外,信号在制作、播出过程中不再有任何损失,节目的技术质量将大大提高。同时,电视节目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存储后,节目的再利用率就会大大提高,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也将大大降低。

数字电视的传输有地面、有线、卫星三种方式,接收终端都是电视机。从数字电视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机顶盒、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这三者将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并存。从目前情况来看,真正意义上的数字电视接收机没出现之前,只能是传统的模拟电视接收机加上数字机项盒,其目的是将电视台发送的数字信号通过数字机项盒转换成模拟信号来接收。

我国的数字电视应用将首先从卫星电视数字化着手,随后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有线网将成为我国发展数字电视的重要基础。数字化使新的应用成为可能,我们应抓住机遇,利用有线电视网络,构建有线数字电视多业务系统。使用数字传输技术(如DVB-C),完成有线电视网络从模拟到数字、从单向到双向的升级改造,不仅保留了模拟有线电视网的基本属性和业务,还拓宽了数字有线电视网承载数字化业务和应用的范围,使数字有线电视网络商业价值更加凸现,应用前景更广阔。

对于卫星数字电视传输来说,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在一个卫星频道上转发多套电视节目,可达到节省卫星信道的目的,提高传输容量。直播卫星电视是利用工作在专用频段的广播卫星,将电视节目和声音广播直接送到家庭的一种广播方式。基于卫星电视直播覆盖面积大、下行信息传输频带宽、接收信息质量高的特点,建立在单向广播传输模式基础上的各种新业务迅速在卫星电视直播中得到成功应用。

数字电视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业务内容。包括:

免费基本数字电视业务,直接接收和转播国内外未加密高质量数字卫星电视节目;

付费数字电视业务,以专业化、对象化,通过视频服务器按节目类别(如爱情、喜剧、科幻和卡通片等)在专门的数字电视频道上播出;

VOD视频点播业务等按次付费数字电视业务,使用户根据个人的需求,即时从节目资源库中点击播放电视节目,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完整地观看播放的电视节目;用户通过回传通道,采用遥控器确认付费收看某一部节目,或某一时段节目;

增强电视节目,可增加中文电子节目指南,也可在数字电视节目中叠加大量的广告图片、文字信息,用户使用遥控器点击来获取额外广告信息,可增强电视广告业务等;

数据广播业务,由视频、音频、软件程序、流式数据或其它数字/多媒体所组成的内容被连续地传送到机顶盒设备上,它是一种可以提供快速和丰富媒体内容的有效方式。股票频道提供交互式股票实时行情和财经信息;电子报刊频道可对新闻机构提供的电子版新闻进行加工整理后广播;本地信息咨询服务包括民航、铁路、汽车、货运、旅游、宾馆、饭店等信息;

数字音乐广播,播出CD质量的数字音乐节目,可在一个模拟频道上提供上百个数字音乐频道广播;

游戏频道,动态提供各类数字电视游戏节目,用户可选择性地付费享用;

远程教育,观众可安坐家中就能得到全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给我们辅导授课。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学府合作,学员足不出户即可查阅到相关课程和教学资料,按照课程时间表选择上课时间,或将课程内容下载,自由选择学习时间。

交互式数字电视业务,在单向有线电视网络,采用公用电话网络可实现数据上传,在双向有线电视网络下,采用双向调制解调器可实现数据上传功能,进而实现金融服务、互联网接入、电子邮件、电视购物、家庭保安监控、观众参与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3网络电视的现状

网络电视与其他电视形态不同,它的收看是随机性的,它可以依据观众需求,对一些节目片段重复点播收看,并且保存下来,作为自己长期的资源。目前,网络电视的内容主要有直播类和非直播类两大类。央视网络电视已经开通的频道包括影视剧场、记录时空、体育传奇、娱乐空间、经济频道、音乐频道等16个,还将陆续开播时尚、汽车、证券、家装等直播类频道。

网络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体,覆盖了广播、电视、报纸、互连网、电信网等五大媒体,应用于五大传输渠道(电话线、光纤、有线电视、无线、卫星),它综合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网络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加工制作、包装发布、分发管理、用户管理、资源管理等部分,采用了编码、解码、海量存储、流媒体、组播等技术。

网络电视的接收终端有多种:一是PC机,二是通过IP机顶盒接入电视机,还有其它接入方式。但都是通过宽带以太网接入来进入国际互连网的。目前宽带接入的方式有:

基于普通电话线的SDXL宽带接入方式;

基于双向有线电视网,采用HFC加Cable Modem方式;

宽带固定接入方式;

篇5: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在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可以说,电视已成为许多家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有线电视这种重要的娱乐传播工具也正在经历着革新,不论是画面还是其他性能都比以前进步了许多。可以预见,把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将是未来的发展潮流。本文简单分析了数字电视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广泛运用的前景,同时详尽分析了如何具体地应用数字电视技术,阐述了数字电视技术的具体操作方式,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篇6:数字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趋势

序言 有线电视产业的重要特点就是网络性,推动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发展,这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新兴媒体,促使人们更加方便的、全面的了解信息。目前,我国有线电视事业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拥有超过1 亿的用户,这说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信赖。因此,积极建设和发展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网络,为人们提供更优的媒体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一、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简述 有线数字电视主要是由信源编码、复用部分、信道编码、传输信道、接收机等五个部分组成。而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则是在网络环境下发射台将所接受的数字信号转化为信息流,将其发射给各个用户。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建立和运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电视观看模式,其实现了信息化的管理,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方便的电视观看手段。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优点主要有:(1)利于数据的传送。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构成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其可以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据接受、发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信息。用户则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点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如此说来,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具有较强的数据传送能力。(2)视听效果良好。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因在技术上有所加强,这使得其在播放清晰度、音频效果、播放质量等方面上都有很大程度的加强,用于则可以通过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观看和听到清晰的、清楚的电视节目。

二、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现状

我国 1974年北京饭店的第一个共用天线系统为起步标志,70年代末期才在一些工矿企业出现较大型的系统,城市网到 8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进入90年代后 ,我国的有线电视飞速发展 , 1992年以来 ,有线电视每年以新增 500万户~ 1 000万户的速度发展,目前的用户数已经接近1亿。在网络建设上,国家广电光纤主干网(205G SDH同步数字光纤网)于 1996年开始启动建设,已实现了全国除新疆、西

藏、宁夏、青海外的 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连接。再辅之以数字微波联网,全国范围的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我国的有线电视接入网,在 20世纪 90年代即确定了采用宽带双向 HFC结构, 一个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平台和一个以传输综合数据信息为主的平台已开始运行,为数据通信及各种信息传输提供了速率高、容量大、资费省、安全可靠的传输手段。

三、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未来的有线电视网络应该是一个全方位服务网,它必须将现有通信、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在一起,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承载着包括数据、话音、图像、传真和各种增值服务、个性化服务在内的多媒体

综合业务,并智能化地实现各种业务的无缝连接。从技术上,有线电视网络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 1.数字化

数字化是整个电视信息领域技术发展的方向,数字电视是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产物。数字电视,是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经过量化和编码转换成二进制数代表的数字式信号,然后对该信号进行各种处理、传输、存储和记录,也可以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监测和控制。采用数字技术不仅使各种电视设备获得比原有模拟式设备更高的技术性能,而且还具有模拟技术不能达到的新功能。数字电视通过信息的数字化传输方式,提供更大的屏幕,更清晰的图像和光盘质量的立体声音响。同时,数字电视又是计算机化了的电视,它与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数字化地处理、传输接收和显示信息。2.综合化

有线电视网络必须能够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建立起集数据、语音、视频图像于一体的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平台。在未来的几年里,通过数字有线电视多媒体平台和 CMTS+ Cable Modem组合来实现综合业务,是技术应用的主流。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开展综合服务,除了数字电视及相关的个性化业务外,还可以提供以下 3 种形式的业务:①电子政府(E-Gomm erce),即为政府部门提供上网服务;②电子商务(E-Commerce),为国内外公司、企业、银行对顾客(B-B、B-C)的商务活动服务;③电子社区(E-Com munity),为建立智能化信息社区服务。3.3 网络化

卫星已经将一座座孤立的有线电视系统连成了一个有效的实现广播电视覆盖的完整体系。实现这些业务,有线电视系统要双向改造;建设宽带传输网使分立的双向有线电视系统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统一的有线电视网络体系;实现有线电视网与其他网络的互通互联。网络化是综合化的基础。有线电视的网络化进程将以 HFC结构为基础,通过融入宽带网络技术(如 SDH和 ATM技术)和现代光纤通信技术(如 DWDM技术),使网络具有更加强大的综合信息传输、处理和交互功能。4.智能化

有线电视网络的智能化伴随数字化、综合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之中。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最终也许会是全数字化的全光网络,它依托 IP+ DWDM的传输模式,真正实现在一个统一平台(Everything over IP)上的多媒体综合信息服务。而且,信息资源也将得到极大地丰富。人类社会将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科技有很大发展的当下,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有线数字网络建设与发展,这可以使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应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电视节目的同时,为用户提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等功能业务。总之,积极推动有线数字电视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 [1] 张国华.谈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

篇7: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4 月25 日-27 日, 第24 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CCNS2016) 暨第15 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 (NWC2016) , 将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来自全国广电系统 (包括各级广电局、电台、电视台、有线网络公司、监测台等) 、电信系统、报业、商业网站、宽带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设备供应商等数百名技术人员、编播人员和管理人员将齐聚太原, 共同探讨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大计。

本届会议旨在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有线电视网络的资源优势, 积极拓展网络广播电视、互联网电视 (OTT TV) 、IP电视等新兴领域和新兴传播阵地, 推动传统媒体和视听新媒体的融合、创新、发展。将围绕“十三五”伊始,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重点强化三项措施, 建设优质网络传播平台, 推进广电传统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议题进行交流探讨:一是实施“宽带广电”战略, 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化、宽带化、智能化建设, 加快全国有线网络整合和互联互通平台建设。二是实施“广电+”行动, 加快建设家庭信息中心, 抓紧推进网络视听业务创新和综合信息业务开发。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基础信息网络的优势, 坚持以视听业务为核心, 积极发展高清电视、超高清电视、互动电视、3D电视等新业务新业态。同时, 积极发展宽带互联网接入服务及相关业务, 促进网络综合效益增长。三是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促进基础信息网络平等互联、融合发展。

篇8: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设备有限公司运营和发展执行官&技术总监

出版行业跨入数字印刷领域的三大问题

中国的出版行业在跨入数字印刷和按需出版领域时有几个问题:首先,站着不动,但并不是说害怕改变,而是更关注赢利模式;其次,在整个行业的变革中,技术队伍的建设是面临的第二个问题;第三是在变革过程中有很多新技术的应用,也会涉及到内部的管理问题。

综合这3个问题和以上嘉宾的演讲,虽然他们介绍的技术和品牌优势确实都很好,但是用户在未来运营方向上考虑的焦点问题是,引进新技术对于行业和企业来讲到底应该引起哪些注意,到底怎样才能更清晰地看到企业的业务增长和赢利模式。

欧剑

知识产权出版社总编

最早尝试按需出版的酸甜苦辣

1994年开始引进了第一台数字印刷设备,2004年宣布在国内建立按需出版平台。知识产权出版社之所以从事数字印刷和按需出版的工作,主要是因为承担着中国专利文献的出版工作,特点是品种繁多但印量极小。同时,把数字印刷设备的富余生产能力用于传统图书的出版,经过将近10年的努力,尝到了各种酸甜苦辣。

在新闻出版总署和设备供应商的支持下,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所有数字印刷设备都在去年下半年完成了更新。从今年开始由于设备的到位,图书出版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到今年4月为止,50%以上的新书和90%的重印书都是以数字印刷模式生产的,平均算下来全社有75%~80%的图书采用了数字印刷,可以说现在我们已经离不开数字印刷了。从今年开始也不再担心库存的增加,但问题是如果想通过数字印刷实现盈利,并把引进设备的成本赚回来,在出版社是不大可能的。尽管如此,知识产权出版社依然要做数字印刷,因为这实际上使出版流程发生了变化,大大减少和降低了沉没成本,印刷速度、周期和服务作者的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陈成稳

虎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把数字印刷作为“种子业务”去发展

虎彩一直在做高端的包装业务,已经做了25年。从2010年才开始接触数字印刷,并于2011年在东莞购入了2台惠普Indigo 7500数字印刷机,2012年又引进了惠普的T300和T350高速喷墨轮转印刷机,今年更是加大力度投资了惠普的Indigo 10000数字印刷机、Indigo 7600数字印刷机和T410高速喷墨轮转印刷机等设备。虽然虎彩在这么短时间引进了价值数千万元的数字印刷设备,但由此带来的销售额却相差甚远,所以目前都是在做前期投入。

虎彩做包装业务这么多年,一直很赚钱,我们将包装印刷称之为“果树业务”。但如果果子被摘完怎么办?那么就要寻找“种子业务”,所以虎彩决定把数字印刷作为“种子业务”去发展,只要精心地种植,一定能更好地开花结果。

贾春林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开展数字印刷的目的是如何在出版印刷市场活得更好

盛通是做出版印刷非常典型的企业,95%以上的业务都来自图书、杂志等出版物的印刷,应该能够反映出版物印刷的一个现状。从目前的市场来说,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产业内外的竞争不断压缩印刷企业的利润空间,蚕食整个出版印刷市场。盛通开展数字印刷是必然选择,目的是如何在出版印刷市场活得更好。

从目前中国的市场现状来看,出版业务不是非常活跃,所以不能期待像欧美地区那样,很快有个人出版等丰富出版业态的出现。但是站在印刷为出版服务这么多年的角度,在从铅字印刷到CTP时代的不同阶段,技术革命一直推动着产业升级。今后将是一个数字时代,更坚信是网络时代,但网络不是一个单独的产业,需要融合到传统产业当中,并对这些产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盛通也一直在关注各种新的应用,并且有一个具体的做法是在上海金山工业园区建立按需印刷示范基地,目的是希望为出版社提供从1册到100万册的柔性化生产能力。

杨信伟

中印集团数字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较早开展按需出版的四大原动力

中印集团数字印务有限公司在国内比较早地开展了数字快印业务,之所以较早开展按需出版的原动力是:第一,中印集团从自身来讲,代表一个国字号的队伍,在印刷技术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的声音,但出发点很明显,要做就要定位高端。第二,无论是做数字印刷还是按需印刷,目的是如何解决客户的痛点,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出版业出现了很多库存,那么便出现了对按需印刷的需求,既然市场有需求就要去做。第三,另外一个原动力是“传承”,当时中印集团做按需印刷的切入点非常好,是做断版和绝版书,这种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按需印刷来完成。按需印刷不局限于出版社,在客户中有大量的需求,所以中印集团是按照细分市场分步去走。第四,最后一个动力是精神层面的需求,因为做数字印刷最后传承下来的还是精神层面的内容。按需印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经过几年的尝试,中印集团非常看好这块市场。

朱勇

北京景华印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未来“得数据库者得天下”

“数字印刷+互联网”将会变成一个完全新的东西,但很多人考虑数字印刷时,要么是以传统印刷的思路去考虑,要么是在产业链上从生产端考虑问题,像出版社则是从本身业态上进行变革,但景华印通旗下的“涂书网”代表一种新兴业态。

现在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像雅昌一样将书艺术品化,二是担负传播功能的书籍逐渐电子化。但还有一个大家没看到的市场,那就是书籍的分享和礼品化,以及一个人的享受化,“涂书网”就是将大量涌现在互联网上的个人内容以书的形式进行记载。实际上,涂书网做的不是出版物,而是像出版物一样的印品,这样书就变成了一种时尚品和消费品。总之,“数字印刷+互联网+数字环境”可以让印刷业产生完全不同的内容,相信这种方式一定会在国内大量普及。未来“得数据库者得天下”。

篇9: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兼多媒体专业委员会主任郭炎生, 青海省广电局副局长高大伟在大会开幕式上先后代表主办单位和青海省广电局致辞。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秘书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理事长兼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常务副主任周志强, 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副主任、陕西省广电局副局长王福豹, 中国国际台副总工程师张秋野, 山西省广电局科技委主任梁如成、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常务副主任钟海明等领导出席会议。

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姜文波、陕西省广电局副局长王福豹、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秘书长周志强先后以“加强广电自主创新稳步推进三网融合”、“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与广电网络发展”、“三网融合的若干问题”作大会主题报告。会议还举办了“应用与实践”和“技术与管理”两个专题论坛, 广东省有线广电网络公司董事长张小棣介绍了“三网融合与广东省广电网络的发展思路”, 大连天途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济南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和湖北省鄂州市广电局的代表分别作了“三网融合实施方案”、“济南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机顶盒融合应用方案”、“三网融合情势下基层广电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的专题报告, 广播电视规划院、广播科学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分别作了“云计算与三网融合”、“3D电视相关技术及其未来的业务”“中国农村三网融合长距离EOC标准-LoREOC”、、“三网融合下的数字电视互动业务开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利用三网融合为广播电视服务”的专题报告。会议还围绕“三网融合与广电发展”组织了互动交流, 与会领导、专家和代表共同探讨了如何利用三网融合带来的机遇, 加快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篇10:浅析中国数字卫星电视的发展

中国数字卫星电视是利用地球同步卫星传送电视信号,具有播覆盖面广、发射宽带使用充分等优势。我国的卫星电视发展一直是由国家主导,在可控的范围内积极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如今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

早期中国卫星电视的发展历程

1984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东方红2号”实验通信卫星,并进行15路广播和一路彩色电视节目的传输实验,拉开了中国自办卫星电视的序幕。1985年8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通过租用“国际通信卫星5号”C波段的一个转发器向全国传输模拟电视信号,之后在这颗卫星上又增加了中国教育的两套节目和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①1988年“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紧接着又发射东方红平台的通信卫星,这样我国同时拥有了三颗在轨通信卫星,使得我国的卫星通信和电视转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改善了边远地区信号覆盖问题和收视差的状况。

随着卫星发射资源的不断增加以及传输技术的日渐进步,1989年我国决定在该区域地广人稀、节目传输困难的新疆、西藏、四川等边远省区就卫星电视问题进一步做出规划、整顿,将省台的第一套节目上星播出,这开了我国省级卫视上星播出的先河。1991年5月,“亚洲1号”(ASIASAT-1)卫星发射,云南、贵州电视节目也被批准上星,但由于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传输的也只是模拟电視信号,并没有采用数字压缩技术,两省不仅合用一个转发器进行隔天传送信号,而且信号质量和节目质量制作质量也都不高。1993年,“东方红二号甲”寿命到期,我国购买了美国在轨卫星,命名为“中星5号”继续向全国传输模拟信号的卫星电视节目。通过几年的卫星节目传输,人们看到了卫星电视的优势和产生的良好社会效应,多家电视台都想上星播出,之后又有7家省级电视节目被批准上星播出。

中国卫星电视的数字化进程

1995年11月3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通过“中星5号”通信卫星播出5套数字压缩加密电视(这5套节目于1996年6月转到“亚洲2号”KU波段播出),拉开了我国卫星电视数字化的序幕。②1997年14个省区的15套广播电视节目也相继采用了数字压缩技术上星播出。1999年,“村村通”直播实验平台“鑫诺一号”完成扩充任务,央视8套节目和大部分省级卫视都集中在此平台上,并且之后的上星台均采用了这一技术,使得传输的卫星电视节目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数字化的改进。

数字压缩技术传输的优势在于:一个转发器在传输模拟信号时,只能传输一套节目,而如果采用数字压缩技,就可以传输4到5套节目,有效节省了卫星资源,同时也提高了节目的传输质量;不仅如此,数字压缩技术还可以对节目信号进行加密处理,极大地保证了电视节目传输的安全。直到2005年,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的卫星电视模拟信号全部转换为数字电视信号传送。另外,我国于05年底成功进行了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将“亚太6号”送入太空。“亚太6号”上星台为中国大陆中央台、省级台、港澳台节目及批准落地的境外电视台,与此同时也进行了“村村通”直播平台的实验,可见我国卫星电视传输技术正大跨步的走向成熟。

2007年“中星6B”和“鑫诺3号”两颗广播电视专用卫星成功定点投入使用,这两颗星是我国考虑到电视节目传输安全以及服务于奥运而专门发射的,并采用了抗恶意干扰技术措施。

2010年9月我国发射“鑫诺6号”卫星(中星6A)取代“鑫诺三号”卫星并开展了“星高清”卫星直播服务,通过卫星传输方式打造卫星高清影院。2012年1月,我国首个3D电视频道也在该卫星落户,借助于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数字付费电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订户数量明显提升。

发展高清晰数字卫星电视,不仅可以满足观众更高的收视需求,而且还能很大程度上拉动内需,从而刺激技术的进步和周边硬件的生产。卫星电视数字化之后,节目的传输方式有了很大转变,电视节目的传输质量和收视范围也有了很大提升,致使各家卫星电视频道在上星之后都积极寻找落地,使自己的覆盖优势在全国真正体现出来,并使之转换为收视率,提高电视节目的效益。

卫星的波段:目前用于广播电视波段分为C波段、KU波段和Ka波段,其中C波段是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波段。使用数字压缩技术把信号打包,一个转发器可以传输数套电视节目和几十套广播节目,信息接收需要使用“大锅”就行,且不受阴雨天气影响,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专用均就采用的是C波传送,便于有线电视接收传送。KU波是强波,一个转发器能够传输更多的节目信号。由于接收天线口径小,适合家庭直接使用,但是有雨影效应,即下雨时会影响信号接收,甚至还有时候会出现马赛克。通常情况下,直播卫星一般都采用了KU波进行传输。

从1996年6月起,我国广播电视节目陆续使用Ku频段传送,最早的是中央电视台,以后几个省(直辖市)广播电视节目也上了Ku频段转发器。1999年元月,试验播出的卫星直播平台使用“鑫诺1号”的Ku频段播出;2008年7月,直播卫星“中星9号”投入运行,使用Ku频段播出。Ku波段卫星在服务提供方面主要具有以下两种趋势:一是提供了企业和政府的高速数据业务和普通用户的双向宽带应用;二是提供高清电视(HDTV)应用。对于此波段我国目前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不过依照未来的发展趋势必会被大范围使用。③

中国直播卫星的发展

为了解决我国广大偏远地区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困难的问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1998年底开始进行广播电视卫星直播实验。1998年12月,中国中央电视台使用“鑫诺一号”通信卫星Ku波“村村通”广播电视直播实验,1999年10月之后国家又将实验频道扩大到省级和境外媒体。④2000年5月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在土耳其召开,我国经过努力,最终争取到了4个轨道位置和相应的频率,其中有三个用于大陆的卫星电视直播。

nlc202309051227

2008年7月“中星9号”投入运行,第一期免费传输47套标清电视节目,直播星免费播出对有线电视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为了更好利用“中星9号”上18个剩余的转发器,二期讨论了直播星的加密问题,加密后和有线电视进行竞争。中星9号在二期招标时对信号进行了加密,打击了盗版的中星9号接收机,规范了直播卫星电视市场,同时实现直播星的全面商业化运行,并增加数字付费电视,充分利用“中星9号”上富足的转发器。

直播卫星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成为电视产业的主要商业运行方式,不仅能够产生巨大的商业利益,而且还能实现电视信号的广覆盖和安全传输,使得收看电视变得更加容易。为此,我国大力发展直播卫星,直播卫星将会慢慢成为我国广播电视卫星的主力军。

我国卫星电视频道的发展

由于上星播出的巨大优势,继中央电视台上星播出之后,各省的第一套节目也逐渐上星播出。2004年广电部门制定出非省会城市的5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市、厦门市、青岛市、宁波市、大连市。其中前两个市已经实现了一套节目上星,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中国卫星电视从仅有央视两套节目,到今天仅央视就有二十二套开路和三十多套数字付费电视频道,不难看出卫星电视频道的发展速度之迅速。另外,众多省级卫视也已经走出本区域,形成了全国性的电视媒体。电视节目内容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质的飞跃,原来没有上星之前的各省级卫视都注重服务于本区域,而上星之后,他们所面对的市場是全国范围,因此,各个卫视要想在全国卫视激烈的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思考如何提升自身收视率。在当今电视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卫星频道的优势和劣势发生了转变,媒体的数字化使得传输频道和内容更加丰富,媒体开始步入“内容为王”的时代。传输落地问题已不再是卫视频道所单纯考虑的问题,频道特色和内容则越来越多地成为卫星频道的生存法宝。

在数字化的今天,每一个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都受到了影响,各个卫视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收视率,央视也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省级卫视面对着同样的受众,拥有同样的频道资源,因此他们在电视数字化浪潮中的竞争日益激烈。面对各兄弟台的竞争压力,他们所采取的战略是制造差异,即故意选择不同的经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代表了新时代与众不同的价值主张。

如今每一个卫视几乎都在打造自己的频道特色,在观众收看的频道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各卫视希望自己的频道成为观众心目中的专业频道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播放同质节目。如同央视频道专业化一样,省级卫视的各个频道都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和频道内涵,如湖南卫视打造一个快乐的娱乐频道,安徽卫视打造一个独播的电视剧频道,江苏卫视定位“幸福”,河北卫视“快乐家+家”,山西卫视“晋显中国风”等。为了争夺收视率,各卫视除了加大力量开办自己特色节目外,还在合作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电视剧首播权、全国首轮放映权等方式来吸引观众。我国不仅是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还是第一消费大国,电视剧一直是各个电视台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的重要节目。随着电视剧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优质电视剧资源的紧销,电视剧的购买费用越来越高,多数的省级卫视开始减少电视剧的播放量,转而播放具有本台特色的节目内容。优质的电视剧资源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几个竞争力较强的频道上,如中央一套、安徽卫视、湖南卫视、浙江卫视等都下巨资购买定制电视剧,而且都不同程度加大了自制剧的份额,打造本台特色的电视剧,特别是湖南卫视,大力主推自制剧,制作了大量符合本台特色的电视剧,锁定了相对固定的电视观众,增加了观众收看的粘合度。

由于上星频道的数量较多,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数量暂时还没有跟上电视频道的发展,因此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台之间相互跟风模仿,尤其是娱乐节目的播出低俗化、同质化问题表现的最为严重。对于电视节目购买使得有竞争力的频道占有了大量的独家剧目,而缺乏竞争力的频道只能合买或者是二轮播放,也造成在同一时间多家卫视播放同一剧目。

卫星电视频道在竞争中不断走向成熟,观众也在众多的电视频道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在广电总局的“限娱令”下,各省级卫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承担起公共媒体更多的任务和责任。我国的卫星电视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不断走向前进,为群众提供了优质的文化资源和电视大餐,相信在未来几年我国的卫星电视也将逐渐走向寻常百姓家。

注 释:

①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56.

②肖同庆.影像史记[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35.

③冯广超.数字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5.

④王宏.数字媒体解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5.

|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编校:王 姣

篇11:202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

1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起源及发展

对我国的传统电视节目而言, 模拟信号被应用在传输、产生、接受图片的过程中, 使用的是时间轴取样的方法及幅度调制传输的方式, 将其划分为奇、偶两个场是为了给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接收效果。 这种形式产生的电视信号极其容易受到干扰, 比如:受到积累的噪音、畸变的色度的影响。因此, 在信息技术发展成熟的现代社会, 电视数字体制信号将取代传统的模拟体制信号。丰富人们的听觉和视觉是研究数字广播电视的最初的目的。1984年日本广播协会 (NHK) 宣布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清晰度研究的方案, 首先在卫星广播中采用了模拟调频技术的MUSE (多重亚抽样编码) 系统, 并于1988年进行了试播。 崭新的数字化时代随着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被开启, 数字信号以离散性为其最主要的特点。数字化电视技术本来就有相当多的优势。在传输与处理数字信号的过程中, 其具有保真性、抗干扰的能力, 进而使图像的质量得到有效的保护, 系统的可靠性因此被大幅度提高了。与此同时, 数字化广播电视信号的优点也包括实时处理, 优化了图像的质量、二维滤波等。在传输的过程中, 能够重复使用图像信号与半音信号, 体现其优越的性能。

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系统概述

2.1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

DAB (数字信号广播) 系统:DAB系统是数字音频广播中具有的主要制式格式。目前国际上有三种DAB系统, 分别是日本的单套节目DAB方案、欧洲的尤卡里-147DAB制式和美国的IBOC DAB制式。目前, 在不同的领域中采用不同的系统。

DMB ( 多媒体数字广播) 系统: DMB系统是建立在数字音频广播平台之上, 其业务主要包括视频、音频和数据等。 与此同时, 系统可以编码、调制、传递音频信号以及各种数据业务信号, 提高了音频信号的传递质量和功率效率。

CMMB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 系统: CMMB系统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第一套面向收集、笔记本电脑等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 2006年, 国家广电总局正式确定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行业标准。其有效消除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缺陷, 实现了多向传播。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都可以与CMMB系统相连接, 这符合不同范围的业务与多业务的要求, 还能够有效地抵抗干扰。

DVB (数字视频广播) 系统:处理、 发射、传输电视信号及接收信息时, 因为选择的电视系统的不同, 对应的编号系统和使用的传播介质也不同。

DMB-TH (数字电视和流动数字广播) 系统:DMB-TH系统是国家强制执行的标准, 对电视地面广播传输系统来讲, 可以整合电视信号在时间、频道领域进行信息传输, 并借助于扩频技术实现信号的同步, 符合其跟踪的标准。

2.2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系统数字化实现

2.2.1音频信号的数字化

声音和图像在电视系统中是一起被传送的, 因此对于数字化实现的总体而言, 实现声音信号的数字化是极其关键的。声音和图像信号相互之间有不同的频率取样要求, 对应的带宽也是大不相同的。由于应用时分复用的方式使电视的伴音与视频进行单向通道的传输, 因此, 一定要研究音频信号与图像信号的扫描行频、场频的取样频率关系, 对声音频率进行选择性取样参数操作。

2.2.2视频信号的数字化

经过取样、编码及量化3个主要的步骤可以实现模拟电视信号数字化。在奈奎斯特定理中是这么规定的, 想使原信号从信号取样中恢复, 一定符合相应的条件 (取样的频率是信号带宽的2倍以上) , 但是, 要想实现数字化频率取样就必须使PAL制电视信号是副载波的4倍。副载波与所取频率的样品是连锁的, 可以防止因差拍而产生干扰, 减少了图像复原过程中的噪音。模拟电视的信号采用提取样本的方法转变成时间轴上离散脉冲的信号, 可以模拟出时间轴上脉冲信号的幅度, 想用数码来表示幅度值, 就需要离散化处理模拟的幅度, 由不同的级别划分幅度值, 并同时符合舍零取整的标准, 这样的过程叫做量化。信号经过量化以后, 转化为数字编码脉冲, 这样的过程叫做编码, 之后使经过量化的取样值由二进制比例表示出来。二进制中的每一个字节会有具体的量化值与之对应, 通过排列重组获得二值脉冲构成的数字化信息流。

2.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实现

特别的广播服务器必须根据因特网的特性建立。首先, 在广播服务器中建立网页服务器;其次, 在网页服务器的主页上建立对应的每个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链接, 这样广播服务器能够时刻侦听用户发来的请求, 根据接收到的请求, 立刻发送点播的节目发送给用户, 并通过用户端给用户进行播放。建立网络广播站点有下面几个过程:第一, 精心甄选和确立广播的音频源以及需要进行播放的内容, 带宽由所选的内容来决定; 第二, 准备服务系统软件;第三, 创建广播服务器的;第四, 在服务器的主页上建立“广播”链接。广播站点根据上面的步骤就可以建立起来。

3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的优势分析

首先, 应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下, 能够达到效率提升、共享资源的目的。在互联网的帮助下, 能够科学地分配和利用各种资源, 可以减少制作的流程, 缩短制作使用的时间, 进一步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总之, 节目制作时应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可以区域化及空间化不同分布活动, 使活动的效率得以提高。

其次, 为了确保远程编辑的快速化、 便捷化及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必须应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相关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下载相关的信息, 并在线对信息进行编辑, 然后再传输给制作处。 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在信息数据处理与传输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提高抵抗干扰的性能, 极大地减少外界的影响, 从而保证了信号的质量。

最后, 应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可以实时处理电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信息数据, 有效地保障了电视图像的质量。

4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前景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拥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及强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 为了促进广播电视传媒的飞速发展, 需要不断地挖掘电视传媒的潜力和商机。

只有解决好网络基础问题, 才能够更好地应用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 目前网络发展程度还不够, 即使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广阔, 宽带网络IP的工作也必须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 要不断加快建设网络的步伐, 同时开展联网及相关项目工作。

5结语

网络数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故必须尽可能地更新广播电视技术, 同时, 认识到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自身的缺点和优点, 取长补短, 促进网络数字广播电视技术健康发展。

摘要: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是广播影视数字化发展的最新成果, 深层次地对其进行研究, 有助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的传播。

关键词:网络,数字化,广播电视技术

参考文献

[1]王静.浅谈中国广播电视数字化时代[J].信息技术, 2009 (8) .

上一篇:清明节领导缅怀先烈讲话稿下一篇:自我鉴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