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学浅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汉语言文字是中国几千年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凝结的智慧产物,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性载体,更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与语言环境紧密相融合,就形成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汉语言文化。中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字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凝练的结果,也是汉语言文字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汉语文学浅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汉语文学浅析论文 篇1:

浅析二十世纪汉语文学经典价值尺度

摘要:倘若有人问起二十世纪最优秀的几位散文家,学界观点必然是见仁见智。这便涉及到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即何为“经典”?下面笔者将以张晓风散文为例谈一下自己对经典尺度的浅薄理解。

关键词:张晓风; 散文; 经典性;价值尺度

我们称一部作品为“经典”,那么它决不能单单是某个时代里的经典,亦不能只是属于某个阅读群体的经典。经典是必须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而存在的。我们现在一些人对经典的定义便存在一些偏失的,譬如我们划分的所谓“红色经典”。这一部分作品在老一辈革命人读来或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在我们这一代讀来便有一些隔阂了,那我们的后代呢?更何况那些不曾了解中国革命的外国读者呢?所以这一部分作品或许会在我们当下的体制下会被列为“经典”之列,然而必然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殆尽是无疑的。因此经典往往离不开人类的主题,如生、老、病、死、离、爱等对现实的超越,正是这种超越使经典能够转化为个人或社会的记忆而流传下去。张晓风的散文不是这样的。她早期的作品《地毯的那一端》细腻的抒写了一份少女新婚前青涩而又甜蜜,欢欣而又伤感的情怀。春心萌动的少年读到它,无不会为其中的甜蜜美好的爱情而吸引,幻想着自己能入作者一样拥有一份那样的爱恋;恋爱中的情侣读到它更不消说会产生一种共鸣,细细品味着自己的爱情进行时;上了年纪的人读到它则会勾起青春那一抹青涩的记忆,或许会想起现在的爱人,亦或许会想到了初恋的美好。我想无论是现在,还是一个世纪之后,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只要读者读到这段文字一定会被感动,因为它触及到了人类内心深处最柔嫩最美好的情感。再如《初雪》,它书写出一位母亲对即将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那一抹浓浓的化不开的爱,这恐怕世界上为人父母的读者读来都将会感同身受吧,无论是过去,是现在,还是将来,只要人类还在孕育后代,这份厚重的爱大家就能体会的到。

我们称一部作品为“经典”,它必然是超越阶级的对立,超越了政治经济的压力而存在的。经典表现出来的必然是对人性的关怀,是对人在茫茫宇宙中自身地位的探索。二十世纪之所以众多的文学作品注定与经典无缘,便是其把过多的笔墨关注政治,并且与此同时把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关注个人的命运对立起来,弃人性关怀于不顾,反而使得作品的主题浅显而拘泥。岂知国家和民族不就是有我们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构成的吗?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具体化为对个人的命运的关注,难道不是在更深层次上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吗?张晓风的散文表达的正是对人生的关怀与思索。《我在》告诉读者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我们就应觉得满足,所以不要抱怨生活,不要嫌弃生命,每个生命有每个生命的特点,每个生命有每个生命的价值,尽管人有多么脆弱,也请好好品味生活,好好感受生活,好好通悟生活。正如文章最后的句子:“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再如她的《从你美丽的流域》“而我们是小小的凡人,需要人与人之间无伪的关怀”。《玉想》一篇,明在说玉,实为对人生哲学的深入思考。

语言的典范性则是决定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又一个重要价值尺度。语言是一个的民族的灵魂,它的重要性甚至大于那些有形的,比如领土,比如资源。犹太民族长时间没有自己的领土,却依然坚强的屹立于世界之林,为什么?就是因为她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语言的稳定、清晰、有活力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重要体现。经典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之精华体现,其语言必然是清新脱俗的。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多感于国家民族的命运和疾患而把目光投注到现实社会问题上,并努力把文学变为革新社会、疗救民生的工具,这本无可厚非,但有时却导致文学阅读和研究方面的内容压倒形式的现象。因此,要创造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学经典,作家首先要对形式有种痴迷的追求。张晓风的散文的语言魅力正是体现了华夏民族汉语言的生动之处。“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 张晓风的语言叫人读来总是如一泉溪水,静静的亲切而自然的流入你的心田。她对一些感受的都是那么细腻。文字到了他的手中似乎有了魔力。在《地毯的那一端》中,她描写山中的香气:“从疾风中走回来,觉得自己是被浮起来了。山上的草香得那样浓,让我想到,要不是有这样猛烈的风,恐怕空气都会给香得凝冻起来!”你看他描写一座山:“它沉沉稳稳的驻在那块土地上,像一方纸镇。美丽凝重,并且深情地压住这张纸,使我们可以在这张纸上写属于我们的历史。”她写花:“草花是诗,由于矮,像是刚从土里蹦上来的,一种精粹的、鲜艳的、凝聚的、集中 的美。 散文是爬藤花,像九重萝、茶靡、紫藤、茑萝,乃至牵牛花和丝瓜花、扁豆花,都有一种走到哪里就开到哪里的浑洒。”精妙的比喻真可谓让人叹为观止。

当然,关于汉语言文学经典性的衡量尺度必然不仅仅是文中所提到的这几点,但衡量每一部作品是否经典以上所言也必是题中之义。相信只有真正符合经典性的作品方能永恒保存在浩瀚的汉语言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晓风.张晓风经典作品[M].浙江文艺出版社,2011.

[2]黄万华.中国和海外:20世纪汉语文学史论[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李滟波,于歌.以《金锁记》为例谈20世纪汉语文学经典的价值尺度.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9(3).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

作者:郭丰煊

汉语文学浅析论文 篇2:

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摘 要汉语言文字是中国几千年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凝结的智慧产物,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本性载体,更是中国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与语言环境紧密相融合,就形成了丰富而又深刻的汉语言文化。中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字对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凝练的结果,也是汉语言文字的最高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文学是中华文化中形式多样、意蕴深远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最为生动、最为基础的艺术手法。中国文学之所以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就在于汉语言文字的强大表现力和艺术张力对其的强大支撑。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中国文学;影响

语言文字是信息交流和传递的基本载体,也是保证人们生活实践活动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性条件,更是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彰显。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民族情感,这使得汉语言文字带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性,并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学是汉语言文字的意蕴发酵和艺术张力的结晶,它借助于汉语言文字形式把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状况、精神面貌淋淋尽致地凸显出来,无疑不是中华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同时,基于汉语言文字的鲜明个性和深厚内涵,使得不同音律、语法和艺术品位的语言文字造就了相应种类的中华文学。显而易见,中国文学之所以在文化世界中大放异彩和灿烂夺目,就在于丰富地运用和生动地表达的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彰显。

1 汉语言文字的特性

由于语言文字具有自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实践活动地域,这便造成了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的语言文字形式,都具有自身的民族文化。基于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文化载体和是搭建中国社会人们之间实践活动的桥梁,这便使得中国的汉语言文字具有自我的个体性,可以从以下幾个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其一,从语音方面来说,音节是汉语言文字的语言单位,从实质上来说,汉字就是音节文字。从语言单位的构成来看,一个语言单位就是一个文字。由声、韵、调组成了汉语音节,它们之间排列具有一定的客观内在规则性,一音一字,一音多字,单音字运用灵活,能够与不同的字义相搭配而生成丰富内涵的词;其二,在汉语言文字中语素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正是因为有语素在汉语言文字内部的活动性,才造就了丰富而又内涵深厚的词汇。语素是可以表现汉字的,一定的语素总是与一定的汉字相互对应,也正是有了语素的不同才有了汉字之间的区别;其三,汉字具有严明的书写结构,一般由表意和表音的两个部分组成,通过书写结构就能够把汉字内在读音以及基本内涵把握住,这是汉字与其他语言最为明显的差别,比如象形、形声、假借等,正是有了汉字的这一生动特征,才使汉字的使用和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2 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影响的表现

2.1 汉语言文字历程拓展了中国文学的空间

汉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种重要性标准,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与民族发展相伴而生并经历了一个相应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更替和转换过程,那么,汉语言文字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凝练,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言文字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并随着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认知而不断得得以丰厚,无不有意或者无意地凸显着中华民族自我特有的精神面貌和韵味。汉字的不断丰富发展,一下子打开了中国文学的创造境界,促使人们灵活运作和组合汉字来表现人们现实的生活体验和寄托内心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汉字与中国文学的一并前进道路是一个不断延续的历程,只要有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汉字的无限铺设空间就会展开,那么,中国文学的创造之路相应地也会不断向前延伸,就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一片又一片新的广阔天地。

2.2 汉语言词汇丰厚了中国文学

汉语言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洗礼和完善发展,使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形式更加多样化、内涵更加丰富化和应用更加生动化。由于汉语言文字是中国文学得以表现的载体,显然,两者是处于一个命运共同体,汉语文字在不断补充发展,相应地中国文学也会自然而然地得以带动,比如汉语言文字的内容得到补充以及形式得以增添,势必会带动中国文学领域内会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从而使人们得到一场有别于以往的文学盛会。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人们在运用汉语言文字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也会基于自我的情感升华以及审美价值观的改进,而对汉语言文字进行一定的归纳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一个汉字的继承和发展,这就不自觉地更新了汉字的语言词汇和增添了新意,这种人们对汉字的主观能动性因素存在,无疑也会推动中国文学之路不断朝前发展,促使中国文学始终保持着发展的动力和生命力。

2.3 汉语言文字的意境开拓了中国文学的审美情感体验空间

每一个汉语言文字都代表着一种深厚的文字韵味和价值功能,总是挑起人们的情愫。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推动下,汉语言文字的内在意蕴不断得到历练和升华,总是能够激发人们的意境把人们带入文学的深远想象创作空间,不知不觉便形成了诗,辞、赋、词、曲、小说等表现形式,它不仅满足了人们文学创作的需求,而且抚慰了人们的心灵,在汉语言文字的千变万化演变和生动运用映照下折射出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体验和审美评析。例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这些反映无不比比皆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梅花香自苦寒来,唯有风霜冻傲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病树床前万木春,千树万树梨花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等。这些中国文学创作作品无不以自身内在的深远意蕴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并拉动人们随灵动和美好的韵味进入一个无限情感抒发和体验的想象空间,进而激起人们的审美价值评析,这样就极大地赋予了人们无限的生活乐趣。显而易见,正是有了汉语言文字的意境才造就了中国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

3 结语

毋庸置疑,基于汉语言文字包含着的丰富形式和深厚的意蕴,同时,汉语言文字又是中国文学得以呈现和展示的前提和基础,这便使得中国文学因汉语言文字的彰显而绚丽多彩,因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而富有个性,更使得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长廊中独树一帜。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汉语言文字的基本内涵和内在本质民族性,只有守护了和光大了汉语言文字,中国文学才会熠熠生辉,中华文化阵地才得以巩固。

参考文献

[1]方辉.谈汉字的文学意蕴[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8):260-260,262.

[2]张晶.浅析汉语言文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现代职业教育,2016(18):61-61.

作者单位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014035

作者:杨翠平

汉语文学浅析论文 篇3:

汉语意境美之教学探究

内容摘要:汉语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语言,至今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的时间,在数千年时间的洗涤下,汉语语言中蕴含的意境美也愈发地体现出来,如何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汉语中蕴含的意境美,强化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积极性也就成为了当下汉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从汉语中常见的意境美出发,思考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审美意境,并提出几方面能够实现汉语意境美教学的方法,希望以此能助力后续汉语教学的展开,收获更好的汉语教学效果。

关键词:汉语 意境美 中职

自甲骨文出现在人类社会中以来,汉语作为中华大地流通的基础语言,在不同时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汉语的特色、类型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我国社会中常见的汉语表现形式也逐渐从文言文转化到了白话文和现代文,为人们带去不一样的汉语审美体验,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随着近几年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意境美的感悟也成为了近几年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焦点,如何更好的将汉语言的意境美传递给学生就成为了当下汉语言教学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意境美的概述及汉语教学中渗透意境美的重要性

1.意境美的概述。意境美即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是指蕴藏在艺术、形象中的“美”,这一“美”的类型有很多,无论是意与镜之间的融合,还是情与景之间的融合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意境美的一部分。

2.汉语教学中渗透意境美的重要性。就目前我国汉语言教育过程中提及的意境美而言,通常是指蘊含在汉语言文学内容中“美”,这一“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汉语古诗词中作者描绘的动人情景就属于意境美的一种,现代文章中作者笔下描述的生动人物也可以被划分为意境美的一种。随着近几年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审美能力培育关注度的不断攀升,意境美在汉语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也随之表现出来,回顾以往有关汉语意境美教学的研究,笔者认为在这一教学中渗透意境美的价值大都集中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汉语教学中渗透意境美能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培育,进而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比如,在实际汉语教学的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蕴含着意境美的作品强化学生对这类型作品中蕴含意境美的深刻思考,进而将生活处处皆是“美”的思维灌输给学生,以此帮助学生养成乐观、经济的心态,收获预期的汉语教学效果,以此帮助学生养成乐观开朗的审美心态。

汉语教学中渗透意境美能推动当代汉语教育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原有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学生、社会对这一学科教育的实际需求,所以,将有关意境美的内容渗透到实际课程教学中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这一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实现汉语言教育与时代间的协同发展,为后续收获更好的汉语教学效果打下基础。

汉语教学中渗透意境美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间的沟通、交往。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像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地强化自己对这门艺术的掌控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社会生活,基于这一需求,适度在汉语教学中为学生渗透意境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提高,从而解决以往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过分重视书面能力,忽视汉语实践应用能力的问题。

汉语教学中渗透意境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语言阅读理解能力,使其更好地理解文字背后作者想要表述出的美学意境,进而延伸汉语教学的维度,收获更好的汉语教学效果。所以,在未来汉语教学中,将意境美贴合学生汉语学习的需求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去就成为了当下汉语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需要广大汉语教师们针对现阶段汉语意境美教学的现状予以进一步的改良、优化,从而收获预期的汉语意境美教学效果。

二.汉语意境美教学的现状

就目前汉语教学中有关意境美的教学已经开展了十余年,虽然我国汉语教师在十余年的教学经验累积中收获了一定的汉语意境美教学经验,但是就其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其中仍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需要教师们在未来的教学中予以进一步的改良、完善。

1.教师对汉语意境美教学的重视度不够。通过笔者对汉语意境美教学现状的走访,笔者发现,在汉语教学中,有部分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汉语意境美教学在实际课堂中的落实程度,也限制了这一内容教学的效果,并为学生汉语能力的成长埋下隐患。比如,在以往汉语言教学环节,大部分教师教学的侧重点都集中在培养学生基础汉语使用技巧层面,忽视了对学生汉语审美能力的培育。

2.教师用于汉语意境美教学的模式单一。在教师汉语意境美教学意识不足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创新的举措、思维都没有被应用到汉语意境美教学的过程中,阻挠了汉语意境美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们参与汉语意境美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我国汉语言教学环节出现明显的教学不佳等问题,威胁学生后续更深层次汉语言问题的研究。

3.学生参与汉语意境美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我国数十年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学生对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这一重视程度的欠缺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参与汉语意境美教学的积极性,威胁这一内容教学的效果,并为学生后续各种语言内容的赏析埋下隐患。

三.优化汉语意境美教学的研究

在上述汉语教学中渗透意境美培养价值、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以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经验,笔者认为在未来汉语意境美教学的环节,教师就可以分别从背诵、朗读、实践等多角度出发强化学生对汉语意境美的理解,凸显这一环节教育的意义。

1.引导学生背诵汉语经典,在背诵中强化对作品意境美的感悟。自小学语文教育以来,我国汉语言教学中便有着“背诵全文”的习惯,这一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素材,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对背诵文章意境美的深度理解,所以,在未来汉语意境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适度延续这一优良传统,让学生们针对汉语文章中蕴含意境美的片段进行背诵,让学生们在背诵中逐步深化自身对汉语意境美的理解,进而凸显这一环节意境美教学的核心价值。比如,在进行汉语古诗词《念奴娇》、《蜀道难》等内容意境美教学的环节,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背诵古诗词的方式逐步深化对上述汉语内容意境美的理解,为其后续更深入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

2.科学引导学生朗读汉语,发挥朗读对学生汉语学习积极作用。朗读作为一种能够强制学生体会汉语意境美的举措,在引导学生背诵汉语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也应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收获对汉语意境美的理解,凸显这一环节教育的意义所在。

首先,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的模式融入到汉语朗读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们沉浸在汉语作品意境中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作品意境美的深刻理解,从而实现汉语意境美教学的目标。比如,在汉语作品《雷雨》意境美教学的环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扮演《雷雨》中不同角色、旁白的方式动情的参与到汉语作品的朗读中来,进而凭借这一沉浸式的朗读方法助力学生获得对汉语意境美更深层意义上的理解;

其次,教师还可以将“朗读比赛”的思维融入到汉语意境美教学过程中去,凭借富有竞争力的“比赛”,调动学生们参与汉语朗读中的积极性,以此帮助学生们在朗读中更好的感受意境美。

3.创设多样化的汉语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深入理解意境美。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汉语意境美的理解,所以,在未来汉语言教学的环节,本文认为教师应从接受汉语言教学的学生群体出发,为其创设多元的汉语意境美渗透课堂,帮助学生们在活动中深化对意境美内容的感悟,实现这一课程教学的目标。

首先,教师可以将仿写的思维践行到汉语意境美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对蕴含意境美段落展开仿写的方式强化学生对这一文章中汉语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从中收获更多的人生哲理,实现漢语意境美教学的价值。比如,在进行汉语古诗词意境美教学的环节,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了解古诗词内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对古诗词展开仿写或扩写,以此强化学生对这一内容中意境美的理解。

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定期为学生们组织汉语意境美分享会的方式拓宽学生能够接触到汉语意境美的渠道,以此深化学生对这一“美”的理解。比如,在未来汉语教学的环节,教师可以从学生对汉语理解的程度出发,每半个月到1个月为学生组织一场有关“汉语意境美”的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将其认为蕴含了汉语意境美的内容分享给其他学生或教师,以此提高学生参与汉语意境美学习的积极性,保障后续学生对汉语意境美理解的效果。

综上所述,随着汉语言教育的发展,汉语言中蕴含的意境美教学也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由此,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结合笔者以往汉语言意境美教学的经验进行阐述,希望能对未来汉语言意境美的教学有所帮助,为我国汉语言学科教育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夏鹏.探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审美意境[J].参花(下),2020(05):74.

[2]田双龙.汉语言文学中对语言的应用意境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4(09):35-36.

[3]郭艳艳.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点与创新浅析[J].试题与研究,2020(07):161.

[4]张向菊.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的研究与分析[J].青年文学家,2020(03):42.

[5]张硕勤.探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审美意境[J].青年与社会,2019(29):240-241.

[6]杨婕.探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J].青年文学家,2019(03):56.

[7]王宝君.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探析[J].唐山文学,2016(01):111.

[8]张明明.探析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和意境[J].考试周刊,2015(58):20.

(作者单位: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饶书琼

上一篇:传媒经济分析论文下一篇:财政投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