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赏识教育论文

2022-04-21

初中学生赏识教育论文 篇1:

探讨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摘要: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的初中学生对自然现象及物理规律认知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民族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结合教学实际,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是广大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西昌地区彝族学生的物理认知特点和作者多年从事民族学生初中物理教学的经历,分析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策略和方法,以期能解决人们长期关注的困惑,并对类似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民族地区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策略

长期以来,在四川凉山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生活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初中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很低,学习物理常感到“吃力”与“畏惧”,突出表现为“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差,教学成效低”。如何有效结合教学实际,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已成为广大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关于教学软硬件条件较好的城镇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有很多,例如,硕士论文《信息技术在苏州市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初中物理课程,从而使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最优化的整合;硕士论文《协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促进学生协作意识与协作技能的发展,以提高认知水平为目标的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体系。关于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学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有不少。例如,硕士论文《“教学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以教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适应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硕士论文《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五e”探究教学模式,即参与(engagement)、探索(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融合(elaboration)、评价(evolution),其特点主要是教师传授核心知识,学生主动应用该理论“做”科学。然而,笔者发现针对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研究几乎没有。虽然前面提到的这些方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民族地区,由于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学校硬件、软件的不到位,以及“为升学而办学”的旧观念的影响,这些方法的应用成为空谈。为此,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西昌地区彝族学生的物理认知特点和笔者多年从事民族学生初中物理教学的经历,从多角度分析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期能解决人们长期关注的困惑,并对类似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物理认知能力

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比较落后,教育意识和受教育意识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前期的小学教育中既没有打好基础,又没有提高能力,特别是以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主的认知能力。而进入到初中,受前期教育的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个时期让他们学习特别重视认知能力的物理课程,很多学生就会感到特别吃力,甚至是吃不消。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具体表现为:(1)观察力较为薄弱。特别是缺乏观察的自觉性和深刻性,没有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引导才能完成观察任务,缺乏自主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观察;(2)记忆力水平较低。特别是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很多学生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主要靠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记忆效果较差;(3)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特别是注意力范围较小,且多定向于注意事物的表面想象,而对于事物的本质却抓不住,上课“开小差”的情况较为常见,不能持续地把注意力转移到钻研物理问题上来;(4)思维力水平较低。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以感性思维为主的浅层次阶段,对知识没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大多数学生不善于应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手段将物理问题具体化和系统化,从而难以探索出抽象的概念和规律,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5)想象力较差。特别是对于构建物理模型,难以借助思维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想象力和创造力明显偏差。

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新课程改革的道路还十分艰难,物理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比较传统,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分化淘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有的学校给毕业班的物理教师下达了一定的升学率指标,甚至教师的奖金与评优就与升学率挂钩。在这种“政策”的约束下,教师只能把应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参与教学的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分化和辍学现象会变得严重,阻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的落实。另一种是“灌输填鸭”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应试”为目标,“重教学”而“轻实践”,大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的讲授法上课,缺乏教学激情和创造性,一般就是按照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的讲授,课堂氛围显得呆板和沉闷。甚至有的物理教师还流露出“教学就是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上完课就算完成了任务”的态度。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要做的就是“认真牢记知识点,多背才是硬道理”。这样的教学氛围剥夺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谈不上新课程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三、新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一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这一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应该是民主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自主探究的教学,换句话说,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新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主要包括:

(一)教学目标的发展性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之一就是:“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我们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首位。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受生活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影响,学习兴趣往往不是太高,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要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掌握、轻发展”的错误观念,将教学变为融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为一体的完整的发展性教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活动的体验性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倡导“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它打破了原有的科学本位观念,主张学生从自然和生活中感受物理,认识世界。新课标还强调:“要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经历”,即要体验后才能有最大的收获。这种“体验”包括基本知识的形成过程、物理文化的体验以及参与式、探究式活动的体验。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虽然视野较窄,但是其生活经验较为丰富,这些生活经验可以成为教师利用的良好素材,为物理教学服务。同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要在有限的实验条件下尽可能地开展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习物理知识,在互相合作中提高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物理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在新课程背景下,迫切需要改变的就是增强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只有良好的师生互动才是高效教学的根本保障。教师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单向型互动方式,通过构建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发人深省的问题背景来促进多情境、多内容、多形式的多元互动。这种多元互动既包括师生之间,又包括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学习小组间、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间的互动。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促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现对新知识更加全面丰富的理解和掌握。

四、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策略与方法

(一)以生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温馨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消除“物理难学”的惧怕心理,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物理课,爱上物理学习。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用爱感化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相信自己的教师,并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征服,才会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我所授课的班级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缺乏家庭的关心和爱护,不少学生常表现出自卑感,上课也不敢回答问题,有的还表现出厌学现象。面对此问题,我就经常有意地请这些学生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适时地给予引导和赞美。实践证明,这些学生经过几次课堂上的“良好表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后,便会逐渐建立起“我能行”的学习信心。

其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重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师生才能敞开自己的心扉,包容、接纳对方,真正形成平等的对话。

再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学会赏识、赞美学生。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们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不断用“你做得不错”“好样的”等话语激励学生。即使面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们也不能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要帮助他们从自身上找原因,并主动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启发,常表扬,勤激励,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渗透物理学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要求习得新知,提高能力的一种积极的心理表现,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努力探索的内在动机。物理学史是物理这门学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最直观的反映,具有“物理科学内容,历史科学方法”的鲜明特点。物理学史对于推动学生了解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知晓研究物理的科学方法,培养探究物理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渗透物理学史,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物理教材中涉及的几十位著名物理学家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物理学史”。这些科学家在其探究问题过程中所展现的巧妙思维,运用的科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教学素材。例如,我在教学“阿基米德原理”时,就向学生讲述了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原理”的小典故: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受国王之约,让他在不破坏皇冠的前提下鉴别金匠给他制作的纯金皇冠是否掺假了。于是,阿基米德苦思冥想,也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直到有一天,他跨进浴盆洗澡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胳膊浮出了水面,浴盆的水位上升了这个现象。而当他从浴盆站起来,浴盆的水位又下降了。由此现象,阿基米德灵光一现,得到了启示,于是经过实验发现了浮力问题的阿基米德定律,由此成功地帮助国王解决了自己的疑问。听了这个物理典故,学生瞬间对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有了兴趣,课堂教学气氛十分活跃,本次课也在学生积极互动中高效、高质地完成了。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共振”

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物理课程要充分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开展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生活中有着学生最为熟悉的、有趣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教师完全可以将这些生活素材加以整合利用,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其为教学服务。在生活化的情境下引导学生去探究、实践、体会,不仅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有效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使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初三最后一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时,我就抓住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作为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向学生讲述了凉山境内江河纵横,雅砻江、金沙江、大渡河均流经凉山,且这些江河流量大、落差大,蕴含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具有广阔的水电开发前景。同时,我还向学生介绍了“三江”流域正在建设的大型水电站,如金沙江溪洛渡电站、金沙江白鹤滩电站、雅砻江官地电站、大渡河瀑布沟电站等。通过把这些学生身边熟知的素材引入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内容的教学中,我不仅具体直观地完成了教学内容,也成就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还让学生懂得了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又如,在教学“蒸发”这个知识点时,我就联系生活实际,列举了一些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1)医生在打针前都会用酒精棉球擦一擦,我们会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呢?(2)天气热的时候,我们家里都习惯洒上水,使其变得凉快,这又是为什么呢?(3)夏天我们去河里游泳后,上岸的时候常感到一阵凉意,这是为什么?这些例子都是学生熟知、常见的,甚至体验过的,因而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十分精彩,教学效果自然较为理想。

事实证明,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课堂一改往日沉闷的气氛,变得十分活跃,充满了生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感受到了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愉悦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牢固地掌握了物理知识。

(四)重视实验,增强学生实践探索能力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生活的环境亲近自然,他们对自然往往充满着神秘和敬畏,有着较强的猎奇心理,对实验普遍存在着强烈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利用实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凉山彝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水果资源,如苹果、梨、菠萝、芒果、香蕉等,都是彝族学生容易找到的水果。我在讲完“电压的定义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用电压表探究了串、并联电路与电压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自制水果电池,让他们以“水果电池的电压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课题进行探究实验。学生在引导下,依次探究了“水果电池电压与水果种类、两电极间距离、两电极所在水果的深度的关系”等问题。在探究实验中,学生带来的各式各样的水果丰富了实验的内容,同时学生在探究中也学会了如何交流与合作。课后,学生纷纷表达出对水果电池的惊讶,不少学生表示回家后要再次做这个实验演示给父母看。

又如,我在教学“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就演示了一个“瓶吞鸡蛋”的实验,来引入新课。“将一个煮熟后去壳的鸡蛋放在一个烧瓶瓶口,此时鸡蛋由于比瓶口大而掉不下去。然后,将鸡蛋拿下,用镊子夹住一个沾了酒精的棉球点燃后迅速放入烧瓶中,并立即将鸡蛋放回瓶口”,让学生观察现象。不一会儿,学生们看到鸡蛋慢慢地滑向瓶中,不约而同地表现出“震惊”的表情,对此现象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表示无法理解。我抓住时机说:“大家学习完‘大气压强’这节课后,你们将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利用实验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初中学生的物理认知能力,物理教学现状以及新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多年在西昌地区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的经历,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优化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以期能使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不断改革物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兴趣,最终切实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修红卫.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方法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2]蒋军.信息技术在苏州市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张月兰.协作学习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1.

[4]王峰.“教学案”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5]邢耀刚.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2).

[6]倪洁.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中学物理,2010(1).

[7]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周秋红.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9]沙闯.浅论民族地区初中物理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9).

(责编 赵建荣)

作者:唐丽平

初中学生赏识教育论文 篇2: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初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人们会更加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新時期下,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也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最好的生活,选择了进城务工,而这也是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为了帮助农村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一定要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基于此,本文就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展开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农村学生;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

众所周知,初中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塑造学生心理健康和品格的关键时期,对学生日后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一定要对初中学生的教育重视起来。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家长的缺失,会让学生本来就很叛逆的心理更加严重,甚至出现很大的心理偏差,因此需要老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中,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一、对农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分析

加强对农村初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是很多的,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而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父母,更努力的学习,心理发育的也会健康,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第二,初中阶段的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会由于缺失关爱,出现不好的心理问题和行为,甚至有的学生还会有暴力倾向,直接影响着学生发展和学习,而在这种情况下展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推动学生更好的学习,避免误入歧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加强对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必须要重视起来[1]。

二、初中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现状分析

就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会存在自卑心理。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很多学生会因为父母不在缺乏自信,心理也比较敏感,老师的不重视或者跟不上课等问题都是会让学生产生一些自卑心理;第二,抗挫能力低。学生会因为不自信、逃避困难、胆小等心理问题的存在,影响到抗挫能力;第三,情绪控制能力低。要知道初中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发展都是非常快速的,再加上他们的叛逆心理,比较极端,很多时候对自己情绪是无法控制的,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违法行为;第四,人际交往能力比较低。很多农村学生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自尊、自傲、攀比心理比较重,不善于分享,从而影响到人际关系的构建。还有就是早恋问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身体生理发育很成熟,所以会增加他们对异性的渴望,当早恋问题出现以后,心理问题也会越来越多[2]。

三、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一)利用爱的关怀,让农村学生感受爱的温暖

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都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所以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为了更好的改变这种现状,需要老师担任起父母的角色,要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用心去呵护他们,要让他们意识到来自于老师和同学的爱,使他们可以真正的感受到来自于爱的温暖。如,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多探望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等等。

(二)利用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信

自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通过对学生自信的培养和提高,可以有效的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体会来自于成功的喜悦,更好的欣赏自己。这需要老师对他们多鼓励,让他们可以在老师的鼓励和有效评价下,逐渐提高自信,发挥出自身的潜力,更好的学习和发展。老师还需要具备一双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要通过对学生优点的肯定和放大来激励学生。

(三)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将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第二,利用班干部竞选方式。这样不但能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出来,还能提高班级凝聚力;第三,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如“我之最”等活动[3]。

(四)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也是初中农村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通过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能帮助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更好的学习和成长。在培养和锻炼学生意志力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故事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到意志力的重要性,并根据学生心理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锻炼目标和计划,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老师还需要将意志力的培养的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要让学生无时无刻都在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从现在做起的思想和信念,只有学生有坚定的新年并持之以恒,才能真正的实现学生抗挫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而更好的改正和完善。

(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班级文化的对降低学生心理问题是很有帮助的,能够有效的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在构建班级良好氛围的同时,老师首先需要知道,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场所,也是主要场所,加强学校和班级氛围,能让学生在良好氛围中感受到来自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爱,保证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还要重视和应用家校共育理念,老师需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积极引导家长多关心学生以及学生的心理问题,让家长知道父母陪伴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父母也要抽时间回来看望或者每天与孩子沟通,与老师沟通等来了解孩子,通过家校共育展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健康的学习和发展,老师一定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起来,只有学生心理健康了,他们才能用健康的眼睛和心理去看待社会,也才能从正面角度去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董希杰.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000(012):88.

[2]张洁.论农村高中家校合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

[3]毋闻凯.家校合力视角下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模式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柳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下半年课题《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2020C262。

作者:路华德

初中学生赏识教育论文 篇3:

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沟通技巧的应用

摘  要:班级管理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就是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对于初中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担任初中班主任兼英语科教学的教师而言,既要结合初中阶段学生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对学生灵活运用沟通技巧,又需要推进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班主任在任何一个教育阶段里都是至关重要的角色,负责班级管理活动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而作为衔接小学和高中这个过渡时期的初中班主任来说,这个时期的班主任除了在运作班级方面需要花心思外,也要根据初中生在青春期的生理特性来运用相应的沟通技巧,为学生和整个班级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引导。

关键词:班主任;形象;沟通技巧;师生信任

引言:

一个好的班主任除了在班级活动的协调与组织上应该起带头作用和积极作用之外,在教学方面也应该有着高效的方式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两方面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对于初中阶段的班主任而言,根据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状态、日常习惯的状况以及如何进行优化是主要的问题。所以,为了保证班级日常活动与学习活动的开展,班主任需要采取一系列灵活的教育措施与手段。沟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何使沟通技巧在初中班主任的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亟待广大教师深入思考。

一、塑造个人形象,树立榜样

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和谐,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也给教师一定的精神支撑。做好师生和谐,我们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观,深入认识学生,勤于联系沟通,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塑造榜样力量,让学生信任老师,让老师放心学生,促进班级和谐。

形象,在人际交往中往往是第一影响因素。人类是视觉动物,尤其是需要在长时间、高频率的视觉接触条件下,班主任应该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注重自身的形象,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做到“润物细无声”。换种方式来理解,形象不仅仅能展示一个人的品味,更能透过形象传达出个人的涵养、品味、素质等等[1]。如果一个班主任能做到举手投足之间都体现着他(她)的高素质、高品味,以及丰富的文化气息的话,一定程度上能提升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信服力。同样,只有班主任以身作则,在制定班级规定时,才更有说服力,例如:要求学生礼貌待人,班主任本身就需要举止文明;要求学生穿校服,班主任也需要穿正式的工作装束;要求学生不要迟到,班主任应该尽量提早到校……等等。只有严格要求了自己,才能让学生信服,使沟通时更有效,学生更愿意听取意见。

二、注重鼓励沟通,促进发展

一个好的中学犹如一个人才的“摇篮”,哺育和培养着各类英才的成长;班级的管理则是这个“摇篮”的核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此我的体会是:一、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能增强全班学生的凝聚力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你尽管放心,他们(指学生)会站在你这一边。”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普遍好胜心较强,自尊心也较强,他人的认可对于他们来说很重要。这样的特性要求班主任在与他们沟通的时候,一定要重视鼓励的作用,尽量不要过重地批评和指责,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經常使用打压批评的沟通方法,逆反心理会积累在学生心中,随时爆发,造成师生沟通“事故”。所以,善于运用鼓励,看见学生发光的一面,在沟通中多使用表扬性质的话语对学生进行激励。例如:“你做得很好,值得大家学习!”“你的状态很稳定,希望继续保持!”……。如果需要进行批评,也不要通篇强调学生的错误,班主任可以在批评教育的同时表现出自己对学生的理解,例如:“虽然你做错了,但是你先在能及时意识到,就是很好的!”“虽然你…没做好,但是…方面你做得很对!”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犯错并不可怕,也不可耻,每个人都可以犯错,重要的是如何加以改正。这有利于学生正确面对错误,避免产生极端的心理。同时,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中学生与各科老师的关键联系点,也要负责好与各科老师的沟通,收集学生对各科老师的反馈,并有效传达给各位老师。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时,应该第一时间站出来,作为中间人调和,维护好老师和学生间的良好关系,促进沟通。也要和各科老师强调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多鼓励、少批评,有问题私下讨论,一定要避免当着全班的面批评学生,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三、表达真诚信任,寄予厚望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与青春期,这对于初中班主任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进行真诚的交流与沟通,还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赏识,这样能够促使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工作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沟通时摆出应有的真诚与信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更需要班主任拿出好的态度,不要高高在上,尤其是谈话时要注意,不要让学生站着而自己坐着。为了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学生,只有转换视角,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才能表现出班主任是带着真诚和信任的态度在沟通,由此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得学生更勇敢地表达出内心所想所感[2]。只有认真对待学生,学生才会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提升了沟通效率,也给学生一个好的情感体验。其次,班主任一定要充分信任自己的学生,对于初中生而言,非常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有的学生甚至会由于好动心理的影响,犯下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时,班主任应该耐心地劝导教育,善于用真诚的话语和信任的眼光,做好应对学生反复犯错的准备。同时,在学习方面,初中生在面对突然增多的学科知识时,多少会感受到更大的学习压力,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重视这一点,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加强交流沟通,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倾听学生的心声。根据学生情况制定班级管理计划,提升沟通效率,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初中班主任,是否会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很重要,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重视鼓励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真诚对待、信任学生,让学生在期望中前进。这是有效推动学生身心健康良性发展的必要措施。班主任要了解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这是心与心沟通的基础。同时必须要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要真诚、公平地对待学生。关心是起点、信任是前提、沟通是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彩荣.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沟通技巧与实践体会略述[J].考试周刊,2018(32):125.

[2]高立.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沟通技巧的相关研究[J].初中生优秀作文,2015(17):21.

[3]倪映君. 谈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沟通技巧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000(036):219-220.

作者:刘爽

上一篇:行动支持特殊教育论文下一篇:金融职业道德修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