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林业经济组织论文

2022-04-21

【摘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但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内在运作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构建林业经济组织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构建林业经济组织论文 篇1:

如何看待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化发展

摘 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上,以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农民,按照志愿互利原则组建起来,开展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新型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经营方式创新,解决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农民走向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为此,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

1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化的发展现状

1.1 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基本情况 就金沙来说,截至目前,全县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99家,其中农牧公司9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05个。成功申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省、市级龙 头企业数量位居全市

第一。

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渔业、服务业、林业、农机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多,带动农户发展面广,如金沙就有近300个,带动农户13000多户覆盖了茶叶、蔬菜、中药材、经果林、生猪、牛、羊等生态畜牧养殖、野猪特色养殖、林业及农机、病虫害防治、沼气服务等产业。

1.2 农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模式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由种养殖大户或经营能手牵头,农户参加,组织内部开展产前、前中及产后服务组建。主要采取“专业合作社+能人+农户”的组织形式,二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生产同产品为基础,由农民组建的。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三是由农户自愿组合,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组建“产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为主要运作形式,四是由政府有关经济技术部门,如农牧、供销社、农机、林业等组织引导兴办或联合

兴办。

1.3 农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现状 农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多,规模较小,但组建方式灵活多样,区域特色初步显现,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日益广泛,为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带动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很好地解决了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有效地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一是加快了市场流通,提高了农民的市场化组织程度和闯市场的能力。二是降低了农产品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四是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各种服务,把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联为一体,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这两个经营主体结合起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五是提高了农民素质和农业的科技水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成员的示范引导、会员带、明白人教等形式,把农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先进农业科技传到广大农户,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了农业科技的普及。

2 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化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2.1 主要做法

2.1.1 加强组织领导,出台农业产业化经营奖补政策 金沙县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金沙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牧局,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政策指导和信息技术等服务。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万元对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重点支持农业特色基地、农产品加工、市场体系、物流冷链等农业产业化重点环节建设,为金沙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2.1.2 坚持自愿、自主、自治的原则,本着引导不包办,加大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工作力度 一是鼓励多主体创办。鼓励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创办,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组织模式,二是鼓励乡(镇)、村级组织发挥本地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和种养传统,建立具有本地特色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引导农民合伙举办,特别是发挥能人的作用,鼓励有一定销售渠道、有一定生产加工技术、有一定资金实力、有一定营销能力的能人牵头联合农民创办。

2.1.3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际,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和发展工作,帮助其建立和完善章程和内部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运作机制。如金沙县木孔乡湾子辣椒专业合作社自成立之初就办社目的、原则、服务对象、入社条件、成员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财务管理、合并、解散和清算等均做了详细规定,为合作社的正常运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如今,该合作社辐射带动木孔乡7个村及周边乡镇近6000余户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参与辣椒种植、为合作社在辣椒种植上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以上。为全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起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也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2.1.4 做好帮扶,促进发展 积极开展各类帮扶活动,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是开展信息帮扶,主动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发布农资、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科技信息等,并为他们积极搭建市场营销信息平台。积极推介合作经济组织参与省、市、县农产品展示及展销会,近年来,金沙县富甲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金沙县奥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0余家合作经济组织先后参与了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产品受到广大消费者亲睐,有效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知名度以及为产品销售奠定基础。二是资金、金融帮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争取资金,合作社通过担保公司担保,有效解决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三是政策帮扶,工商部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公场所、注册资金、注册程序和活动范围上放宽政策条件,只要有章程,农民自愿加入,并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产生了组织机构的,就为他们注册,登记

发照。

2.2 经验

2.2.1 高度重视农村经济组织发展 农村经济组织是兼顾公开和效率的组织,在组织发展、社会稳定中都能起到作用,并在很多方面能配合政府相关政策的实施。因此,政府要关心和支持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发挥好引导、指导、协调、服务四大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2.2 大力宣传,提高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自2007年7月1日颁布实施后,组织县、乡(镇)、村干部及种、养殖大户学习了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文件精神,并邀请农经专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详细讲解,重点宣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章程,同时还宣传了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行的一系列优扶政策。

2.2.3 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为带动更多的农民参加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选择运作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积极申报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如;金沙县富甲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称号,金沙县鸿泰绿色产业专业合作社、金沙县杜鹃马铃薯专业合作社、金沙县奥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4家合作社获县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称号。这些合作社充分发挥重点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全县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 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化工作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3.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一是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章程不够规范,有的仅现于形式;二是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切实履行章程规定的职责,没有按照章程规定的开展经营活动,导致入社成员利益得不到保障。三是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专门的财会人员,大部份专业合作社还未建立财务管理制度。

3.2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和技术人员素质较低 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人仅有极少部份管理者具有相对较高的管理水平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其余大多数是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基本上都属于传统农民,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在硬件上就制约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

4 对发展和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4.1 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群众为提高组织化组织程度,共同组建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它是连接农民与市场的重要纽带,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增加农民收入重要渠道,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事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事关“三农”问题解决,事关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要从实践“三个代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这项工作摆到重要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要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做好“三农”工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协调指导力度。

4.2 加大财政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财政资助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的保障。由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除政府资助外的各项资金来源面窄量少,资金短缺已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因此,应当加大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扶持力度。

4.3 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工作力度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制度创新、 机制创新,它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员的素质和认识程度。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从提高农民认识和合作能力入手,让农民知道什么是是合作经济,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好处,怎么合作才有效率等,从而降低合作组织的制度创新成本。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圆关于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的意见》精神,并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达到平均每村一个的目标任务,一是把宣传工作作为重点,通过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心和决心,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稳健快速发展。二是努力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建设标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三是进一步认真履行职责,从组织申报、开展合作组织法人培训、合作组织成员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方面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做好服务工作,为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作出应有的贡献。

4.4 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在农业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中,指导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机制,形成民主决策、合作服务和效益共享机制。 随着农业市场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外向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体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组织的任务紧迫而艰巨。因此,我们要审时度势,努力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采取 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

贡献。

作者:漆顺忠

构建林业经济组织论文 篇2: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研究  

【摘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但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内在运作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模式;运作机制

一、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为主体,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许多发达国家农场主生产的农产品80%左右由合作经济组织加工和销售;在农场规模较大的美国,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约占农场总数的90%;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韩国的农民合作组织也发展得不错,通过这些合作组织,农民利益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农业生产走上了产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道路。目前,国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尽管各国(地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有所差别,但都确立了联合起来的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导广大农民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扩大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市场风险,有效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千变万化的矛盾,对于完善农村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步人依法规范发展的轨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据农业部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有15万多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数为3878万,其中,农民成员3486万户,农民成员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3.8%。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全国依法新登记并领取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5.8072万家,人社成员77.1850万人(户)。专业协会约占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85%,专业合作社约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10%,股份合作社约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5%。从产业分布看,从事种植业的合作组织占49%,养殖业占27%,加工运输业占18%,其他行业占6%。乡镇范围内组建的专业合作组织占84%,县内组建的占10%,跨县的专业合作组织占6%。涉及领域也从以往的果蔬、畜牧、水产、林业发展到农机服务、运输、粮油作物、水利建设、资源开发和手工业品生产等诸多方面。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也由松散趋于紧密。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满足了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需要,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了桥梁。但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研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具体的运作模式和运作机制、制度创新等等,成为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和研究人员的一项崭新的、重大的课题。

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模式分析

在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运作机制模式,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主导力量不同,内部运作机制模式亦不同,目前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分为能人牵头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政府部门带动型等类型。

(一)能人牵头型

该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通过“能人”牵头,组织农民自发成立,把分散经营的农户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生产、加工、销售联合体。这类能人包括村干部、技术能手、种养大户、运销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其特点是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主,主要业务在生产资料购买、种养技术及市场信息交流方面,通过技术服务与培训、信息交流和产销服务,指导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该类合作组织缺乏专业管理经验。组织结构简单,一般实行直线型领导.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组织的决策主要由能人或大户做出,优势在于效率比较高,劣势在于组织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人或大户的个人素质、性格、能力等。其组织内部和外部治理模式简单,对外沟通能力、融资能力比较弱,在资金筹措上更多地依靠能人或大户的自有资金,而不是其他融资方式。

(二)龙头企业带动型

即“公司+协会+农户”。这类合作经济组织是通过依托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而兴办协会,以契约关系和利益为纽带,向农户提供良种、种苗、农资、。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农户按照价格同盟提供给企业特定的农产品,而形成企业与农民共同参与的产、供、销一体化且具有契约约束的经济联合体或利益同盟。其特点就是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公司)的优势,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在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开展签订购销合同、组织供应优质品种、规范标准化生产、收购产品、开展农户需要的法律担保、组织协调资金及调运生产资料等服务,并协调双方利益。

这类合作组织一般以公司治理模式运作,制度比较健全、组织结构完备、管理比较规范,在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加工、销售、融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公司是协会的经营决策者,协会和公司的关系是相对紧密的一种关系,农民与公司形成利益联盟,协会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运作,农民的利益是有限最大化,在遇到市场销售压力时,协会和公司往往会站到—起,削弱了对农户的保护,降低了农户的利益保障。

(三)政府部门带动型

即“政府部门+协会+农户”。这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政府或职能部门为推动本区域经济发展或有效行使本系统职责而牵头兴办协会,政府的相关部门提供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一般是无偿服务,会员在协会的指导下进行生产经营。通过协会运作,农户降低了生产风险和交易费用,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这种模式适合于贫困地区,特别是需要科技扶贫的地区。

这类合作组织的功能重在服务、协调,利益联结机制松散。从产权的角度看,协会和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纠缠不清,存在产权不清晰的弊端;从管理的角度看,政府作为其组织的建设者和管理者,政府的力量占主导地位,在合作组织发展的初始阶段比较容易成功,但这种模式强化了政府的直接经济行为,不符合合作组织的运行规则,决策机制缺乏灵活性和民主性,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使得协会自身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协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稳定的退出机制,只从宏观上加以指导、规范和管理,逐步把主体地位转移给农民,使之真正成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组织。

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评价

健全、完善的内在机制是组织存在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和制度保证,世界各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也正基于此。由于中国没有经历过合

作经济的全面发展时期,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运作机制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产权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从产权角度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该具有明确的合作制产权制度。但实际运行中,由于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导致了合作经济组织产权的模糊。第一,合作组织的法人财产权没有得到法律有效的认可。现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只是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即实体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了相关的明确界定,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注册、管理等尚缺乏明确的归口部门。就其法人登记来看,有在工商部门办理的,有在科协办理的,也有的只是在民政部门或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有些甚至根本没有进行任何登记。这种法人财产权的不明确给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性质认定和国家扶持政策的选择带来了困难。因无独立的合法身份,资产也存在被相关部门平调的可能。第二,合作组织中的个人产权模糊。有的在成立之初没有明确产权,随着社员增多,结构日益复杂,模糊的产权关系逐步制约了组织发展;即使成立之初,由于投人资金量少,会员人数少,可能产权边界是清晰的,但随着会员的增多,国家扶持资金的加大,组织盈利水平的提高,三者之间的产权边界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常常会出现投资主体如龙头企业、供销社、农村能人等侵蚀国家和个人产权及其收益的情形。第三,产权结构不尽合理,大多数的专业合作组织是通过政府农技部门、龙头企业、传统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供销社以及能人大户牵头举办。农民仅仅是业务的参加者。不少农民担心将财产加入到合作组织会出现风险,所以农民社员的股金极为有限,它使得农民在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极大地制约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二)治理结构和内部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治理结构和内部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缺乏统一的约束和规范,许多合作经济组织甚至没有规范章程,宗旨模糊,职责不清,加之机构设置不合理,缺乏具体的管理制度,如议事制度、监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社员资格、选举组织机构、交纳股金和发放股权证等在实际操作上不规范。有的合作组织虽然也有章程,但是没有按照章程办事,实际上流于形式,写一套做一套。有的虽然按照要求设置了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但形同虚设。实际运行中,由于多数合作经济组织是靠“能人”、龙头企业或政府部门发展起来的,合作组织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依托组织和少数“能人”那里,会员大会多流于形式,实际运作并不起什么作用,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则成为摆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设置。有的并未严格按章程召开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剥夺了社员或代表对组织的监督管理和决策权,民主管理成为一句空话。

(三)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利益联结关系属于松散型,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主要限于技术、信息和市场销售服务,而真正利益紧密型的合作组织不多。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社员既是组织的所有者(投资者),又是组织的惠顾者(生产者),而保证这种社员身份的同一性,并具有真正经济意义的原则就是“按惠顾额分配盈余”和“资本报酬有限”。但实际运行中,许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没有利润分配,只有价格优惠,把价格优惠当作利润返还;利润返还只限于部分甚至一种交易而不包括社员参与的其他业务;将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不加区别、没有标准地绑在一起;名义上实行利润返还、股金分红,实际只付利息等等。这种松散的合作机制实质上是简单的买卖关系或者合作互助关系,合作双方并未以产权为纽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缺少稳定性,难以抗拒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因而很难积极有效地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扩大自身规模。即便是建立了股份联结机制的合作组织,也只是半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特别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合作组织,企业主很难与参股份额很小的农户会员具有一致的利益目标,虽然实现了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但在利益分配方面,农户的生产与交易往往受到“挤压”,农产品加工、流通中的增值部分,农户基本不能分享。

(四)自我发展机制不完善

1 组织功能不全,服务水平较低。目前,国际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可分为科技服务、供销运输、生产加工、金融合作、经营管理和咨询服务等。而我国现有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范围多集中在农产品生产过程,真正能够获取超额利润的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和农产品加工等诸多领域,还少有涉足。通过合作组织进入市场的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对市场影响度相当有限,直接制约着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合作组织的利润。加上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偏小,组织内部的运转经费主要靠会费收入,资金困难,导致服务功能偏弱,覆盖面窄,带动能力不强。

2 资本筹措渠道狭窄,资本短缺。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合作组织对资金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农村合作组织通过政府支持和信贷方式获取资金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为会员自筹、外部股金和自我资本积累,但从目前看难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机制

(一)明晰产权关系,优化产权运行机制

从经济关系上看,合作经济组织并非一种单一的经济形态,它包括各种不同的经济类型,体现不同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存在不同的产权关系。从生产要素上看,它可以是劳动的联合、劳动与资本的联合、劳动与资本以及技术的联合;从产权关系方面看,它可以是私有产权之间的联合、私有产权与集体产权之间的联合等。从资本构成的角度,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产由三部分组成。(1)会员出资入股。包括会员的初始直接投资(身份股)和增扩股份时的追加投资(投资股)。(2)公共积累资金。是指合作经济组织净收益中被保留在合作组织中的部分,由公积金、公益金、发展基金(风险基金)三部分构成。(3)政府财政补助资金。可以看出,合作经济组织的产权结构具有显著的多元所有的复合产权制度特征,是“资合性”和“劳合性”的统一,产权主体由少数大股东和多数社员组成,由于有公共积累,每个社员都拥有一部分财产所有权,不同的产权归属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带头人的作用在合作组织发展初期是决定性的,在其产权运行机制中有利于大股东或者发起人的现实是我国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初期的必然选择,但绝不能成为最终选择,否则将失去其“三民”的本质属性,农民的弱势地位

仍无法改变。因此,要从股金数额、参与管理等方面对优先股等给以一定限制。

(二)完善治理结构和规范民主管理机制

民主的管理机制是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保证。在组织形式上,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法人治理机构。股份合作制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根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经营机构相互分立、相互制约和高效率的原则,建立由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组成的内部法人治理机构。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的权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包括分权机制、委托代理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在内的综合制衡机制。会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一般规定会员大会每年召开一次,成员较多的合作经济组织规定召开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是组织的日常经营管理决策机构,有的称为社务委员会或管理委员会。监事会是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关,代表全体成员监督和检查理事会的工作,对重大业务等进行监察和监督,并定期向成员公布。对于规模比较小的组织,一般由理事会负责日常的各项工作。但对于规模比较大、业务内容较多的组织,则在理事会下设立总经理及若干个部门,负责管理组织的日常事务。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时,其运行机构的设置需要较大的灵活性。不宜一概要求所有的合作经济组织把理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都建立起来。在财务管理上,建立具有内部控制作用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财务公开,控制财务支出范围,加强财务监管,严防共有财产流失或浪费。会计年度结束后要向会员大会做出财务报告。

合作经济组织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是其民主决策机制最鲜明的特征。章程、制度中规定的组织运行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会员大会表决,在表决机制上,一般应规定会议必须由全体成员的2/3以上参加,决定事项需要参加人数的过半数通过,对于重大事项需要2/3以上参加人员通过。通过坚持民主参与、民主决策,实行“一人一票”的表决制,成员各享有一票的基本表决权,使社员通过社员大会或社员代表大会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传统合作社认为“一人一票”制既能实现平等,又能导致公平,是合作组织区分于股份制企业的特征之一,因而将其作为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民主管理的主要手段。值得关注的是,“一人一票”民主制决策原则,并不是最理想的决策方式。它的缺陷在于忽略了资本在组织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限制了大户的话语权。考虑到中国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资金仍为稀缺的生产要素,如果实行绝对的“一人一票制”可能会影响到股金的吸纳。2007年7月1日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关注到“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决策原则的缺陷,规定了“出资额或者与本社交易量较大的社员,按照章程规定可以享有附加表决权,且附加表决权不得超过本社成员基本表决权总票数的百分之二十”。这样一方面彰显了公平,同时又照顾到贡献较大者的利益。对于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的提留比例和社员分配方案,均要通过社员大会表决决定。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首先,坚持按交易额分配为主的分配原则,在农户社员之间进行盈余分配。“资本”是股份制度的核心,而“交易额”是合作社制度的核心,“按交易额分配盈余”是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交易额不仅是社员入社的必要条件,亦是合作社赖以存续的衡量指标。由于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是社员出资购买的,因此,按交易量返还利润给社员,实际上也就成为社员出资的回报,各成员投资额的多少与其交易量大小直接挂钩,巧妙地将资本权利与社员权利联结起来。其次,在坚持按交易额分配的前提下,适当兼顾按股分配,建立合理的按股分红原则。按股分红的比例由社员大会决定,一般应掌握在高于银行同期利率、低于按交易额返还之间。这是合作组织与股份制的重要区别,即体现“劳动雇佣资本”。合作组织对不同股金可采取不同分配方式:入社会员可凭股金(身份股)取得分红,同时还可获得由合作组织按照交易额进行的利润返还。身份股分红率应低一些,一般以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进行分配,而对于投资股(优先股)分红率应高于身份股,使投资者感到物有所值,这样有利于合作组织吸收资金,扩大业务规模。再次,要确定切实可行的利润分配比例,即要确定公积金和公益金、发展和风险基金、利润返还、股金分红各占多大比例。一般来说,公积金和公益金不低于15%,发展和风险基金不低于10%,利润返还不超过70%,股金分红比例不超过税后利润的20%。最后,可考虑将公积金主体人格化,即公积金按社员交易额返还,记在个人名下,形成“个人内部资本账户”。这样,归属上具有确定性和独立性,排除内部成员对其占有,也排除其他经济组织对其占有。不过,这种财产权利为不完全产权,“个人内部资本账户”的增值不得以现金方式提走,不能出售或转让,只有当成员退休或离职时,合作社在一定期限内偿还,这时才体现完整的产权。

(四)健全自我发展机制

增强服务功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引导更多的农民介入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追求加工、销售环节的利益,从农业生产一线游离出来,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效益,增强统一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和提高为社员服务的水平。在坚持为会员服务的同时,努力追求盈利,面向市场实行商品化经营,对外盈利可以成为其生存的条件,也能更好地为社员提供服务。发达国家的一些合作经济组织为追求更大的盈利不仅把产品打人国际市场,而且还投资进行跨国经营,中国目前的合作经济组织也应该把盈利放置于重要的地位,积极投身市场竞争当中,提高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增强合作组织自身的经济实力,来更好地为会员谋福利。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农业是弱质行业,承受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用来弥补经营上的亏损,以保障为农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国家要尽快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在农业生产、销售遇到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造成重大损失时,通过保险或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减轻灾害损失。

在坚持会员人股集资的同时,要拓宽筹资渠道,大力筹措外部资金。传统合作社的资金主要来源是社员入股所形成的股金,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合作社都会面临资金匮乏的问题。中国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许多就是因为资金不足而步履艰难,狭窄的资金渠道和有限的资金积累,影响了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更新技术的投入,极大地限制了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发展。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设法拓宽筹资渠道,弥补资金的不足。改革原有的分配制度,按交易额分配和按股分红并存,采取多种形式壮大合作组织资本积累,尽可能扩大股金来源,用股份合作吸引大户、龙头企业等各方面资金人社。兴办经营实体,对会员和非会员所提供的发展资本,则应提高报酬或者派发较高的股息,从而提高会员集资入股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信用工具,广泛在合作经济组织外融资;争取各级财政的支持。

作者:莫少颖

构建林业经济组织论文 篇3:

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渠道的探讨

摘要:文章考察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及服务功能的发展状况,探讨了我国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服务功能方面的存在问题,比较分析了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些拓宽和加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的渠道的设想和对策。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拓宽渠道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时有出现,成为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推进制度创新,增强服务功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黨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把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问题作为农业农村发展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提升到了一定程度。创新制度,拓宽渠道,积极为广大农民享受更多的服务和利益创造条件。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的现状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类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类各地区并不统一,基本上分为村级和乡镇级集体经济组织,还有各类合作协会。组织形式有股份合作制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等多种形式。

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是依法建立的经济组织,是我国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一种创造。由农民以资金、实物、技术、劳力等作为股份,自愿组织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协议实行民主管理,以按劳分配为主,又按一定比例的股金分红,进行公共积累,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股份合作制企业则按照股份制的特点,依照财产的来源,分别划分国家股、集体股、个人股等,实行多种股份合作共同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由结社自由退社,专业性强,民办、民营、民受益,突破了社区界限,在较大的范围内实现了专业合作。目前,我国农村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万个,其中较为规范的有14万多个,广泛分布于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运输业、加工业以及销售服务业等领域。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按照农民合作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在东部地区较多,中部地区次之,西部极少。山东省莱阳市有专业合作社420多个,基本社员17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80%。专业协会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合作形式,包括农业服务协会和专业协会等。农业服务协会为农户提供综合性系列化服务。专业协会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产品和技术为纽带,组建并登记注册成为社团性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会员提供技术和运销服务。从事专业生产并有一定规模的农民都可以加入协会,协会对会员进行低偿和无偿服务,入会农民根据协会的要求进行生产销售。

(二)服务功能的现状

我国农民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的生产,生产方式集中度较低,资源浪费严重。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户自发集中起来,选举产生管理机构,对农户的农业生产进行集中管理。有的由政府牵头鼓励农户加入合作协会或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将农户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管理,选择适合的作物品种进行推广,聘请专业技术人才指导农户生产,帮助农户取得较大利益。全国范围来说,这样的组织数量和规模都很有限,我国农业生产集中度较低的问题依然如故。

现有服务功能比较单调,服务渠道比较狭窄。对农民的服务上还仅停留在土地资源调整利用,扩大种植规模,统一采购生产资料。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集中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有的从事大棚的维护,有的合作组织还集中收购农户生产的农产品,直接进行市场销售,省去中间商的费用,为农户获得较高价格。但普及面还很小,还是收费赢利性的服务。直接替农民加工农产品还不多见,一般是低价收购企业加工。集体经济组织大多也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农产品加工厂、保险公司等等。

二、日本农协服务功能的表现

日本政府于1947年颁布并施行农业协同组合法,建立了全国型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目前的基层农协,都、道、府、县农协以及全国中央农协的三级农协组织系统:农户作为会员,以市、町、村等行政区域为单位组织设立基层农协;以基层农协为会员,组成都、道、府、县级(相当于我国的省级)联合会;以县级联合会为会员,组成中央级的全国联合会。

(一)指导农民活动

农协是“指导员”,农协对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会员生活进行两大部分的指导。制订本地区农业发展的规划,对会员实行订单作业,统一规范种植的标准、产品的规格和质量,指导农民的栽培技术和生产经营活动。近年来,农协还指导组织推进农田流动,有效地利用土地,扩大种植生产规模。每个基层农协均配备专门的农业技术经营指导者(目前平均有7人)进行专门的指导服务。同时,农协指导农民的生活活动,对其消费、保健、旅游、文化娱乐、老年人福利等提供咨询指导,还组织农民运动会、读书学习会、普及家计管理知识等。每个基层农协配备专门的生活指导者进行指导服务,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当地的社会水准。

(二)供应所需资料

农协是“供应商”,农协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共同采购供应生产和生活资料。集团采购,价廉质优,节约流通费用。目前日本全国有5000多家农协连锁大型商店,销售供应所有日常生活用品。

(三)加工农畜产品

农协是“制造商”,各地农协设立加工厂,直接加工当地会员生产的农产品和家畜产品。其制品有淀粉、酱油、牛奶、火腿、香肠和加工蔬菜等。加工促进销售也带动本地区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知名的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典型就是农协创造“加工”出来的优秀榜样。

(四)负责市场销售

农协是“经销商”,担负组织和参与会员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重任。基层农协收集会员的农产品或进行加工,形成规模推向市场。根据市场行情,有计划的安排上市,取得有利价格,实现良好经济效益,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五)开展信贷金融

农协是“银行家”,开展金融业务,接受会员存款并提供贷款。高于一般商业银行利率优惠会员存款,并以较低的利率优惠向会员发放贷款。目前会员利用农协银行的金融比率达到50%以上。

(六)提倡共济保险

农协是“保险公司”,农协为会员开展保险业务,担负各种人寿和财产保险。在日本农村,农民会员的保险已经全面普及。

(七)解决卫生保健

农协是“农民医院”,农协拥有自己的医疗卫生设施,解决农民就医治病。并对会员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提供健康咨询,举办健康讲座等。目前农协拥有100多家高规格的直属医院,拥有近40000名医务人员。因为农民都加入医疗保险,只需付30%以下的医疗费用,超过规定部分还给全报,甚至孩子出生均可领到30万日元以上的补助金,农民不存在看不起病、就医难的问题。

(八)配置共用设施

农协是“租赁公司”,农协拥有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米加工场、农机维修站、大型仓库、加油站、文化娱乐中心以及红白仪式典礼场馆等,廉价或免费让会员共同使用,提供社会化服务,开展集约化经营。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日本农协服务功能的比较分析

(一)生产投资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可以获得一定的优惠信贷,但是农村信用制度还很不完善,只有在被确认的确有还贷能力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小额信贷支持。而日本农协可以利用自有的信贷银行对农户进行及时提供大量的信贷支持。由于“银行”是属于农协的,贷款的条件宽松,农户在农协的担保下很容易取得信贷支持。

(二)政策法律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支持发展的环境还不宽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申报登记时,工商注册登记费用很高,每年都要缴纳上千元的手续费、年检费和管理费,对下属公司、营业部还要双层收费;专业协会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收费虽不高,但手续较为繁琐,使处于筹备及起步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望而却步;各省、市都有减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税收和费用的规定,但还没有落到实处。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1947年开始实施《农业协同组织法》,后来还制定了《农协会并助成法》、《农业协同组合财务处理基准令》、《关于农业协同组织监查士选任资格》等12个附属法令,形成了一套专门的法律体系。我国需要在政策、法律方面给与更多的支持,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服务覆盖率

我国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万多个,共有成员2363万多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带动非成员农户3245万多户,占农户总数的13.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覆盖率很低。而日本全国基层农协虽然仅有1000多个,但是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农协组织。

(四)农产品加工销售

日本农协与农民实施订单作业,包销农民会员的农产品。农协拥有农产品加工厂,免费提供精深的加工服务。我国农民只有部分地区有时进行订单作业,时常被迫低价收购,企业加工,利在企业,苦在农民,严重存在卖粮难、卖菜难的问题。

(五)生活文化社会

与日本农协相比,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的生活文化娱乐社会服务方面比较缺乏,少有旅游、养生、休闲和红白事宜等的服务。

四、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的渠道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新农村建设,亿万农民既是主力军,又是受益者。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政府要充分支持、组织和引导广大农民改善自身生产条件,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和谐新农村。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培育农村新产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农民的需求进行规划,把政府补贴和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二)开展全面指导服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根据国家产业规划以及市场信息,全面指导、组织和协调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普及科技农业。在不同地域利用不同优势,采取多种科技手段,大力推广生态、绿色和无公害农业的高产高效新型科技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的生产管理,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建立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推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加工,还要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对农民会员的生活领域也要进行具体可行的指导和服务。

(三)创建“桥梁”畅通工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架起农民千家万户与大公司、大市场的联系“桥梁”,促使公司与农户、市场与农户的有效对接。集体经济组织最好加入到大公司的生产经营序列,帮助进入大市场销售农产品。避免农户遭受市场风险的损失,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保驾护航”。同时也为公司节约交易成本,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引导和督促龙头企业照顾农民利益。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基地生产建设,因地制宜确定产业、产品主攻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城乡、所有制和地域界限,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一项重大的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推进标准化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与安全。抓好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

(五)建立多种保险制度

我国农业、农民现在保险的范围还很有限,不能获得较全面的应有的保险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的保险制度也要不断地改革完善。对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要起表率作用,承担责任,分担政府和农民的保险份额。像日本农协那样,应据合作组织的不同情况尽快增加农民的参险种类,使农民享受全面的生产保证和生活保障。

(六)完善医疗保健体系

我国农村目前还存在农民看病难、治病难的问题,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集体经济组织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帮助农民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建立医疗机构,开办农民医院。还要适时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疾病,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确实保护农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七)改善信用贷款制度

农村信用社改革,有的地方变相迫使农民退股,信用社竟然变成了盈利机构。信用社服务农民就应该使农民切实成为信用社的主人,进一步完善信用制度,恢复农民的股权,将农民的资金集中起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资金信用周转,保障发展生产。对于生产设备较大的资金,也要慷慨解囊,使信用社更好的服务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八)创立培训信息平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该构建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向广大农民开展各种科技知识、种养殖技术、劳动技能教育等相关培训。农民通过网络查詢社保、医保、劳动用工、农产品市场等相关涉农信息,有效拓宽农民信息获取渠道。依托信息平台建立便民服务点,代理相关涉农事项,网络方便、快捷办理。通过网络采集第一手涉农信息,方便各职能部门统计、分析和决策。有效提高农村社会化管理水平,节约各种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服务。

(九)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带头发展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根据各自的经济情况建立相应的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等娱乐文化设施,积极投资农村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大力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鼓励农民积极参加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农民的文化素质,推动农民身心健康,全面振兴农村文化事业。

拓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的渠道,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最新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我国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真正全方位地拓宽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的渠道,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艳,宋东颖.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J].农村经济,2005(12).

2、彭海红.关于发展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考[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5(3).

3、顾吾浩.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05(7).

4、李洪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与功能发挥的理论思考[J].农村经营管理,2003(1).

(作者单位:天津行政学院。作者为副教授、留日博士)

作者:刘耀魁

上一篇:管理机制林业经济论文下一篇:歌曲艺术表现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