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儿童救助方案

2024-04-15

贫困儿童救助方案(精选9篇)

篇1:贫困儿童救助方案

社会各界爱心人士:

当我们享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和鸟语花香时,当我们满怀期待播下春天的希望时,当我们感叹生活的美好,陪伴孩子快乐成长时,可否想过我们的身边还有一批身处困境的儿童,他们有的身体残疾或失去亲人,小小年纪就经受着孤独、困苦的磨难;有的因亲人患有重大疾病,过早的挑起生活的重担;有的父母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忍受着对亲人的思念。他们绝大多数品学兼优,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坚强乐观的面对命运的坎坷。

如果有一天,他们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愿意扶他们一把?

如果有一天,他们彷徨无助,你是否愿意陪他们走过一段最艰难的人生旅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战略部署,市妇联决定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集中开展“心连心精准扶贫 手拉手爱心帮扶”救助贫困儿童活动。我们希望社会各界爱心单位和爱心人士加入到这一活动中来,奉献一片爱心,救助一名孩子,温暖一个家庭,给予孩子们战胜困难的力量,让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充满希望!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伸出友爱之手,献出关爱之情,让春风吹绿大地,让爱心溢满圣城!您可以一人或几人共同资助一名贫困儿童,也可以单位集体资助数名贫困儿童。每位贫困儿童的资助费每年不低于500元,您可以将资助金直接交到孩子手中,也可以走访、电话、书信等形式进行情感帮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心理上的困惑,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您可以带领您的孩子和贫困儿童结成帮扶对子,使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两个孩子成为朋友,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相信对您孩子的成长将会带来很多帮助。

为了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顺利进行资助,市妇联对全市精准扶贫户家庭中的贫困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建立贫困儿童信息库,社会各界朋友可以到市妇联儿童部遴选资助对象。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慷慨解囊,献出爱心,点亮一盏希望的灯,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让贫困儿童不再无助,让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

关注身边的贫困儿童,您可以做得更好!我们期待您的积极参与,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倡议人:XXX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篇2:贫困儿童救助方案

贫困残疾儿童可申请康复救助

12月14日下午三点半,从资阳区妇幼保健院出来后,赫山区八字哨镇居民黄茵(化名)很高兴,5岁的儿子因患脑瘫一直无法走路,当天的康复训练中,他独立行走了6步。“多亏了这个项目,儿子才有机会接受专业康复治疗。”黄茵说。

黄茵所说的项目是指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自XX年起,我市开始实施,目前已经纳入了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6年来,有不少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得到了帮助。

今年共667名6岁以下残疾儿童接受免费康复训练

徐春(化名)家住资阳区长春镇。

XX年12月,刚出生两个月的儿子患上了脑瘫,智力发育迟缓,右半边身体瘫痪。治疗两个多月后,夫妻俩花光了所有积蓄,不得不将儿子接回家,保守治疗。XX年,村里见这家人困难,帮忙申请了0至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经过两年的康复训练,儿子基本能独立行走了。

近年来,通过这个项目,残疾状况显著改善的孩子很多。4岁的孤独症(自闭症)儿童雷雷一直不愿讲话,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已经能说些简单的词语,还学会了不少儿歌和舞蹈。5岁的脑瘫儿童小全,不能独坐、独站,经过康复训练后,不仅能独坐、独站,在辅助下还能行走。

自XX年起,益阳市残联开始承担0至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XX年,共有667名0至6岁贫困残疾儿童接受抢救性康复服务。

全市共有市妇幼保健院、市残疾人康复中心、资阳区妇幼保健院、桃江县

中医院、南县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沅江市特校等6所康复训练机构。

为保障康复机构顺利运行,市级定点康复机构每月接受一次检查,县级定点康复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两个月检查一次。

目前,参加0至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项目的以脑瘫、自闭症为主,根据患儿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以运动治疗为主,配合脑循环、针灸治疗等。

在参加项目期间,康复训练费用全免,还能获得每月200元的补助。

儿童残疾越早治疗越好

据市残联调查,目前我市6岁以下残疾儿童数量在3000人以上。对于项目外的家庭来说,治疗费用是一项十分沉重的负担。为让更多家庭得到帮助,每年确定受助对象前,残联会做一次摸底筛查,然而,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一些家长不愿意承认孩子残疾。”市残联康复科主任谢恩桃说。许多贫困孩子

篇3: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的思考

1当前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当下实施的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对于城市人口的保障力度还比较欠缺,而且保障办法单一,保障对象也不具有层次性,在保障办法上面差异性表现也不够明显。其具体存在的问题有如下三点。

1. 1 保障力度薄弱,与国际标准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的最初模型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该制度始于1993 年,由上海市政府制定颁布,之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在全国推行,该制度在推行之初,最低标准的确立过低,加之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因而,在推行和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很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并不符合制度的要求,官员们纷纷表示保障困难,这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也没有起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作用。而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政府收入稳定并持续增长,能够用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也更加充足,城市居民的生活也有所提升,但是社会的进步要求城市贫困救助需要有相应的进步,对于这一群体的福利保障不仅仅要落实在解决温饱问题上面,还需要保障居民住房、教育、医疗等问题,全面保障城市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这样一来,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又显得力不从心。

当前我国对于城市贫困救助与福利保障的力度始终是有限的,由于要应对城市发展等多重问题,政府也是无暇应对城市贫困救助与福利保障问题,很多低于的福利保障仅仅是对于贫困群体的温饱保障,这完全不足以应对来自于城市生活的风云变化,一旦出现意外情况,这一群体的基本生活又将陷入窘迫境地,与国际标准相比,我国的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的标准远远达不到要求,拿教育保障相比,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只执行到初中阶段,而高中、大学这样花费极高的教育阶段只实施对个别特别贫困人口的保障。

1. 2 保障措施单一,分类不明显

我国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对于贫困群体的保障办法一般表现为发放棉、粮、油、钱,这些都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所需,但是保障物资和资金的发放过于笼统,对于具有特殊情况的家庭来说,这些物资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效应,也就是说,我国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缺乏差异性。诸如对单亲家庭、残障人事等特殊群体的救助还无法到位。部分城市甚至还没有增加对城市贫困群体的医疗、教育与住房保障。

1. 3 保障观念落后

我国对于城市贫困群体的福利性保障一直坚持以 “消除贫困人口,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为指导思想。笔者认为这样的思想观念仅仅适用于部分特别贫困地区和改革开放前期、初期的中国,如今城市贫困群体结构发生了巨变,贫困类型也在发生改变,国家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生活不仅要消除贫困的物质生活,还要消除贫困的思想、贫困的观念,在对待特殊的贫困问题上要采用特殊的办法,例如提供心理救助、提供工作岗位,长期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所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我国政府在这一方面做为却异常不到位。

2 如何提升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的保障力度

提升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的保障力度,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要实施全面细化的保障措施,制定科学有效的保障政策制度,具体的实施办法有如下几点:

2. 1 提升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的标准

如今,城市经济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也进入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因此,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也应当有所提升。具体的实施办法有如下几种: 一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加棉、粮、油、钱的发放量; 二是拓宽城市贫困救助对象,并对不同的贫困群体、贫困类型实施不同的保障办法; 三是加强对教育、医疗、住房方面的保障,全面提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消除各种类型的贫困问题; 四是加大社会其他组织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救助和保障力度; 五是消除贫困思想,尽量减少一次性的福利发放,实施长效性的贫困救助与保障措施; 六是继续加强保障性用房建设和一次性保障基金的发放,进一步解决城市贫困的温饱问题。

2. 2 调动政府积极性,协作开展城市贫困救助工作

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的实施并不是某一个部门的责任,它需要发挥政府系统的集体工作能力,协调各个部门共同参与。调动政府积极性,协作开展城市贫困救助工作首先需要对各个部门关于城市贫困救助的职责进行制度化,在各个部门强制实施城市贫困救助任务; 其次,避免各部门工作出现冲突和矛盾,影响内部团结,需要注意的是必须保障部门本职工作的开展; 再次,对城市贫困救助任务进行细致的划分,并落实到各个区域的国家救助机关、民政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降低城市贫困救助的工作压力,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此项工作; 最后,建立管理与监督部门,主要执行城市各片区贫困救助工作检查、监督与调查与惩治任务,对于没有认真落实政策制度的部门和个人进行严肃处理。

2. 3 积极发挥企业、社会救助机构等民间救助组织的力量,并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企业、社会救助机构等是城市贫困救助的重要帮扶力量。现代城市贫困救助工作的开展离不开这些民间救助机构。因此,政府在开展城市扶贫工作时,要对这些民间救助机构引起重视,加强与民间救助机构的沟通和合作。某些民间救助机构对于城市贫困的了解程度不比政府低,因而政府可以加强与民间救助机构的信息沟通,同时与之合作,共同开展城市贫困救助工作,加强对这类组织的保护,长效发挥民间救助机构的扶贫力量。与此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参与城市扶贫工作,给参与城市扶贫的营利性企业、组织以一定的政策优惠和现实奖励,提高其参与城市扶贫工作的积极性。

2. 4 制定持续性救助福利政策制度

一般的城市贫困救助都是临时性的,主要解决能够一次性控制和遏制的贫困问题,但是,当前的城市贫困现象当中增加了许多特殊性的贫困现象,很多的贫困问题需要长时间的投入资源才能解决,因此,政府应当制定持续性的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针对解决长期性的贫困问题,例如身体严重残疾,全无劳动力人口、孤儿或无家庭收入来源的儿童等,对于这些群体的救助需要长时间的投资资源。尤其对贫困儿童的救助,政府需要投资建设更多的儿童福利院,并加强与教育机构的合作来解决贫困儿童的生活与教育问题。

3 结论

城市贫困救助福利政策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对于保障城市人口基本生活水平的价值是重大的,未来,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政府还需要在政策制定上不断地努力,提升保障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水生.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发展困境与转型研究[J].社会科学,2014(10):264-265.

[2]范仲文.对城市贫困与救助制度的思考[J].商业时代,2006(26):168-169.

[3]都阳,Albert Park.中国的城市贫困:社会救助及其效应[J].经济研究,2007(12):217-219.

篇4:贫困儿童救助方案

摘 要 贫困儿童是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本文首先指出贫困儿童救助的现行政策其次剖析了现行政策存在的缺陷,并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原因。

关键词 贫困儿童 耗散理论 缺陷

秦皇岛市贫困儿童现行生活救助主要通过低保政策受益,现阶段农村低保指导标准为年人均800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82元。救助主要通过“两免一补”实施。

一、现行社会救助政策存在的缺陷

现行社会救助政策在救助贫困儿童上没有取得应有成效,是因为它们存在着诸多缺陷。

(一)救助方式集中于物质性救助方式

物质性救助主要包括现金给付与实物发放,凭单兑换(食品券、教育券等),非物质性救助包括服务提供、心理援助、权利救助。不论是上述模式还是临时性救助,贫困儿童得到的往往是贫困补助金,或是各种费用减免,或是生活用品。贫困儿童渴望与同龄儿童得到同样的与父母旅游的机会,学习各种文艺的机会,得到课外辅导的机会,与不同人群接触沟通的机会。缺乏这些机会,贫困儿童难以在同龄人面前有突出的表现,自卑、不愿与人沟通,自我封闭在小空间。因此贫困儿童的救助应该考虑到非物质层面的救助。

(二)对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儿童救助投入过少

目前多数救助对象集中于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秦皇岛市学龄前贫困儿童救助投入过少表现为:城镇公立幼儿园数量较少,贫穷边远农村没有幼儿园,学龄前儿童没有补助。城镇公立幼儿园数量少,城镇贫困儿童难以上公立幼儿园,会加剧城镇贫困家庭的负担。农村因为没有幼儿园,一般由家庭妇女照顾儿童,因此家庭就少一个劳动力,贫困家庭生活更加窘迫。

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等政策,高等教育学校有贫困生补助,而高中和中职阶段学费是贫困家庭沉重的负担。秦皇岛市对城镇有非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就学的家庭,在校高中生每人每月可根据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发20%低保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82元,农村同样家庭只是每人每年800元,没有增发部分。这些对于各种昂贵的高中费用来说是杯水车薪。

(三)贫困儿童城乡救助政策不平衡

秦皇岛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82元,城镇有非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就学的家庭,在校高中生每人每月可根据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发20%低保金,即每年每人2184元,高中生每人每年2620.8元,农村同样家庭只是每人每年800元,高中生没有增发部分。农村贫困儿童低保金是城市贫困儿童低保金的36.6%,农村高中生低保金是城市高中生的30.5%。虽然城乡有物价水平的差距,但是高中生都是在城镇学习、生活,学费相同,可见差距的明显。另外城市贫困儿童就医可以去各大公立医院,而农村贫困儿童凭借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只能去指定医院或诊所,就医选择范围小。

(四)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是“多头筹集管理”,资源整合差。多头管理是指民政、妇联、组织部、教育局、事业单位等有关部门对贫困儿童救助分头行动,结果某些贫困儿童受到频繁救助,而另一些贫困儿童得不到任何救助,造成救助的不平衡,救助覆盖不全面,资源浪费。二是资金筹集不规范。目前我国慈善基金会等对公民的募捐方式还处在行政命令型、突发灾难型的激发爱心模式。三是救助后缺乏救助绩效评估。目前贫困儿童的贫困指数设计缺乏,救助金一般平均发放,救助款物发放随意性很大救助效果无人问津,使得救助随意性很大,难以满足被救助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公益基金的使用缺乏透明公开的信息公布,公众难以信任,自愿捐款意向低。

二、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分析缺陷的原因

(一)耗散结构理论

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I.Prigogine)经过几十年对非平衡系统的研究,创立了耗散结构理论 [1]。该理论认为,一个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在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当系统的某个参数变化一旦达到一定临界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耗散结构的形成要具备4个条件:开放系统、远离平衡、有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存在涨落[2]。

(二)原因分析

1.系统是否具有开放性分析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产生耗散结构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形成耗散结构,主要是因为开放系统能够与外界进行熵的交换。系统开放是耗散结构得以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系统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引入负熵流,才能抵消自身的熵的增加,才有可能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3]。秦皇岛市贫困儿童救助政策的制定和运行的各系统,如民政部和教育部,都是封闭的系统,生活补助、教育补助相互脱离,两个部门不相往来,难以根本解决贫困儿童问题。

2.系统是否远离平衡态分析

按照热力学的定义,平衡态是指孤立系统经过无限长的时间后,稳定存在的一种最均匀无序的状态[4]。普利高津的最小熵原理指出;“若这种离开的距离并不够大,系统处于近平衡态,则系统演化的结果是要达到熵产生最小,即到达一个与平衡态类似的非平衡态,仍然无法形成自组织的有序结构”[5]。在系统是否处于远离平衡态位置的判断上,自组织理论提供的方法是:研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否均匀一致,体系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差异大,系统离开平衡态就远[6]。救助贫困儿童的各政府部门虽然有上下“条”的分层,但是每一层次存在着内部职能划分不清、职权划分不尽合理的问题,因此体系达不到非平衡态,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3.系统是否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的概念是相对于线性科学提出的,自牛顿和拉普拉斯之后自然科学的研究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把客观对象的性质归结为组成其各个部分的性质之和,对整体性质的考察分解为对个体性质的分析,即认为系统和子系统间存在叠加原理[7]。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都是贫困儿童救助系统存在和发展的要素,人是贫困儿童救助的参与者,是救助体系的主体要素,时间和空间还有物质条件和资金投入则是贫困儿童救助的客体,它们的合理配置与否会影响到救助的发展,当外部与内部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时而作为救助体系的主体参与者的直接投入将是系统演进的主力军。各个要素的独立性和不可或缺性是贫困儿童救助系统非线性特性的表现基础。对贫困儿童生活救助起直接作用的是社区,而社区存在着工作人员素质低、数量少,掌握财物资源少。因此不具备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4.系统的涨落特性分析

从系统的存在状态看,涨落是对系统稳定状态的偏差反映。从系统的演化看,涨落则是系统演化过程中的随机性非平衡因素,自组织理论认为它是处于临界点上的失衡系统演化的更高有序系统得最初原动力[8]。没有涨落,无论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系统都不会形成新的有序结构。资金、物资的筹集、使用是贫困儿童救助系统的涨落特性表现所在。通过对贫困儿童救助政策缺陷第五条的分析,可以得出救助系统的涨落特性急需重塑。

总体而言,现行系统不具备耗散结构的四个条件,难以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重塑符合耗散结构理论的贫困儿童救助新模式将是未来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段晓静.耗散结构理论及其应用.乐山师范学报.2003(4):64-67.

[2]黄润生.混沌及其应用.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29.

[3]李亚云.试以耗散结构论分析创造性思维.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85-87.

[4]陶冶,江锡文.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5):93-95.

[5]上海大学打破职称终身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北京晨报.2001.12.7.

[6]邓跃宁,沈际洪,陶慧林.我国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体育科学.2002(1):54-57.

[7]许国志,顾基发,车宏安.系统科学.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篇5:贫困儿童救助方案

尊敬的各位理事、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在这里举行市贫困妇女儿童救助基金第四次理事会,首先我代表市政府和市贫困妇女儿童救助基金理事委员会向过去一年里对基金发展给予支持做出贡献的各位理事和来宾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鸿燕主席代表理事会作了一个很好的汇报,对基金过去一年来主要工作进行了回顾,使我对贫困妇女儿童救助基金慈善事业和同志们为这项事业所作的努力有了详细深刻的了解,对于2013年救助帮扶安排和提高基金宣传传播能力、进一步加强基金自身建设等工作思路我非常赞成。会上通报了20xx年基金的财务情况。几位理事的感言充满了责任和感情。会议开得非常活跃,非常成功。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市贫困妇女儿童救助基金累计到账资金1839458.16元,救助支出636268.4元,做了大量雪中送炭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突破。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和市贫困妇女儿童救助基金理事委员会向一直以来鼎力支持**市贫困妇女儿童救助基金工作的烟厂、**酒、投资集团、丰原等企业和财政、民政、审计、总工会及今年的新的参与成员建行**分行表示诚挚的感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凝心聚力改善民生,为我们救助基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发展契机,下面,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更加支持发展慈善事业的新形势下,我就如何抓住慈善事业发展新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发挥好理事会作用,努力把基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现新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做好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的责任感 在市政府重视和关怀下,在各位理事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努力下,特别是市妇联蒋鸿燕主席在基金的成立、发展和资金的筹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亲力亲为。四年来,市贫困妇女儿童救助基金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规范有序、较有活力、公信度较高的慈善基金,为增进贫困妇女儿童福祉,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到,基金的健康发展壮大总结起来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宝贵积经验和资源:一是始终坚持救助贫困妇女儿童的方向和主题。找准基金帮助和扶持的重点妇女儿童群体,做到雪中送炭,扎实开展慈善服务;二是始终坚持抓好品牌建设,并不断开拓创新。既持之以恒地做强老品牌,又与时俱进策划开展特色救助活动、培育好新品牌,使基金会工作不断有新的增长点;三是始终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基金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四是基金理事会成员的支持是基金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和保障。是在座各位理事的慷慨解囊和鼎力支持,推动了基金发展壮大,以实际行动广泛动员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妇女儿童慈善事业。蒋鸿燕主席在她的报告中谈得比较详细具体。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市贫困妇女儿童救助基金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金规模小、募资手段比较单一,工作管理机制等方面有待加强完善,希望各位理事、爱心单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同心协力,勇于探索,创新实践,不断壮大基金,推动基金工作、妇女儿童慈善事业再上新台阶。

二、调动各方积极性,进一步形成基金慈善事业合力 社会是基金生命力和创新力的最重要源泉,要坚持“依靠社会办慈善”的方针,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的积极性,激发社会的慈善潜能,使涓涓细流汇成慈善大河。一是要更好的发挥理事会作用。由于资金规模限制我们的基金还不能成为基金会,基金理事会是基金管理的决策机构,我们的理事是基金开展工作的重要依托、不仅仅是资金的概念,还包括智慧、经验和社会动员力。希望各位理事进一步以主人翁的姿态,一如既往地为基金的壮大发展多献爱心、多出点子、多担责任,特别是烟厂、酒厂、丰原等大的企业在做大自己的同时多为基金拓展捐资渠道、壮大筹资捐赠规模,为理事会决策提供重要的专业和智力支持,增加我们基金工作的厚度和深度;二是要注重发挥品牌项目自身资源引导作用。自身良好形象的树立宣传是基金良性和持续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要着力创新基金公益慈善服务和品牌,充分利用社会责任平台不断拓展慈善资源。通过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和慈善项目,精心谋划基金活动项目的宣传、募资、实施等各项工作,全面展示基金的工作成果和社会效益,让更多的人了解基金,激发争取更多的社会热心人士对基金工作的参与和支持;三是要坚持发挥好媒体发声作用。要进一步发挥报纸、电视、网站等新闻媒体作用,做好两个方面的宣传,一是宣传基金在救助贫困妇女儿童等方面做的大量扶贫济困、雪中送炭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宣传积极参与基金公益慈善活动的良好企业形象的典型,传播传递爱心,使慈善理念成为一种日常的习惯、自觉行动,做大做强贫困妇女儿童救助基金。

篇6:贫困儿童救助方案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实施方案》和中国残联《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七彩梦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制定本办法。

一、任务目标

2012年,资助实施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300例,根据需要,为术后儿童装配矫形器,进行康复训练。

2013—2015年,各任务数另文下发。

二、救助对象要求

救助对象为符合条件的城乡有康复需求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其中优先资助城乡低保家庭的肢体残疾儿童。

矫治手术主要针对7岁以下肢体残疾儿童常见的、严重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和活动、术后效果明显的手术;针对手术适应症,年龄可放宽到18岁。主要的手术适应症包括:

1.先天性关节畸型如马蹄足、先天性关节脱位如髋关节、膝关节脱位;

2.小儿麻痹后遗症、脊膜膨出后遗症等导致肌腱挛缩、关节畸型及脱位;

3.脑瘫或脑损伤导致的严重痉挛、肌腱挛缩、关节畸型及脱位等。

三、救助标准

每例手术平均补贴手术费10000元、术后康复训练费6000元、矫形器装配费1200元。

四、工作体系

(一)组织管理。

省残联制定本省实施方案和计划,组织工作培训;协调省卫生部门,审核确定手术定点医院,督导检查矫治手术医疗工作,协调专业人员做好手术对象的筛查、复查,根据需要,抽调本地优秀医务人员参加矫治手术工作,妥善处理手术医疗纠纷;市残联组织病源筛查、复查和病员输送,协调安排术后儿童康复训练及辅助器具配发工作;负责项目经费管理、任务统计、数据库录入;指导区(县)残联做好术后儿童的跟踪随访工作;定期检查督导,按期报送本市项目总结和数据统计,确保任务贯彻实施;加强项目社会宣传,号召全社会关心支持残疾儿童康复。

(二)手术与术后训练。

2012年,手术定点医院为省级医院,负责实施手术,采取院长负责制,落实手术场地和床位,准备所需手术器械、药品及耗品等;选派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医护人员参加手术工作,负责术后观察、复查及并发症的医疗处置,进行康复指导和疗效评价;根据需要,安置康复科室进行康复训练,或将术后儿童转介到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接收术后儿童康复的机构结合手术的康复目标和手术类型及手术的具体情况,配合增强肌力、耐力、平衡、关节活动、步行、姿式矫正等康复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并根据需要,装配辅助稳定关节、改善异常姿式、防止术后畸形复发等作用的矫形器,以巩固手术的疗效,达到改善运动功能的目标。

五、工作流程

省残联与手术定点医院签订目标责任书。

病源筛查县级残联组织辖区医务人员,初筛出18岁以下适合矫治手术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筛查、审批表》相关内容,报市残联;市残联在手术定点医院专业人员指导下,共同对初筛儿童进行复筛,确定手术对象,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筛查、审批表》中的复筛意见,汇总逐级上报至市、省残联。

输送病员县(市、区)残联负责将拟实施手术的病员组织输送到指定的手术定点医院,妥善安排交通、食宿和入院等事宜。

实施手术手术定点医院对手术对象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制定手术方案,签定手术同意书,办理手术意外保险,实施手术治疗;手术完成后,手术医生根据病员术后功能情况,提出术后康复意见,根据需要,安置康复科室或转至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

术后训练省残联协调安置术后儿童到康复机构进行训练,根据需要装配矫形器,术后训练原则上不少于2个月;半年后由省残联统一组织基层残联和手术定点医院、康复机构专业人员对儿童术后康复情况进行跟踪回访,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做好回访记录,拍摄、留存反映功能改善康复效果的影像资料。

统计汇总手术定点医院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登记表》,市残联负责汇总《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登记表》,做好数据库录入。省残联负责填写《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抢救性康复项目汇总表》。

六、经费拨付与管理

1.项目经费由省残联根据项目单位任务指标进行审核,汇总并报省财政复核后,由省财政拨付至省残联,再由省残联及时拨付至项目单位。

2.各地应积极做好对象的筛查、复查、转送、人员培训、社会宣传、康复训练、定期随访等工作,手术和训练费用符合当地城市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项目的应由医疗保险报销,以补充手术和训练经费不足部分。

七、检查考核

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抢救性康复项目检查考核内容包括:项目组织实施、任务指标完成、督导检查、社会宣传、经费管理使用和地方经费匹配等方面。

中国残联会同财政部、卫生部等部门,在项目执行的中期和末期进行评估、验收。

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根据项目总体要求,组织专家有重点地深入项目地区进行督导检查,进行项目执行情况汇总和反馈,定期通报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推广好的经验与做法,以项目促进肢体残疾儿童康复工作深入发展。

省残联定期进行项目的督导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做好督导检查工作记录。定期进行工作总结,报送项目执行报告,对突出问题及时与中国残联社会服务指导中心沟通协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八、质量控制

各市在组织实施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时,可参考使用《贫困肢体残疾儿童矫治手术工作用表》,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质量控制,相关项目档案由实施地区残联妥善保存。

1.出院手术疗效评价“有效”以上

2.无重大医疗事故发生

3.术后康复训练率≥80%

4.矫形器装配率≥70%

篇7:贫困生救助方案

为进一步做好贫困生救助工作,真正解决家庭贫困学生上学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落实和完善中小学贫困生助学基金制度的通知》的规定,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保障

学校在校长领导下,由专人负责资助贫困生工作,成立由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的评审小组,负责贫困生的初审和申请,研究拟定受资助学生名单和资助形式,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李宏伟学校校长

副组长:张银芝后勤主任

罗建华政工主任

成员:全校各年级班班主任

二、经费保障

1、向上级政府申请专项资金。

2、发动师生捐款:教师每个学期捐款不低于20元,每年春季开学和秋季开学发动学生捐款,每人每次不低于一元。

3、开学报名时或重大节日设立捐款箱,争取家长捐款.4、成立贫困基金管理委员会,开个专户,由政教处具体负责管理,教职工代表会监督,专款专用。

三、资助条件

篇8:我国支出型贫困救助路径选择分析

长期以来, 我国判断贫困主要以收入的多少为准则, 即我们冠以绝对贫困的概念为:“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性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 生活得不到温饱, 劳动力在生产中难以维持。”目前, 我国许多家庭因重大疾病、突发自然灾害、子女就学、刚性住房支出等原因造成贫困越来越多, 由于这一部分群体收入在收入线以上, 不能纳入救助范围体系, 因此逐渐沦为社会的“夹心层”, 因刚性支出造成的家庭贫困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支出型贫困逐渐形成。

二、我国支出型贫困产生的原因分析

1.我国支出型贫困产生的内在原因

(1) 重大疾病的出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水平的极大提高, 大量的医疗支出成为很大一部分人的巨大负担, 看病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医疗成本的提高, 医疗费用的大额支出, 使得家庭经济面临巨大的挑战, 逐渐沦为贫困家庭。

(2) 个人需求的增长。随着年轻人对社会地位的渴望, 老年人对医疗的依赖, 教育的成本和医疗成本的增加, 导致家庭的支出越来越多, 家庭支出严重超出家庭的收入, 家庭收支严重失衡时, 易导致支出型贫困。

(3) 住房需求的增加。住房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 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 买房支出已经成为居民的重大支出, 一方面随着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走出农村的大学生逐渐增多, 另一方面婚嫁对房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了人们对住房的需求, 这些导致了住房贫困家庭逐渐增多。

2.我国支出型贫困产生的外在原因

(1) 消费水平的提高导致各项成本的增加。科技的不断进步, 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 劳动生产率的空前提高, 使得整个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的发展使得各项消费水平提高, 也使得各项成本也迅速增加。医疗水平、教育水平等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 间接导致家庭的各项支出不断增加, 并不断超出普通家庭的支付能力, 形成支出型贫困。

(2)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家庭成员的失业。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阐述到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导致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推动资本的集聚和集中, 而资本的迅速增长又促进了有机构成的提高, 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必然形成相对过剩人口。在现代社会中, 同样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而导致的相对过剩人口使得失业人数增加, 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和收入的减少, 支出又不断增加, 必然导致支出型贫困。

(3) 制度变迁和体制改革效应可拉动消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的决定性的作用越来越大, 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成为国家鼓励的对象, 成为经济体制下不可缺少的经济制度。这一系列的改革发展使得医疗教育需求增加, 私立医院和私立学校逐渐增加, 个人家庭消费也逐渐增加, 造成的支出型贫困也逐渐形成。

(4) 社会救助观念狭隘。过去支出型贫困一直占据衡量我国贫困的标准, 但由于观念狭隘, 使得我国的社会救助一直处于解决经济上的贫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思想的进步, 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 重视人本身自由的实现, 社会救助的狭隘观念在一步步瓦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支出型贫困的存在。

3.支出型贫困产生的不可抗力因素

由于自然灾害, 如台风、地震、洪水、冰雹等突发自然灾害即不可抗力因素的发生导致大部分家庭失去家园, 失去工作, 进而造成越来越多的家庭进入贫困状态。这种不可抗力因素是支出型贫困产生的一项不可预知的因素。

三、我国支出型贫困救助的路径选择

1.国家政府对支出型贫困的救助

(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国家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医疗投入力度和住房投入力度, 且实在做好教育救助、医疗救助和住房救助, 保证教育公平, 使每个贫困孩子也能平等地得到受教育的权利, 使贫困家庭都能看得起病, 买得起药, 使得每一个争取向上的大学生和每一个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买得起房, 使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作为公民应享有的权利, 同时感受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幸福感, 加大政府投入是减少以上贫困人口最基本的方法。

(2) 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就业。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促进就业;积极鼓励加大自主创业步伐;经济救助减退, 增加就业救助等各个方面的措施, 以提升就业, 从根本上由“输血”转为“造血”, 以提升人民就业能力, 是目前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支出型贫困最有效的办法。

(3) 打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将专业社会工作的方向同支出型贫困救助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推动专业社工人员介入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服务体系, 将高校正规教育和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结合起来, 实施专业劳务服务主体社工化的各项措施, 积极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专业的社会专业人才队伍, 以提高救助效率和精准性。

(4) 加强救助动态化管理。通过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实现全国救助信息平台联网;推动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信息平台和机制建设;建立支出型贫困救助信息的管理和对接,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通过网络的方式实行所有数据的动态化管理, 加强监管。

(5) 加强救助体系法治化建设。在法治化的今天, 国家进入法治化轨道, 推动社会救助从政策性救助走向法治性救助, 加强公民知法、守法意识, 加强国家的法治化体系建设, 将支出型贫困救助纳入国家法律体系范围, 使得各项规定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加强社会救助落地执行。

2.社会组织对支出型贫困的救助

(1) 企业的参与与互动。通过企业完善自身发展, 促进就业;激活乡镇企业活力;合理利用企业慈善的作用;合理引导福利企业的运营;不断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政策引导, 从整体上加快各种企业的发展, 促进就业, 从根本上减少支出型贫困人口。

(2) “互联网+”扶贫的投入与加大。随着我国“互联网+”不断取得新的进步与发展,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加快推荐宽带网络覆盖贫困农村, 实施电商扶贫工程是目前我国新的扶贫方式, 对入支出型贫困家庭这一项, 无疑是最有效的救助方式, 应合理利用和引导。

(3) 金融机构的参与与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打赢贫困这场战役中要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鼓励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目前金融扶贫已成为一种比较有利有效的方式, 加大金融机构的参与与支持是社会救助中重要的一部分。

(4) 慈善机构的参与与反馈。慈善事业是建立在社会捐助基础上的民营社会救助事业, 其本质特色是社会善举、公助民营。要支持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慈善事业的自身建设, 通过各项政策促使慈善机构完善组织管理, 加大其自身行业内部自律机制的监督和约束、减少政府监督主体的过多干预;加大公众参与与监督, 加强社会监督力度, 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与完善第三方监督体系, 使得慈善机构的参与对我国支出型贫困的救助更加多样化、准确化和广泛化。

(5)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扶贫力度。NGO即非政府组织, 是从事非营利性活动, 满足志愿性和公益性要求, 具有不同程度的独立性和自治性, 依法注册的社会组织。提高社会对NGO的认可度, 加强NGO自身法治体系建设, 使得非政府组织在针对支出型贫困救助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对一更加准确和贴近群众, 扶贫更加有效。

3.个人家庭的自我救助

(1) 提升自己, 淡化贫困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摆脱贫困》中针对贫困提出:“扶贫先要扶志, 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不要言必称贫, 处处说贫。”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以增加就业的筹码, 淡化自己的贫困意识, 才能在贫困过程中自立自强, 摆脱支出型贫困的困扰。

(2) 响应号召, 培养创业意识。目前国家积极鼓励创业, 并对创业有一定的政策支持, 支出型贫困家庭应紧跟国家政策, 培养自己创业当老板意识, 注重实践, 不断学习, 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从自身不断努力, 摆脱支出型贫困。

(3) 锻炼身体, 减少疾病发生。支出型贫困因病致贫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 而因病致贫, 其实从日常生活方面是可以预防和克服的。我们应该坚持锻炼身体, 保持良好心态, 养成良好习惯, 预防疾病发生, 将因病致贫的几率降到最低。

(4) 以家庭为单位, 履行相应义务。支出型贫困的对象是以家庭为单位的, 当家庭陷入支出型贫困, 则代表着整个家庭在政治上的低参与性、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低质量和权益上的低保障性以及心理上的高危机感。因此我们应主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协助, 履行公民相应义务, 互帮互助, 共同前进, 齐心协力, 用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面对贫困, 共同抵御困难, 共同摆脱支出型贫困, 走上幸福道路。

通过国家、社会、个人及家庭各个方面的努力, 将支出型贫困救助逐渐纳入法治化救助体系建设之中, 并逐步发展, 相信支出型贫困家庭将在法治化救助中逐渐摆脱贫困, 过上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梁德阔, 徐大慰.上海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模式分析[J].人口与发展, 2012, (4) .

[2]段培新.支出型贫困救助——一种新型社会救助模式的探索[J].社会保障研究, 2013, (1) .

[3]路锦非, 曹艳春.支出型贫困家庭致贫因素的微观视角分析和救助机制研究[J].财贸研究, 2011, (2) .

[4]徐大慰.上海支出型贫困家庭的救助模式和经验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 2012, 26 (9) .

篇9:贫困儿童救助方案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物质救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98-01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大学有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生活上节俭”、“渴望各种打工机会”、“需要各界的经济支持”,这就是中国当代高校贫困生的显著特点。高校内大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山区,而目前一个显著趋势是城镇居民下岗家庭成为大学贫困生新的来源。

近年来,国家建立了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欠缺有效的心理疏导。单纯依靠助学贷款或者助学金这种有限的物质资助方式,难以形成有效的心理疏导,贫困学生在心理上仍旧是自卑、敏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二是助学贷款的催贷问题,很多毕业生毕业后迟迟不还款,给高校和银行造成困扰;三是极少获得社会捐助,仅靠国家和各级政府资助,资金总量有限,难以满足解困的需要;四是贫困标准模糊不清,高校确定贫困生程序存在争议等。由此可见,我国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笔者不赞成无条件的无偿资助模式,这种“不讲其他,只论贫困”的资助模式容易助长某些特困生的依赖、懒惰心理。同时物质方面的单一资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心理救助和物质救助相结合才能真正帮助高校贫困生走出困境。

二、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救助

高校贫困生不愿意被贴上贫困的标签,大部分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家境,也不希望受到别人的特别关注,他们通常会表现出自卑、内向、敏感的一面。在资助贫困生时必须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把其视为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辅导员处应建立贫困生特殊档案,熟悉了解每一位贫困生的家庭状况。以院系为单位,创建一个贫困生档案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由专人负责录入,并进行日常维护和关注。定期了解谈话,善于观察、及时跟进有无特殊、突发的情况发生。对个别确有因贫困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学生安排专门的、及时的、长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有归属感和依靠感。二是把握好几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如:开学缴纳学费时,每年评选奖学金、助学金时,临近毕业时等,贫困生在这些时间节点心理会有一定的压力,及时发现并疏导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首先,可以通过团体咨询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共性问题”,如针对贫困生的自卑和人际交往障碍等,可以通过“自信心团体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二性成长团体辅导”等个体体验和感悟型的而非灌输和说教型的方式让贫困生得到心理疏导;再次可以通过个别咨询解决“个性”的、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咨询人员事先要对求助者的个性、心理健康状态、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有一个了解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温馨的环境,可以让求助者充分的倾诉,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一对一的有效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贫困生的物质救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设立奖学金,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国家规定的专业的学生以及到国家规定的地区工作的学生给予奖励。并鼓励高等学校、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各种形式的助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目前“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面对高校庞大的贫困生的群体,单一依靠政府或者高校还是杯水车薪,对高校贫困生的物质资助还是要拓宽资助的资金来源。拓宽资助资金的方法和措施,主要包括国家资助、学校帮助、社会资助等三个方面。

一是国家资助。国家应该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学的资助制度,保障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为主、学校为辅的模式,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拨款,学校制定发放、回收措施。同时,为激励贫困生积极上进,国家可制订免还贷款条件,对品学兼优,毕业后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建功立业的贷款学生,政府在财政上给予支持,使贫困生享受减还或免还贷款等特惠待遇。

二是学校帮助。 学校可以从三个方面给予帮助:第一,积水成河,点滴之举成大爱。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集小爱成大爱,成立一个以贫困生资助为目的的基金会,集合来自各方的资金来源,公开、透明的管理是基金会模式运行的关键,因此有效的管理就显得格外重要。第二,学校应成立专门的资困助学工作小组,形成党团组织层层负责的管理体系。实行责任到人,确保助学金、奖学金等助学款项的分配程序合理、公正,可以设立意见箱,评选结果接受全体同学的监督。第三,勤工助学岗位的重要性。让贫困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相应的报酬是一种较好的给予资助的方式,学校在这方面应该提供办公室助理、家教、图书管理、后勤服务等勤工俭学性质的工作岗位。

三是社会资助。不可否认,中国政府在大学生资助上面承担着真正的投资主体责任,并起到了较好效果,但在引导社会各界共同资助大学生方面的努力仍存有很大不足。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单一依靠国家资助这种单一方式将很难满足对资金的庞大需求。因此,应积极争取政府和高校之外的社会资金的帮助,拓宽财源,引导资助资金结构多元化。

首先是国家方面,可通过立法和政策激励,保障和引导民间团体、单位企业、个人资助的积极性,给在这方面作出贡献的民间团体、单位企业与个人以精神和物质奖励,让社会慈善捐资助学成为一种精神文明新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资助大学生的良好氛围。政府可以适当干预,如从税收上进行干预,在税收政策上鼓励企业和个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捐助,积极捐助贫困学生的企业公司可以适当减免税收或者有其他有利于企业的政策。提高企业资助贫困生的热情。再次,合理应对社会捐助。鼓励更多的捐款用到教育事业上来。同时,应修税法或制定慈善事业促进法等相应法律法规、规范出一套具体、细致且又简便行的操作程序,确保捐赠者在捐赠后简便易行地得到免税的待遇。

其次是学校方面,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社会影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捐款,积极与企业、政府建立共同合作的共赢局势,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社会咨询和培训服务,通过这些渠道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压力。各高校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争取更多的社会企业、团体和民间组织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或者是设立更多勤工俭学的岗位,拓宽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渠道和奖金来源。

贫困生作为高校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必须关注的热点。高校贫困生存在的庞大数量和诸多问题,也说明了贫困生救助问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这一群体的救助,心理或者物质任何单一层面的救助都是不全面的,必须心理救助与物质救助双管齐下才是改进工作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李凤.助金、助心、助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6).

[2]刘文伟,张锡钦.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体系刍议[J].学工论苑,2010,(2).

上一篇:高三生物培优训练下一篇:事故处置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