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一体化儿科护理论文

2022-04-29

【摘要】将104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54)与对照组(n=50),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与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92.6%护生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理论实践一体化儿科护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理论实践一体化儿科护理论文 篇1:

儿科护理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

儿科护理教学中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构建了儿科护理教育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论和实践交融进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教师群体科研意识、能力的增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儿科护理专业理实一体化儿科护理

一、研究背景

目前中职院校学生倾向于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认知和学习,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优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优于动脑能力。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仍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自独立的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专业教育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融进行,注重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目标

(一)构建具有特色的儿科护理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无缝对接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临床专科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交流合作等综合能力。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临床技能模拟训练等,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能,锻炼综合能力。

(二)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掌握新知识、新技术,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效地提高师资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三)构建儿科护理教育素质和技能培养构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儿科护理理论教学是引导学生了解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的预防与护理知识,而实践性教学则应该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以“加强基础训练,注重能力培养,强调素质提高,突出创新意识”为重点,通过早期接触病例和临床应用实践,培养临床实践能力;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整合,提高教学质量。

(四)创建运用“理实一体化”儿科护理教学专业教室

通过创建运用“理实一体化”儿科护理教学专业教室,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2009级护理专业学生、2009级英语护理专业学生。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即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四、研究内容

根据儿科护理学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设计符合学生特点、接近临床实际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编制教学计划及处理教材

1.教学计划的认真编制

根据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颁布的教学大纲及临床调研,综合考虑教学方式、教材处理、设备数量、学生素质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专职教师共同商讨编写适合本校特色的实施性儿科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具体原则:理论知识要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接轨,实践技能要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要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达到与临床的“无缝对接”目的。

2.开发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开发《儿科护理实训项目手册》,该手册是与教学过程相适应的配套补充教材,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梳理为一个一个明确的实践训练课题,让学生有计划地按照教师确定的课程和学习要求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融合的综合课。内容包含:实训目的、实训准备、实训操作、注意事项、思考题等,使学生在实训课中有了明确的操作项目和操作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二)授课方法及教学过程的设计

1.教学方法。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设计。强调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研究学生并使教学任务具体化,使教学内容具体化,选择最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的业务知识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逐步把教师全部引上“双师”型轨道,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不断的教育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五)积极建设“理实一体化”儿科护理教学专业教室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招生数量、专业课程等调整建设“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理实一体化教室建设可分为两大区域,即理论教学区、实践操作区。努力开发和积极推行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體系,实现设备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六)正确评价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平时专业知识接受调查、期末成绩及实践操作综合评价教学效果。

五、研究结论与说明

(一)课题研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儿科护理教学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充分结合行业特点和护理现状,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主体,整合教学内容,突出课程特色,充分考虑岗位的技能培养和社会需求。开发了与教学过程相适应的配套补充教材,切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水平上的要求,进一步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巩固学生学习效果。通过学委座谈会、教师教学质量反馈表、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得出结论:本课题研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本课题的实施牵动了大批教师参与研究,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理论水平的提升,促进了教师群体科研意识、能力的增强,促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推动了学校的课程改革

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积极实施深化研究,逐步建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在内护、外护、妇护的教学中将以儿科护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成果为样板,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总之,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护士,我们总是不断在探索不断在追求,为培养更优秀的人才不断努力,最终在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下,使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作者:陈明辉

理论实践一体化儿科护理论文 篇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儿科护理学教学实践探究

【摘 要】将104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54)与对照组(n=50),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与传统讲授法进行教学比较。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92.6%护生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关键词】工作过程 儿科护理学

教学实践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此,2010年起,南宁市卫生学校开始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与行业专家调研,访谈,制定了12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笔者借鉴南宁市卫生学校课改的经验,在一年的时间里,以护理专业为试点,开展儿科护理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探究,取得一定的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南宁市卫生学校2010级普通中专学生104名,均为女生,年龄16~18岁。随机分为实验组(54名)和对照组(50名),两组性别、年龄、课程及专业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二)方法

1.教学方法。两组均由同一教师授课,所授科目的教学目标、教学学时、内容相同。对照组按照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课中以学生进行提问来检测教学效果;实验组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体现学生的为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

2.实验组教学过程设计。根据护理职业和儿科护士岗位的任职要求,“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参照护士职业资格标准,将教学过程与临床医院的工作过程同步化。以“小儿腹泻患儿的护理”为例描述学习的过程。

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明确任务、收集资料、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质量检验、总结与评价环节。(1)明确任务:以案例问题形式,提前一周给学生工作任务。患儿,2岁,因发热、腹泻、呕吐2天来诊。查体:T38.8℃,P130 bpm,R34 bpm,BP82/48 mmHg,体重10 kg,身长76 cm。急性重病面容,面色发灰,皮肤无黄染,未见皮疹,皮肤弹性差,心率130 bpm,律齐,心音稍钝,肺(-),腹稍胀,肝肋下1 cm,肠鸣音存在。眼窝明显凹窝,哭无泪。肢端凉,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诊断:小儿腹泻伴有重度等张性脱水。学习任务:你作为儿科护士:①如何接待患儿?②如医生开出医嘱有补液,你怎么做?③如何观察患儿的病情?④如何与患儿家属做有效的沟通?(2)收集资料将全班进行分成6个组,每组选一名在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教师下发的任务,到临床医院、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相关的学科教材等收集有关的资料。(3)制订计划分组讨论,制定工作计划。(4)实施计划根据计划,按临床工作过程实施,根据每项学习任务分派角色,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场景演练;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临床医院学习,真正做到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5)质量检验以小组的形式,按给出的学习任务进行工作过程的展示。(6)总结与评价围绕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的形式进行。

3.评价方法。(1)理论考试和护理操作出科考试。理论考试题随机由教务科从题库中提取。操作考核由护理教研室3位教师考核,按教师设计学习情境评分标准评分,取其平均分。理论成绩占70%,学习任务情境考核成绩占30%。(2)问卷调查 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共设计5个问题,包括:是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是否提高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是否培养了团队精神、是否提高了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等5个方面。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回收率为100%。所得数据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两个班学生成绩比较

经秩和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详情见表1。

(二)两组学生对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效果评价

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实验班在提高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综合的职业能力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班(P<0.01),说明在中职儿科护理学教学中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是可行的,值得推广。详情见表2。

三、成效

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工学结合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过程应遵循工作过程的系统性。儿科护理学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实践,按护理职业、儿科护士工作岗位的要求及工作过程来组织实施教学,使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能够胜任具体的工作,缩短职业适应期。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将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在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能缩小个体的学习差距,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上课时创设护理情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教学内容便得直观、易于理解,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真实的实践情景中,同学相互协作进行角色扮演,用不同情感体验不同的心理应激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二)提高了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过程是近年来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强调工作过程的系统化,教学中按照岗位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的合理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和统一,是职业教育领域中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成果,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设计临床工作过程中,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探索求知,解决问题,提高了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

(三)提高了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目前,临床护士的沟通能力是护士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护生的沟通能力主要由工作环境、病人配合程度、临床教师态度、护生自身性格的特点决定。儿科护理学课堂中设计与临床一致的工作环境,通过仿真临床情境,学生在各种不同角色的演练过程中,学会了与病人、护士、家属、教师之间的沟通;在每阶段的临床的见习课中,学生到临床真实地完成工作任务,与临床老师、病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国外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专业能力有80%是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一方面,在教学中设计真实的场景,以护士的工作岗位及工作的过程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在医院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在真实的不同的工作场景中,让学生提前了解、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及护理工作的各种岗位,了解临床护士对病人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对各类病人的护理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对护理专业及护士的角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认识能力。通过以临床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学生到不同情境去达成目标,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了关键能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工学结合课程的重要方面,它的构建以工作为基本逻辑起点,采用系统化的课程开发,通过学习型工作任务将知识、技能、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和培养态度,从而具有综合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实践,充分体了现现代职业教育“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精髓,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惠爱玲.校院合作 工学同步 发展卫生职业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10(19)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刘五一.校企深度融合 共建顶岗实习就业平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9)

[5]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4)

[6]朱艳.角色扮演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13)

[7]冯广国,彭文晓.心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94-195

[8]王媛.论高职院校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9]史瑞芬,唐戈,曾丽芳.护生临床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2003(4)

[10]陈秋恋.影响护生护患沟通的因素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2)

[11]教育部高教司.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2]李英.工学结合一体化课业学习包的开发[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13]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冯照力(1966- ),男,壮族,广西天等人,南宁市卫生学校教务科科长,在职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

(责编 黎 原)

作者:冯照力

理论实践一体化儿科护理论文 篇3:

儿科护理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与成效

【摘要】通过与对照组的比较,阐述儿科护理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方法及结果评价,并分析其实施成效。

【关键词】儿科护理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成效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在学生的能力形成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笔者2010年针对南宁市卫生学校2009级助产专业1班开展儿科护理课程理论、实训一体化(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并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护理职业能力。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实验对象为南宁市卫生学校2009级助产专业2个班的学生108人,全部为女生,年龄16-19岁。这两个班的学生学制3年,已经过1个学年的基础课学习。笔者将助产1班(54人)设为实验组,助产2班(54人)设为对照组。两班年龄、基础理论课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O,05),使用教材与其他任课教师均相同。

(二)方法

1.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即教师按传统授课的方法,先讲理论知识,每一个单元内容学习完成后带学生到医院临床见习。实验组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施过程如下:一是做好教学的场景准备。建立仿真的模拟病房与教室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教室。二是按学生的学习风格分组。由学生按每人的学习风格不同分组,分成6个小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三是课前一周布置教学任务。以临床案例的形式,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利用学材、计算机、图书室、临床见习、向老师咨询等方式收集学习的相关资料。四是小组讨论。讨论如何按照临床工作的情景,设定工作程序。五是教师审核学生的工作程序,精讲重要的知识点。六是实施。每个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任务的分工,分派各种角色,按工作程序完成学习任务。七是成果展示。八是学习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2.评价方法。评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理论考核。于课程结束后,由教务科统一命题,题型按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形式,对两组进行闭卷考试。二是操作技能考核。操作技能考核以组为单位,教师给出临床案例,以临床工作的方式进行考核。同时,结合卫生部下发的《操作评分标准》,编制综合的考核标准,由2名教师考核,取其平均分。三是实验组护生问卷调查。笔者在课程结束后,参考相关资料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职业能力的提高等,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统一发放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54份,回收54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采用SPSSl6.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二、结果

(一)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异较明显。

(二)实验组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评价

调查表明,实验组学生对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法的评价较高,具体见表2。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成效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看出,通过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验组的理论与操作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认识能力

理实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设计,采用临床案例的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讨论,将知识点融入实践中;在真实的实践情景中,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角色扮演,用不同情感体验不同的心理应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而开展临床病案式讨论,训练了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对临床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方法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早期安排临床见习,以及利用每周的星期六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让学生提前了解、熟悉医院的工作环境及护理工作的各种岗位,对护理专业及护士的角色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认识能力。

作者:冯照力

上一篇:分级教学模式下大学物理论文下一篇:急性左心力衰竭临床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