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师德与教书育人

2024-04-24

论师德与教书育人(精选6篇)

篇1:论师德与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与师德修养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 社旗县太和镇中心学校 王华领 电话:*** 二0一二年六月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潍坊锦程中学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一、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5个,标准及分值如下:

1、公民道德与素养(3×12=36分)1.1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升降国旗时能肃立、脱帽、行注目礼。1.2能…

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总结 本人自20XX年8月作为某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到阿坝州黑水县中学支教以来,遵纪守法,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而且还协助校领导完成了黑水县中学团委的相…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

社旗县太和镇中心学校 王华领

电话:***

二0一二年六月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因此,这就要考教师了,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决不是一个有良好师德的好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说:既教书又育人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师德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即:教书育人,师德为先。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雅斯贝尔斯说:“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中心的一种职业。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这一职责可以更集中地概括为“教书育人”。教书也要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和思想认识上的产物,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在以往的应试教育过程中,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二是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甚至把学生当做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根本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第一,它具有主体性。素质教育要求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加以影响,使学生整体得到发展。

第二,它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并非只重视所谓“尖子”学生,而忽视一般学生。

第三,它具有全面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

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第四,它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地自主发展。

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为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现在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十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己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今天的桃李满天下„„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直干下去的。

说起来,教师这职业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是一份可以矜持一些的 心态,是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是一日三餐准时的习惯„„所以,那些多年不见的朋友听说我做了老师,往往都会问:你的薪水高吗?你的待遇不错吧?可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我幸福吗?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己灵魂的问答。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和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多少次,当你辛勤的工作日见成效,当你发现孩子们一个小小的进步时,无不欢欣雀跃,这样巨大的幸福感难道还不够吗? 十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

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美好而积极的情感,它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教师这种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精神,能诱发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激情,并影响学生的理想、志趣、爱好和毅力,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在感情和心理之间架起一座互相信赖的桥梁。对教师敬业精神和行为的崇敬,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举止、言谈,以及内在的气质、信念、生活态度都进行自然的模仿。教师的教导会像春风一样吹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感到温暖、欢乐和幸福,从而激起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样,教师的爱作为一种外部情感因素,就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动机,转化为推动自己进步的内部动力。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面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当清晨走进校园,面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起,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又是那么激动,那么满足,终而丢不下九月的承诺,离不开那笑靥的花朵。

今天,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今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可以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造的本领。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我真诚的育人理想。我要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师德放在第一位。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 社旗县太和镇中心学校 王华领 电话:*** 二0一二年六月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 社旗县太和镇中心学校 王华领 电话:*** 二0一二年六月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 社旗县太和镇中心学校 王华领 电话:*** 二0一二年六月 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篇2:论师德与教书育人

遵义县松林中学 :张旭佳

【内容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必需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对促进社会发展;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做一名高素质 的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做好教书育人。【关键词】师德 素质 教书育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坚守岗位,呕心沥血,教书育人,深受学生的爱戴。但是,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政策还未全面落实的情况下,在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教师队伍也受到了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的影响,极少数教师违反教师职业道德,从教行为不规范,为教不廉,以教谋私,不讲诚信,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和教育事业的整体形象。

1、加强师德建设,是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环节。近年来,教育局开展了以树立教师形象,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等为目标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笔者认为这很重要。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有觉悟、有理想的劳动者。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高尚品德的人,培养成有用的社会人,就要求有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在现阶段,要认真贯彻执行“两手抓”的方针,在抓教学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师德建设。在一所学校里,一个教师的道德修养,道德水平有助于激励和鼓舞教师自觉地献身于教育事业,对于建立教育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决定性的作用。加强师德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道德修养和觉悟,激发他们工作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师的师德观、价值观、道德观体现,应是教学中的具体行动。笔者认为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而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魂”。

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而师爱则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热爱教师的职业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我天天与学生接触深深地感到同学们的纯真,即使是最顽皮的学生,他们的可塑性仍是非常大的。只要从多关心,爱护他们的角度去教育他们,他们都会变成有用的社会人。而在学生眼里,教师是完美的化身,是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使教学双方互相了解、互相配合,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并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认识问题,使他们健康地成长。也就是说,课堂不仅是教师教书的场所,也是教师育人的场所。

3、师德修养的关键体现在教师是否有较强的责任感。教育部长周济指出:搞好教育工作要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所谓使命,就是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入到所从事的教师职业之中,一生一世为党的教育事业努力,有成效地工作。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在金钱物质的引诱下,教师队伍中有不少人抛教下海,图谋个人的所谓发展;有些人把担任教师职业作为过渡,一有机会马上跳槽;有人把教师这一职业只当作谋生的一种手段;有人把教师这一职位作为副业,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等等。这些人满脑子的个人私利,没有将教育这一职业为高 2

尚的事业,这些人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职业理想信念动摇,情感淡漠,谈不上有好的师德师风。这些人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力不小,它会破坏教育这座大厦的基石,影响教育大业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说的都是为师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优良的师德、高尚的师风是搞好教育的灵魂。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规范,甚至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起典范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工作不应是为教书而教书,更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学生把几年、十几年的生命时间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学校、教师就有责任去珍惜别人的生命,浪费别人的生命时间就是罪过。针对以往在教育行业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改善教书育人的软硬环境、净化教育风气,很有必要,这样能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更要在行动上增强自己的工作责任心,树立一切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提高自己的钻研精神,发挥敢于与一切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和作风。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做到政治业务两过硬。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才能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3:论当代教书育人与素质教育

高等教育当前存在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呢?我认为, 在当前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 高校务必要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中挣脱和转变出来, 从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以教书育人为主, 更注重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学习, 而显然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立身处世

在人才的问题上, 我的观点历来是“欲成才, 先成人, 不成人, 宁无才”。人类最大的危险也不在核云盖顶, 而在于人类心灵的残缺, 在于道德的堕落。因此,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 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递, 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指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 理解他人, 从而能以百分百的热情参与到集体事业和社会生活中去。”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大幅推进, 人们必须在社会、集体中学习、工作、生活, 同时并善于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协调一致, 有自我驾驭控制能力, 崇尚团队合作精神。1978年以来我们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现在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近十几年来上海的住房类型, 又从原来石库门聚居形式变为封闭的独住公寓, 因此当今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方面或多或少地有着先天不足。

自1999年开始,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由于受教育对象数量和范围的急剧扩大, 目前高等学校中确实有一批学生学习驱动力不是很强, 对学习没有强烈的兴趣, 学习基础也相对较差, 不少学生缺乏学习能力以及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显然, 这便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 即学生的现状与用人部门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 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事实上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指单纯意义上的专门开设一两门课程或开展一些文体活动, 素质教育应贯穿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中, 落实在每门课的教学和实践中。因此, 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为主, 转变为注重教书育人, 也就是说, 各任课老师必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同时也应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给学生以教育引导, 为造就一批积极向上、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年轻一代发挥重大关键作用。

1.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们常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此话不无道理。每门课程在教学之初应能适当地介绍一些本门课程形成的历史、发展的趋势以及在今后生活、工作中的作用, 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然是不无裨益的。要提倡赏识教育, 多给学生表扬、鼓励和肯定, 对于厌学、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教师只能积极引导, 不能讽刺挖苦, 切不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2. 严谨治学, 注意讲课的科学性、逻辑性。

当今社会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现象对年轻人不无影响。不少学生心态浮躁, 耐不住寂寞, 上课不记笔记, 课后不看书, 又不复习, 课外作业抄袭别人。我们必须以自己的严谨态度影响学生, 言传身教,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求真务实、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克服弄虚作假的恶习。

3. 加强责任心的教育, 要鼓励学生对自己负责, 对班级负责,

对家庭负责, 对社会负责, 对国家负责, 要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近年来,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 有些年轻人表现不理想, 他们游戏人生, 贪图享乐, 责任心不强,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误。这些人在校期间上课迟到、旷课, 课堂上听音乐、玩手机、发短信、看连环画, 晚上睡得晚, 早上起不来。他们不仅学习基础未打好, 身体素质也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走上工作岗位, 必然会有问题。我们作为师长要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感, 在课堂上既管讲又管学, 下课后多与学生接触, 引导学生遵守纪律, 自觉学习, 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4. 教育学生关心同学, 关心周围环境,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现在有些学生不仅动手能力差, 而且团队协作能力也差, 甚至不能适应与其他三位同学在一个宿舍中共同生活的最起码要求。教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环节, 如课堂作业、课程设计等, 均要求学生分工协作、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在课程教学中增进学生彼此之间沟通与交流。

上述仅仅是培养学生达到为人处世的一些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予以重视, 并教育得当, 肯定能营造出育人的良好氛围,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近年来有人提出要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 我认为这不仅是指教师在学科方面的造诣高低, 而且是对教师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方面的综合要求。

二、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

21世纪, 世界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整个社会的基础将发生改变, 传统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过渡, 以知识产权和管理能力为主的人力资本 (有人称为知本)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形成的新经济模式, 将在21世纪世界经济中起决定作用。21世纪信息技术将与人们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 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应用的速度水平大大提高, 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 很多国家、地区都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努力建设学习化社会。不会学习、没有认知能力的人被称为功能性文盲。因此, 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提高认知能力, 就显得更为重要。

学习方法千差万别, 不仅不同的学习层次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就是同一层次的不同学习阶段, 因课程性质、课程结构、学习内容、学习基础要求不同, 学习方法也迥异不一。此外, 即使学习同一门课程, 不同的学习对象, 因其年龄、基础、个人能力各异, 学习方法也应有区别。就是同一学生, 在学习不同学科时, 由于学科特点的差异, 学习方法也得相应调整。总之, 学习方法应该因人、因时、因课程而异。因而老师在讲授本门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法的特殊要求的同时, 可就一些普遍学习规律作些适当阐述, 因为普遍性本身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高等教育的一项培养目标就是使大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归纳能力、组织社会活动能力等均能达到良好水平, 目前学生的现状显然与此有着较大差距。为了解决这对矛盾,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种比较现实的做法:

1. 要引导学生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方法论, 不

断探索改进学习方法。一般来说, 认识事物的正确途径应该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回落到感性;从实践到理论再指导实践;从特殊到一般再回落到特殊;从局部到整体再到局部。上述各方面关系在不同教育层次, 应有不同处理方法。高等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 他们已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在每门课程的绪论课上应告诉学生这门课程的整体目标、结构, 通过学习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使他们对课程的全局轮廓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然后从一个个局部进行学习。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运用分析比较法, 利用现有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 注意其共性部分, 了解共性是使学生把新老知识有机联系和结合起来, 调动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 既强化了其已掌握的知识, 又有利于新知识的接受, 一石二鸟, 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学习中更注意其特殊性, 了解新旧知识差异之所在, 惟有掌握了特殊性, 了解了两者的区别, 才能真正认识新的事物、新的知识, 也才能在学习实践中真正地提高自己。

2. 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教师应针对基础较差的大学生, 在新课学习前复习一下相关基础知识, 给学生提供一座“桥梁”, 使他们“温故而知新”, 克服陌生、恐惧感。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笔记。目前, 不少大学生听课像听说书、评弹一样, 不记、不想也不问。如果学生在上课时思维活跃, 大脑始终处在兴奋状态, 无疑将提高认识和记忆新事物的效率,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要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应有相当的含金量, 如果一堂课结束, 学生什么都听懂和掌握, 可能授课的容量就不够。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 同时也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应指导学生通过相关途径和方法, 查找、收集参考书籍, 消化研究一些问题。在信息充斥的当今社会中学会收集、存储、处理、应用信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另外, 要教育学生能静下心来, 尽可能多看书报杂志,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4. 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工作。重视学生在实验操作方法、实习方案、社会调查提纲的拟定, 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的提高。每门课程应尽可能地提供各种习题作业, 通过一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 既消化理解了有关理论, 又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5. 博采众长, 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的传统教学方法着重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教学中应用演绎法更多些, 这确实有它的好处。但国外教育中有一种渗透性的方法, 就是在学生看似不太明白的情况下, 让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应提倡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博采众长, 鼓励学生在当前学习和今后工作中独立思考, 发展创造性思维。

总之, 各门专业课程老师似乎教的是本专业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但实际上讲的是科学规律, 是事物的真实运动过程。培养一个学生做真正的人, 并让他掌握、发现、理解事物规律的方法, 两者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做好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工作。

摘要:“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书育人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 而且身教更重于言教。当今世界, 知识更新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突飞猛进, 可以说, 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的发展优势, 愈来愈依靠知识和科技。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言, 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正因为如此, 推进教书育人与素质教育具有特殊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而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教书育人与素质教育是综合工程, 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完成。本文就从教会学生如何设身处事与有效学习两方面入手来探讨教书育人与素质教育。

篇4:论高校以育人为中心的师德建设

[关键词]以育人为中心 师德 建设

[作者简介]林刚(1972- ),男,黑龙江宾县人,华北科技学院人事处副处长,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师资行政管理与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河北三河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5-0068-01

目前,以育人为中心的师德建设工程的提出,对加强高校与教师教育教学诚信和师德建设,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及职业道德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作用,树立教师的道德形象,高校必须重视对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训练,以增加教师的必要知识并提高技能,更好地履行道德教育的职责,发挥教师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育人为中心的师德观念,切实提高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解决目前中国高校存在的德育教学问题的根本途径之一。

一、正确认识以育人为中心的师德建设本质

正确认识以育人为中心的师德建设的精神实质,是高校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牢固树立师德观念的前提。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的根本宗旨,坚持教育教学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教育教学关爱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成果给大学生,坚持精神引领大学生和对大学生负责、对国家教育事业负责、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师德的本质。它有三个要素:一是对以学生为本的师德的伦理精神的忠诚,以保持以学生为本和把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的教育教学发展的价值目标及其神圣性。二是对大学生的伦理关怀,表现为对大学生人格和权利的基本认定和尊重等伦理精神的执著追求和热忱关怀,简单地讲,首先做到禁止伤害大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即尊重其人格、不伤害其人格与尊严;其次做到积极维护大学生的自由、平等等做人的基本权利和帮助提高其自身素质,主要是提高个体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思想道德品质修养。这是处理师生关系最起码的准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原则。三是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性善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在于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性善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首先要做到关注教育教学质量、关爱学生,它体现的是一种现代教育的人性善的理念,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文起点和逻辑归宿,动摇了关爱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这一性善理念,也就动摇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的基础。在各种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人性至善理念,要求高校及教学管理组织者与教师个人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

二、牢牢把握以育人为中心的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牢牢把握师德建设原则,是树立正确的师德观念的核心。它至少包括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育人优先原则。指高校教育行政与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育人为重点,尤其对高校教师来讲,传授书本知识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学生的精神导师,这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性。在任何一个优质合格人才或一些杰出人才涌现的社会里,其高等教育与教师注重的都是大学精神的内涵与教学的质量,而不是其办学的规模和短期的经济效益。

二是尊重权利原则。指高校教育行政与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其个性;认定其做人的权利,禁止侵害学生的宪法权利;在道德上维护学生的尊严,相信其潜能与价值;理解与关怀其人,在教育教学中实施一种关怀教育。

三是教师自律原则。师德是高尚灵魂的结晶,一个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真正能够长远发挥其教书育人作用的不是其地位、权力、学识,而是道德。当前,走出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陷入“教育浮躁”或“浮夸校风”的困境,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就必须具有职业自律的道德意识,自觉履行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切实把教书育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是权力监督原则。高校行政权和教师教考权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主导权力。由于其相对学生受动性而言,具有教学与管理领域广、主动性强、自由裁量度大、以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特点,决定了它既是与学生的成绩、奖学金考评等切身利益最为密切相关的一种主导权力,又是容易滥用的一项主导权力,因而制约这项主导权力的核心就是健全监督机制,为师德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积极推动以育人为中心的师德建设的进程

积极推动以育人为中心的师德建设,是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师德观念的基础。师德观念只有融入师德建设的进程之中才能稳固和形成一种持续的精神力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与发展,实施一种以育人为中心的办学活动,业已成为中国教育界的高度共识,目前办学的重心转移至师资队伍建设和育人质量的提高与保障上来了,高校所追求的不再是单纯的规模扩张和跨越式发展,而是重“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办学特色。现在推动育人师德建设进程中面临的最根本和最迫切的任务,就是逐步探索出一条我国高校育人师德建设的正确道路。我们要坚持办学的师德育人规律与具体国情的创造性结合,坚定不移地走办学的师德育人的制度创新之路。将师德育人的规律与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其实就是要摈弃“重规模、轻内涵”“重知识传授、轻精神指导”等办学产业化思维观念,使以育人为本的师德普遍准则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所理解、认同、信仰和维护。

作为一个历史上封建专制时间较长、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长期奉行功利和世俗价值观念的国家,要实现科教兴国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育人为本,认真总结我国师德育人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正确的师德育人理论和成功做法,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整体实施,唯此才能全面推进师德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精神导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道德形象、道德意识和道德素质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制度约束下的教师自觉践行师德育人,是高校育人师德走向良性循环的根本。否则,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因师德观念错位和教师道德素质低下或扭曲而使其失去意义。

应当看到,当前教师敬业精神不足、身教“失范”、育人意识淡薄、对学生缺少责任心以及商业化行为,是造成目前师德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根本性原因。我们所必须进行的基础性的、全面的师德建设工作,首先,要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教育。牢固树立教书同时重育人的观念,关注育人,关爱学生,教育引导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要始终持有责任感和道德正直与真诚,自觉地把言教与身教整合为一体。其次,要充分发挥好各级党校、教育行政学院、高校和各种教师培训学校或中心的重要作用;要对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培训,使其系统地学习职业伦理道德知识,并通过定期培训、持证上岗等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的自律水准,以应对办学发展中出现的新挑战。最后,健全教育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师德“失范”的行政与道德成本。这是维护师德育人的最后一道屏障。教育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度可以使教育管理者和教师认识到,师德失范是对社会和学校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威脅和损害,责任人要受到追究惩处。诚然,行政手段并非师德建设治理的根本法宝,但追究惩罚及时、力度到位则是事先防范到位的前提条件。

应当看到,重育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行为;重师德育人的观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教学活动始终体现为一种具有伦理关怀的活动,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是重要的身教影响和教育手段,这种影响在感化学生道德灵魂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特别是在强调高校教育质量的今天,师德问题意味着一个学校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象。为应对高校目前普遍遭遇的师德状况问题的严峻挑战,关键要加强优先育人的观念,尤其是加强师德观念。本文通过对以育人为中心的师德建设的论述,其目的是为高校德育教学秩序确定一个道德基础秩序,从根本上满足办学发展内部的急迫性,只有在此基础上,师德缺失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为高校德育教学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文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王露璐.高校教师师德问题研究综述[J].道德与文明,2006(1).

[3]王开新.关于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的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

篇5:教书育人师德征文

首先,传统的育人方式是以班级集体授课制为主,以灌输为主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们抵触厌烦,远远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一些新的顺应时代的招数,本是理所应当的,只有不断更新方法,才能不断激活学习的动力。其次,微信发红包的新招效果明显。大焦老师的课没有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很好。暂且不论其效果的持久性,但就这点,已经证明新招的可行性。其三,如果能把“发红包”这种新事物与传统的教书育人方法有机整合起来,还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和教育理念。如在互联网时代,用好移动技术,对学生进行时时处处地引导与教育,定能激发出无数的能量。因此,焦老师的新招肯定能在教育界激发波波涟漪。

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的确,现代学生本就生长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一味用钱去引导学习,极有可能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但是,教育不能因存在某种风险而畏首畏尾或举步不前。只要是“在课后”,“用小钱”,方式恰当,不变本加厉,在红包激励的同时仍以精神感化、正面教育为主线,发红包这样的新举动一定能在教育中起到重要的激活辅助作用。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发红包能让学生更亲近其师,“信其道”就不言而喻了。又云:教学相长。学生的学习热情因红包而唤起,那么,学生的热情必然会影响老师的激情,终将达到“相长”的目的。教师的魅力关键在于学术与人格。一个教师若能紧紧依靠自身的学术与人格魅力,辅以新巧的方法,定能让各种因素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促进教书育人功能的巨大提高。

篇6:潜心教书育人师德征文

师德,是安贫乐教,矢志求真。一只粉笔,是一生的伴侣;三尺讲台,是人生的舞台。师德,是博采众长,严谨治学。“善师者必善学。”“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不能解,则非师也。”

师德,是星辰。远望像一盏灯,近看似一团火。它能照亮心宇,点燃希望。师德,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是一枚果。品洁不染尘,心纯自芳菲。

师德,是大力神。它为思想倾注灵魂,它为雏鹰拔开云雾,它能托起一颗又一颗明天的太阳。师德,是二月风。它用真善美启迪心灵,用花朵的开放,自豪地唱响自己的名字,用叶子的茂盛,骄傲地传扬自己的宣言!它能让一叶叶扁舟,乘风远航。

师德,是孔圣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伟大修养;师德,是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仰;师德,是徐特立“忠贞为教,严谨治学“的高尚品格。

师德,不是长篇大论的大道理,它是教师生涯中的一点一滴,折射出每个教师人性的光辉。师德,不是虚无缥缈的高远追求,它是教师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命价值,它托起的千秋风范似一记路标,一杆旗,动人以魅力,招人以真纯。

师德,是泱泱云水的博大胸怀。它视教书为事业,当事业如生命。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即使银丝爬上了双鬓,也一如既往地热血沸腾,一往情深地风雨兼程,默默地拉着教育铧犁,坚定顽强地向前、向前。

上一篇:西京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简介下一篇:小树的四季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