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间产品贸易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章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既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制造业整体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也考察了中间产品贸易对基于要素密集度特征的分部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来说,中间产品贸易会拉大我国制造业整体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中间产品贸易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中间产品贸易论文 篇1:

跨国公司FDI与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

陈晓红(1963-),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校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运营:

胡小娟(1963-),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与贸易。

摘要: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跨国公司FDI与我国中间产品贸易的关系,发现跨国公司的FDI与中间产品进口之间存在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结果显示跨国公司FDI每增加1%可带动中间产品进口增长2.3602%。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跨国公司FDI与我国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关系的机理,然后根据模型得出结论。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中间产品贸易:跨国公司

一、引言

中间产品贸易是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大量的国际贸易由中间产品、原材料构成,这些货物在到达最终消费之前需要当地的进一步加工,更进一步说,几乎没有什么国际货物是没有在当地经过任何加工的純原料或初级要素。如果生产被视为在一定范围内的有序活动,即从初级原料的生产到消费者要求的最终产品的活动,发生在这个过程的国际贸易就是中间产品贸易”。根据联合国Broad economic catalogue(BEC)分类法,按照产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原则把商品分为三大类,即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作者从UN Commodity TradeStatistic Database获得我国进出口商品中间产品数据,并计算出从1995年到2005年十年间我国中间产品进口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在50%-70%之间,出口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约30%-40%。可见中间产品的进出口已成为我国进出口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产品贸易是贸易与投资问题的综合反映,是投资贸易一体化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

前人文献中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中间产品贸易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直接投资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一般有三种情形:一是替代性,具有代表性的如蒙代尔的投资贸易替代理论;二是互补性,具有代表性的如小岛清、Markusen&svensson的贸易投资互补理论;三是不确定性,如Neary的贸易和投资关系的不确定性。李普西和韦斯依据美国20世纪70年代统计数据研究发现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子公司所生产产品年产量的增长与美国同年向这些国家出口的同一商品出口总量呈正相关,且这种现象存在于美国近80%的产业部门;胡弗鲍尔等人着重研究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将美国1980、1985和1990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与出口总量做实证研究,发现美国的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呈稳定的正相关;Jun&Singh研究了1969至1993年间世界上11个最大引资国的出口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其中有四个国家显示出口是国际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只有一个国家显示国际直接投资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其余6国显示出口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还有学者从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和交易成本的角度阐述有关国际直接投资与中间产品贸易问题,如lemoine&unal-esenci认为在垂直型跨国公司中产品沿着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转换比较优势,在这个转移点就产生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Krugman从垂直型贸易与投资角度分析了跨国公司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间流动造成的贸易与投资互补作用和影响,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都无法完全消除国际间资源禀赋的差异,只有两种的结合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程惠芳等认为跨国公司正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中间产品的外部交易市场纳入到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体系之中。鉴于中间产品贸易发展的时间不长,中间产品贸易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的困难,因此有关外商直接投资与中间产品贸易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目前还在探索中。

二、数据来源与模型检验

(一)数据的选取和采用的方法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取源于UN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Database。由于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和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为便于统一计算,本文采用1995年以后的数据,同时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得到同期我国利用外资的数据。

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回归模型研究我国中间产品贸易与利用外资的关系。在研究中为消除数据序列的趋势和模型的异方差性,在实际计算中变量序列都采用序列的对数形式,分别用lck、lik、1wz表示中间产品出口总额、中间产品进口总额和利用外资总额的对数。在检验结果中d、d2分别表示对序列作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检验方程形式(c,t,k)根据序列的图形确定;(c,t,k)中c为0表示不含常数项,t为0表示不含趋势项,k的取值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计算中运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对lck(中间产品出口额)、1ik(中间产品进口额)、1wz(利用外资额)进行相关的检验。

(二)单位根检验作协整检验前先必须作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法检验。设[ytl]为要检验的序列,检验方程为:

式中α为常数项,t为时间趋势项,p为滞后阶数。该检验的零假设H0:ψ=0,备择假设H1:ψ<0。如果接受假设H0拒绝H1,则说明序列[yt]存在单位根,即它是非平稳序列;否则序列[yt]不存在单位根,即它是平稳序列。根据该方法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下,lek、ljk、1wz以及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它们的二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lck、lik、1wz都是二阶单整的序列I(2)。

(三)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EG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若序列X1和yt都是d阶单整的,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回归,即有

为协整向量,(2)式为协整回归方程。变量协整的经济意义在于:两个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长期波动规律,但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根据EG法,分别求ljk、lck对1wz的回归,得模型残差序列,分别记为r=ik、rck。由EG法可知,下面只需判断残差序列rjk、rck的平稳性,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在10%的显著水平下,rjk、rck是平稳序列。所以lik与1wz、lck与1wz具有协整关系。根据协整关系的经济意义,ljk(中间产品进口额)与

1wz(利用外资额)、lek(中间产品出口额)与1wz(利用外资额)具有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根据Granger提出

其中,RSS1表示方程(4)的回归残差平方和,RSS0表示方程(4)在约束零假设成立时的回归残差平方和,n为样本容量。检验统计量F服从标准的F分布,若检验统计量F的值大于标准F分布的临界值,则拒绝零假设,说明x的变化是v变化的原因;否则接受零假设说明x的变化不是y变化的原因。据此检验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见表3。

观察表3可知,在10%的显著水平下我们可以拒绝假设“LWZ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JK”(利用外資变化不是中间产品进口变化的原因);但不能拒绝假设“LJK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WZ”(中间产品进口变化不是利用外资变化的原因)、“LWZdoes not Granger Cause LCK”(利用外资变化不是中间产品出口变化的原因)、“LCK does not GrangerCause LWS”(中间产品出口变化不是利用外资变化的原因)。总结归纳即是利用外资与中间产品进口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利用外资的增加或减少必然引起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加或减少;而中间产品进口的增加或减少却未必会引起利用外资量的增加或减少;利用外资与中间产品出口变化之间没有任何显著的单向因果关系。

(五)中间产品进口与利用外资的回归分析通过前面的分析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由于本文仅考虑利用外资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我们试图建立如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ljk=α+βlwz+u

u为随机误差项,α、β为待估的回归系数。根据前面的数据,运用Eviews软件作回归分析得模型如下:

模型的回归系数达R2=0.81,表明模型在总体上拟合较好。在1%的显著水平下,查表得t统计量的临界值为3.169,F统计量的临界值为10.04。与以上回归结果比较可知回归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1wz对ljk的影响显著。F统计量大于临界值表明方程的显著性检验通过。

由于已对数据作对数处理,经检验模型已不存在异方差性。而模型残差的图形零乱没规律,由图示法可认为模型无自相关。

模型中1wz的系数为ik(中间产品进口)对wz(利用外资)的弹性,它的经济学含义是:利用外资每增加1%可带动中间产品进口增长2.3602%,符合经济意义。

综上所述,模型通过所有检验,说明该模型能较好反映近十年来中间产品进口与利用外资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跨IN公司FDI与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关系的机理

(一)中间产品贸易主要发生在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生产过程中在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的生产过程中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延伸为多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每个国家只在某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其结果改变产品最终生产者在市场中进行垂直控制的传统生产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围绕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按照标准在全球范围从事生产,形成标准控制下跨国生产零部件、模块生产与最终组合的新的生产方式。分工的细化使生产专业化迅速发展,亦即一个最终产品可以由一个企业变成许多个企业来进行,同一个企业中也可以分成许多部门,每个部门只生产产品的一个零件或部件。分工的细化不仅使每个生产环节都独立出来并且都有获得利润的可能,而且还使中间产品成为了商品。作者通过BEE分类法计算发现,1995年和2005年即使相隔近十年,我国中间产品的进口占当年进口额的比重都在55%1以上。如果中间产品进口按当年进口额的50%计算意味着这一部分进口并没有直接进入到我国消费领域而是生产领域,按照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解释这部分进口相对我国而言是一种比较优质要素的投入。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生产贸易模式使我国许多企业从简单的组装装配、零部件制造等一些简单的为跨国公司配套生产向系统化、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进口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大量的中间产品。

(二)中间产品贸易是跨国公司取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之一 中间产品对出口国来说是一种产品出口,对进口国来说则是一种生产要素或生产要素的集合体的进口。因为中间产品经过交易后并不直接进入消费领域而是生产部门继续生产。跨国公司通过实施垂直一体化战略,避开外部市场的非效率及高成本等弊端,把公司间的市场协调变为公司的内部控制,自己生产所需的中间产品。作者通过BEE分类法计算发现,从1995年到2005年我国中间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50%-70%,同期我国加工贸易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0%-50%。所谓加工贸易从本质上讲是指一国进口中间投入品,加工组装后再出口的生产与贸易活动。2004年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贸易的55.28%,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外资企业占81.27%以上,然而,在我国加工贸易中中间产品的本地采购率低,意味着我国每年需要从境外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可见我国中间产品的进口绝大部分用于加工贸易。外商之所以要进口如此大量的中间产品,表明这种产品在国内无法供给或供给成本过高。当跨国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相对独立经济实体之间由于内部分工形成相互依赖的专业化生产关系时,进口的中间产品就将比国内采购更具有质量、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

(三)中间产品贸易是跨国公司整合它国资源的具体体现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对世界开放国家和地区进行资源整合,根源在于各国各地区存在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同一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工序要素投入品比例不一样,而不同国家要素相对价格不同,这就有可能把不同工序拆分到不同国家进行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同时不同的工序其最佳规模也有差异,比如汽车生产中几百道工序之间的最佳规模就不一样,发动机生产的最佳规模是组装环节最佳规模的两倍多,因此在生产中就不能按照某一环节的最佳规模来确定其它各个环节的最佳规模。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把工序分散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还提高了效率,在中间产品贸易中零部件贸易必然就会更多地取代半成品贸易。根据BEC计算发现,1995年我国中间产品的进出口均以半成品为主,到了2004年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均以零部件为主,见表4。可见跨国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整合资源的过程更加复杂,跨国公司内部专业化分工更趋于细化。

(四)中间产品贸易是跨国公司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基于对企业全球化经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把握,在生产过程中实施“哑铃型”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方面,加大对产业上游研发部门的科

研投入,不断向市场提供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实现其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将业务重点转向产业下游的市场营销和服务部门。因为与整个生产过程相比,下游的销售和服务环节一般投资规模小、收益高,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有的产品如通讯、电子机械等产品在技术和性能方面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并且可以相互替代和互补,于是跨国公司更主要从下游部门来吸收从其主导产品市场流出的大量利润。中间产品贸易就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起着联结技术开发和市场服务的作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市场加上巨大的消费市场对外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于是产生了与“哑铃型”生产经营方式相对应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型”的制造业产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我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的制造业大多处于“橄欖球型”的中间部分。如2004年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出口商品结构中进口以中间产品零部件为主,占进口额的80.56%,出口则以最终产品为主,占出口额的67%,是较为典型的“橄榄球型”结构。

四、结论

(一)跨国公司FDI与中间产品的进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表明我国已融入国际生产分工的体系之中中间产品贸易是在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直接投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及生产国际化的产物。中间产品应看成一种广义上的产品贸易,实质却是一种集合的生产要素的贸易。进口的中间产品直接进入生产领域,可以直观地反映其对GDP增长的贡献,这种生产和贸易方式无论现在和将来都将对我国贸易结构、进出口贸易能力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

(二)跨国公司FDI与中间产品出口没有任何单向因果关系表明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还是以最终产品市场为主。这种出口方式与贸易有关而与投资关系不大;同时也说明与跨国公司FDI有关的国际生产大多结束于我国我国既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国家,也是外商直接投资后最终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以及最终产品出口的主要国家。中间产品贸易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的融合,当跨国公司通过对外投资活动使它在国际市场实现其价值的途径远比传统国际贸易的途径复杂得多,所获得的利益至少是双重利益即贸易利益和投资利益,这也是要保持我国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值得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胡小娟电子邮箱:hdhxj@163.com)

(责任编校 大 山)

作者:陈晓红 胡小娟

我国中间产品贸易论文 篇2:

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

摘要:文章采用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既分析了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制造业整体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也考察了中间产品贸易对基于要素密集度特征的分部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总体来说,中间产品贸易会拉大我国制造业整体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分部门来看,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正向影响要大于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中间产品贸易;工资差距;制造业

一、 引言

在国际贸易快速增长背景下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工资差距的观点:第一种认为技术进步是导致工资差距的原因(Lawrence & Slaughter,1993),第二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导致工资差距的原因(Bernard,1995)。过去几十年很多从事工资差距的研究都是沿着这两条主线展开,但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工资差距时遇到了两个困难:一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发达国家工资差距的推断与现实基本相符,但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现实不符。二是一些经验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不大。之所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解释工资差距时会有上述两个困难,主要是把影响工资差距的贸易类型归结为最终产品贸易。

为解决以上两个困难,越来越多国外经济学家开始通过中间产品贸易角度来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

二、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1. 计量模型。我们假设企业的生产成本为Ci(wHi,wLi,Ki,Yi,Z),其中i为行业,wHi为行业i的高技能劳动力工资,wLi为行业i的低技能劳动力工资,Ki为资本存量,Yi为产出,Zi为影响生产成本的结构变量。

类似Berman等(1994),我们把成本函数写成超对数成本函数形式:

lnCi=?茁i+?琢1lnwHi+?琢2lnwLi+?酌1(lnwHi)2+?酌2(lnwLi)2+?酌3lnwHiln-wLi+?准0lnYi+?准1lnwHi+?准2lnYilnwLi+?啄0lnKi+?啄1lnKilnwHi+?啄2lnKilnwLi+?浊lnYilnKi+■?滋rzir+■?姿1rZirlnwHi+■?姿2rZirlnwLi(1)

企业为了使生产成本最小化,就要决定生产中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的使用比例,方程(1)两边同时对 lnwH求导得:

■=?琢1+2?酌1lnwHi+?酌3lnwLi+?准lnYi+?啄1lnKi+■?姿1rZir(2)

又因为■=■·■根据shepherd引理可知■为行业i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是高技能劳动力工资总额在劳动力总成本中的份额SHi,SHi越大表明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越大。

整理(2)式得:SHi=?琢1+2?酌1lnwHi+?酌3lnwLi+?准1lnYi+?啄1lnKi+■?姿1rZir(3)

Berman等(1994)研究表明高技能劳动力工资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在不同的行业间差异很小,用面板数据对(3)式进行估计时可以把lnwHi和lnwLi看做常数,因此(3)式可以写为:

SHi=?茁0+?准1lnYi+?啄1lnKi+■?姿1rZir(4)

再对(4)式一阶差分得:?驻SHi=?茁0+?准1?驻lnYi+?啄1?驻lnKi+■?姿1r?驻Zir(5)

除了影响成本的资本K、产出Y以外,我们把另一个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结构变量分解为技术进步变量TECH和中间产品贸易变量。为了更细致考察中间产品贸易变量对工资差距的影响,将中间产品贸易变量分解为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变量im-trade和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变量ex-trade,得到本文最终的计量模型:

?驻SHit=?茁0+?准1?驻lnYit+?啄1?驻lnKit+?姿11?驻ln(tech)it+?姿12?驻ln(im-trade)it+?着it(6)

?驻SHit=?茁0+?准1?驻lnYit+?啄1?驻lnKit+?姿11?驻ln(tech)it+?姿13?驻ln(ex-trade)it+?着it(7)

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本文建立计量模型并选取了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2003年~2011年的数据进行估计和分析,模型中涉及的变量和数据说明如下:

SHit为制造业细分行业i在t期高技能劳动力工资占工资总额比重。制造业细分行业工资总额数据可以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应各期获得。因为没有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高技能劳动力工资数据,用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人均劳务费代表,即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与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之比,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期。

Yit为制造业细分行业i在t期的实际产出,用年名义产出通过生产者价格指数平减得到。年名义产出用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来代表,单位为亿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各期。

Kit是制造业细分行业i在t期的资本存量,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数据来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相应各期。

techit是技术进步变量,用R&D费用占资本存量比率指标表示。R&D费用由制造业细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和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加总得到。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外部支出数据来源《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各期。

im-trade是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变量,用细分行业中间产品进口额与行业总产值的比例指标表示。ex-trade为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变量,用细分行业中间产品出口额占行业总产值比重指标来表示。本文对制造业的分类标准采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为得到制造业中各细分行业中间产品贸易数据,笔者先将制造业各细分行业中间产品归结到按BEC(按大类经济类别分类)分类标准中的中间产品门类,再根据BEC-HS转化标准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中找出按HS分类标准中属于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中间产品贸易数据。由于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中得到的数据货币单位是美元,再按当年汇率将货币单位换算为人民币。

三、 模型估计与实证分析

1. 总体样本估计结果。在前面理论分析、模型设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影响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因素进行计量检验及实证分析,重点考察中间产品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我们先使用面板数据混合OLS法、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之后用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以检验结论的稳健性。

(1)总体样本基本回归结果。表1中面板数据F统计量表明接受不存在个体固定效应的原假设,Breusch Pagan LM检验结果说明应该拒绝混合OLS建立随机效应模型,而Hausman检验则说明随机效应模型比固定效应模型更加合适。综合几个检验可知在面板普通最小二乘的估计结果中,随机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最为合适,应该使用随机效应估计结果作为分析的基础。

下面以随机效应模型为基础进行计量结果分析:2个模型结果均显示产出Y、资本存量K及技术进步tech对工资差距有正向且显著的影响作用,说明随着产出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技术进步会使得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密集度提高,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技术的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加剧收入分配差距。现实的情况也是我国GDP总量不断扩大,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使我国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我国的贫富差距却在拉大。

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变量im-trade估计系数为0.097且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随着中间产品进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会提高,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会拉大。我国中间产品的进口主要是以进一步加工用的食品、润滑油、燃料、零部件、以及工业半成品为主,这些中间产品共同特点是都为低技能劳动密集型的。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中间产品的进口会替代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对国内低技能劳动力有一个"替代效应",减少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最终表现为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拉大。Morrison和Siegel(2001)的研究也证实了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与中间产品的进口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本文结果是一致的。

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变量ex-trade估计系数为0.159且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表明中间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也会提高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拉大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根据前面理论分析可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承接的发达国家外包的中间产品,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对我国来说是高技能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承接了大量发达国家转移的以出口为目的的中间产品生产任务,增加了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拉大了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差距。Feenstra和Hanson(1996,1997)、Hanson和Harrison(1999)的研究也表明承接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包的中间产品生产会拉大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

(2)总体样本系统GMM回归结果。采用进行两步的系统GMM方法的估计结果如表1第4列和第8列所示。Wald检验P值均为0,于是拒绝各解释变量都为0的原假设,认为模型系数具有总显著性。Arellano-Bond AR(2)检验表明接受扰动项的差分不存在二阶自相关的原假设,可以使用系统GMM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Sargan检验说明接受所有工具变量都是有效的原假设。

系统GMM方法估计的解释变量系数符号与基本回归结果一致,技术进步变量tech的系数有所减小,其余变量系数有所增大,所有估计系数都是显著的,说明所有解释变量对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都有显著影响。因为解释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都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的估计结果总体上是稳健的。

2. 根据要素密集度特征分类的子样本估计结果。

(1)子样本基本回归结果。

①两个子样本中产出Y、资本存量K及技术进步tech会拉大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的估计系数要大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就技术进步变量来说,随着国内研发经费投入的增加,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技术进步较快,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更多,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提高也更多。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由于自身技术水平已经较高,同样的研发经费投入带来的技术进步要小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所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技术进步变量对工资差距影响要更大。

②随着中间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会(下转第114页)拉大两个子样本内部的工资差距,但是中间产品贸易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的影响要大一些。这是因为随着中间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进口的中间产品会替代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而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技能劳动力密集度要小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因此用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的进口中间产品对国内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要大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最终导致中间产品进口贸易对工资差距的影响表现为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要大一些。

③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对两个子样本内部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中间产品出口贸易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的拉大作用要大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我国制造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承接的发达国家外包的以出口为目的的中间产品相对我国相关产品来说技能密集度要高的多,这会增加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提高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进而使得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较大。

(2)子样本系统GMM估计结果。采用进行两步的系统GMM方法对两个子样本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第2、4、6、8列所示,联合显著性Wald检验拒绝各解释变量系数都为零的原假设,认为模型整体是非常显著的。经过Arellano-Bond AR(2)检验接受扰动项的差分不存在二阶自相关的原假设,可以使用系统GMM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Sargan检验可知接受所有工具变量都是有效的原假设。从系统GMM估计结果来看,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系数估计符号与子样本基本回归结果一致,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会提高两个子样本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但是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工资差距影响要大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除此以外,两个子样本中用系统GMM估计的产出、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变量的系数符号也与基本回归结果相应系数一致。因为解释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子样本的回归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四、 结论

本文利用2003年~2011年我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整体和按要素密集度特征分类的子样本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影响因素,通过前面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就总体样本来看,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会提高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从而拉大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根据要素密集度特征分组回归发现,中间产品进、出口贸易虽然都会提高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高技能劳动力份额,但对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高技能劳动力工资份额正向影响要大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即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要大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

随着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我国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而中间产品贸易又会拉大制造业的工资差距,工资差距扩大将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本文有以下政策建议:首先,我们应加大对低技能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低技能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尽可能将低技能劳动力转变为高技能劳动力,从而促进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的技能结构升级。只有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力在我国不再是稀缺的生产要素,这样才能根本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其次,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使制造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部门转变,这样既降低了中间产品贸易拉大工资差距的作用,又优化了制造业产业结构,增强了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Anderton, B.and Brenton, P.Outsourcing and low skilled workers in the UK.Bulletin of Economic Research,1999,(51).

2. 包群,邵敏.外商投资与东道国工资差异:基于我国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8,(5).

3. 喻美辞.中间产品贸易、技术溢出与发展中国家的工资差距:一个理论框架.国际贸易问题,2012,(8).

4. 刘瑶.我国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制造业面板数据的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12,(11).

作者简介:陈建国,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罗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2-20。

作者:罗军 陈建国

我国中间产品贸易论文 篇3:

入世后我国进口商品贸易特征与战略调整

[摘要]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商品进口贸易迅速增长,成为全球贸易中的进口大国。当前,我国进口商品的主要特征是:进口以短缺能源、原材料以及关键设备、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进口市场较为集中、进口与出口不对称,一般贸易进口和外资企业进口占主导。因此,应该通过转变轻视进口观念,进口技术产品与自主创新结合,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完善进口税收,建立进口服务体系等措施,积极扩大进口。

[关键词] 进口贸易;进口商品结构;进口战略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WTO框架下国外新贸易壁垒对辽宁进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08Z057)。

一、进口的重要战略意义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要素供给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等,而这些因素都与进口有密切关系。进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进口可以克服要素瓶颈,弥补比较劣势,保证国内正常供给,使本国或本地区优势产业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第二,进口贸易具有重要知识“技术外溢”和“干中学”效应,能够促进进口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三,进口贸易给进口国带来竞争的压力,促使国内企业加速技术进步和管理制度创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进口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是一种外部输入性的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要建立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制度结构等现代经济结构,但是这些现代经济结构不是“内生”的,必须从外部输入,然后以此为基础,再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1]。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深受重商主义的影响,加之我国外汇相对短缺,我国实行“奖出限入”的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形成了重出口、轻进口的贸易观念。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这种贸易观念和战略已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首先,过分强调出口,忽视进口,必然会导致中国出口增速过快和巨额贸易顺差,从而引发频繁的贸易摩擦。自1995年以来,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共有536起,占世界总数的28%,已经连续12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①。其次,为了追求出口,国内企业恶意竞争,低价出口,造成出口价格的不断下滑和贸易条件持续恶化,形成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2001 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进口关税下降和开放程度的提高,进口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我国商品进口贸易的变化,是否需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调整外贸战略,成为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状况

1.商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进口大国地位凸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2007 年,中国商品进口贸易额为从108.9亿美元增长到9,558.2 亿美元,年均增长16.1%,进口规模扩大了87倍。2001年加入WTO 后,随着我国关税水平的逐年降低和进口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商品进口贸易的发展已经连续六年保持了以年均增长率21.6%的速度迅猛发展。1980年,中国商品进口在世界商品进口总额中的比重为0.98%,在世界商品进口国中排名第21位;2007年,该比重上升为6.7%,仅次于美国(14.2%)和德国(7.5%)②,跃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中的进口大国。伴随着商品进口量的扩大,中国的进口依存度也在显著上升,1978年~2007年的29年间进口依存度从5.2%,逐步上升到29.5%,增长了将近5倍,特别是2004年和2006年分别达到33.9%和30.3%。进口规模和进口依存度的大幅提高,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深深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之中,进口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2.进口商品结构和种类

从进口商品结构上来看,我国进口商品的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初级产品在进口中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18.8%上升到2007年的25.4%,工业制成品在进口中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81.22%下降到2007年的74.58%。这是由于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国内经济发展较快,能源和原材料进口需求强劲,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初级产品的进口速度远远高于工业制成品的速度。如2004年初级产品的进口增速高达62.4%,2005年(26%)、2006年(26.7%)和2007年(29.7%)的增速虽大幅度下降,但仍高于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增长速度15.4%(2005)、18%(2006)和18%(2007)。在初级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油、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占了绝大部分,并保持继续升高的趋势,其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16.26%攀升到2007年的23.32%(见表1),其中原油、钢材、初级形状的塑料、成品油、铁矿砂及其精矿等能源及原材料产品占有重要位置,且最近几年同比上升幅度较大(见表2)。而在工业制成品进口中,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进口额持续增加,分别从2001年的1,205.2亿美元、641.2亿美元和49.8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4,989.8、 2,869.9和224亿美元(见表2)。这些特点表明我国进口结构侧重于短缺能源以及原材料和关键设备等。

3.进口贸易地区分布

我国进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地集中在亚洲,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其中,2007年我国四大进口来源国和地区分别是日本(1,339.5亿美元)、东盟(1,083.7亿美元)、韩国(1,037.6亿美元)和我国台湾(1,010.2亿美元),这些进口来源国(地区)所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维持在50%左右,而美国和欧盟对华的出口额分别为693.8亿美元和1,109.6亿美元,总计占我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则不到20%。我国进口贸易在地区分布上还存在一个明显的特点,即进口和出口流向存在巨大的反差,进口与出口是高度不对称的,而且这种不对称性还有增强的趋势。我国进口商品主要来自亚洲地区,而出口商品主要流向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以2007年为例,我国对美国和欧盟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为7.3%和11.6%,而中国对美和欧盟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18.9%和20.13%。相比之下,我国对日本、东盟、韩国、和台湾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14%、11.3%、10.9%和10.6%,中国对上述国家(地区)的出口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为8.3%、7.7%、4.6%和1.9%③。进口市场和出口市场的不对称,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增加了我国与他们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机率。

4. 进口的贸易方式

从贸易方式来看,2001年~2007年间,一般贸易的进口额从1,134.6亿美元增加到4,286.5 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额从939.7亿美元增长到 3,683.9亿美元,一般贸易的进口额不仅始终高于加工贸易进口额,而且一般贸易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比重也高于加工贸易的进口比重。这说明用于满足国内需求的一般贸易进口在我国进口中已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我国国内需求提升的结果,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作为最终需求的个人消费升级,促进了一般贸易进口的增长[2]。我国的进口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高度依赖于出口。由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通过资本品及中间产品的进口,与我国较为低廉的劳动力相结合,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业,因此,进口对扩大我国出口具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5.进口主体不均衡,外资企业进口仍占主导

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我国主要的两大进口主体,其他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在进口份额中所占比率较低。国有企业进口比重则呈现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42.6%下降到以2007年的28.2%,集体和私营企业进口比重低,但增长较快,其所占份额由2001年的3.3%上升到2007年的12.9%。与此相关,外资企业的进口比例也从2001年的51.8%升至2007年的58.5%②,主导着我国进口贸易的格局。外资企业的进口份额远远高于国有企业,这与外资企业从事加工贸易,需要大量进口投资设备和零部件等上游产品进行加工、组装有关。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其进口在我国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还会继续不断提高。

三、进口战略调整的方向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口关税逐渐下调,已由2000年16.4%的关税总水平,下降到2007年的9.8%,与此同时,中国在进口政策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取消多种产品的进口配额,调整了进口许可制度,取消指定经营,扩大贸易经营权等。关税水平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削减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环境的改善,贸易保护政策抑制的市场需求逐步释放,进口需求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非常充裕,2007年底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5,282.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自2005年7月人民币实行汇率改革以来,升值成为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基本趋势。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价由汇改前1美元折合人民币8.276,5元,攀升到2005年底的8.070,2元,2006年底的7.808,7元,2007年底的7.304,6元,2008年7月10日美元兑人民币更是升到了6.848,9元③。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且存在进一步升值预期,使得进口的金融环境变得更为有利,这些都为扩大进口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这些有利条件下,有必要对传统的贸易战略进行调整。

1.转变观念,正视进口的作用

转变重出口、轻进口的传统贸易观念,充分认识进口的作用。在当前,适当扩大进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扩大从贸易逆差来源国的进口,有助于减少顺差和缓解贸易摩擦,改善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关键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有助于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大型制造装备的成本压力,促进国内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扩大农产品进口,有助于缓解我国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约束,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能源、资源类产品进口,有助于缓解我国自然资源紧张的压力;扩大消费品的进口,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提高消费质量。

2.进口技术产品与自主创新结合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如果单纯依赖本国的自主创新体系、研发能力促进国内技术进步是不够的。通过进口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机器、设备等产品,享受到了技术溢出效应的利益,会间接地推动我国的技术进步。为此,我国应该进一步改革外贸体制, 扩大企业进口的权力和范围, 使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利用技术扩散和外溢促进技术进步,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水平,实现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同时,也要鼓励企业对高技术产品的进口替代,并对国内企业的吸收消化、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激励和支持[3]。

3.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适度降低重要战略物资的市场集中度

为了减少进口市场集中度高所带来的贸易风险,在未来发展中应拓展进口渠道,推动进口多元化,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应变能力,缓和贸易摩擦。在拓展市场的同时,还应加强与当地生产企业及商贸企业的合作,真正融入国际生产链,提高在国际分工的地位[4]。尽快制定和实施重要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供应的进口战略,建立这些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努力开辟稳定、顺畅、安全的多种进口渠道,保证正常稳定的外部供应。此外,加强在能源和资源性产品方面的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资源定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口协调,支持大宗产品进口企业增强国际市场定价话语权;培育建立实力较强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提高资源利用集中度。

4.完善进口税收政策

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进口关税结构,运用关税调节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及时合理增加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关键设备的进口以及重要资源型商品进口。二是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制定鼓励进口的指导目录,给予进口税收减免。清理各项限制进口政策,敦促美、欧等发达国家放宽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限制。三是继续实施对最不发达国家零关税待遇措施,扩大自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的商品进口;同时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进一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放市场,改善贸易环境。四是鼓励企业利用《曼谷协定》、《中国与巴基斯坦优惠贸易安排》、《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双边优惠贸易安排扩大进口。五是对高档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国内需求较大的商品,应通过降低关税和消费税等办法扩大进口[5]。六是对美、欧等顺差集中地区,除继续搞好政府采购外,可考虑对某些优势商品采取关税进一步减免措施。

5.建立和完善进口服务体系

首先,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提供公共信息服务、进口展会支持等为主要内容的进口促进体系,掌握进口贸易和市场情况,及时发布价格行情、国外市场动态等商品信息,使国内进口企业能及时把握进口商机。其次,完善进口管理体制,海关、质检部门在通关、质检等环节为进口企业提供更多便利,加强进口协调,限制不良进口,维护进口正常秩序,减少企业由于自身利益和信息缺乏造成的进口无序和效益损失。再有,建立进口安全监测预警机制。通过对重点、敏感商品进口的数量和价格等重要参数变化的监测,分析其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影响,并发布其对相关产业损害或威胁的预警报告,同时为保护产业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出应对预案。当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时,采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手段,以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最后,国家还应加大对进口企业的金融支持和信贷支持。

[注 释]

①杨益:全球贸易救济的现状、发展及我国面临的形势,《国际贸易》,2007年第9期。

②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春)。

③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 。

[参考文献]

[1]刘 力.摒弃“出口至上”:中国贸易战略的调整[J].财贸经济,2004,(9):41-45.

[2]华晓红.“十一五”期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热点问题[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19-21.

[3]裴长洪,盛 逖.中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及其调整战略[J].财经问题研究,2007,(4):32-38.

[4]成蓉.1950-2005年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的整体态势[J].国际经贸探索,2007,(1):19-23 .

[5]沈丹阳.综合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促进进口增长—“减顺差”必要的选择[J].国际贸易,2007,(4):4-8.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c Choice of Chinese Commodity Trade in Import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Li Hui1,2

(1.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4, China;2.Kingbridge Commercial School,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alian 116600, China)

Key words:import trade;import commodity structure;import strategy

(责任编辑:张积慧)

作者:李 辉

上一篇:法律素养大学生法律论文下一篇:质量测度经济增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