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论文

2022-04-21

摘要: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影响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经济体制的构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全面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通过对学科、教材、师生等问题的分析,通过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改革研究,探索出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到2011年,全国由专科升格为本科以及本科院校里独立出来的二级学院已超过本科学校的60%,这些“新本科”加上除了985、211院校外的其他教学型本科,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多数力量,担负起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重任。这类学校的定位大都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社会也把他们归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要求各专业,特别是经济类学科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培养适用市场需要的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学校实现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有效途径。

经济管理专业由于社会的需求量大,绝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都开设这类专业。作为经管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的西方经济学,在各个学校的课程名称虽然不同,有的叫经济学、有的称为经济学基础,还有的分开开设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其教学大纲和课程的核心内容大致相同。主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科特点、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普遍产生了学生感到用途不大、不愿意学习和成绩低的状况,教师在教学中也认为有一定的难度,是一门曲高和寡的课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老师的当务之急。

二、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本身难度大。西方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体系科学,结构严谨、内容繁杂。西方经济学从古老的微观经济学发展到宏观经济学,领域广泛、内容庞大、流派众多,涉及的学科门类也越来越多。西方经济学每章的概念大都在15个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都没有接触过,面对这么多的新名词、新定理,学生很容易迷茫。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涉及数学的图、表、解析式,公式的证明推导,又有很多的假设条件、特例,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研究。微观经济学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又是总量分析,有静态的分析,还有动态的分析,学生常常感到分析问题的时候没有规律可循。

2.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有偏差。不同的专业对西方经济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会计专业以后的专业课与成本、货币、通货膨胀等关系大,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对市场的知识要求高,人力资源管理对就业失业率等有要求。由于是基础课,很多学校的西方经济学甚至不分专业上合班大课堂,所有专业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都一样,都在大一或者大二上学期开课,不考虑与后续课程的衔接,不能因材施教,因需施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材只注重学科体系。目前应用型本科的西方经济学教材都非常注重自身的学科体系,大而全,过分强调学科理论和数学推导,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实际生活联系少,缺少实训、实验环节,案例少且陈旧,学生对基本的经济学理论难于理解,更缺乏专业针对性,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脱节,没有从学科体系向教学体系改变,不适应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

4.學生的原因。应用型本科相对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来说,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也有很大的差距,主动学习性差,缺乏探索精神。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对基础课不重视。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很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都是文理兼招的,文科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好,对于导数、边际的计算感到困难,从而对西方经济学失去兴趣。

5.教师的因素。应用型本科的西方经济学教师,大部分都是只讲授基础课,往往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了解,对专业课不熟悉,不了解西方经济学和后续课程的联系,教学方法单一,只是就事论事的讲授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生活和后续课程的联系少,使学生感到经济学没有使用价值。教师也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教书,缺乏社会生产生活中经济学的具体实践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没有亲身经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小。

三、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1.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要区分层次和需求。应用型本科的学生有二本和三本的,还有职高、技校、中专的“三校生”对口招生的,学生的层次差别大,各个专业对西方经济学的需求也不相同,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上要区分学生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二本的学生,可以选取系统性比较强的教材,而对于三本的学生,建议选择实用性、可读性、案例多,相对浅显通俗的教材。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师要结合专业的要求,积极参加西方经济学讲义和教材的编写。根据专业的不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专业的相关性尽可能大,开设的课程要符合专业的需要,管理类专业开设初级经济学,经济类专业可以开设中级或者高级经济学,使西方经济学真正成为“致用之学”。

2.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社会实践。西方经济学的老师要主动参与专业规划和建设,了解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对教学的专业所开设的主要专业课有所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的放矢,也能把基础课和专业课联系起来。老师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学现象有真实的体验,不但可以使教学例子生动,而且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对“停止营业点”的理解,教材上都是平均收益完全低于平均可变成本就是亏本模式,则停业。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在“停止营业点”,甚至在其下方,企业都在生产,不生产市场占有率就下降,退出的成本更高。要在亏损的生产过程中,改变管理、技术,开辟新的市场,以图东山再起。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纸上谈兵。

3.改变教学方法。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的形式。在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的传统模式下,针对给学生留一些实践动手的作业,比如结合需求供给的知识,让学生调查为什么“寒暑假的火车票一票难求?”并分组写出调查报告,在班级进行交流。

针对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遵循“必需、够用”原则,通过开设讨论课、讲座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弱化纯粹的经济学理论、数学推导等,更多地采取案例、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把经济学的思想、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用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操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兴趣和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对有关经济学家尤其是诺贝尔奖得主的生平、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等内容的讲解,针对上课时期的物价的涨跌、农产品的滞销、失业和就业、利率等问题,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指导学生探究和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吸收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科研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试行学生根据本人的特长和志愿制订西方经济学选课计划,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以点带面,逐步展开,要博采众家之长,要持之以恒,师生配合,不能停留在理论研究上,关键在应用、总结和改进。

参考文献:

[1]臧良运,肖艳红,王辉.高职经济学教材由学科向教学体系转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1.(04).

[2]朱广其.工学结合背景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3]李丹.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1.(04).

基金项目:本文是齐齐哈尔大学教研项目《应用型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19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臧良运(1966-),男,山东诸城人,管理学硕士,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高等职业教育。

作者:臧良运,吕洪燕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2:

基于建构主义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将影响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经济体制的构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本文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全面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西方经济学 适用性 教学应用

一、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适用性分析

(一)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使用的可行性。西方经济学是来源于现实的科学,是对现实经济问题抽象化的解释。它的大量经济理论与模型能够在完全或很大程度上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联系。西方经济学本身是问题导向性的,即经济问题在先,经济理论在后,而建构主义则侧重于问题导向,符合西方经济学发展的特质,这就为用建构主义模式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二)建构主义教学使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对复杂的经济理论推导兴趣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学科内容决定,另一方面与传统教学方式相关。与传统直接教学相比,学生更偏爱课堂灵活、能给予学生适当引导、多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而建构主义教学具有生动、灵活、学生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显著特征,自始至终学生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顺应了学生对教学方式选择的需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教学的有效性。

(三)建构主义教学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我国正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经济类人才,尤其是面向基层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结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西方经济学教学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解释经济现象及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建构主义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目前建构主义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念占主导。在教学中许多老师仍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理念,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学习能力、创造精神的培养受到限制,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利用已有的经验建构西方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知识,也无法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合理解决教学时间与教学任务的矛盾,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不仅解决问题,而且把理论融合到含有问题的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相关理论;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年轻教师是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出高校,入高校”就造成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经验不足,无法完全胜任全部教学工作。而且很多教学性的实践活动在课堂和实验室中无法完成,这就要求教学“接地气”,必须“走出去”,也就是与企业开展定期的多层面的交流。建构主义的这些要求提高了对教师理论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

(三)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限制。一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总是希望老师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从头到尾“灌”给他们,而他们只管“听”就行了,不愿独立思考,更不愿创新思考。时间一长,最初不良的条件反射就会变成一种恶性的惯性循环、思维定式,而培养学生能独立、创新思考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这就限制了建构主义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四)课时的限制。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现象中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在高校,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和宏观部分分别在两个学期讲授,每学期54个学时。这要求在具体教学设计中考虑教学目标的确定,避免传统教学目标分析过度抽象、过分细化、过分分散、过分单调的逻辑关系,而应该采用一种整体性的教学目标编写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三、基于建构主义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问题导入式教学。经济学来源于经济现实,反过来又可以解释经济现实,教师在讲课时不仅讲授基本理论,而且应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努力构建问题,组织学生研讨、激发学生观点、让学生的观点得以碰撞、智慧得以迸发,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让学生感觉经济理论不是那么抽象。在问题导入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首先教学设计要突出“专”的特点,不能搞“小而全”;其次导人的问题要切合实际;再次要充分发挥教师对整个教材体系的宏观驾驭能力和专题教学的运用能力。总之,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西方经济学学习共同体”,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宽松氛围,帮助学生完成认知建构。

(二)引入模拟实验教学。课堂模拟实验是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经济社会的某些经济活动,通过收集数据、归纳整理、观察趋势结合理论进行分析,最后总结规律。课堂实验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教学手段,是一种专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互动的简短的游戏。最经典的例子是供给需求模型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参与某个商品市场的买卖,了解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是如何通过供求作用自发形成的及背后有怎样的深刻原因。通过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训练学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的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信心。

(三)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实践教学。首先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要求,安排学生认识实践,如安排学生“走出去”,也就是到企业中了解一些产品价格水平、成本状况及销售状况,通过认识实习增加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依据课程大纲要求,学生分组开展相关内容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如结构性失业对经济的影响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探讨及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性的专题研究等。研究性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此外,在教学中还可采取“引进来”的方法,聘请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实践工作,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尽早接触实战,参与实践,为将来毕业走上社会尽快成为应用型人才打下基础。

(四)课堂之外进行拓展学习。现在学校为各类精品课开通了BlackBoard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这是学生课堂之外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极其便利的场所,可以充分利用。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在线教程、习题、案例及其他参考资料都在平台上可以找到,教师可以在上面为学生留作业、进行测试、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等。这个平台给学生无限时间和空间学习提供了可能性。这样课堂学习小组在课下通过BB平台仍然可以进行学习和研究、沟通和讨论,进一步促进团队学习及团队意识。

总之“基于建构主义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促进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实现对当前所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建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提高技能操作的熟练水平。这对于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实现经济学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王紫馨.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师生身份确认与角色转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3]王晓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探析[J].北方经贸,2011(11).

[4]陈柏华.从认知到情境认知:课程教学观的重要转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20).

[5]王瑞雪.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再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8).

2014年西安财经学院教学研究项目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4xcj21

作者:李建平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论文 篇3:

《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才培养中理论基础的构架。本文就如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提出了“理论精讲+材料分析+专题讨论”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并在此模式中对整体框架法、以图带章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进行整合,以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本科经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此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和人才培养中理论基础的构架。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理论知识传授得较多,经济学方法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较少等。因此,在经济学理论走向多学科交叉发展的形式下,探讨《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构建创新性教学体系显得更为重要。笔者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认为可以采取“理论精讲+材料分析+专题讨论”的课程教学模式来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具体做法是:将《西方经济学》一些重要理论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三位一体,相互配合,师生互动,充分发挥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三位一体的教学中注意整体框架法、以图带章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一、理论精讲——整体框架法、以图带章法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对每章的重要理论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先阐明本章节所要讲授的基本理论、主要观点以及这一理论所能解决的现实问题,充分展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思想魅力。再根据不同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教学,针对不同章节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在理论精讲部分可采取整体框架法和以图带章法。

1.整体框架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通过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科的具体内容,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笔者把各个章节的内容整理成有序的材料,采用整体框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即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分析——理论应用的演进顺序,包括一个总量(GDP),四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和IS-LM-BP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为此,需要找到一些指标来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些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图1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通过此整体框架的描述,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有一个总体轮廓,并且能够理清章与章之间的逻辑联系。

2.以图带章法

信息加工论认为陈述性知识的储存与学习材料的某些性质有关,组织有序的材料比组织零散的材料能够更容易进入长时记忆的层次网络。以《微观经济学》为例,笔者认为每一章均可以找到几个重点图形,其中包含着本章要传授的知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组。教师在讲述时可打破教材设计思路,以重点图形为中心,逐步展开,达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此即所谓的“以图带章法”。下面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例进行解释。

效用论分析的是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并从中推导出需求曲线。首先,将图形通过多媒体或黑板展示在同学面前,说明其中的两组线(U1、U2、U3、B、B1、B2)代表两个工具——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确定一个均衡点(E1、E2、E3),通过均衡点的变换来实现本章的学习目的。其次,解释无差异曲线工具,通过它再推导到效用论概述,接着展开预算线工具,然后分析预算线的变动及相关知识。第三,结合这两个工具,找到消费者的均衡点。然后考虑如果价格和收入发生变化,消费者的均衡将如何变化,从此进入到消费者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最后,通过两个工具和均衡点的变化,即可推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至此,本章的知识通过图形全部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图2价格-消费曲线二、材料分析——启发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就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的理论加以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

1.启发示教学

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注重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参与。课堂上,教师根据经济社会热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师生间形成良性互动。但提出的问题本身既要有一定深度,同时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既培养了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又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价格歧视”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讨论在国内很多公园中,针对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为什么收取不同的票价?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施行这种差别价格政策才能有效呢?可以启发学生运用三级价格歧视的概念与理论模型进行讨论。由于国内外游客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采用差别价格政策能使公园获得更多的利润。但这样种策略的实行是有条件的。首先这种产品必须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黄鹤楼公园全国仅此一家,即使收取高一点价格,外国人也不会放弃到此一游。第二,必须能把不同市场或市场的各个部分有效地分割开来。公园可根据国籍、肤色、语言的不同来区分中国人和外国人,对他们实行差别价格。第三,各个市场必须有不同的需求弹性,中国人和外国人的需求弹性不同。外国人的需求弹性比中国人小得多,因而定高一点价格的门票并不会影响他们游览黄鹤楼。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中还有哪些情况下实行了这种差别价格策略。为了调动学生对启发性问题进行回答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如凡是自愿回答启发性提问的同学,如果回答能自圆其说,期末平时成绩可以酌情加分。

2.案例教学法

例如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时,可以将我国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两种政策的实际操作过程向学生进行介绍。首先将此段时间的政策操作分为六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个阶段实行相应操作的经济背景,实行松紧搭配的原因,取得的效果,最后再对政策的混合使用进行评价。这样就结合了IS-LM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的原理,解释了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实践。第一阶段是1988.9-1990.9,此阶段实行的是“紧财政紧货币”的双紧政策。第二阶段(1990.9-1991.12),实行“紧财政松货币”的搭配。第三阶段(1992.1-1993.6),实行“松财政松货币”的双松政策;第四阶段(1993.7-1996年底),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第五阶段(1997-2002)实行适度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第六阶段(2004年—2007年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可以联系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经济的不景气,分析各国政府在应对危机时采取了哪些宏观调控的政策以及原

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又联系了实际经济问题,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知识点并联系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案例分析,该组同学自己制作课件,然后到讲台上为大家陈述,最后由老师就这个知识点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点评。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精彩陈述,学生必须对理论熟悉于心并灵活运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应尽量在学到相关知识时寻找现实生活中比较贴切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专题讨论+课后小论文形式

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就要结合社会现实并针对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的特点,紧扣所学的理论内容,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更深层次。

1.专题讨论。教师可以在某个理论系统讲授之后提出一个专题,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在其中可以适当进行启发式提问,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学习分配理论这一章时,其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所以上课时首先提出问题——公平与效率谁为先,让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理论和现实情况各抒己见。有的同学从政治学的角度,有的同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有的从富人、穷人的角度分析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阐述了到底以公平为主还是以效率为主。最后,教师结合大家的讨论结果,得出大多数同学认可的观点,即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分配,比平均分配更有经济效率。但是按市场原则分配也有不公平的地方,政府应该对社会收入进行适当的再分配,以兼顾公平。通过这样结合实际的分析,使学生们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感受到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2.组织专题辩论。这主要是选择一些综合性案例,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如“人民币应该升值吗”、“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扩张的货币政策”、“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问题”等专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辩论。在辩论完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就这些问题写出小论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可启发学生就身边的一些热点问题用学过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锻炼经济思维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去查阅大量资料,拓展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理论精讲+材料分析+专题讨论”三个步骤的教学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共同服务于提高教学实效性这一目的。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灵活运用,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体现。同时,还应注意不同专业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习主体的多层次性,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差异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及辩论技巧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天祥.《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13.

[2]李秀萍、刘佳伟、韩剑萍.《关于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思考》.《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5(6):56-57.

[3]严飞.《<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改革与实践探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2008(3):181-182.

[4]穆红莉.《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改思路探析》.《高教论坛》[J].2007(5):84-86.

[5]邹德新.《略论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沈阳师范大学学报》[J].2007(2):102-104,

注: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主型学习与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以地方院校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许敏兰(1977-),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经济学博士,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

作者:许敏兰

上一篇:经济发展与政策建议论文下一篇:课程教学计量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