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学习模式西方经济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具有知识成体系但内容繁多、概念抽象、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构建了“学习内容成体系、案例互动助吸收、习题配套促巩固、训练方法能自学、关联对比更爱国”教学思路与方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项目学习模式西方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项目学习模式西方经济学论文 篇1:

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移动学习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手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也加快了。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因其自身特有的优点,成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模式将成为今后学习的新趋势。在这种条件下,对基于智能手机辅助的移动学习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詳细探讨学习者如何有效地利用智能手机的特点来辅助《西方经济学》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关键词】智能手机 移动学习 西方经济学

一、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的难点

(一)普及不够到位,认识有待提高

尽管智能手机拥有率高、功能齐全,但开放教育的学生年纪偏大,只倾向使用操作简单的功能,对一些复杂的技巧性功能就忽略不见,没有合理、有效的真正利用起移动设备。有的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不接受或重视度不够,也有的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学习兴奋只是暂时的,据调查显示,很多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用在玩微信、玩游戏、刷微博等娱乐性项目,而真正用在移动学习上的很少。

(二)传输质量欠佳,影响学习效果

网络通讯技术有限,在某些地方,网络速度慢、成本高,传输质量差。不仅有时不容易连网,而且有时会在学习过程中掉线。因此,电大开放教育学生的移动学习大多数是无目的的学习,为了应付考试才在线浏览学习资源。再加上学习环境不佳,学习者往往进行移动学习时易受外界影响,导致听觉视觉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三)可供资源不多,难以发挥优势

智能手机资源是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基本保证,但许多学习资源没有经过仔细的教学设计,直接将互联网上的内容或课本知识移动到了智能手机上。学习资源的使用实际利用率不高,学习效率降低了。具有针对性或者专门为某学科设计的资源非常匮乏,再加上学习资料杂乱无章,学生不知道哪一个学习资料是自己所需要的,很容易遇难而退产生厌烦心理。因此,移动学习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缺乏实用性,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四)缺乏有效检测,无法实时指导电大开放教育

移动学习平台缺乏有效地互动和检测功能,教师应如何指导,何时指导,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或平台对学生进行实时沟通和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效果难以及时评估,学生的移动学习积极性将受到影响。

二、完善移动学习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开放教育理念的宣传,增强移动学习意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论是新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上还是教育理念和动力的发展上,教育内容、方法和模式都发生深刻变革。《西方经济学》单纯的理论教学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没有什么影响,而应以理论结合具体经济现象、经济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能够迅速找到正确和有用的学习资源。

(二)完善移动学习体系和资源的建设

教师在建设移动学习资源时,应该充分考虑智能手机终端设备的特点,建设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必须简单,更注重开发基于音频、微视频的内容。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发短信、图片、声音、动画等等,形成一个三维的记忆,能极大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比如《西方经济学》课程分微观和宏观部分,理论知识抽象难懂、数理分析较多,应把课程系统的知识细分成一系列小模块,配合各种文字、图片、动画,学生就可以“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轻松、有效、快乐的学习。

(三)完善智能手机学习系统的相关技术

智能手机的待机时间短,兼容性差,移动网络费用高等因素限制移动学习的进一步发展。运营商则应该和政府沟通,并引入更多优惠政策:如下调资费标准、取消安装费、绿色通道服务等来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服务,实现移动学习亲民化[1]。学校可以通过数据监测和分析工具来甄别哪些内容学生没有掌握,教师可以参看这些数据进行课程设计,为学习者量身定制学习任务和学习模块,从而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充分利用客观、自动化的线上评估系统

开发人员应该采取一些趣味小游戏,内容简短的智力题,用通关的方式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使用3D图像来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可以根据学习时间的长短,提问或发帖数量的多少,给予一定的奖励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工具、运用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学习者进行评价,来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智能手机将大量的学习者和教师联系在一起,评估和交流学习内容、整合知识、开发技能、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帮助,完善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方小平.浅谈“智能手机”未来发展前景[J].科技广场,2011(09)

作者:洪慧

项目学习模式西方经济学论文 篇2: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经济学”教学创新模式探索

[摘 要] “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具有知识成体系但内容繁多、概念抽象、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效果,围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构建了“学习内容成体系、案例互动助吸收、习题配套促巩固、训练方法能自学、关联对比更爱国”教学思路与方法。通过使用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思政入课堂、对知识系统讲解与关联对照、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角色代入”式案例分析等五个教学手段,帮学生实现了建构主义式学习,增进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增强了其爱国情怀。

[关键词] 课程思政;以生为本;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 2020年度防灾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项目“灾害保险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JY2020B13);2021年度防灾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项目“金融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研究与实践”(JY2021B42)

[作者简介] 郭丽楠(1987—),女,河北邢台人,管理学博士,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灾害保险与农业经济研究;孙 岩(198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经济学博士,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金融风险与金融法研究;邵长安(1978—),男,吉林桦甸人,管理学博士,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金融风险与系统科学研究。

一、背景与学情分析

“经济学”课程是所有经管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1],由于主要是从西方借鉴来的,有较为成熟的理论知识体系及饱满的内容与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运用一些数学方法来理解与计算,因此本课程在讲授中面临以下三个“痛点”:一是概念与知识点多且难,学生有畏难情绪;二是学生不理解课程的基础课特征与重要性,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三是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需要以具备系统思维、扎实理解为前提。此外,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也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前设课程能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但需要教师引导知识点的串通;二是学生对课程感兴趣,但未预料到课程知识复杂、抽象,想学好不容易;三是学生已经适应现代电子化教学方式,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学动机不强、没有自学习惯等特征。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2],“经济学”的课程知识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课程的理论体系。能力目标重在讓学生熟练掌握均衡分析、边际分析、弹性分析等方法,为其他专业类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增进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素质与价值观目标旨在让学生学会科学辩证看待西方经济学理论,理解纯粹的自由市场在任何国家都不存在,市场在经济中会失灵,需要政府微观宏观政策与制度的干预;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我国特色制度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可以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3]。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4],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受教育者的地位,使其从被动学习变成自我主导,并将受教育者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从旧的“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改为新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实质上是实现学生主体化,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2018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扎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当前的学生特点、课程特点及课程目标,本文基于以生为本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开展了“经济学”课程教学创新模式路径探索与实施方式总结。

二、教学创新模式的创建

本课程紧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针对以往授课痛点,分别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教学思路重构,围绕学生“预习、听讲、理解、巩固、应用与升华”五个学习行为,构建了35字教学思路,即“学习内容成体系、案例互动助吸收、习题配套促巩固、训练方法能自学、关联对比更爱国”,进而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教学、延伸教学、系统教学等方法,实现教学目标。具体见表1和表2。

三、教学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一)学习内容成体系——对知识体系、主要方法的系统讲解和关联对照

具体做法:(1)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每讲授新章节时,都重复带领学生翻看目录,让学生知晓这一章节位于体系的哪个部分,必要时板书知识体系。(2)核心方法讲透彻,举一反三水到渠成。课程多个章节涉及边际分析方法、边际量与平均量的关系等,本课程专门花时间把边际分析方法与高数知识的联系讲清楚,把变化了经济学含义但是没有变化数学本质的方法讲解透彻,如边际分析方法、边际量与平均量关系等。(3)前后知识关联对照学。在学到该方法的新应用时,注意与旧知识的关联对照学习(见表3)。

(二)案例互动助吸收——以丰富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要做法包括:(1)“角色代入”式案例提升学生兴趣。用让学生有参与感的情景假设案例,分别让学生在给定的假设下做出行为,引导学生思考其行为与讲授理论知识的一致性,或者偏差可能出在哪里等;(2)引导思考型案例提升内在学习动机,重点知识不平铺直叙,通过提问导入,让学生思考总结出结论;(3)科研应用长见识。引用科研论文让学生有直观认知,提升科研兴趣;(4)与其他课程相关案例增强知识的专业关联性。

(三)习题配套促巩固——实现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

借助雨课堂线上线下一体教学平台,合理设计课程,使用雨课堂进行考勤、授课、随堂测验、布置主观作业题、布置客观作业题、发布预习复习公告、进行期中期末考试、直播等,节约了课堂点名时间,节约了教师批改学生客观作业题的时间,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了学生与教师的课上课下多方位联系,提高了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为每一章都布置不少于30道雨课堂客观测验题目,包括单选题和判断题,在本章讲授完后及时发送给学生,学生练习后可实时知道答案,方便其及时查漏补缺。每一章布置不少于3道主观手写作业,通过计算题、分析题的亲自计算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与应用能力。通过认真批改每位学生的主观作用,有效识别照抄情况,并对照抄同学进行谈话,基本解决了班级同学偷懒照抄的现象。

(四)訓练方法能自学——多手段强化学生记笔记,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吸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程前后知识关联性强,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如果不能让学生及时有效记忆,则遗忘速度非常快,且在后期会出现部分学生放弃课程的现象。针对此现象,课程组教师一致认为及时合理地记笔记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强调记课程笔记的重要性。为了让同学们自觉记笔记,会在课程开始初期就为学生培训讲解本课程如何有效记笔记,强调基础经济变量的英文字母缩写,理解其意思,并用符号代替常用变量表示。此外,教研组还可以为学生统一购置笔记本、对记笔记记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在课间随机查看指导学生笔记、展示上一届学生的精美笔记、重要知识点当堂要求学生记笔记等。

(五)关联对比更爱国——课程思政入课堂

遵照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将课程思政的案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介绍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案例;第二层次是引导对身边时事经济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第三层次是通过对我国政策案例的社会价值挖掘、中外政策案例对比,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培养。部分案例见表4。

结语

本文总结了围绕以人为本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下的“经济学”基础类课程的创新授课模式,从明确目标、构建思路、细化方法三个过程进行了立体式教学创新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进了对课程知识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与判断。通过记笔记方法的推广,目前班上80%以上的同学都会对本门课程进行有个人特色的笔记记录,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与考试通过率,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实现了建构主义学习模式。本文提出的理念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经济学类基础课程,例如“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等。

参考文献

[1]王艳萍.西方经济学课程群改革实践探索——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8):50-52.

[2]王汉松.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评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5-71.

[3]张纯记.论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J].高教学刊,2020(2):106-107+110.

[4]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Exploration on the Innovation Mode of Economics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UO Li-nan, SUN Yan, SHAO Chang-an, WANG Cong, LIU Xiao-j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Langfang, Hebei

065201,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innovation

作者:郭丽楠 孙岩 邵长安 王聪 刘晓静

项目学习模式西方经济学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改革探讨

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原因大致包括经济学课程特点使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难以接受,缺乏合适的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高职院校应当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在传授给学生基本经济学理论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慕课”的出现对传统的高校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为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借助于“翻转课堂”这一“慕课”初期实现形式可以为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但也对教师、学生和学校等各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学课程是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习经济学将为其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一定的基础。当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学知识的运用也越来越普遍,在一些非财经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也显得很必要,近年来很多高校都进行了这样的尝试。经济学这门课程在不同高校的名称各不相同,如有《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等等,虽然叫法不同,但研究的内容却大同小异。对于高职院校的经济学教学而言,如何对庞杂的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筛选,进而探索更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经济学教学方法显得尤其重要。特别是在慕课这一新兴教学手段日益盛行的今天,给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经济学理论中有些知识显得艰深了一些。所以,高职院校的经济学课程应当有别于本科院校,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使用方面应当加以合理调整,这样才能真正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求。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时间受限

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科学,自然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学基本理论,这些知识相对抽象,学生接受程度差。经济学课程中包含一些高等数学知识,而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较差,在这部分知识学习上又遇到了拦路虎。尽管如此,由于受到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限制,高职院校制订的经济学教学计划给予经济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大致在60-72课时(15-18周)左右,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要学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全部知识,更使得学生难以承受。

(二)缺乏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经济学教材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使用的经济学教材都是在传统的本科院校经济学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删改而成。有些改动的较少,但其艰深的经济学知识不适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有些删减过多,又打破了经济学内容的完整体系,使得教学过程缺乏逻辑性。此外,由于目前国内经济学教材中的知识大都照搬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的深化,大量新兴经济现象的出现是传统的经济学教材所包含的经济理论解释不了的,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困惑。

(三)教學理念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经济学是一门和现实结合紧密的学科,而很多高职院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注重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讲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利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现象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很多老师采取了还是“填鸭式”教学,未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主要是以讲授、提问、作业等方式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目标

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传授给学生一些经济理论,更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经济学思维方法和适应时代发展的经济理念的培养,进而提升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应当与教育部所提出的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相一致,即致力于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知识目标方面,对于经济学纯理论部分的内容应当淡化,掌握一些基本的概念、原理、观点等即可,不应当去注重艰深的理论的探求和数理模型的推导等;能力目标方面,要突出其实用性和职业性,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去应对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具体的专业去提升其将来的职业技能;拓展目标方面,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法和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最高层次的目标。

而正因为如此,“慕课”的出现为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和利用的手段。

三、“慕课”及其对高校教学的影响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简称MOOCs,中文音译“慕课”。近年来,“慕课”因其大规模、精品化、开放性等特点在国内外不断掀起热潮。自2013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一流名校纷纷加入“慕课”这一新兴教育平台。众多教育界人士认为,人类教育史上正悄然上演着一场大革命。这场革命将影响到目前整个高校的教育生态体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对高校老师而言,“慕课”的到来既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敦促他们不断充实自己,为其发展带来一个契机。所以我们应当合理利用“慕课”,使其为我们的高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慕课”的优势

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早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第一次掀起了在线课程的建设和学习的热潮。至2011年,10年间仅麻省理工学院就投放了近2000门课程至“慕课”平台,超过1亿人次点击访问。“慕课”之所以如此火热,与其具有的优势是分不开的。

其一,名师名校名课是吸引众多学生的法宝。名校具有普通高校所不具备的资金、技术设备、教学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名师则在专业领域、教学经验等方面更胜普通高校老师一筹;而由名校和名师打造的名课则更是很多普通高校学生所梦寐以求的。以上几点自然成就了“慕课”的火爆局面。其二,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传统的高校教学大都限定于教室内师生面对面的交流,而“慕课”的网络在线教学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甚至于跨越了国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学习模式使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二)“慕课”对我国高校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挑战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在线教育发展改革的历程可知,国外的在线教育是自发革命的结果,且日趋完善,而我国的在线教育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被动的应急措施。在国外在线教育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在线教育无论在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都面临巨大挑战。

宏观方面,我国其实目前并没有完整意义上的“慕课”,我国的在线教育要么是借助于国外成熟的“慕课”平台来建设课程,要么是部门高校搭建本校内的局域在线学习平台,总体来说,是实践严重滞后于观念。所以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是到底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慕课”以及适合中国学生的“慕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样将我国不断推进在线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得到答案。微观方面,首先,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机制受到挑战。在业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提法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众多高校把“学评教”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唯一依据,这迫使诸多教师降低学习要求以迎合学生的口味,以期得到好评。而在线课程特别是“慕课”则可以通过对与学生相关的数据信息分析来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有效的信息。其次,“慕课”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它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角色,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这就对教师在运用一些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慕课”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能像过去那样单纯做一个“听众”,而应该学会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并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以及分享,所以说这对学生的提升将是全方位的。

四、以“慕课”的形式推动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改革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的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改革。而其改革的目标也很明确,主要是淡化一些深奥理论的讲授,提升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也希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眼界。而这些目标与“慕课”所倡导的转变教师角色、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等理念不谋而合。所以,以“慕课”的形式推动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改革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翻转课堂推动经济学课程改革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又称反转课堂,是“慕课”的初期实现形式,对目前推动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改革更具有现实意义。翻转课堂主要是指教师拍摄教学视频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对教学视频完成观看和学习,而在课堂上教师主要和学生交流互动,主要包括完成作业、答疑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总体而言,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对于高职院校的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的具体可以如下设计:

1.课下。学生对老师提供的一系列教学资源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这一系列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PPT课件、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财经时事资料等。这其中,教学视频作用最为重要,也是教师需要事先准备的最为重要的内容。教师主要可以通过相关的录频软件制作完成,学生可以通过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也可以通过电邮或是QQ等获得老师的教学视频,课下事先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将老师的PPT课件用来辅助自己的学习,使学习更加具有系统性。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QQ群等网络工具相互交流,或是等到课堂上向老师请教。总之,通过课下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学生对一些经济学基本原理、概念等有了一定掌握,实现了基本的知识传递过程。

2.课上。首先,老师要对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是通过自主学习或是與同学交流所不能解决的,这就需要老师在课上对这些知识难点进行集中解答,必要的时候可能要对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接下来,就是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测评的环节。测评的形式可以有多种选择,但基本是以学生分组完成。从基本知识掌握的检测方法来看,可以选取一些简单的客观题让同学们来作答,因为对于高职院校的同学而言,他们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是必要的。在基本知识检测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检测学生用经济学知识来解决一些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弹性理论时,老师可以借助“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这两个成语来创设一个和我们现实生活贴近的情境,让同学们利用弹性知识来分析。通过以上检测,老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如果掌握的不好,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协作,直到最终完全掌握并可以运用到现实经济生活中。

(二)高职院校推进经济学“翻转课堂”过程中各方角色定位

高职院校中推进“翻转课堂”模式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果,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各方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并共同付诸努力。

1.教师。在推进“翻转课堂”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督促者,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课下学习资料,同时还要组织课上活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测评。这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同时也对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制作传统的PPT课件之外,教师还要制作相关的教学视频,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录屏软件的使用,学会一些视频的拍摄、录制和剪辑等技术,同时对网络知识和相关技术也要有一定的掌握。

2.学生。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这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学习经济学这门课程来说更是如此。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此外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也为课下自主学习经济学相关部分内容增添了障碍。所以要在高院校中把经济学“翻转课堂”推行好需要教师建立起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学生培养起较高的自律性和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3.学校。“翻转课堂”的顺利推行离不开学校的强大后勤保障,这主要包括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方面的保障。教学时间方面,由于“翻转课堂”的推行,学生可能需要花费大量课余时间用来观看视频或是学习其他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学校对教学作息时间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比如尽量把晚自习让给学生,而不要去安排其他活动,尽量减少学生课下的作业负担,尽量不要过多课程安排在某一个学期等等。教学资源方面,由于“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从教师教学视频等资源的制作和传递,到学生对这些教学资源的接收,以及课上师生间的互动与协作都需要学校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以及网络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总之,高职院校推行经济学“翻转课堂”对学校的软环境和硬件设施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经济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高职院校由于其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必须对这样一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而“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正如前文所述,“翻转课堂”对教师、学生和学校等各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方能否适应将决定这一教学模式改革的成败。当然,“翻转课堂”并不是“慕课”的最终实现形式,要实现真正意义上“慕课”,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在线学习平台。以经济学这门课程为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尝试打造出精品的“翻转课堂”,而后在各个高职院校内部建立起“慕课”学习平台,将经济学这门课程放到在线学习平台上。待全国在线教育体系完善后,可将其推广到全社会。(作者单位为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

基金项目:安徽省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生活经济学》(项目号:2015mooc169)。

作者简介:王伟(1983-),男,安徽繁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公共经济学。

作者:王伟

上一篇:惯性力学与整体科学体系论文下一篇:谈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