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创新教学方法论文

2022-04-27

摘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时代不能延续工业文明时代的思维,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发挥高校生态育人功能,提高高校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西方经济学创新教学方法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西方经济学创新教学方法论文 篇1:

面向土地资源管理一流专业的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 建设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需求。土地经济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之一,文章从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环节等方面探讨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路径,对完善课程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持续推进土地资源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落实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 土地经济学;课程改革;教学创新;一流专业

[基金项目]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宅基地‘三权分置’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机制及调控策略研究”(19YJCZH224);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土地资源管理一流专业建设”(ZL201904)

[作者简介] 姚小薇(1983—),女,湖北武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人地经济关系(生产力)以及基于人地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学科,是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之一,在土地科学课程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利用管理实践,全面阐述土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综合分析土地利用、土地市场、土地制度等问题及对策的专业核心课程[1-3]。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6所中央部属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赛道)。土地经济学是一门学科体系相对完整且注重方法论的课程,同时也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生产要素经济学,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具有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4];土地资源作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使得土地经济问题成为关乎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核心要义之一,涉及土地科学的诸多领域,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学生充分掌握土地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至关重要,对培养一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今后更好地从事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服务国家宏观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随着土地资源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目标,也伴随着我国土地经济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环节等方面也面临改革与创新[5],尤其是在土地资源管理不断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的形势下,探索将土地经济学在发展中遇到的新观点、新问题和新技术应用深度融合在课程教学当中显得尤其必要。

一、面向一流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

自1998年教育部调整高等教育专业以后,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迅速发展,众多高校相继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而土地经济学等课程始终是各高校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主干课程与核心课程之一。但过去土地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目标比较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受制于教材更新速度跟不上土地经济学实践问题的变迁与发展,导致教学目标多年一成不变,并逐渐落后于土地经济学实际热点问题的演变,制约了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优化与提升。近十余年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日趋成熟,高校在突出办学特色、彰显专业底蕴的同時也更加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考、解决我国土地经济与土地管理深层次问题的重要性,因此与时俱进地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并调整主干课程的教学目标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设置专业初期并制订前两轮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就明确了以“3S等高新技术支撑的工科专业”为专业定位,在注重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教学的同时,加强了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测量学、遥感以及第四纪地质与地貌等课程,同时设置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独立的土地基础教学实习和土地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学等课程内的实验环节),实现了“具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理论基础,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知识及测绘、规划、评估、信息、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能从事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评价、地籍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6]。近十年来,学校分别于2011年、2015年和2019年多次启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同时依托学校地球科学优势学科底蕴,逐渐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鲜明特色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按照“培养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资源学、地理信息学理论基础,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熟练的规划、评价、测绘、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技能,具备创新思维与能力、人文素养及长久学习能力与领导力,能在自然资源等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了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围绕一流本科专业定位,结合21世纪以来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国家《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及修订,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也应随之优化,不仅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土地利用的经济学原理、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土地财产制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包括土地的基本特性与功能;理解人地关系原理、土地报酬规律及规模经济原理;把握和分析地租理论、土地价值与价格理论及其内涵等),还要通过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融合,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问题,思考如何协调土地利用和土地分配中人与人、人与土地的关系,从经济学视角来解读问题产生的机理;了解土地利用制度与政策,运用经济学原理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分析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与土地制度改革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能灵活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分析土地作为资源和资产属性的部门分配与价值实现问题,以及土地财产制度改革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与效应。

二、面向一流专业与学科发展的教学内容改革与完善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除了依托经典教材,还应结合一流专业特色优势和中国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考虑从以下两方面加以完善。

一是基于一流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创新性拓展课程教学内容。入选首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高校既有综合性院校(如武汉大学),也有行业性高校(如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学科背景特征明显,各校办学特色有所差异,因此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条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显著的工科特色,本科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过去在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教学内容安排上首先从土地权属转移及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出发,主要包括土地市场、土地供求、地租、地价、土地金融、土地税收等重要的土地经济理论;然后从土地集约利用、规模利用、分区利用、计划利用、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阐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理;最后对土地制度进行介绍和剖析,但重视程度相对前两部分内容而言不是很高,课时安排不足。课程教学改革后,不仅更加注重对土地经济问题成因与机理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实际发生的热点问题,而且适当扩充了土地制度部分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体系探索”“乡村振兴与国土综合整治”等专题内容,尤其从方法论角度扩充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中国土地制度演进与市场化改革的分析[4]。

二是结合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结合当前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的热点问题,强化土地市场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土地资源配置中市场的作用机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土地市场运行与政府调控的关系。与此同时,还应与土地信息学、地理信息系统、土地数据处理等其他专业课程联动,进一步强化土地经济学定量分析方法的引导与启发,诸如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面板回归分析等常用定量分析工具在土地经济问题中的应用。

三、互动式教学法与多重教学环节的融合与创新

土地经济学课程理论性与政策性都比较强,如土地制度、土地市场等内容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且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实现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并提升教学效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学方法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应用,除了采用最传统的讲授法直接讲解重要的理论知识点以外,应适时引入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更便于学生结合具体的土地利用实际问题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并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灵活应用。

土地经济学主要可采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包括:(1)案例教学法:针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点(如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等),教师可选择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具体案例,围绕教学目标,向学生剖析案例,并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通过启发式提问,加强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既可以由教师讲授引出结论,也可同步开展简短的课堂讨论。(2)项目教学法:针对应用性较强的知识点(如土地价格评估),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安排具体的土地评估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自主学习,通过完成该项目,学生既掌握了理论知识,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3)讨论教学法:针对有一定理论深度、政策性强的知识点(如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问题),教师可在全面梳理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出中心问题,安排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完成文字报告并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让各组汇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主要结论,汇报后由教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相应问题或点评。该教学方法既要求学生课后相互协作完成对问题的讨论与总结归纳,还要能组织思路和语言,清晰地陈述观点,吃透知识点回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上述互动式教学法的综合应用,要求土地经济学主讲教师在教学环节设置上加以改革创新,如在讲授课时的基础上适当设置实践教学学时,根据预期的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总学时数,可安排6-10学时的实践环节,主要用于学生分组完成1—2个应用性较强的小课题、小项目。但在本科教学学时数总体压缩的趋势下,多数高校恐难以增加课程总学时数,因此给学生布置查阅文献资料、完成项目实施、分组讨论甚至问卷调查等环节,以布置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课后自行完成,仅占用少量课堂时间完成汇报演讲和提问点评等环节。学生在课后完成的项目报告和课堂上的汇报演讲,也作为他们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期末考试成绩共同構成课程总成绩,这样不仅全面优化了教学过程管理,而且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的情况以及将其灵活应用于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在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通过线上远程授课的形式开展日常教学,考试方式由传统的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在家乡开展给定课题调研并撰写报告和课堂PPT汇报两部分为主的综合考核方式,不仅巩固了课堂上讲授的基础知识要点,而且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反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展望未来,土地经济学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闭卷考试可能无法被取代,但将学生课后分组完成的实践调研报告或PPT汇报纳入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将是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死记硬背”的重要手段。

四、结语

本文基于土地资源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从优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环节等方面讨论了该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土地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对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持续推进土地资源管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落实课程改革的具体举措,对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综合素质大有裨益。未来将结合一流专业建设定位与学科发展,努力实现一流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洪彬,董秀茹,王秋兵.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52-54.

[2]畢宝德,等.土地经济学[M].第7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3]曲福田.土地经济学[M].第3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6.

[4]丰雷,藏波,张清勇,等.中国土地经济学30年发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7,31(12):4-16.

[5]吴大放,刘艳艳,林媚珍,等.《土地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实践效果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013):270-272.

[6]王占岐,王华,刘越岩,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13,22(4):42-45.

[7]曾晨,柯新利,王鹏,等.多学科背景下一流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002):16-19.

Teach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Land Economics Course for First-class Major i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YAO Xiao-wei, WANG Zhan-q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Key words: Land Economics;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innovation; first-class major

作者:姚小薇 王占岐

西方经济学创新教学方法论文 篇2: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策略探索

摘  要: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清醒认识到生态文明时代不能延续工业文明时代的思维,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千年大计。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发挥高校生态育人功能,提高高校思政课程的实效性。研究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论述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建设;高校思政课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生态文明视角下生态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探索”(课题编号:GJXH2019-14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秀丽(1978—),女,硕士,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孙学华(1977—),女,学士,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2021年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验证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性和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经济奇迹,但工业文明思维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环境恶化、污染严重、资源短缺、全球变暖等问题让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1]。尽管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就,但是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模式造成生态文明建设底子薄、任务重,仍需要开展长期艰苦卓越的攻坚战。《2018中国生态环境公报》显示,我国有超过64%以上的地级市及以上级别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因此必须要改变“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充分利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当中。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态观,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观并且落实为切实的环境保护行动。同时,高校还需拓展思政课程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实现知行合一,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实现新的突破。

一、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价值

(一)发挥思政课程主渠道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先行,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本的关键。思政课程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途径。思政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框架给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系统的支持和基本的价值指引,如思政课程中的生命教育能够让大学生自觉爱护小动物。思政课程致力于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好地贯彻党的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通过大学生群体影响全民生态观,超越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业文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化育人心[2],思政课程是价值观的培养路径,能够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建立社会主义信仰的同时养成生态文明观,将无意识破坏转为有意识保护。通过思政课程能够让大学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使命,形成根深蒂固的价值观。

(二)深化思政课程的改革

首先,丰富思政课程内容,为思政课程引入新鲜血液,与时事政策、热点问题、学生专业相结合,提升思政课程的趣味性。结合生活化内容和实用生态知识技能,改变过去课程理论枯燥、学生被动学习和教学内容狭窄的状况。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理論为辅的教学体系。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当中,在思政课程中获得生态体验,引发深度思考,改变过去思政学习中死记硬背、应付期末考试的局面。第三,提高思政课程的实效性,从现实问题出发,关注我国生态环境现状,让思政教学更有针对性。与时俱进,明确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任务,减少教育内容的说教成分,以生态文明教育为切入点,将思想、观念、道德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三)实现生态育人功能

生态环境恶化会导致文明的毁灭,著名的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和巴比伦文明的毁灭皆源于此。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苏美尔文明,发明了文字、车轮和城市,却毁灭于土地盐碱化。通过思政课程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生态知识、意识和行为,建立学生忧患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遏制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过度消费的观念,养成绿色生活的方式,厉行节俭,加强生态知识储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素养。通过推动思政课程的改革,在高校思政教育的各个环节融入生态育人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参与生态建设的行动能力。

二、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问题

(一)传统思政教学应试化

当前高校思政教学普遍缺乏创新,没有与时俱进,教材理论性太强,纯粹理论教授内容较多,应试教育气息仍然较为严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用工业时代的理论教条僵化地套用生态文明时代的新变化,没有抓住创新的着力点。在教学中,缺乏社会支持和家庭合作,辅导员等群体也没有积极参与其中,单纯依赖任课教师的理论授课。总体来说,目前思政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理论枯燥,教学内容主要是政策解读和理论阐述,与现实生活结合度不够、生动性差,缺乏具有趣味性的网络教学资源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

教学受到场所限制较多,理论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缺乏日常实践教学指导,“知而不行”,导致大学生生态环保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差。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高校组织的生态文明教育主题活动较少,而且以讲座类为主,参与性和趣味性不强。一般只是在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节点开展一些宣传类活动,且没有形成常态化实践教学机制。生态文明教育的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相对不足,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不成体系,缺乏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3]。

(三)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影响

受到工业革命以来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盲目地认为人类是“上帝的选民”,人类的权利高于一切,以物质追求为最终目的,最终导致享乐主义,人的本体退化,劳动被异化。这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上关注经济上的得失而对生态漠然,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人翁意识较差。这种生活态度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就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崇尚拜金主义,追求个人享乐和物质享受,害怕吃苦,牺牲精神较差,不愿意承担生态责任。

三、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议与对策

(一)在思政教学中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纲领和行动指南,为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4]。在高校思政课程中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生态文明立体知识体系,开发生态文明教育的系统教材,在教材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作为教育的主体内容。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构建课程,简化理论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与时俱进。教学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认识到自然是生存之源,发展之本,将人与自然视为生命共同体,改变过去人类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对立观念。(2)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5],在树立生态文明大局观的同时,从保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做起,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3)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6]。该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资源和经济财富之间的关系,在经济新常态下必须要打破过去的工业文明阶段发展思维,建立创新的绿色发展理念。(4)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共同富裕。认识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5)要通过最严格的制度搭建生态文明。做好源头保护,落实责任追究,持续恢复生态环境,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二)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模式

完善思政课程体系设置,建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大思政教学体系,在思政教学和各个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向专业、文化、实践、社会等各个方面拓展。各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而行,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在环境、地理、工程学等方面时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渗透,在政治、经济、管理学、历史等课程中融入绿色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之中。具体来说,可以在史学档案类专业中纳入人口与资源逆向发展关系、历史上因为生态问题消失的文明古国等内容;在汽车专业中加入碳中和、新能源利用等内容;在经济类专业中加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容,改变西方经济学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创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灌输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时事热点和生活现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教学中进行引导,“社会文明的进步奠定了生态文明的基础[7]。同学们能够举出哪些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线上教学、翻转课堂、小组活动、任务教学等多种创新模式,以任务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任务,比如寝室养一盆花,进行一次低碳出行,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工业品制作等。

(三)建立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

思政课程从教学目标到考核方式都要以实践为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广泛融入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要引导学生系统建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广泛开展线上教育,教学中大量采用图片、视频、纪录片等生动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在雾霾治理方面直接给学生展示烟肺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其次,在思政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知识,比如,联系最新的政策和时事,让学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理,了解污染的危害,積极响应垃圾分类、碳中和等战略。在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到知识的趣味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比如给学生展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原理,光伏节能泵的作用等。第三,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习惯。从生活小事做起,鼓励大学生低碳出行,就餐时养成不剩饭不浪费的习惯,购物时不使用塑料袋或者使用可降解塑料袋,使用节能家用电器,减少空调的使用。节约教室和寝室的电能,随时关灯,不浪费水资源。最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活动常态化,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让大学生与其家庭互相影响,比如组织大学生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环保公益活动等。

四、结语

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一个环境因素都会引发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健康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永续发展,要让生态文明教育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中,全面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建立实践导向的教学体系,让大学生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使命,形成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实现个人和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代建华,罗旭,张志伟.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提升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3):61-63.

[2] 李平沙,龚克.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化育人心——专访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龚克[J]. 环境教育,2019(07):12-17.

[3] 沈莉,徐菲.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难及其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8):140-143.

[4] 陈安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1):11-12.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3.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5.

[7] 杜昌建,杨彩菊. 中国生态文明教育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10-11.

[8] 李广珍. “美丽中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基于洱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40(11):66-67.

(荐稿人:成晓曼,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副教授)

作者:赵秀丽 孙学华

西方经济学创新教学方法论文 篇3:

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摘 要】本文对当前中国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存在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深,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建国初期我国仿效前苏联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西方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介绍欧美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它随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而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完善,是西方经济学者对西方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运用规律的经验总结,体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西方经济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思想观点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在此背景下,西方经济学逐渐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优化配置,国民收入的决定,经济政策的选择与运用等基础知识。此外,西方经济学还是学习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先修课程,正因为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在经济管理等社科类学科中,西方经济学被确定为本科教育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在这些学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西方经济学成为必考的专业课之一,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社科类专业的一门公共课。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高校西方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中断,导致国内西方经济学教育一直比较落后,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深,教学思维老化,教学方法落后,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对西方经济学意识上的偏见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深

和国外相比,当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师整体理论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学教育一度相当发达,在国际上出现了像马寅初、张培刚、何廉等一大批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学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主,而西方经济学被当成资本主义产物在高校被禁止开设,改革开放以后,市场逐渐取代计划成为资源配制的主要方式,西方经济学又重新在高校开设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间断了几十年的西方经济学教育使国内对经济学人才的培养也处于间断状态,经济学教师极其缺乏,除了少数重点高校能够及时从国外引进一些西方经济学专业人才,大多数西方经济学教师都是由原有的政治经济学或是其它专业教师转行,现学现卖,但是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并不像政治经济学以纯文字说明为主,很多内容涉及到最优化思想,与高等数学密不可分,而这些教师很多之前都没有学过高等数学,因此,在短期内把西方经济学学好并传授给学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并且由于长期受政治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些教师对西方经济学存在天然的偏见与抵触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西方经济学教学。随着高校对经济学教育逐渐重视、西方经济学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和新培养的西方经济学专业教师不断补充进高校,高校教师的整体理论水平不断提高,这从国内经济学杂志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反映出来,2005年以前国内比较权威的经济学杂志发表的学术论文中,运用复杂经济模型的文章很少,到近几年,国内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很多都含有高深的数理模型,和国外的论文水平差距逐步缩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内经济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重点高校与一般高校间差距明显,此外,与国外经济学教师相比,国内经济学教师整体水平差距还很大,在当今经济学学术研究的前沿,绝大多数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都由国外学者取得。

2.教材内容安排不合理

①西方经济学教材内容与中国现实结合不紧。经济学教学内容与中国现实结合不紧,西方经济学本来是一门运用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与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密切相关,因此经济学教材除了纯理论的介绍外,还应紧密联系现实,从现实案例中说明理论的具体运用价值,国外的经济学教科书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来编写的,以国外最畅销的由萨缪尔森编写的经济学教科书为例,整本书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内容由案例构成,几乎每一个理论都有相应的案例进行说明,并且大部分案例都是采用美国本土案例,而且这些案例随着教科书的再版更新的速度非常快,以便学生能将理论与美国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但在当前国内经济学者主编的教材多是纯理论的介绍与推论,很少介绍理论的具体运用,除习题外,理论说明部分基本占据了整本教材书的内容,以当前国内最畅销的经济学教科书,由高鸿业主编的人民大学出版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为例,这本书读完后会让人感觉整体结构合理、逻辑性强、文字精练,但是太重于对理论的介绍、论证与批判,对理论的运用基本上是只字不提,没有具体运用的介绍,学生很难深入地理解理论,当前一些经济学教师已经注意了这一缺陷,很多高校开始采用国外原版的经济学教科书,但是国外的教材书中理论的运用多以本国为例,很少涉及到中国的运用,一些学生学了以后,对国外的经济运行比对中国的经济运用了解的更多,这显然没了达到学习的目的。此外,国内的经济学教材内容普遍比较陈旧、更新速度缓慢,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现状,不能解决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更不能反应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动态。

②教材过分强调西方经济学的资产阶级意识而忽略其普遍性一般性的理论。许多国内学者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习惯把西方经济学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从总体上来看,西方经济学所采用的基础方法是唯心主义的,其本质是为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进行辩护的庸俗学说,比如在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中就写到:“西方经济学企业为资本主义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在对待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上,作者又写到:“西方经济学属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我们就应该对它持否定的态度”。这样就人为地把西方经济学归入到了一种意识形态,学生在学习时就会因为它具有资产阶级属性而心存疑虑,不置可否。这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时期阶级思想的一种延续,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我们早就应该实事求是地抛弃这种阶级意识,采用科学主义精神来对待西方经济学,我们之所有要学习它,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是用以研究和解决稀缺资源如何得到最优配置的,这对人类社会来说具有普遍性的利用价值,我们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就是以西方经济理论为指导的,实践证明它也是有效率的,因此,我们必须去掉有色眼镜,淡化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它作为一种普遍性科学知识加以吸收。

3.教学方式单一

从国内经济学教学来看,一些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教学思维过于封闭,从形式上看,教师站在讲台上当演员,满堂灌,学生坐在台下当听众,全盘听,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师立足于讲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然后再通过习题训练来加深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记忆,而学生也满足于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这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际上是中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一种延续,与大学着重理解与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1.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

为了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师的整体理论水平,应该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理论水平的提高,对一些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师理论水平较弱的高校,应该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培训课程,提高这部分教师的理论基础水平,此外,西方经济学理论总是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当中,而国内教材书一般都没有反应出这些最新理论成果,研究动态和发展前沿,这就需要高校西方经济学专业教师多参加一些研讨会,学术交流会,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使教师来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的前沿,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二是教学理念的培训,一些高校教师把西方经济学当成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着重理论的讲解与证明,然后再通过习题训练来加强对理论的记忆,但是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运用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把西方经济学当成一门应用学科来讲授,重视对理论的应用,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总之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更要善于突出启发学生思维,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的教学理念。三是教学方法的培训,西方经济学内容具有如下特点:(1)与数学联系紧密,内容涉及大量的公式、图形、表格和数据。(2)很多理论都存在假设前提。(3)西方经济学涉及到很多流派,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也不一样。(4)西方经济学的现在运用性很强。以上特点说明传统的板书式、满堂灌教学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而是需要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上,结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综合各种教学方法来进行讲授。这就需要对教师及时进行现代化教学的培训,提升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正确掌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使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国内出版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最主要的缺陷就是缺少案例分析,特别是联系我国的案例基本没有,中国经济从1978年实现市场经济制度以来,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市场逐步取代计划在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伴随这一改革进程,我国经济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完全可以像西方国家的教科书一样,把中国经济的现实运行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结合来,用中国自身经济运用的案例对经济理论来进行说明,并且这些内容要不断地更新,及时地反应中国最新的经济运用状况,这样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生,学生不仅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了理论,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并且对中国经济的运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此外还应该适当增加非主流学派的介绍,我们不得不承认,西方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学部分远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因此宏观经济学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比如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制度主义、理性预期学派,新凯恩斯主义等等,而目前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以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体系来编写,虽然也吸收和容纳了其他学派的某些观点,但远不能反映当今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全貌,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写教材时,除了介绍主流经济学观点以外,还应该尽量融合其他流派的观点,把有影响的主要理论融入一个更广泛的经济学体系之中,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最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还应适当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创新较快的人文社会学科,虽然大的理论创新往往需要几十年或是更长的时间,但每年都会有新的经济学成果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在教材中,适当地介绍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关注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兴趣。

三、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成熟的市场经济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为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来源。在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经济发展的今天,西方经济学作为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核心课程应该在人文社科甚至理工类学科中广泛开设,针对当前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高校教师应该及时找出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不断改善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水平,以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经济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分册).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4:7.

[2]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作者:甘小军 王翚

上一篇:校长教育观念下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特别行政区改革中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