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下的互联网金融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许多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经济风险,而且很难真正追究其责任,加强风险管控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切实保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险管理下的互联网金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风险管理下的互联网金融论文 篇1:

大数据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大数据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凭借着自身的高准确性、强灵活性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中,不仅为客户带来良好的金融服务体验,还提高了线上支付的快捷性和方便性。然而,大数据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为了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护,现以大数据技术应用为例,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和应用,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从强化互联网金融支付控制、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构建良好的金融市场制度体系、加强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入手,为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范化管理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本文索引:张宇.<变量 2>[J].中国商论,2021(16):-037.

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技术利用数据提取原理,采用先进、科学的分析方法,为用户提供正确、全面的数据信息。但是,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埋下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背景下,如何科学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是相关部门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与应用

1.1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下,互联网金融不断涌现,该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金融模式,通过利用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的金融支付功能[1],形成各种交易行为。互联网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风险性高等特征。互联网金融在交易活动中会形成大量的大数据,这些数据被称为互联网金融数据。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在收集数据和存储数据方面具有非常强的优势。以互联网金融数据为划分标准,互联网金融主要包含以下组成部分,分别是用户数据、行为数据、金融服务数据和文本数据。

1.2 互联网金融的应用

1.2.1 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主要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以第三方支付为中介,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实现对资金的转移、筹集、支付和结算,帮助买卖双方实现资金交易[2]。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不断发展,线上支付方式不断增加,这无疑增加了电子货币的交易量,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目前,我国经常使用的互联网支付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支付宝,另一种是财付通。

1.2.2 P2P网络借贷

P2P网络借贷作为互联网金融的重要融资方式,在具体的运用中,主要以网络为平台,开展多种借贷活动,这些借贷活动具有一定的直接性、高效性和灵活性,其服务对象主要以个人和企业为主。此外,在信息在线小额贷款时,用户需要借助贷款模型,与小额贷款公司进行交易。这种贷款方式主要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中。

1.2.3 在线金融产品

在线金融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企业与实体企业之间所开展的各种网络活动,如保险线上销售。如果没有实体公司的参与,可以借助中介企业,进行金融产品的線上交易。例如:在进行保险网络销售期间,可以采用搜索公司名称的方式,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3],以达到营销的目的。

1.2.4 融资众筹

融资众筹主要是指通过借助网络平台,为个人或企业筹集相关资金,投资者可以获得相应的资金回报。与传统融资模式相比,融资众筹具有自身的独有特点,可以帮助个人或者企业突破资金的限制,实现金融产品的高效生产和利用,从而获得大量的资金。

2 大数据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

2.1 系统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具有较高的民营资本特色,所占有的资金量仅仅是整个金融系统的冰山一角。因此,其风险抵御能力普遍较弱[4]。网上银行所出现的金融风险主要以互联网金融为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支付业务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泛,而互联网金融在长期的发展中,缺乏对相关信息数据的有效积累,经常面临系统性风险,这无疑影响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新与长远发展。

2.2 操作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在具体的运用中,经常遇到以下两种操作性风险,分别是人为风险和技术风险。其中,人为风险主要指员工因平台使用操作不当而引发的金融风险。技术风险主要包含硬件设备风险和软件系统风险。目前,互联网金融结算方式不断增多,一旦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内部的硬件设备或者软件系统出现故障问题,势必会造成客户支付信息的丢失或者泄露,给客户或者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流动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实际的支付中,交易者需要将现金存储到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账户中,并经过经销商批准后,方可进行资金分配[5]。因此,交易付款与收据打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这一时间差为网络病毒、黑客、不法分子对资金的窃取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无疑增加了客户资金转移风险。尽管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构建和应用了客户支付系统,但是,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在实际的运行中,仍然存在一定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2.4 法律性风险

对于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而言,其法律性风险主要是指网络病毒、黑客、不法分子利用金融交易平台的移动性特征,窃取和篡改资金转移渠道[6],以达到洗钱的目的。另外,该平台在实际的运行中,还会面临信用风险,导致整个支付和清算存在非常高的法律风险。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金融支付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财务在交付资金期间存在管理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增加了资金交易行为的风险。

2.5 隐私性风险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出现了互联网金融行业,这为促进金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金融企业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背景下,能够实现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为实现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和重构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客户在利用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个人隐私信息的丢失或者泄露,因此,互联网金融面临着隐私性风险。

3 大数据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策略

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背景下,为了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管控,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相关部门要针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类型,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降到最低,为提高金融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金融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3.1 强化互联网金融支付控制

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相关部门要重视对互联网金融支付的科学控制,为保证互联网金融支付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支付平台的构建和应用,通过利用该平台,确保资金流动的清晰性和合理性,为后期更好地管理资金流动情况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严格按照账户实名制相关标准和要求,全面、真实地登记和整理客户信息,并根据互联网金融支付特点,设置科学合理的支付格式[7],从而更好地识别和区分银行机构相关业务。此外,由于互联网公司在实际的管理和经营中,在支付系统中担任着比较重要的角色,因此,互联网公司要重视支付系统中交易程序的科学设计,并与各大银行之间建立起友好、长久的合作关系。另外,银行机构在使用支付系统的过程中,要根据系统相关支付指令,将支付信息真实、有效地反馈和传递给支付系统,确保结算工作能够落实到位。其次,相关部门在使用互联网金融支付平台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互联网公司清算操作流程的实时监控,以达到降低金融风险的目的。

3.2 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

目前,我国缺乏对个体征信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这无疑增加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要借鉴和学习国外金融风险管控经验,不断修改、优化和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金融企业的监督力度,严禁出现披露客户信息行为,同时,还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收集和整理客户信息[8],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构建和应用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信用报告的全方位监督和管控。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金融欺骗行为的严厉打击,特别是金融贷款业务,一旦发现失信行为,需要将失信人员纳入黑名单中。此外,为了降低失信行为出现的概率,政府部门还要利用司法程序,对他们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管控。

3.3 构建良好的金融市场制度体系

为了确保我国企业能够在金融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市场制度体系的制定和完善,以达到有效管控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业务系统的运行性能,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业务绩效的公平、公正评估和考核,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控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金融市场业务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促进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相关业务绩效,为实现银行盈利能力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国有企业要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和优化企业结构,并向互联网方向转型和发展,为进一步提高自身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产业结构的改革和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大型银行要根据当前市场需求,采用市场调研的方式,全方位了解和把握客户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改革和創新金融银行服务机制,从而推出更多的新型产品,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后期实现共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还要加大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力度,不断修改、优化和完善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为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加强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下,各个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为此,政府部门要重视对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背景下,促进各个行业的高效交流和合作。同时,还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各大行业参与到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中,同时,还要建立系统、完善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应对机制。此外,政府部门还要重视对电商交易平台的搭建和应用,通过应用该平台,促进各大行业协会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合作,为实现对金融市场秩序的统一化管理,提高各个行业之间的合作沟通能力发挥出重要作用。另外,政府部门还要引导各个行业树立长远发展目光,确保他们能够将目光放在共同的利益发展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赢,提高其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能力。最后,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还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和应用,确保该系统与信息交流平台建立起有效的连接,为提高金融风险的应对能力和预警能力提供重要的平台支持。

3.5 加强金融机构人才培养

金融机构人才作为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的主要执行者,在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效果,相关部门要重视对金融机构人才的培养,以达到提高工作人员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目的。首先,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让工作人员学习和掌握更多的金融新知识和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金融服务能力,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长远发展夯实人才基础。其次,还要加强对相关人员专业技能的考核,并将最终的考核成绩作为相关人员职称评定的依据和参考,以达到充分激发相关人员工作热情的目的,确保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能够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例如金融企业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可以与知名高校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将企业的发展思想应用到高校教育中,从而培养出符合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为提高金融企业的生产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实现金融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发挥重要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风险管控水平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效,因此,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背景下,相关部门要根据金融市场发展情况,不断完成和优化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和金融市场、制度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支付的科学控制,与其他行业间建立起友好的合作关系,以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因素的科学控制,为保证金融市场环境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升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控水平,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杨凯森,付飞蚺.基于大数据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4(01):135-142.

刘艳.互联网金融企业运营方式的研究[J].中国商论,2021(2): 121-123.

王薇为.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J].商展经济,2021(1):52-54.

李畅.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发展现状[J].现代商业,2021(1): 111-113.

李跃华.互联网金融助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21(1):114-116.

向静林.互联网金融風险与政府治理机制转型[J].社会科学研究,2021(1):74-82.

黄文艳.刍议大数据时代金融行业受到的冲击和变革[J].时代金融,2020(36):13-15.

栗锲.大数据技术在金融行业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财富时代,2020(12):28-29.

Internet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 under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ANG Yu

作者:张宇

风险管理下的互联网金融论文 篇2:

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许多互联网平台的金融服务模式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也伴生着经济风险,而且很难真正追究其责任,加强风险管控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切实保障。

关键词: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一、新时期下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

(一)垂直搜索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

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将产业链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等聚集到一处,构建以产业链为依托的联盟平台。此种联盟平台,能够将多种金融产品、金融服务汇聚,并为用户提供具有垂直性搜索的功能,是用户能够在对比分析的方式下,对金融产品进行选择。同时,垂直搜索为中心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下,服务平台可为用户提供相对完善的信息,包括金融行业信息、金融产品信息等,充分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产品销售服务,此种产品销售服务具有智能化的特点。由此,从深度挖掘的角度上,进一步满足用户在应用金融产品时的各种个性化需求。

(二)普惠金融服务的民营互联网银行模式

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社交媒体,能够对风控体系进行构建,实现与传统银行的差异化竞争。无论是在服务流程方面,还是在服务质量方面,普惠金融服务的民营互联网银行模式始终凸显出较为明显的优势。利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银行能够有效突破空间时间等限制,促使互联网金融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客户对商家模式,也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内容之一。该模式,是将客户作为中心,利用局和分散的方式,使庞大的用户形成采购集团,改变以往商家对客户模式中用户的弱势地位。此种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使用户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单个商品,可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产品的购买成本。

(三)线下担保与数据开放的个人对企业模式

在互联网金融创新中,个人对个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监管水平偏低、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现象。针对此种现象,加强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创新,是尤为必要的。在诸多互联网创新模式中,给予线下担保、数据开放的个人对企业模式,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开展的融资服务模式。此种融资服务模式,是担保机构向借贷方提供担保,可充分实现对投资人权益的保障。个人对企业的金融模式,在经营活动中涉及到的参与者较多,包括借贷企业、个人对企业的网贷平台、个人投资者、第三方资金托管机构登。个人对企业模式平台主要是为个人投资和、中小企业设立的,个人投资者具有一定的理财需求,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借贷需求。作为第三方的资金托管机构,个人对企业模式平台,可通过对大数据的利用,对贷款前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审核,并将平台上自带的信用评估模型、信用评分等加以公布。在个人对企业模式网贷平台中,投资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合理的投资项目,且自行向融资项目进行投标,将资金转入到第三方的资金托管账户中。此外,担保机构要求借贷企业进行反担保,可采用提供线下抵押品的方式。线下担保与数据开放的个人对企业模式,具有固定时间内投资标少、参与投资人多的特点。

二、大數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一)加快构建金融安全网

在互联网时代下,对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风险进行管理时,需要加强对金融安全网的构建。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风险应对,需要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背景,明确面对金融国际化因素、金融市场化因素等,衍生出来的金融便捷性互联网金融系统,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出现金融危机时,政府出面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支付系统能够顺利完成操作,且使危机解除的速度较快。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金融危机已经不单单代表存款挤兑,金融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贷款渠道的广泛。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互联网金融安全网的构建,不仅可有效保障存款人的收益,同时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实现对金融机构管理机制健全的监督。由此可以看出,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发展下,加强对金融安全网的构建对于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强化金融监管力度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中,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尤为必要。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早期阶段,我国发生金融结构的问题,发挥了监制作用,可借助规章制度实现对金融机构问题的解决。从适度的金融监管角度,能够起到更好的金融管制效果。监管制度完善性的不足,将会限制市场多样性发展。因而,强化金融监管力度是重要的举措。一方面,要提高互联网风险管理中,金融监管的意识。互联网信息公开相关部门要重视金融监管内容,明确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树立金融监管意识,加强对金融监管渠道的创新,提高金融监管的多样化水平。另一方面,提高金融监管的执行力度。在对金融风险进行管理时,重视金融监管执行力度,细化监管职责,明确监管部门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义务,将责任规划到个人。由此可以看出,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对于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重视对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的宣传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中,重视对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的宣传,是极为重要的。通常来说,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的宣传,能够提高企业或是个人等关于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认知水平,在日常互联网金融行为中,实现对各种风险的防范。同时,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中,离不开广大民众的配合与积极参与。就我国来说,我国的网民较多,网民的文化素质、科学水平等具有明显的差异,因而加强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宣传,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宣传过程中,可通过聘请互联网金融专业人员举办讲座的方式,向广大群众普及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降低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率。此外,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部门可通过拉横幅的方式,使更多民众关注互联网金融安全,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的宣传水平,提高民众对互联网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由此,通过重视对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的宣传,可有效实现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管理。

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还需要广大用户和相关人员的共同监督,因此,政府监管部门需要不断互联网金融企业完善法律法规,营造出公平的社会竞争环境,切实保护互联网金融企业和用户的经济效益。相关企业还需要在网络上发布相关数据,充分发挥出外部监管所具有的作用和有效性,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国内外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历经的各种操作风险,都能够为我国的金融业发展敲响企业风险的警钟。

参考文献

[1]  王慧.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监管研究[D].山东大学,2017.

[2]  李琦. 互联网金融领域信用与风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重庆大学,2015.

[3]  张小明. 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作者简介:宋佳琪,1996年3月,女,江苏南通,硕士研究生

作者:宋佳琪

风险管理下的互联网金融论文 篇3:

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

[摘要]本文结合当下热门的互联网金融分析了当下联网金融中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针对出现的操作风险管理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对于分析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管理;支付方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传统行业都在向着互联网转型,我国的金融发展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互联网冲击。“互联网金融”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的金融模式进行了深刻的改变,将传统的金融模式集約化、统一化、精细化。互联网金融的到来给传统的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互联网金融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一、当下互联网金融中操作风险管理的问题

1.1新支付方式的风险管理问题 一般说来,互联网金融中的支付方式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近场支付就是通过移动终端的智能硬件设备进行业务的办理,这种支付方式是现场进行的,但是与智能硬件互相帮顶的金融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种交易方式虽然便利快捷,但是操作的风险也是存在的。例如,一旦智能硬件遗失之后,因业务集成导致的资金被盗,这种环环相扣的损失会更加严重。另一种金融支付方式就是远程支付,远程支付是指用户使用因特网,通过网络将用户的信息与服务器进行交换,在服务器端完成最终的支付。一般远程支付的形式有网银支付、电话支付和手机支付等。这些支付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移动终端工艺的发展都会产生新的变化。远程支付的优点在于不论用户身处何地,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金融业务的操作和管理。这种极大的便捷性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并且用户黏度呈指数上升,一旦使用过几次后就会依赖上这种操作方式。但是,同近场支付一样,远程支付也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例如互联网环境的复杂化、个人信息的泄露,支付密码的“被钓鱼”等等。这些问题都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使用安全隐患。

1.2银行业务系统中的风险管理问题 银行的信息化发展也呈现着日新月异的态势。中国的各大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银行的信息化运营系统也面临着新的风险管理问题。银行的业务系统所处的互联网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也是开放自由的,任何人和组织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与银行的业务系统进行信息的交互。因此银行业务系统的安全性是风险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世界范围里,时常出现由于银行业务系统的安全性不佳出现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范围里有许多黑客组织公然组织黑客成员对各大银行业务系统进行攻击,他们通过熟练的计算机技术潜入到银行业务系统的后台服务器中,盗取大量的客户金融信息,或者是阻断正常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正常运作。这样的黑客攻击屡见不鲜,对银行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有必要针对银行业务系统中的安全问题提出更高水平的防控要求和稳定要求。

二、提高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管理的建议

2.1金融业信息化中的操作风险管理

2.1.1对于移动支付中存在的金融操作风险问题,银行应该从建立风险管控系统出发,有针对性的针对不同业务中常见的操作风险问题进行有步骤的规避,指定分步操作的科学步骤,并形成规章制度,让每一个业务的操作者都能够按照提示规范进行操作,有效的避免走入操作的风险区中。许多银行已经通过引进先进的智能终端来协助管理支付过程中的风险。银行可以借鉴这种思路,通过与不同的硬件厂商进行技术沟通,生产出符合自己要求的面向高端客户的定制终端,使得安全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1.2对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方面,商业银行应成立防范网络攻击的专业队伍,紧跟国际信息攻击技术的前沿动向,有针对性地研究防护措施,及时提出预警报告和防护建议,完善金融企业的安全防御体系。2.1.3对于业务运营系统的风险防控上,建议对涉及潜在风险点的数据信息进行集中,建立专业的团队来挖掘金融业务创新的可能风险,对已暴露的风险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从整体系统层面提出整改举措。2.1.4在制度规范上,人民银行发布的《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对业务安全交易机制从身份认证、交易流程、交易监控三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业务运作规范。《规范》要求,金融机构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建立完善的网上银行异常交易监控体系,识别并及时处理异常交易;应根据交易的风险特征建立风险交易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风险交易监控平台;应建立异常交易识别规则和风险处置机制,对监控到的风险交易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置等内容。目前,商业银行对此规范制度的落实还处于初步阶段,对网上银行交易风险交易监控系统的建设尚未完全成熟。

2.2对业务运营系统进行风险防控 对于业务运营系统的风险管理,应当从集中的业务中分析出容易出现风险的关键点,对这些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建立专业的团队来挖掘金融业务创新的可能风险,对已暴露的风险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从整体系统层面提出整改举措。各个金融机构可以针对自己所涉及的业务范围进行有效的规划,建立一个具有普适性的风险交易监控系统,将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交易都进行风险管控,并且允许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进行风险交易监控系统的对接,以便做到对监控到的风险交易进行及时分析与处置等内容。

2.3对消费者的风险管理建议 正式由于消费者的金融活动,才产生了一系列的操作风险。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消费者的不当操作也会造成互联网金融中的风险。消费者从自身出发,要树立正确的安全金融意识,自觉的学习金融业务中常见的欺诈行为,不断的学习新的各种硬件和软件的使用方法,完善事中和事后的风险防控机制;于此同时,公安机关应及时将具有普遍意义的资金欺诈行为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通告教育消费者,让消费者做到心中有数。

综上所述,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带来的操作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的规避这类操作风险,将互联网金融的便利性和实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是当下个金融机构需要思考的。针对常见的支付方式中的操作风险,需要做到规范操作和集中管理,针对业务系统存在的管理风险,需要从系统层面进行完善和整改,只有这样才能让有效的提高操作风险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松,史经伟,雷鼎.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J].新金融,2013,09:33-36.

作者:李志军

上一篇: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柔性管理下小学人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