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学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从“专业”一词的起源和其在中西方教育中的不同含义出发,对中外经济学本科的专业设置目录、设置过程和权限等进行了比较,认为应逐渐减少专业的实体含义,增加课程导向。同时,通过进一步改革,在学科专业的设置权力分配中更好地发挥高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双重积极性,赋予高校设定专业的自由权,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学本科教育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旅游经济学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旅游经济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河南省旅游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摘要:为建设完善的河南省旅游教育课程体系,对河南省不同教育层次所创办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河南省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指出了该体系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教育、课程体系、河南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河南省是旅游资源大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与河南省旅游资源状况不对称的是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21世纪,世界贸易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为河南省旅游业带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作为为旅游业培养和提供高素质从业人员的旅游教育自然任重道远。根据教育研究的目标或目的分类,人们把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扩展知识,应用研究则旨在解决实际问题[5]。对河南旅游教育的研究是一项偏重实际应用的研究,通过此项研究提出河南省旅游教育发展的对策,构建符合河南省省情的旅游教育发展模式,为河南省制定旅游教育政策和旅游院校的发展提供借鉴,丰富河南省旅游教育的理论研究。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这个系统中的“软件”,是最重要、最繁难的教育问题之一。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对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研究的意义在于:寻求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理论的基点和策略,构建培养旅游业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课程体系。根据普里高津耗散结构的平衡与发展观结合旅游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过程来看,在旅游教育课程体系发展探索初期,系统内部和各功能尚未明晰分化,处于一种混沌无序的大一统状态。随着系统外部社会实践环境中大量反馈信息的输入,旅游教育课程体系自身进行积极的、不断的检验、修正与调整,使各个子系统的功能不断明晰有序和强化。[2]

二、河南省旅游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课程体系是有关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各方面的总和以及各方面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或者说,课程体系是所设全部课程之间的分工和配合。课程体系是一个整体,不同性质和内容课程的有机组合显现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它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知识结构[3]。

(一)课程设置分析

硕士层次的旅游教育在河南省比例很小,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较为灵活,通过对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这两个旅游专业硕士点的调查,发现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仍采用传统的设置体系。即必修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研究方向课程”。一般在第一学期开设公共课(计算机、政治、英语),第二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第三学期开设部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研究方向课,第四、五学期为实践课。对高等旅游教育而言,20多年来,我国高校旅游专业的课程结构基本上是以学科或知识的逻辑来组织的,即从宏观层次上看,实行的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体系[4]。为研究本课题,笔者对河南省8所旅游院校(或旅游系)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查统计。调查表明,河南省高等旅游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我国其他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大致相同,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部分大体可以分为3大块:一是公共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开设邓小平理论、英语、计算机、高等数学等;二是旅游基础课,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主要培养学生的旅游思维和专业素质,开设旅游概论、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管理、旅游心理学和旅游法规等课程;三是旅游专业课,一般安排在第三学年,主要开设与饭店、旅行社、导游、景点等有关的课程,如饭店管理、餐饮管理、客房管理、前厅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服务技能、旅游客源国概况、旅游景点景区规划等。实践课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服务技能训练课,包括公关礼仪、形体训练、客房服务技能、餐饮服务技能、导游技能等,时间安排多随旅游专业课进行,在学年中分散进行;第二类是专业实习,包括酒店实习、景区实习、导游实习等,时间多安排在第四学年,实习时间为3到5个月。

中等职业旅游学校的课程设置与高等旅游院校有较大不同,笔者对河南省的5所中职旅游学校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查和统计。中职旅游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其内容与普通高中相当,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点,难度和深度较低;第二部分为专业课,主要包括公关礼仪、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基础、导游法规、旅游心理学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实践课,包括服务实习、导游实习等。在时间安排上,以三年制中职学校为例,前两年为基础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三年为专业实习,在前两年的专业基础课学习中也穿插进行与某门课程相关的实践课程。

(二)学生对课程体系的评价分析

课程体系的选择和设置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作为课程体系的实施对象,学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的认识有所差别。在对回收的有效学生问卷通过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后,得结果如图1。在旅游基础课、旅游专业课、服务技能训练课和实践课这四种课程类型中,有77.5%的学生认为专业实习对就业最为重要,而仅有43.1%的学生认为基础课对就业很重要。除了实践课以外,也有较多的学生认为服务技能训练课对就业也很重要,这类学生占73.9%。而专业实习和服务技能训练课都属于实践课,从图中不难看出实践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旅游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实践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河南省的旅游教育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具体情况将在随后进行分析。

图1 旅游专业学生对不同课程类型的评价图

此外,笔者通过对河南省高等旅游院校和中职旅游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收回的460份有效问卷中有关课程体系的问题进行了SPSS 13.0统计后,发现就河南省而言,不同层次的旅游专业学生对课程体系的看法不尽相同。参与问卷的学生对本校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如图2:

图2 河南省旅游院校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本科、大专、中职三个层次中,对本校课程设置不满意度最高的是本科生,其比例为70.7%,不满意度最低的是中职生,其比例为33.3%;对课程设置满意度最高的是中职生,比例为66.7%,满意度最低的是本科生,比例为29.3%;而大专生对本校课程设置的满意和不满意度均居于三个层次中间,其满意度和不满意度分别为46.5%和53.5%。通过对比可以发现,高等旅游专业学生(包括本科和大专)对本校的课程设置都表现出不满意,且以本科生不满意度更高,而中职学生则对课程设置表现出较为满意。虽然问卷的进行可能受参与问卷的学生因为年龄层次所带来的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差异影响,但排除这个因素之外,我们仍然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河南省的高等旅游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比中职旅游教育更加迫切的需要合理构建。

三、河南省旅游教育課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河南省旅游专业在校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如图3所示。

图3 河南省旅游专业在校生对课程设置的看法

本科生和大专生对课程的不满主要是因为感觉“课程深度不够”和“课程重复太多”;而中职生则认为“课程太偏重理论”,选择 “课程对就业帮助不大”的中职生仅有9.4%,而本科生和专科生却分别有30.5%和34.9%,看来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不利于自己就业。

结合问卷结果和河南省旅游教育现状,可以看出旅游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現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各校课程雷同,缺乏特色。课程设置的层次不分明,出现专科抄本科,是本科课程的浓缩版;研究生课程又只是对本科某些课程的重点重复;中专与大专的课程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现象。

②课程体系缺少理论深度。在大学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堆积着大量的操作性课程和知识性课程,以致旅游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感觉课程深度不够,理论薄弱,和专科生的区别不明显。

③课程重复现象严重。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简单地将带“旅游”二字的“时髦”课程拼就成“大拼盘”,体系混乱,似是而非,导致许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内容大量重复,如:在对旅游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同时开设有《市场营销》和《旅游市场营销》,造成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④课程体系缺乏严格的科学性。一方面因为河南的旅游院校绝大多数是由其他专业、学科转轨而来,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课程设置十分混乱。加之旅游专业的设置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不能根据旅游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所设专业及课程,从而导致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销对路。另一方面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逻辑性不强,课程密度不合理,没有考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⑤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通过对部分旅游院校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查,发现课程过分注重理论课程,在某高校开设的16门专业课中,安排有实践实习的仅有5门。有人认为:“大学生不是培养服务员,只要懂管理就行了”,因而忽视了旅游服务实践和管理实践,结果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5]。

(二)优化优化课程体系的对策

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各相关课程组成的具有有机联系的整体。体系内课程给予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能使他们用来分析和解决旅游事务中的各种问题。

1)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高等旅游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和规划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营销、规划等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中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学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导下,结合当地旅游业人才需求和学科优势在课程安排上各有侧重。2)加大基础课比重,注意课程拓展性。

加大基础课比重就是加强基础文化课程力度。针对目前旅游院校大多只在第一学年开设基础文化课的现状,对旅游专业增加英语、计算机、政治、语文等课时,为专业知识学习奠定基础。在注重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课程的覆盖面,拓宽学生的业务素质,可以采取专业限修课的形式,以利于学生自由选择。3)依据专业方向建立课程模块。目前河南省的旅游教育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外语、旅游教育、导游等具体的方向,在设置课程时,可以将课程划分为几个模块,对学生的培养可采取“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形式进行,既可以集中师资对学生进行旅游基础课的教育,又可以尽早分清专业,有侧重的进行教学。对河南省旅游教育课程模块的划分如下:①基础课模块。课程包括旅游概论、旅游市场学、旅游经济管理、旅游心理学和旅游法规等,该模块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②专业方向模块。包括酒店管理模块、旅游管理模块、旅游外语模块、旅游教育模块等,各模块根据从业人员的知识需求结构设置不同课程,尽量突出专业特色。如导游模块要开设导游业务、导游形态与语言、旅游文化等课程;旅游教育模块则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旅游教学法、普通话等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具备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能力。

4)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学科的基础理论及旅游学科的主导理论用于解释旅游现象的起源、形态、特征、性质等,是人们对旅游现象的基本认识,又是主导和规范专业理论和应用理论的原则和基础。但专业理论在微观范围内应用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应用理论和操作技艺的补充。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应该把实践课编排于正式课程体系中,与专业理论课程相辅相承。

参考文献

[1]周晓梅.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4.

[2]黄 磊,吴长清.高等旅游教育课程体系探索[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5),134-136.

[3]黄 磊.大学课程体系个性化研究[D].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

[4]卢华语.关于高校旅游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几个问题[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S1),140-142.

[5]张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2005(6),87-90.

作者:卢俊莉

旅游经济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2:

中外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的比较与启发

摘要:本文从“专业”一词的起源和其在中西方教育中的不同含义出发,对中外经济学本科的专业设置目录、设置过程和权限等进行了比较,认为应逐渐减少专业的实体含义,增加课程导向。同时,通过进一步改革,在学科专业的设置权力分配中更好地发挥高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双重积极性,赋予高校设定专业的自由权,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学本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专业设置;经济学;本科教育

一、 “专业”的解析和设置原则

根据《现代汉语大辞典》的解释,中文“专业”一词的原意为“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用于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的“专业”一词则来源于俄文,主要受到建国初期学习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其实,俄文“专业”一词的原意也是指某种需要一定学术水平和相应知识、技能的职业,直接与之对应的英文是“Profession”;而把作为社会职业划分标准的“专业”直接应用于高等教育,反映了前苏联按照社会职业领域要求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历史情况。《辞海》也直接指出,在教育上,“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设立的学业类别”。可见,我国模仿苏联建立的高校教育学科体系与现实社会中的职业分工密切相关。

而在西方的教育词汇中,含义上与“专业”对应的是“Major(主修)”,它仅指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课程组织(Program),相当于一个培训计划或者我们所说的课程体系,把专业仅仅看成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因此,在美国的学科专业设置条件中没有提出具体的实体指标和规定,而是把“该学科专业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特色课程和实践,且所有课程或实践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Ⅲ作为其核心条件。

“专业”一词在中外词汇中含义的不同,其实直接反映了中外本科教学体系的差异。而就大学教育的本意来说,无论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向(西方教育中专业的主要含义)、抑或是作为学校组织教学的主要体系(目前我国教育中专业的主要含义),专业的设置都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和学习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好的专业设置应该服从下述三个原则:首先,从教育的直接社会意义上看,要通过合适的专业设置,培养出具有相应职业知识和能力的劳动力,从而满足一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其次,从教育对于人类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意义上看,合适的专业设置应该能够利于学术和学科自身的发展;最后,从教育对于人类发展的终极意义上看,合适的专业设置尤其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位的,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要求,在人类文明和知识的海洋中挑选意愿中的发展方向,从而达到丰富其知识结构和精神世界的教育目标。

二、 各国学科分类体系与其中的经济学专业设置

为了更好地通过专业设置达到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有效目标,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相关政府部门都总结和建立了本国的学科专业分类体系,下面我们以经济学为例对其进行简单的说明。

1. 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CIP)

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Classification 0fInstructionalPrograms)最早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研制并在1980年由美国教育部颁布,先后在1985年、1990年和2000年进行过3次修订,通用于研究生和本专科等各层次的学科专业。

以CIP-2000为例,它总体上将学科专业分为学科群、学科、专业3个层次,对应于我国的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分别用2、4、6位代码表示。CIP-2000共设学科群38个,其中的社会科学(代码45)包含经济学学科(代码45,06),在经济学科内又具体分为六个专业:经济学(通论)、应用经济学、计量与数量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学(其他),具体见表1。

2. 英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

从2002年开始,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处与大学招生委员会合作发展了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学科专业分类体系,简称为JACS(the Joint Academic Coding System),并在2007年和2010年分别进行了修订。这一体系是研究生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通用的。JACS编码由一个字母和三个数字构成,字母和第一个数字表示学科群和该学科群的一级学科,第二、第三位数字依次表示对上一级学科更细的划分,若数字为0则表示该编码已经穷尽了这一学科的细分。

目前,最新的JCAS3共设20个学科群,其中的社会学(代码L)包含一级学科经济学(L100),下设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经济系统、经济学(其他)。JCAS3还对每一类的研究和学习内容进行了说明,例如,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Applied economics)的含义就是“学习把经济学原则和分析技术应用到具体的产业、活动和资源的分析中的学科”(The study 0f theapplication 0f economic principles and analyticaltechniques t0 the study of particular industries。activities 0r the exploitation of particular resources)。

3. 其他国家学科专业分类系统和其中的经济学专业设置

在德国联邦统计局2004年发布的“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目录中,用类似的四位数代码划分了学科群、学习范围(一级学科)和学习专业(二级学科)3个层次,共有学科群10个,其中的法学、经济科学和社会科学(代码03)下设经济科学(代码30),包含具体专业:劳动学,经济学、企业管理、欧洲经济、国际企业管理、医疗和社会领域管理、体育经济学、旅游学、交通企业管理学、国民经济学、经济教育学、经济科学。

法国的普通大学学业文凭和学士学位共有九个名称,分别与九个学科领域相一致:经济与社会行政管理、法学、经济与管理、人文与社会科学、文学与语言、科学与技术学、艺术、体育运动、神学。其中的经济与管理学科下包含经济学与管理学,内部没有更进一步的细分。

俄罗斯的传统教育体系与西方不同,原本没有学士和硕士的区分,学位是专家、副博士和大博士。2000年3月,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学科专业、方向目录,新设了培养学士、硕士的方向目录,包括自然科学与数学类、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教育类、技术科学类和农业科学类,共5大类,95个方向。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代码520000)下设管理学(代码521500)和经济学(代码521600)两个学科,其下没有进一步的专业划分。

在日本,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中包含经济学、经营学方面的学科,下设具体专业:经济学科、经营学科、会计学科、会计信息(情报)学科、观光经济学科、管理科学科、企业经营学科、企业信息(情报)学科、金融学科、经营开发学科、经营科学科、经营环境学科、经

营环境信息(情报)学科、经营经济学科、经营社会学科、经营信息(情报)学科、经营福利学科等多个具体学科。但是经济学科下没有更进一步的专业划分。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主要依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本目录采用6位编码体系,共设11个学科门类,其中包含经济学(代码02),下设经济学学科(代码0201),包含具体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金融学四个专业。

三、 西方经济学本科专业设置对中国的启示

1. 设置程序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西方国家,高等学校具有自主设置学科专业的权力,国家对学科的分类只是学科发展方向的一般指导,并不强制性要求各高等学校按目录实施。各个学校会根据自身的不同优势和对市场需求的判断,各自设定本校的学科专业,这就导致同一专业在西方同一国家不同高校中的命名可能不同,甚至可能授予不同学位。

例如,美国CIP的根本宗旨则只是收录全国中学后教育机构开设的学科专业,并随情况变化进行调整,为所有需要这方面信息的人服务,没有政策指导含义。同时,统计机构规定,新增学科专业列入CIP必须满足下述要求:首先,联邦调查统计数据表明最近3年至少有3个州的10个高等教育机构授予至少30个该学科专业的学位;其次,在联邦调查统计中提出新增学科专业代码的书面申请;第三,由该学科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提供证据证实该学科专业已经存在;最后,通过分析有关的数据资料证实该学科专业的发展潜力与可能性。倘若一个新专业能够同时满足这四点要求,那么就可以被纳入更新的学科专业分类系统中。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基本没有专业设置的实质权利,这对发挥高校熟悉教学基层情况、更快体察市场需求的优势和积极性不利,而通过进一步的体制改革,在学科专业的设置权力分配中更好地发挥高校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双重积极性,赋予高校设定专业的自由权,更有利于我国经济学本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设置方式

在专业具体设置方面,我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专业设置具有很强的实体含义,例如,各个高校的专业设置背后都配备有相应的班集体、教研室和与之对应的教学场所、设备和资金安排等。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在中国会涉及上述诸多领域的人力、物力调整。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往往先选择专业,随之确定了需要学习的相应课程。

与此不同的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专业设置则以课程为导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进而成为某个专业的“主修”,甚至在所选课程组合没有对应专业时,学生还可以根据一定的程序申请自己设计专业。

总体上看,可以认为我国的本科教育是专业在前,课程在后;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是课程在前,专业在后。他们的这一体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得大量跨学科专业的存在成为可能,这其实也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本科教育的“通才”理念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减少了专业的实体意味,也使得专业调整的成本大为较低,增强了学校专业调整的自由度。逐渐减少专业的实体含义,增加课程导向,也会对我国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钱颖一,经济学科在美国[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6)。

[2]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s:2000 edition,April2002,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http://ncns.ed.gOv

[3]Full IACS3 Listing,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http://www.hesa.ac.uk

[4]纪宝成主编,中国大学学科专业设置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卢晓东,中美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2)。

[6]伏润民,中外大学经济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1)。

[责任编辑:周杨]

作者:袁志刚 陈琳

旅游经济学教育研究论文 篇3:

《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及反思

摘 要:当前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呼伦贝尔学院教学实践,分析了转型发展中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学科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考试方案进行反思, 寻求适合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化教育转型。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學 考试改革

西方经济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本科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财经类院校或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以及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西方经济学在我国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其地位在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日趋显现。但是,当前国内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立足于呼伦贝尔学院教学实践,分析了转型发展中高等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西方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与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寻求适合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合企业、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逐步实现地方本科高校向职业化教育转型。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1.理论体系庞大,研究方法多。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二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存在着差异。微观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以价格理论为中心,对需求理论、消费理论、生产论、市场结构等展开研究;宏观部分的研究是以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状况为研究对象,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展开研究。西方经济学学派多,不仅包含了重商主义学派、古典经济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和新古典经济学以及真是经济周期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还包含了这些学派的演化、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等。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一些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纳入了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因而,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变得庞大而复杂。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四种: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以及经济模型法。同时,同一经济问题的分析角度不同、前提条件不同以及研究方法不同,又使得观点、结论和对策存在差异。教师讲授过程中,往往拘泥于教材,对各章的教学重难点掌握的不够,过多注重模型的推导,使得知识点之间缺乏体系化,忽视了应用,使本身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显得更加抽象、复杂,出现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

2. 地方本科高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地方高校以二本和三本高校较多,招生普遍存在着学生生源质量问题:一是学生基础差,思维逻辑以及数理知识基础的薄弱,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二是专业招生文理兼收,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该学科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设定前提条件,建立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觉晦涩难懂,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而《西方经济学》理论前后联系紧密、逻辑性较强,前面的知识点无法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理论的学习,甚至使得学生学习兴趣都丧失了,这使得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3.课堂有限,缺乏实践。目前,在一般本科院校针,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将《西方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授课期数是两个学期。还有很多专业,该课程的讲授只有一个。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该课程的教学实践少之又少。实际上,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依赖于客观实际,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为主的众多相关理论,分析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根据专题内容,增加适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消化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1.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修订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呼伦贝尔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2015版)的文件精神,我们修订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将本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具备较高的经济理论素养和系统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根据上述培养目标,会计学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设定在一个学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分两个学期开设。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做到兼顾体系完整与重点、难点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2.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

2.1理论联系实际,博取众家所长。如在介绍GDP核算时,本人充分利用我校多媒体教室的网络资源优势,结合中国统计年鉴来进行讲解,是学生能够直观了解GDP的核算方法及内涵。在讲解IS-LM模型时,结合中国近几年的经济热点,如“一带一路政策”、“国庆旅游黄金周”,将宏观经中的一些重要经济总量和政策实践进行分析,了解政府的政策意图,将抽象的理论鲜活化。通过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大大开拓了视野,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重要,明确了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学习的主动性更是大大提高,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在对一些问题进行讲解时,注意吸收各家所长,讨论经济热点问题时,会观看知名经济学家的论坛,这样沉闷的课堂变动活跃,内容显得生动。

2.2案例教学。传统单向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显然也达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本人做了以下两点改革:一是在授课过程中穿插小案例。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章节教学重点和难点,尽可能结合一些贴近日常生活、浅显易懂的案例和经济事件。例如,在介绍价格歧视时,以当地电影院电影票为例,说明电影院只对不同的消费群体采用不同定价背后的经济学原理。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景,利用各种案例,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景中产生疑问,引导他们去体验去探知,引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学习后续理论知识的主动性也会增强。二是加入专题案例。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从经济学视角分析热点问题。案例和经济事件一般安排在每节课的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全体参与讨论,教师引入相关理论知识。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将一些热点新闻穿插在课堂中,

2.3小组学习。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主讲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个人自学、小组或班组研讨,从而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准确表述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按学号顺序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个组,每组大约4人。为节约课堂时间,提前一周布置讨论内容,上课时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做汇报发言,表述各小组观点,各组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通过小组学习和组员之间的对话、交流,也满足了学生对情感的需要。学生需要来自同学的学习支持,即主要通过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获得基本的归属感、团体感,并在学习上相互促进。

3.考试方法的探索。为了培养应用型那个人才,着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将考核划分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结课考核。平时考核在总评成绩中占20%,其中包括出勤、课堂表现、材料阅读和作业。阶段考核在总评成绩中占20%,分为案例分析的10%和口试的10%。结课考核为闭卷考试,试卷加大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题的比例。

参考文献:

[1]龙飞扬.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基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1).

[2]谭富.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J]. 西部素质教育, 2016, 2(11):59-59.

[3]夏侯健丹. 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6(7).

[4]朱庄瑞. 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19):140-142.

[5]李晓梅.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管理观察, 2016(30):144-146.

[6]刘欣欣. 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3).

作者:李晶

上一篇: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论文下一篇:初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