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学教研论文

2022-04-17

摘要:实现“六城联动”发展格局态势,对长春市金融业改革创新提出了重大现实课题。长春市在推动金融行业与“六城联动”协调发展上应做到“一张一弛”,既要用好“看得见的手”,优化金融体制,强化供给侧改革;也要用好“看不见的手”,为激发市场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奠定政策基础和制度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经济学教研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旅游经济学教研论文 篇1:

在长吉一体化中推进吉林特色都市农业建设

摘 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传统农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长春市和吉林市作为吉林省两个最大城市的联手发展将为吉林省打造出全新的都市圈。其一体化进程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凸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应运而生的吉林省都市农业迅速的发展将体现出明显的吉林特色。

关 键 词:长吉一体化;城市化;都市农业

收稿日期:2012-09-18

作者简介:于平(1963—),女,吉林四平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理论;马欣元(1983—),女,吉林敦化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胡宁(1982—),女,吉林松原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优秀调研课题,项目编号:20110102。

2011年10月10日,在长春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意见》[1]中提出了在长春地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及具体办法。笔者总结分析了近年来长、吉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长吉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就吉林省的长、吉地区率先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布局、项目设计、具体规划、措施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旨在为建立吉林特色的都市农业提供参考。

一、长吉一体化中吉林特色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结合目前都市农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状况,笔者认为,长、吉地区的都市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依托于现代都市的发展,融专业化、产业化和高科技农业于一体,是现代都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长吉一体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吉林特色都市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进入了新一轮成长阶段,呈现出如下特征:

(一)农业产业布局的密集化和区域化

从现阶段吉林省各地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2010年,长、吉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额以及龙头企业的销售总收入大幅度高于吉林省其他地区,占全省的份额分别为59.47%和62.53%,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效益上均位于全省领先水平,带动农户数量和基地规模份额也大于全省水平的一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具有向长、吉地区集聚的特征。

从吉林省不同农业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看:长、吉地区玉米深加工水平占全省比重的85.7%,玉米加工业固定资产总份额占据全省总量的84.7%。所以,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目前发展几乎都布局在长、吉地区;大豆加工业固定资产和加工能力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77.5%、69.1%,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全省份额的88%;此外,从畜牧业的分布状况看,该区集中了全省60%以上的牧业生产和加工类型的企业,其中畜牧加工企业固定资产占全省牧业加工企业总量的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玉米产业、大豆产业和畜牧业主要分布在长、吉地区,产业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

(二)原料生产的基地化和标准化

随着长吉一体化的发展和都市农业经营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龙头企业对加工原料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分散的农户生产由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导致其产品质量较差的后果,难以适应农产品加工的要求。所以,为稳定原料生产加工,保障产品质量,龙头企业以各种方式建立起了各自的生产基地。例如: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提出以“定向育种、定向种植、定向收购、定向加工和定向销售”的五定向原则,与农户构建原料基地。此外,还从各个基地所在的各级政府或农场、林场等租种部分土地,自己进行原料的种植。所选农场包括伊通县二道乡、长岭县前七号农场和乾安县农场等。有的生产基地是由公司企业的产业职工进行生产和管理;有的则是与当地农户共同经营,即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按比例分配红利。这种经营方式便于公司企业遵循市场和生产需求,优化对原料基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投入,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规程,不断完善原料品种和品质结构,增强原料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安全化程度。

(三)规模集团化和经营国际化

自实施长吉一体化战略,建立“一小时都市圈”以来,长、吉地区一直把龙头企业的构建作为重点,以“大规模、高起点、高水平”为标准,围绕玉米和大豆等粮食资源以及畜产品资源,构建了相当数量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吉粮集团、长春大成集团、长春皓月有限公司、吉林德大公司等。目前,随着都市农业的不断发展,这些大型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完善,呈现出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四)农业利益联结的一体化

长、吉地区都市农业一体化程度的逐步加强集中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农业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密切等方面。从2010年农业全面统计数据情况看,2010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较2009年增加了80%的份额,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采取多种方式与加盟农户建立利益联结体系。采取合同(契约)关系是长、吉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加盟农户利益联结的主要特征,组织规模的比例从2009的82.1%提高到2010年的91.3%。此外,采取合作制关系组织的比重也在提升,2010年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除了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成熟的利益联结方式以外,其他较松散的形式比重已经由2009年的9%下降到2010的0份额。综上数据明显显示出了长、吉地区都市农业利益联结程度日趋增强和一体化程度的逐步完善。

(五)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种农业示范园区迅速发展

⒈以蔬菜等为主体的园艺产业呈向好态势发展。近年来,通过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普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缩减,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2010年,长春市成立了同心现代农业生态园、四间双千亩绿色蔬菜科技园、岳家葡萄、新月香菇、柳家花卉苗木、富绅花卉苗木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长、吉地区的农业正在向基地化、信息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将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加工出口企业——福建超大集团引进长春市之后。“十二五”期间,福建超大集团将在长春市投资1.71亿元,集中连片构建高标准有机特色蔬菜种植基地5590公顷。农民入住新村,身份转为农业工人。若能够实现这一预期目标,不仅可以使长、吉城区的乡镇农业结构和蔬菜供应状况得到相应改善,而且还可以为长、吉地区构筑一道新的绿色生态屏障。

⒉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格局正逐步形成。为了适应市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长、吉地区城郊乡镇正在努力提高畜牧业基地化、专业化、安全化生产水平,各类牧业小区不断成长壮大。据统计,2010年,城区乡镇生猪发展到179.9万头,肉牛发展到77.9万头,奶牛存栏9.5万头,鹿存栏6.2万只,肉鸡出栏2416万只,蛋鸡存栏1608.6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0.9%、20.2%、26.1%、17.8%、2.2%和5.9%;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215万吨、19.2万吨和15.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7%、5.1%和39.7%;牧业增加值实现22.19亿元,占一产增加值的67.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4.8个百分点。

⒊观光旅游农业快速发展。长、吉地区的城郊乡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大力度发展都市观光旅游农业,开发了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产服务于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农业项目,初步建立起了净月潭风景区、莲花山度假区、长春龙湾山庄、新立城水库风景区、雁鸣湖景区、吉林北山等一批新兴的观光旅游农业景观,既开辟了长、吉地区城郊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去处。

二、长吉一体化中吉林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吉林省其他地区相比较,长、吉地区都市农业发展具有较大优势,形成了多个国际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但是长、吉地区总体发展程度与国内东南沿海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无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部发展还是外部环境,都存在着较多的制约长、吉地区都市农业顺利发展的因素。

(一)农业产业化组织特色突出,但总量低,规模小

2010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数额达到350万元,但是,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8.7%;吉林省龙头企业总数仅相当于山东省的24.6%、广东省的43.7%,由此可见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量严重不足。[2]此外,龙头企业还存在规模普遍较小、布局分散、实力较弱等问题。2010年,长、吉地区的销售总收入超过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为45个,占组织总数的10%左右,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只有四家企业,分别是吉林德大、长春大成、吉林粮食集团和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由于此类问题的存在,导致长、吉地区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缺乏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农业产业基地分散,原材料质量缺乏保障

随着长吉一体化的加速发展,长、吉地区逐步开发出了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是,由于长、吉地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尚未形成,土地经营大多停留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层面,导致了这一地区在土地使用权结构和基地生产上仍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要特征,即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了大量的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这种分散经营的结果会使土地低效率利用,无法真正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质量也因此缺乏保障,在品种、花色、等级等许多方面难以实现合理统一。此外,又由于收购、贮运等环节的相互交错,难以满足加工企业对专用原料的质量要求,也制约了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加工层次的提高,严重影响了长、吉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农户经营缺乏规模,都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数量不足

据统计,2010年,长、吉地区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为0.04hm2,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都超过67 hm2。[3]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狭小不仅不利于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加快发展,也制约了农产品商品化率和经营效率,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极大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长春都市农业管理人才缺乏。目前,长春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以长吉南线建设的小型休闲服务项目为例。通过走访沿线鹿鸣山庄等多家休闲服务项目发现,大部分经营环境差,服务质量低,从中反射出经营管理上的缺陷。究其主要原因是业主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缺乏专业经营管理经验。

(四)单一的投资主体导致都市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

到2010年,长、吉地区各类法人单位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单位数量为0.11万个,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数量为11.3万人。由此可见,长、吉地区从事第一产业的法人、经营单位与人员所占份额很小,并且这一数量还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长、吉地区目前的都市农业发展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所谓“资金不足”是指现阶段农村固有资金的大量外流以及城市资金流入农村的数量严重不足。而在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其资本存量是相当可观的。目前,长、吉地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例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虽然吉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但是农业投资结构却持续存在着非农化的倾向。吉林省农村地区每年有65%-75%的资金大量外流,大多流入城市和工业区,而城市资金对农村固定投资则不足其总量的20%。[4]第一产业投资额仅占三产投资额比重的0.4%,且这部分资金正逐步向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转移。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必然导致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恶化以及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技术水平差距日益扩大。

(五)都市农业尚未实现市场化主导

都市农业主要指农业发展实现高度市场化,在提供优质农作物的同时还可作休闲、观光、旅游、教育等精神层面的产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都市农业的市场是全方位、开放式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形成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实现自身的经营网络和多种销售形态。目前,长、吉地区围绕服务城市而兴起的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平不高,并且因存在散、小、没有特色等问题而没有完全形成体系,所以吸引力有限。长春都市农业相对于先行地区的发展较为缓慢,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以及土地保护政策,没有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品牌和产业链。以温泉开发为例:御龙泉和圣德泉是长、吉两市温泉开发较好的地方,但服务项目单一,价格和服务内容相近,深度开发不够,吸引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效益。

三、长吉一体化中吉林特色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

(一)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城区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产业互融,构建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⒉到2015年基本实现长春十城区普通粮食种植和传统畜牧业双退出,特色、精品、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维生态功能的转变,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为主体,加大会展农业的科技示范作用,突出抓好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把休闲旅游观光和农业生态保护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实现城区农业大幅增长,增加值力争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

⒊把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制定长、吉两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各城区、开发区也要制定各自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二是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在提升都市农业发展质量的同时,注重发挥都市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增添城市景观、促进劳动就业、传承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活力。 四是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向现代都市农业聚集。

(二)都市农业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⒈突出特色都市农业的规划布局。长吉一体化是吉林省全新的都市圈,其一体化发展在吉林省的未来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都市农业理应作为重要的环节列入新城市发展目标中。并且要作好统一规划和专项规划。其中,不能缺少超前的观念和意识,而合理布局和准确定位更加重要。把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与“三化”统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产业之间有效互补、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等都是特色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⑴长、吉两市的近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应放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上,要全面发挥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绿化带、景观带的作用以及对远郊农业的辐射、带动和示范的作用。以观光休闲体验型项目作为重点,为市民提供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的场所,重点发展景观绿地、市民农园、花卉公园;在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综合性农业观光资源,着重培育休闲农场、自然休养村、森林公园和观光牧场、民宿农庄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科考、度假、会议、避暑、野营的理想场所;以文化教育为背景,在自然景观和观赏性上重点发展教育农园、少儿农庄、垂钓乐园、观光农园等。

⑵长、吉两市的远郊地区要以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为重点,使之成为 “优质、高产、高效” 农产品的主产区。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促进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君子兰养殖基地建设和君子兰花卉交易中心的运营,做大、做强以君子兰为主的花卉产业;大力扶持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园区和“长春富坤集团都市农业基地”,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对通过 ISO9000、ISO14000认证的品牌予以奖励。广泛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知名商标和知名产品的申报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蔬菜。

⑶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进一步拓展都市观光农业功能。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布局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农业基础、交通情况、区位特征、市场结构等限制条件,还需要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根据市场导向实现都市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都市观光农业产业复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整合现有资源,在不损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农业资源,着力打造“净月潭国家风景名胜区”、“长春龙湾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长春莲花山度假村”和“圣德泉温泉度假村”,以突出都市观光农业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突出农村生活特色,丰富乡土文化内涵。通过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观光农业体系,提升观光农业的水平和层次,使游客的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均得到满足,创造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赢”的综合效益。

⒉完善特色都市农业投入新机制。目前,长、吉两市对都市农业投入不足,而都市农业的特点是见效慢、效益长,需要财政增加对都市农业建设的专项资金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投资,以保障都市农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和鼓励引导力度,逐步建立以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资和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新机制。

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比如申办企业只要资料齐全,7个工作日内就可核发营业执照;放宽企业注册资本限制条件,新设立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资本可在三年内分期到位;投资复垦荒山、荒地或在废弃地从事养殖业、种植业的,从获利年度起,三年内免缴各项土地税费;新建和扩建设施农业小区内的水、电、路基础设施,按标准验收后,每个小区一次性给予补贴;发展农业高端项目,促进重点项目尽早建成投产,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从事精品农业生产的联栋智能温室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按每平方米一次性给予补贴。

⒊在农业标准化中建立特色农业市场体系。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消费者多元化市场需求而创建的,但需求多元化不等于生产无序化。都市农业只有按照科学、正确的技术流程进行生产,才能使生产出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品质有保证,并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农业标准化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和基础性技术手段,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整套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建立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制度。[5]发展和推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均是农业标准化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式。同时,由于都市农业开发的农产品的品种与大规模生产的产地有所不同,其在流通方式上和上市体制上必须与规模种植农作物有所区别;如何利用交通网络和信息平台缩短产地与销地的距离,在产销地间的竞争中掌握主动,仅有生产的标准化还远远不够,必须理顺流通体制,建设好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市场,构筑起符合都市农业特点的多层次市场与流通体系,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打造统一市场,增强都市农业产品在产销地间双重流动的竞争力。

⒋做好优良品种和特色名牌的大文章。都市农业种植物要选取优良品种,选择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链作物,如贵重中草药原料、名贵花卉等,这样,才能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为提高长、吉地区特色农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为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强市服务,还要通过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疗养农业,度假农业、建设农业公园、体验农园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净化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要拓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发展新包装材料、国际物流、保鲜贮藏、现代金融、动植物检验、信息服务、中介等新兴产业,积极组建跨地区农业企业集团,把长、吉地区建设成吉林省的水果、蔬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交易中心与出口基地。

在对现有都市农业名牌产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其在地区乃至全国都市农业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构筑名牌农产品推荐平台,选择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适销对路的农业产品,通过各类产品推介会、博览会、技术交流会和评优活动,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度。加大宣传力度,发掘、培植新的名牌产品,建立一套选优、荐优、评优、护优机制,依靠名牌战略和龙头名牌产品,推动特色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⒌打造特色都市农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高地。多层次、多元化地与市场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培养和造就与都市农业现状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打造特色都市农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高地。政府应该侧重和强化农村地区各类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健全培训网络体系,大力培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媒体要通过宣传、举办各种农业科普知识讲座等形式,增强市民与农民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增强市民对都市农业的认识,改变其传统农业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都市农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环境。

【参考文献】

[1]长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意见[Z]长发【2011】43号.2011-10-10.

[2]李中良.吹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号角[N].长春日报.2011-09-19.

[3]张学忙.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

[4]冯雷.山东省三大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06).

(责任编辑:牟春野)

Advancing Construction of Jilin Features Urban Agriculture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Changchun and Jilin

Yu Ping,Ma Xinyuan,Hu Ning

Key words:the integration of Changchun and Jilin;urbanization;urban agriculture

作者:于平,马欣元,胡宁

旅游经济学教研论文 篇2:

长春“六城联动”的金融支持研究

摘要:实现“六城联动”发展格局态势,对长春市金融业改革创新提出了重大现实课题。长春市在推动金融行业与“六城联动”协调发展上应做到“一张一弛”,既要用好“看得见的手”,优化金融体制,强化供给侧改革;也要用好“看不见的手”,为激发市场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奠定政策基础和制度基础。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六城联动”;金融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1.06.012

一、新发展理念下长春市“六城联动”的政策背景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2021年7月31日,中共长春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首次系统性提出了“三强市、三中心”的发展战略,为全力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力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战略蓝图,为长春市完善市场机制、深挖本土资源、打造新型优势提供了遵循,指明了长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发展方向。“三强市”,指的是工业强市、农业强市、生态强市;“三中心”,指的是区域创新中心、区域消费中心、文旅创意中心。2021年10月21日,中共长春市委书记张志军在项目巡检时,进一步将“三强市、三中心”总结为打造国际汽车城、现代农业城、“双碳”示范城、创新科学城、新型消费城、文旅创意城,要求全域联动、“六城联动”,打好战略谋划、战术支撑、战役推进的组合拳,更好地发挥长春在“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求长春依托本土资源禀赋,立足区位空间特征,构建特色鲜明、重点突出、路径清晰、科学有效、前景广阔、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战略规划。长春市位于东北腹地,地势平坦辽阔,土壤肥沃,自然条件给予了长春建设现代农业城的优越条件;长春工业基础雄厚,人力资源、技术经验丰富,历史条件给予了长春建设国际汽车城的优越条件;长春拥有吉林大学等高校和长光卫星、中科院分支机构等科研院所,智力资源丰富,创新氛围浓厚,具备建设创新科学城的基础条件;长春立足全国园林城市的高起点,既有做大“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气候条件,也有做强“绿水青山”的自然基础,还入选了国家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城市,发布了生态发展专项规划,绘制出建设双碳示范城的发展蓝图;长春人口规模稳中有升,消费潜力巨大,旅游资源丰富,具备了建设新型消费城和文旅创意城的基础。同时,“六城联动”的发展,要求以创新为工具增强建设动力,以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为要求增强发展整体性,以绿色发展为前提推进美丽长春建设,以开放为手段拓宽发展市场空间,以共享为目标推动共同富裕。通过“六城联动”,长春市能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二、长春市金融业支持“六城联动”发展的战略性考量

长春金融业具备支持“六城联动”发展的一定基础性条件。一是金融业态初步形成。目前,长春市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数量较多、遍布城乡的金融业态格局。截至2020年末,全市有金融机构门类7个,总部或一级分行级别金融机构129家,共有金融机构1753个(含营业网点),遍布全市五个主城区和六个县(市)区。其中,银行类总部或一级分行级别金融机构49家。二是金融知识得到广泛宣传。近年来,金融监管业自上而下引导金融行业开展了一系列金融知识普及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网路科技在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加速了金融信息的传播,整个社会对金融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三是金融市场较为活跃。相比改革开放初期,长春市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机构数量大幅度增加,银行类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陆续在长春开办业务,银行网点遍布城乡,线上线下金融交易活跃度大幅度提升。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230.6亿元,住户存款余额6943.3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貸款余额14535.4亿元。年末股民账户数达到337.2万户,有价证券成交总额19411.0亿元,保费收入310.3亿元。

实现“六城联动”发展格局态势,对长春市金融业改革创新提出了重大现实课题。一是长春金融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深市场嵌入深度。金融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经济水平发展在金融行业的表现。因此,面对“六城联动”,金融行业必须主动抓住抓实“联动”机遇,调整业务政策和发展方向,全方位主动对接,加大对“六城联动”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为自身的发展积累良好的对公对私客户资源。二是“六城联动”发展需要金融资金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1991年初,邓小平在上海视察听取上海市负责同志工作汇报时,针对浦东新区“金融先行”的做法,明确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长春市想做强做大“六城联动”战略,必须把金融行业发展规划、制度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引导金融资金向“六城联动”实体经济流入,增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和资金实力。三是长春市金融业需要在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和竞争力中推进改革创新。金融业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反哺金融业发展,需要立足长远的系统性改革创新,推进形成二者的良性循环,积累形成更多的改革创新经验。

三、长春市金融业支持“六城联动”存在的问题

●金融体系不完善

一是金融机构门类不均衡,不能对“六城联动”发展形成有效支撑。截至2021年11月,长春市共有金融机构1753个(含营业网点),其中商业银行类机构和网点1537个,占比87.68%。人民银行将我国金融机构分为8个大类。在长春,除“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两类外,参与市场竞争的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类金融机构为主,证券业、保险业有一定比例,而其他类别金融机构数量小、业务少,没有形成业务规模,对市场影响力小。二是金融市场不发达。从流动性来看,长春市现有证券交易平台为吉林股权交易所,主要为省内中小企业提供股权、可转债的转让。国债、票据等债券的交易集中于少数机构之间,个人参与的证券交易主要通过主板进行,交易成本高,流动性差。从市场透明度与信息揭示度来看,基本可以做到信息透明公开,但信息获取渠道少,财经类媒体和网络平台少。三是金融工具的应用比较少。基础金融工具方面,长春应用比较活跃的金融工具以在主板上参与全国发行的股票和债券交易为主,而汇票、企业债、金融债业务规模极小;衍生金融工具方面,长春本土化金融工具几乎没有应用,少部分参与者会在全国的衍生交易平台上参与交易。

●金融业务不匹配

一是大型商业银行的省级分行缺乏产品自主权。国有六大行、在长春设有分支机构的十家股份制银行都施行总分行制。在总分行管理制度下,金融产品和业务研发权以及研发部门和人员均集中于总部,吉林省分行均使用全国统一开发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有特殊区域产品需要的,需要专项向总部申请并需经历半年以上的产品开发流程,这就导致长春市的大型银行业务上不精准、研发上不机动,为金融业支持“六城联动”发展的“输血”功能带来较大掣肘。二是地方商业银行缺乏产品研发能力。在长春设有总部的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吉林银行)、九家农商银行均属于地方性商业银行,规模小、人才少、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虽有较大自主权,但在产品开发上缺乏足够的智力资源和市场基础,很难设计出创意新、视角新、效率高的金融产品,在业务开发上还比较依赖政策引导。三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缺乏政策引导。当前,金融业监管机构重在监督和管理,金融市场主要是“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其雄厚的实力和对机构项目的输血能力,能够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从而在政策上、发展方向上建立起信息沟通的公开或者非公开渠道。而对保险、券商、租赁、典当、小贷公司等金融机构来说,他们的业务主要对象是个人和中小企业,较难得到政府重视,很难融入“六城联动”发展规划。

●政府、行业、市场三方信息反馈机制不畅通

一是发展政策向金融行业传导缺乏渠道平台。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官方网站和文件发送渠道,主要用于金融行业监管政策和信息的传递。对于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规划等决策信息,缺少向金融行業传递的线上线下渠道。二是金融行业与市场间信息传导缺乏渠道平台。目前长春市金融行业与市场间的信息传递,依赖于各金融机构自觉积累的大数据资源,各数据集之间形成了壁垒,缺少一个统一的集成平台供本市金融行业和市场间进行对话交流。这就造成了“六城联动”相关企业和项目在面对金融决策时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信息不对称性。三是政府和市场间信息传导缺乏渠道平台。决策者在政策制定上还较依赖于对滞后数据的分析,与市场间缺乏即时沟通交流的平台。

四、一张一弛:实现“六城联动”与金融业发展供需两旺

长春市在推动金融行业与“六城联动”协调发展上应做到“一张一弛”,既要用好“看得见的手”,优化金融体制,强化供给侧改革;也要用好“看不见的手”,为激发市场活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奠定政策基础和制度基础。

●一张:用好“看得见的手”,强化供给侧改革,以供给创造需求

一是强化宏观统筹调控,建立对话协调机制。首先,由相关部门牵头,成立“六城联动”发展统筹协调小组,将金融监管部门纳入小组成员,在顶层设计上加强金融业与政府战略规划的融合。其次,建立各级政府、金融监管、金融市场三方定期对话协调机制,统一发展思想,明确调整目标,引导金融机构面向“六城联动”重大战略需求、面向高质量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和消费者需要,积极调整、主动调整、灵活调整,在供给侧动刀,引导金融供给更加贴合市场、更能满足市场、更好推动市场,推动形成以供给侧改革推动需求侧旺盛的良好发展局面。再次,建立“六城联动”金融服务“白名单”。政府联合重点金融企业共同确立“白名单”企业筛选指标,按照政策与效益并重、潜力与规模并重、创新与应用并重、资源与生态并重等建立标准体系,定期动态筛选重点支持的企业名单。

二是发挥监管指导作用,完善金融业务体系。首先,构建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金融服务业。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在不放松监管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民营经济的优势,为金融业服务“六城联动”奠定更加坚实的机构“细胞”基础。完善现代国有金融企业制度,鼓励以吉林银行为代表的的本地金融机构围绕“六城联动”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联席会议、定期学习等方式,强化经营中的“六城联动”政策导向和效益导向。大力发展多种融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证券、租赁、典当、信托等金融行业发展,规范发展民间借贷,拓宽“六城联动”相关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其次,完善资本市场功能。以显著提高“六城联动”企业项目直接融资比重为目标,建立多种方式的直接融资对话平台,多渠道推动新创企业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企业间债券市场,规范完善保险市场,鼓励具备自主权的金融机构围绕“六城联动”开展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与产品,不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再次,促进金融市场交易。组织金融发展指导部门专项学习,引进发达地区先进金融企业和人才,带动全市金融行业重点领军人才和“六城联动”发展关键岗位人员进一步打破金融知识“盲区”,从思想上挖掘以金融支撑发展的自觉。围绕“六城联动”制定提供优惠的金融交易费率政策和金融企业税收政策,形成鼓励金融创新支持“六城联动”发展的氛围。

●一弛:用好“看不见的手”,激发市场调节机制,以需求牵引供给

一是加大金融知识业务宣传,提高需求侧金融意识。由监管部门牵头,联合市内监管所覆盖的金融机构、权威网络平台和重点媒体开展“六城联动”专项宣传活动。鼓励各金融机构面向市场开展“六城联动”针对性宣传,提高金融服务信息的透明度和覆盖面。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提高金融服务密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服务现代化水平。

二是搭建线上线下对话平台,畅通“政、供、需”三方沟通渠道。首先,可建立“六城联动”发展专项工作网站,下设金融事业栏,将“六城联动”发展政策、金融业务引导意见公开公示。联合中国银联等上游金融机构,邀请全市全域金融机构进驻并设置分区,统筹“六城联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公开业务办理方式和基本条件,为三方联系对话提供源头性、基础性平台。发布“六城联动”重点企业“白名单”,设立市场反馈意见信箱,定期选出代表性意见并公布反馈结果。其次,发起设立更具包容性的金融信息服务机构,释放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改革效益。将银行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股权、债券、信托、租赁等业务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建立企业金融需求数据库,逐步形成线上初步匹配、线下完成对话的机制。

三是适度松绑微观金融监管,激发金融行业自主活力。首先,完善监管协调机制。发挥金融监管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功能,优化提升监管协调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减少监管重复,形成监管合力。其次,调整监管方式,加强宏观监管,改进微观监管,采取综合措施维护金融稳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作者简介

章澍弘,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助教,研究方向:金融学;

吴笛,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

责任编辑 张忠义

作者:章澍弘 吴笛

旅游经济学教研论文 篇3:

王梓木 激情从运动中来

商界身份:华泰财产保险公司董事长兼CEO

快乐态度:体育运动可以激发企业家旺盛的激情,表面上看,运动是对身体的挑战,其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挑战、自我征服。运动又是一场游戏,一种积极的休息、彻底的放松,从而使工作与生活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

保险业的挑战和竞争并没有阻挡王梓木每个周末去京郊滑雪或骑马。这位年近50岁的企业家,天生喜欢刺激,不怕挑战。朋友说王梓木胆大,喜欢纵马驰骋,所以华泰保险发展迅猛;王梓木则说要做一个稳定发展、高品质的保险公司,需要领导者的从容与宽松,而这份从容和宽松,大概也离不开他那些户外运动的熏陶。

哈尔滨出生的王梓木从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善于突破被动局面掌握自己命运的个性,改革开放后他成为黑龙江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教师,1984年在中央党校拿到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1991年,他被调入才成立不久的国家经贸办,由处长一直当到综合司副司长。

1996年,他放弃了在官场的升迁机会。凭借自己在政府机构建立的信用及广泛的人脉资源,从跨24个行业的63家大型企业那里筹集到13.33亿元资金,组建了华泰财产保险公司,王梓木任董事长兼CEO。

目前,无论在公司的成长方面,还是在与外资合作的方面,华泰都有不错的成绩。尽管这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行业且身为公司运营者,但王梓木依旧感到从容,这大概与他的个性有关。他喜欢刺激、敢于接受挑战,这在他进行骑马、滑雪、冲浪、潜水等活动时表露无遗。他认为体育运动可以激发企业家旺盛的激情,“表面上看,运动是对身体的挑战,其实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挑战、自我征服。运动就是一场游戏,一种积极的休息、彻底的放松,从而使工作与生活的精神状态更加饱满。”对他来说,注重运动,就是注重事业与生活的品质。

“我很重视教练对我进行的专业指导,但只要我一认为我已经掌握了技术,我就想去尝试放手一搏的感觉。”为此他也付出过代价,在一次滑雪时,因为动作难度太大,摔坏了腿。

王梓木也善于为自我减轻压力。“一家公司靠一个人是做不成功的,作为领导者,你要有激情和判断力,赋予大家一种共同的使命和目标,并且懂得分工,不属于你管的,坚决不要去管。”

王梓木举例说,他接触过的一位外国大老板每个周末都可以轻轻松松地与家人一起度过,当有一次问他“你在周末不需要陪你的客户吗?”人家的答复是:“陪客户那是客户经理的事。”

王梓木有着一个三世同堂的和睦家庭。妻子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敬一丹。很多年来,王梓木每年坚持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春节时将全家及亲戚共十几口人集中起来,组成一个旅游团到世界各地旅游。

“我就是旅游团团长,负责带着大家一起玩,全心全力尽这份责任是一个令人欣慰的过程,而且平时无法交流到的东西可以在这个时候得到交流。”王梓木说。

相应的,在“平天下”的目标上,他的胃口是适度就好——目标太大,压力也太大,企业家的心理就容易扭曲,相对宽松才会做到从容。因此,他给华泰定的目标是:做一家稳定发展的高品质保险公司。

上一篇: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下一篇:经济增长房地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