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9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模式已经成为了未来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的涵义,对目前传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论文 篇1:

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

摘 要:对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模型;分析了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及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层次结构及构成要素;相互关系。

作者简介:颜楚华(1968-)男,湖南邵阳人,硕士,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王章华(1963-),男,江苏泰兴人,硕士生导师,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刘超(1982-),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编号:GJA08 0016)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有100所高职学院先后被批准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如何将这批学院办成竞争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真正引领全国其他一千多所高职院校的发展,提高中国高职教育的整体水平,是一件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事情,开展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无疑是推进示范院校建设计划的基础性条件。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并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一般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深深融合于高职院校内质之中,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高职院校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是竞争力各要素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本质的部分。[1]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

(一)核心竞争力是合力。它是各种能力的总和,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能力的有机结合,而非单一的某种能力,它们之间是一种矢量叠加关系而非标量叠加关系。它来源于学院不易被其他院校仿效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校园文化等互相影响的综合因素。

(二)核心竞争力是构建力、生长力。它是一种动态能力,而不是静态力,是知识、能力的不断积累和有效组合。这种构建力主要表现在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分立之间以及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力与它们的载体之间存在着支持和构建的关系。[2]

(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不是资源,也不是构成要素。资源和要素都是可以引进的,两者均非核心竞争力。

(四)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持续的、内在的竞争力。这种蕴涵其中的、独具的竞争力,能使得高职院校在长时间的竞争中能取得主动权和竞争优势,从而超越对手。

(五)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培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平台,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与学校的文化,融合与学校的内质之中,是保证学校基业常青的关键因素。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就必须有其他高职院校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综合上述关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结合国家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要求,本文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而形成的对学院发展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系统,它是由多个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核心层领导力、内隐层执行力和外显层影响力。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及构成要素

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及基本要素与其内涵和鲜明的特征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深入剖析这些要素,将使我们对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我们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多个层次及其内在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呈现为一种系统分层模型,核心层是领导力,内隐层是执行力,外显层是影响力(见图1)。

图1 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结构及要素图

(一)核心层—领导力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关于示范院校入选的首要条件就是“领导能力优先”。领导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生成的核心因素。示范性高职院校组织的本质是其固有的内在规律的反映,组织效率的运作完全取决于组织中人的素质和潜在积极性的发挥。院(校)长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组织的法人代表,又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教育思想的集中代表,其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将影响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运行与发展,对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当领导力得到发展时,也就是学校能够实施科学管理,并以这种管理能力为纽带,整合学院的核心资源的时候,领导力自然就形成了核心竞争力。

领导力包括领导班子的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格魅力。

(二)内隐层—执行力

内隐层是执行力,由管理执行能力、专业建设能力、文化生成能力三个方面构成。

1.管理执行能力。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把决策层的管理者称为高层管理者(学院主要负责人),高层管理者主要是掌握政策、把握方向、构筑愿景、策划战略、制定方案、组织执行。把执行层的管理者称为中层管理者(各部门负责人),中层管理者承担实践学院决策、目标落实、战略执行、任务分解、基层管理、与决策层的协调沟通等职能。把操作层的管理者称为基层管理者(专业、专业群负责人,教研组长、课程负责人,系部办公室主任、科长等),基层管理者主要是组织团队成员(教职员工)积极配合,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并及时搜集反馈组织执行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末端信息。我们把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统称为管理骨干。

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校兴学,唯在得人。管理骨干是学院愿景、战略决策、组织方案的有力执行者和组织实践者,是提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助推器”。中基层管理者在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过程中,既要按部就班严格执行决策层的领导意图和战略决策,又要灵活机动的调整局部战术围绕总体战略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所以,执行力强的管理骨干队伍是学院目标实现的关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培养一支管理骨干队伍,积极选拔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上来,即选好人、用好人。

2.专业建设能力。专业建设是一切专业院校建设的中心环节,更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灵魂,专业建设的合理、科学和质量、水平,是体现一所高职院校生命力和社会贡献率的重要标志。教育部提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应当做到五个领先(领导能力领先、综合实力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和三项建设重点(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这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指明了方向。专业建设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是学校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载体和依据。

随着示范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认为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专业结构的优化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能力、课程体系的开发能力、师资团队的教学能力、实训条件的保障能力。

3.文化生成能力。文化生成能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保持核心竞争优势的隐形条件和精神基础。由于每个学校员工、学校发展过程、经营管理手段以及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学校特征,并且伴随着学校的成长而动态的发展变化。因此学校文化力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它激发学习力和创新力的产生,引导领导力的增强,促进人才培养力的提高。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文化生成能力包括学院对办学理念的提升能力,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能力,传统文化的传承能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能力,校园文化对行业文化和区域文化的借鉴能力等等。

(三)外显层—影响力

外显层是影响力,由毕业生就业力、社会服务能力、示范辐射能力、社会影响力四个方面构成:

1.毕业生就业力。毕业生就业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性因素。产出不明显就无法显示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人特质。如自信,情商,适应力,学习的意愿和反应力等,这些有利于就业的个人特质与态度;第二,核心技能。包括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第三,毕业生特色。准确地说是指在校园文化理念、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毕业生特色。在目前供大于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开始注重学校的声望和办学特色,特别是毕业生特色。归纳起来,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总的要求就是要“本色做人,出色做事,特色发展”。

2.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则是指示范性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提供的直接服务活动。它不是通过人才培养或科研成果的转化等间接方式进行,而是利用自身的资源直接投身于地方社会各个方面的建设和发展。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改革;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继续教育服务;为社会进行应用技术服务;为文化传承服务。

3.示范辐射能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指在其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取得的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出成果和雄厚的专业教学资源等,对其他职业院校示范、推广和服务的能力。它一方面体现在示范性高职院校本身具有的雄厚的办学实力、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改革成果,另方面体现在对于其内涵成果的总结、迁移和推广能力。具体包括培养模式的推广力、管理改革的示范力和专业教学资源的服务力。

4.社会影响力。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外显层的构成要素,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直接的反映和体现。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应该通过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扩大学院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以及提升学院的社会认可度等方式,来提升其社会影响力,并在普通高职院校中起到一个引领和示范作用。构成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影响力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毕业生就业质量、学院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以及社会对学院办学的评价三大因素。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层次结构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层次递进。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之间呈现为一种系统分层模型,核心层是领导力。它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生成的直接和关键因素,具有统御作用。内隐层是执行力,它是示范性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得以实现的保障。外显层是影响力,它是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最直接的反映和体现。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对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形成起着程度不等的重要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

(二)共同作用。构成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三种主要竞争力之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形成核心竞争力,也可以把这三种竞争力之间的作用关系描述为弓箭的三个要素:弓、弦、箭,只有弓强、弦紧,箭才能射得远。领导力就如同一张弓箭的弓,执行力力如一张弓箭的弦,而影响力则如一张弓箭的箭。可以看出,只有领导力足够强、执行力足够紧、影响力才能得以有效发挥。⑶也就是说,只有这三种竞争力互相作用,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在每一层面内部的各要素中,也存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关系。如领导力这一层面中,战略规划能力是示范性高职院校领导班子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的集中体现;科学决策能力是领导班子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在某一阶段、某一时期的反映;人格魅力是领导成员个体及班子整体在学识、能力、作风、品行的方面的综合反映,是领导班子凝聚力的主要体现。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构成了领导力。

(三)动态变化。必须指出的是,核心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等于系统结构上相对稳定的中枢,它是由运动的态势所决定的。所以,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也是动态变化的,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每一层面内部的构成要素也是变化的。如在外显层各要素中,随着我国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创业能力将会替代毕业生就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重点将从学历教育转变为职业培训。因此,示范性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持续培育、提升、创新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陈涛.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柳小玲.试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J].现代情报,2007(8).

[3]陈恳.如何提高中层管理者执行力[J].领导文萃,2003(3).

责任编辑夏焕堂

作者:颜楚华 王章华 刘超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论文 篇2: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策略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互联网+”模式已经成为了未来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的涵义,对目前传播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的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 高职院校 传播机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突出,在社会各方面发展和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成型和推广,更是让中国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工作正在面临着新的考验,我们必须要采取策略积极应对。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概述

“互联网+”指的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互联网平台所具有的优势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来,把互联网技术在生产要素分配中具有的有利因素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换句话来说,“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加上各个传统的行业,这种相加绝对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借助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的即时性,让传统行业有了发展的新平台和新契机,从而推动经济获得新的发展。“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一种新型传播平台即新媒体正在逐渐的贴近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到2017年末,中国的上网人数已经达到7.5亿人口,互联网的普及率已经将近七成,近九成以上的网民以移动终端进行上网,和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相比较,新媒体平台也就是互联网平台媒体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媒体平台。新媒体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电脑手机登陆移动终端为媒介给网民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和内容。从传媒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页、微博等高热度的社交平台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这种具有即时性的、传播质量高的信息交互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欢迎,高职院校进行形象传播的过程中也需要利用好这个新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形象传播存在的不足之处

在全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过去信息的权威性正在受到挑战,传统媒体的地位不再稳固,在这种情况之下,每个人都能成为媒体信息的发布者,都能够让一个话题成为社会议题,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其中许多问题都逐渐的暴露出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形象传播工作时断时续

高职院校的构建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高职院校只要存在一天,它的形象传播工作就必须要一直继续下去,这样一来其长久以来构建出来的形象才能继续保持。但是从目前看,中国的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形象传播工作都是抓住某一时间段进行大规模的宣传,而后就归于沉寂再也无人问津,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形象传播的时候都认为形象传播工作主要是在招生期间进行的,在其余时间都不必要进行形象的维护与传播。另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认为高职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只需要不断的提升教学质量即可,维护和传播形象没有必要。但是实际上,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意义重大,绝非招生期的简单宣传可以概括的,也不能等到需要的时候才开始建设和传播,否则只能是临时抱佛脚,很难取得效果。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工作,是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的一种维护和经营,其主要的工作目的在于提升高职院校资源的利用率,提升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让更多的人认可高职院校的资源和能力。

(二)专业化人才缺失严重

高职院校的形象策划指的就是公关人员以形象调查为前提、根据高职院校的具体状态,以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为支撑进行的一种对高职院校资源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公关活动计划,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影响和形象。形象策划人员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在一些大型的企事业单位中,形象策划人员的角色十分重要,乃至于一些跨国企业中也存在能力极其突出的策划人才。但是纵观中国的高职院校人员配备我们可以发现,形象策划人员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工作岗位缺乏编制不足,学校的形象策划和传播基本上都是由宣传部兼任的,但是宣传部的职能并不在此,很难提出高质量的策划方案,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宣传工作做了多少都只能是徒劳无功。所以我们可以说,在形象传播这一方面,专业化的人才十分重要,缺乏专业化的人才将无法顺利取得预计的形象传播结果,这对于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而言十分不利,对于高职院校的持续进步也是不利的。所以说,高职院校在今后的发展和工作中,务必要尽快的构建一支具有高素养的人才团队,从而提升高职院校的外在形象。

(三)形象传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想要进行形象传播,就需要进行形象设计,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但又相互区别的关系。高职院校的形象设计主要还是将院校的办学理念进行具象化的处理,把无形的思想观念变成真实可感的事物,而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主要则是依托于学校和各种媒体平台,将高职院校具象化的办学理念传播开来,让社会大众能够接受和认可高职院校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对高职院校的认可程度,形象设计和形象传播并不能划等号。很多高职院校的硬件条件过关、办学理念先进、学习氛围浓厚,但是在进行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的时候取得的成就并不尽如人意。在一些社会调查和网络排名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综合实力过关、办学质量合格的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人们的熟知程度并不过关,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主要还是因为一些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工作做的不到位,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除了是将自身理念传播出去的过程之外,也是一种获取社会信息给予恰当反馈的过程。高职院校可以以社会大众提供的意见和建议对办学方法、教学思路等等加以重构和整合,之后进行重新的宣传和传播,并且借着下一次的形象传播获得进一步修正发展思路的可能性,可以说这对于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和稳定进步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形象传播策略探究

(一)提升高职院校视觉形象

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中,最首当其冲的一项内容就是校园的视觉形象。从学校名称的样式来看,必须要设计出一个统一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式作为宣传中应用的校名标记;学校的校门设计必须要避免过于花哨或者是过于低矮,校内使用的各种办公用品都需要统一的打上校名校徽的印记;学校的建筑格局、整体观感、健身设备、环境风貌等等都是需要着重考虑的形象内容,它们必须要与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校园文化乃至于对学生的要求相统一,于无声处之中将高职院校的独特形象烘托出来,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形象传播质量意义重大。

(二)提升意识,重构传播机制

高职院校不断的对过去的形象宣传理念进行重新组织,将传播机制加以重整,从多个角度立体化的对资源进行整合,从立体化的思路出发让高职院校迎来发展的新动力。以新媒体平台为媒介,提升和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准,明确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形象传播中扮演的角色,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从多方面共同进行才能保证形象传播的质量。

(三)丰富制度内容,加强形象传播

高职院校必须要及时的对有关制度进行完善,从而确保形象传播工作的标准化,对信息传播工作网络进行进一步的发展,构建新闻发布的平台,将信息发布的可能性掌握在手中,建立一支具有能力和水平的信息发布团队,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新媒体平台作为桥梁提升业务培训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有意识的建立一个危机公关团队,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形象传播工作的水准。另外,在“互联网+”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离不开体系化的完整工作方案,制定一个具有实效性的、可以顺利落实的形象传播工作方案意义重大。必须要牢牢把握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形象传播工作的变化和发展,以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状态确定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

(四)借助新媒体,做好形象传播工作

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工作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校内的资源配置实际上是利用过去的校内媒体平台进行的形象传播,利用现有的校园报纸、校园网、校园内部的广播电台、校内人人等行之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保证信息的高速传播,另外还可以以多种媒体形式共同进行,将传播的质量提升到最大化。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进步十分突出,经济基础的高速提升给上层建筑带来了进步的可能性,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都在这种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在进行形象传播工作的过程中就可以将这种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将学校的办学进步、科研开发成果、学生学习成果等内容借助互联网平台传播开来,让校内的学生和社会大众都能够充分的了解到高职院校的发展情况,从而将高职院校过去留下的印象打破,让人们意识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形象和社会认可度。另外,还可以在一些点击率高的网站上进行宣传,让人们能够更快捷、更方便的了解到高职院校的办学情况。

(五)促进各方面合作,发挥联动作用

“互联网+”时代下的形象传播实际上是可以形成一个联动机制,高职院校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推动联动体系的形成,构建一个以校方牵头逐步落实到学生的网络传播体系,这样,在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能够更加快速、更加高效的做出反应,保证舆论的走向始终处在可控范围内,这对于高职院校的长久稳定意义重大。

(六)提升教育工作者网络素养

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能力低下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要尽快的将教育工作者发动起来,利用教育人员的高素质提升高职院校在面对信息的应对水平,尤其是一些负面信息更是如此,以先进带动后进,让网络素养高的人进行帮带,逐步提升高校的形象传播能力。例如,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茶话会一类的活动,保证教育工作者互相之间的交流。

(七)关注热点,积极回应热点问题

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工作想要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要主动出击、積极参与,对形象传播平台进行常态化的管理,和受众进行高效的互动,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发布一些校园的热点话题,并且就学校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果进行分析和深入探究,保证高职院校的社会印象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对网络平台上的舆论走向进行监控,一些事关学校的负面消息必须要尽快的做出反应,把危机公关做到最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出现。对于莫名出现的谣言和错误的言论,需要官方媒体进行及时的辟谣,保证高职院校形象的正面塑造成效。

总而言之,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各行各业都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同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的形象传播也带来了新的推动力量,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迎接机遇、面对挑战成为高职院校形象传播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作者单位: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

作者:吴娅坤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建设论文 篇3:

广西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摘要]选择广西部分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广西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广西 高职院校 办学特色现状对策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8.006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广西北部灣经济区国家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广西经济快速增长,引领和支撑了广西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广西高职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西支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显示,截至2010年8月,广西拥有高职高专院校39所,占全区75所高校的52%,在校生将近28.9万人,占全区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1.76%,全区高职院校每年毕业生达9万人,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全区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快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团队和国家高职教育实训基地等国家级的教育教学改革标志性成果,办学质量和办学活力日益增强。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广西高职院校在办学空间拓展、办学条件改善和办学特色建设等方面没能得到协调发展,没能很好地适应广西经济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部分本科院校加快新校区建设以扩大办学规模之风愈演愈烈,在有限的生源市场里留给高职院校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办学特色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日益增强。近年来,广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将办学特色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教育发展规划,并在学校的招生宣传、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就业指导等办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贯穿创建办学特色的思想,一批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在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正在形成。同时,一批学者非常重视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他们既吸取现实的办学经验,又借鉴国内外大学的长处,既考虑办学特色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又考虑办学特色形成的超前性与发展性,使办学特色研究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但是,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广西仍有部分高职院校没能抓住办学特色的本质,背离了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应有之义,在路径选择和内涵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办学特色简单化

在广西,一些高职院校将办学特色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在评估过程中临时编造一些特色项目,比如将英语考级通过率、计算机等级通过率、科研经费投入、毕业生就业率等工作业绩作为办学特色项目,或者将学校具有地域、行业、产业等方面的自然特征和办学优势当成办学特色,企图突击建设几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来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这些对办学特色过于肤浅的认识,很容易让高职院校滋生麻痹、自傲的思想,往往容易延误办学特色建设的良机。

(二)办学理念功利化

高职教育同时具有生产性和公益性。但是,广西一些高职院校过分强调高职教育的生产性,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急功近利,甚至不顾条件、不讲质量地盲目扩张,在招生中弄虚作假、欺骗学生,功利化倾向严重,导致自身优势难以发挥,原有优势也逐步丧失。

(三)办学定位宽泛化

广西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盲目上规模、扩校区、争示范,甚至还想抛弃自己的优势,想尽办法“专升本”;或者大幅增设专业和不断扩招,摊子越铺越大,战线越拉越长,新的优势学科没能形成,已有的优势专业却被挤掉了;或者盲目鼓吹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办学思路,费尽周折追求与东盟各国大学开展合作和交流,浪费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忽视高职教育安身立命的质量根本,放弃自身已有特长,换取低质量的生存和运转。

(四)办学实践刻板化

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管理体制等方面,尚未完全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远没有探索出适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在设置专业时不能紧密联系地方经济发展实际,专业的地方和行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尽管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实训的时间在教学计划中已经达到50%的教学课时,但实际上只是流于形式,高职实践性特色无法保障。高职院校如果在办学实践中不创新,没有自己明确的指导思想,终究培育不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五)管理体制行政化

广西高职教育投资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学费收入,财政投入仅仅能满足公办高职院校教职工的基本工资,有限的学费收人人不敷出,学校建设只能依靠社会集资或银行贷款,学校的办学负担很重。同时,广西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袭传统学科管理体制,而且行政化趋势增强,很难适应高职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灵活多样、开放办学的特征。

(六)校园文化物质化

校园文化是办学历史的沉淀,是学校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是办学特色的精髓和具体表现。校园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建设物质文化的目的就是使物质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但是,广西部分高职院校更愿意通过校园外在景观建设来加大对生源和家长的吸引力,以便迅速扩大办学规模。对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诚实友爱的道德情感、诚信负责的行为方式,以及严谨治学、求实创新、富有人格力量的教风和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风等核心文化要素,因为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往往不够重视甚至于忽视。

二、离职院校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路径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沿袭一定的发展路径。不同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和发展现状不同,其办学特色的发展路径肯定有所不同。高职院校为办学特色建设选择一条适合的实现路径,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掘、提炼并确立办学特色,以及之后的强化巩固,实现其预期的办学目标。

(一)通过研究提炼确立办学特色

广西高职院校正处于办学特色的始创和发展期,办学特色还不十分明显。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创建办学特色的重要意义。他们将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发展规划等同对待,并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总结和探索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形成和发展的机制,研究和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结合学校自身历史传统、办学优势,特别是行业背景进行研究梳理,试图从办学资源中挖掘,从群众实践中总结,从办学历史与现状中感悟,从办学理念与思路中把握,从办学特色内涵和特征中发现来确立办

学特色。高校在确定办学特色的初期,需要加大办学特色的宣传力度,显示办学特色的亮点和建设的重点。例如,华中师范大学总结提炼出来的“践行博雅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认可,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通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形成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不是自发生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个从萌生、成长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因此,高职院校应当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发展需要、办学历史条件,从一开始就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科学的调查分析和合理的建设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选择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特色项目,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不断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自己鲜明的职业教育风格,进一步培植和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通过优化外部办学环境强化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离不开外部办学环境的优化。营造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外部促进机制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强化至关重要。要优化高职院校外部办学环境,政府首先要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充分授权,依法治教。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完善竞争机制,公平合理地配置各种教育资源,优化高职院校的外部办学环境。高职院校拥有广阔的自主办学空间,更容易按照自己的办学理念形成特色、优势和风格。另外,高职院校还应自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成立产学研合作组织,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主动为企业培养和培训员工,帮助企业更新技术。这种合作共赢的办学机制,更能促进高职院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和强化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突出广西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对策

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渐变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建设和提升,可以说办学特色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广西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各校的办学特色已经处于初始或逐步形成阶段。针对广西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建设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要突出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务必要结合学校的实际,选择相对应的措施。

(一)端正创建办学特色的态度,突出办学理念特色

特色不会自发产生,它是一所学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指导下,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刻意追求、长期打造的结果。近年来,广西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克服了种种曲折和困难,有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还要深入研究自己的办学历程和办学优势,遵循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自己独有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对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选择与定向、激励与调控作用,办学理念突出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才会有目标,办学特色才会形成。

(二)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突出办学定位特色

准确定位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即高职教育应确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将办学思路定位为“教学型”,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服务方向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广西高职院校要立足广西地方经济发展,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尽快找到高职教育与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才能确定办学目标和发展方向,培养更多专业素质好、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科和专业定位时,要立足于为地方特色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招生专业、就业方向的选择和确定等方面,都需要突出地方特色。广西高职院校既要办宽口径的长线专业,也要办岗位性强的短线专业,既要强调学科发展需要,也要保证就业岗位群明确,才能真正培养为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毕业生。

(三)理清办学指导思想,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办学指导思想是一所高职院校的灵魂和特色之本,关系到学校的定位、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理清高职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加强人才培养特色,要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突出专业建设特色,要针对产业、行业建设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就业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设置招生专业,调整就业适应性强的专业培养方向。二是突出课程建设特色,要针对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技术训练课程体系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进行课程建设。三是突出实践教学特色,要抓好校内外实验、实习(训)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工学结合模式、顶岗实习模式、模拟岗位模式等实践教学模式的创建。四是突出产学研结合特色,要以岗位和研究项目为结合点,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探索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的有效模式。

(四)加强校企合作,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突出“职业性”的教育特色,一定要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共赢的校企合作制度。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既节省了学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经费,为教师和学生生产性实习提供了方便,也为企业选拔优秀毕业生提供了试用考察的机会。高职院技培养在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高技能人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拥有开放的实验实训设备和校企合作的实习就业基地,二是拥有能够熟练操作实验实训设备、熟悉企业生产的“双师型”教师。

(五)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突出办学体制机制特色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给予高职院校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为高职院校的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同时,高职院校本身也要善于保持优势和发挥特色,创新科学规范和独具特色的管理机制,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广西的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创新内部管理体制,变金字塔式的科层式管理为扁平式的事业部制管理,同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性质高职院校的特点,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制定出独具特色的管理制度,通过科学规范化的管理机制创新,实现人、财、物合理配置,焕发高职院校新的发展活力。

(六)加強校园文化建设,夯实办学特色基础

高职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办学历史的沉淀,是学校文化传统和办学风格的长期积累。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包括各种教学设施以及校园环境,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是办学特色形成的保障。因此,广西高职院校在办学特色建设中,要克服校园文化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校园文化庸俗、泛文化特色等缺陷,紧紧抓住“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重点,狠抓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夯实办学特色建设的基础。

责编 黄鸿业

作者:梁业胜

上一篇:应用型人才培养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学生工作模式下开放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