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和假设数学教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由其学科特点的功能决定的,更是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当前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决定的。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猜想和假设数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猜想和假设数学教学论文 篇1:

浅析从猜想到假设的小学数学解题方法

【摘要】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倡导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猜想假设的方法进行小学数学的解题,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配合已知的其他条件进行题目的解答。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猜想、假设的方法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应用,以期培养小学生数学解题的灵活性,进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 猜想假设 应用 思路

猜想和假设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在碰到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复杂且隐蔽的关系时,可以假设某个未知的条件为已知条件,从而梳理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再通过与其他已知条件的配合找出问题的答案。猜想和假设的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能丰富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力,又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从猜想假设的解题方法梳理数学概念

小学生数学解题的思路往往是通过题干所蕴含的数学知识点进行解题,所以数学概念的分析十分重要,是解题的基础。学生在分析题目所包含的数学概念时,可以应用假设的方法掌握一些相关概念。由于数学概念是比较枯燥的东西,加上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不强,导致许多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不牢。为了使学生能更熟练且自主的学习数学的概念知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猜想和假设的思维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将难以记忆的概念具体化、图像化。

例如,教师在讲到循环小数的数学概念时,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循环小数的相关运算,如27÷8,1÷3,70.3÷33等类似这样的运算。小学生在遇到这样除不尽的算术时肯定会进行思考,教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进行循环小数概念的引入,运用这样假设的思想进行概念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消化”这样一个枯燥的概念,并且在以后的练习中更能熟练的进行解题。

二、从猜想假设的解题方法简化解题思路

过去,小学数学的解题要求思路清晰,算术准确,言之有理,解题必须要有依据,造成许多小学生在复杂的数学题中找不到突破口。所以,在小学数学解题中运用猜想和假设思维方法,将难度大且复杂的题目简单化,可以帮助学生顺利的进行数学的解题。

例如,有兔子和萝卜若干,每只兔子两根萝卜,一只兔子一根萝卜也没有,问兔子和萝卜各多少?

解题思路,通过简单分析,可以得知,兔子的数量是奇数,萝卜的数量是偶数。学生可以假设兔子为一只,那么萝卜则有两根,这样不符合已知条件;再假设兔子有三只,那么萝卜有四根,这个假设就是符合题意的。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数学解题中通过假设的方法可以将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假设和想象可以求证、检验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灵活性。

三、从猜想假设的解题方法一题多解

小学的数学题往往可以通过多种角度进行解题,想象和假设的方法可以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训练其从各个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这种假设猜想和老师的引导培养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自发的假设猜想能够激发学生的跳跃思维能力,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虽然问题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但是这个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使小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完善。

例如,明明家养鹅45只,养鸡18只,已知每一只鹅每年可以产下13kg的蛋,每只鸡每年能产12kg的蛋,试问明明家的鹅和鸡一年一共能产多少蛋?

从题目就一目了然,这道题的常规解法是45×13+18×12,但是可以利用假设猜想的方法进行一题多解。

第一种解法:可以假设鹅和鸡每年都是产12kg的蛋,可是实际上鹅的产蛋量是13kg,每只鹅的年产量少算了1kg,鹅的总数是45只,可以得出鹅和鸡的总产蛋量是12×(45+18)+(13-12)×45。

第二种解法:可以假设鹅和鸡每年产13kg的蛋,总千克数为13×(45+18),但实际上鸡总量多算了(13-12)×18千克,总的蛋产量为(13+12)×45-12×(45-18)。

这道题虽然没有明显的简化解题的步骤和思路,但是通过一题多种解法的思维训练可以活跃学生的解题思维,培养其多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从猜想假设的解题方法扩展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教学并不像初高中那样严格死板,教师需要多运用“猜想—假设”的思维进行数学的教学,引导学生扩展解题的思路,鼓励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维的创新。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猜想和假设的方法是比较常见的。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需要联系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思维进行解题,在遇到难度比较大或者题目条件过于复杂时,运用假设的方法进行运算,多角度分析题目,拓宽解题的思路,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力。

【参考文献】

[1]顾寅春.分析“假设思想”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4,22:74.

[2]赵天彤.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调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

作者:葛荣宝

猜想和假设数学教学论文 篇2: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是由其学科特点的功能决定的,更是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决定的,也是由我国当前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要求决定的。本文笔者从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角色;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机智,注重思维过程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注重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思维能力;创新;理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作为数学教师,要大力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实施开放式教学方式,尽量鼓励学生开展探究问题,开展交流与合作,勇于质疑,勇于向“权威”挑战。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智能。

一、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角色

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关键在于教师。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教学的创新型教学方式,就没有创新型教学,就没有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流传下来的陈腐的教学方式,已极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虽然改变教学方式的口号喊的不少,但实质上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台下喊改革,台上满堂灌”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变,45分钟的课堂空间完全被教师所占领,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的思维完全被禁锢在教师预先设计的小天地里。教师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注重给学生“点金”,没有教给学生的“点金术”,教师只注重自身的尊严,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现象,严重的阻碍着课堂教学的改革,阻碍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和当今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教师应该彻底地转变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角色,做学生在学习上的铺路人,引导学生思维,尊重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设计创新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为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提供平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实现创造性教学的目的。

二、抓住学生思维,注重思维过程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其思维过程培养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形”的制作成品,可以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或模型,策划一次活动等等。关键是对所学知识要能够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合作交流中积累的经验来观察,分析现实社会,独立解决学科内相应问题和日常生活,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的意识进行假设、推理、论证,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使思维的最终结果就蕴藏在思维学习的过程中。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抓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机智(即思维的灵感),引导学生去思维,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抛开已有的套路和方式,从学生思维机智角度去思考,去推理,去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契机,得出符合逻辑的答案。这种思维过程的培养,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养成善于思维的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

猜想和假设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没有猜想和假设就没有发明和创造。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因此,我们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能使学生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面和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推测和假设,逐步通过推理论证,真正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为了培养学生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的火花,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问题结果和方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创设有利于启发学生猜想和产生假设的意境和情境。如提问学生解题的思路,发现问题的原因等等,可以发动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和探索。同时让学生解决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猜想的积极性。

四、注重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在反复的思考和反复的实践中获得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样需要在思考学习过程的反思中去培养。通过学习过程的反思,去反思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正确,反思自己的推理论证是否合理,反思自己猜想失败的原因,使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在总结中获得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思考过程。通过反思,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思维的习惯,努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长远的发展。联系教学实际,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后,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反思在解决问题时的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在反思中得到启发,在反思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适应当今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佩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J].甘肃教育,2010年01期

作者:曹乐进

猜想和假设数学教学论文 篇3: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策略探析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现代教学理念下形成的全新的教学方法。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自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产生学习收获,是一种主动式教学方法。然而,小学数学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往往存在着指导误区,影响到探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指导误区进行探讨,并总结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策略

1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指导的误区

1.1动手即为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学生经历数学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一些误区,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动手操作,就是在进行探究学习,但是学生实际上并未真正动脑,而是在执行教师的操作指令,这种学习看似闹,但是他们没有体现出学习主动性,没有积极思考,算不上真正的探究。

1.2无选择性探究

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让学生探究,做好选题设计是探究学习成功的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选题缺乏重视,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提出随意性较大,拿出问题就让学生探究,问题毫无新颖性、挑战性可言,进而让学生的“探究”失去了价值,还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1.3重过程轻结果

探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还要自主的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不仅需要具有探究过程,还要有探究获得的结论。而一些教师往往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学生只要参与了探究,就会有所收获,进而只重视学生亲历过程,而忽视了学生获得了哪些经验和体验,导致探究性学习表面化和形式化。

1.4重探究轻指导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的条件下,学生进行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放任。有些教师只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自由性,而忽视了自身的指导作用,抛出问题,给予学生学习时间和资料方面的支持就放任学生“自由探究”,对学生探究中产生的错误不加以纠正,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探”而未“究”,“习”而无果,

2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策略

2.1提出问题的指导策略

学生的探究行为始于问题而终于问题,问题能够给小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强劲的驱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注重为学生创设理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行车的车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在骑自行车是不会感觉到颠簸?”,这时,小学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将教师的问题进行分解,“颠簸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自行车的车轮是怎样的形状?”,“自行车的车轮形状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在探究中会发现,车轮在滚动中,无论进行怎样的转动,它的中心点始终保持着与地面平行方向的运动,车轮转动并未改变中心点与地面的距离。因此,学生在探索“骑自行车为什么不会产生颠簸”答案时,自然而然会掌握园半径相等的特点。

由此可见,教师在对探究性学习进行指导中,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中探索,并在探索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在逐一解决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数学知识有所感悟。

2.2猜想和假设的指导策略

在运用探索性学习方法中,自由让学生大胆猜想才能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在探索中体现出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假设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在学生猜想和假设中避免过度的参与。

例如:在进行“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探索性学习方式寻求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方格纸和剪刀。学生在方格纸上绘制出圆的形状,开始时他们试图用“分格法”找出“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他们发现总有一些不规则形状的面积无法计算,这是他们开始大胆地猜想,如果以圆的圆心为定点,将圆分成若干份,是否会认为每一份是一个“三角形”呢?基于这种设想,圆的周长就是若干个“三角形”的底边,三角形的高就是圆的半径,而圆的周长为“2πr”,圆形的面积S=2πr×r÷2=πr2。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指导中,避免在学生猜想和假設过程中介入,干扰学生的思路,哪怕学生的猜想方向存在偏差,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将探索进行下去,让学生自己从探索中获得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材料方面的支持,而在猜想和假设中充分尊重了小学生的独立性。

2.3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不断提出质疑,不断假设和猜想,寻求问题答案和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因此,需要占用课堂大量有效时间。教师作为探究学习方式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需要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支持,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机会。

为了能够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采用群策群力共同进行探究,这样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还能通过“头脑风暴”,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探究学习有效性。

2.4赞赏评价,保护学生探索兴趣

探索性学习中,教师不仅需要注意自己的指导方法,还要注重教学评价。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并非都能够获得成功,很多学生的假设和猜想会在探索中被否掉,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很容易影响到小学生再次探索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利用赞赏式评价方式,抓住学生探索中的闪光点,对学生参与探索的态度进行赞扬和激励,以此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保护学生探索兴趣。

3结束语

探索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在探索性学习方法指导中,教师需要掌握避免走进指导误区,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学数学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周友.小学数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和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8:60.

[2]苏兰英.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策略探析[J].读天下(综合),2019:0157-0157.

[3]罗福疆.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策略探析[J].读天下(综合),2019:0099-0099.

作者:朱敏

上一篇: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超滤膜技术环境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