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民族化探究论文

2022-04-20

摘要:通常人们会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差异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解说和理解。由于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歌曲民族化探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艺术歌曲民族化探究论文 篇1: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探究

[摘要]“音乐诗人”陆在易,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在其众多音乐体裁的创作中都颇有建树,而艺术歌曲创作可谓是该领域中独树一帜的,所创作的作品无不透露他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情感充沛细腻、旋律清新优美,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并在声乐教学和舞台演唱中广为传唱。本文以陆在易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通过作品的结构、旋律、伴奏等方面来研究其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

[关键词]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演唱风格

一、陆在易艺术歌曲主要代表作品

陆在易,国家一级作曲家,浙江余姚人。从小学习民族器乐,热爱中国古典历史文化,打下了坚实深厚的文化底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系统地学习钢琴、作曲,因成绩优异,顺利被直接录取到上海音乐学院大学部作曲系,1967年毕业后便留校任教。1972年调至上海京剧院,参与十余部京剧与舞蹈音乐的创作工作,在此期间汲取了大量优秀的民族音乐元素营养。1981年调入上海乐团,先后任专职作曲、团长、艺术指导,并兼任《上海歌声》主编。1997年任上海歌剧院艺术指导,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八届顾问、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

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造就了陆在易显耀当世的艺术人生。经过20世纪50年代—70年代20多年创作经验的积累,到80年代迎来了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该时期的主要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祖国,慈祥的母亲》(1981)、《彩云与鲜花》(1981)、《桥》(1981)、《盼》(1988)、《家》(1988)、《最后一个梦》(1988)。这些作品所选题材平凡朴实,感情真挚,充满阳光,把灵魂深处最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是对美好生活的赞叹与歌颂。

随着人生阅历不断丰富,作曲经验的不断积累并日趋臻熟,对音乐的感悟、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更加深化,从90年代开始,他迎来了第二个创作的高峰。该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大部分带有更深层次的意蕴,豪放中透着抒情,激情中透着稳重。他对人文思想的深层思考和对祖国发展的哲理性审视,这种忧患意识不知不觉地带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使得该时期的作品充溢戏剧和悲剧色彩,主要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我爱这土地》(2001)、《望乡词》(2003)。

二、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

1.题材与歌词的选择

通观中国经典艺术歌曲题材与歌词的选择,不难发现艺术歌曲创作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主题、人文思想、审美情趣等一系列现实因素,突破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开创带有中国韵味的艺术歌曲,让艺术歌曲赋予新生命。

陆在易所选题材大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歌词既富有诗意又通俗易懂,从“小我”出发,透过内心真挚淳朴的情感,抒发出对生活的美好歌颂,对家乡的魂牵梦绕,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例如《桥》《家》《盼》《我爱这土地》《祖国慈祥的母亲》《望乡词》等等无一不体现出他那音乐诗人般的“大爱情怀”。

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词有机结合的产物,好的歌词会激发出作曲家的灵感,再通过作曲家对歌词的深层理解,用音乐去赋予歌词新的艺术生命力。在艺术歌曲《桥》歌词中,“石板缝里长藤萝……”“姑娘挑藕桥头歇……”这一静一动的描写,展现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场景。

陆在易正是把握了这样的创作技巧、途径,才创作出一首首经典的艺术歌曲,由此可见,题材与歌词的选择对艺术歌曲的创作与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水乳交融的词曲结合

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的重要所在,也可说是一部音乐的灵魂所在,是受众最容易感知的部分,当艺术歌曲创作达到词曲交融,必将广为流传,酿为精品。

中国汉字语言自身便带有吟诵性,而古代的诗词曾都以诗歌的形式被传唱,陆在易正是把握了这样的规律,按照歌词的平仄变化和音韵走向,用优美婉转的旋律赋予歌词高贵的气质和新生命。陆在易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擅长把民族音乐元素运用其中,例如倚音、琶音、波音等,这些极具中国色彩的音乐元素使作品的情感更加浓厚,特色更加鲜明,开辟出一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独特化、中国化艺术歌曲创作道路,让艺术歌曲变得雅俗共赏。

3.精雕细刻的钢琴伴奏

有人说,艺术歌曲是“人声与钢琴的二重唱”,钢琴伴奏是与声乐演唱同时呈现给听众,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同塑造艺术形象。陆在易艺术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以丰富的织体语言、多彩的和声运用、鲜明的层次感与人声歌唱合而为一、交相辉映,引起受众的共鸣,一起去诠释、表达艺术歌曲的内在情感。例如,在艺术歌曲《桥》的前奏中,他運用具象模仿的创作手法,连续使用琶音织体伴奏,再加上充满离调色彩的和声效果,模拟小桥驾于波光涟漪的水面之上,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江南水乡那小桥流水、水网纵横、山明水秀的画面,给演唱者和受众无限遐想并引起共鸣,激发出演唱者的歌唱欲望。

在他的艺术歌曲中,丰富多彩的钢琴伴奏为歌曲的意境刻画和音乐艺术形象塑造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开辟了钢琴伴奏写作形象化、艺术化的新道路。

三、陆在易艺术歌曲演唱特色

(一)无一不备的演唱技巧

1.依字行腔的咬字发音

艺术歌曲中,歌词作为文学脚本在向受众传达着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歌词内容的层次变化直接关系到歌曲情感的表达,然而汉字的发音与咬字都有特殊的韵律,所以,在演唱中国艺术歌曲时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等技巧也就相沿成习了。

基于陆在易艺术歌曲词曲交融的创作技巧,在演唱他所创作的艺术歌曲时应更加注重咬字发音的依字行腔。以歌曲《桥》为例,简短的几句歌词中就有很多字和词组咬字发音比较困难,如“桥(qiáo)”字,首先应找到qi上颚发音位置,然后快速归韵到复韵母áo上,像这样的咬字发音比较困难的还有“水”“ 姿态”“ 挑藕”等。只有在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五音、四呼、归韵收声、十三辙等咬字发音技巧,才能真正做到“依字行腔、声情并茂”,完美地演绎陆在易艺术歌曲。

2.流畅沉稳的气息运用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源泉,正确的气息运用是声音流畅的根本保证,在演唱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有人说“懂得歌唱呼吸的人,就懂得歌唱”,因此在演唱中应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呼吸方法,恰当地使用呼吸技巧,如顿气、停气、偷气等,保证歌曲的完美演绎。

陆在易艺术歌曲具有较强的歌唱性、抒情性,这对气息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祖国慈祥的母亲》为例,该作品内涵深刻、感情真挚,大爱情怀尽显其中,不仅要求歌者有流畅沉稳的气息,还必须做到声音的收放自如。在演唱该作品时,气息应做到流畅自然、稳而不僵,用充足的、较深的气息支撑,始终保持声音的连贯同一,从而表达出对祖国母亲那种深沉的爱恋之情。而在演唱《桥》中“姑娘挑藕橋头歇,老汉推车桥下过”时,连续的切分、附点节奏配上涟漪般的气息走向,用一波未落而一波又起的优美歌声描绘出水乡那悠然自得的生活节奏。

3.刚柔并济的音量控制

艺术歌曲的演唱与诗歌朗诵一样,演唱中应做到抑扬顿挫,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音量的正确调整是抑扬顿挫的最佳途径,而这也正契合了艺术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尤其在演唱“大爱”题材、情感细腻丰富的陆在易艺术歌曲时,需要张力音量的控制显得更加重要。

例如,在《祖国慈祥的母亲》中,“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中的“亲爱”一词,由于该二字所处于全曲最高音,而“亲”字又是闭口音,在演唱时一定要咬紧字头结合饱满的气息支撑,使喉头保持较低而又相对稳定的状态,用“爆发力式的力量”使声音直接到达共鸣位置,让丰满、明亮的声音把全曲推向高潮。在演唱结尾处一连串的“啦”字时,声音应弱下来,音量不宜过大,结合平稳流畅的气息使声音做到跌宕起伏。特别是最后一个“啦” 字可用半声演唱,让声音与感情达到高度统一,描绘出对祖国母亲那种深情的眷恋。

(二)大爱情怀的艺术表现

1.细致入微的情感抒发

歌唱是情感表达的艺术,歌唱艺术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就是要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陆在易对诗词具有敏锐的感悟力,在艺术歌曲创作中能紧紧抓住诗词情感的细微变化,用变化细腻的旋律映衬着诗词的细微变化,这便给自己的作品赋予了诗人气质,把歌唱性、抒情性、高雅性集于一身。例如,《祖国慈祥的母亲》最后整段的“啦”,把对祖国母亲既深沉又平淡的爱抒发得淋漓尽致,歌曲因此也变得更加深情、更加动人,可谓是绝妙的点睛之笔。

因此,当演唱陆在易艺术歌曲时,歌者只有置身其中、深情投入才能领略它的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体验它的爱恨悲喜。

2.艺术形象的角色定位

陆在易先生认为艺术歌曲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即使是表现集体意志,也是通过个人体验的方式来完成的。基于这样的创作理念,演唱他的艺术歌曲时,艺术形象的角色定位便成了首要任务。正确的艺术形象角色定位是情感表达的关键所在,而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角色是靠演唱者优秀的二度创作表现出来的。演唱者应对作品进行全面剖析,并深入了解歌词所描写对象,揣摩词曲作者的思想动机及所要表达的感情,来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例如歌曲《桥》中,演唱者应把自己定位到一位离家多年的游子,回到自己家乡并看到家乡的安闲舒适、悠然自得的场景。

3.由小及大的主线把握

作品主线的把握是作品演唱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握住作品的主线,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二度创作。完美地演绎一首艺术歌曲应恰当地处理歌曲情感需要与发声技巧二者之间的关系,适当地加入肢体语言,准确地把握并表达出作者和歌曲所蕴含的深刻情感。

演唱陆在易的艺术歌曲时,应抓住他那由“小我”出发到“大爱情怀”情感寄托的主线,把握那如诗如画、高雅清新、大气磅礴的艺术风格,从而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诠释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例如,《祖国慈祥的母亲》是从个人对母亲深情的爱,上升至对祖国母亲的爱,爱得深沉、爱得浓烈,这也正是中华亿万儿女共同的心声,把握住这样的主线才能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的骨肉之声。

四、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对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意义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声乐艺术事业也日趋成熟,在国际声乐艺术领域中,影响也愈来愈大。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可以说是已经蜚声海内外,他所创作的众多艺术歌曲已被收集到声乐教学曲库中,为我国声乐艺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陆在易艺术歌曲的演唱与传播,不仅可以提高歌者的演唱技巧、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使歌者也被赋予了他那诗人般的音乐气质和大爱情怀,同时也激发出当代人民的爱国热情,凝聚了民族精神,汇集了中国力量,笔者通过学习演唱陆在易艺术歌曲深有体会。

结语

通过本文的写作与思考,再次印证了陆在易艺术歌曲具有较高的演唱价值、审美价值、教学价值,而演唱他的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声乐演唱技巧,还能陶冶情操,提高音乐修养。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创作开辟出一条中国化、民族化、雅俗共赏化的艺术歌曲创作道路,树立了成功的创作典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我国声乐艺术向前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居其宏.胸怀大爱的音乐诗人——陆在易和他的声乐创作[J].人民音乐,2004(11):4—8.

[2] 王惠琴,李彦荣.谈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J].中国音乐,2007(03):195—197.

[3] 张琴.陆在易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J].四川戏剧,2010(02):119—121.

[4] 王冬弘.浅谈陆在易艺术歌曲的特征及演唱风格[J].艺术教育,2012(03):68.

[5] 崔贵东.陆在易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6] 高琴琴.陆在易艺术歌曲创作特点探究[D].山西大学,2012.

[7] 陈媛.陆在易艺术歌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8] 周怡.陆在易艺术歌曲演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

(责任编辑:郝爱君)

作者:陈立兴

艺术歌曲民族化探究论文 篇2:

从艺术歌曲看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摘 要:通常人们会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差异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解说和理解。由于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通过对中西方社会背景差异和中西方文化的特点的探究,以及从中外艺术歌曲的美学表现上,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的美在音乐中的体现是有所不同的。

关键词:音乐;审美差异;艺术歌曲;中国

人们常说“艺术无国界”,但是在不同的审美观念下,艺术还是有它自己独特的风味,一千个人的眼中就有一千种对艺术的体悟和理解。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西方审美形态习惯于分析,中国则习惯于综合,这种思维与表达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音乐上的差异。中西方音乐差异的实质是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音乐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所承担的文化角色不同所导致的。因此,中国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这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下音乐形式的美的体现也是有所不同的。

一、中西艺术歌曲比较

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艺术歌曲”被定义为“一种由专业作曲家创作且与民歌相区别的,具有严肃艺术意味的歌曲体裁”,在《新哈佛音乐辞典》中,“艺术歌曲”被进一步解释为“是作为室内音乐会目的而创作的歌曲,以区别于民歌和流行歌曲。它在传统上是为诗歌所谱写的音乐,歌词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且与大多民歌和流行歌曲有所不同。艺术歌曲的伴奏是由作曲家制定创作的,而不是表演者即兴发挥改写而成”。西方艺术歌曲源于19世纪在德奥时期的浪漫主义歌曲。而中国艺术歌曲,从一开始是以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同时又注重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按一般意义上的界定,中国艺术歌曲是西乐中融的产物,迄今在我国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诞生一方面是受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而另一方而应归功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以后,一批具有国学功底,在创作上崇尚个性、自由和感情表达艺术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相结合,成就了中国的艺术歌曲。从总体上来讲,艺术歌曲是诗与乐高度融合的音乐艺术载体,既包含有诗意的文学成分,又具有强烈的音乐本体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因此,中国的艺术歌曲如同坚忍的中华民族,具有高雅、细腻、含蓄、理智的性格特征,常常用音乐语言描写外在的环境和气氛,歌曲曲调清新优美悠长,词曲的结合如同中国的国画,音乐与中国诗词的结合表现出一种语言的音乐性,营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

20世纪初产生的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是我国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中国艺术歌曲自诞生发展到今天,在中国的各历史时期都产生过一大批受到当时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并且这些作品大多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形象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与思想情感。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一直是我国作曲家创作艺术歌曲的主导思想;借古喻今,反映时代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与美好生活的歌颂赞美,始终是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主要题材。早期的赵元任、黄自等人在艺术歌曲方面的创作实践,就以民族性为目标,不断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借鉴西方作曲手法,大胆实践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化。所以,力求创作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是近现代我国作曲家所追求的方向。在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和发扬中外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和宝贵经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审美情趣等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的同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音乐创作技法和经验,从中获得丰富的音乐创作养分和灵感。罗艺峰教授曾将中国艺术歌曲的性质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带有明显的室内乐性质、趣味高雅而内在、是创作而非民歌、形式精致而规模不大、演唱声音修炼而有控制、具有诗性的境界和深刻的情感以及个人性的表现与美学追求。并指出中国艺术歌曲之“人的发现”是其哲学化存在的根本;“内在性”是其美学品格要素;“小叙事”是其创作的出发点;“精致”是其雅文化的表现。

中国人讲求含蓄,在音乐表达上也是如此。总体上来说,中国音乐的创作喜好将主题思想放在最后,正如一句诗中描写的那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而西方音乐讲求豪放,属于开放式的风格,一开始就出现主题,然后再慢慢阐述具体内容,有震撼力。

在整个西方文化中,还没有哪一个人物能够像耶稣基督这样在艺术中得到如此多的表现。在音乐而言,博爱、宽容、谦卑中透着坚毅刚强,为人类无私奉献的耶稣基督,成为一代代音乐家着力表现的一个美学意象,成为音乐中一个永恒的审美理想。

西方自古希腊音乐体现为对音乐结构的动机、乐汇、主题、乐句、乐段及各种曲式、各种体裁探索的肇端。即探索它们本身的意义和它们在结构中的作用,探索它们的表现能力等等,侧重于从音乐结构的内部来研究音乐,探索音乐的表现力和音乐的美学。因此西方艺术歌曲内容明确、技法简练、创作快捷且直抒胸臆,它能快速捕捉瞬间情感,使一部个性鲜明的音乐作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并生动、感人。

形式逻辑在希腊发端后,大大地推动和影响了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正因为希腊 形式逻辑较为发达,因而西方后世音乐艺术的曲式进入专业创作后就得到了有意识的发展,有一段的民歌、民谣,有单、复二段体和三段体曲式,有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不仅有各种各样的体裁结构,而且还善于适中地运用各种形式去表现各种情感、思想、内容。

二、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

风俗习惯、历史典故等文化壁垒是文化差异的有形的外部表现。而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则是由于民族心理原型差异。在西方,人们更多的倾向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所以,神秘的宗教便成为西方古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西方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宗教文化。而在审美方式上中国在古代审美思维方式上是 “贵悟不贵解”,主张审美主体要进入“悟”的心理状态去体验美和创造美,要求审美主体在“心与物会”、 “情与景合”的浑然统一中,去体悟宇宙万物的生命意蕴和美的性质。

具体的中西方音乐审美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西方由于音乐地域、民族以及时代的差异,所以中国音乐美学和西方音乐美学也存在着差异。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的源头是儒道两家提出的音乐美学思想,皆由春秋前萌芽状态的诸多音乐美学观点发展而来。中国两千多年的音乐美学发展史,一直都是以儒道两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流。既追求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又强调“洪天音真”。反对束缚人生、束缚音乐。所以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是有情感而不狂放,有欲望但却含蓄。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对中国音乐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音乐追求意境深远、模糊朦胧,以含蓄、淡泊、空灵为上品,以抒情为主和追求意境深远为特征。它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美好的意境可以给欣赏者留下美好的想象空间,带来思想上的深化和情感上的升华。 而西方美学发展过程中则主要有两大思想流派,即“他律论”和“自律论”。所谓“他律论”强调的是音乐的美受音乐形式之外的(包括情感社会)影响,它强调一种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即情感音乐美学;而“自律论”正好相反,它强调音乐的美仅仅来自音乐自身,内在的要素决定音乐的形式美,强调音乐的内容。

2、从音乐作品特点的比较,中西方因思维方式不同,在音乐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简而言之,中国为“一曲多用——重再创;西方为专曲专用——重原创。”“一曲多用”是以尊重原有作品的风格和原有欣赏习惯为价值取向的,创作中仅将某“基本曲调”稍加变化,可赋予该曲以新的内涵。“专曲专用”则以作品的个性为追求目标,无论在作品的形式上还是在创作技法上,均以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为原则。

3、从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上看,中国与西方的创作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式,具有集体性,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等特点。所谓集体性,是指作品中所凝聚的劳动不是某一作曲家的个人行为。所谓一二度创作的一体性,是指创作时,作曲家是歌唱家或演奏家于一身的。作曲的同时也就是歌唱或演奏的过程,没有一二度创作的分工,具有极强的即兴性。而西方音乐作品(主要指西方专业作曲家的作)的创作方式,具有个体性,一二创作分离的特点。西方音乐作品属于作曲家个体劳动而为,体现出浓厚的个性特征。同时,在一二度创作上呈分离状,即作曲家的创作仅仅是完成乐谱而已。

从审美观念来观察中西方音乐我们发现,中国音乐讲究作品的意境、气韵,强调创作的神妙,风骨,注重表现的含蓄、婉转,喜好艺术形式的中和适度。而西方音乐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宗教气息和道德教化色彩,表现形式较为固定,常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随着其自身的发展,西方音乐逐步加入上生活气息和现实性,对感情的表达直白、激烈,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能力。到了20世纪,西方光怪陆离的音乐现象已很难被人理解和接受。但是,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将中国诗歌文学、中国民歌与欧洲传统技法、中国传统音乐技法,现代创作技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艺术歌曲。欧洲艺术世界此时受到东方文化的滋润并逐步渗透到欧洲的文化情趣和生活之中,而欧洲作曲家对中国音乐的兴趣,也开始从异国情调与题材上表现了出来。打开了西方人的文化视野,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总之,随着文化发展的日益国际化,多元化,追求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已成为社会时尚,具备时尚品位、典雅风范的艺术歌曲其审美价值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使得艺术歌曲在人们精神享受空间中得到了空前繁荣。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我国艺术歌曲创作是在与欧洲文化的不断碰撞中交融,借鉴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本土性,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逐步的借鉴、进步。

参考文献:

[1]李曙明.中国艺术歌曲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何震.文化差异与挑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登峰,崔红.解读中国人的人格[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蔡际洲.从思维方式看中西音乐之比较——关于中国音乐研究 与创作的哲学反思[J].音乐研究,2002,(3).

作者:彭小哲

艺术歌曲民族化探究论文 篇3: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摘要:20世纪20年代“艺术歌曲”这个词在中国开始流传开来。随着西乐东渐,我国一些音乐家在创作时借鉴了外国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同时又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艺术歌曲。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艺术歌曲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上海国立音专任教八年多的时间里,培养了贺绿汀等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也对后来的中国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艺术歌曲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试从黄自的中国艺术歌曲中民族性音乐语言的运用、歌词韵律声调与旋律的民族性结合、民族性特点的意境刻画三方面来分析,并以《花非花》为例,分析如何在演唱中体现黄自艺术歌曲对的民族性。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黄自;民族性

中国艺术歌曲主要借鉴外国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同时又注重与中国的民族语言相结合,将中国文学、中国传统音乐技法与欧洲传统作曲技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的艺术歌曲。近年来,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问题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作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了解本土音乐的文化,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从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角度入手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作曲家本人及其创作历程;然后通过对其艺术歌曲中民族性音乐语言的运用、歌词韵律声调与旋律的民族性结合、艺术歌曲中民族性特点意境的刻画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通过作品举例来探讨如何在演唱中体现作品的民族性。

一、民族性音乐语言的运用

在作曲技法方面,黄自主要从调式调性的选用以及和声的选配这两个方面对音乐语言的运用进行了民族性的探索与尝试。他选用中国民族调式并且适合中国音乐的和声织体来创作艺术歌曲。这两个方面体现出了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特点。

(一)民族调式调性的选用。

在黄自的一部分艺术歌曲中运用到了民族调式,说明了黄自先生对艺术歌曲开始进行初步的民族性的探究,把中国传统的调式运用到艺术歌曲的创作中来。这个时期对于民族性音乐的研究还处在起步的阶段,黄自先生运用民族调式创作的艺术歌曲对后来的民族性音乐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的作曲家对于民族性音乐的运用创作出了一个优秀的范本。

例如《花非花》这首作品,它采用D宫调式的五声旋律,整首旋律只运用了do、re、mi、sol、la五个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调了民族调式创作的旋律,使整曲拥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特征。

现就对文中的所罗列的一些艺术歌曲进行初步的分析,对作品的调式调性进行整理归纳。

曲目 调式调性

《春思曲》 七声F宫调式

《花非花》 五声D宫调式

《南乡子》 五声F宫调式

《点绛唇》 五声D宫调式

(二)民族和声的选用。

和声学产生于西洋音乐,后来传入中国。西洋的和声学是为大小调服务的。黄自先生为了使西洋和声体系与中国调式相结合,对西洋的和声结构进行了突破与改良。在五声调式和弦的運用上,对三和弦的结构进行突破,使其能适应我国五声民族性风格的特点。

例如《玫瑰三愿》这首歌,首先它是一首E大调旋律的歌曲,在歌曲第四小节、第六、第十七小节等中,它们都具有民族五声调式的特性,在第十七小节中它的和声配置却是用Ⅱ级的小和弦,其次,歌曲中多次出现了升5音,运用到了和声小调,和声与民族调式相结合,准确的表现了歌曲的意境。

二、歌词韵律声调与旋律的民族性结合

中国的诗词源远流长,诗歌从《诗经》开始到唐诗宋词经过了上千年的文化发展,当中所蕴含的内涵是其它地域的诗歌不可比拟的。我国优秀的诗歌作品极为丰富,所以一些作曲家在创作歌曲的时候一般都会采用一些古诗词作为歌曲的歌词,将歌词的韵律与曲调相结合体现出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性。在黄自创作的歌曲中,他对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及情感都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把这些理解的内容融合到歌曲的创作手法当中去,使韵律、声调与旋律融合成统一体。

中国的语音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后来演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不同的声调。在中国的诗歌中人们将“阴平”和“阳平”作为平韵,“上声”和“去声”作为仄韵,从而形成中国诗歌特有的声韵。中国歌曲自古以来的创作特点就是诗词的韵律、旋律、节奏的紧密结合。如果在写作的时候不注重诗词中声调韵律的运用就会出现听起来难懂、唱起来拗口的音乐。

著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如何将诗词的韵律、旋律、节奏三者紧密结合的问题,并做出了具体的实践。他在《新诗歌集》序《本集的音乐》一文中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歌词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确定歌调的起、降、高、扬;第二种方法是按照旧式音韵,依旧将字分为平声和仄声,平声倾向于平音和低音,仄声趋向于高音和变度音(即一个字唱几个音,赵元任称其为变度音)。

对于赵元任先生的见解黄自十分赞同,在他具体创作的过程中基本上也是按照赵元任所说的这两种方法去实践的。他在作曲前总要反复的吟诵歌词,在吟诵诗词时,同样具有节奏感的存在,使得诗词更加的悦耳,从中更能体会出诗词所蕴涵的意义。还有歌曲创作中所注重的一方面就是诗词的节奏感如何与歌曲相配合,使其可以表现的淋漓尽致。例如在《花非花》中黄自就运用了赵元任的第二种方法。第一句歌词是“花非花,雾非雾”这一句的音韵是“平平平,仄平仄”,花非花是平声,雾非雾是仄声。黄自将前半句保持在La音上,将后半句的曲调提高四度保持在Re音上,使歌曲有一种由平向高趋势的走向。

从以上的谱例可以看出黄自在创作中不仅注意了在汉语语音中不同声调的要求,同时也注意了根据平仄声来分析处理声韵与曲调的关系。黄自的艺术歌曲在调式上多采用民族调式在和声上多采用西洋的手法,并且非常注重歌词韵律声调与旋律的民族性结合,其歌曲中的意境刻画也具有传统的中国审美标准。在演唱他的艺术歌曲时,演唱者的音色要明亮实在,在歌曲风格、语言、音乐特点方面也要把握恰当。“韵”与“情”要为歌曲所服务,在咬字方面要遵循“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规律。

黄自的民族音乐发展观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巨大的影响,他的大量的创作实践和成功的经验积累成为其后音乐工作者学习的范本,之后的作曲家们纷纷都在研究中国民族化的东西,把优秀的西洋作曲技法加以改造运用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中国艺术歌曲。通过本研究使笔者对于黄自的艺术歌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希望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来将我国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任志宏.黄自的中国古诗词音乐创作[J].北京:人民音乐,2010

[2]乔惟进.黄自和声手法初探[J].北京:音乐艺术,2000

[3]孙博.黄自声乐创作中的写作风格与技巧[J].沈阳:乐府新声,2000

[4]傅学波.黄自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性”[J].牡丹江: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

[5]李林.黄自艺术歌曲对民族化和声技法的探索[J].哈尔滨:艺术研究,2009

作者简介:罗金军,中共党员,中国录音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音乐家协会会员,四川文化艺术艺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

作者:罗金军

上一篇:房地产营销渠道选择论文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