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分析研究论文

2022-04-16

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国际地位的日益凸显,世界的焦点从最早的中国功夫到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日的中国文化,汉语热已蔚然成风。随着对外汉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领域,汉语语音的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汉语分析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汉语分析研究论文 篇1:

基于MOOC的对外汉语教学分析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以第一门公开的对外汉语MOOC课程——北京大学《中文入门》为例,阐述了其内容框架,分析了微视频、随堂测试和讨论区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和需改进之处,最后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如何应用于MOOC平台的建议。

【关键词】MOOC  对外汉语教学  《中文入门》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全新的在线教育平台,中文翻译为“慕课”。它以“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为教育宗旨,具有开放性、大规模、自组织和社会性等特点。MOOC改变了教师传统的教授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对新媒介和新技术的运用中,也促使了教学理念、教学机制等领域的变革。

随着这种“颠覆性创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场狂热的浪潮中,那么与国际接轨的对外汉语教学应如何利用好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呢?本文就我们看到的第一门公开的对外汉语课程—《中文入门》(https://www.coursera.org/course/hy.),对其内容框架、微视频、随堂测试和讨论区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出它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MOOC实践所提供的宝贵经验,力求提出一些将对外汉语教学应用于MOOC平台的建议。

一、内容框架阐述

《中文入门》(《Chinese for beginners》)是由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开设,该院副教授刘晓雨主讲的一门对外汉语课程。该门课程于2014年9月15日在Coursera上正式开课,持续了7周,现已结课进入永久开放状态。

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文化和汉语感兴趣。对于那些来中国旅游和经商的人而言,懂得一些汉语是十分有用的。《中文入门》就是这样一门针对初学者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了拼音介绍和日常表达。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习者可以初步了解普通话和进行一些日常交流,比如交换个人信息、谈论日常安排和食物、问价、介绍城市和天气、交流你的爱好等。该门课程涉及的主题和情景都来自于现实生活并且可以用于日常交流。除了有对话以外,课程团队也尽可能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练习活动来充实课程内容,以此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由于这是一门基础的汉语口语课程,所以学习者不需要学习汉字,这也使学习者更容易跟进和完成这门课程。该门课程的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表1:《中文入门》各周各单元主题

  课程周        第1单元 第2单元  第3单元   第4单元

第1周 姓名             国籍    身份             家人

第2周 数字        时间    时间         日常生活

第3周 食物      水果 蔬菜和肉       饮料

第4周 颜色              购物    问价  讨价还价

第5周 交通方式 寻找地点 询问方向      问路

第6周 天气              天气    季节          健康问题

第7周 爱好          体育运动 电视节目       爱好

由表1,这门课程一共持续7周,每周包括4个单元,共28个单元。在每个单元中,通常有3个部分组成,分别是lecture(以微视频形式呈现),quiz(在线小测验),extended exercise(课后拓展训练)。并且在每周的第四单元中,学完该周的所有课程后有一个review复习课程。此外,因为该门课程是针对汉语初学者,在第一周的前三个单元的拓展训练后分别附有关于普通话、汉语拼音和汉语拼音拼写规则的阅读材料。课程团队为了丰富课程内容,在部分单元中,lecture部分结束时还安排了一些随堂练习。最后所有课程结束后,课程团队也整理了用英文记录的课程内容相关的笔记。

二、微视频分析

同以往的视频授课、网络视频教学、网络公开课等的形式一样,MOOC也以视频授课,但MOOC的单个课程视频的时长通常较短,因此我们也将其称为“微视频”。经统计,《中文入门》的课程视频总时长为2小时左右,视频时长从1.5分钟到5.5分钟不等,每个视频的平均时长为4.5分钟。研究发现,人的注意力在15分钟内是比较集中的。MOOC视频讲授与传统课堂连续讲授不同,根据知识模块将讲授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时长为8—15分钟的片段,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么该门课程将平均时长控制在了几分钟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程内容上,符合学习规律。

该门MOOC视频由于其时长的限制,它的结构及内容设计便也具有自身的特点。MOOC课程视频不是简单地将课堂讲授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对讲授内容、顺序安排及讲授方式都有讲究,能吸引学生学习,符合学习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讲授的信息量较大。录制视频时,老师会精心组织内容和语言,以最精炼的语言讲授,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这点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极为重要:如果学习者最初没有听清楚某拼音的发音,那么他可以马上回放相关部分的视频再次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暂停,进行跟读和纠音。此外,该门课程的老师考虑到目标学生的汉语水平,上课时都会用英语先解释该拼音所代表的汉字的意思和用法。并且由于并非所有学生都来自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老师所用的英语也十分基础易懂。而传统的课堂讲授中,老师不可能精炼每一句话,对学生不清楚的内容,也不可能每次都停下来反复强调。因此,该MOOC课程视频比同样时长的传统语言课堂教学信息量更大。

2.表现形式相对丰富。在该门课程的视频讲授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在努力将枯燥的语言学习丰富化,以此吸引学生学习。微视频中,老师借助多媒体呈现了所讲的汉语拼音构成的句子,并在其下面标注了相应的英语句子,方便学习者理解意思。并且在学习某一类事物(如肉类、交通工具、季节等)时,老师也配以了丰富的图片来方便记忆和理解。这样将内容讲授与各种多媒体素材紧密结合,配以文字、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易理解和学习汉语。但存在不足的地方是由于是老师一个人授课,讲解对话部分就有点单薄,如果讲解对话时可以由两人来模拟真实场景可能会使学习更有效。

3.课程内容明确充实。由于该门课程属于实用型,因此老师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有明确的主题(如自我介绍、问价等),并且这些主题在日常生活中属于最基本和常用的。这不仅可以吸引对汉语有兴趣的初学者来学习,还可以使他们能比较容易学完整门课程。在每个主题的讲解过程中,老师会先介绍相关词组和句型,然后想象情景编对话,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且会示范一些小游戏和穿插讲解一些中国文化小常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突破空间的障碍尽量与学生进行互动,比如在讲解对话后,会引导学生扮演另一方来提问或回答。

三、随堂测试分析

由于不是面对面授课,如何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学习者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随堂小测验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因为学习者只有通过测试后,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类似于游戏程序中的关卡设置,能让学习者掌握学习进度,同时激发兴趣。这门《中文入门》课程的随堂小测验通过在线测试进行,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该门课程的随堂小测试题目设置具备以下2个特点:

1.平均题量适中,但分配不均。经统计,该课程每个微视频讲座后都安排有随堂测试,根据不同情况,每次随堂测验的题目个数在3-21之间不等,但平均下来,每次测验有8道题目。虽然分配不均,但老师是充分根据之前的微视频讲座中包含的知识点多少来安排的,也并非不合理。

2.题目内容细致且针对性强。随堂测验题目是针对刚刚讲完的知识模块设置的,该门课主要考查学习者听和认拼音的能力,只有在听懂或看明白其意思后才能与答案中的英文或图片正确匹配。因为语言学习少不了听说读写这四部分,这种随堂测验就主要考察了学习者听和读的能力。而说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该门课的老师也没有忽视,将其放在了extended exercise(拓展训练)。又因为该门课程针对初学者,目前不需要其学习汉字,也就对写的能力不做特别要求。

此外,该测试十分注重人机交互。在学习者完成试题点击提交后,系统会马上自动评分,及时给予学习者反馈。反馈的内容包括你正确的试题总数,以此来判断你是否达到最低要求,能否通过测试;同时也会反馈你具体哪道试题错了,但是不会显示正确答案,学习者只得重做才可知晓。如果学习者的正确题数低于最低要求,则测试结果为不通过,学习者可以选择再次参加测试,但是不能超过三次。因为按规定学习者在8小时内只有3次机会参与此测试,如果3次测试都没有通过则只能在8小时后再测试。那么该测试不提供参考答案也就情有可原,因为课程设计者希望学习者自己通过测试得到正确答案。

当然,该测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第2周第2单元的测试中,第2题的题目与第6题的是一样的,希望该课程设计者能及时发现并改进。还有虽然规定了必须答对个数的最低要求,却对答题时间没有限制,这虽然降低了难度,但可能会影响考查效果的判断。

四、讨论区分析

MOOC大规模在线讨论功能使得老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更频繁、更深入。该课程专门在每个单元的微视频下方设置了在线讨论区,学习者可以很方便地向老师提问,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老师也可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在讨论区,学习者可以看到最新、最热门和未回答的帖子,也可以通过搜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帖,当然还可以自己创建新主题帖。点进某个帖子里面,学习者如果觉得帖子内容不错可以点赞,如果觉得想参与讨论或提供帮助可以回复,如果觉得该帖子有值得收藏的东西可以关注,并且关注后在有新回复的时候会收到提醒。经统计,该门课程的讨论区的主要内容分为:①对老师上课内容的反馈,包括结合自身运用所学知识点和就相关知识点提出疑惑等;②认为汉语很难,想寻求帮助或获得鼓励;③单纯的技术问题。

目前,讨论区为学习者间的交流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交流讨论的方式仍比较单一,因为还只能通过文字交流。笔者建议该课程团队应开发多样的讨论方式,比如创建新主题帖时支持发送语音,这样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机会让自己说的汉语被更多人听到且有机会得到指正。比如也可从讨论区扩展到公共社交平台,实行在线视频讨论、点对点讨论。

五、建议

MOOC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融合发展的产物,不是简单地通过技术手段将线下的课堂教学“搬到”线上,而要达到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需要不断从已有经验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笔者通过分析研究了《中文入门》MOOC之后,对应如何在MOOC平台上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几点建议:

1.视频制作不应拘泥于形式。视频制作是MOOC教学设计的核心所在。虽然专家强调视频不宜过长,但《中文入门》的课程微视频就暴露出讲得不够细,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便讲完了知识点等问题。因此建议老师在每一个视频的开头都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做一个回顾,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并且在视频中增加一些案例和动画,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2.丰富练习题库。增加题型,不仅限于单选题和填空题。比如可以增加根据场景,判断某个句子的用法是否合理的判断题。题目的内容也不应仅限于视频中所涉及的形式,应更灵活多变,从不同角度考查一个知识点。

3.激发学习者主观性。语言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对外汉语教学MOOC课程可以先从学生感兴趣的文化常识等方面入手,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者深入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赵寰宇.2012,慕课(MOOCs)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数字化汉语教学.

[2]贺斌.2014,慕课:本质、现状及其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百家论坛.

[3]王立国,窦艳辉.2014,MOOC起源及快速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7).

[4]韩锡斌,葛文双,周潜.2014,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1).

[5]刘娟.2015,慕课(MOOC)背景下的国际汉语教学和推广[J].学术论坛.

[6]黄伟.2015,关于MOOC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国际汉语教育.

[7]张辉,马俊.2015,MOOC背景下翻转课堂的构建与实践——以“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

作者:张艺

汉语分析研究论文 篇2:

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研究

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增长,国际地位的日益凸显,世界的焦点从最早的中国功夫到近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日的中国文化,汉语热已蔚然成风。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对外汉语教育的研究领域,汉语语音的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目前我们的第二外语教育以英文为主,所以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研究主要还是以中文和英文为对比语言背景的研究,而对于母语非英语,但能熟练使用英语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南亚留学生的语音研究还不够全面。

笔者所在高校自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教育留学生,现已招收了500余名来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所在教研室对每届留学生的原始语音资料做了收集与整理。通过对比分析每一届留学生不同年级时的语音情况和不同届的留学生相同年级时的语音情况,比较学习中文发音的共性和个体差异,结合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学习策略和教学策略,探讨出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的具体、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总结出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的有效模式,以启示和帮助南亚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同时,因为各国留学生的汉字偏误同大于异,这种基于第一手资料的综合考察对于其它国别留学生群体的汉字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笔者在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下:

一、声母问题

翘舌声母zh、ch、sh、r相对于欧美学生大多数是舌头卷曲的程度总是不够,南亚学生的问题更明显地表现为舌头卷曲的程度总是过了。

二、韵母问题

南亚学生的韵母发音辨识度不高

三、音调问题

三声的问题

四、练习与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练习存在的问题

单字或者词语拼读音韵调的问题都不明显,但是读一个连贯的句子、成段阅读时就明显能发现存在的问题。比如:韵母ue和un混淆,分不清楚。

(二)实践存在的问题

现有的汉语语音研究方法虽然日趋科学,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1)研究实力不均。目前,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研究中,声调研究的数量要高于其它语音研究。汉语音节是声、韵、调相配合的一个整体,研究应系统化。(2)静态研究占主导地位,缺少动态研究。目前的研究几乎都是共时的静态研究,有些涉及了双音节词的变化,但动态研究较少。

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具有普遍性、长期性的特点,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认知和记忆方面的困难,折射出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等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下:

(1)解决发音调值不准确的问题,即明显区分四个不同声调的问题。

(2)解决拼音方案中韵母“u”和“ü”,“un”和“en ”,“iu”和“ou”,“eng”和“ong”发音辨识度不高的问题。

(3)解决拼音方案中声母“b”和“p”,“m”和“n”,平舌z、c、s和卷舌zh、ch、sh、r发音辨识度不高的问题。

改进南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建议如下:

(1)生活语言学习与专业语言学习相结合。

(2)长期地跟踪调查研究,保持持续性。

(3)在长期的持续跟踪研究中,学生能得到教师个体化的教学策略的影响,从而改变学习的状况。

(4)比较中国学生的汉语发音来进行南亚留学生的语音偏误分析研究,能从专业的动态发音的角度纠正南亚留学生的语音偏误。

笔者通过收集大量语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南亚学生语音偏误的共性,探求语音偏误产生的原因。建立短期内提高留学生汉语语音水平的有效途径,探索体现汉语趣味性、实用性的高校汉语语音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周静,尹琪.南亚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对策[J].现代语文,2010,(10):137-138.

[2]张瑞芳.蒙古留学生汉语语音分析及教学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21(9):111-113.

作者:杨珍 邱小燕

汉语分析研究论文 篇3:

越南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研究综述

摘 要:无论是本体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语音都是语言教学的基础。本文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搜集了研究母语为越南语的学生习得汉语时出现语音偏误的文章,然后从研究方法、偏误类型及成因两大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关键词:越南留学生 汉语 语音偏误 综述

无论是本体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语音都是语言教学的基础。目前,对外汉语语音研究成果颇丰,但对母语为越南语的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音偏误研究却少得多。本文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到18篇研究越南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相关论文。笔者将从语音研究方法、偏误类型及成因两大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以期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并希望对越南留学生的语音教学有所帮助。

一、语音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语音法

实验语音法主要是设计一些目的音,然后用录音设备录下被试者的声音输入计算机,再用先进的语音分析软件按实验要求对声音进行细微的观察和精确的测量,最后得出相应的曲线或数据。共有4篇论文主要使用了该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排除人为的不确定因素,对语音做出直观的描述。如庄洁、关英伟(2009)就用这种方法测量了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塞音和塞擦音时的浊音起始时间和送气时长,从而得出了越南留学生在学习者发音方法上存在的偏误。

(二)听辨音和(或)发音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从感知角度出发,通过听音和(或)发音两种方式来统计、分析学习者的偏误。运用这类方法的论文共有6篇,其中包括运用审听感知法的2篇(李湘平,2006;赵思达、刘冬冰,2007),运用传统听辨记音法的1篇(吴门吉、胡明光,2004)。

(三)综合法

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研究方法的文章有2篇。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是刘晓军的硕士论文《越南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实验分析》。该论文通过听音和发音两种方式,从听音和辩音之间的关系出发,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指导下,分析了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难点和规律,并利用软件和声调辨识程序考察了学生的发音能力,主要从调值和调型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偏误规律。

还有一篇是马琳琳的硕士论文,主要运用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计算机音图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越南河内学生学习时的语音偏误及偏误标记。

(四)调查法

在18篇论文中虽然只有两篇主要使用了调查法,但都值得一提。杨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虽未具体说明调查的方法和对象,但它却是18篇文章中唯一对越南学生汉语声、韵、调三方面的学习进行历时动态研究的文章。黎明清(2009)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了越南学生在越南和中国学习汉语的效果差异,并运用认知理论分析了越南学生对汉语四声的掌握情况,这无疑拓宽了语音研究的路子。

(五)经验性研究

经验性研究论文共2篇,主要是对外汉语教师在长期的对越语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一些偏误,并针对偏误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应用性较强。如韩明(2005)的《越南留学生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六)对比法

陈钰、武青春(2008)在分析了越南语声调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汉越声调对比,得出越南留学生汉语声调学习的难点;马慧洁(2009)对比了汉越辅音的异同,归纳出造成对越汉语辅音教学难点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对策。

上述论文,从时间上看,2004年以前只有一篇,之后6年内就出现了17篇,虽说在总量上很少,但已呈上升趋势。从研究方法上看,采用了多种研究手段和工具,传统的人工记音已不再是主要的方法,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地进入到语音研究领域,许多数学方法,如统计法、图表法,都能够自如地运用于语音分析中,这是语音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同时也说明了学科交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偏误类型和成因

(一)偏误类型

1.声母偏误

目前,对越南留学生声母偏误分析的研究主要有:傅氏梅(2001)从越南学生语音偏误的表现形式——听觉方面和发音方面分析了声母的偏误类型,并总结出声母学习难度层级和声母听觉和发音难度层级;黎翠云(2007)认为,除了以上两方面外,还有标记方面的偏误表现,并从这三方面对声、韵、调的偏误类型进行了分析;庄洁、关英伟(2009)用实验的方法考察了学生塞音和塞擦音的偏误,并区分了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不同偏误;马慧洁(2009)则通过汉越辅音对比得出了学生的常见错误;其他有关汉语声母偏误的分析存在于对汉语声、韵、调综合考察分析的论文中。总的说来,涉及到声母偏误分析的论文共有9篇,其中单独对声母进行考察的有4篇。不管他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如何,结论都大致相同。声母偏误的主要类型有:

(1)送气与不送气相混。尤其是z和c、b和P、j和q;

(2)以清代浊。如把清音b发为浊音;

(3)易把塞擦音发成擦音;

(4)舌尖后音zh、ch、sh发音靠前;

(5)发k音困难。

2.韵母偏误

单独就韵母进行偏误分析的论文没有,韵母偏误研究散见于上述对声、韵、调偏误进行综合考察的语音偏误分析的论文中,共5篇。

赵思达、刘冬冰(2007)和李湘平(2006)都通过清晰度感知实验和可懂度感知实验,对不同学习阶段的越南留学生进行了语音测试,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

(1)发[A]音普遍靠前,往往发成接近于[a]的音;

(2)发[ɛ]音也靠前,靠近[ʌ];

(3)发ü[y]时,舌位靠后,唇形不稳定,撮口不到位,唇型不够圆;

(4)ou、uo不分,他们无法区别两者发音上的不同。

杨娜(2005)用了5个月的时间对越南河内零起点的汉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其结论比上述多了一点:发ong[u]时,往往加入介音[i],发成[y]。黎翠云对韵母的偏误分析也大致相同,只是增加了鼻韵尾偏误的分析,认为鼻化音现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越南学生的汉语习得过程中。

3.声调偏误

专门对声调进行研究的论文有7篇,加上上述文章中涉及声调研究的共13篇。声调偏误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去声不够降(43)或发成阴平(44);

(2)阳平起点偏高,上升不平滑(45、445);

(3)上声发音前面拖得长,尾音升得短、急促(2212),或只降不升(211);

(4)阴平调值偏低(44);

(5)轻声和“一”变调比较难掌握。

大家对声调偏误的看法基本一致,但对四声难度顺序存在分歧。李璨(2007)实验结果分析声调调长和调域,指出去声和上声是产生偏误的主要问题所在。大多数(杨吉春、杜氏秋恒,2008;陈钰、武青春,2008;韩明,2005)则认为除了去声外,阴平是出错率最高的声调,原因在于阴平常与去声相混,声调的难度层级应是:去声>阴平>上声>阳平。杨娜(2005)还考察了动态声调的偏误,最终归纳出,越南学生对阳平调掌握得较好,对去声掌握得较差。声调难度层级为:去声>上声>阴平>阳平。刘晓军(2006)从听音和发音两个角度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了静态和动态声调的实验,认为听辨能力和发音水平是不同步的。四声听辨难度层级为:去声>阴平>阳平>上声;发音难度层级为:上声>去声>阴平>阳平。

4.语调偏误

陈翠珠(2006)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通过汉越语调调域对比,考察了越南学生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的偏误,得出如下结论:在句子中,各单字的声调受语调调节的影响,调节的结果是字调音阶随语调的变化而不断沉浮,声调调域的宽窄和语调调域不一定成正比,语调能对声调有所调节;在高音点接近的情况下,越南汉语普通话的语调域宽,比标准汉语普通话窄;由于受感情、态度和理解力影响较大,在感叹句中语调域宽的比较难成规律,它主要遵循情感逻辑;在祈使句中,越南留学生在学习使用汉语语句时,语调的高音点偏高,低音点偏低。

(二)偏误成因

1.内部原因

(1)语际迁移

语际迁移即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负迁移。母语干扰是越南学生说不好汉语的主要原因。傅氏梅、张维佳(2004)考察了越南学生在听觉和发音方面的语音偏误,也认为母语的干扰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但母语干扰对听觉与发音两个方面的影响不一样,对发音的影响大于对听觉的影响。黎翠云(2007)认为,声母偏误的造成是由于汉越语音中发音部位和方法类同以及拼音符号误导(即将越南语中读音与汉语书写形式一样但读音不同的字母相对应);韵母鼻化音严重是因为越南语鼻音很多,声调偏误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韩明(2005)通过对比汉越声调图得出结论:越语各种声调的空间不如汉语各种声调那么宽松,越语声调调域较窄,这就造成了越语声调上升或下降的幅度都比较小的特点,因而不同声调之间的对立也不像汉语声调那么清楚。他由此认为,学生在形成固定的声调发音习惯后,受母语声调的影响,学习汉语声调时,就会出现“负迁移”现象(偏误)。

(2)语内迁移

语内迁移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初级阶段受到的干扰主要是语际迁移,而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语内迁移逐渐成为语言偏误的主要因素。语内迁移主要表现在过度泛化。过度泛化是指学生对汉语语音知识学习得不全面,把所学到的不充分的、有限的汉语语音知识套用在新的语音上,从而产生偏误。马琳琳(2005)认为,越南学生汉语语音的过度泛化主要体现在不同的音位和变调上。傅氏梅(2001)指出,汉语音系内部各音素间的关系在听觉和发音方面对越南学生汉语声母学习的干扰都很明显,但在不同学习阶段对听觉和发音的影响有所差异,汉语音系内各音素的干扰对听觉的影响一般大于发音。

(3)对声调的认知程度

黎明清(2009)从认知角度分析了越南学生对汉语四声的掌握情况,认为对母语及目的语声调差异的认知程度,是影响越南学生准确掌握普通话声调的主要原因之一。赵思达、刘冬冰(2007)认为,由于越语与汉语都是有声调的语言,所以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采取用相似的母语声调代替汉语声调的学习策略,从而造成偏误;另外,年龄因素对偏误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杨娜指出,语言学习中,学习者个人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人因素主要包括性格特征、接受态度以及学习动机等。

2.外部原因

(1)教材方面

马琳琳(2005)指出,目前大多数教材是针对日、欧、美、韩等非声调国家的学生编写的,其他通行教材也只是进行了一般性的处理和安排,很少涉及到音位和音标结合的示范。同时,也没有一本专门针对越南学生特点编写的汉语教科书。这就容易使越南学生选用的汉语教材没有针对性或针对性不突出。

(2)教师方面

教师自身的经验和学识水平以及汉语语音面貌也会对学生产生相当的影响(马琳琳,2000)。刘晓军(2006)还提到了部分教师在教授语音时,只注重跟读效果而忽视了有些学生跟读时发音准、但单独发音出现偏误的现象。

(3)学习环境方面

杨娜(2005)指出,学习环境包括社会大环境和课堂小环镜。由于地域原因,某地区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会或多或少地对在当地学习的留学生产生影响。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弊病,如语言解释不够、训练方法欠佳、教材选择不十分合适等,都会导致学生发生各种语音缺陷甚至错误。如果由一位富有经验、学识渊博、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来教学,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些缺陷。另外,越南语学生之间在课外喜欢用母语交流,没有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汉语的环境,这也是不利于他们提高自己汉语水平的一个原因(刘晓军,2006)。

(4)羡余特征的影响

由于羡余在实际交际中不影响信息的接受和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声调不够重视(李湘平,2006;杨娜,2005;刘晓军,2006),容易使偏误“化石化”。

(5)生理原因假设

马琳琳(2005)提出了生理原因假设。该假设是依照协同进化论提出的。协同进化论本是应用于生物物种之间的理论,指一个物种的某一特性由于回应另一物种的某一特性而进化,而后者的该特性同样由于回应前者的特性而进化。同理,人类的发音器官也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越南学生的发音器官在长期母语习惯性发音过程中受到协同进化影响,产生母语习惯性发音的器官自制情况,从而对语音“化石化”现象的形成提供了生理条件。

上述文章对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语音各方面的偏误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探寻越南学生学习汉语的偏误规律,以期对对越语音教学有所启示和帮助。

三、结语

目前,对越南留学生语音偏误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研究方法日趋科学,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研究使力不均。从上可知,声调研究的数量要高于其它语音研究,研究手段也较其它语音研究多样化。虽说声调是汉语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汉语音节是声、韵、调相配合的一个整体,研究应该系统化,不应厚此薄彼。另外,研究领域虽在拓宽,但新领域研究极少,如认知心理学,仅有一篇针对声调认知的研究。

(二)静态研究占主导地位,缺少动态研究。目前的研究几乎都是共时的静态研究(有些只是涉及了双音节词的音变),只有一篇历时的动态研究的论文(杨娜,2005)。我们期待加强历时的动态研究,以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

参考文献:

[1]赵思达,刘冬冰.关于越南留学生汉语语音偏误的调研[J].语言教学研究,2007,(10).

[2]庄洁,关英伟.越南留学生习得普通话塞音、塞擦音实验研究和偏误分析[J].云梦学刊,2009,(2).

[3]杨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5,(1).

[4]李湘平.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音调查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6).

[5]傅氏梅,张维佳.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母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6]唐宁.中级阶段越南留学生的语音教学[J].科技信息,2009,(22).

[7]杨吉春,杜氏秋恒.论越语横声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阴平和去声的干扰[J].民族教育研究,2008,(4).

[8]吴门吉,胡明光.越南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溯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4,(2).

[9]韩明.越南学生声调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10]陈钰,武青春.越南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学习难点探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8,(12).

[11]马慧洁.汉越辅音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J].科技信息,2009,(22).

[12]黎明清.越南学生对汉语普通话声调的认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

[13]李璨.越南留学生汉语声调的声学研究[J].湘潮,2007,(3).

[14]黎翠云.越南人学习汉语语音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天津:天津大学,2007.

[15]陈翠珠.越南语语调对学习汉语语调的影响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16]傅氏梅.论越南学生对汉语声母的听觉及发音偏误[D].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

[17]刘晓军.越南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实验分析[D].南宁:广西大学,2006.

[18]马琳琳.越南学生汉语习得中的语音偏误及偏误标记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5.

(韦璇 广西宜州 河池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546300)

作者:韦 璇

上一篇:高校师风师德论文下一篇:组织人事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