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影响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21

当前,“职业能力”是职教研究和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这说明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和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职教事业和职教理论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目前多数相关讨论和实践都是建立在朴素的主观感知基础之上的,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具有普遍价值的创新实践经验。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济学影响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济学影响发展管理论文 篇1:

创新构建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的再反思

摘要:文章提出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立论及其研究框架,试图透析系统理论、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人类学、哲学等诸多相关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管理漫长岁月中的协同思辩轨迹,寻求广义系统知识化与系统理论在社会发展管理层面上的必然联系。展示构架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的思辨取向;评述发达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发展诸方面的组织管理思想;论及发展中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系统管理思想及其协同取向;评述中国社会发展内容、系统思想、协同特征;注重社会发展管理有关史迹的研讨与发掘;探究社会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并为构架形成有所侧重、不求全备的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体系,营造以史为经、整合为纬的社会发展系统协同理论渊源,奠定以社会发展信息升华为史、管理脉络描绘为纲的社会发展系统协同理论的研究思想基础。此“史纲”的系统构建思维旨在致力于研究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管理思想溯源。

关键词:世纪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科学反思

一、 构架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的基本判断

早在20世纪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论述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时,即提出“古今中外法”,告诫人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任何思想史都有两种历史,亦即作为客观自在的思想发生史和思想家阐释的思想史。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构建亦须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回顾社会发展组织管理思想的形成演化过程;从创新研究广义社会发展系统协同理论的视角,研究社会发展管理信息由潜在到显现的客观历史必然,探索诸多思想家曾论及的相关思想史料;应对古今中外思想史及其学科领域中一些与社会发展管理理论相关、相似、相同的零星思想火花,进行爬梳剔抉、评述提炼。并由此展示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基本脉络,总结抽象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广义系统思维及其可借鉴的竞争协同规律。

1. 社会发展管理概念界定。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确定的并为大多数人们所赞同的社会发展定义,人们对社会发展既有狭义的理解,又有广义的初步认识。因此,构架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应首先从管理科学的角度对社会发展管理概念予以科学界定。社会发展作为复杂的开放系统,其正常运行离不开必要的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复杂化及其变化的不断深化,怎样科学管理社会发展、实现社会诸多层面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问题已向管理科学工程界提出开辟新领域的更高要求,以社会发展为管理研究对象的社会发展管理必将应运而生。研究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将有助于我们科学借鉴社会发展管理的潜在研究成果。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就是系统,关于人类社会的社会发展管理是其系统要素协同互动的复合体。社会发展管理凝聚着人类改造自然界和怎样系统把握社会人际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厚文化底蕴。“社会发展管理”一词也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对整个社会发展系统的管理即广义的社会发展管理,其包括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管理即经济管理;对社会的政治发展的管理即政治(行政)管理;对社会的思想(精神)发展的管理即思想管理;对广义社会中的社会发展的管理即狭义的社会管理;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智能发挥、创新能力、知识扩散、成果转换、投入支持等过程改善的综合进步过程即科技管理;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因素的系统管理即信息管理;对广义社会发展自然资源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同管理即环境管理等等。无论是广义的社会发展管理还是狭义的社会发展管理,都是一种独立的管理活动,这种社会管理则着重探究整个社会特别是社会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管理协调的规律和机制,因而也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所谓思想管理是管理主体对社会发展中因人际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思想变化过程的组织形式,其为广义社会发展管理的核心管理层面。本文研究的社会发展管理系与广义社会发展系统(General Social Development System,GSDS)相对应的多层次协同管理。

笔者认为从系统管理的视角可将社会发展管理定义为:“社会发展管理体现社会发展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协同合作并有效发挥经济管理的基础性组织功能,表征多层次社会发展过程系统由低效组织状态向高效组织状态的演化与主体决策能力;即指社会管理群体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同其他社会伺服群体努力实现最佳既定目标的综合进步过程。”

2. 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的基本构建方式。据笔者大量查阅的文献考证,至今尚未发现一部系统完整的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我认为这是国内外管理学科的一项空白,而关于社会发展管理问题的集中系统研究及其兴盛时期应是20世纪90年代。以往人们之所以没有提出以和谐与协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广义社会发展的协同思想和战略,其原因就是一切事物的发展都表现为信息由潜在到显现的认识过程;尽管我们发现“社会发展管理思想”文本尚未问世,但人们运用发展管理规律的自组织意识和行为,佐证社会发展管理思想早已客观存在。笔者认为,填补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与创建广义社会发展系统协同理论一脉相承,探究这部史纲是研究广义社会发展系统协同理论的前提和基本选择。(1)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哲学、协同学、系统科学等学科领域提炼和归纳支离破碎的社会发展管理思想。依据社会发展的历史运行轨迹,主要追溯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前的社会发展管理理论问题,并研究重商主义、重农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学习研究威廉·配弟1662年版本的《赋税论》、亚当·斯密1776年版本的《国富论》、萨伊的《经济学概率》、1936年凯恩斯《通论》等经典著作;探讨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理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和“有机体论”、韦伯的“理解社会行动论”、“因果多元论”、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和“社会冲突论”、米德的“符号运动理论”、涂尔干的“社会整合理论”等古典理论;研究古典哲学的相关思想和早期管理思想,分析二战之前的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与此同时,应从诸多学科中研究提炼社会发展管理思想的系统协同思维特征。(2)以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为线索,研究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形成过程。主要研究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社会发展管理思想。(3)以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突出问题为线索,研究和提炼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很多,应在研究发展中国家基本问题的同时,侧重研究南北关系中存在的贫富悬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合理结构、落后国家中出现的人口集聚、城市膨胀、教育滞后、生态恶化等诸多问题及其历史演化过程。(4)研究中国的社会发展管理思想脉络。建国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管理内涵日益深化,社会发展管理外延渐变拓展;社会发展管理机构,已形成从中央到地方,既有综合管理又有专业管理的组织格局,然而对于社会发展管理思想的理论研究则相当匮乏,对此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追溯其历史渊源,可为社会发展的改革与优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二、 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研究的理论基石

1841年,马克思在深入研究伊壁鸠鲁主义、斯葛多主义及其希腊思想发展联系之后,完成了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的博士论文,论文阐明了哲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以及自我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高度评价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认为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们是自我意识的哲学,同时还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哲学的无神论性质,深刻批判了当时德国利用宗教为封建专制制度辩护的作法,表现了马克思在批判与思辩中的早期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对社会发展动力和规律做了科学的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社会系统论的伟大杰作,展现了其辨证唯物的系统思维。在本书中,马克思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当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著述“社会系统论”,但实际上他们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就是科学认识社会系统和人类生活世界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然而,发展是指一个社会在制度、管理、生活品质、财富分配等诸多方面的文明进步过程,其必然遵循客观世界关于物质动态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存在无极限性,由于受当时的历史与其发展条件的局限,马克思还难以在当时的背景下对现今乃至未来科技飞跃发展的某些发展规律作出系统的研究与预见。但马克思历史的唯物的不懈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剖析相关发展阶段的各种社会、经济现象及方法论上的许多基本问题,分析社会的内部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并把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标准,最终展现其解放全人类的思辨取向,由此马克思被誉为“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抚今追昔,卡尔·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科学方法论必然成为人们研究“社会发展管理思想史纲”的重要立论依据和理论基石。

三、 文明古国社会发展管理研究的系统思维特征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古代中国等国度均堪称世界文明古国,在其文明古国里均蕴涵着社会发展管理思想的系统思维,然而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有着不同的系统思维特征。社会发展不仅仅与“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相关联,系统思维及其方式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代社会发展凝聚着诸多民族文化的系统思维特质和价值,未来广义社会发展及其管理均离不开文明古国系统思维的继承和扬弃。

1. 社会发展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系统性管理。在我国古代的诸子百家中,无论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还是墨子和墨家、法家和韩非,均曾在当时思想领域内的“百家争鸣”中试图对自然、社会作出解释,他们共同的理念是从中国古代实际出发,应用传统的系统观念,寻求将不同等级的人们协调起来,探究使社会成为一个和谐整体的方法。其实质是围绕如何使社会由无序到有序这个与人密切关联的管理问题,强调社会管理的根本问题是对人的系统管理。诚然,诸子百家普遍关心“人”的问题,这是古代社会发展系统思维的特点之一,但比较而言,儒家对人的研究较为深刻,其能从社会的整体出发,而不象西方传统的社会历史观那样仅从个体的人出发。他们以人作为社会的基础和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位要素,认为人比土地、财货更为重要。孔子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其意义在于社会必须有众多的人在,才谈得上社会的整体和对国家的治理,否则就无所谓对社会的治理。社会是包含有“天下、国、家、人”的等级结构体,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们由此提出了关于社会管理的逻辑次序。尽管儒家思维具有偏颇,但反映了古代社会发展管理特定历史时期中人的核心作用及其本质特征。

2. 社会发展管理中的分─和─群。若使人们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社会生活,或者说形成社会发展系统并保持一定的组织管理水平,依照儒家的理论,须做好“分”与“和”两个方面的运作。“分”与“和”是社会发展系统既具有一定结构,同时又能保持稳定而不瓦解的两个基本因素。所谓“分”,包括社会等级、社会分工和伦理规范中规定的所有其它划分。社会分工主要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明确划分。所谓“和”,即在各种社会规范中处于不同位置的人们应和亲相敬,分而合作。荀子从更一般更广阔的意义上,从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上,论证了社会必须有所“分”,同时又必须有所“和”,其曰:“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本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荀子首次把“群”当作一个历史学和社会管理学的概念提供给人们,体现了社会发展中关于人群的系统思维描述,所谓的“群”,表现驱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且在于结成“群意”,显然这种“群”并非乌合之众,而是一个有序的集合和多层结构体,他意指这个结构形成的前提在于“分”,在于“分”中的“和”。由于有了“分”与“和”,众多的人就形成了一个有序程度更高的系统,从而产生有序状态且具备了强势和能力。然而社会发展管理须统一群体意志、管理群体行为,历史上的孙子兵法与儒家、道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管理群体人的管理三支点,从而建立起诸多组织管理方式与人际和谐关系,使当时社会混乱一团的人众,变为相对有序的社会发展群体。古代中国关于社会管理中的“分”“和”“群”协调原则,影响着当代社会发展管理并为其重要因素。

3. 社会发展须君臣民有机协同。儒家认为,人类社会就像一个人的身体一样,要做到上下左右协调一致,才算达到最佳管理,按照“分”与“和”的原则,须补充完善“礼乐”方式与手段,实施“君主、臣下和民众”的三者协同关系,构架社会发展的实际管理机制。孔子在《礼记·缁衣》中所言“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曾论及,“君人者,国之元,发言动作万物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端也,失之毫厘,驷不及追”。他们总体上论述了“君既要为国之枢机,同时也要受到众人的制约”的思辨取向,即君为一国之主宰,是社会发展系统控制中的代表人物,是人心所向的枢机,在君主握有无尚权力的社会,必须给君主一定的制约机制,在“修齐治平”的自组织过程中,应以君主的自身修养为众人修养的起点,君为一国之镇,众目所归,其举贤能,决国策,一正群而国定矣。当时的儒家虽有民本主义思想,对原始社会民主制即所谓“天下为公”的社会解体深怀惋惜,但其在此种社会管理模式中,实行自上而下的协调管理,体现了君与民众的协同管理思维。

儒家社会管理注重设法将君与臣、君臣与民存在的深刻矛盾关系调整到尽可能协调的状态。其认为君臣民各自适度约束与调节,也能使社会发展中的君臣民等级秩序得到协调和控制;通过谦恭辞让的态度和良好的正直作用,建立一种亲敬和睦气氛,使人们彼此协同融洽,体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高上尊贵不以骄人、聪明圣智不以穷人、齐给速通不争先人、刚毅勇敢不以伤人”的良好情理,取得君臣民的相互谅解。古代儒家的社会协同思维对于推动事业进步和维护社会发展系统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说明君臣民协同思维是实现社会发展管理群体协作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若在社会发展管理中不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协同关系,那么社会发展进程将受到阻碍和制约,以及社会群体系统失去应有的结构功能。

4. 通信视为社会发展管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具有复杂反馈关系的控制系统,必定有专门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处理,人类社会作为最高级和复杂的控制系统,若停止信息传递则不能生存与发展。中国古代思想家和诸多学者,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掌握这种以现代信息论为基础的具有严格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但他们对于贯穿社会发展中的信息原则却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人的语言是社会通信的主要工具,孔子对于语言和语言的社会功能特别重视,其将“诗”、“作”视为维持社会秩序的两大要素且与“礼”、“乐”并提。孔子以为学诗和作诗可以提高“兴、观、群、怨”四种能力,兴与观反映人的思维活动,群与怨属思想和情感交流,显然都必须以语言工具为基础,因为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复杂而系统的逻辑思维,也不可能有内容丰富的交流。社会的稳定,需要可靠准确的通信,信息的可靠准确不仅要有确定统一的“正名”或对“名”的匡正规范,而且要求发出和传递信息的人诚实可信,按现在的观点而论即为社会发展管理中不仅要有规范的信息资源,而且应具备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上述通信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反映了古代社会就曾将“通信”摆上重要位置,离开了信息传递及其通信的管理,社会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Alfred D.Chandler,Jr.,Thomas K.Mc Craw,Richard S.Tedlow.Management Past and Present.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96:1-108.

2.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1-23.

3.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62-93.

4.潘承烈,虞祖尧.振兴中国管理科学—中国管理学引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201-238.

5.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修订版)下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97-425.

作者简介:李太杰,管理学博士,南昌航空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收稿日期:2006-07-18。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内等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太杰

经济学影响发展管理论文 篇2:

再谈职业能力与能力研究

当前,“职业能力”是职教研究和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概念之一,这说明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和技术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反映了我国职教事业和职教理论的发展与进步。然而,目前多数相关讨论和实践都是建立在朴素的主观感知基础之上的,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具有普遍价值的创新实践经验。

对职业能力的不确切认识首先表现在无法对“能力”与“技能”做出区分。从对能力(技能)的描述可以看出,许多研究成果和教学文件(如课程标准)把职业能力和技能作为同义或近义词对待;此外,人们还采用多种概念如“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等讨论跨职业的能力,并建立了多种能力模型。这些研究尽管有一定启发作用,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实证依据,往往也带来很多困惑。

职业能力是与职业相关的认知能力特征,这与技能不同,后者是完成任务需要满足的要求。要想对职业能力做出科学的定义,必须综合考虑教育、经济、政策、职业传统以及劳动市场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哈提希(J.Hartig)等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学习”和“可客观化”三方面对职业能力和技能进行区分:1.技能由工作任务的客观要求决定,职业能力则是完成一组任务所需要的主观能力和潜力;2.技能可通过训练获得且与人格发展无关,而职业能力与人格发展息息相关,包含了对工作的理解、评估和反思;3.人可以是技能的载体,人类的技能是技能技巧在不断客观化过程中的剩余部分;职业能力则很难被客观化,它往往超越了当前任务要求,以解决未来的问题为目标。职业能力包含认知、动机和意志等因素,是可以学习和影响的,因此又与“智力”不同。

事实上,1974年德国社会学家梅腾斯(D.Mertens)最早开始进行关键能力的研究时也没有清晰界定能力和技能的区别,他定义的是“关键技能(资格)”(key qualification)而非关键能力,即所谓“与具体工作和专门技能或知识无关的,对现代生产和社会运转起着关键作用的技能的总和”。关键能力的提出对我国职教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能力研究领域有很多有影响的学者,如乔姆斯基(N.Chomsky)、魏讷特(F.E.Weinert)、克拉夫基(W.Klafki)和“资格发展管理”(Qualification Development Management)工作组等。上世纪60年代,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首次在语言学领域对“能力”和“绩效”进行区分,认为能力是一般意义的语言能力,而绩效是对语言的实际运用。他跟踪了大量(语法等)绩效错误并深入分析了影响绩效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环境等因素。魏讷特将能力定义为“个体或包括多个个体的群体所拥有、能成功满足复杂需求的前提条件”,从而在可以习得的能力与满足复杂需求的潜力之间建立起联系。据此,人们只有在深入研究和处理一个专业或“领域”(domain)的问题时,才能获得职业能力。魏讷特的能力理论与关键能力理论正好是矛盾的。克拉夫基通过分析特定时期在教育内容方面存在的典型且关键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需的关键技能,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特有问题的背景”。“资格发展管理”工作组把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体通过对事务进行安排而获得的自组织才能”。这个经济学视角的定义在教育领域受到了很多批判,大家认为它混淆了能力和资格(技能),因为据此缺乏某种能力是一种个性缺陷,但事实上缺乏某项技能(资格)并不代表人有个性上的不足。

格鲁波(U.Grob)等建立了由6个指标构成的能力评价模型,这6个指标是:1.结构性:能力内部结构明确;2.功能性:能通过实证证明能力与特定专业领域复杂要求之间的功能联系;3.可塑性:能力不是遗传的,通过设计和建构可达到特定水平;4.内容广度:能力涵盖个体生活的全部领域,包括个体、人际间的和社会因素;5.可实证检验:能力模型必须能够通过实证得到验证;6.均衡性:能力有其价值观,须平衡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且不为个别价值取向所左右。

目前职业教育领域的能力理论尚没有完全满足上述6个指标。如关键能力缺乏实证检验,无法证明其的确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应对岗位中不可预测的需求,同时也没有澄清其内部结构。因此,要想在能力研究与培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应当重视相关的实证研究和典型试验,这里最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能力测评、能力的普适化过程以及专业能力与关键能力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教科院在KOMET项目进行的大规模诊断(large-scale diagnostic)研究是我国在本领域的首次量化研究。

对职业能力理论的实证检验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1.分析企业的组织性因素(如岗位工作描述和招聘广告):其难点是能力内部结构(即结构性标准)分析以及能力的可塑性分析;2.分析专家观点:能根据多种理论对能力做出较为理性的选择,但要将不同理论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归纳非常困难,且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性较低;3.分析现有课程和培养效果:易满足功能性标准,但有可能忽略个性化的要求。(本文参考了K.M. Merki的Cross-Curricular Competencies(2008)等文)。

责任编辑 殷新红

作者:赵志群

经济学影响发展管理论文 篇3:

我国管理会计的危机与出路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正逐渐成为企业、投资者、社会公众作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但管理会计信息失真、观念陈旧、目光短浅等又使管理会计陷入危机。为此本文分析了我国管理会计存在的危机,并提出了走出危机的出路。

[关键词] 管理会计;危机;出路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05

管理会计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会计学科,顾名思义,管理会计是管理者做出管理决策的会计依据。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管理会计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但受客观因素和企业自身条件的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甚至还因为一些条件的限制,使得管理会计的发展陷入重重危机。

1 我国管理会计面临的危机

管理会计主要是供公司决策者做出投资决定的会计依据,其所提供信息的准确与否、严密程度、是否有长远意义直接关系到公司决策者所做投资决定是否有价值。但在实际应用中,管理会计存在很多不足,使其陷入危机,难以真正发挥其功效。

1.1 缺乏严密且与实际紧密相连的理论体系

20世纪70年代,行为科学、信息经济学等多个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引入到管理会计中,大大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多种学科的引进在丰富管理会计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由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引入并非系统的、有条理的引入,这就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较为混乱。除此之外,个别理论还只是处于定性分析阶段,是基于一定的外部经济条件作出的推断,其推理的经济环境和数字模型都是假设不变的、处于特定范围中的。但现实中,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都是不断变化的,很难依照特定的模型或公式来计算,而且现代企业基本上都不再是单一产品加工企业,这就使得传统管理会计从经济学、统计学中所引申出的一些概念、计算方法失去了现实意义,如边际成本、回归分析等。举个例子来说,保本分析的分析前提是“单一产品”,但事实上几乎没有哪家企业是靠生产单一产品生存的,这就使得经济分析理论偏离了现实的成本核算。

1.2 缺乏现代化的计算方法,难以得出精确的会计信息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企业会计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详细,对成本的核算也越来越关注于生产原料之外的因素,如研发成本、技术等。计算方法的滞后使得管理会计很难精确地反映生产成本。例如,在计算制造业弹性成本时,往往会忽略直接人工成本,而现代企业中,一种产品的生产通常都在先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费用,而研发人员的人工费用也是非常高的,如果此时再忽略人工费用,显然得出的数据是偏离实际成本的。

不管是我国的管理会计还是国外的管理会计,都忽视了对理论结构的研究,这就使得管理会计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核算方法的落后和理论体系的不足,直接使得管理会计陷入失真危机。

1.3 缺乏与现代企业相符的会计方法,难以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传统的企业偏向于批量采购、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但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个性化生产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发展方向,按需定制、按客户要求生产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受传统观念影响,当前的管理会计是主张存货、批量采购、批量生产以降低成本的。但事实却是,针对个性化生产,大笔的资金用于采购原材料,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还因为剩余原材料占据库存引发库存管理成本,这些都是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批量生产,过多的产品难以销售,库存的积压、贬值等又造成了企业利润的下降。传统管理会计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计算方法,使得管理会计与现代企业的需求脱节,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管理会计的要求。当然管理会计在我国推行过程中也是有成功案例的,如20世纪70年代大庆油田开展的内部结算、80年代吉林省开展的厂内银行、90年代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等。只是对这些成功的案例很少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使得管理会计推广不到位,加上这些企业大部分是大型国企,缺乏管理会计在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的实践经验,这就使得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更加严重。

1.4 时限性太大,难以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要求

传统管理会计主要关注于企业的短期利润,例如在分析企业的生产成本时,会更多地关注一个项目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的利润,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条件下,新产品的研发、长远利益的实现往往更符合企业的要求。时限性太大使得管理会计的发展再次受限。

1.5 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

在具体实践中,大部分企业都是由财会部门负责执行管理会计的职责,而不是由专门的管理会计人员负责。与普通会计不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数字依据,虽然也侧重对数据的统计,但更多的是管理学的相关知识,是为管理者出谋划策的。普通会计人员只是站在会计学的角度进行财务统计、成本核算等,如果让其从管理的角度为决策者提出决策意见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相关专业人员的匮乏也就导致管理会计在发展中人员不足,缺少最基本的人力因素。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建立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师团队。

2 我国管理会计的出路

要想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管理会计就必须引入现代管理方法、会计核算方法,建立与实际紧密相连的理论基础,引入现代计算机技术,立足企业长足发展,更新观念,拓宽管理会计的范围。这样管理会计才能摆脱当前的困境,走出危机。

2.1 引入现代管理方法,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1)在核算成本时,要丰富管理的内容,不仅要关注于原材料的成本,还要将研发成本、供销成本、人力成本等都考虑在内。除此之外,管理会计所提供的数据还要具有前瞻性,更好地反映企业未来的生产、发展方向,以提高管理会计的管理水平。

(2)要明确管理会计的核心在于成本管理。现在的管理会计难以摆脱“会计”的束缚,往往集中在财会数据的统计,但事实上,管理会计的目标在于管理,因此要将管理会计的核心逐步定位于成本管理,将成本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成本核算、成本规划、成本控制,并在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吸收成本习性、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标准成本、责任成本、成本控制等与成本管理相关的知识。

2.2 增强管理会计理论实用性,推进决策科学化

(1)增加与实际经济环境的关联度。由于传统的成本会计是基于特定的经济环境的,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管理会计可以利用计算机引入更多较为复杂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模型。在管理会计中,推断经济事件时可以提出更多的假设条件,以至更贴近于实际经济环境。

(2)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一是可以让会计人员更快更好地掌握更多的会计信息,提高管理会计的全面性;二是可以增加会计核算的复杂性,使得管理更精确。

(3)改变对管理会计的态度。不可否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会计发展水平远高于我国,因此我们必须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但是,在引进过程中必须坚持“实践第一”,毕竟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的基本状况与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吸收先进理论的同时要注重实用性,推进决策的科学化。

2.3 改进管理会计的计算方法,拓宽企业管理范围

(1)采用先进的会计计算方法。引进国外先进计算方法,特别是与企业成本核算相关的会计方法,使管理会计更贴近于现代企业的实际要求。在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投入在企业生产成本中占据了很大份额,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福利制度的逐步建立,人力的投入越来越多,而用于研发骨干人员的投入更是占了企业生产成本的一大部分。因此在计算生产成本、进行成本管理时还要将知识、专利的投入通过先进的会计方法计算进去。

(2)积极引进专业会计人才,特别是高端会计人才。大量的会计知识掌握在少量的高端会计人才的手里,通过引进人才,可以使企业更好地了解行业的现状、企业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从而使企业更准确地判断未来的市场。

(3)拓宽企业管理的范围。企业管理不仅要囊括成本、人员管理,还要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现代化的符合企业利益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还会为管理会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而法制建设也会为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规范的环境。

2.4 加快发展管理会计信息化

信息化是会计学的一大发展趋势,作为会计学的一部分,管理会计也必须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随着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信息系统,必须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企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资源,以此获得更多有利信息,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其次,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会计人员是管理会计直接操作者,几乎所有的会计数据都来自于会计人员的核算,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将会直接提高管理会计的水平;第三,要培养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管理会计最终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的,管理者的重视无疑会使管理会计的发展如虎添翼。

2.5 更新管理会计观念

要想使管理会计走出困境,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发展管理会计。

(1)更新企业价值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个成功的企业不再单纯依靠严格的制度来管理企业,更多的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引起员工共鸣,进而达到管理的目的。在发展管理会计时也要参照企业文化的方向,为企业管理提供依据。

(2)树立动态管理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快捷,企业的应变能力也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作为管理者作出投资决策的数字依据,必须在企业内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找出平衡点,树立动态管理观念。

(3)更新可持续发展观念。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同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管理会计是为管理者服务的,因此管理会计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立足企业长远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实现长期边际效益最大化的理念。如此管理会计才能真正成为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决策的良好工具。

2.6 拓展、整合管理会计的内容

(1)加强对决策分析、评价的关注度。管理会计和普通会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核心是管理,是为管理者做出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管理会计应集中于会计模型的运用和数字结果的统计,而非分析的过程。同时管理会计在关注企业利润和现金流的同时还要关注企业价值,综合考虑各种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

(2)加入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考虑。传统的管理会计在计算生产成本时往往将人力投入忽略不计,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和效益。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中,人的作用,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关注人力资源投资将是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会计在未来的发展中还要关注人力资源的管理。

(3)风险管理方面。由于管理会计着重研究全局的、长远的战略性问题,因此,它必须考虑风险因素。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是共存的,报酬大,风险也越大。企业的任何一项行为都有一定的风险,企业可能因冒风险而获得巨额利润,也可能导致巨额经济损失。企业风险的管理主要是在经营与投资管理中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投资组合、资产重组、并购与联营等方法分散风险。

2.7 发展战略管理会计

发展战略管理会计是指从宏观经济角度以战略性眼光看待管理会计,从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发展管理会计,进而使之更好地支持管理者做出决策。管理会计要走出当前理论与实务脱节的困境,就必须从宏观经济角度以战略的观点来帮助管理者做出决策,包括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成本分析、风险管理等。战略管理会计采用多元化的信息处理方法,如作业成本法、价值链分析、对手分析、环境分析、预警分析等。

3 总 结

管理会计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管理会计的现代化水平,对加快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尽快使传统管理会计走出困境,摆脱危机。

主要参考文献

[1]冯巧根.管理会计的时间评价与应用[J].会计研究,2007(11).

[2]胡锦明.企业开展战略管理会计的条件与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08(22).

[3]施进.现代管理会计的发展展望[J].商业文化,2007(12):113-114.

[4]孙立新.试论现代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2):30-31.

作者:罗燕华

上一篇:法律价值与律师实务论文下一篇:政策性银行改革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