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4-04-17

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用10篇)

篇1: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的重要选择。低碳经济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意识形态和国际主流价值观,并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一场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已经出现,低碳经济不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也是我国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一、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二、低碳经济背景

一)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枯竭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整个世界的能源储量来看,化石能源还可以被开采利用一两百年时间,但同时,人类开发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也越爱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当今发达国家出于对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考虑,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了节能、低碳经济发端于能源战略调整,目的是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对发达国家来说,已经迈过了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恰恰正处于对高碳能源需求旺盛的阶段,欧美等国在20世纪末就已经进入工业化的末期,无需耗费大量的高碳能源,如今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他们将出行依赖的汽车油品节约和替代作为研发重点之一

(三)低碳经济提出的直接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是应对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人类地球长久生存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客观要求。二氧化碳长期排放导致地球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是过去1300年中最高的。在过去100年中,世界平均气温上升了0.47度,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7cm,按这个趋势下去,21世纪末气温将上升4度,海平面将上升60cm。这将给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沿海地区安全等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因此,降低生产和生活中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是世界发展的新潮流和努力方向,也是人类迈向生态文明道路的积极探索。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趋势。美国奥巴马政府推行绿色新政,培育新能源产业。

2009年2月,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签署《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实施总额为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内容包括开发新能源、节能增效和应对气候变暖等方面。奥巴马政府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新政并非仅追求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更着眼于经济的未来,培育新能源产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重振美国经济。

美国立法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促经济复苏与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结合。

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机会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2009年3月,欧盟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1323亿美元),用于绿色经济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抵制全球气候变暖,并稳固欧盟在环保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欧盟推进低碳经济转型,要引领世界低碳技术发展。

日本投资低碳革命。,主导建立低碳社会

2009年4月,日本公布总额为15.4万亿日元(154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包括紧急对策,稳定就业和金融体系。目标是到2020年太阳能利用达到世界第一;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规模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在世界上最早实现普及环保汽车;推进低碳交通革命,发展世界最先进物流;成为资源大国,领导世界低碳再循环潮流。

四、对经济影响

发达国家纷纷实行碳税政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

碳税:发达国家促进国内企业减排的主要政策手段。

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手段,包括排放税(能源税、碳税)、排放权交易等,其中,征收碳税最具市场效率,因而受到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的推崇。

碳关税:发达国家力图将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挂钩。

发展中国家高能耗、高排放、低能效的生产模式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其产品出口势必越来越频繁遭遇绿色壁垒,并由此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可见,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以及他们制定低碳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权将影响国际贸易格局,从而为发展中国家“高碳经济”增长带来新的障碍。

低碳经济将催生世界经济新模式和新规则

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的国家将成为该领域新的领先者、主导者乃至垄断者,其他国家将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因此在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将因为低碳模式再次拉开差距。

低碳经济引起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动

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布局,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技术上拥有绝对领先优势,在根据全球气候谈判确定的世界新体系中必将进一步强化其主导地位。从长远来看,碳交易市场及碳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增加了一个发达国家主导世界格局的新平台。

四、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和贸易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世界低碳经济趋势深入发展,传统的高碳经济和贸易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借鉴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逐步建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框架。

(三)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五)积极参与低碳化的国际合作。

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性的,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要依靠经济、知识、技术和治理的全球化。我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中,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不仅要强调自主创新,也要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通过共同研发,合理转让等方式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缩小与先进低碳技术方面差距。

(六)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和经营。

应对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未来的企业竞争必定是基于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政府应通过低碳产业规划、财政税收的扶持、金融融资的支持,引导企业进人低碳产业、发展低碳产品。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力争在清洁和高效能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国际碳减排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周宏春.低炭经济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吴巧生,成金华.能源约束于中国工业化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 国际经济合作》j 2010年02期 作者:李艳君

篇2: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确立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原则,健全碳排放初始分配标准和方式,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容,建立违法交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体系等观点,从而为推动我国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规范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 碳排放权交易 法律规制

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现状

英国于2003年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是指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自然系统产生较小负面影响。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技术革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低碳经济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减少碳的排放,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式之一。具体而言,是指由环保部门根据各种指标制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然后依据一定标准将碳排放总量目标分配给各区域和企业,允许碳排放许可额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市场主体自发的力量,通过有效的市场交易将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和成本有效对应,从而调动企业的内在积极性,使它们自发主动减少碳排放,从而建立低碳排放的经济模式。

2008年7月以来,我国相继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山西吕梁节能减排交易中心,迈出了构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第一步。这四个市场的建立表明,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化机制。虽然我国已经在以上地方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但由于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这些交易所都算不上真正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府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导致对市场的培育力度不够,交易主体范围狭窄,交易价格不稳定、不透明等问题。同时,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也受到多方面的局限,在交易过程当中由于我国对碳排污权交易中定价没有话语权,议价能力低下,使得交易价格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外,在实践中还存在着碳排放权初始分配标准和方式不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内容凌乱、对违法交易的法律制裁力度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从法律制度上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势在必行。

确立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原则

碳排放总量限制原则。碳排放总量限制是以一定区域内环境能承受的碳排放总量为依据,计算出各种特定物允许碳排放的总量,并据此对该区域内的企业作出碳排放的限量规定,以达到该区域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碳排放权交易的前提是不能对该区域内碳排放的总量进行增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该区域内的环境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碳排放物备案原则。需要进行碳排放交易的单位,必须向所在地的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碳排放物的备案,将单位所拥有的碳排放物的排放设施和在正常作业条件下碳排放物的数量进行登记,并需要提供防治污染环境的相关材料。如果该单位的碳排放物种类、数量发生重大改变,必须及时到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变更登记备案。碳排放物备案可以使环境保护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掌握本区域内碳排放情况,为科学合理地确定本地区碳排放许可证配额提供客观依据。

政府监督原则。碳排放权交易是一种采用市场经济运行的交易方式,通过市场竞争使碳排放权得到合理的配置。但是,市场经济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碳排放权的交易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问题,这时就需要政府来进行引导和监督,靠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力来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初级阶段,政府的引导和监督至关重要。

意思自治原则。首先,碳排放权是一种财产性权利,是一种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权,从法律属性上应该属于《物权法》中的用益物权;其次,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是民事主体;最后,碳排放权交易的行为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遵循意思自治原则,也就是说碳排放权交易必须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允许市场主体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在碳排放权交易的过程中,拥有碳排放许可交易资格的双方当事人应当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基础上进行合法交易。

健全碳排放初始分配的标准和方式

笔者认为,应当根据经济发展和减排目标来确定碳排放初始分配的标准,将排放总量进行分配,分配配额应当综合考量地区经济社会情况、历史排放记录、预测排放数值等各种因素。根据排放目标的实施情况和低碳技术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审核每年的配额数量。在碳排放初始分配方式上,笔者建议采用出售和拍卖等有偿的方式。具体操作中,应由环保部门根据上年度本区域各单位碳排放情况,确定本年度可以出售和拍卖的碳排放权比例,并可预留适量的碳排放权用于奖励和吸引更多新的投资。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以一年为一个周期,这样有利于加快交易频率,激活交易市场。环保部门应以上年度的12月31日为截止日,碳排放权分配系统和审核系统将自动计算出碳排放源的实际排放量和富余量,同时把信息反馈给总量目标系统,以便准确确定来年的碳排放总量标准,富余量从第二年的1月1日起允许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完善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容

(一)交易主体

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是指有资格进行碳排放权买卖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碳排放权的交易可以分阶段逐步展开,每一个阶段都应当按事先设定的标准确定具体的交易主体,交易主体应该到环保部门进行登记,接受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环保部门事先设定的标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交易主体应是每年定期进行碳排放物备案登记的企业;第二,交易主体范围限于排放同类碳排放物的企业之间,这样既可以使碳排放权交易有效进行,又可以避免因交易所带来的污染监管不力、环境污染失控等结果;第三,能耗高、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功能区总体规划的企业,不得受让碳排放指标;第四,政府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充当交易主体,如在环境质量恶化时,买进大量碳排放指标,进行宏观调控。

(二)交易标的

碳排放权交易的标的是指企业在达到国家规定的碳排放总量后超额减少的“节余”指标。碳排放权使用人依法在一级市场取得一定的碳排放许可额后,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碳排放许可额的富余,二级市场就是对这些碳排放许可额进行的交易。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提高碳排放的污染治理能力,从而具有了碳排放的减少量,对于企业是选择将这种减少量出售获利还是选择留存,以备以后企业自身业务发展时使用,法律应给予相应的保护,保障企业对超额减少的“节余”碳排放指标拥有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三)交易合同

碳排放权交易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民事合同,应当充分考虑碳排放权交易合同的公法化属性。因为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中,当事人的意思不能完全自治,要受环境公共利益等条件的限制,这与传统的民事合同存在很大的差别。意思自治是传统民事合同的本质,如果将碳排放权交易合同纳入传统民事合同范畴按照意思自治原则,碳排放权交易合同应该是当事人意思自由协商的结果,政府无权对合同的签订、履行过程进行干预,并且除当事人之外,任何人不得请求享有合同上的权利。但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中,涉及到对环境容量的使用。企业通过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对环境容量取得合法的使用权,但环境容量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这就决定了同一环境资源物品上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冲突。在碳排放权的市场配置中,必须加入公共意志的干预因素。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中,当事人的意志和公共意志是互相协调的关系。一方面,公共意志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对当事人意志的限制需要通过确定公共意志的优先地位来实现,公共意志的作用范围决定着当事人意思自治领域的大小;另一方面,公共意志又不能完全排斥当事人意志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中发挥作用。碳排放权交易合同同时满足当事人经济利益和公众的环境利益,合同成为平衡二者利益的支撑点。因此,碳排放权交易合同是通过私法手段实现公法目的的途径,其合同的实质就是“利益平衡”问题,即当事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强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

(四)交易中介机构

交易成本在碳排放权交易中始终存在,如发布信息的成本、交易谈判的成本等,这些交易成本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否则就会抵减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际获得的利益,交易将变得无利可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就不能顺利发展。另外,我国的企业具有规模大小不等、数量繁多、分布不固定等特点,这也会增加碳排放权交易的成本。因此,碳排放权交易中介机构的建立至关重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的中介机构,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增加企业交易的实际收益。笔者建议,碳排放权交易中介机构的业务应当包括提供交易信息、进行交易代理、办理碳排放权的储存、借贷等方面。

(五)交易程序

笔者认为碳排放权的交易程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碳排放权交易主体应该向环保部门提出交易申请,并提交交易双方的详细资料、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等。其次,碳排放权交易必须取得环保部门颁发的许可证才可以进行交易。环保部门对碳排放权交易主体的审核应包括对双方的审核和对交易本身的审核,由此确定其可以交易的碳排放额,并对交易前后的环境质量进行检测。再次,碳排放交易各方就碳排放权交易的数量、价格、时间等具体内容应进行充分地协商,达成协议并签订书面合同。最后,碳排放权交易双方就交易达成的初步协议须上报环保部门审批。若审查符合要求,环保部门则批准该协议并交付执行,变更双方的碳排放许可额,颁发特殊的许可证,并监督交易的正常进行。

建立查处违法交易的法律责任体系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特点及国内、外的立法实践,在一级市场里主要涉及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者主要承担行政责任;二级市场是碳排放权主体之间的交易,同时存在环保部门的管理,违法者将承担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严重者将承担刑事责任。

篇3: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民以食为天,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农业。 并且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在不断上涨, 房地产开发等原因造成耕地面积下降, 加之水资源的因素, 出现违法垦荒问题。 农耕地面积的扩大以及农业向机械化发展, 产生了很多的废弃物。 而且农业中的化肥, 农药的使用让耕地中化学物质的含量超出安全标准。 农业中碳的排放问题, 是影响全球变暖的一个主要因素。 而我国又是人口大国, 农业大国。 因此, 了解我国农业中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措施, 推进农业的向低碳化方向进步, 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 我国研究现状分析

早在2003 年英国就已经提出了低碳经济。 所谓低碳经济, 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 通过各种适当的手段, 来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 以此来减少二氧化碳、水汽、氧化亚氮、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形成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互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 关于低碳农业的研究国外较多。 参考国外研究以及基于我国的本土状况, 我国的学者针对不同方面开始着手研究我国农业中碳排放的问题。 “在农业碳排放面临的机遇与形势方面, 谭秋成、孙芳和林而达都认为我国农业碳排放量大, 农业碳排放的形势非常严峻。 ”以往的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什么叫做低碳农业的研究;另一方面, 是针对土壤固碳功能与农业中温室气体的排放的研究;其次是开辟新的农业发展方向, 例如:石油农业与替代农业等方面的研究。

3 农业中的碳排放

3.1 农业中碳排放的计算

通常, 利用农业中排放的碳的总量作为农业中碳排放的测量统计指标。 建立了如下模型:

在上式中: E指的是农业生产中碳的释放总和; 是指不同的碳源其使用的量, 是每个碳源所对应的系数。 碳排放的系数分别为:化肥0.895 6、翻耕312.6、农用灌溉20.476、农膜5.18、农药4.934 1、柴油0.592 7。

3.2 影响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相比于其它的途径, 在农业中, 不包括消耗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外, 也产生较多的影响气候变暖的氧化氮、甲烷等气体。 针对于农业中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气体的排放, IPCC公布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氧化氮、二氧化碳、甲烷等。 影响农业碳排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3.2.1 农业中化肥、农药的使用。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大量的使用化学肥料以及农药。 目前, 农药技术并不成熟, 使用农药的效果并不好, 能够对农作物起到保护作用的只有施用量20%左右, 近50%的农药渗入土壤, 其余的进入大气中。 过多的使用这些高危害的化肥和农药不仅造成耕地的污染, 一些残留的化学材料随着雨水流入其他水体中, 造成水质的污染。 化肥、农药在生态系统中迁移、转化、富集, 最终会危害生物体, 也变成了农业碳排放的来源。

3.2.2农用膜的使用。为了打破环境的限制进行种植, 农业生产中应用了很多的农用膜。除此之外, 现在很多农业转向蔬菜水果发展, 多使用薄膜。这种很难降解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在降解中会生成破坏土壤的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的不断积累, 不仅能够降低农作物产量, 而且造成土壤板结。没有降解的地膜, 还会影响耕作。长此以往, 深处的土壤也会遭到破, 农耕地环境恶化。这将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形成, 影响农业中碳的排放。

3.2.3农业产值的增长。相关资料显示, 1980年以来, 中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将近占了碳排放总量的95%以上。随着机械化的发展, 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因此, 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的应用, 导致能源消费上升, 从而农业的生产总之值随之而增长。而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释放的途径之一就是能源消费。所以说, 伴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业生产中碳的排放量也会不断地上升。

3.2.4畜禽养殖因素。最近几年, 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业, 一部分农民也开始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模式, 开始自主养殖。而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 畜禽排泄物的量也在不断上升。对于畜禽排泄物的处置也就成了一个大的问题。但是, 实际上大多数的养殖户随意堆放畜禽粪便。因为没有对畜禽养殖过程中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进行合理处理, 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 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3.2.5 隐含碳的影响。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很多的生产资料投入进去。 像是化肥和农药, 以及农业生产中利用的薄膜, 农耕和收割时使用的农业机械等。 生产这些产品时都利用了能源, 当然也导致二氧化碳的产生。 这些环节中产生的碳称之为隐含碳。 虽然这些碳的排放没有直接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进行, 但是其本质是因农业生产的需要而排放的, 将其排放算入农业碳排放能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农业碳排放状况, 利于低碳农业的发展。

4 低碳农业发展策略

4.1 引进低碳农产品认证体系

“低碳农产品认证是由认证机构进行认证, 主要工作是证明农产品碳排放量值符合相关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要求的合格评定活动。 ”该机构应该以独立的一方组成, 负责检测、核查、审定和认证农产品从生产到运输整个流程中的碳排放量。 利用这种方式来检测农业生产中碳的排放, 完善低碳农产品认证体系, 对于低碳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监控可以提供科学的评价标准。

4.2 改善农资补贴方式

政府部门对农业的补贴不断上涨, 而部分农民则利用国家给予的补贴在农田里使用更多的化学物质, 导致田地的固碳能力下降, 损害农业生态环境。 因此,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改变农资的补贴方式, 一方面, 国家可以对低碳农产品价格增加的部分提供经济补偿;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市场调控机制通过消费来补给。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 保证田地的固碳能力, 达到低碳的目的。

4.3 培养高素质农民

农业的运作人员是农民, 建立低碳农业就要培养高素质现代化农民。 利用各种渠道向农民传授环保知识, 提高农户环保意识, 渐渐养成低碳生活以及消费方式, 让他们认识到低碳农业的重要性。 并且培养农户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 让他们学会新型农业中的技术以及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郑远红.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创新[J].2014 (03) :263-267.

[2]鲁钊阳.省域视角下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研究, 2013 (05) :674-683.

[3]齐晔, 李惠民, 王晓.农业与中国的低碳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科学, 2012 (01) :1-6.

篇4: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 碳排放 中介效应

一、引言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国政府已经把降低碳排放强度纳入到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中。中国粗放方式经济模式尤其是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国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问题。因此,低碳转型是中国对全球气候变暖、解决能源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低碳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将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厘清我国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的作用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发挥金融发展对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

二、文献综述

近几十年来,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首先,金融发展便利了消费者信贷活动,促使家庭能耗品需求增加;对于生产部门,金融发展为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促使其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碳排放增加(Sadorsky,2010)。其次,金融发展吸引大量FDI流入,促进研发投入增加,导致碳排放动态变化。另一方面,金融市场通过降低风险和融资成本,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引进先进技术,为环保项目提供融资,减少碳排放(Tamazian和BhaskaraRao,2010)。此外,产业结构调整是平衡经济发展和碳减排的重要途径,产业结构变动直接决定碳排放。陈兆荣(2011)研究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减少碳排放量。金融市场作为资源配置部门,能够通过提高资金供给水平、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王定祥等(2013)研究发现中国金融结构、金融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而金融规模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

综上所述,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均对碳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但已有文献主要是集中于金融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碳排放两两之间的关系研究。本文基于低碳转型背景,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角度来研究金融发展影响碳排放的作用路径,探讨金融发展在直接影响碳排放的同时,是否存在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间接影响碳排放的中介效应。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与方法

本文引入产业结构调整中介变量,采用中介传导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碳排放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模型如下:

其中,C代表各省碳排放水平,用人均碳排放表示;FD表示各省金融发展水平,用金融发展规模(FIR=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GDP)和金融发展水平(FL=金融机构贷款余额/GDP)表示;IS为各省产业结构调整,用第二产业占GDP比重(SI)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TI)表示。根据温忠麟等(2004)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检验各变量之间的中介效应:模型(1)检验碳排放与金融发展的关系,c是FD对C的总效应,若显著则进一步检验模型(2)和(3),若不显著,则停止检验;模型(2)检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模型(3)检验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共同影响,如果a、b都显著,则进行第三步检验,如果a、b至少一个不显著,则进行Sobel检验;第三步:c是FD对C的直接效应,若不显著,则是完全中介效应,若c显著,则是部分中介效应。此外,ab是通过中介变量IS的间接效应,即中介效应。

(二)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我国2001~2010年面板数据,将各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中和西三区域。首先检验系数c,由表1可见,东部地区FD对C影响不显著,则停止检验。中部地区FIR、FL对C有负向显著影响,进一步检验系数a发现,FL、FIR对SI、TI均有显著影响,检验系数b发现,SI、TI系数均显著。第三步,当加入SI时系数c变小且不显著,当加入TI时系数c变小但仍显著,因此,第二产业比重存在完全中介效应,第三产业比重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FL、FIR对C的总效应及其通过SI、TI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如表1所示,例如,FL对C的总效应为-1.40,其中FL通过SI、TI的间接效应分别为-0.86、-0.36。西部地区FL对C影响不显著,FIR对C存在正向显著影响,但模型(3)中当分别加入SI、TI时,系数c变大且显著,此结果不符合中介检验程序,因此,西部地区中介效应不显著。

由此可见,中部地区金融发展规模和金融发展水平在直接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还通过抑制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进而间接地减少碳排放。基于该实证结果本文认为,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引导并促进金融发展支持地区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Tamazian A,Rao B B. Do economic,financial and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s matter fo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Evidence from transitional economies[J]. Energy Economics,2010,32(1): 137-145.

[2]陈兆荣.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8(5):77-81.

[3]王定祥,吴代红,王小华.中国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基于金融资本视角[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1-6+21.

[4]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05:614-620.

篇5: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集约型企业。在资源的大量消耗、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手段。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步入国际轨道,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给国内经济带来了新的前景,还给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正确认识低碳经济,发挥低碳经济在促进社会和生态发展的积极作用,调整能源结构,以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将能源消耗、环境污染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能源消耗降到最低,环境污染程度得到缓解,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并存的目的。其特点包括全球性和多收益性。多收益性主要体现在低碳经济相较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具发展前景,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中作用突出,在发展过程中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完美融合,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因此,具有多效益性。

二、制约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因素

1.调整能源结构困难重重

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模式多数处于能源消耗阶段,且我国经济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因此,在现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大范围的能源结构调整无法实现。例如,我国的发电企业。我国主要的发电形式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就要依靠大量的煤炭资源消耗为前提,大量的煤炭燃烧使空气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随之破坏。调整发电企业的能源结构,就要缩小以火力发电为主要形式的电力结构,增加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新型形式,然而由于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调整能源结构很难实现。

2.外贸竞争力低下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优势是产品的物美价廉,低碳经济的发展使各国在面对进口贸易时注重低碳产品的引进,提高非低碳产品的关税,短时间内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使我国渐渐失去了对外产品的竞争优势,直接导致外贸竞争力低下。

3.贸易壁垒和碳关税使优势产品无法发挥

贸易壁垒主要指引进绿色技术标准对进口产品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和自身贸易[1]。我国对外出口的产品多数技术含量低,使在面临出口时无法满足其他国家的贸易壁垒要求,使我国产品失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而碳关税的实行使我国碳超标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成本增加,导致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失去产品的价格优势。

三、发展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策略

1.调整能源结构,制定低碳标准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的有效办法[2]。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关的数据标准,使人们树立低碳环保意识,进一步促进人们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低碳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避免因技术信息的泄露导致经济财产的损失。

2.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面对低碳经济这一经济发展趋势,一方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产品的碳含量,才能使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凸显优势。另一方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国际低碳经济的标准,学习国际面对低碳经济的先进技术。政府应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增加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国能源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3.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谈判

在对外贸易中各国贸易壁垒丛生,面对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发达国家的交流与谈判,在谈判中制定同等的标准,维护自身贸易利益,使我国产品在对外贸易中减缓贸易壁垒带来的冲击力度,从而使我国产品的优势得以发挥。

四、结语

在低碳经济这一大背景下,发展国际贸易要正确认识低碳经济,从能源结构调整的困难性、外贸环境的多样性、贸易壁垒和碳关税的多变性出发,制定符合能源结构的法律、法规,确定统一的低碳标准,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促进国家间的交流和谈判,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产品优势得以发挥,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的形成。

篇6: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育的服务性分析:

(一)教育产业“新释”的必要性

国民经济循环中,教育服务业的投资和产出都具有强大的外溢性。教育服务业的生产过程是人力资本再生产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由教授者向被教授者传递,所培养的人力资本能再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这种无形商品相比物质生产领域往往具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和回偿率。

与此同时,劳动力本身通过教育转变为作用于经济社会的人力资本,相应能得到经济酬劳和社会地位,因此教育又从生产性服务转变为一种消费性服务。由于这种利国又利己的双重属性,教育更应该在公益性的外衣下加一层个人投资,使教育服务业更加具有效率和效益。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方向:财政与个人投资双管齐下

教育的社会公益性是其首要的属性。教育作为全民性质的产业,不可能脱离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政府优化教育发展格局,消除教育机会不平等,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颁布优待与引导政策。但与此同时,宏观上,全国范围内的教育事业不可能只依靠财政做到系统支持和面面俱到。

九年义务教育尚未消除一定程度上的机会不平等;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等关乎教育大发展的关键模块。因此,无论是从教育的双重属性角度来看,还是从我国国情国力来看,要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需求,教育投资层面必须做到政府、社会、个人的多元支撑,应实现非义务教育在政策引导下合理化有偿收费,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服务业。

(三)教育事业正名:教育服务业

教育不仅产出人力资本,带来直接的经济价值和知识技术等的无形资产,更能为受教育者本身带来回馈和收益。教育事业强大的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溢出性和为个人自身带来的丰厚回馈使得教育投资必然只有呈现二元化才能激发产业本身的潜力和效能。

将教育事业正名为教育服务业,使教育本身即能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均衡地域发展格局,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得到政府多渠道的财政支持和政策优待,更能在社会资金和个人资金的投入下拔高国民受教育层次,培养多批次的专业人才和顶尖人才,并按照个人意愿自由发展,丰富人力资本格局。

(四)我国教育服务业发展现状

现代学术界对教育服务业的认识,更加强调了教育的经济属性和服务性,对投资收益关系给予了更清晰的界定,使现代教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范围,产业内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

二、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国情

(二)低碳经济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并转换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行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占领发展先机的保障,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阶段,碳强度高且具有重工业化特征的行业正相继进入快速发展通道。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有巨大的环境效益、能源效益。低碳经济的出现和低碳经济的应用不仅降低了对能源的使用强度,更为能源使用结构提供了新的选择,缓解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第三,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创造大量的绿色就业机会,提高国家与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作为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低碳经济可以带来诸如贸易条件、国际市场份额、技术竞争等的优先因素,增强国家的贸易竞争力。

三、教育服务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一)教育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本身为低碳产业

不同于其他高碳产业,教育产业从事知识、科技以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产业本身从投入产出角度看,属于服务业。服务业的万元GDP能耗远低于平均万元GDP能耗,同量能源在第三产业的效率远高于其他产业,因此教育服务业从一般的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属于低能耗产业。大力发展教育服务业,提高教育产出占GDP的比重,可以从更长远的观点带动经济的新模式转轨。

因此,由教育服务业带动的经济向低碳化转型的力量不可小觑,如何利用教育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人才结构的转型和绿色就业,是进一步的体制问题和流程实际操作问题。就教育服务业本身而言,能源投入基本上是供应教育服务业的环境在产出方面,教育服务业所传授和研发的知识与科技则是未来知识经济的基石。

(二)教育产出技术与科技创新,可以提高经济的质量

我国工业化处于无法跨越的重化工业阶段,高碳发展是此阶段的特点之一,虽然经济总量攀升较快,但当前的经济结构无论是地域结构还是经济实体本身的产业结构,都具有较强的二元化差异,使得转型的经济基础不甚牢固,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强度够但纵深上问题较杂。城乡二元化和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内地的二元化发展差异使得经济低碳问题也不得不考虑二元化的风险,即广大农村的低购买力不能承担企业低碳发展的成本;中西部城市也未必跟得上经济转型的步伐。因此,想要跨越这些瓶颈式的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教育服务业,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技术使用成本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经济和产业的低碳化从根本上取决于科技的创新进步和技术在生产领域的运用,《京都议定书》基于这个认识,在初期并未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碳排放限制指标,并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碳技术援助。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相关联的产业链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清洁能源、绿色建筑和新能源汽车等的消费产品。利用科技研发对第二产业部门中的高碳行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也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以技术为先导发展低碳经济,从能源使用的源头的技术创新,可以实现从研发阶段到终端产品的整个产业链的低能耗。以基于技术革新的能源多元化来淘汰落后产能,可以逐步降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改变能源现状的结构性缺陷,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使产业结构转型更加顺利和高效。

(三)教育服务业通过培养人力资本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不论是科技降碳、产业降碳、还是低碳化生活,归根结底都是依靠人运作整个流程,最终达到低碳化生产生活的目的。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的低碳化发展必须有与之相应的低碳教育体系,一方面树立人民的低碳理念,通过理念的普及和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来普及、带动生活方式的真正低碳化;另一方面利用高等教育来培养低碳行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开发低碳技术,提高高新科技的实际应用能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种业已形成的社会经济模式必定有其内生的与之相配合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标准,一种社会经济模式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媒介作用,通过教育使劳动者形成“低碳意识”,拥有“低碳素质”是社会经济模式发展的人力资源的“软资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特性与绿色低碳相悖,社会环境中的低碳教育可以通过在全社会持续倡导低碳消费行为来引导;从九年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抓起向灌输低碳观念是可以改变一代人价值观的教育工程。

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是相关科研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唯有发挥教育产业的经济功能,使高校成为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第一平台,利用高等教育为低碳领域直接培养专业,人才和相关领域的人力资本。各个大学在专业设置上要兼顾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前景。如新兴的环保设备工程专业、环保技术专业都能直接培养高专业能力的低碳领域人才,为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人才基建,并提供人才争相竞技的场所。而各个高校所成立的低碳研究中心、低碳技术研究课题等,通过和著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办学和试验基地,“高校研发―企业实验”成为一些低碳技术出炉运用的模式。

篇7: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正确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模式实施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对后代子孙负责的经济模式。减少经济活动的耗能与污染性,用最环保的方式发展经济,才能让经济活动更具有社会意义。房地产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有很大作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落实低碳经济理念,才能让房地产经济得到发展的动力。用低碳房地产经济活动带动消费者建立低碳消费理念,有利于房地产经济社会效益实现。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的影响分析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低碳经济对于房地产经济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下面,我们就从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分析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消极影响

第一,房地产的产业成本提高。虽然低碳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目前来看,还没有相对健全的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活动的落实,在房地产经济中应用低碳经济模式,会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生成成本。落实低碳经济,需要开发新的技术,而新技术的开发则必然需要资金的投入。低碳经济是新能源为主要能源,新能源的开发成本较高,将低碳经济模式应用到房地产行业中,必然会提高房地产经营成本。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许多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在没有确定低碳经济的实际效益前,是不会加大投入的。而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又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低碳经济的落实。

第二,房价直线上升。房地产成本提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房价的上升,利用低碳经济经济模式会使土地的应用形式发生改变。总有地产开发商将低碳经济模式视为销售的噱头,利用建筑施工低碳化与土地低碳化的观点提高房价,促使消费者购买。就目前来看,低碳建筑并不多,也只有极少部分高消费群体接受低碳建筑。更多的人认为低碳建筑就是一种价格高、质量好的建筑,房价就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直线上升。

篇8:碳排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三亚市碳排放现状

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水平, 根据不同的碳排放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根据三亚的实际情况, 主要从电、烟煤、汽油、柴油、天然气、煤油、液化石油气等7 种能源类型估算碳排放量。

三亚市能源消费CO2排放量根据《2006 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并结合数据特点, 化石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采用公式 (1) 计算。

其中:EC表示各类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i表示能源消费种类;ECi表示第i种能源的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CFi和CCi表示净发热值和碳含量, 根据《2006 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均取缺省值;44/12 是碳与二氧化碳的化学分子式的比值。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

电力调入调出隐含的CO2排放总量采用公式 (2) 计算。

其中:ECi表示本地区消费用电量;EFi表示本地区电网的平均CO2排放因子。本地区电网的平均CO2排放因子采用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数据。

根据上述方法获得的2010~2013 年三亚市能源消费CO2排放量计算结果见表2。

2 三亚市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2.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本文用的分析模型是可拓展、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简称STIRPAT模型。模型将环境影响的驱动因子归结为三类: 人口规模、富裕程度 ( 经济发展水平) 和技术水平等。通过该模型可以定量分析三大环境影响因素的变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公式 (3) 。

其中:I表示环境影响;P、A、T分别表示人口数量、富裕程度和技术水平;a为模型系数;b、c、d是指数项;e为随机误差项。对公式两边取对数得ln I=lna+bln P+cln A+dln T+lne, 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城市化水平变量, 用S来代替, b、c、d、f是指数项;e为随机误差项。同时引入ln A的二次项来验证EKC曲线在三亚市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水平中是否成立, g是指数项。因此, 本公式扩展为公式 (4) 。

2.2 数据结果分析

在对上述解释变量的系数进行估计前, 首先用软件计算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数据统计结论能看出, 这5 个变量最低相关系数是0.7676, 最高达0.9999, 说明他们之间呈现良好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存在多重共线性。为了使得模型的估计更加稳定, 所以用岭回归分析法对模型进行拟合, 岭回归系数K的取值在0 和1 之间, 以0.01 为增量, 运用SPSS统计软件编程对参数进行估计, 从而得到当k=0.86 时, 估计的参数变化趋于稳定 (图1) , 此时, ln I=0.171ln P+0.170ln A-0.171ln T+0.171lns+0.17 (ln A) 2。

从图1 可以看出, ln P、ln A、ln T、lns、 (ln A) 2 变量的系数对被解释变量ln I有显著影响。三亚市人口的增长为碳排放量的增加带来的是正效应, 从2000年以来, 三亚市人口平均以3% 的增长率在增加, 面临着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同时, 从拟合模型中还可以看出, 不论是人均GDP, ln A还是 (ln A) 2的系数都大于0,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存在倒U型关系在本模型中并不存在, 表明三亚市经济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 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从图1 还可以看出, 当碳排放强度下降1% 时, 碳排放量将减少0.179%, 当城镇人口占比增加1% 时, 碳排放量将增加0.18%。三亚市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了68.89%, 相较于发达城市还存在差距, 这就要求在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综上所述, 三亚市城镇人口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碳排放强度和人口数量, 第四是人均GDP。

3 三亚市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

3.1 产业结构现状

三亚位居中国四大一线旅游城市之首, 自2010 年, 每年年底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多出10 万~ 20 万人次, 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 2013 年第一产业占比比2000 年减少了31.1%, 2013 年第三产业占比比2000 年增加了22.3%。

目前, 三亚市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其生产活动对于能源的消耗有限。所以, 第一产业碳排放量也是有限的。以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 虽然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消耗一定的资源, 但是其每一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比较少的。

第二产业相较于第一产业而言, 对于能源的需求量较高, 碳排放量相对也会更大, 三亚市的第二产业占比一直在20% 左右浮动,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三亚市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进行分析。

3.2 模型构建和数据结果分析

为了加入产业结构因素, 在传统的STIRPAT模型中加入了两个变量, 即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生成模型如公式 (5) 。

其中:SI表示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TI表示第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其数据来源于三亚市统计年鉴。

在对上述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时, 笔者也同样对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了分析, 发现有部分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因此, 笔者同样采用了岭回归方法来对参数进行估计。当k=0.62 时, 估计的参数变化趋于稳定, 此时, ln I=0.216ln P+0.216ln A-0.215ln T+0.017ln SI+0.216ln TI。

从图2 可以看出, 第二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每增加1%, 碳排放量将增加0.017%, 也就是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加将对排放量产生压力。而第三产业比重每增加1%, 碳排放量将会增加0.216%, 即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增加会增加碳排放量, 且明显大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对碳排放量的影响, 与理论不符。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三亚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从第一产业为主直接跳跃到以第三产业为主, 缺乏工业化阶段的资金、人才、技术积累, 必将制约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三亚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大的原因。

除此之外, 三亚市碳排放量构成中, 电力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从2008 年的25% 增加到2013 年的46%, 目前在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备案的三亚市星级饭店社会旅馆有200 多家, 从2014 年三亚市宾馆酒店能耗监察数据来看, 被纳入监察范围的63 家宾馆酒店电耗达到34024.25 吨标煤量, 占宾馆酒店综合能耗的61%。而三亚市作为海南的重点旅游城市, 工业发展长期以来都存在争议, 因此就出现了与大多数工业城市不同的情况,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对全市碳排放量影响很低, 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对全市碳排放量影响反而更高。

4 小结

本文通过STIRPAT模型得了出三亚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三亚市城镇人口增长、人口数量和人均GDP每增长1%, 碳排放量增加0.17% 左右;碳排放强度每下降1%, 碳排放量将减少0.17%。此外 (ln A) 2的系数为正, 表明三亚市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还没有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 得出下面的结论:首先,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加将对排放量产生压力, 与理论相符, 这就要求三亚工业发展要一直以不损坏旅游环境为基础, 走生态优先的、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子。

篇9:我国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的分析

摘 要 对气候变暖的重大挑战,世界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达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共识。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素。本文论述了目前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途径及研究背景,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开展二氧化碳减排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减排 对策

一、前言[1]

气候变化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已经渗透到能源、粮食安全、贸易、金融和国际安全等诸多领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由此,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二、目前二氧化碳减排的主要途径和研究进展[2]

目前,二氧化碳减排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分离和回收使用化石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加以封存;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使用能源替代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的化石燃料、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新能源;三是节约用能,提高能源转换率和利用率。从所需时间、实施难易程度、减排效果和经济性等角度来考虑,这三种方案各有利弊。

(1)利用油气田对二氧化碳进行地质封存,兼有经济和环境效益,已经成为最有吸引力的碳减排手段。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的技术近年来已经受到国际重视。由于化石燃料燃烧中产生二氧化碳,目前的捕集技术主要有三条技术路线,即燃烧前脱碳、燃烧后脱碳及富氧燃烧。燃烧前脱碳的关键技术是转化制氢,涉及高温下氢的膜分离技术,包括模式转化装置、膜材料等方面的技术开发。燃烧后脱碳的技术核心是氨吸收脱除二氧化碳,难点在平吸附剂的开发。富氧燃烧技术的关键是氧气供应及高技术涡轮机的开发。二氧化碳封存是指将从电厂中回收的二氧化碳,运输至埋存地,并注人地质结构中封存起来。回收到的二氧化碳需要压缩至超临界状态,以减小体积,提高运输效率。管道运输是最有效的运输手段。

此外,二氧化碳封存还可以与强化油气开采相结合,提高油气采收率,收获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油气田封存二氧化碳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减排CO2的手段,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2)优化能源结构,使用能源替代技术,大力发展低碳燃料和无碳燃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日本重点发展燃料电池、生物燃料和核电,以此来降低对石油的需求。计划到2030年,使石油在能源消费总量所占的比例从50%降到40%。

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燃料是减排二氧化碳的最终途径,但目前由于受到技术和成本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短期内无法达到较好的减排效果。

(3)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对化石能源的消耗,是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途径。美国于2005年公布的新能源法案中大力强调节能,宣布将对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建材的居民减免税收。

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CO2减排的一些建议[3]

面对我国目前严峻的碳排放问题,由此引起的气候变暖及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CO2减排刻不容缓。依据我国现有能源消费状况,及能源生产技术和成本的限制,较为可行的CO2减排的途径有如下四个方面:

(1)调整能源结构,使用其他形式的能源。

中国能源的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中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合理渊整能源结构可有效地降低CO2排放。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仍然限于在煤炭和天然气之间进行调整,主要目标是用洁净的天然气资源替代煤炭资源和其他能源,缓解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

(2)开发新的煤炭利用技术。

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是由中国能源的可采储量结构决定的。也就是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变的。

(3)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由于我国大部分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贮运和中段利用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导致了能源利用率偏低[6]。与炼焦、炼油的较高加工转换率相比,不到40%的发电及电站供热的加工转换率极大影响了我国能源加工转换的总效率。

(4)大力发展植树造林。

根据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吸收CO2。可以把碳固定在生物体内。林业对CO2的减排还有很大的空间。有数据估计[7],至2020年全国新增林地碳吸收可達108t,比目前的水平提高4倍。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可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所面临的碳减排压力。

四、结语

为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给全球带来的影响,国际组织也逐渐形成共识:控制CO2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我国目前碳排放形势严峻,但笔者相信,只要采取正确的战略措施,我国完全可以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走低碳经济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慧明,杨娜.地然经济及碳排放评价方法探究.学术交流.2010(193).

[2]陈晓进.国外二氧化碳减排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9(3).

[3]杨蕾,李光明,沈雁文,黄菊文.中国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与碳减排措施.科技资讯.2008(3).

[4]魏一鸣,范英,王毅等.关于我国碳排放问题的若干对策与建议.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2(1):15~20.

[5]齐超.制度含义及其本质之我见.税务与经济.2009(3).

[6]刘刚,沈镭.能源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主要进展.地理科学进展.2006.25(6):33~40.

[7]蒋金荷.提高能源效率与经济结构调整的策略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16~23.

篇10: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影响分析

[2]何向骏.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解析[J].经营管理者,2015(21)

[3]李玉婷.国外低碳经济政策研究:进展、争论与评述[J].当代经济管理,2015(5)

[4]宋雅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模式与政策选择[J].特区经济,2010(4)

上一篇:正式邀请函英文下一篇:有关于孩子写给父母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