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设计中的古代礼仪文化论文

2022-05-01

摘要:将博物馆文创产品置于设计语义学角度进行分析,探索文创产品开发的设计流程,构建以文化为驱动的文创设计模式。以设计语义学为理论基础,解读“鹗”形器物符号的文化意象,分析现代产品物质载体的社会语境;利用文化层次分析法归纳设计元素,为设计实践提供思维导向。围绕产品文化溯源的宗旨,解读了设计语义与文化符号之间的表意象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包装设计中的古代礼仪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包装设计中的古代礼仪文化论文 篇1:

基于扬州非遗的情感化设计

摘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为目标,以情感化设计为切入点,探索文化创意设计的方法。根据唐诺曼提出的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和反思层次三个设计维度,通过归纳总结,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化设计方法。并通过文创设计工作坊+比赛的模式,基于扬州非遗谢馥春,进行相关设计实践,论证此方法的可行性。小组设计作品获比賽一等奖。该方法可为文化创意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情感化设计 谢馥春 文创设计 工作坊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具备了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和高附加值等特点,是各地区发展经济、推动民族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扬州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是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为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开拓文旅市场,打造扬州品牌,由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扬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于2019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在扬州市江都区举办,来自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的85名选手进行为期十天的比赛。本次扬州文化创意大赛主题为“创意、新生、扬州文化”。大赛以设计创新助力本土品牌发展,提升扬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水平,推动扬州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文创设计》课程,我们带领10名江苏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到扬州江都星创天地科技园开展创新设计实践,为期10天。

一、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

比赛初期,笔者带领同学们通过网络、实地走访、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对“扬州486”非遗集聚区、东关街、瘦西湖景区、扬州双博馆等地进行调研。根据网络调研,截至2019年10月,扬州市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分别为剪纸、古琴艺术和雕版印刷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项包括扬州漆器、扬州玉雕、扬州评话等;另有省级非遗项目62项,包括扬州木雕、古筝艺术、谢馥春“香、粉、油”制作技艺等;市级非遗项目206项,包括扬州画派、扬州八怪传奇等。由此可见,扬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多、分布广,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扬州非遗一剪纸、雕版印刷、漆器、玉器、木雕等几乎没有创新,绝大多数还是传统的老产品,审美过时、功能性差、与现代生活脱节、没有时代感。市面上的旅游纪念品也存在与其他地区雷同的现象,多数集中在手串、挂坠、扇子、香囊、钥匙扣、明信片等司空见惯的产品,无法满足当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在调研中,扬州东关街上的中华首妆一谢馥春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谢馥春”始创于1830年,主营香件、鸭蛋粉及冰麝油,通称谢馥春“三绝”。19世纪80年代初,谢馥春鸭蛋粉被选入清宫成为“宫粉”;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谢馥春三绝“香、粉、油”一路过关斩将,通过层层选拔,获得巴拿马银牌大奖。此后,谢馥春享誉海内外,风靡东南亚和华人世界,成为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其“香、粉、油”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谢馥春”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曾经的辉煌不再,传统的美妆方式、用具也逐渐被现代化妆品影响和取代。

我们在实地调研中发现谢馥春有以下几个问题:1.化妆品的包装没有统一的风格,且审美过时。2.消费者多为30岁以上的女性,较难吸引年轻的化妆品主力群体来购买。3.没有将线上和线下的销售模式很好地结合起来。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小组成员决定选择扬州的非遗项目一谢馥春作为本次文创比赛的主要设计对象,并且运用唐纳德·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设计。

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

Donald Norman (2004)将情感化设计分为三种层次:本能、行为和反思[1]。本能层次与产品的外观有关。它是先于意识的,涉及到产品的审美。行为层次与使用效果有关,包括有关功能、性能和使用的经验等。反思层次更复杂,它涉及建立自我形象、满意和记忆等[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物质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物质部分包括具体的物质形态、材质、色彩、结构、肌理等。非物质部分包括表演过程、工艺技法和文化及情感内涵等。从情感化设计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兼具本能、行为和反思三个层次的设计元素。当产品代表一种典型的文化模式时,用户和产品之间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纽带。通过创造新的产品或使用方式,用户便产生了积极的文化体验。由此,根据Donald Norman提出的三个维度,笔者将从本能感官、行为操作和反思服务三个层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化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归纳。

(一)本能感官层次的设计:本能层次和第一反应有关,是先于意识和思维的,是最直观的感觉。人们通过看、听、闻、摸等方式感知环境,情感系统通过判断,提醒大脑,并释放适合情感状态的神经递质。这是最原始的认知形式,是一切情感处理的开端,也是记忆、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3]。人们对某些外形、大小的选择,以及对香甜的味道和明亮、高度饱和的颜色的喜爱,是因为人们在生理上倾向于认为这些是更具吸引力的。

本能层次的设计更多强调产品带给人的第一眼喜欢。民间工艺美术中有许多本能层次的设计。本能层次设计背后的原则是相通的,也就是它的物理特征一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一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本能层次的设计着重于产品的外观,触感、声音和气味等,包括形态、表面纹饰、配色、材料的使用、纹理、音乐、节奏、音效、气味等[4]。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视觉、触觉和听觉元素,经过历代审美的检验,非常适合用来做本能层次的设计元素。可以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学、传统技艺、传统美术、舞蹈、戏剧、民俗等相关类别中提取本能层次的设计元素来进行设计。

(二)行为操作层次的设计:行为层次与产品的使用及体验相关。具体的行为层次设计包括结构形式、功能效率、操作过程中的动作和行为模式、组件组合、交互操作性、易用性、安全性、整合关系等。

良好的行为层次设计的第一步,就是了解人们如何使用产品,研究用户所执行的活动模式,以及需要实现的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饱含丰富的动态过程,为行为层次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模型。用户对动作语意设计的认知和判定以行为相似、逻辑相关为原则[5]。因此,可以将具有文化识别功能的非遗技艺动态过程作为喻体,映射到现代产品的操作方式上,针对产品操作方式展开语意设计。由操作动作或行为引发用户联想,构筑操作语境,帮助用户了解操作流程,传达文化寓意。

(三)反思服务层次的设计:反思层次与前两个层次之间一个显著的差别是:时间。本能层次和行为层次是“现在时”,你的感觉和体验是实实在在从正在看到的或使用的产品中获得的[6]。但是,反思层次会持续很久一通过反思,你回忆过去并能预见未来。因此,反思设计是关于长久的关系。个人的自我认同以及与客户的互动及服务就建立在这个层次上[7]。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传统的非遗制作工艺已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可以依附古人的智慧结晶和发明创造,结合各种前沿数字化技术,恢复、仿制、还原传统非遗技艺的经典流程。基于服务设计思维,在商业模式中加人线上和线下的非遗技艺流程,激发用户对非遗工艺的兴趣,促进用户对非遗工艺知识的理解,建立用户和非遗的长久关系。

三、文创工作坊+比赛设计实践

本次扬州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共邀请了南京理工大学、江苏大学、扬州大学、扬州职业大学4所高校的85名学生参与比赛。各学校参赛人员需由本校老师提前选拔并带队至参赛地点,带队老师需要参加第一日上午的开幕式活动并以评委身份参加最后一日的评比颁奖活动,结束后带领各学生回校或其他安排,其余时间则可以给学生做设计指导。参赛者交通、食宿、物料等均由大赛组委会统一安排,不收取费用。大赛采用工作坊式,大赛初期对参赛学员进行分组(每组5人共分17组)每组最终提交1-5件作品,评委根据参赛过程以及最终呈现作品进行评分并颁奖,其中一等奖1组,二等奖1组,三等奖2组。

江苏大学的参赛小组圆满完成了本次工作坊的任务,设计作品获得了“星创杯扬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以下为一等奖获奖小组的设计实践。

(一)基于扬州非遗的本能感官层次的设计:因为本能层次的设计着重于最直观的感觉,在调研中,我们格外留意扬州非遗中独特的形态、表面纹饰、配色、材料、纹理、音乐、节奏、音效、气味等。其中,扬州漆器独特的非遗技艺一点螺工艺所使用的材料和特殊的肌理效果給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扬州是我国木胎漆器的发源地,代表了中国木胎漆器的最高水平,也是全国漆器的重点产区。扬州漆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的四大漆器”之一。2006年,扬州非遗漆器髹饰技艺列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扬州漆器的装饰工艺主要有十大门类,螺钿镶嵌则是最具扬州代表特色的漆工艺。其中因材料的不同,扬州的螺钿镶嵌又分为平磨螺钿(硬螺钿)和点螺(软螺钿)。工艺技法原理大致相同。所谓硬螺钿主要是指珍珠贝即河蚌壳为主要原材料,软螺钿选用自然色彩的鲍鱼贝、石决明等高档材料精制成薄如蝉翼、小如针尖、细若秋毫的螺片,用特制的工具一点一丝地点植在平整光滑的漆坯上,有时还间以金丝银丝,经过精致的髹漆工艺,螺钿与漆面相平,使点螺漆器具有图案精致、色彩绮丽、随光变幻、明亮如镜的艺术特色,如图1。

在形态方面,则选取了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一五亭桥。五亭桥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有“中国最美的桥”之称,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位于国家5A级景区一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内。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扬州盐商为迎奉乾隆帝而建。桥上置5亭,下列4翼,桥基由12块大青石砌成大小不同的桥墩组成。桥身为拱券形,由3种不同的券洞联合,共15孔。桥平面成“什”字形,总长55.3米,两端为石阶。桥中心一亭,四翼有四亭,亭与亭之间以廊相连。中亭瓦顶重檐四角攒尖式,翼角四亭单檐,亭上有宝顶,四角上翘。桥基、桥身、桥亭比例适当,造型纤巧。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如图2。

因此,在本能感官层次的设计上,设计小组成员赵苏杰、刘秀敏、龚圆圆、庄骋、谢顺超等基于扬州漆器的螺钿镶嵌非遗技艺和扬州地方风景名胜五亭桥,设计了“谢馥春”系列化妆品(见图4)。该产品设计首先将瘦西湖中的五亭桥作为设计元素提取出来,通过抽象、简化等设计手法,转化成现代、简洁、流畅的二维图形。然后,加上花乌虫鱼、祥云等中国传统图案,并配以中国传统色彩,使作品精致明快,充满着扬州文化意象。最后,采用扬州漆器中的点螺工艺,对各种风景、楼台亭阁、花乌虫鱼等图案仅进行局部描边处理,摈弃扬州传统漆器工艺的满工制作和堆砌之感,呈现出设计和非遗工艺的双重美学的结合。让复古的传统化妆品既有现代时尚美感,又有古风文化意趣,形成新的国货美妆潮流。从本能层次设计的角度,挖掘和吸引更加有潜力的年轻消费者群体。

(二)基于扬州非遗的行为操作层次的设计:在行为互动层次的设计上,结构形式、功能效率、操作过程中的动作和行为模式、组件组合、交互操作性、易用性、安全性、整合关系等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中国古代化妆品包装盒一漆奁的套装系列设计是小组设计灵感的来源。汉代漆器的设计已有了系列化的概念,很多都是成套设计的,即在一个大圆盒中容纳不同形状的小盒,既节省空间,又美观协调。中国古代漆奁的结构形式、操作过程中的动作和行为模式、组件组合、整合关系等为本次行为层次的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用户模型,如图3。

设计小组将汉代漆奁的组合关系作为喻体,映射到谢馥春系列化妆品的组合关系上,针对产品操作方式展开语意设计,由操作动作或行为引发用户联想,构筑操作语境,传达中国古代漆器组合方式和文化寓意。并且,采用现代拼图的构成模式,形成了契合的统一,既可以放置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扬州风景图形,也可以单独放置,不失美感。将谢馥春的系列化妆品包装和扬州美景以及扬州漆器髹饰技艺中“点螺”工艺相结合,并结合汉代漆奁和现代拼图的成套组合方式,使用户对扬州、“谢馥春”和扬州漆器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进而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如图4、5。

作者:杨丽英

包装设计中的古代礼仪文化论文 篇2:

博物馆鹗形象文创产品语义学研究

摘要:将博物馆文创产品置于设计语义学角度进行分析,探索文创产品开发的设计流程,构建以文化为驱动的文创设计模式。以设计语义学为理论基础,解读“鹗”形器物符号的文化意象,分析现代产品物质载体的社会语境;利用文化层次分析法归纳设计元素,为设计实践提供思维导向。围绕产品文化溯源的宗旨,解读了设计语义与文化符号之间的表意象征。提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策略,即以“语义解码一元素重组一设计融合”的模式实现产品文化语义的传承。

关键词:设计语义学 鹗形象 文化符号 博物馆文创产品 文化层次分析法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代型社会高速发展,工业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物质欲望得到了充分满足,消费重心也从物质文明转向对精神文化领域的追求,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链接现代思维的平台,已经逐渐从过去的单方面文化教育型输出,转变为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型输出[1]。

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大多聚焦于文物视觉符号的装饰性和美学性,然而符号本身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却依然像被尘封的哑谜,经历千百年的压抑后又置放于博物馆橱窗之中,保存在艺术史、考古学、史前学教科书里。从设计语义学角度来分析,视觉符号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文化属性,造物者将特殊的信仰观念和社会价值凝结于视觉符号,进行有意的文化传递,留给后世以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

一、设计语义之文化溯源

《系辞传》明确地提出了“观物取象”[1]的造物原则,也确立了“立象以尽意”[2]、“观象以制器”、“制器以尚象”[3]的造物旨归。这段话可以归纳出古人设计思维的过程,即由形而上之“道”向形而下之“器”的转换,其中,“象”则为设计立意,它也是“器”能否履行功能效用,规范精神之“道”的重要环节。

“制器以尚象”是古人设计的目的和归属,设计承载文化语义之“道”,通过产品实物以尚“象”,两者相运而生,相辅相成。设计离不开时代语境,设计语义学作为一种横断的科学方法论,内在地融入了几乎所有学科发展的可能趋势之中,[2]是研究者探析设计符号象征和文化内涵的理论指导。

(—)文化语义以载“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所不追,筆故知止”,这些言论表明,早在古代,古人已悟到言语表达的局限性。“道”是抽象的,无形的思维认知方式,人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切尽在不言中”也表现出言语所无法尽其意的缺陷,然而,在人类的语义系统中,除了广而用之的语言系统,还有意蕴深厚的符号体系,它通过符号蕴含的文化语义以载“道”。古老的符号是先于文字出现的社会活动产物,它也是承载人类活动的历史文脉。

文化人类学家通过分析“图腾”的符号象征,研究其语义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发现图腾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其独特的文化语义承载,根据史书记载,《后汉书·南蛮传》上说,南蛮人以狗为图腾:《后汉书·西南夷传》上说,哀牢山的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华阳国志·南中志》上说,夜郎人以竹为图腾[3]。这些图腾崇拜是母系氏族初期生产力底下,自然条件恶劣,人们对于动物凶猛,植物自然生长所产生的神秘感和依赖感,从语义学角度分析,“图腾”的能指是具象的某种动植物形象,“图腾”的所指是一个氏族社会精神文明的映射,也是氏族制度的精神产物。

(二)设计制器以尚“象”

对于古代匠人而言,“象”作为设计转换的中间媒介,必须遵循于一定的社会礼制。《礼记·礼器》篇提到,“礼器,言礼使人成器,如耒耜之用也”[4]。用礼为器,则能除去人的邪恶之心,增进人的美善之性,使人身正事行。因“象”外化于器物之“形”,所以从器物“形”的变化,可以探究一定历史文化语义。

在战国以前,“克己复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饮酒器“觚”的设计标准就能反映出时代背景下社会礼制的等级思想。人们认为饮酒过度会滋生淫暴之心,所以在“觚”的设计上有着严格的规范,在《论语稽求篇》中提到,饮酒“以三升为当,五升为过,二升为寡,而制器者即因之。”这反映出古代酒器制造者在设计过程当中,必须依据饮酒礼仪作为器物尺寸的设计标准;在造型的设计上,遵循着“设计制器以尚象”的准则,整体器形上圆下方,体现“天圆地方,资始资生”的理念。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周王室王权逐渐没落,各诸侯国势力锋芒,社会结构分解重组,礼仪制度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也同样体现在“觚”的设计上,酒器容量从原来的两升增至三升,器形通体为圆,背离了“天圆地方”的设计思想准则。

二、设计语义与文化符号之表意象征

设计不仅探索和重视设计语言的本来意义和词义源头所揭示的文化内涵,而且重视设计语言作为文化符号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现实象征意义。[5]在现实语境中,博物馆文创产品如何通过具体事物的设计来表达历史象征意义,同时与当代象征语义相切合,这是文创产品开发的难点。下文纵向从两个历史维度进行探讨,即从古代“器物”到现代“产品”符号的语义学分析,实现文化解读到文化重建的过程(如图1)。

(_一)视觉符号对“器物”的文化解读

从中国境内考古发现到世界各地史前文化发掘,现存历史遗迹中发现了大量与猫头鹰有关的纹饰元素,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符号体系中,存在着相对统一的造型艺术形式,这些非自然或超自然的造型元素是一定历史背景下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神话故事和民俗传统等精神文明的映射[6],也为探索东方华夏文明与西方地中海文明留下了历史考据。

1.东方鹗形兴衰之谜:“鹗”是我国古代对猫头鹰一类乌的统称,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考古发现,史前文化遗址中存在大量的猫头鹰形象,多以物质载体为呈现,或以玉器造型仿生的玉鹗(如图2);或附着于青铜器上的鹗方斝(如图3);亦或石制和陶塑的鹗形象;等等。有关鹗的器物品类繁多,造型各异,其广博的分布情况不只是一种古老符号的造型艺术传统,符号背后一定存在着文化语义的象征意蕴,也暗示着一种史前流行的神话信仰和观念背景。

《诗经·商颂·玄乌》篇中提到“天命玄乌,降而生商”,这句话揭示了“玄乌”与“商”的历史渊源,历史学家和考古學家们对“玄鸟”的本源也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学者叶舒宪也在其《玄乌原型的图像学探源》中得出了“玄乌即鹗神[5]”的推论,世人对“鹗”的象征语义逐渐明朗。在商代,“鹗”象征权力和地位,是克敌制胜的护身符,例如,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鹗尊”(如图4),体态雄健,气势威严,整体呈现出扶摇直上的动感,物主妇好是商王武丁之妻,通过古籍记载,妇好是一位颇具政治传奇色彩的女将军,她生前带兵讨伐他国并帮助丈夫实现了商朝著名的武丁中兴,而这件作为“战神”象征的青铜鹗尊也被后世定义为妇好的代言人。同时期出土的青铜器鸱鹗形象,虽造型各异,但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即昂首挺胸,双眼坚定,目视前方,颇有傲视群雄的气质,这种形态符号也透露出商代人们对“鹗”的崇拜和喜爱。

2.西方文明起源之都:公元前六世纪,雅典城在文明兴衰的更替之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希腊乃至地中海文明的中心,古希腊人常常把这一切荣耀归功于战争女神雅典娜。雅典娜这一形象源于西方地中海文明的女神崇拜,其间接原型来自史前新时期时代的鹗女神[7],猫头鹰的聪慧与敏锐,是古希腊人赋予雅典娜的象征代名词。

西方谚语“Carry owls to Athens”把猫头鹰带到雅典去,解释释义为“多此一举”,因为在古希腊文明里从来都不缺少猫头鹰的存在,希腊也被称之为“猫头鹰之都”,这一说法也可以从遗留下来的器物得以印证。公元前440-404年铸造于雅典的4德拉克马硬币(如图5),正面刻印着雅典娜形象,头戴阿提卡式头盔,盔舌上有3片橄榄树叶;背面刻画的猫头鹰形态,身体前倾,双翅张开,头部侧脸向右,目视前方,与同样象征“战神”的青铜鹗尊相比,其形态非对称的不平衡性,少了几分威严和冷酷的氛围,传达的是一种“机警、智慧、思考”的象征语义。

古希腊人对于猫头鹰的精神崇拜和喜爱还体现在陶器的艺术创造上。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在红陶和黑陶器物上绘制了大量原始几何、程式化的人物或动物形象,在现存的陶瓶装饰图案中,可以发现很多以猫头鹰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例如,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红图猫头鹰杯(如图6)和海德里亚提水罐(如图8),对比发现,这种身着戎装、右手持矛左手拿盾的猫头鹰形象(见图7)这种形态特征在绝大多数古希腊人描绘的猫头鹰形象中具有普遍性。

基于古希腊和中国古代“鹗”形视觉符号的比较解读,中西方文化中猫头鹰的寓意与语义各不相同,直至今日,猫头鹰这一物种伴随人类历史变迁一直存在,物种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在人类文化语义中它的形象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过程。正如叶舒宪在《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中所说:“任何一种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一旦进入人类的符号表意系统,就不再是纯粹的天然对象了,因为它必然要被人类群体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所改制和建构[6]。”

(二)语言符号对“产品”的语义重建

设计语义学应用于文创设计的指导意义在于将“语言符号”外在表征与“产品”隐形意象相统一,同时,还需要研究设计符号与相关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8],从而使文创产品链接时代语义,成为博物馆除参观解说以外文化重建的第二扇窗。相比古代器具的造物过程,现代博物馆“鹗”形文创产品的开发是第二次文化重建的过程,目前市面上“鹗”形产品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具象直译型、抽象转化型、语义营造型。这三种类型的产品一方面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时代文化语境的集中体现。

1.具象直译型产品:具象直译型产品服务于博物馆消费群体的纪念性需求,所以这类产品往往弱化新的时代语义,将文物本身所附有的历史文化语义作为精神价值,重点突出博物馆地域性特征和文物标志性符号[9]。例如,大英博物馆以馆藏的雅典4德拉克马硬币作为主题元素,产品在原有猫头鹰体态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款纪念硬币(如图10),硬币正面保留了标志性符号猫头鹰和橄榄树叶,在其造型基础上添加了图案纹理进行分层塑造,硬币内圈运用了传统的回纹进行装饰;背面采用的雅典娜神庙(帕特农神庙)是对古希腊标志性符号的提取,英国米字旗图案体现了大英博物馆地域性特征,在一枚小小的硬币上融合了多种元素的设计,同时也满足了前来参观的消费群体其纪念性需求。

2.抽象转化型产品:抽象转化型产品是结合文物元素特点,根据时代文化语境、主流消费趋势等因素进行的设计转换过程。这类产品集中表现为传统元素被弱化,运用符合现代审美的表现形式,通过仿生形态把具象形态抽象化,强化其卡通造型形象。例如,河南省博物院2019年推出的“妇好鹗尊”骨瓷杯,在造型设计上,产品保留了有辨识度的双耳、圆眼、钩喙和双翅,将器物纹样化繁为简,原本棱角分明的头盔造型和强健有力的身躯形象,运用圆滑的外轮廓曲线转化成可爱形象。另外,大英博物馆的古埃及鹰隼耳机保护壳(如图11)和移动U盘挂件(如图12)等产品,皆采用了卡通化“萌系”造型,耳机保护壳将动物原型与古埃及法老形象元素相结合,装饰图案高纯度色彩与黑色身躯形成对比,塑造出轻快而不失沉稳的卡通形象。 3.语义营造型产品:博物馆文创产品是传播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文物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性语义范畴,其形态语义象征具有历时性[10]。从产品语义学角度分析,设计需要平衡文物符号的历史语义与产品现实语境之间的关系,通过语义的营造赋予产品新的文化内涵。

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鹗尊”,揭开了商朝族源神话中“玄乌”的历史面纱,同时,作为妇好形象代言人的鹗尊也贴上了“战神”的语义标签。河南省博物馆结合这一语义特征设计了“战无不胜”系列文具类文创产品,这与时下学生群体中流行的“考神庇佑”、“转发锦鲤,好运连绵”等有着相同语境的切合。在现代社会语义中,猫头鹰形象还象征在熬夜工作和学习的群体,人们因猫头鹰夜间活动的生活习性赋予了其“夜猫子”的形象标签,而设计师以鹗尊形象作为灯具造型,通过形态符号与现代青年群体“挑灯夜战”相联系,触发消费者情感共鸣。

各大博物院开发了一系列新国潮文创,为迎合现代年轻文化思潮,猫头鹰形象又再一次在现代“萌系”语境中被重新定义和洗白。现代猫头鹰形象的重构,实质上是“萌”文化象征寄托的精神文化现象,同时这也折射出当前大众社会思潮的涌现,也反映了大众审美取向和价值体系的新建等。[11]

三、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策略

基于第二部分对器物“鹗尊”的文化解读,文章进一步采用文化层次分析法,提炼鹗形器物基本形态特征及设计元素,结合具体的设计实践案例,以中行为层次的制作工艺、交互形式、功能特性为创新突破口,从内无形文化意象层面寻找情感共通点,构建鹗形文化内涵的解读模型(如图13),分析传统器物载体与现代文创产品之间的创新链接点,探索文化内涵及文化符号在新时代语境下的设计表达和实践创新策略。

(一)文化内涵之“语义解码”

文物及文创产品外在形式及视觉语言是文化本身外化于形的表现载体。从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文化,再到汉代之间约40个世纪的漫长时间里,猫头鹰形象一直承载着正面的象征语义;自汉代以后,猫头鹰的形象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上的猫头鹰形象也可以证实,鸱鹗已被视为不祥之乌,其语义学象征寓意也常常与“黑暗”、“凶杀”、“阴间”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当鹗尊重新置于现代语境中,摆放在博物馆陈列橱窗里时,现代人又因其圆润的外形特征赋予了其呆萌可爱的意味。 文化内涵的“语义解码”即通过文化层次分析的方法,解读文化符号表意象征,这是一切文化衍生产品前期设计开发的基础。[12]林荣泰等人在研究文化器物时,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级:外有形的层次,中行为的层次,内无形的层次。[13]从设计层面来解读古代鹗形文物及现代相关文创产品,器物文化内涵的解读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如表1),其中外有形层次以及内无形层次可以与语义学中的能指和所指相对应。盛酒器的色彩、纹饰、材质、结构及造型构成了文化内涵外有形层次集合,这也是器物外在形态符号最直接的呈现;与之相对的内无形层次包括了风俗典故、情感特质、审美意趣、象征意义等属性,这是器物意识层面象征性的表达,这也是文化语义解码的难点。作为连接内外层级的中行为层次,设计师可以结合传统制作工艺和器物的交互属性,提升用户使用感,设计出独具文化韵味的产品。[14]

(二)文化符号之“元素重组”

鹗尊器形上立体的纹饰以黑白平面线条呈现(如图14),从视觉层面对鹗尊外有形层次进行解剖,可以清晰地观察出鹗尊的纹饰分布,据研究发现,身高仅45.9cm的鹗尊其通体有近十种纹样,主要以夔龙纹和云雷纹为主。[15]纹样丰富,层次却很分明,纹饰繁而不乱的原因在于其对视觉元素的节奏以及韵律的把控,紧密结合,疏密得当,图形符号左右对称分布,给人以平稳均衡的视觉感受。其次,仔细观察器形纹样的特征,其以曲线为主,并且曲线形态附着于整体器形结构。例如,鹗尊两侧收拢的翅膀分别饰有一对卷曲的长蛇,蛇尾与翎羽线条相交并汇聚于末端,近看像一只双翅收紧准备出击的雄乌,远看好似战场上身穿盔甲,手握盾牌的战士。

从外有形层次对元素符号进行重组,以博物馆开发的一款测量尺为例,产品突破了器物原本的形体结构,将鹗尊器盖上方竖立的小鹗进行分离;棱角分明的“鹗尊”外形也被曲线化处理,塑造出圆润可爱的卡通形象;同时,灰绿青铜色被对比色系所取代,色彩更具活力,增添了几分趣味;另外,还将内部纹样化繁为简,保留了其代表性纹饰和主要结构线条,弱化其装饰效果,突出整体外轮廓形态;除此之外,产品具有交互形式的功能特性,鹗尊主体为活动型装置,亦可拆卸,小鹗嫁接的部分也具有一物多用的功能,既可做测量尺,也可以作为便携式书签。

(三)文化语境之“设计融合”

在充分了解器物的文化语义象征,符号元素构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文化语境整合博物馆文物外有形层次符号,再从中行为层次对产品功能特性进一步开发,灵活应用传统制作工艺和现代技术,运用交互形式对文创产品创新,传递文化象征语义,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衔接与融合。

2019年第六届河南省博物馆文创设计大赛中,《鹗尊茶组》从3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得桂冠。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的解读,可以找寻其设计的逻辑,首先,外有形层次中器物色彩通体呈天青色,光亮釉面材质,与文物本身青灰铜色相比,色彩特征更为细腻,其中三件是以猫头鹰和立鸟为造型的装饰摆件,茶具外部饰以卷曲蟠蛇纹和云雷纹附着于形体,突出线条的力度;这件作品的亮点在于中行为层次的设计融合,其运用河南省地域性汝瓷制作工艺,古朴大方,明亮而不剌目;就内无形层次而言,汝瓷工艺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者将其与鹗尊文创设计相结合,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彰显了现代生活美学理念。

另一款由线上平台联合电视媒介所举办的“国潮行动”文创开发,设计了一款以妇好鹗尊立体纸雕灯,从文化内涵层面,电视媒介通过舞台剧的形式演绎重现了物主妇好的前世传奇,讲述了器物背后的文化故事,也为观众解读了鹗尊的历史象征语义;从设计开发层面,盛酒器鹗尊被设计成3D立体纸雕灯(如图15),产品由不同的结构面组成,几何化的组成方式让产品更具现代气息,设计师对器形纹饰进行提炼,保留其主要特征,纹饰化曲为直,用直线强化产品立体结构;在产品的交互形式上也颇具特色,使用者需要根据产品结构说明和纹饰对称分布的特点,用手工的方式将平面纸雕进行立体拼合,这同样也是对古老纹样认识和重建的过程;同时,具有“夜灯”功能特性的纸雕设计,也让猫头鹰重新回归了其生活语境,也是鹗在商代象征“夜间守护神”的语义延续。

结论

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是挖掘文化符号,转换现实文化语境的过程。文章针对博物馆文创设计本位文化缺失,功能形式单一,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以设计语义的文化重构为中心,通过文化层次分析法,对器物文化意象进行解读,并结合国内外“鹗”形象的设计开发为案例,从“语义解码一元素重组一设计融合”三个维度来探索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设计流程,开发以文化作为驱动的文创设计模式,从而使传统文化语义得以延续和传承。在有限的物质载体范围内,设计师更应该关注元素符号本身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同文化符号的作用,产品才能体现出文化象征语义的影响力。

參考文献

[1]文创设计赋括传统文化[J].设计, 2020,33 (07)

[2]郭贵春.语义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7(03):77-87+204-205

[3]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3-41

[4]王世贞撰.觚不觚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8

[5]舒湘鄂.设计语义学[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6]王卓,程亚鹏青铜器文化基因在现代文创衍生品设计中的转化[J].设计,2020,33 (11):20-22

[7]叶舒宪.八面雅典娜:希腊神话的多元文化编码[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14,42 (01): 50-62

[8]莫里斯.指号、语言和行为[M].上海:上海几民出版社,1989

[9]杨红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播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10]杨盼盼.文物符号解读与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J].中国博物馆,2017(03):45-49

[11]王采莲,李婷,周丽娜.基于“萌”文化现象的创意文具设计[J].包装工程,2 014,35 (10):50-54

[12]周志博物馆文刨大家谈[J].装饰,2016(04):46-51

[13] WUTY The Study of Cultural Interface in Taimn Abo-riginal Twin Cup[J].Hci Internatlonal,2005(1):22-27.

[14]包德福.基于文化意象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5]龙楚怡,吴卫.殷墟妇好鹗尊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设计,2015(06):113-115

作者:曹阳

包装设计中的古代礼仪文化论文 篇3:

平面设计中民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摘 要:民俗文化是依据人们的生活习惯、感情以及宗教信仰变化发展而产生的,逐渐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种能将民族特色充分展现出来的文化表现方式。我国民俗文化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也正是如此,民俗文化才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点。经过时间的洗涤,留下的民俗文化在其传承和发展上才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性。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但是民俗文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在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俗文化在设计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在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还要对其进行创新,给其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设计出含有民俗文化的优秀平面作品,以此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

关键词:民俗文化;平面设计;创新;传承

一、民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民俗文化是广大人民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反映了一些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人生价值的取向以及对人生的向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物质、社会和精神。首先是物质方面,以生活生产、服装修饰、居住习惯等为主,打造出民俗文化元素。其次是社会方面,主要包括民间的娱乐生活、礼仪和节日等文化元素,展现出不同风格的文化形式。最后是精神方面,包含了颜色、形式、文字、装饰等特殊元素以及思想观念,丰富了民俗文化元素。以下介绍了民俗文化的几个特点:

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民俗文化经历千年的传承,表现形式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一方面表现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上,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都浓烈地表现了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民俗习惯和民间艺术。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俗文化因时代的变迁而产生变化,但仍然保存着优质的特色,更多是人文性的体现。比如孔孟老的思想以及各种事物的寓意,在思想和表达上展现出人文性的美。民族文化在发展民风民俗上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重视,在生活起居方方面面仅可以看到多样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运用也日益显现出来。随着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者也开始把设计的思路延伸到民俗文化中来,在设计领域应用民俗文化元素,在展现民俗文化艺术美的同时也使民俗文化艺术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表现。

第三,具有较深的艺术性。民俗文化在自然流露中表现出艺术性,有一种自然美感。这种艺术性不仅表现在绘画、音乐、口头表达以及思想等方面,在一些传统节日上也有所体现,比如是我们在过端午节的时候会吃粽子,过春节的时候会扫尘除旧,张贴鲜艳的红色对联,吃年糕以寄托来年美好心愿等。在设计中抓住民俗文化的艺术性,将传统文化以另一种形式展现给人们。

总而言之,民俗文化不仅表现出艺术美,而且其表现形式逐渐多元化,民俗文化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何在平面设计中做到对民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成为了平面设计领域今后的主要方向。

二、平面设计与民俗文化的结合创新

平面设计也属于美术设计,主要表现在视觉美的体验上,平面设计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字、图案、颜色的运用。这三点就是平面设计的主要素,平面设计通过使用。这三要素来传递设计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也就成为了平面设计的首选素材,在提升视觉表现力的同时,又提高了视觉传达的成效。在平面设计中,大量应用民俗文化,不仅可显示出沉厚的文化底蕴,还可将平面设计的文化内涵变得更加丰富。下文对民俗图案、民俗颜色以及汉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作了简单的介绍。

(一)民俗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古时候的人们非常喜欢用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民俗图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比如喜鹊、梅花图案,古人把喜鹊当做有喜事的象征,当喜鹊落在梅树枝头上的时候,寓意喜上眉梢,代表着有好事要发生。这一点在我国著名画家王仁裕的作品中就有充分体现,其笔记小说《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曾说道只要听见喜鹊的叫声,就好像是喜鹊要在给自己报喜一样。

民俗图案也就成为了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在应用民俗图案进行平面设计时,应该充分了解民俗图案所蕴含的含义,并把其重新整理,进行设计与创新,从而创造出包含民俗文化的优秀设计作品。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合理地应用到设计中去,充分散发出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设计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时候结合了我国民俗文化的特点、北京的特點、奥林匹克的特点,将“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会徽设计为我国传统印章形式,结合书法字体和英文字体,将我国文字书法之风和简洁英文之风融入到奥运会会徽中,别具一格。在火炬的图案设计上运用了祥云的形状,寓意吉祥和谐,不仅向全球表现了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也展现了我国人民期望世界和平的心愿。

(二)民俗颜色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使用

颜色具有强烈的表现力,我国的民族颜色以白色、赤色、黄色、青色和黑色为主要颜色,分别对应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颜色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而且还有思想上的冲击,古人通常把对生活的期望表现在颜色上,比如唐三彩,主要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将唐朝的繁荣与昌盛表现得淋漓尽致。红色是我国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颜色,代表着喜庆如意的意思。在过年过节,婚姻嫁娶中体现最为浓烈。黄色是权力的象征,古代时黄色多为皇帝衣服配色。

在实际应用中,不同的颜色带来的视觉体验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就要利用好这些颜色进行搭配,将颜色自身的含义表达出来。比如即将在2022年举行的冬奥会,会徽名为“冬梦”,会徽的设计颜色主要以蓝色为主,红儿和黄色作为会徽的辅助颜色和蓝色相呼应。会徽中的蓝色代表着如冰雪一样的明亮和纯洁,也预示着未来和梦想,红色在我国代表着无限的激情和活力,是我国国旗的主要颜色。会徽的字体形态将红、黄、蓝三原色与我国独有的剪纸和书法元素相结合,令人眼前一亮,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在传递欢迎奥运的热烈氛围的同时,也向全世界介绍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出北京作为首都的重要意义。

(三)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汉字,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演变下来的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也有多种字体比如宋体、楷体等。人们可以把文字进行变形,直接表达了人们的思想,因此汉字也是民俗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点。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应用汉字可以直接地表达出设计的寓意,在平面设计中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与汉字的元素等,将传统文化中優秀的思想内容融入到设计中。比如一些城市路边的文明广告,应用汉字“文明传播希望,道德凝聚力量”搭配上城市的照片,不仅直接表现出设计的意图而且还增强了平面设计的表达能力,让人一目了然,进一步彰显了平面设计中的艺术美。因此,我国的民俗文化对平面设计的创新有些促进作用。

三、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

(一)加大对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学习力度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国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中包含丰富多样的图案、颜色和文字。这些内容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是我国优秀民族精神的象征。民俗文化内容丰富而多样,今后在进行平面设计时,应该将我国丰富、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充分的利用起来,将其价值发扬光大,在继承的同时进行创新,不断的丰富传统民族文化内涵,

这就要求平面设计师要加强对学习民俗文化中的艺术形式的学习,比如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花鸟鱼虫画、人物画以及剪纸艺术等包含民俗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画作和剪纸不仅为平面设计提供多样的的素材,而且一些寓意也能够将传统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梅花、兰花、竹子和菊花被誉为“四君子”,代表着高尚有节之意,是我国具有寓意内涵的传统纹样,象征了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情操。在平面设计中学习传统文化,在突破传统平面设计平平无奇的同时又为平面设计增添了色彩。因此,学习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发现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艺术美,从而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去,为设计带来创新的灵感。

(二)从汉字艺术中吸收创作灵感

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设计师可以打开视野,从汉字中发现艺术的美。在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美德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学习孟子、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将其融入到平面设计的创作中去,不仅表现了设计的艺术美感,还把我国传统的人文思想进一步彰显出来。从汉字元素中提取出创作的灵感,对平面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三)本着科学的发展理念进行创新

在如今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在进行平面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以现代平面设计理念为基础,汲取西方审美中的优点,将中西方审美科学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就是要利用好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现代平面设计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在提供多元化的素材的同时,也为设计增添了许多灵感。

总而言之,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平面设计师需要注重对传统民俗文化中的艺术形式的学习,对民俗文化进行创新与传承,这对今后的平面设计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四、结语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全体人民的智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应用于平面设计当中,使民俗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也使得民俗文化得到了创新与传承。平面设计师就要抓住民俗文化的特性,充分挖掘民俗文化中的艺术美感,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的意义,还创造出了符合现代审美要求的平面设计作品,让中国民俗文化得到传承的同时还走向了世界,让世界发现中国美。

参考文献:

[1]屈爽,赵丽丽,肖亚.关于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才智,2018(22):213.

[2]张海龙.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新生[J].包装工程,2018(6):276-279.

[3]吴爱峰.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与传承[J].文艺评论,2016(8):124-128.

[4]王莉萍.中国传统图案语言在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2(7):150-151.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冯艺璇

上一篇: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网络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