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论文

2022-05-01

通过构建剧毒危险品物流信息监控平台,能够为剧毒危险品物流提供全程跟踪与监控管理,以及跟踪状态分析、剧毒危险品数据库维护,并建立安全预案管理体系。剧毒危险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行业中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在安全管理水平、过程控制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等方面都对承运企业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运营服务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论文 篇1:

南充市旅游开发中的公众信息平台构建研究

[摘要] 本文就南充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南充旅游信息平台的技术方案,利用网络WEBGIS平台作为技术支撑,建立以“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不同旅游机构与其他产业链条合作+旅游者对个性化服务反馈”的模式共同构建公众信息平台。

[关键词] 南充旅游信息平台

南充旅游开发中的信息平台的构建,本质是做到旅游信息化,为公众提供旅游信息服务。旅游信息化就是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各类旅游信息资源的效用,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上水平的重要手段。具体地说旅游信息化就是把景点、景区、饭店、旅行社、交通、气候等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的旅游信息,通过技术手段采集、编辑、处理转换成用文字、数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来表示它们的内容或特征。

一、南充旅游业信息化现状

早在2000年12月国家旅游局在全行业实施旅游信息化“金旅工程”, 南充市的旅游管理部门、许多旅行社和三四星级饭店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通过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实现旅游信息的发布和内部信息查询、文字处理、财务管理、计调等工作,推进旅游行业管理和行业发展手段的现代化。有的还组建了电子商务公司,用于企业宣传公司形象、推介旅游景点、旅游线路、旅游相关产品、销售旅游产品、提供网上预订等服务,并将市场推广、预订业务整合到总部网站或网页上。但是,南充的旅游行业对进行信息化建设仍有迫切的愿望和巨大的需求。

目前,南充旅游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仍有相当多的旅游企业对信息化服务认识不足。目前,南充市大多数旅游企业重视信息化管理,而对信息化服务没有高度的认识。除三四星级宾馆和旅行社等有较好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网站对游客提供旅游网络服务,绝大多数旅游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受限于人力、物力、技术上的要求,许多二星级别左右的饭店的客房部、旅行社的计调部根本没有电脑,即使有,也是配置低档,网络设备不齐全。往往只当做一般的预订登记和财务结算工具,没有实现内部全电脑管理。

2.网页内容单薄。南充旅游网站多数是“大杂汇”的模式,有的仅从地方形象和企业形象宣传着眼,只有旅游资源和经营业务等一般介绍,对网络功能的多样性还有许多待开发的空间。与银行、保险、卫生、气象、交通等部门的合作仍待进一步加强。在网站设计风格、网上产品报价、网络预订处理和游客接待、客源分析及游客资料处理等方面,没有真正进入“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阶段,尚有大量工作要做。

3.旅游行业对实时数据的整合不够,信息分散在各部门和各企业,难以及时更新,信息共享不足,另外一个方面,在旅游信息收集收集中还存在旅游信息统计口径不一,数据失真严重,可信度低,已经影响到旅游业的诸多方面。随着自助游客的逐年增加,人们对出游信息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些旅游网站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旅游信息服务的需求。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发南充这一历史文化古城,加快南充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帮助旅游企业参与国内国际竞争,吸引更多国内国外游客,扩大南充旅游业的市场份额,构建南充旅游开发的信息平台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南充市旅游公众信息平台的构建

1.旅游开发的公众信息平台的组成系统及内容

一般来讲,旅游开发中的公众信息平台由四个子系统构成: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旅游服务信息系统、旅游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信息交流机制 (如图1)。此平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信息系统

旅游资源信息系统应当在历史文化背景下,推出旅游环境的介绍,包括自然人文景观、社会旅游(休闲娱乐中心、农家乐等)和旅游产品特产几方面。该类资源信息收集处理的特点是内容详细、个性突出、艺术审美要求高。对于高级别的某一旅游景点,除了图文并茂外,还需挖掘景区景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信息。如自然成因、存在环境、民间传说、历史诗文、碑贴篆刻等全方位信息,使自然风光和历史人文信息形象翔实,呈现出立体态势,成为“活”的景点,更富于欣赏性,有利于展现旅游价值,使游客及潜在的游客详细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各类信息,从而激发兴趣并促进行动。

目前,像南充旅游网、南充旅游政务信息等网页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对南充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整理得比较仔细,突出了很多特色品种。景区划分充分利用了景点的人文联系和空间所属关系,反映和发展了景区主题色。比如根据陈寿万卷楼和阆中汉恒侯祠、朱德故居和罗瑞卿故居、嘉陵江畔的丝绸作坊和蚕渡码头,抓住三国文化探源游、将帅故里游、丝绸文化游三个主题,将南充定位于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此外,横向联系西山、锦屏山、巴巴寺等著名省级风景区,以及一些产业旅游资源,如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西山运动场、北湖公园、郊区农家乐等,一并推介川北凉粉、张飞牛肉、南充冬菜、丝绸精品等名小吃和特色产品。

(2)旅游服务信息系统

这一部分对于许多出行者而言,最具有参考价值,但在许多旅游网页的设计中,也是最不容易完善的部分,许多方面往往有所遗漏。笔者认为,这一系统需要着力补充建设以下方面:

①交通信息。应包含前往主要景区、景区内部交通和到附近主要城市的交通信息。包括交通工具类型、交通周转点的地理空间位置、出行线路的组合安排、不同类型条件下交通所需的时间、最新交通信息的变更、道路最新状况、油气站、收费站和停车场的位置及费用等信息。

②餐饮、住宿、休闲娱乐及购物信息。包括饭店名称、菜系、主要经营业务类型、消费级别、规模、地址、订餐电话;各类宾馆名称、等级、价格、地址、电话、客房和餐饮预定情况;休闲茶坊、美容美发、按摩洗浴中心;各类歌舞厅、剧院、娱乐城;大型购物中心、特色专卖店等等。目前,许多网站对这一系统信息的介绍主要集中于南充地区的名小吃、三星以上的宾馆等高档消费场所。但对于更多的行业信息展示得不够全面,许多外地人来到南充,如无当地人的引导,对在南充的旅游消费仍不知就里。

③此外,这一系统还需加强旅游商务的数字化信息交流,为旅游企业提供信息交换、电子商务及客游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咨询、预定和付款等服务。如主要景点旅游线路及其报价、客房预定系统和票务预定系统、气象报告等开放性的公共信息。

(3)信息交流机制

①旅游景区与游客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在于及时了解该平台提供的旅游景区信息在游客那里的反馈情况,包括游客对旅游信息平台的评价,对平台所推介的旅游信息的满意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对旅游景区、景点、相关特色产品及旅游服务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规划、调整、完善景区建设。除了传统的人际交流以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或游戏的办法让游客积极参与到该信息交流机制中来。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尤其是通过网络,以留言的方式在论坛、贴吧上发表游客对该平台推介的信息的满意度以及建议,甚至帮助更新信息,使平台信息更具有及时性、新颖性,更能服务于大众。

②不同行业之间的旅游信息交流。信息平台的管理者,通过分析游客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新,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比如相互交流游客人数、类型、消费特征及价格等级,相关旅游产品实现的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情况。不同行业的收入变化比率和原因分析,并根据消费者的类型,引导其兴趣和爱好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进一步调整其旅游线路和消费需求,实现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工合作,达到理想的营销效果。

③还有面向旅游主管部门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进行专业分析工具,该系统内容包括各个职能部门的组织管理及有关旅游信息的统计、分析、处理与决策。如环境质量监测、游客需求分析、旅游人力资源管理等,为旅游行政管理、咨询和规划、培养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网上决策依据。当然,作为旅游管理与决策机构,此子系统完全可以独立出来,并且出于部门信息数据安全性考虑,只可实现部分信息共享。

三、旅游信息平台的技术支撑——webGIS

1.数据库的建立

南充旅游开发的信息平台是以信息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动态地存取、存储、管理、分析、查询和应用旅游信息的过程。旅游信息平台的最大特色是图文并茂,这需要建立一个图文数据库,能基于办公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平台,高效集成内部网、外联网和互联网的网络环境,汇集旅游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该数据库中,“图”的类型有二:一类是反映地理空间信息的南充的地形图、专题图及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经过GIS技术处理后生成的图形,如景区综合图、最优路径分析图等;另一类图是通过扫描、超级链接编辑组合的图片及动画,以配合对具体事物或事件的表现与说明,如景区景点卫星遥感图像、图片介绍、游乐活动的模拟等。“文”则包括文字说明及依托地理空间信息的属性数据库 (见图2)。

该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表和属性数据表,前者主要由道路、建筑物、水域、绿地、景点、商场、饭店等的空间数据组成;后者由这些地理实体的属性数据组成,数据库的组织方式采用的是扩展结构模型,各地理实体的空间数据同属性数据通过主外键关联起来。在服务器端,数据库可以采用目前主流的SQL Serer2000来存储文字、图片、视频和地理数据,使信息平台能够处理大量信息。同时,它与大多数开发软件能够很好地融合,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数据库技术,对近期的旅游信息进行采集,通过一系列专业决策模型,为旅游者提供近期旅游信息预报、旅游路线评估、最优旅游日程安排等决策信息。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旅游销售预测、旅游旺期旅游景点导游调度、旅游景区规划等决策信息。

2.WEBGIS的技术支撑

随着Internet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需求,利用Internet在Web上发布和出版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和分析的功能,已经成为GIS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应运而生。 从WWW的任意一个节点,Internet用户可以浏览WebGIS站点中的空间数据、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地图可视化、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功能能高效、快速的管理、显示、分析这些复杂的旅游信息,可以帮助游客在对旅游产品的问题识别、信息收集、可选方案评估以及购买过程进行有效的信息指导。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较低的开发和应用管理成本;真正的信息共享;巨大的扩展空间;扩展平台特性。

旅游信息平台就是为满足广大旅游企业、游客的需求,基于WEBGIS技术的实现信息化、大众化的一个平台。它以WEBGIS技术为支撑,结合数字制图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现代化技术,为旅游者提供一种以可视化数字地图为背景,以文本、照片、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为表现手段,全面展示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的现代信息产品,能实现容量大、生产周期短、信息更新快和交互式查询、分析等功能。

同时,可将多媒体视频点播作为旅游网络信息平台亮点,通过视频形式表现的三维场景,实现旅游资源展示、地方文化展示、旅游服务设施展示、旅游企业形象宣传、特色旅游线路的虚拟实景旅游等,使“无形”的旅游服务产品得到有形化。这样就解决了现实景观向虚拟空间移植并再现的问题,改变目前旅游信息化中存在的不能动态地再现实景,只能用有限量照片静态展示的状况。由于旅游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感受差异的过程,如游客能获得形象、真实而丰富的景点信息,势必会增强其旅游兴趣。

四、构建旅游信息平台的机制模式

笔者认为,构建南充旅游信息平台,需要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不同旅游机构与其他产业链条合作+旅游者对个性化服务反馈”的模式。

1.政府职能部门主导信息数据的采集

这涉及到旅游信息源及其采集的途径。旅游信息数据源来自于旅游行业基本数据资料;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有关旅游要素服务信息资料;各种信息媒体提供的旅游资讯资料;各种旅游内部交流交换资料;旅游实际工作动态信息;旅游学科研究成果展示信息;旅游政务和商务信息;旅游调查和反馈信息等。比如说旅游主管部门应提供所辖区域的全方位的旅游信息,包括食宿、风景名胜区、公园、博物馆、艺术画廊、旅游节目以及出入境管理、卫生检查法律条款、公共交通、天气情况等;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的同时力求详细,如公共交通信息方面提供方式、价格、时刻表、目的地等详细信息。旅游企业重点在于提供详细的信息,如客房方面提供设施、价格等详细信息。

旅游信息收集的途径也非常多。主要通过政府各部门、相关部门和单位;市旅游局各个部门的基础工作信息;旅游行业各单位,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载体上的文字、声像、电子等形式信息;有关单位主动提供或委托发布的旅游信息;各种交流交换旅游信息,另外还可以进行旅游实地调查获取数据。但主要由政府职能部门进行牵头,实现基础数据的采集。

2.不同的旅游机构和其他产业链条的合作

各个旅游企业提供的都是各不相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一旦联合在一起,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将会更加丰富,而多样化正是能使一个企业(或企业集合)最具竞争力的条件之一。许多旅游企业的做法是结合传统媒介来丰富自己的营销途径。如游客在网上寻找到个人所需的信息之后,能够再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接受这些企业的营销部门提供的“人对人”服务。这样大大增强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同时增强了游客的旅游的兴趣。

另外还可以与国内大型门户网站,比如一般门户(新浪、搜狐、263、163等),专业门户(携程旅游网、中国假日旅游网、华夏旅游网、上海春秋网等)建立合作关系,或者加入后者中已经启动的分销系统,努力推销自己的旅游产品和其它服务。如:遨游南充中国旅游联盟网(http://www.nanchong.auyou.com)。

另外,要大力鼓励企业参与到南充旅游信息平台的建设之中来,尤其是南充的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更要参与到信息平台的构建的过程中,在网上更经济、更迅捷地向全国全球发布旅游信息,减少中间环节,以节约成本。而且,加强不同行业彼此间的横向合作与联系,也使该平台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系统,利于优势互补。在与旅行社、航空公司、景区、酒店宾馆、休闲娱乐中心等部门实行合作经营的前提下,作为他们的代理机构,代理销售旅行社的旅游产品及交通票据,实现票务、酒店预订功能,也便于同旅游者进行互动式的交流,及时捕捉到旅游者的消费信息和趋势,有助于旅游企业开拓市场。

3.在信息平台上做些个性化的服务

现今大多的旅游信息化方式都比较传统,缺乏新颖、个性化的内容。因此,要提升竞争力,该平台需要推广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个性化服务是旅游信息平台上提供的较高级的信息服务,它以公众为中心,按公众需要提供专业的信息,从根本上提升信息服务的质量。比如说,采取数据库分类,可分为图形数据库、基础旅游信息数据库、基础旅游服务信息数据库以及当地基本情况数据库等。不同的数据库包括相应的数据。如图形数据库可包括地形图、交通图、行政图、景点的分布图、可供选择的旅游线路图等。游客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旅游的图形。从现今的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来看,个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是大有可为的,它能树立自己的品牌,使旅游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结束语

互联网不断发展,人们获取信息、处理问题的方式将大大的改变。这对旅游业而言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信息平台的构建,本质上是主动占领旅游市场和技术的制高点,依靠科技,实施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的反映,能够为深层次的旅游开发提供决策依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期待着旅游公众信息平台的建立,能够使旅游开发保持良好、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促进南充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昕薇王福生王颖等:基于GIS 的北京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4):33~35

[2]徐邓耀:南充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33~134

[3]张正栋:基于WebGIS的区域旅游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水土保持研究,2005,(4):242~244

[4]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118~164

[5]谌柯邱乾西舒秋贵等:四川旅游经济产业化发展对策与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6):560~562

[6]高夕果:基于需求的我国旅游信息源的开发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2):54~56

[7]刘柏云,旅游信息姿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J]. 图书馆论坛,2004,(3):145~160

[8]刘小航.广西桂林旅游信息化建设研究[J].热带地理,2004,(4):391~395

[9]杨唏徐兵:旅游信息多媒体视频点播系统研究[J].中国有线电视,2004,(24):63~65

作者:谌 柯 邱乾西 刘 辉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论文 篇2:

剧毒危险品物流信息监控平台的建设

通过构建剧毒危险品物流信息监控平台,能够为剧毒危险品物流提供全程跟踪与监控管理,以及跟踪状态分析、剧毒危险品数据库维护,并建立安全预案管理体系。

剧毒危险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行业中一个特殊的服务领域,在安全管理水平、过程控制能力、社会服务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等方面都对承运企业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运营服务要求。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剧毒危险品物流服务领域的全程控制与服务平台,是推动行业提升运营服务质量的重要方式。

剧毒危险品物流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运营企业普遍关注直接运营成本的降低,但忽视安全监控投入力度。因此带来潜在运营成本的不确定性。虽然有的企业在运载车辆上安装了GPS车载卫星定位系统,但也只是达到了对车辆的跟踪管理,对跟踪状态分析、剧毒危险品数据库维护和安全预案管理体系建立缺乏清晰的概念。

此外,从事剧毒危险品物流运作的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能够为客户提供从仓储到运输的一体化服务。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基础较差。虽然有的企业已经应用了信息管理系统,但大多企业只注重对业务管理系统的投入,缺乏对管理控制系统、特别是对安全管理、实时监控系统的投入。对从事剧毒危险品物流运作的企业来说,构建以安全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控制平台,集成专业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从业务管理到实时控制、从信息共享到分析预警体系的建立应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从事剧毒危险品物流运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表现出一定的“硬伤”。

剧毒危险品物流信息监控平台整体架构

针对剧毒危险品物流运作企业现存的问题以及构建统一信息监控平台的基本需求,剧毒危险品信息监控平台在建设上应满足平台化和扩展性两项关键指标。平台化是指企业所有信息处理和业务执行必须建立在统一的信息监控平台之上,实现业务管理与安全控制一体化。扩展性体现在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与外界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与信息共享。在实施中,从业务处理的延伸上,可以通过构建企业信息门户(EIP)实现企业价值链的扩展。如图1所示;从系统功能及信息集成上,可通过定制关键需求及数据接口的形式解决。

剧毒危险品物流信息监控平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实时监控中心

以实时动态监控与定位式安全、环保技术应用、预警系统全方位部署为设计理念,通过与GPS/GIS、短信系统集成。实现对在途运输中的剧毒危险品进行管理。通过各种自动报警器材如自控设备、短信报警设备的应用,进行状态跟踪和快速定位。通过对重点监控地区、仓库、仓位的视频监控实现24小时巡查。

业务管理中心

业务管理中心主要通过TMS、WMS、计算机辅助决策等专业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对剧毒危险品从储存、运输到交付结算的全过程业务跟踪管理。通过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业务管理中心能够为企业提供剧毒危险品业务信息的综合查询、分析和对事故预案执行决策的评估。

安全管理中心

安全管理中心为剧毒危险品管理提供了知识库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对剧毒危险品的基础资料管理,提供剧毒危险品安全运行标准、规范,以及相关操作手册等重要资料的导入、整理、建档、查询等。还将支持与第三方系统关键数据信息的集成应用,如对气象数据的采集、安全管理仿真系统的集成等。

剧毒危险品物流信息监控平台功能设计

系统总体流程如图2所示。

实时监控中心

(1)GPS/GIS系统监控

剧毒危险品运输车辆对GPS监控调度系统的需求表现在运输安全保障程度高、对报警信息处理快速反应、对车辆运行路线和区域能够进行直接干预或限制、对车辆运行速度能够进行严格控制四个方面。因此,系统设计开发应以动态实时监控、定位式安全、环保技术应用和全方位预警体系建立为核心理念,通过与GPS/GIS、短信系统集成。实现对在途运输中或仓储条件下的剧毒危险品进行全过程管理。

(2)自动报警定位管理

在剧毒危险品安全信息监控上,不可避免地要使用相关检验与报警设备,如气体检测、液体检漏的检验设备等。因此,在系统的开发设计中应对自控设备的应用管理、数据采集与信息集成充分予以考虑,面向企业核心业务的展开,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监控措施。

(3)视频监控管理

针对剧毒危险品仓储管理中对环境、温度、湿度、摆放方式等特殊要求,在高危、重点化工品仓库、仓位最好采取24小时定点视频监控。因此,系统的设计开发也必须能够支持与视频监控设备的集成。

业务管理中心

(1)、业务管理中心主要功能

业务管理中心主要包括三大功能:实现对剧毒危险品的储存、运输、交付全过程管理提供对剧毒危险品业务信息的查询分析、对事故预案执行的状态评估;对业务管理,如WMS、TMS进行系统集成。

(2)系统集成策略

在企业已建立基础业务系统的前提下。业务管理中心重点要对企业原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系统在设计上应重点考虑数据传输模式。如何将来自于不同实体、不同系统的数据报文转换为物流信息系统所定义的标准报文格式,然后交给物流信息系统执行。反过来,物流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报文也将通过这一平台转换为不同系统所能识别的数据。

一般来说,在多系统集成和数据传输上可根据企业信息采集的渠道,通过EDI、EMAIL、EXCEL、TXT等多种方式实现系统的数据集成。在企业对信息控制程度和时间要求方面,可定义对数据的实时传输与接收、定时传输与接收等模式。

安全管理中心

在系统设计开发上,安全管理中心应围绕事故处理快速响应机制,将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监督管理、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演练管理、事故状态下应急救援指挥调度管理融为一体,为企业安全运行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和高效的指挥手段。通过对事故引发物质、天气状况等内在条件与外在数据进行事故模拟计算,配置合理应急救援力量和确定事故处理预案。

安全管理中心主要功能应包括: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管理(MSDS)、安全事故处理预案管理等,同时,还应支持与第三方系统关键数据信息的集成,如对气象数据的采集、安全管理仿真系统的集成等。

剧毒危险品物流信息监控平台建设原则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在构建剧毒危险品信息监控平台中,应充分考虑两个阶段的平滑过渡(图3):由业务实践向信息系统映射的过程,称之为第一阶段。在此阶段,应围绕业务中心,构建运营企业对剧毒危险品的集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业务安全运行的有效支持和过程管理控制;通过信息系统改进和优化业务的过程,称之为第二阶段。在此阶段,重点完善系统应用,实现对剧毒危险品的全过程、无盲点管理。

采用开放的平台,预留系统接口

剧毒危险品管理监控平台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家企业、多个业务实体、多级管理架构的业务平台,未来必然会发生该系统和若干同构或异构系统的接口问题,如物流企业内部的WMS、TMS等系统,物流企业供应商及客户的ERP系统等,因此,系统在平台选择上应考虑采用具有开放性的XML标准,为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信息集成提供统一标准。

作者:何志峰

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系统设计论文 篇3: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平台建设探析

摘 要: 广东省地质灾害多发,区域灾害防治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于减少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数据资源现状、应用系统现状3个方面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6个问题,同时结合广东省已有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实际工作需求,设计一体化、可持续扩展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技术框架,并从7各方面提出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平台的基本内容,最终达到数据集成化、成果可视化、信息综合化、系统一体化,实现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资源的充分共享,成为地区进行决策的有力支撑,更为有效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 地质灾害; 信息化; 系统建设; 广东省

广东省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省份之一。据统计,2009~2014年广东省共发生地质灾害2939起,共造成121人死亡、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63548.26万元。其中地质灾害以崩滑流地质灾害为主,主要特点[1-2]:一是点多面广、活动频繁、危害严重,大范围崩滑流地质灾害易发群发。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8854处,威胁总人口35.01万人,潜在经济损失77.07亿元,其中,威胁100人以上地质灾害隐患点569处,而且,每年汛期的强降雨还将增加一批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面对此情势,借鉴多方研究成果[3-5],全面总结广东省已有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实际工作需求,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通信网络系统、标准化体系、数据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和多目标、多节点、多层次应用系统,形成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一体化的、可持续扩展的信息化技术框架,达到数据集成化、成果可视化、信息综合化、系统一体化,实现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各類信息资源及服务资源的充分共享,同时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监测预警能力,通过快速响应和对社会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充分满足各类用户需求,成为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及领导进行决策的有力支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 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信息化现状

1.1.1基础设施现状

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网络框架构建基本形成了包括互联网、政务外网、国土资源主干网、数据专网等内外网物理隔离的多级多节点网络结构,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提升至50兆,建立了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站与省国土资源厅的专用网络连接(4兆光纤),接入国土资源主干网,实现国家、省、市、县国土资源系统的多级节点互联互通;建立了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站与省气象局的专用网络连接(4兆光纤),实现数据同步共享与视频会商;依托前期项目实施建立了基于GSM/GPRS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管理。在网络信息服务方面,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面向各级领导提供地质灾害应急信息保障,建立了广东省地质环境信息网,面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及其应急防范知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

基于地质灾害信息管理,在总站建立了独立机房,实现内外网数据物理隔离,配有专门屏蔽柜放置涉密数据存储服务器,基本满足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存贮、系统建设和安全保障需求;在会议室建设了大屏幕视频会议系统,实现音视频双流信息传输,可基本满足视频会商、应急指挥等功能需求。

1.1.2 数据资源现状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长期的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研究工作,已经完成建立的基础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全省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数据库、全省1万∶20万分幅水文地质空间数据、1万∶50万全省环境地质数据库、1万∶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1万∶5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全省地质灾害及群测群防数据库等;成果类数据包括近5年来全省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成果(一级)。此外,通过各种渠道收集遥感影像、基础地理等空间数据。其中:全省各比例尺基础地理底图和SPOT-5影像数据等。这些数据为全省地质灾害预警、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等提供信息服务,需要进一步通过数据集成和完善地质灾害信息化建设对各应用领域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

1.1.3应用系统现状

目前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建设,以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为起点,已初步建立集全省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警成果发布、视频会商为一体的地质灾害应急指挥系统;省级地质灾害应急平台作为省政府应急平台体系的第一批专业应急平台试点也正在逐步建设与完善之中;地质环境管理业务审批已纳入省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实现网上审批,具备一定条件,其它业务管理系统也纳入金土工程,开始启动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型:

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主要有地质调查野外采集系统、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管理系统等。

地质灾害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全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系统、全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地质灾害防治成果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地质灾害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主要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地质预警发布系统、地质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地质灾害信息反馈系统、地质灾害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等。

1.2 存在问题

1.2.1海量数据分散无序、数据集成度较低

目前地质灾害数据覆盖面较广、种类繁多、有大量的观测数据及成果数据。但这些数据比较分散,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汇总,难以联合应用、协同工作和动态更新。现有的地质灾害数据库标准都是以项目为基础编制的,专业性强,没有健全的数据标准和规范,难以联合使用。除此之外,数据采集、汇交、检验的标准不同,致使不同数据源获得的数据质量既无法保证,又不能保证异构地质灾害数据的有效兼容,进而影响业务的进展和综合分析的进行。

由于缺乏相关的规范,数据不能保持及时的更新。尤其在环境发生变化或灾害发生后,相关地质灾害数据不能保证实时动态更新,使分析人员在进行灾害分析或灾后数据解析时,不能第一时间使用最新的数据,影响分析的准确性。不能满足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对数据时效性的要求。

1.2.2缺乏数据共享及服务机制

由于地质灾害数据的信息动态更新维护及交换机制尚未建立,在积累大量数据的实际条件下,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共享及服务机制,造成了各种数据之间关联性差、应用系统之间无法互通的情况,严重制约了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服务和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1.2.3综合分析能力不足

现有的系统无法满足相关业务部门的需求,基本上处于“外行人看不懂,内行人不解渴”的尴尬处境,既无法服务于社会公众,又无法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决策支持。数据挖掘深度不足,没有相应功能辅助数据的“二次或多次开发”,生成应用决策所需的“数据产品”和“信息产品”。

1.2.4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可视化程度低

现有系统基本为面向专业人员的“内部”系统,数据及分析成果空间展示度低,缺乏基础信息,更没有灾害影响范围、防灾减灾方案、避难路线模拟、自然资源分布利用等综合研究成果的展示。

1.2.5急需加强数据及信息安全保护

随着信息系统使用的越来越频繁,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地质灾害防治本身对信息服务需求的紧迫性,系统及数据安全显得格外重要。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整改技术方案设计时,应以《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为基本目标,可以针对安全现状分析发现的问题进行加固改造,缺什么补什么;也可以进行总体的安全技术设计,将不同区域、不同层面的安全保护措施形成有机的安全保护体系,落实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方面基本要求,最大程度发挥安全措施的保护能力。

2.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平台建设

2.1 系统总体设计

2.1.1系统逻辑结构设计

从系统部署和运行的逻辑结构上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图1)包括省级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和区县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采集和业务终端,以及地质灾害数据采集终端系统,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网络和传感器,系统基于区县—省市—国家的3级全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络及地质灾害动态监测网络,实现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分析业务信息和动态监测信息的互联互通、综合管理、浏览查询、统计分析和信息服务。

从数据流程角度,地质灾害防治数据的采集、处理、维护由不同的地环节点进行,逻辑上数据是由区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地州地质环境监测站→省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监测院传输和汇总。

从信息服务角度,不同级别节点信息服务内容有所不同。省市级节点提供了全方位的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区县节點提供了辖区内的地质灾害信息服务。

从系统开发和构建的逻辑结构上看,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自底向上可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信息服务层,信息应用层,标准体系及安全防护体系组成(图2)。

基础设施层是支撑平台运行的基础,主要包括:互联网/国土资源政务专网/内部网络、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移动通讯网络、物联网,以及地质环境野外监测仪器、传感设备、监控视频设备、数据存储设备和计算机服务器、大屏幕显示设备等。

数据资源层是平台服务的内容,由数据采集系统、基础数据库、操作数据库构成地质灾害数据中心,为“系统”提供数据资源。其数据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动态监测、群测群防等,以及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基础地质、对地观测遥感影像等。数据资源层的资源通过数据中心统一组织和管理。

图2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构建的逻辑结构

Fig.2 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eological hazar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信息服务层基于SOA框架建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功能:一是管理功能,如:用户注册管理、单点登录与权限认证、数据汇总集成与更新维护;二是应用功能,如数据查询浏览、空间化服务、以及地质灾害的业务应用模块,例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

信息应用层是在信息服务层的支持下,根据地质灾害防治需求,建立的面向业务管理及面向决策支持的信息服务。

2.1.2系统架构设计

图3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Fig.3 Platform architecture design

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体系结构(图3)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中心、信息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4个组成部分。系统基于各类地质灾害信息,通过数据采集子系统,采集各类地质灾害信息业务信息,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基于数据中心提供的统一数据模型和数据服务,构建地质灾害业务应用子系统,通过信息系统为地质灾害防治业务提供一张图服务,为政务办公系统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1)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获取的数据主要是各类专业属性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专题空间数据、灾害点(体)空间数据及其他数据。专业属性数据通过入库工具或传感器自动导入到属性数据库中;空间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及保密处理,通过专业的入库工具或GIS工具导入到空间数据库中;由调查、综合研究或其他活动获取的未建库或初建库的数字化文件/数据库,通过入库工具直接进入到数据中心层。

(2)地质灾害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是构建与网络和硬件存储环境之上,基于关系数据库和GIS技术,面向地质灾害业务应用和信息平台构建的统一的数据存储、管理、应用和服务平台,是业务系统与数据资源进行集中、集成、共享、分析的软硬件设施及其数据、业务应用等的有机组合。

数据中心在已建设完成的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基础上,面向地质灾害业务应用和信息平台建设需求,构建统一的数据存储、管理、应用和服务平台,兼容基础地理、基础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综合研究、动态监测、业务应用系统等各种来源的多源、多尺度海量数据,实现各类地质灾害数据的一体化存储、管理和服务。基于元数据和数据查询检索系统,实现数字化资料的管理、查询、检索和一体化服务。

(3)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层构建于数据中心之上,提供了面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一体化信息服务。其中业务应用系统面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稳定性评价、预警指挥等专业领域,实现了业务应用的专业软件和工具。

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及“一张图”基于业务应用系统,集成各个业务应用及其成果数据,展示数据中心内的本底数据、业务数据、数据产品和信息产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一张图的基础是一个统一的、多分辨率的三维地理环境,实现从宏观、到区域、到局部地理环境的三维可视化;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基于GIS技术,应用不同的图层,集成地质灾害位置、分布、动态监测、群测群防等多种来源的数据和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实现不同的业务应用,例如灾害信息的空间分布、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动态监测信息的可视化;监测预警成果的展示以及与灾害点、群测群防点的叠加可视化和分析等应用。

(4)信息发布系统

基于政府和业务支撑部门具体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业务流程,建立各类信息(例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的发布工具。实现面向公众的信息发布系统和面向政务系统的信息发布模块。

2.2 信息化平台建设

基于以上系统设计目标和任务,平台建设内容主要分为网络及机房建设、基础软硬件采购、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以及系统集成与咨询7个方面(表1)。

3. 结论

本文从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数据资源现状、应用系统现状3个方面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1)海量数据分散无序、数据集成度较低;(2)缺乏数据共享及服务机制;(3)综合分析能力不足;(4)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可视化程度低;(5)急需加强数据及信息安全保护。结合广东省已有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成果和实际工作需求,设计地质灾害防治系统逻辑结构和系统架构,并从网络及机房建设、基础软硬件采购、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安全防护体系建设以及系统集成与咨询7个方面提出建设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化平台的基本内容,最终实现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各类信息资源及服务资源的充分共享,同時进一步提升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日常管理、信息共享、监测预警能力,通过快速响应和对社会提供快捷的信息服务,充分满足各类用户需求,成为政府各级主管部门及领导进行决策的有力支撑,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 魏平新,李秀娟. 广东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实践[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5, 26(1):138-144.

WEI Pingxin, LI Xiujuan. The meteorologic early warning research of sudden geo-hazard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5, 26(1): 138-144.

[2] 龚民,陆显超. 广东省地质环境分区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6, 17(3):167-169.

GONG Min, LU Xianchao. Study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zon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06, 17(3):167-169.

[3] 徐岩岩. GIS 支持下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平台建设[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2, (1):57-59.

XU Yanyan.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hazar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GIS [J]. 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2012, (1):57-59.

[4] 王小平, 孫仁先, 江鸿彬. 省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6, 20(3):295-300.

WANG Xiaoping, SUN Renxian, JIANG Hongbin.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at provincial level [J].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2006, 20(3):295-300.

[5] 张像源. 基于ArcGIS Server的天津市突发性地质灾害信息网络发布平台建设设计与实现[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12, 23(2):111-115.

ZHANG Xiangyuan.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the sudden geologic hazard information system in Tianjin base on Arc GIS Server[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 2012, 23(2):111-115.

[6] 祝桂峰. 广东对占用征收林地实行定额管理[J]. 西部资源, 2014(4):59-59.

Zhu Yong. Guangdong quota management of the occupation of forest land [J]. western resources, 2014 (4): 59-59.

[7] 刘振华, 王宝清. 基于AHP与GIS耦合的安宁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J]. 西部资源, 2016(2):1-3.

Liu Zhenhua, Wang Baoqing. Division of vulnerable areas of geological hazards based on coupling of AHP and [J]. GIS western resources, 2016 (2): 1-3.

作者:周志华

上一篇:城市建设投资项目会计核算论文下一篇:包装设计中的古代礼仪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