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专业毕业实习论文

2022-07-03

生物类专业毕业实习论文 篇1:

构建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摘要:药学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药学类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然而,药学类专业现有的单一实习模式,因为企业不愿接收实习生、实习经费不足、实习与就业存在矛盾等问题,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造成实习效果不佳,又与现代高等教育所提倡的个性化发展相悖。为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对毕业实习多样化的需求,促进大学生就业.应当构建药学类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实现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

关键词:药学;多元化;实习模式;实习就业一体化

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具有很重要地位。[1]2011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各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认真做好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预测,合理调整专业设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2年1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改委、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2~2015年)》指出:要加强就业服务和援助计划,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职业培训。可见,开展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等是促进学生就业的必备措施。其中,毕业实习作为药学类专业教学的必备环节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2]对毕业实习的途径与方法进行研究与实践,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培养具有竞争力的药学类应用型人才是必然趋势,是药学类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工作。

一、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

1. 企业不愿接收实习生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实习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由于涉及到经济利益及生产和安全等问题,部分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一家杂志针对国内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企业已经不愿意接收实习生。[3]

2. 实习经费不足

近几年,在高校扩招的同时,实习过程中涉及到的交通、食宿、管理等费用也逐年增加。在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实习企业的选择,也无法保证实习的时间和实习内容的深入。导致了毕业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影响了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4]

3. 实习与就业存在矛盾

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传统的实习模式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内容、地点、时间都是固定的。这种实习模式导致学生毕业实习与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发生冲突,分配的毕业实习单位与就业实习单位发生冲突。没有落实工作的学生将毕业实习摆在从属地位,而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也认为毕业实习对就业威胁不大,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即使学校为学生安排的实习单位有留用机会,也因为大家争吃一碗饭,对提高就业率意义不大。

现代高等教育提倡个性化发展,教育要实现教育多元化才能与当今多元化的全球社会相适应。国外大学一般注重多元化教育,[5]我国教育工作者近些年来也在教育多元化领域多有创新。而在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因考虑到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所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加强学生的个性培养存在一定的弊端。[6]因此,对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构建多元化毕业实习模式,是对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益补充,是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实践。

二、探索多元化实习模式,实现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

1. 多元化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

(1)发挥主动性,自主选择实习方式与实习方向。在第七学期初召开实习准备会,将毕业实习必要性和实习计划告知学生,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对需要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提前做好准备。建立实习信息平台,使学生适时获取实习信息。同时在开通学校教务系统基础上,开发毕业实习网络化管理系统,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查询相关指导教师的带教计划、实习方向和研究课题,完成师生互选和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这样,实习起来才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确保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实行实习协议制度,明确权利义务。学校应与校外实习单位签订实习协议,校企双方共同担负人才培养任务。协议中明确厂方与校方在实习过程中的权责,企业应参与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就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要求等进行双方约定,保证实习目标明确,管理考核有据可依。学校应与自主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和实习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协议中主要包括实习单位的工作纪律、实习单位免责事由和违约处理等规定,包括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岗前培训和合适的实习内容、实习报酬和补助、对实习生伤亡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实习生权益的内容说明。[7]

(3)统一考核、评价标准。科学合理的实习成绩考核方式是实现实习效果的有力保障。要制订编写《毕业实习指导手册》,《手册》必须有明确的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及具体要求。对于多元化毕业实习,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实习结束都必须在教务网提交实习周记、中期自查表、论文进度计划表、实习鉴定册、毕业考核成绩评定表和指导教师评审成绩表及毕业论文。才允许进入毕业论文答辩环节。

2. 药学类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的构建

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不同的规划。有的学生想考研,有的学生想就业;有的想从事科研工作,有的想从事市场营销工作,有的想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等等。因此,学校应遵从师生互选原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意愿选择实习方式和实习类型。这样,实习模式既顺应教育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又实现了毕业实习就业一体化。

(1)实习与学生个性相结合模式。学校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分配毕业实习。推荐一些外向型、具有一定交际能力的学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实习。锻炼了创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并取得实际的营销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英语过了四、六级、基础知识扎实、准备考研的学生,一般安排到学校实验室或到科研院所实习,甚至与拟报考的研究生导师一起做课题,使他们得到一个好的考研氛围,实验操作能力与科研思路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2)实习与个人意愿相结合模式。根据信息公开原则,第七学期初即将学校联系的实习单位名单和实习名额提供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由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单位与实习内容。对实习前就有了意向工作单位、想回生源地实习和想到考研意向学校实习的学生,只要意向实习单位具备实习带教的条件,能按实习大纲要求进行带教,以确保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指导学生完成本科生毕业论文。学校允许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意愿。[8]

3. 实习与就业结合模式

在进行毕业实践前,有的学生已签定就业协议或已经有了就业意向;有的学生利用本身及其家庭的社会关系网,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尽量将其安排到意向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和试用,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与意向工作单位直接接触,加强双方的了解。将实习单位与就业意向统一起来,做到实习和试用两不误,为今后的就业协议的签订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我国药学类专业快速发展与专业建设的推进,实习模式必须适应不同时期的环境变化。这种多元化实习的新模式,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并取得了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在原有经费不变的情况下,缓解实习经费的严重短缺和学生的经济困难,减少学生家庭负担;实习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有利于加强管理,形成家庭、实习单位和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模式;[9]丰富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效果和整体培养质量;把实习考研与就业统一起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特长和科学兴趣,增加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从而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参考文献:

[1]王昊.浅析中药学类专业毕业实习过程管理[J].新课程研究,2012,261(6).

[2]郑纪芳,薛兴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元化毕业实习模式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2,(2).

[3]陈飔.实习:多元化的实践机会[J].软件工程师,2007,(4).

[4]艾训儒.新时期高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及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

[5]安富海.国外公民教育实施途径研究述评及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5).

[6]罗永兰等.个性教育在生物专业多元化毕业实习中的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2).

[7]徐芳,胡丽云.论大学生实习权益的法律保障[J].法制与社会,2011,(24).

[8]李本俊等.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药学高职多元化实习模式[J].辽宁高职学报,2006,8(2).

[9]孙志颖等.地方农业院校毕业实习现状及多元化实习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4(1).

作者:王昊

生物类专业毕业实习论文 篇2:

动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

摘要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进行的方式,从分析传统实验实习教学体系入手,针对动物生产类专业传统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在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上的不足,充分吸收相关教学改革成果,构建了动物生产类专业“1+2+3”模式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依托该创新平台,针对现代养殖业发展需要更新实验内容,以学生创新技能培养为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建成了和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紧密关联、操作相对独立”的动物生产类专业“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习教学内容创新体系;通过加强实验实习考核评价机制和开放管理机制建设,规范了实验实习教学运行管理和效果评价办法。项目研究有力促进了动物生产类专业建设与发展,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效果,对综合性农业大学农科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改革具有较大借鉴意义。

关键词 动物生产类专业 实验实习教学 “1+2+3”模式

根据21世纪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针对目前专业教育传统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在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上的不足,我们充分吸收相关教学改革成果,依托相关条件构建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公共基础平台,根据现代养殖业发展需要更新实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参照国内外同类实验实习教学实践经验,完善了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体系、改革了实验实习教学管理模式;通过五年的研究与实践,基本完成了动物生产类专业“1+2+3”模式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该类专业的“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习教学内容体系,建立了符合动物生产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实习教学管理模式。

一、研究背景

面向21世纪动物生产类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研究取得的重要改革成果,确立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和专业技能目标。但是,由于诸多因素限制,在具体培养方案中,虽然明确了实验实习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未明确提出符合现代养殖业发展需要的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内容及相应管理体系。

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传统的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平台建设滞后,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实验依附于相应教研室,实验实习平台存在“小而全”的现象,资源共享度低;二是教学内容安排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内容偏重于认知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设计性实验比重偏低,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内容缺乏针对性规划设计,过分服从于实习单位生产需要,学生在实习中由于缺乏对具体内容的事前了解和调查,事中分析和探索,事后总结与提高,收获也就达不到理想效果,学生通过实习提高综合运用和创新设计能力十分有限;三是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学生实验实习技能的科学测评体系建设滞后。由此带来的实践技能培养效果表现为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学生实验成绩好,但应用技能欠缺,学生在认知验证性实验中能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但缺少“为什么”的思考,在设计性与综合应用实验中需要充分地运用各知识点技能,并在实验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时,就显得无能为力了;二是专业生产技能的应用能力差,在生产实习中学生掌握的专业生产应用技能不够透切和深入;三是学生专业综合技能与自主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现代养殖业发展的需要。

显然,在传统的实验实习教学体系中,由于相关教学环节内容的缺乏,过份强调“教”的主动性,使“学”变得相对被动,培养了不少“高分低能”的动物生产类专业技术人才,许多学生必须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再学习才能逐步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因此,如何使学生尽量在校内学习阶段解决好应用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真正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是现代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创新改革的基本背景。动物生产类专业传统实验实习教学内容难以满足现代养殖业的需求。

二、研究内容

按照高等湖南农业大学“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要求,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新世纪教学教育改革项目计划”和“湖南农业大学教学质量工程”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题组确定以“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平台构建研究和实践、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内容创新研究与实践和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和实践”为主体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高等学校动物生产类专业的教学文件、资料、自建教材,比较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与相应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寻找专业特色与培养特点,以现代养殖业人才需求目标为要求,吸纳传统教学模式之精华,构建时代特色明显、产业发展需要的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创新平台。

2.调查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2004-2007年,先后多次利用参加全国相关教学改革或教材编写研讨会议的机会,分别完成对东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等十多所高等学校动物生产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实验实习教学体系的调查,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我校生产类专业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寻求符合现代养殖业发展需要的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创新内容体系。

3.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本研究从文献资料与调查研究入手,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的行动研究法,实验实习教学创新内容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正,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应用技能为核心目标,将改革思路融入教材编写、教学文件制定、教学课件制作、教学平台建设等各个实践环节,融入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科技创新等教学环节。

(1)根据专业基础实验课、专业实验课及创新实验项目的特点,重新增删、优化、组合和提升所有实验项目,按照知识的衔接性、连贯性、时序性和递增性将新的实验项目在不同的功能室和实验基地实施,有序组织实验教学。

(2)按基础性实验和“三性”实验要求,重新调整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管理和实验实施方案,编写实验教材。

(3)改革现有实验技术,引进并创新前沿性实验技术,做到实验技术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的统一,实验操作规范性、时序性及严谨性的结合。基础性实验项目强调基本技能的掌握,综合性实验项目重视综合能力的训练,创新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教师辅导,学生以个人或创新小组自主完成;实验教学中应用示范操作、电子教案、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录像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学校的动物标本馆、动物医院、畜禽生态养殖场及校外实践基地辅助实验教学。

(4)实验课单独设立学分,单独考核,统筹考核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实验课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使之能更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5) 扩大各功能室的实验教学功能,充分发挥其在创新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在保证各项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生实验技术训练和本科生、研究生毕业论文等提供条件,充分体现实验室的操作功能、示范功能、演示功能及开放功能。

四、研究结果

项目针对动物生产类专业传统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在创新能力和应用技能培养上的不足,充分吸收相关教学改革成果,成功构建了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生产类专业“1+2+3”模式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依托该创新平台,针对现代养殖业发展需要更新实验内容,以学生创新技能培养为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建成了和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紧密关联、操作相对独立”的动物生产类专业“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习教学内容创新体系;通过加强实验实习考核评价机制和开放管理机制建设,规范了实验实习教学运行管理和效果评价办法。项目实施期间主编、副主编或参编公开出版实验课程教材13部;新建校内教学基地4个、共建校外教学基地31个,其中湖南省优秀教学基地2个;在《高等农业教育》《中国农业教育》和《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杂志发表项目研究论文15篇;项目研究有力促进了动物生产类专业建设与发展,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效果。

1.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平台构建研究和实践

根据21世纪动物生产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结合动物生产类专业的特点及历史积淀,依托学校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和部省共建动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结合校内外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构建了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生产类专业“1+2+3”模式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

“1”是动物生产类专业公共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心整合动物生产类专业《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14门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室资源,分设动物形态学、动物机能学、动物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四个功能实验室,承担相关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设计性实验教学任务;同时作为湖南省基础课示范实验室纳入校级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独立设置创新设计开放实验项目,为动物生产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实验实习教学和创新实验研究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服务平台。

“2”是动物生产类两个核心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实验室。专业实验室依托部省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按专业方向技能培养要求建立相应功能实验室,在专业公共基础平台上延伸拓宽,将基本技能与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突出试验设计、研究思路方法选择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

“3”是 “校内实训基地+创新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实验实习教学基地。针对动物生产类专业“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强”的特点而设置,注重校内外实验实习教学过程的有机衔接;它一方面具有对1、2级平台培养效果的实地检测功能,另一方面是在实习或创新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锻炼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上岗平台。

显而易见,动物生产类专业“1+2+3”模式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成功构建是几代人经过50多年教学实践积淀而发展形成的现代教学技术平台,它具有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功能平台相互支撑、教学功能渐次提升、能力培养逐级强化的显著特点;它在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强大的功能效应:2004-2008五年中,该平台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植物检疫、水产养殖等专业开出各类教学实验项目284个(必做215个,选做69个),其中开设“三性”实验项目的课程占总课程数的80.5﹪;平台自主设置开放实验56个,相关专业学生580人次参与开放实验操作;平台承担大学生468人参与科技创新实验项目113项,其中获校级以上奖励13项(3项为国家级和省级奖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7篇,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27项计165人次;平台接受学生教学实习2844人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各1380人次,完成毕业论文1380篇,其中优秀毕业论文146篇;平台承接省内外相关企业委托测试实验134批次。

动物生产类专业“1+2+3”模式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构建研究和五年实践表明:平台优化提升了实验教学内容,加强了教学、科研、生产的有机结合,强化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同时具备了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社会服务功能。

2.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内容和手段创新研究和实践

在成功构建动物生产类专业“1+2+3”模式的实验实习教学平台基础上,根据现代养殖业发展需要更新实验内容,以学生创新技能培养为重点,多次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动物生产类专业公共基础、专业方向、产业技术需求等各个层面对学生实验实习技能的要求和定位,制订实验实习教学大纲和相应教学实施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初步形成了和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紧密关联、操作相对独立”的动物生产类专业“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习教学内容创新体系。

(1)重新界定实验性质,强化“三性”实验

动物生产类专业均属应用技术性专业,对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和技能应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我们根据各专业综合能力和学生创新实验技能培养要求,认真分析传统实验内容与现代养殖产业技术需求特点,逐个界定传统实验项目性质,紧密联系生产技术发展动态,更新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引进科研新成果,通过增删重组,优化实验内容。各功能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单元,按“三性”实验要求改革实验项目。动物生产类公共基础实验中心的各功能室删除重复及陈旧内容20%以上,增加前沿实验方法的内容10%以上,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增加15%左右;例如《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实验的教学,原有实验基本上是以验证性为主,现在根据学科研究的发展,对原有实验进行重新审定,改造和扩展,既保留了基础性实验,又做到了实验项目的更新。实验项目由原来的8个增加到11个,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所占比例近50%。如我们在“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测定”实验基础进行扩展,增加了碱性磷酸酶的分离纯化,使该实验自成系统,更为完整,扩展之后,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同时,对相近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如将“动物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和动物病理学”四门独立课程的实验合并为“动物形态学实验”,并独立设课,单独计学分。对这四门课程的46项实验重新进行界定,整合为27个实验项目,增加了“三性实验”的比例。实验项目的设置做到专业基础与专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整体优化实验项目与实践教学内容,实验内容结合学科研究新发展,突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内容的替代,突出创新设计与应用结合、科研与生产结合。从历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中,选取内容转化为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近年来共有4个科研项目内容转化为实验项目,使实验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通过增加“三性”实验的比例,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技能的要求。

(2)改善教学手段,强化实验效果

教学内容是基础,教学理念是主导,教学手段是途径。恰如其分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通过利用计算机将课程的内容转换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将课程中非常抽象的基本概念用非常形象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这些抽象的知识信息,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实验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已有3门课程获得省级及以上的奖励,其中,2007年《家畜解剖学》、2008年《药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软件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三等奖。

在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以建立国家实验教学中心为目标,搭建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和课程网络信息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网络化管理与资源优化共享,如发布实验教学信息、学生实验经验交流、实验教学答疑等,为学生创建了自主个性化学习的有利条件。同时,改扩建了原有的动物及器官、各类动物疾病病理组织和水生动物标本室,建成了集实验教学、科教培育基地功能于一身的动物及组织器官标本馆。在实验实习教材建设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相关教材编写工作,目前主参编公开出版实验实习教材13部。

(3)规范技能训练,强化能力培养

在实验实习技能训练中,我们借鉴国内先进的有效训练方法,强化培养学生实践应用技能。通过举办动物技能操作大赛,校内外基地实训现场考核方式,直接对实验实习教学进行检验,使实践教学的知识性、科学性、技能性、互动性与创新性融为一体,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强化。目前已有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等国内和省内多所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领导和专家前来本实验实习教学平台考察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3.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和实践

(1)改革考核机制,科学评价实验实习效果

突破常规,改革考核、考试方式,体现“讲一学二考三”的思想。根据以培养学生“宽基础、强技能”的总体思路,实行三级评分制。结合传统的考核办法全面考察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规范实验实习教学与技能训练内容,结合学校相关文件和专业要求,制定专业实验实习教学的考评细则。以专业学科培养目标为落脚点,注重学生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的衔接,考核学生对专业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创新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实验室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的基本学习与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技能实践,针对在实训基地出现的实践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并完成实践报告,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评定。

课程成绩的综合评定依据不同课程的要求,细化考核办法。基础课程除要求学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之外,重点突出对创新性实验的设计与问题的分析能力。专业课程综合成绩的评定按照实验实习教学平台1的基本理论占20%,平台2的实验基本技能占20%,平台3的实践实训占60%执行,重点突出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通过三个层次的考核方式,强化了实践操作技能作为实验实习教学的中心地位,实现了考与学的互动,避免了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毕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一致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规范管理,确保教学平台持续发展

实验实习教学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建立“学校主管校长领导——学院主管院长管理——实验中心主任负责——功能室主任实施”的管理模式,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由学校公开招聘上岗,采用由院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建立现代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细分责任目标,一切设备维护、保养手册等规章制度做到帐物卡相符率达到100%,对实验室的大型精密仪器派专人负责管理,对于易燃、易爆、有毒物品管理统一保管使用,严格审批制度。实验教学按功能区划分,按基地规划实践实训,实施“四统一,一统筹”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即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项目统一安排,实验场地统一使用,实验资源统一调配,实验经费统筹安排,充分体现实验教学各类资源共享。

建立健全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在完成基本的实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实际问题提出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或由教师设立实验项目,学生利用自习时间、课余时间进行实验;鼓励学生申请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建立学生开放实验档案,对自选命题,专门配备指导教师直接进行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和实验技能操作的指导。在开放实验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探索精神,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并充分利用了实验教学平台资源的有效性,实现了资源利用的优化。五年来,利用实验教学平台,在开放时间内共完成了113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380位本科生毕业论文,56项大学生自行设计性实验项目,公开发表论文7篇,获得大学生科技创新校级以上奖励15项,1获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三等奖。在校内外基地的实训和实践过程中,有2800人次学生参与了宠物疹疗技术,1600人次学生参与了动物疫病的诊断及检测工作,160名同学参与了教师的科研,138名研究生完成了毕业论文。这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使基地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本项目构建的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和教学运行机制改革方案已面向湖南农业大学6个学院的12个专业和9个学位点成功实施5年,已培养全日制本科生2844人、自考本(专)科生428人、硕士198人和博士28人,另外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实验技术人员578人。

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创新研究结果的成功实践,调动了学生在实验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就业适应能力显著加强,该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平均达97.4%,比改革前平均提高了5.2%,跟踪调查表明社会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比改革前大大提高,普遍受到欢迎。考取研究生在面试过程的实验环节考核中,表现优秀,深受招收单位的好评,录取率为100%。

五、结论

项目研究紧扣养殖产业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科学构建了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的创新平台、创新教学内容和创新管理机制。研究成果在五年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获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项目研究成果完善了动物生产类专业实验实习的教学内容体系和管理机制,进一步充实和升华了农科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体系的相关理论,取得了创新教学体系实践的第一手资料,为农科类专业实验实习教学教改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样板,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志良,盛忠梅刘湘新等.专业基础实验室开放的研究与实践[M].实验室建设与改革,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125-129.

[2]张家颖,陆艳娟,李晓梅.建立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验教学内容设置[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55-56.

[3]沈继英,李家兴.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刘进辉 孙志良

生物类专业毕业实习论文 篇3:

高校动植物教学实习吸纳本地中学生物师资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组织秦皇岛本地中学生物任课教师参与生物科学类动植物教学实习,通过实习及交流,在中学生物师资培养,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发展、学科建设、扩大校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动植物教学实习,中学生物,实践

近年来,生物学学科迅速发展,为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生物师范类学生培养与高中教学对接,更好地与动植物研究领域的学者分享、交流在生物研究领域中的心得、经验。伴随着我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应用型大学以及河北省高校二级学院综合改革试点、生物科学类专业点建设的进行,本着服务地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改革理念。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自2013年开始酝酿吸收秦皇岛本地中学生物任课教师参与生物科学类动植物教学实习,向秦皇岛市内的生物教师发出倡议及邀请,并得到本地中学的积极回应。

通过与我院的教育实习基地——新世纪高级中学联系沟通,2014年开始试实施,两年来已经有来自秦皇岛市5所知名高中的9位具有生物学背景的校领导及生物名师参加了實习活动。该活动对高中师资培养、动植物实习效果提高以及实践教学改革起了积极作用,取得良好的效果,使得高中生物教师、实习学生、大学实习带队教师达到共赢。此项活动带来的积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了中学生物教学水平及高中师资水平

动植物教学实习在我校校级实践教学基地——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该保护区位于张家口市东南,横跨蔚县、涿鹿两县,辖区总面积28265hm2,自然植被保存完整。因位于华北植物区系的中心地带,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及动植物物种资源吸引周边京津冀地区众多高校来此地实习,但是,吸收中学生物教师的参与,还是首创。

通过与中学生物教师交流了解到,面向中学教师的业务培训非常多,但是,许多培训更多流于形式,很难深入进去,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教学中出现的新知识、新内容让教师困惑,他们迫切需要一个重新学习生物学的机会。中学生物关于动植物方面的知识很多,很多知识需要更新,教师苦于没有这种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

我们组织的活动使中学教师对生物学教学中涉及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在短时间内,教师们进行了野外实习与学生管理基本知识培训,接触到无脊椎动物采集与识别、植物标本采集与识别、昆虫标本制作与鉴定、植物标本制作与鉴定、野生动植物资源价值等丰富的内容。同时,与大学教师进行现场交流与咨询,探讨解决中学生物教师在平时教学、研究中的瓶颈问题,拓宽了他们的教学思路。参加实习的中学生物教师对我校动植物教学实习精心的准备、合理的安排、丰富的内容、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师生综合素质大加赞赏。各位教师普遍反映此行获益匪浅,实习内容正是中学师资所需,是其所参加学习中收获最大的一次。

高中生物教师全程参与生物科学类动植物教学实习活动,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重走青春路,又体会了一遍大学生活并学习到最新的生物学知识。培训结束之后,其教学有方向,课堂也不枯燥。活动对于中学生物教师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生物兴趣小组的培养,甚至高考志愿中生物相关的志愿填报率均带来促进作用。

二、提高生物科学类学生專业素养

我院生物科学类学生为师范类,未来会有部分学生进入中学任教。中学教师的加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学教师。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邀请高中生物特级教师为学生做了《中学生物教育特点及中学师资对人才需求所要求素质》的精彩报告。在整个实习过程中,高中生物名师与我校师生进行了近距离、深层次、广泛的交流。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真正了解中学教师应该所具备的素质,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锻炼,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学生在未来3年的大学生活中以中学教师的要求督促自己,将会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促进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科建设

通过在动植物教学实习中引入中学师资,动植物实习带队教师能与中学生物教师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也是我校生物科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与中学教学对接,以期发现动植物教学实习应该做哪些改变,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才能更适合中学生物教学,提升实习效果。共同探讨提高中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探讨如何提高中学生物教师的业务能力。动植物学任课教师针对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动植物教学及野外教学实习与中学生物学教学的衔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揭示动植物教学及野外实习现状,总结实习成功经验,并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提出干预策略,改进当前在动植物教学及实习中的问题,使实践教学对培养中学师资更有针对性。

中学生物教师参加实习使带队教师了解了中学生物师资需求,在生物科学师范类人才培养上的定位更加清晰,为培养方案制订、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互相学习、交流拉近了高校与中学之间的距离,对促进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交往,提高中学生对生物专业认知度,推进学生素质提升及促进毕业生进入中学就业均有积极作用;为我校服务地方教育事业探索出一条新路,同时,为增进了校校交流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大学教师深入中学,指导中学生物教学、培养生物兴趣小组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通讯作者:杜利强)

参考文献:

[1]宋朝枢,郑建旭,等.河北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2001.

[2]安徽大学教务处.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努力培养生命科学创新人才[R].2008.

[3]李吉利,赵焕生.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教实习评价与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2012(3).

[4]张爱军,杜利强,徐兴友.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动植物教学实习中的价值及优势[J].防护林科技,2015(8).

基金项目:2013年河北省高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研究成果(批文:冀教高〔2013〕41号);2014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YB201414);2015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JYTK201510);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改革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杜利强(1977— ),男,讲师,硕士研究生。

作者:杜利强 蔡爱军 邹亚学 查明 李彦生

上一篇:本科护士生毕业实习论文下一篇:会计档案数字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