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饮水安全与安全工程论文

2022-04-30

2006年8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审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时,明确要求将原定每年解决1亿人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提高到1.6亿人,用10年时间解决现有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自动化饮水安全与安全工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动化饮水安全与安全工程论文 篇1:

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村群众最关注的现实问题之一,是事关群众健康、农村安定的大事。结合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实际,分析了“十二五”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对策;湖北省潜江市

水是生命之源,获得安全、卫生、清洁的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群众直接受益的民生工程之一,是确保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生活、维护农村安定发展的大事[1]。近年来,湖北省潜江市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围绕“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这一目标,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全力推进,走出了一条适合市情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新路子,并取得良好效果。

1 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效

根据2004年、2009年两次调查核定结果,潜江市农村总人口为85万,其中饮水不安全人口50.66万。按照中央和省级部门要求,潜江市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以《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及2010-2013年规划人口复核报告》为基础,制定了本地“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规划,并认真贯彻落实。截至2015年底,潜江市“十二五”期间完成了1.7亿元的总投资,实际解决了28.7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超出省级规划1.14万人。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模式效益突出、切合实际,被潜江市人民政府授予2013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2]。

2 存在的问题

2.1 “十二五”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存在的问题

2.1.1 人均用水量偏少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也遵循规模效益,有规模才有效益。工程的盈亏平衡点为“千吨万人”,为保证极端情况的供水水量达标,潜江市在饮水安全工程设计时都高于此标准。但根据实际供水情况统计,“十二五”期间,潜江市大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量达不到设计标准,究其原因,一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潜江市外出务工人员比例约占农村总人口的15%,导致农村用水量不高;二是留守人员卫生意识差,手压井与自来水并用。只有饮用时才使用自来水,其他洗用仍使用手压井水和堰塘、沟渠水[3]。根据近3 a《水资源公报》统计数据,潜江市农村地区人均日用水量约为0.07 t,其中包含了集镇等用水量较高地区,实际使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农村人口,其人均日用水量尚不到设计标准的70%,使水费收入低,导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难以为继。

2.1.2 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调查统计潜江市21个供水企业用电情况,年度用电约390万kW·h,电费366万元,用电均价0.94元/(kW·h),使供水计量水费达到2~2.5元/t,相对较高。如果按生活电价0.54元/(kW·h)计,差价0.40元,全年则可降成本156万元。

2.1.3 水质保障能力不足

由于早期工程建设资金、技术有限,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建成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供水水质合格率不高,主要问题发生在消毒环节。同时,部分私营业主缺乏专业技能或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运行中消毒操作不规范或者少投药,使消毒达不到效果。

2.1.4 工程建设易反复

一方面,原调查核定的农村人口中,约40%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即规划外人口),原供水工程经过近10 a的运行使用,部分工程已废弃,或老化失修“带病”运行,使调查核定的部分安全和基本安全人口转为不安全。另一方面,由于饮水解困阶段和“十一五”时期的工程建设标准不高,且多采用PVC管材,抗冲击差,易损坏,水损高,再加上缺乏维修资金,养护不到位,使部分人员没有真正实现饮水安全[4]。

2.2 “十三五”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

2.2.1 工程投资来源单一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覆盖面广,工程建设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采取国家财政拨款、地方财政配套以及群众自筹的模式。由于近年来物价和人力成本上涨过快,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潜江市建设日供水能力1 000 t以上的水厂人均成本基本都在800元以上。按照这一标准,要完全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并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潜江市将面临很大的资金缺口。如果“十三五”时期改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资投入比例,采取以地方投资为主体,中央投资为补充的模式,那么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将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大头[5]。但纵观全省现状,农村饮水不安全的地区往往都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配套能力有限,群众自筹也较为困难,如果中央和省级投资较少,将直接导致工程建设的资金不足。

2.2.2 水质标准逐步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得到逐步改善,群众对自来水水质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保护,净化消毒设施完善,技术人员技能强化,水质检测和监测能力提升,以及水质检测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都将成为“十三五”时期提升水质保障的重要内容。

2.2.3 建设管理体制不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下达由发改和财政部门负责,建设由水利部门承担,而水质检测与卫生计生和环保部门相关,多龙管水,涉及面广,不利于统筹安排工程建设和管理运行等工作。

此外,公众对自来水的公益性认识不足,工程建設有待加强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农村传统观念落后,水是商品的意识淡薄,使工程水费收缴困难。这些问题依然是困扰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对策

3.1 扩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来源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单一,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和效果。为减轻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压力,降低困难地区农民负担,应该进一步优化和丰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为此,可以采取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解决潜江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资金问题。PPP模式是通过公共部门与私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引入PPP模式,可以解决工程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顺利建成。李克强总理2014年视察水利部时指出:“水利工程建设不能光靠政府,还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推进PPP、BOT、TOT等投融资模式,更多调动社会资金的力量。要用改革破解千年‘治水’难题。”通过社会融资引入公司化管理,能打破一般规模农村供水工程政府大包大揽的格局,一定程度减轻了政府负担,较好地规避了人事管理方面的缺陷,有利于降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成本,提高供水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多渠道筹措资金,也能保障对规划外人口所使用的饮水工程进行巩固提升,并对年久失修工程进行改造和养护,解决工程损坏和管网老化问题。

作者:彭雷宝

自动化饮水安全与安全工程论文 篇2:

农村供水也是一块大蛋糕

2006年8月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审议《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时,明确要求将原定每年解决1亿人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提高到1.6亿人,用10年时间解决现有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07年5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规划确定“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资655亿元,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15年基本解决中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否建得成,关键还在一个“钱”字。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筹措到这些配套资金呢?

湖北仙桃市三伏潭镇沟二饮水安全工程可谓是一个典型。该水厂厂内楼房整齐,花卉修剪一新。据了解,该工程于2006年5月破土动工,总投资748万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资430万,市财政配套129万,群众自筹89万元。“这些加起来还差100万元,听说政府在招商引资,我便拿出钱来投资。”私营老板袁友华表示,他买断了水厂30年的经营权,投入资金主要用于水厂配套管网和基础设施建设。

与袁友华一样,私营老板龚典文共出资50万元,分别承包了潜江市张金镇五里碑自来水厂和高场自来水厂。天门市更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武汉凯迪水务公司投资1100万元,用于该市凯迪一水厂、二水厂的建设,而天门市则以两水厂为依托,在岳口镇、白茅湖农场、小板镇等地实施管网延伸,解决沿线1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实际上,资金问题一直是各地饮水安全工程的“瓶颈”,工程建设耗资巨大,仅靠财政投入和群众自筹是远远不够的。陕西、湖北的一些地区都在探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通过“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群众自筹、社会融资多轮驱动”来筹资建设农村水厂,初步建立起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筹资融资新格局。

袁友华表示,虽然现在都是微利甚至是不盈利,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和管理的提高,投资回报是早晚的事情。

多方参与是方向

专家表示农村饮水的供给方式严重影响着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所谓长效机制就是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一种市场化机制。

首先,按照市场化原则,建立多元化供给模式。农村饮水安全的供给主体,除政府之外,还可以包括私人、村民自治组织和社会公众。农村饮水安全的某些要素完全可以通过合同、承包、补助、凭单、特许经营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或社区机构完成,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市场化原则,吸收私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实现多种供给。

其次,饮水工程项目实现科学管理,企业化运作。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和经营,确定管理主体。如饮水工程和治污防污,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采取市场化运作,委托或转让给有资质、有能力、有资金抵押的单位或个人负责工程的经营管理。在委托或转让经营权时,要严格实行合同管理,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和监管机制。

投入加大 机会增多

2008年中央继续投资64亿元,加上地方配套72.4亿元,共计136亿余元,计划解决320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这是继2007年中央累计投资64亿元,地方配套和群众筹资投劳66亿元,解决了近32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后的持续投入。

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经济大环境下,各地都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改善民生有明显效果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也被提到更靠前的日程。

在今年已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70亿元的基础上,中央决定从新增1000亿投资中再安排50亿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上地方30亿的投资,新增总投资80亿元,可以解决全国1571万余人的饮水问题。

湖北省提出,2009年和2010年分别解决400万人和459.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河南省两年内再解决1074万的农村人口饮水问题,2009年投入饮水安全工程5.63亿元,这还不包括地方配套资金。

尽管如此,配套资金的缺口仍然很大,这无疑是投资的好时期。

因地制宜管理

供水“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农村供水有其特殊性,比如很多地区水源水是高氟水,供水规模有限,如此等等。要提高供水质量需要更多的资金、更专业的技术和人才。因此,投资风险也是很大的。

但是,目前各地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中逐步探索,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各种符合实际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一、城市水厂管网向农村延伸。此类工程产权界定明确,供水规模和用水量大,同网、同质,计量用水,计量收费,水质、水量、水压和维修问题都有保障,管理先进,制度健全,能及时解决工程运行过程出现的问题。且从水价上看,生活水价超过了制水成本,再加上通过工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差价弥补,能达到补偿成本的要求,满足长效运行需要,水价也在农民承受范围之内。

二、乡镇(或联村)集中供水。这种工程规模较大,大都有相对完备的净水工艺,水质能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有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和水质检测设施,有的还配备了先进的全自动控制系统设备,实现制水自动化。这类工程受各地经济条件(工业发达程度)、供水人口、制水成本影响,工程运行经济效益参次不齐,生活水价略低于制水成本,加上通过工业用水和服务业用水差价弥补制水成本,从水价上看,基本上可以自负盈亏,维持再生产,个别需扶持。

三、村级分散式供水。这类工程大多地处经济欠发达村,受益范围较小,供水人口往往只有几百人,多一点的也只有近千人,供水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用水量少,收费困难,水价大都低于成本价,水费收入难以维持正常运行费用和管理人员工资,需要财政或村集体的补贴,无法满足安全长效运行需要。

城市水厂管网向农村延伸工程与乡镇(或联村)集中供水工程基本能够做到可持续运行。村级分散式供水工程建后管理的问题比较多,仅靠其自身是难以实现管理良性运行的。

作者:国 华

自动化饮水安全与安全工程论文 篇3:

酒泉市肃州区:祁连雪水惠万民

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巡礼

指导: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承办:《水与中国》编辑部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像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全区农村总人口23.38万,下辖15个乡镇124个行政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6.76万,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71.6%。多年来,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沿山洪水片人畜共饮涝坝水,中北部泉水片农民群众饮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质差,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自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以来,肃州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纳入十大“惠民工程”之首,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成立了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水务局组建了项目管理机构。特别是2008年被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授予“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以来,肃州区政府在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整合各种技术力量,咬定目标不放松,全力攻坚抓落实。同时,坚持集中采购、社会公示、巡回监理、资金报账、明确管理体制、建立水价机制的“六制”管理体系,严把规划设计关、施工队伍选择关、材料设备采购关、资金使用关和质量监督关。在项目建设前,对工程规模、建设内容、工程总投资、国家补助资金、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资金等在《酒泉日报》上进行公示。项目建成后,区政府建立维修基金,成立专门的维修队伍,并对工程完成情况在项目区进行现场公示,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让群众知晓责任,明白义务,增强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工程建设、监督与管理。管理单位通过加强宣传,大力推广群众“参与式”模式促进项目建设与管理。利用微机信息采集、远程监测控制技术和水厂自动化提高管理水平,全力打造“明白水”、“放心水”。

截至2012年底,全区利用水库水、地表水和机井水源共建成22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7652万元,解决了农村12个乡镇、110个行政村、12.13万人和4052名师生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7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全区在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步伐的同时,落实了建设用地、用电和税收等各项惠民政策,规范了管理行为,落实了管理主体,实现了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目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居民的饮水条件,使得全区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一处处饱含着党和政府关怀的饮水工程为农村群众送去了甘泉,一米米向前延伸的供水管网成为他们的生命之源,管网里汩汩流淌的清流滋润着老百姓的心田,更架起了他们率先在全市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桥梁,全区正朝着“城乡供水一体化,村村通上自来水”的目标前进。

上一篇:高速数据采集设计方案研究论文下一篇: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企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