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趋势的设计毕业论文

2022-04-27

摘要:我国当前的设计类专业教学已经呈现出落后于潮流的趋势,需要新的突破,计算机辅助平台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生产物,它能够在教育中发挥很大作用,各个高校应该进行自我突破,建设与完善计算机辅助平台,为设计类专业教学带来一丝新鲜空气,提高学生对自身课程的学习以及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让学生适应互联网这一新时代,并且在这个时代中发挥自身优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基于就业趋势的设计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于就业趋势的设计毕业论文 篇1:

浅析互联网设计企业的设计师岗位需求特点

摘要: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设计企业有着相比于传统设计企业更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的的特点。同时行业的发展呈现出对设计从业者技能的更多要求,设计企业对于专业基础扎实,受过系统训练的设计师需求旺盛。另一方面设计院校与社会培训机构教育尚不能培养出完全符合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这造成了企业找好人才和应届生找好企业的双难现象,如何针对岗位特点实现教育与就业无缝衔接是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互联网 设计师岗位 视觉设计

一、互联网经济下的设计企业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我国经济的互联化程度日益提高,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将很难定义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所有的企业都将主动或被动的进入互联网经济的圈子,每个企业都将不同程度的加入互联网的基因。这样的经济模式也迅速改变着视觉设计领域设计公司形态与设计师的工作方式。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视觉设计领域的设计企业与设计团队往往具有这样的特点:

1、服务对象较为分散,设计的沟通成本较高。对AE的沟通能力要求较高,但同时面对面的沟通也让AE能解决要求较高的设计需求,解决一些深层次的业务问题。

2、设计周期较长。一个设计项目从立项到完成往往需要数周乃至数月。

3、设计团队较小,大部分项目团队往往在1-5名设计师的规模。沟通的成本、设计周期等因素决定的工作模式限制了设计企业的业务处理能力,使得设计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很少有规模化的设计公司,几十人的设计团队已经是很大的设计企业了。设计师的工作模式也带有较强的“手艺人”气息,设计师的产出标准较难统一,一般审稿的环节除了一些专业度较高的设计公司由团队负责人或设计总监来把关,小企业往往是直接交给非专业的客户来决定的。这类缺少目标性和评判标准的方式极大的消耗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也使得设计过程较难标准化控制,设计企业很难做大。

互联网经济的特点使得设计企业的形态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专注于互联网领域的设计公司兴起,这些公司有更大的规模,更精细的设计管理。以阿里集團的设计类服务商企业为例,主要的全速网络、博彦科技、八仙广告、文思海辉技术等企业都是拥有300-500设计师规模的设计企业。这些企业的设计团队面临着和以往不同的问题。比较传统设计企业特点如下:

1、更快的设计周期。互联网经济的时效性要求决定了线上设计的周期很短,很多日常活动页面的设计在几天内完成,大型活动的设计周期也就在1-2个月内。

2、互联网通讯工具让沟通成本更低。AE可以更高效率的与甲方沟通,同时应对更多的业务线。但空间的距离也让AE解决设计问题的业务功能有所减弱,很多传统公司由AE处理的沟通问题需要设计师来承担。

3、设计团队更大,专业度更高,5名设计师以上为某个项目服务的情况十分常见,以全速科技为例,为饿了么、美团、天猫等客户服务的每个独立项目团队均保持10人以上的规模。设计的生命周期也更短了(线上的很多设计投放时间更短,如banner广告的生命周期往往不会超过24小时),对于设计规范的严格执行,促使设计企业根据业务线组成固定的设计团队,如全速的天猫业务会有专职的设计团队执行需求的设计,以求更稳定和专业的设计输出。

4、设计周期的缩短,对于设计服务的工作量需求更大,设计服务的费用更透明,类目分的更细。

二、视觉设计师岗位特点

更大的规模使得设计企业对于设计师需求也更旺盛,其需求也呈现出不同于线下设计师岗位的的特点:

1、对设计师的专业水平有更高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快速发展解决了设计中大量消耗人力的抠图与简单设计问题。 近几年来Remove.bg、鲁班、稿定设计、可画、图怪兽等智能图形处理系统的迅速发展使得设计原来设计行业中技术要求较低层但人力消耗较高的业务需求正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这一行业趋势在互联网头部企业的设计需求中已经日渐明显,设计企业在招聘中对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更高了设计师需要解决的是甲方企业更高的设计要求,非科班出身的设计师专业基础相对较弱,发展瓶颈明显。

但同时更多的普通电商对于初级设计还存在着大量的需求,人工智能的影响对这些企业的影响还不是非常大,不够可以预见在今后的5-10年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2、设计专业度的提高与分工的细化使得设计师的工作变得流水线化,这样的结果是设计师接触的设计类型比较单一,容易在长时间的工作中感觉到枯燥,设计师横向拓展设计能力的机会较少。同时设计周期较短,工作量较大,工作强度较高,设计师的压力不小,人员的流动也比较频繁。

3、互联网经济的特点造成设计需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十分明显。双十一、年货节等重大活动存在设计师人力需求量暴增,而活动较少的月份设计师人力需求量又迅速减少的波段化情况。

4、视觉设计师以技术能力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资深三个级别。为普通电商服务的设计企业设计师需求以初级、中级为主,为头部企业服务的设计企业设计师需求以中级、高级、资深为主。

视觉设计师的薪资水平较为透明,以电商业发达的杭州地区为例,初级的薪资一般在4000-6000区间;中级的薪资一般在6000-8000区间;高级一般在8000-12000区间;资深在12000-16000区间居多。

5、对设计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更宽,在软件方面,除了Photoshop、Illustrator等传统图形软件的使用,对于用于搭台的三维软件的C4D;用于动效设计的After Effects等软件也有旺盛的需求。在专业技能方面除了平面设计、动效设计、三维画图外也希望设计师具备一定的插画技能。

总结来看这类互联网设计企业伴随着经济模式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化、流水化作业的大型设计团队。同时高度专业化的队伍对于设计师的业务技能水平有较高的要求,而团队服务的甲方又多是以“996”而闻名的互联网企业,工作强度也就较高了。

在调查中设计师人员以学历来区分的三个人群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本科以上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师。本科以上的设计师群体毕业于先关专业的高等院校,这类设计师专业基础好,整体素养较高。设计师可以较快地熟悉业务,培训时间较短,创造力较好。这个群体是设计企业主要希望招聘的设计师群体,但本科以上的设计师对于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薪资福利等方面的要求也比较高。设计流水线的作业方式与长时间单一设计线的设计较难满足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需求,而为大企业服务的经验增加了再择业的履历分,所以这类设计师好用但设计服务类企业比较难以长期留用。很多有经验有水平的设计师会被薪资待遇更好的互联网头部企业吸引。

2、大专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师。大专的设计师主要毕业于高职类相关专业,这个群体的个体专业基础差别会大一些,总的来说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经过1-3个月的试用淘汰期后,60%-70%左右的设计师能适应设计岗位的需求。同时高职的设计师对薪资福利等方面的要求也会略低一些,由于对职业规划和发展的愿景不同,对于流水化作业的工作模式也更适应,这个群体的稳定性也就更高一些。

3、非专业与较低学历毕业设计师。由于个人爱好,职业规划等情况,行业内有不少非设计专业背景和大专以下学历的从业人员,这一群体专业出身较为复杂,专业能力也参差不齐。很多是由社会培训机构短期培训后直接进入行业的。

经过对几家设计企业招聘情况的调查,笔者发现非专业毕业从事视觉设计的设计师在一家公司的中级视觉设计岗位中占应聘人数比为57%,在另一家的高级视觉设计师岗位中占比21%。可见由于视觉设计师的人才需求旺盛,薪资条件同比较高等因素,非专业出身跨行业的设计师数量比较庞大。同时企业反馈来看,这类设计师大部分由于缺少系统训练,专业基础较弱,主要服务于设计要求较低的初级业务,并不能很好的满足中高层次的设计人才需求,随着人工智能的日趋成熟,这类设计师的需求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三、视觉设计师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

综上所见,笔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互联网化的覆盖面日渐饱满,互联网发展将进入下半场阶段,这个时代将由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主导,视觉设计行业也将随之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专业从事互联网设计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将会继续增涨,行业对于视觉设计师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各设计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方向的毕业生中进入视觉设计师岗位的比例日趋提高,但同时很多优秀的设计企业招聘中对应届生的比例较小,企业更青睐有实践经验的从业人员。人工智能的超速发展,又使得修图、改尺寸、简单banner设计等为主的初级业务需求逐渐被计算机所替代,技术革命使得设计师资源向更高层次的设计岗位流动,更需要创造力的设计需求随着行业普遍要求的提高而爆发。

视觉设计师的需求旺盛的同时,作为设计师培养方的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却并不能很快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一方面社会培训机构受培训课程结构过短和学员美术基础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无法批量培养中高层次设计人才。

另一方面很多设计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能够满足企业对于设计师招之能用的需求,应届毕业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长期存在。传统的模块化设计课程并不能让学生迅速整合所学知识与技能。实践与综合素养的短板使得毕业生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再培养才能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

这对设计企业来说需要承担很大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与风险。因此不少专业度较高的设计企业都不愿意在招聘中录用没有上手能力的应届生。如何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具备综合设计素养与实际操作经验,甚至在校期间已经接触过就业企业设计案例的毕业生,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无縫衔接将是设计教育在这轮互联网发展浪潮中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的重要方向。

参考资料:

1、卢克·多梅尔(Luke Dormehl). 人工智能[M]. 中信出版社,2016

2、玛格丽特·博登 (Margaret A.Boden) .孙诗惠 译. AI: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3、张俊竹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 教育与职业, 2015 (8):88-91

魏争驰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作者:魏争驰

基于就业趋势的设计毕业论文 篇2:

分析互联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计算机辅助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摘 要:我国当前的设计类专业教学已经呈现出落后于潮流的趋势,需要新的突破,计算机辅助平台是互联网背景下的新生产物,它能够在教育中发挥很大作用,各个高校应该进行自我突破,建设与完善计算机辅助平台,为设计类专业教学带来一丝新鲜空气,提高学生对自身课程的学习以及对网络技术的运用,让学生适应互联网这一新时代,并且在这个时代中发挥自身优势。

关键词:设计类专业;计算机辅助平台;建设

引言

设计类专业指的是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目的是培养具有创作、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这类专业的课程包括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动漫设计等方面,需要通过自身实践来对知识进行掌握与练习,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课堂的限制,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在进行讲解,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独立练习,这就导致了学生得不到锻炼,实践水平偏低的情况。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一些新的课程内容与课程方式开始被运用与尝试,计算机辅助平台便是其中之一,它具有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并且使用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限制,是可以被利用的,并且能够为设计类专业学生带来很大的作用,对于这一平台的建设与完善应该成为各个高校目前工作的内容。

一、互联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辅助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计算机技术自从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到本世纪初计算机已经普及于民众的家庭,许多学生从小便开始对计算机进行接触,但是那时候他们只把计算机当作游戏工具,没有人想过计算机还具有其他作用。目前,计算机技术已经开始被应用于各个方面,许多高校开始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对教学平台与辅助平台进行建设,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从近几年我國各个高校对设计类专业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来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我国的设计类专业目前存在着许多问题。进行实践可以说是设计类课程的核心内容,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往往会利用大部分时间进行理论的讲解,只留给学生很少的时间去进行实践,而在课下,很少会有学生去进行学习,大多数学生都会把时间浪费在各种娱乐活动中,造成了时间的浪费与学习的懈怠,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需要在教学中加入新的内容,计算机辅助平台就是其中非常好的方式,它以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作为依托,学生能够利用它对课程进行学习,并且做出相应的练习,辅助平台自身也具有许多功能,例如面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对不同目标进行设置;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与实际练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课程规定,要求学生必须在平台上完成一定量的课程,才能够在本学期获得学分。我国目前的设计类专业教学已经趋于瓶颈,需要一些新东西来对它进行刺激,因此各个高校需要加快计算机辅助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保证我国设计类专业能够进行长远、持久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辅助平台建设的目标

(一)依据辅助平台改善当前课程体系

目前,设计类专业具有教学任务多、涉及范围广、学生数量庞杂等特点,依靠当前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面对的繁重的课业与教师的指导,很多学生在自身擅长的课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在自身的弱势学科中却得不到锻炼,而且许多专业理论课偏多,实践课偏少,学生无法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对这些知识进行掌握,在学习中没有新的动力,在毕业后进行就业时也不会具有优势,因此,改变落后的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是当前的第一要务,辅助平台可以包含设计类专业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平台上浏览与学习时可以对自身的弱势科目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对自身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对自身能力进行锻炼,高校与教师应该以辅助平台作为依据,对自身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让学生能够将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上,对自身能力进行提高。

(二)追随时代步伐,设置模块课程

设计类专业是一个包含内容多,课程系统庞杂的专业,不同专业有着不同的教学需求,因此高校与教师需要针对其中内容对不同专业的模块课程进行相应的设置。[1]模块课程是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自身所蕴含的知识量也多于一般的专业课、公共课,只靠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进行全面的讲解,利用计算机辅助平台来进行模块课程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一方面,辅助平台是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来进行的,相比传统课堂,学生更乐于接受这一形式,另一方面,使用计算机进行课程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辅助平台进行学习,模块课内容较多,在辅助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分阶段的学习,在保证学习兴趣的同时又能够保证学习质量,模块课中还可以制定相应的实践内容,让学生脱离理论知识去进行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增强自身素质。

(三)增强对学生的培养

对具有创新型思维以及艺术素养人才的培养是我国设计类专业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些内容包括公共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职业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与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设计能力)等方面,高校对设计类专业学生设置的公共课与专业课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很好的覆盖,但是教师并不是万能的,教师能够做到的只是在课堂上将自身所学全部教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自身能学习到什么样的程度教师并不了解,因此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个补充环节,辅助平台存在的意义就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辅助,学生可以在课下利用辅助平台对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没有听懂的部分可以进行二次学习,对于培养自身职业能力的课程更要认真对待,有实践要求的要认真进行完成,让自身在校园学习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辅助平台的建设

(一)计算机辅助平台自身的优势

首先,计算机辅助平台是由许多现代技术共同组成的,其中包括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等,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于计算机辅助平台也可以进行更加全面的构建。在过去,学校的计算机只是在单机上进行运用,但是现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据量、信息量逐渐增多,單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计算机辅助平台的出现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要。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技术对自身教学效率进行提高。虽然在前文中笔者强调的都是学生在课下使用辅助平台,但是辅助平台同样可以在课上进行使用,设计类专业学生思想较为灵活多变,课堂上教师枯燥的理论很难对他们产生吸引力,但是计算机辅助平台拥有多种现代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它充实课堂内容,学生也会被这些新的内容所吸引,主动的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因此而获得提高。

再次,多媒体技术会对设计类专业的许多方面进行影响。设计类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包含许多内容的专业,其中包括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有很多技术与这些设计有着直接的关联,例如Photoshop①,Creo Parametric②,UG③,SolidWorks④,这些软件对工业设计学生来说是必备的设计工具,通过辅助平台进行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设计技巧及设计方法,为进一步与专业理论结合进行创新设计提供了有力保障。再如环境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这两类设计专业需要很多资料与视频,通过对视频的观看可以对内容进行了解,开阔眼界,积累设计素材,进而在教师引导下总结设计方式方法,之后进行设计就可以更加贴近现实要求,让学生接触的更多也了解的更多。

(二)如何利用互联网对设计类专业辅助平台进行建设

1. 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创造新型的教学环境

在过去的设计类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掌握着知识内容与课堂节奏,而学生对于这些只能被动的进行接受,但是教师应该明白,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真的很少,教师只是将自己需要讲的讲解完成,没有考虑到学生能够接收多少,设计类专业中的内容是学生需要真正的进行观察后才能够了解,因此高校需要利用互联网与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平台的构建,在这一平台中,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东西,这些只靠理论讲解是无法得到的。利用互联网对辅助平台的各项进行设置,再加入课程内容,那么辅助平台就算是初步成型并且可以投入使用,这样的教学环境相比较以往更和谐,更自由,学生与教师也可以在一个相对平等的情况下进行交谈,教师也可以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以及辅助平台的帮助下对课程进行设计并加入想用的视频、音频,让学生对知识更感兴趣、更加乐于学习。

2. 开展网上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网络是辅助平台建立的基础与关键,也是丰富当前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2]上网是目前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活动,在网上有着许多的内容,设计类专业学生尤其依赖网络,因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有太多只有互联网才能够提供给他们。对设计类专业学生开展网上教学,让他们在进行学习的同时可以对自身所需要的资料进行查阅,增长自身的见闻,在进行实践与设计时能够体现出来,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也因此而变得多样化,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率都能够有所提高。

3. 使用立体手段,进行形象教学

设计类专业中包含着工业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这些都需要立体化教学手段才能够向学生展示清楚,互联网中蕴含着丰富的动画、影像、文字、图形、音频等资源,[3]可以将这些资源加入到辅助平台之中,让学生利用辅助平台进行这一方面的学习,给学生创造一个动态的、立体的以及全面的教学环境,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对此也能接受,尤其在面对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方面的图纸,可以对它们进行立体化的剖析,让学生对其进行了解,在以后的实践工作中体现出来。

(三)互联网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辅助平台的完善措施

1. 对网络多媒体教室进行完善

在教室中建立局域网系统就可以被视为网络多媒体教室,系统中别设有教师机与学生机,教师将课程与教案存放于网络服务器之中,在课上可以利用这一设施进行课堂教学,如果有实践课还能够通过这样方式进行模拟实践,让课堂变得更加立体化,相应的教学内容也会留存到辅助平台之中,以便学生进行学习。

2. 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开发

辅助平台中学生进行学习的核心就是多媒体课件。课件自身就带有教学功能,对教学内容有着最为直接的反应,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开发可以让学生通过辅助平台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例如平面设计、动漫设计等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获得最为直接的体现,增强对这一方面的学习。

3. 利用辅助平台完成设计

设计类专业需要做的设计有很多,有些过程可以通过辅助平台来进行完成,有些方面的设计过于庞大(例如大型装备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就可以在辅助平台上完成这一方面的设计,并且对设计的合理性进行模拟,让辅助平台的性能变得多样化,进一步完善辅助平台的功能。

注释

①Adobe Photoshop,简称“PS”,是由Adobe Systems开发和发行的图像处理软件。

②Creo Parametric就是PTC核心产品ProE的升级版本,是新一代Creo产品系列的参数化建模软件。

③UG(Unigraphics NX)是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出品的一个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它为用户的产品设计及加工过程提供了数字化造型和验证手段。

④SolidWorks为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emes S.A)下的子公司,专门负责研发与销售机械设计软件的视窗产品。

参考文献

[1]贾乐宾,薄其芳.互联网教学模式在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2016(20):26-27.

[2]段鹏程,李前程.网络环境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辅助教学平台建设[J].科技资讯,2008(30):35-36.

[3]鲁泳,李光荣,袁新芳.基于网络平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24):92-93.

作者:汪成哲

基于就业趋势的设计毕业论文 篇3:

宋协伟:后续教学改革关键词

自2015年至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学改革通过从1.0到2.0和3.0三个版本的升级,完成了由“理念”到“系统”再到“范式”的深化过程。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协伟教授在专题访谈中表示,目前取得的所谓教改成绩,与他期望中的设计教育应有的状态还相差甚远。未来的设计学院应当是不同于迄今为止人类经历过的任何高等教育的范式,它不但将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发展的历史起点,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智识群体来建设共享的知识工厂、思想启蒙孵化器和主体觉醒的创新教育平台。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进阶式课程必须要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化的数据、信息与行为的“互联”所产生的创新研究战略,总而言之,“颠覆性地创造未来标准制定者”是后续教学改革的重要关键词。

《设计》: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的第41年,在这70年中,中国设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请您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谈一谈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时间节点和事件。

宋协伟: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迎来百年校庆,设计学科也已走过百年发展历程。回顾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发展,可以说中央美术学院完整地参与了新中国的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央美术学院在靳尚谊(时任)院长的领导下,重新恢复了设计学科的办学,成为中国设计教育和设计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期间,我们组织策划了《与世纪同行——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设计教育文献展》,展览系统地梳理了百年央美设计学科发展的成果。因此,关于留下深刻印象的节点和事件,我想主要围绕我们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发展谈一谈:

1.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美术学院(国立美术学院)的各位先辈们积极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承担了新中国的国家形象设计等重要任务,比如国徽、国旗、政协会徽、中共青年团团旗、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勋章、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币及邮票等的设计。

2.1950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同时组建了图案科,随之又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供应社、实用美术系等,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设计人才,同时学院还承担了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生产资料和国家重大展览项目等设计工作。

3.1956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中央美术学院及其它兄弟院校的各位前辈努力下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国家级高等设计专业院校——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同时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的教师们随新学院的成立而继续为国家教育及国家设计贡献力量。

4.改革开放后,百业待兴,整个中国投入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步伐上来,设计作为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及在国家教育学科战略布局下,1993年在原中央美術学院院长靳尚谊院长的倡导下,中央美术学院重新恢复了设计学科的办学,相继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广告公司、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系,同时学院积极的引进国际、国内的高端人才,—方面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时社会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的设计教育体系,另—方面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继续培养人才和服务。

5.1998年,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积极探索发展及各兄弟院校的努力下,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把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工艺美术”专业正式变更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专业目录为“设计艺术”)。这一年对于中国的设计行业和设计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节点性意义,意味着从工艺到设计、从技术到创造力的转变。

6.2001-2002年,在原中央美术学院潘公凯院长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式更加科学与完善,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步调更加一致,与国际兄弟院校的发展水平更加接近。所以,国际间的交往更加频繁,我们的教师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各种国际设计组织,参加具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发出了中国设计学界的声音。同时,各种国际重要设计活动在中国成功落地,例如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大会在北京举办,世界设计大会在北京举办等。

7.2004年到2008年对于中国设计也是一个节点,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成立“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承担了北京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会及残奥会的整体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奖牌设计、体育国标等十几个项目设计与研发的任务,得到了全世界行业间的关注。

2015年至今,对于中央美术美术学院设计教育乃至中国设计教育,又是一个新的转折点。由于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机构也在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网络信息社会过渡,随之,社会的生产力方式、运行模式、时空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的商业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必然发生改变,即从原来产品美学形态设计转向社会的创新型系统设计,设计功能从服务业向驱动社会的创造力转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在新领导班子的支持下,启动了教学改革,打破了原来的教学体系、学科设置、管理体系、入学考试等几十年来形成的固有模式,以培养具有中国文化立场和全球意识的顶尖人才为目标,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根本,形成了由“战略设计、科技设计、思维设计、产业设计、设计史论”五大学科建设体系构建的全新教学体系,赢得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认可。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颁布的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中,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成功入选一流学科。在创新改革的同时,我们深刻意识到今天的设计学科不再是一个传统静态式的专业而是一个动态、开放、融合的综合、动态学科,所以我们在2017年12月启动“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活动,活动分为三个阶段:激活创新、青年之为、教·育未来,意在集成全球学术智慧,联合全球院校与社会各界的领袖学者、科技实验者、未来预测者、设计研究者、社会学者、商界精英等,打造一个专家汇集、智慧碰撞、多元发声、合作共赢的“未未来”平台,为末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智识支持。

《设计》: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20多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就业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到21世纪,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您认为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宋协伟: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建立和发展历程来看,对于现代设计教育体系是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引进中国,这个话题是值得商榷的,受到西方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影响是必然的。2018年是中央美术学院建院百年华诞,我们借着这个契机梳理了中央美院的设计教育发展历史,将结果汇集成了《与世纪同行一一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设计教育文献展》。通过展览,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从1918年自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图案教育开始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端,到建国后以张仃、张光宇、周令钊等设计教育先驱以参与国家重大设计项目所开展的实用美术教育探索,再到9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复建设计系后开始对现代设计教育方式、方法的思考与尝试,中央美院在设计教育方面发展的清晰脉络,也印证了完整的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另一方面,展览中的文献也在印证着另外一件极其有价值的事情:对于设计教育的态度,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的,并且基本保证了与世界的同步。例如在1930年所成立的“生产工艺协进会”,其宣言明确提出了“为应时代的要求,联合工商家、科学家,及美术工艺家,成立一个研究工艺美术的机关,以引导中国生产工艺的改良与推广”的纲领,比肩稍早的“德意志制造同盟”的主张,也是不相上下的。因此,从对待和思考设计教育的态度来看,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不一定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才被引进来的。

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进行总结,我认为应当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中国设计教育发展:孕育期、成长期和战略期。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设计教育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积累与探索,形成了重要的孕育期;上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设计教育如同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一样,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取得了巨大的成长,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是为成长期;但不可否认的是,快速的成长一定伴随着大量问题的产生,在新的技术社会背景中,“设计教育该如何发展”成为中国设计教育在当下语境中最为重要的战略问题,所以以2015年开始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教学改革为标志,中国的设计教育开始了“战略期”的探索: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范式定义和设计“设计教育”,成为这个时期最核心的话题。推动这三个阶段迭代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层级迭代:未来正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冲击着设计教育,而应对的唯一方式就是将设计教育的战略升级为“未来”自身。

《设计》:作为央美设计学院教改背后的最大推手,您一路引领和实践改革的设计与落地。从2015年至今,您最初“随着时代的改变重新定义“设计”与“设计教育”的概念,突破传统产业设计沿袭下来的结构,提高师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共享教师资源、使学院空间流动起来并将设计的各项资源共享”的构想是否已经实现了?

宋协伟:自2015年至今,设计学院的教学改革通过从1.0到2.0和3.O三个版本的升级,完成了由“理念”到“系统”再到“范式”的深化过程。可以说,上述内容基本在设计学院得到了初步实现。目前每学年我们都会为学生提供年度展览的机会,通过展览学生在回顾自己每年学习状况的同时,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所关注的话题是什么、发现的问题是什么、思考的角度是什么以及解决的方法是什么,这是关于教学中“国际视野”“主动学习”和“师资共享”集中作用的体现。特别在2018年暑假,我们完成了空间改造后,教学空间基本可以进行“流动化”的共享,这也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内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化:在开放空间中,讨论多了起来,而讨论正是最符合今天这个信息对撞时代的教学方式。我有时候和同事开玩笑:我的教学空间都是“去中心化”的,学生和教师自然也都没法再“闭门造车”了。

当然,目前取得的所谓教改成绩,与我期望中的设计教育应有的状态还相差甚远。未来的设计学院应当是不同于迄今为止人类经历过的任何高等教育的范式,它不但将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发展的历史起点,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智识群体来建设共享的知识工厂、思想启蒙孵化器和主体觉醒的创新教育平台。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进阶式课程必须要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扁平化的数据、信息与行为的“互联”所产生的创新研究战略,总而言之,“颠覆性地创造未来标准制定者”是后续教学改革的重要关键词。

《设计》:在您看来,设计教育不再只是单纯的造型设计教育,而应该是多学科、跨领域、无边界的教育形态。但凡改革必有阻力,您在推进变革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阻力,又是如何砥砺前行的?

宋协伟:基于当今世界的技术产业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它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新时代的来临,设计学院从2015年我们开始了全面而深入的教学改革,這个改革不是为哪一个人服务的,是为了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为整个社会的工作而服务。当然,我自己在担任这个学院院长的时候,深知要改革的话,阻力一定是有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也把“教改”当成了一种时代给予的责任:对于扑面而来的设计教育变迁,作为高校教授,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装聋作哑”会让中国的设计教育失去最佳的战略机遇期。欣慰的是,从美院的领导到设计学院的同事,对于教学改革给予了热情的支持,这也是我们在不断前行的重要原因。其实,最大的阻力就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认知问题:我们学院经过近3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适应传统工业社会发展的学科体系,教师的知识储备基本上处于这个代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所谓权威体系,我称其为“安乐窝”。那么改革就是要向传统代际的权威做出挑战,打破固有的“安乐窝”,向新的代际出发,引领新的代际的发展。这样一来,传统权威就会向新的事物提出质疑与挑战,包括各种手段,但是我一直坚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迭代,会逐渐好转,因为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时代。

2.知识的丰富性:由于当下设计的定义发生了改变,今天的设计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造物”设计,而是一个社会创新的系统设计,设计成为了社会的驱动力,那么学科的发展需要新的知识予以补充。中央美术学院是一所专业艺术类学院,对今天设计学科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新科技的知识储备不够,所以这种新知识的建构成为了我们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但是我始终觉得方法总比问题多,所以我们搭建了“未·未来,全球教育计划”平台,向全球引鉴知识,取长补短,追求共同发展,例如我们学院与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北京大学等全球上百所知名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知名教授聘任、建立联合实验室、教师学生的联合培养等等战略布局。

3.人才问题:教师人才队伍建设也是一个问题,如何培育和吸引具有新知识系统人才是我们当下和未来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学院出台了新的政策:一是鼓励本院4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二次学科选择,为他们创造机会送出去深造学习;二是面向全球积极引进符合学科发展的优秀人才;三是创新建构新人才管理体系机制。

4.管理体系问题:新的教学模式下,一定需要适合其发展的管理体系,目前管理人才的专业性还不够强,为此也为他们提供了继续学习深造的平台。

5.资金和政策:资金不足也是我们改革遇到的问题之一,因为要做事就需要科学、合理的资金支持。教育是关乎未来中国的发展,所以我在此呼吁国家和行业能够继续给予资金、政策上的支持,让我们还未实现的计划得以实行。

《设计》:随着国内设计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多设计教育家开始强调对设计师的人文素质培养,您也曾提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技术工人,而是培养对社会有责任感的设计人才”,您觉得这个目标在教学中如何才能落实?

宋协伟:大学是一个人才培养的平台,只有把平台搭建得更加合理才能向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之才。中央美术学院历来是把人文素养、创新能力、责任感的培养放在教学首位。除了我们自觉地树立了这种意识,国家对我们也有很高的要求,2108年8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写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提出了新的要求。

落实到具体目标上,首先从源头出发,我们对招生考试的内容和模式提出了改革。毫无疑问,设计学院首先考查的是考生的思维逻辑和想象力,关注考生对社会的敏感度、责任感和洞察能力。从2015年的考试题目“棒棒糖”到2016年题目“转基因鱼”,考察重点由如何更好地表达生活体验及分析与再设计的能力转移到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当中;到了2017年的“鲍勃·迪伦”考题,则是把诺贝尔文学奖由音乐人获奖的事件所引发的全球关注置于每个考生的面前,这也体现出国际领域内社会文化包容性等诸多问题;2018年推出的“幸福指数”考试主题,更加希望考察学生的宏观视野。考题的变迁映射着我们对未来设计人才标准的全新定义,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希望考生不仅为求学而来,更要为实现个人价值以及怀抱对社会文化价值传播的责任感而来。

在具体教学导向上,教改后,设计学院强调从“以学科为基础”转向“以问题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新方法的能力。在保持现有学科口径范围的优势之下,设计学院打通了以往的专业壁垒,实行开环与导师开放教学机制,在视觉传达、数码媒体、工业、交通工具、摄影、时装、首饰等传统专业的设置基础上,开设了艺术与科技、系统设计和社会创新工程三个全新专业方向,打通课程设置上的所谓学科划分,加大前沿科技和人文社科通识课程的比重,使其与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深化课程并进。我们大力支持跨专业的融合与交流,积极鼓励多领域间协作与跨越自身学科进行思考,通过开设研究型课题的方式,确保学生在研究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延展。通过课程的开环设置与自主选课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积极能动性与创造性,通过强化学习的自主性与个性化课程的自我统筹,使学生从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除了校园学习之外,同时引导师生扩展视野,积极努力为国家形象建设服务、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也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走向社会、走向国际的重要战略。

《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越来越需要跨学科的协作,您的学校在教学实践方面是怎么做的?

宋协伟:这个问题是我们本次教改的核心问题。从教学实践角度看,教学改革是一场应对未来未知性而进行的教育实验。

设计学院的课程模式上以话题、问题和课题为核心与载体,将未来社会发展的多元可能性以“赋能”模式与“叙事”逻辑进行教学创新,形成了以“战略设计、科技设计、设计思维、产业设计、设计史论”为基本架构的学科建设体系,并将上述五个板块内容注入研究型课题之中,由此,在课题研究进行过程中的跨学科、跨知识领域合作将会自动发生,而不是传统学科框架结构下的被动应对。

设计学院的教学上施行开环式教学,优化整合,打通专业壁垒,实行开环机制,强调专业间的融合发展;对传统学科结构优化整合、实现多领域协作、促进学科与社会职能和生产力需求的协调统一发展。课程设置方面,开创了多样化的专业课程选课机制。课程内容注重提供认知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研究和探索新方法的创造力;注重给予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发展的新机遇;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有序。教学改革本科教学结构采取一年级、二三年级与四年级三段学制结构模式,分别承担通识课程、通识理论课程、专业史论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综合设计课程及研究型课题课程的授课及管理,形成由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三种修课类型的课程结构,打通课程设置上的专业壁垒与学科划分,加大前沿科技和人文社科通識课程的比重,使其与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深化课程及研究型课题并进。在多样化的课程修选中,教学选课系统的建立和优化使学生获得了更便捷和准确的选课体验,同时使教务工作的效率有效提升,实现了计划精确发布、实时管理和个性化教学数据反馈。设计学院的人才考核机制上,采用严进严出,步步为营的学习状态。学院设立年级创作及汇报展,要求每个学生在年级结束时创作作品和论文进行汇报展览,同时对毕业设计也有严格的要求,采用末尾淘汰制,年均有10%的延期毕业,这样形成了学生不再是传统学制中的严进宽出的状态,反而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计划意识。设计学院教学方式上打破了空间上的物理界限与信息交换上的时间分割点,将教学行为的多样性与师资构成的全球化及去单一性相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教学范式“现场”。总之,我们希望能够以全球视野为基础,立足对中国社会未来形态和经济模式的整体研判,将一切教学实践都围绕设计学院的教学目标展开:创造学生价值核心和实际效益的最大化,帮助学生完成个人价值整合、知识融合,使之具备全球意识和战略意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研究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能够服务国家、产业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开拓进取、走向世界的一流人才。

《设计》:新技术、新材料、新工具不断涌现,工业产品设计的方法发生了哪些变化和革新?教学方法是否也随时有所改变?

宋协伟:长期以来,工业产品的设计方法建立在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之上,因此所有的设计过程和输出结构均是为流水线生产提供服务型支撑。而今天我们面对的是由云计算、物联网和弹性生产方式构成的新型技术社会,原有的设计方法与理论明显已经日渐式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重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原有的以物理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式跟随学科划分型的设计开始消失,整合了人与产品交互关系、产品与系统叙事关系、跨信息媒介与时空关系的新型研究课题与战略正在建立。也许在目前我们还无法对这个正在交替中的学术事件进行准确定义,但在设计教育领域,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新生事物诞生的时候总是无法被表述,但对于教育而言却必须去发现它、创造它。

《设计》:在今年举办的“创意活化世界遗产”文化创新设计大会上,您曾说“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记忆体验,文化保护需要全社会协同创新”。您认为如何才能鼓励青年人加入用设计来活化文化遗产的行列?

宋协伟:我认为文化保护的协同创新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事:

1.世界文化遗产需要创新保护而不是过度开发利用,因为其是遗产,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文明传承的宝库。

2.围绕文化遗产可以做出新的文化传承及发展,比如数字化文化遗产,建立数字文化遗产博物馆;开展针对全球的公共教育活动;开发文化衍生产品等。这样就有效地保护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又能把人类文化知识传播全球,增加人们的知识性和文化修养。

涉及到青年人,我认为应该鼓励他们增加知识学养,增强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又如何围绕文化遗产的文化性,结合今天的新科技,把文化遗产传承发扬出去,为人类的文化保护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设计》:2019年将是包豪斯百年纪念,请谈谈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过往的影响以及对未来的影响。除了百年包豪斯,您认为还有哪些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论是值得中国去学习的。

宋协伟:包豪斯是一所伟大的学校,为人类的工业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包括对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未来,我们要继续发扬包豪斯那代设计先辈们敢于面对问题的态度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在当下世界,由于社会形态的变更,大家都在探索设计教育体系的创新改革,何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值得我们学习的同行还有很多,例如,美国黑山学院( Black Mountain College)在上世纪的教学实验和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在当下的设计创新教学是近年来我关注较多的两种教育探索方式,前者同包豪斯一样,存在的时间短暂,却为今天的中国设计教育提供了改革的动力与激情,后者则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范式与方法。但今天的学习不再如上世纪80年代一样全盘照搬,而是取长补短的相互学习、相互建构。

《设计》:中国设计一直不断接收着来自东西方设计势力的影响,也在接受着他们价值体系的评判,您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评判体系?

宋协伟:在2018年的国际美术教育大会期间,我们提出了构建“全球设计教育共同体”的倡议,具体说就是要求跨文化的教育者对未来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思考,展现全球教育领导力,共同构建未来艺术设计教育的全新模式,从而形成一个专家汇集、智慧碰撞、多元发声、合作共赢的全球设计教育共同体。无疑这是符合目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也符合设计教育中对知识边界模糊的需求。所以,建立所谓中国自己的评判体系并不是要将自己孤立起来,也不是为了凸显所谓的特色而去刻意点缀符号。今天对中国设计进行评价标准的设定,最重要之处在于主体觉醒一一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前瞻的视野去进行这项工作,甚至主动去自我颠覆原有经验的时候,你会发现本土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已然成为了全球标准的制定者了,这也正是目前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深层原因。

所以,今天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如何与全球一起协作,把人类“在地性知识”进行更好的分布式链接;如何共创缠绕性生长的知识,让人类形成共同力量,达到共同利益,共享未来发展;如何把这些知识重新赋权,给予世界上那些最需要的地方,因此,在地性的知识如何成为知识生产的平台,来达到一个共创的知识体系,这是今天或未来中国设计需要关注的。

《设计》:您对正在通过设计创业,以及从事设计工作的年轻人有怎样的建议和期许?

宋协伟:今天的中国无疑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所以正在从事设计工作的青年人也拥有着最好的机遇和资源。我的建议是“兼具做美梦的能力和做噩梦的勇气”:开阔的视野可以形成无尽的可能,坚实的韧性可以支撑梦想的实现。如同狄更斯在《雙城记》中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设计》:您最近正在关注或研究哪些领域的问题?可以和《设计》杂志的读者分享1~2个吗?

宋协伟:目前我最关注的是全球化发展问题、国家重大战略、新科技的高速迭代会如何影响设计及设计教育接下来的发展路径。

作为一个艺术和设计类的学院,作为教育者,作为领导者,我们必须要清楚全球化的科技、全球化的政治、全球化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话语在哪里。我们必须知道国家政策和战略在哪里,要认真的学习十九大,国家未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更新知识,要勇于学习,要对未来学科的发展作出预测。中央美院是一所研究型大学,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未来规范和领导行业的人,是行业的领导力或者领导型人才,这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宋协伟

上一篇:音乐课程体系下通识教育论文下一篇: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