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餐具设计中中西文化论文

2022-04-29

摘要:竹材作为绿色环保的“非木材料”,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用竹材作为设计素材。中国作为竹制厨房用品生产大国,需要对竹制厨房用品进行深度开发,通过现代设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本文认为竹制厨房用品设计,需要研究竹材本身的工艺语言,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将竹材和其他材料结合,进行深入设计,以此开发出具有独特气质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竹制厨房用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餐具设计中中西文化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现代餐具设计中中西文化论文 篇1:

浅析国画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为保持中国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传承传统艺术的美学思想。文章结合现代设计中国画元素的主要特征,深入分析国画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设计语言,并对中国画的应用方式进行探讨,并以上海宝龙美术馆作为设计案例,从而探讨国画元素与文创设计之间所产生的设计价值。文创设计挖掘出了中国传统艺术丰富的文化价值,也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关键词:国画元素 传统文化 设计语言 文创设计 上海宝龙美术馆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中华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中,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也是传播人文精神的一种文化载体,笔墨间呈现着时代的变迁,思想的演进以及人与自然万象的紧密联系。国画艺术在承担对中国传统绘画传承方式深度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创新领域。文创开发已成为博物馆传播文化精神的大热趋势,文创设计是对文物藏品的文化再创造。国画元素与文创设计的融合,能够将中国画的美学精髓通过创新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形成独立的中国画文化符号,使文创设计的应用领域得以扩展,创意理念不断延伸。

一、国画元素的主要特征

(一)线条之美:线条是国画艺术的语言,也是国画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中国画的线条结构可以概括为平、圆、留、重、变这五点。《芥子园画谱》中可以看出不同线条在粗细、长短、笔法力度上都不相同,根据描绘的事物,提落笔间灵活运用线条的角度变化。中国画艺术的精髓就在于通过线条的流转勾画展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美学思想,以及画家的自我修为,所以线条可以说是国画艺术的灵魂。

(二)色彩运用:中国画运用“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色彩表现方式,在色彩方面注重明度、饱和度等颜色特性,利用颜色的浓淡、明暗等层次以及线条停顿、缓急、曲直等变化,显现出具有立体空间效果的艺术样式。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开始,人们就有了色彩的概念,无论是粉墨山水还是人像乌兽,色彩更多体现的是创作者以及那个时期的审美情操。中国画的色彩虽然在不同时代随着主流的导向发展,但依然保持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形式,不为外来文化所改变,这也是中国画所呈现的独特东方色彩魅力。

(三)水墨筆法:笔法,是中国画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标准。它最初作为技巧而产生,却演变为独立存在的精神符号和审美方式,并与“墨法”等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所独有的视觉语言体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墨笔法”。以齐白石的《枇把》为例,画中运用了点、线、面来表现枇杷的果实和枝叶,画面看似丰富立体,具有层次感,实则画中的笔触都是由线条构成。这更能说明画家的笔法高超,展现了事物的灵动之美。笔法的运用能够体现绘画者对线条的审美能力以及在运笔中对水墨的把握,不仅代表着画家的学识阅历,同时也表达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诗情画意。

二、国画元素在文创设计中的设计语言

(一)写意造型

中国画的造型是对自然形态的提炼,看似具象但又充满虚幻之感,即中国画的造型核心“写意精神”。因此在文创设计中突出国画的写意造型,是设计师们考虑的主要因素。中国画的传统形式以平面视觉为主,以纸质的方式呈现,生活中常见的有条幅、扇面、小品、屏风等形式。现代设计打破了常规的呈现方式,使其变得立体生动,通过动态技术的处理使观众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国画的写意之美。从最早在上海世博会展出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到近年故宫制作的《清官十二美人图》动态图片,国画已经转变为流行化的展现方式,让文物“动起来”已成为文创设计的主流设计理念。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的古轴国画冰箱贴就是把国画装裱立体化,还原了画卷的色彩和纸质纹理,甚至手感都接近真实触感;故宫博物院设计的千里江山图便签纸砖,通过便签纸的侧面印制了画中的名山高峰,并采用竖立的方式使奇峰的高耸入云更加立体地展现出来。

(二)意境氛围

中国画不论是山水画、花乌画,还是人物画都特别注重绘画对象的意境表现,国画中的意境是通过景物的描绘,动静相生,将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实现了和谐统一。画家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之中,于是便有“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意境,即代表着“情景交融”。在现代文创设计中,为实现“情景交融的氛围,通常会运用小型装置设计表现,许多文创产品会通过光影元素去展现,像纸雕灯、书本灯通过3D打印、激光雕刻技术,多层图案层叠,形成的立体光影效果,就会给大众带来一种神秘梦幻身临其境之感,如图1。

(三)文化思想

从古至今,画家们常会描绘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也会将郁郁不得志的情怀在笔墨中去抒发。中国画通过山水之景来表现个人情操,体现着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现代文创设计中常会与茶文化联系起来,茶文化积极乐观、谦虚礼让的精神,所谓“茶禅一味”,与国画的思想内涵不谋而合。因此很多茶具的设计都采用了国画的元素,从茶壶到茶席再到茶盒的包装,都流露着淡雅的禅意氛围。近年来随着奶茶饮品的流行,许多国风文化的奶茶品牌备受青睐,茶颜悦色作为代表性品牌,大到店面形象小到纸杯设计都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杯身的设计巧妙地将《千里江山图》《韩熙载夜宴图》《富春山居图》等中国名画印制在上面,并标以简单注解,使人们在享用饮品的同时能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知识。茶颜悦色已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创品牌,在推广中国茶文化的同时也展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独特韵味。

三、中国画藏品的开发价值

(一)深度推广传统绘画技法

国内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的中国画藏品占有很高比例,国画的派别分类众多为文创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目前市面上的国画文创产品还处在平面视觉呈现的形式,大众对国画的印象还停留在识别作品名称的阶段,这其实并没有达到传统绘画的推广效果。为实现艺术价值最大化,需要博物馆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创新设计形式,将平面视觉逐渐转化为立体体验形式。例如可开发国画装裱体验产品,使消费者能够自己动手,体验传统装裱的制作过程;可以通过桌游形式开发国画科普类产品,在游戏过程中加深大众对国画作品、分类派别、名家生平等历史信息的记忆点,在科普的同时又增加趣味互动性。中国画文创开发要以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涵为目的,深度挖掘中国画的人文感和历史厚重感,将国画语言融入设计理念之中。

(二)新媒体助推还原国画意境

如今科技高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已深入生活,文博场馆也在尝试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到展览以及文物的管理中。新媒体能够为中国画作品带来最大的改变就是实现空间交互性,使人们能够真实感受国画中的意境氛围。5G时代的到来,运用XR技术开发虚拟现实游戏或教学视频等体验形式,能够让中国画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尤其现在处在疫情特殊时期,云端文博观赏逐渐形成气候,最近北京一家数字影像公司创新运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艺术家进行沉浸式直播教学。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传统艺术创作与现场写意特效结合,并且画面能够随着讲解内容不断变换,大大增加了课程趣味性,让观众耳目一新。新媒体的传播能为中国画的文创开发增加商业附加值,提高文创产业的科技含量,是提高国画文创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

(三)开辟独特文化符号

中国传统绘画体系庞大,派别分支众多,文创设计开发应抓住这一绝对优势,深耕中国画艺术特色,既要突出国画的风雅和文化底蕴,还要兼顾社会传播效益和经济效益。博物馆通过消费者调研,制订中国画的推广计划,结合当代设计所带来的功能性和创意性,打破纸质书籍画册、文物复制品为主的传统格局,开发更多具有日常使用功能的物品,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国画文创设计要提高创新力,这个创新包含了中国画的思想核心、设计形式以及设计材料的革新,甚至改变大众对生活方式或风格的定义。博物馆需要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真正精髓再创造而非流于表面的视觉呈现。使中国画文创自成一派,成为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文化符号。

四、上海宝龙美术馆藏品《荷塘》的文创设计分析

上海宝龙美术馆是以展示中国近现代及当代艺术的综合性美术馆,馆内藏品以中国近代水墨作品为主。通过对馆内国画藏品的文创设计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国画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

(_一)上海宝龙美术馆文创开发现状

上海宝龙美术馆的艺术商店主要销售馆内原创文创产品和馆外艺术品牌产品。但由于开馆时间短,馆内原创设计目前只开发了丰子恺作品的文创产品,产品种类较少,大部分还是以设计师或知名品牌的文创产品为主。由此可以发现,美术馆目前原创设计缺乏创新,未能体现藏品特色,文创设计部门机制还不完善。国画作为宝龙美术馆的收藏特色,開发空间非常广阔。应深挖藏品的文化特色,将有价值的国画元素充分运用到产品中去,美术馆应成立文创设计部门,培养优秀设计人才,在沟通上更高效,保证国画藏品的艺术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使美术馆的创新力得到提升。

(二)国画藏品《荷塘》文创设计表达

1.国画《荷塘》主要内容

该设计作品选取了宝龙美术馆代表性藏品——吴冠中的《荷塘》作为设计原型进行开发应用。《荷塘》作于1997年,吴冠中充分利用了“远观取其形,近观取其质”这一特质,将自己的艺术倾向融入其中。然而看似杂乱无章,色彩缤纷,实则将盛夏荷塘给人的第一印象镌刻在了画面中,是艺术家对于具体物象的精炼概括。作品中的荷花所取的正是荷花的风骨。最后以红色于波纹间一笔画成一条小鱼,茫茫上百条,为整幅作品再添生机与活力。《荷塘》的画面清新淡雅,色彩活泼跳跃,看似泼墨风格的水墨笔触,通过点和线条的连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使作品给人一种轻松灵动的感觉,如图2。

2.《荷塘》文创设计原则

(1)留白原则:文创设计保留了国画的留白技法使作品具有了一定的哲学意味,更能体现中国绘画的艺术之美。在进行版式布局时,适当采用一些空间间隔,减少画面的压迫感,并通过以小见大的设计方式,放大原作中特点鲜明的部分,提取转化为核心图案,作为系列设计的主题元素去呈现,运用这种方式能够突出原作的绘画特色,同时也可以使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记忆点,达到文创设计目的。留白设计能够让设计产品具有简约空灵的美感,将国画特色技法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使设计主题更有延伸性,为大众提供联想空间。

(2)水墨意境原则:意境表达作为国画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设计作品的风格走向,要体现虚实结合的水墨气韵,同时也要做到情景交融的意境传达,否则只做到有形无神就会失掉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对《荷塘》的意象表现进行分析,原画营造的是盛夏荷花旺盛生长,生机盎然的景象,画面虽线条纵横交错,杂乱没有规律,侧面却表现了荷花茂盛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在设计的用色、线条绘制以及排版布局上要突出青春活泼,灵动自由的基调,符合产品使用环境,强调原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实用功能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还要考虑设计产品的实用性、应用领域是否原作风格契合、消费者的选择取向等方面因素。由于《荷塘》是典型的中式风格作品,在选择上首先会偏向传统应用方式,选择中式餐具和茶具的设计方向,国画所传递的美学思想与中国的茶文化相契合,通过图案设计呈现的效果符合原作的绘画风格。同时在考虑大众生活习惯和使用感受,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文化结合,选择时尚包装袋和咖啡杯的设计方向,也是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进行对接,使产品既具有国画美感又满足使用需求,达到中西文化融合的设计效果。

3.《荷塘》文创设计主题元素提取

(1)色彩提取:《荷塘》画面中色彩的表现是作品呈现的最大特色,也是最能形成记忆点的关键部分。文创系列产品分析了原画色彩,以黄、红、绿作为设计主色调,并选取了米、咖、黑色进行调和。在包装系列设计中,提取了原作中的红、黄、绿三色,咖啡杯的图案将三色融合为咖啡豆形状,并以咖色作为图案轮廓和杯盖的配色,用色更符合咖啡的主题。餐具系列的图案设计将主色与配色相结合,在提升整体亮度的前提下,配以金色作为镶边色,使图案更有质感。设计作品通过对色彩元素的提取,用色一改美术馆已有产品的单色样式,使颜色具有对比冲击性,会给使用者留下深刻印象。

(2)笔触提取:水墨笔触作为国画元素中的基本特征,运用在文创设计中会使产品特点更加鲜明。《荷塘》作品中画家用道劲有力、粗细分明的线条去表现荷花的根茎,泼墨色彩的墨点去表现荷花的绽放,营造了荷塘无拘无束自由生长的氛围,行乱而意在的水墨语言。因此设计作品中的图案以及标志的绘制都以水墨笔触作为首要设计特征,通过线条变化、图案的变形以及笔触样式的造型融合使设计更加灵动,具有简洁趣味,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内涵。

(3)标志提取:結合原画的绘画特点,设计作品进行了主题标志的设计。通过提取《荷塘》中的部分画面,将造型简化,除去多余内容并减去色彩,以金色勾勒轮廓,形成具有抽象意味的标志符号,标志的提取将画中的荷花与荷叶抽象化,绘制了形似篆刻的造型图案。《荷塘》主题标志的设计使整个设计作品更加完整,大众在使用时犹在观赏一幅国画,呈现了国画的写意风格,应用在文创产品上,颇有清新秀雅,诗情画意之美,如图3。

(三)国画藏品《荷塘》文创设计应用

原画表现的主题意境非常适合公共休息区域的氛围,因此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确定了应用于美术馆餐饮功能区的设计方向。结合餐饮功能区的运营现状考量,作品将以食品包装和餐具设计为主,加深大众对藏品的印象,提升美术馆的文化形象,使《荷塘》的艺术价值得以升华。

1.包装纸袋:包装纸袋设计为体现国画元素的特质,在包装材质的选择上选用了宣纸的纸质纹理,以米色作为纸袋的主色,配合主体水墨图案,使整个产品具有整体协调性,呈现水墨画的效果,贴合原画的风格与质感。

2.便携咖啡杯:咖啡纸杯的设计提取了绿色作为杯体的主色,并将原画中的墨点与咖啡豆变形结合,与产品用途相呼应,美术馆的英文名称选取了书法字体,使设计产生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文化的碰撞效果,既符合咖啡休闲愉悦的使用氛围,又呈现了水墨小品的视觉意象。

3.盖碗瓷杯:餐具设计提取了原作中的墨点图案,呈现水墨晕染的笔触效果,一改中式餐具的中规中矩。在进行标志设计时,结合画中的写意韵味,融入现代的绘画手法,整体用线条绘制,虚实相交,凸显原作营造的水波流转,荷花亭亭净植的意境,并配以金色镶边勾勒,使设计作品既高雅大气具有水墨的灵动气韵,又融合了现代简约元素,如图4。

结论

中国画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与中国主流文化相契合,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时也是东方价值观的体现。国画元素与现代设计的融合,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自然和平的设计概念使长期处在快节奏城市生活的人们,能够短暂逃离喧嚣,对生活方式进行重新定义;其次文创设计作为博物馆发展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努力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画发展的快捷之路。中国画与文创设计的结合,拉近了人们与国画艺术的距离,使大众真正了解中国传统绘画所蕴藏的艺术魅力。发展国画文创产品,要将中国画的艺术性、设计性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中国画的核心价值,为打造中国特色的文创体系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陈诗宇.浅析社交媒体时代的国画艺术传播形态[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4):218-219

[2]潘明.“移情”——论国画笔墨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0(20):159

[3]危翟.博物馆文创之品牌价值分析[N].中国文物报,2020-06-02( 005)

[4]王辇.国内博物馆文刨开发现状与思考[N].中国文物报,2020-06-02(0081

[5]刘欣.博物馆文刨的经营思维与品牌建设[N].中国文物报,2020-06-02( 005)

[6]王岩杰.书法“线性表现”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大学,2018

[7]邱雅慧.传统中国画与数字艺术的结合应用之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7

[8]管红江.中国画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D].西北大学,2012

[9]王德群.数字媒体艺术中“国画元素”运用初探[D].北京印刷学院,2009

[lO]谢宜.国画意境论对中国当代图形设计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

[ll]张军.基于传统中国画经典美学的现代图形设计研究[J].设计,2017,30 (15):33-35

[12]陆鑫婷,梁珂.中国画留白手法在新中式风格中的应用研究[J].设计, 2017,30(19):156-157

作者:张艺丹

现代餐具设计中中西文化论文 篇2:

竹材在厨房用品中的设计应用探析

摘 要:竹材作为绿色环保的“非木材料”,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用竹材作为设计素材。中国作为竹制厨房用品生产大国,需要对竹制厨房用品进行深度开发,通过现代设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本文认为竹制厨房用品设计,需要研究竹材本身的工艺语言,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将竹材和其他材料结合,进行深入设计,以此开发出具有独特气质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竹制厨房用品。

关键词:竹材;竹制厨房用品;现代设计;现代审美

中国素有“世界竹子王国”之称,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中提到:中国古代的文明是“竹子的文明”。在许多西方人看来,竹子是最具代表东方意象的一种植物,优雅而富有禅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竹子作为一种可以再生的环保生态材料,被西方设计师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素材之一”和“大自然赐予的奇迹”的传统工艺老素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赋予新的活力,应用到更多的产品设计上来。竹子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然而中国传统的竹制厨房用品的发展却因遭遇到观念、技术、设计等方面的瓶颈而停滞不前。传统的竹制厨房用品大部分依旧保持着陈旧的样式,单一的产品结构,缺乏创新设计,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显现出其不适应市场的弱点。因此,这需要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竹制厨房用品,在传承原有优秀特性的同时,挖掘产品新的特性,扩展产品新的内涵,提升产品新的价值,使其符合现代的生活需求和市场发展,增强我国竹制厨房用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 竹材在厨房用品中的传统设计应用

(1)竹材的特性

竹子属于禾本科,非草亦非木。竹子生长迅速,三个月便可基本发育成型,至能砍伐使用,一般只需3-5年。竹材具有木材的品质但具有超越木材的韧性,经过适当处理,其使用寿命可达30年之久。竹材纹理通直细致、色泽简洁且易于漂白、染色和碳化等表面处理,在密度相等的情况下任何木材都无法达到竹材的弯曲度,所以它不失为一种优良的替代材料。对环境而言,竹子亦是负荷性极低的良好素材。

(2)传统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

苏轼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传统生活理念,其包涵两个实质性内容,一是居住环境优雅,二是品位脱俗。而竹子有节、虚心、不畏严寒的外形特征,使得许多文人都以它作为刚正高洁,秉性刚强的象征,进而赋予竹子更深层次的内涵,使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地位。竹对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影响,在中国的菜肴中,竹笋是普遍受人喜爱的美味佳肴。在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中,竹筷被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竹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被广泛应用,从烧菜做饭的炊具、吃饭的餐具、到喝酒和喝茶的饮具,都能和竹联系在一起。这充分的反应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是追求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传统的竹制厨房用品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之一。竹对传统的中国饮食文化有着非常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竹子在饮食器具设计中被广泛应用,是非常受欢迎的素材之一。从餐具、茶具、炊具等,几乎都离不开竹,从而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韵味和鲜明个性。在竹材机器化大生产前,传统的竹制厨房用品大多是需通过手工艺人完成制作。例如竹蒸笼(图1),算是一种别有一番诗意的传统炊具。还有竹筷(图2),是中餐中最主要的进餐用具。竹杯(图3),利用竹子中空的特性,自然形成一个天然的类圆柱形杯子。

竹材在厨房用品中的传统设计应用上突出表现以下问题:一、品种较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少差异性。二、缺乏优良的设计:传统的竹制厨房用品大多是由民间日常器具稍加改变而成,缺乏当代审美理念。三、材质搭配单一:传统的竹制厨房用品仅仅是利用竹材,使用传统工艺,很少与现代新材料结合运用,也很少使用先进的加工技术,从而导致产品缺乏时代气息。

二 竹材在厨房用品中的现代设计应用

(1)现代的生活理念和饮食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获得相对应的物质满足的同时,更追求审美上的满足。在对于生活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对优秀的产品需求在不断增加,更多的人开始追求更高品质的家居产品,尤其是厨具这类必需品。由于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生活理念开始流行,竹材在厨具中的设计应用也随之广泛起来。现代的饮食文化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东西方彼此间相互融合与交流。人们开始注重健康而又有品质的饮食生活,竹材作为环保低碳材料设计应用到厨房用品上也必将是一种流行趋势。

(2)纯竹在厨房用品设计中应用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竹材深加工工艺也在不断的改进提升。竹材重组刨切、防腐防霉、碳化染色等处理工艺的提高,三维数控竹材加工机器的应用,都为竹材在现代厨房用品设计中应用提供了有力依据,也使更多的新颖竹制厨房用品被设计生产出来成为可能。竹集成材加工技术成熟,使竹材更易于工业加工,竹材在厨房用品领域应用将有更好的优势和环保特征。日本的竹家居品牌TEORI推出的竹集成材设计项目,他们设计的厨房用品(图4),作品简约中富有韵律,充满现代气息的同时又带有一丝东方的禅意,竹材本身的纹理加上不同深浅的碳化处理,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FUNFAM是日本一家专门为儿童设计竹餐具的公司。FUNFAM之所以选择竹材作为儿童餐具设计材料,因为竹材相比较塑料等材料对儿童更健康,且对环境更负责。该公司也是利用竹集成材的工艺特性进行设计,根据东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设计了相应的竹制餐具(图5)并且在每套餐具上都专门设计了可爱卡通图标,这不仅能让让小孩子更好的使用餐具,同时带来更多的情趣体验。

(3)竹材和陶瓷搭配在厨房用品设计中应用

香港厨房用品设计品牌JIA Inc.设计推出的“family bowls”系列餐具(图6)获得了德国红点奖,就是通过竹材和陶瓷这两种材质工艺创新结合。将竹材和陶瓷这两样自然温和的中国素材,设计出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的餐具。竹材和陶瓷这两种温暖材质的结合,使产品更添温柔细腻的手感,给人以更多温暖的感觉。

(4)竹材和金属搭配在厨房用品设计中应用

竹材和金属材料搭配往往会形成强烈的对比方式来展示各自材料本身的美感。丹麦的家居用品设计品牌STELTON推出的水果盘KONTRA(图7),别开生面地采用不锈钢金属和竹材搭配,将时尚气息的抛光金属,结合自然温馨的竹材元素。日本设计师KATO设计的10°SERIES调味瓶系列作品(图8),独具匠心的设计成倾斜10度的比萨斜塔寓意。以上两个作品都是巧妙的将金属不锈钢的冷酷和竹材的自然细腻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生活气息。

(5)竹材和漆艺搭配在厨房用品设计中应用

竹材可以除了通过碳化深浅和染色工艺达到不同的颜色效果外,还可以通过和漆艺的结合,设计出五彩缤纷的竹制厨房用品。EKOBO是一家法国的家居品牌,他们以现代的设计结合越南的传统手工艺,生产出漂亮时尚的厨房用品(图9)。在保留竹材的原始和天然的同时,结合表面漆艺的处理手法,将竹制品设计变得时髦、现代,甚至有一点点当代艺术的意味。

(6)竹材和其他材料搭配在厨房用品设计中应用

由NORM设计团队设计的切盘(图10),是由竹材和美耐皿材料进行搭配设计的作品。美耐皿俗称美观耐用之器皿,是一种高级化学材料,也是国际流行的新型餐具用材。NORM设计的切盘将竹材的温和细腻和美耐皿材料光洁素雅形成烘托对比。竹制切盘中间十字深沟的设计,让料理时的肉汁和碎屑等,透过中间的孔洞,向下方黑色的美耐皿收纳盘集中,真正体现了形式和功能的完美结合。

三 竹材在厨房用品设计应用中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随着竹材加工技术的发展,加上木材价格持续攀高,还有人们环保意识增强,竹材又逐渐成为深受瞩目的设计素材之一。 从目前现有的竹制厨房用品设计趋势看,来自西方的设计师大多看重的是竹材作为快速再生的“非木材料”,将竹材视为木材等其他材料的天然替代品,他们利用竹材的天然纹理和优异的硬度进行设计,由于没有文化传统及情感的束缚,使之能跳出传统形态的框框,大胆设计创新。在现代竹制厨房用品设计上,更多的需要通过研究现代竹材本身的工艺语言,充分利用材料本身的特性进行加工。突破传统的竹制厨房用品设计观念,通过对各种材料、工艺的深入研究,对各种材料的纹样、肌理、质地、色彩等差异的艺术组合搭配和对比协调来实现设计手法的丰富多样性,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独特气质和符合现代审美的竹制厨房用品。

四 结语

新材料与新工艺的出现往往会引起设计的变革,设计师可以不具备研发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能力,但必须及时掌握材料及工艺的发展动态并能熟练地将它们运用到设计实践当中去。竹制厨房用品设计需要勇敢的跨越态度,承认传统与现代、中西文化的差异。勇于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融合而生属于自己独特的设计观念。

参考文献

[1] 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黄翠琴,陈燕.竹制品加工技术 [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 卢艺舟.浅谈竹材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J].竹子研究汇刊,2011.

[4] 张朵朵.“断竹”与“续竹”:当代中国竹产品的设计与创新 [J].艺术百家,2010.

作者:梁玲琳?池快

现代餐具设计中中西文化论文 篇3:

文化渗透: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摘 要: 科学、经济的发展使得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中英语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渗透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课堂这个舞台的主导者,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并在各板块教学中注意文化渗透,以实现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递文化信息,以文化信息促进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目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渗透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现代人之间的交往联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就是跨文化交际。以往,在教学中,我国教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一般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结果学生往往只会机械模仿背诵课本上的段落,而不顾交际的场合、对象,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在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产生误解或被误解。现实的发展,已不允许英语教学忽视跨文化交际的存在,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总体目标中共有五大方面,除了传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外,强调的就是文化意识。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要求,就要把英语运用自如,就不仅要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所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既然文化意识本身已经成为教育的目标,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就应该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注意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有关知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应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具有文化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知识方面,而且在使用方面大相径庭。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把对自己文化模式的理解作为通向理解其他文化的桥梁,以有助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但是,我们不可单方面地把自己熟悉的母语语用知识想当然地运用于英语交流场合,以免交流不畅,甚至闹出笑话。

其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更应该以课堂为载体,在英语的日常教学中想方设法地渗透跨文化交际教育。

1.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在跨文化的环境中从事教学,英语教师除具备丰富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外,更要善于把文化带进课堂,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全国各地区都结合自身实际,在教材的编排、使用上,注重文化意识的渗入和培养。纵观各地的英语教材,都是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而且话题的内容较联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套教材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对英美国家的习俗、风情、世态等做了较全面的介绍。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接受英语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采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就很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既介绍了英语国家文化,又有机地穿插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使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体现了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如“Good manners”这一单元,通过比较中西方餐桌礼仪,学生了解了一些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而在“Body language”一课中则介绍了身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注意自己的礼仪,培养浓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再如“Festivals”这一单元涉及Christmas/Easter/April Fool’s Day/The Spring Festival等众多中外节日,并在Reading中着重介绍了Kwanzaa(宽扎节)的诞生、庆祝方式及其意义,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和充满吸引力的异域节日文化;还有“New Zealand”,“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及“The British Isles”等单元中,介绍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能引导学生产生环游世界的兴趣,产生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接触、了解更多美好事物和不同国家的愿望,也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就必须从教材入手,用心寻求并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文化信息,亦即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与“深加工”,努力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们必须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并习谙中西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具体课文,得心应手而又恰到好处地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地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化

(1)揭示词汇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有些英语词汇的内涵与汉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词汇的语义讲授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掌握它们的丰富涵义,并掌握英语中常用的习语、成语、俚语及典故的用法。如“talk horse”(吹牛),“as old as Adam”(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等,词义的联想和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主意不对应上,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在这类词汇中尤以动物词汇最具代表性。

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狗的憎恶可见一斑,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表达人们对狗的憎恶,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而在西方文化中,狗却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他在英语国家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也是褒义词或是中性的,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如习语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光。)

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而在于词汇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既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许多不对应现象,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可以避免词汇选择上的失误。例如,中国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质量性能都很好。可是厂家在外销时把产品的名字译为White Elephant,结果外国人看了之后都不想买他们的电池。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他们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原来是比喻大而无用的东西。因此,词汇教学要在教会学生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容的文化因素,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体现文化的用法。现在新课改提倡的情感教育,要求我们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采用较人性化,也较具趣味性的方法教育学生。我以为,这样的教育,必将有利于我们在词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异域文化的因素。

(2)注意创设语言情境,归纳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有很多的跨文化因素。教材中的Warming up ,Listening和Speaking板块属口语、听力训练板块,目的就是训练学生对在各种场合、各种话题的口语表达。英语国家的习俗、人们的思维习惯都与我们有很大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并要求学生尽量按照角色的身份和语言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例如英语国家人们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和兴趣爱好为话题。如:“It’s a nice day,isn’t it?”“Do you like music?”而习惯上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以示关心,常常听到不了解文化差异的人对初次见面的外国客人问:“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等不太受欢迎的问题。在英语国家,赞美常用来作为谈话的引子,而对于别人的称赞,中西方的回答也不一样,英语国家人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不了解英语文化的中国人则会说“no”以示谦虚。再如英语民族的礼貌用语体现了他们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如表示拒绝时要说:“I’m afraid,I’m sorry,thank you all the same.”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常委婉地说:“Would you mind doing sth?Would you like sth/to do sth?”表示建议时很少使用祈使句而用:“You’d better do...You might as well do...Let’s do...Shall we...?How about doing sth?Why not do...?”

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时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因为缺乏了解英语知识,不能按照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习惯交谈而导致交际障碍,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

(3)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化差异。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语言(SB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饮食(SB1 Unit 13 Healthy eating)、地理(SB1 Unit 18 New Zealand,SB2 Unit 5 The British Isles)、习俗(SB1 Unit 6 Good manners, SB1 Unit 14 Festivals)、音乐(SB1 Unit 11 The sound of the world)等。如果阅读者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导致理解受阻,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内涵。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因为文化包含很多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The British Isles这一单元时,可在导课时提问学生:“Where do British Isles lie?What countries are there on the Isles?What does “British” mean?”通过给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学生了解了不列颠群岛的地理位置及群岛上的国家,并从中得知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 The Great Britain或 Britain,而平时常见的England并非是对英国的正式称呼。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就更想了解课文中还会介绍些有关不列颠群岛、英国的知识,进而认真阅读课文。再如在教学Good manner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后了解中西餐差异及西餐餐具的摆放等内容后,补充介绍西餐的餐具使用方法、上菜顺序、饮酒的方式、进餐时注意事项付费的习惯等,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拓宽学生的西餐礼仪知识。自然课文中还包含着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如强调个性的张扬、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人文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加以点拨。比如在学习Freedom fighters等课文之后可结合史实及时事就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进一步认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外国的历史、风俗和最新科技等文化知识,扫除因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熟悉英语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外,对英语语篇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东方语言语篇思维是在主题的外围转圈子,不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严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错误。

(4)在语法教学中比较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的搭配、词序、修辞方法、句法功能诸方面因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差异有所不同。如,汉语中,无论是单词、短语或句子做定语,一律都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前;而英语,一般只有单词作定语时才前置,其余情况往往后置。修饰方面,汉语“害群之马”,英语则译成a black sheep,与“羊”有关;汉语“过着牛马的生活”,英语则译成 lead a dog’s life,与“狗”有关。词序上,汉语“东南”英语为southeast;“网上购买的书”译作 the book bought on line。某些句法结构在交际功能英汉差别很大。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又如“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为疑问句,而实际上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而“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也不表疑问而表请求。按照西方人的风俗习惯,提出的请求常用问句形式,以表示有礼貌的请求,但若是长辈对晚辈或在比较熟悉和随便的人之间,则可简单地使用祈使句。还有,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体现了“他”和“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总之,上述这些例子都表明,我们如果仅仅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而忽视文化知识,仍然不能很好地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而人的交际要受到历史、种族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所说:“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就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败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不可忽视的。让学生学会得体、自然地传达和接受信息时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刻苦钻研教材,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又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不失时机而又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消除其在表达、交际上的文化障碍。在课堂上,要创建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礼仪,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在课余,也要多组织一些跨文化色彩浓厚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润物细无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3]蒋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9).

[4]于忠喜主编.英语词语掌故辞典.南京出版社,1991.

[5]范娟利.“牛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8).

作者:张文清

上一篇:资源环境约束与社会建设论文下一篇: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