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展望论文

2022-04-30

摘要:在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险行业作为朝阳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保险公司在社会经济主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研究保险行业发展的状况和竞争格局,文章基于波特的五力模型,从现有竞争、潜在进入者等五个方面对保险行业竞争情况展开分析,并从多个方面给保险行业出未来发展的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展望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展望论文 篇1:

我国二三线城市人身保险市场需求研究

一线城市历来受到各保险公司的重视,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一线城市保险市场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二三线城市渐显商机。友邦保险已开始其内地二三线城市攻占计划,而我国保险公司对内地二三线城市保险市场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汕头市为例,调查、研究汕头保险市场的保险需求,并以此为例,为我国保险公司开拓二三线城市保险市场提供有效数据及可行性建议。

一、汕头市主要经济情况、保险业发展情况概述

目前国内对一二三线城市的划分尚无权威标准,本文根据行政级别、经济发展水平、房地产常用标准(国内生产总值、城区常住人口)等标准,划分汕头市为二三线城市。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珠江三角洲南端,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和南方重要港口城市。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1203.25亿元,比前年增长13.7%,增速同比加快3个百分点。2010年更是实现人均GDP23274元,同比增长11.8%。

保险业方面,截至2009年,共有包括国寿、太保、平安等在内的十一家寿险公司,2010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为3762.73百万元,比2009年增长15.1%,占全省寿险保费收入的4.53%。

由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中国保险产业的发展既具有各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共性,又具有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性。目前珠三角经济发展日趋饱和,产业逐渐向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汕头作为经济特区,其经济潜力巨大,保险业的发展亦有相当大的潜力。并且保险深度一直处于广东省领先、全国靠前的地位。因此,以汕头为调研对象,进行对二三线城市保险市场需求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二、汕头市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39份,整理得有效问卷188份。被调查者主要是汕头市中心城区居民。调研期间除问卷调查外,还通过询问民众、走访当地居民等方式了解汕头市居民对保险业的认识情况。

问卷主要分为四部分,分别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风险的认识,对保险的知悉程度及购买情况,对保险的购买意愿等。

本次调查共有有效问卷共188份,现假设这188人全部购买保险,那么统计得出下列因素对于被调查者购买保险产品的重要性:

调查表明,收入(16%)、社会保障制度(15%)、价格合理(15%)、产品合适(14%)与营销员业务水平(13%)对保险需求的影响较大。

在对影响保险购买因素的分析中,经济因素和保险商品因素(投保人收入、保险产品价格和产品合适)是影响民众对保险产品需求的最重要因素,共占比45%。同时,业务员水平、对于保险条款的解释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证明民众对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比较高。而社会评价方面(亲友推荐、保险公司口碑)共占15%,影响较小。最后是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有一定的替代性。以上符合人身保险需求的一般原理。接下来我们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分析影响汕头市人身保险市场需求一般性因素的基础上,研究影响汕头市等二三线城市人身保险需求的特殊性因素。

(一)宏观层面

1.经济因素是影响民众购买保险的首要因素。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只有在解决基本生存需求之后,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才可能对人寿保险产品产生需求。由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国民收入对保险购买的影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表现尤为明显。因此,一地区寿险保费收入的增加有赖于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此外,利率水平的变动,通货膨胀对寿险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一般认为利率水平与寿险需求量呈负相关关系。2011年央行连续三次加息,一年期存款利率有2.25%提高到3.5%,利率水平的提高将使保险产品费率水平相应提升,影响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购买。

通货膨胀也是导致退保率升高的原因之一。通货膨胀会使保额的实际价值低于保费的实际价值,因此寿险产品的吸引力将削弱,导致需求量下降。

2.商品因素是影响民众保险购买的重要因素。保险商品是一种隐性的非渴求性商品,其供求规律并不完全符合一般经济原理,但也存在一般商品的共性。相对于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衣食住行花销占收入的比重较大,对于保险这种非渴求性商品,若价格过高,那么购买保险对于消费者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损失”,民众将减少对保险商品的购买。

商品的价值是影响商品购买的另一重要因素。寿险商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保障范围及保障程度上。若同等价格水平下,一商品的保障范围广,保险金额高,人们将增加对它的购买。

3.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互补与互斥(挤出效应)。社会保险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基于社会成员的基本风险和政府职责而确定的社会保险险种,主要有社会养老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社会保障转型的原则是“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商业保险分担了民众的风险,为社会成员提供更高层次的保障。社会保险提供的是最基本、低水平的保障,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今天,难以满足民众的保险需求,这便需求商业保险进行补充,满足各个消费体的个性,实现全面的保障要求。

但是现阶段国民收入处于较低水平,对于社会保障的补充——商业保险的需求尚处于较低的阶段,并且相当部分社会成员对于商业保险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有了社保就不需要再购买商业保险,或者觉得商业保险作用不大不需购买。

随着社会保险的转型,商业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保险于优化风险、保障资源配置、提高全社会福利和保障水平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微观层面

1.民众的风险防范意识。风险,是指引致损失的事件发生的一种可能性。保险中的事件则是指不幸事件。本文所指的风险正是保险事件风险。保险之所以存在正是源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与突发性。

由调查统计数据可知,购买保险人数为9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49%;未购买保险人数为95,占总调查人数的51%,刚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已购买保险,说明汕头市的保险市场已初具规模,人们的风险意识也早已形成。但从中也可看出汕头市保险市场仍不够成熟,保险缺口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汕头市的保险市场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在对汕头市居民主要面临风险的调查中,选择意外事故、疾病、养老的占绝大多数。

2.民众对保险的认识。(1)对于已购买者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汕头消费者对保险的态度是相当积极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购买保险的目的就是购买保障,在已购买保险者中,64%的人认为保险是一份保障,对于未购买保险者,也有56%的人认为保险是一份保障。另一方面说明目前汕头主要保障性险种需求为汕头保险市场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时,调查表明,目前汕头保险消费状况及保险购买率并不理想,尤其表现在保费的期望值上,购买者期望保费普遍集中在(0^500)这一较低区间上。(2)对于已购买者的分析。在对未购买保险者不购买原因的调查中,选择对保险不了解及已经有了社保的人占大多数,同时有38%的人认为已经购买了社会保险,不需要商业保险。这进一步说明了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具有挤出效应。朱镕基总理曾说过:“社保是一个基本的保障,是保而不包,超出的部分主要通过商业保险来解决。”但目前二三线城市保险业发展仍不够发达,民众对保险缺乏了解,这也是为何在调查期望保费方面,民众对保险的年期望保费大多不超过2000元。与此同时,29%的人不了解保险条款。不容忽视的是,仍有14%的受访群众对保险公司表示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与误解无疑是进一步开发汕头保险需求的巨大阻碍因素。

当然,对于保险知识宣传的不到位及部分代理人的不诚信问题也使得公众对保险的认识存在诸多误区。诸如保险是投保容易理赔难,或者认为自己年轻不需要购买保险,有些则认为没有那么多闲钱买保险等。

3.创新型产品并未获得大众认可。在本次调查中,本小组发现,为规避利率风险而诞生的创新型保险产品的购买率并不理想,甚至不如传统的保障保险,这与国际大环境相悖。

通过进一步的访问我们发现,汕头居民不愿意购买创新型保险的最主要原因是这类保险产品并不能带来收益,并且由于产品包含了投资账户,造成保费过高,保障程度下降,无法体现创新型保险产品的特点,造成该类产品竞争力下降。

在当前的市场背景下,银行利率不断调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而在长期、稳定的利率假设下设计出的寿险产品无法契合当前不稳定的市场状况,因此无法获得大众的认可。

三、对拓展我国二三线城市保险市场的建议

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将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最终第三产业将聚集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劳动力意味着大量的需求,保险作为金融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其市场发展前景不可小觑。但是,当下我国保险市场发展仍然不够成熟,尤其表现在民众对于保险的主观认识偏差及需求的能动性不足方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现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注意中端环节

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它的特征不像有形产品那样能让客户感知、衡量,而其产品价值体现于对客户的服务过程中,该过程分为三段:前端的销售环节、中端环节的人文关怀、后端的理赔环节。

实务中,保险公司与大众都经历过了启蒙期,对保险的认识都趋于理性,早期建立于信息不对称的欺诈型销售已不再可能,而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汕头地区的居民对保险的认识一改观,具体表现在理赔表现度上。

但我们也了解到,由于保险产品的长期性、保单的简易性,客户在长期不发生保险事故的情况下会忘记保单,乃使保单失效;或是在长久的不联系中产生认识偏差,从而在保单到期后转而购买其他保险甚至拒绝虚报。

若保险公司能够多考虑客户,在恶劣天气下、季节变更时能短信致以关怀与提醒,一方面能提高客户风险意识,自主规避可能的事故,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客户对保险公司的满意度,降低保单流失率的情况,也为保险人自己赢得了口碑。

(二)回归本质,经营者应重视保险的保障功能,销售保障型产品

保险作为一种补偿制度,始终不能脱离“经济补偿”四个字。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汕头居民已经形成“保险是一种保障”的意识,并且对保险有了更多深入的了解,这意味着过往“传销式”的欺骗性销售已经很难再起作用。

虽然目前国内大部分寿险产品都具有投资理财功能,但经济保障才是保险的本质,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需牢记此本质。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的居民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在经营中以最为本质的经济保障、补偿功能为切入点更能赢得民众的信任,从而刺激二三线城市保险需求,为扩大承保能力,进一步做大保险的保险保障功能奠定保费基础。

(三)媒体广告或许更优于陌生拜访

前文中已提到,公众对保险的认识趋于理性,自然就会对保险产品产生需要,但他们为何无法成为保险公司的客户呢?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类人群并不讨厌产品本身,但男的的清闲被突然的上门或是电话打扰会让其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愿意认真倾听保险人的建议,因此陌拜的效果不甚理想。

倘使保险公司能够利用媒体宣传让更多潜在需求者了解到更多的保险产品,让其自主选择,也许会有众多客户自发咨询购买保险产品,至少,在面对陌拜和电销时会更加热情,增加销售成功率。

(四)需要让民众了解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不同

相当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他们面临着严重的养老问题,依靠社会保障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而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一种补充,可以更好的缓解未来更加严峻养老难的问题。

同时我们发现,很多居民无法区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他们认为购买了国家强制的社会保险,便不再需要商业保险。如果保险公司加大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宣传,民众极有可能自发的去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来填补社会保险的不足。这样,一方面可以迅速的提升原保费收入,另一方面也缓解了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

四、结束语

二三线城市保险需求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文化差异上。保险公司的经营必须根据因地制宜,加大对保险知识的宣传,同时营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占据地区保险市场做好铺垫。本文所引用数据皆来源于统计年鉴及问卷调查数据,问卷数据方面,由于一部分被调查者的态度问题,加之问卷本身专业性较高,被调查者难以透彻理解,导致问卷数据可能存在一定误差。文章对影响二三线城市保险市场需求因素进行了浅显的分析,希望能为各保险公司的二三线城市保险市场的拓展起到一些作用。

参考文献

[1]宋贯东.解读保险的认识误区.中国信用卡,2009年12月第36期.

[2]邱文光.加强对保险的认识.经济导刊,2009年9月1日.

[3]何文炯.社会保险转型与商业保险发展.保险研究,2010年第7期.

[4]申群意,刘翰林.人身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及实证分析.金融天地,2011(06).

[5]谢云,程细玉.我国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保险职业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10年6月.

[6]粟芳.收入对保险需求的影响机制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13-15.

[7]魏华林.中国保险市场的问题、现状和前景.经济评论,1995年第2期.

[8]魏华林.中国保险业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思考.保险研究,2008年第11期专.

[9]孙祁祥,贲奔.中国保险产业发展的供需规模分析.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

[10]李庆艳.中国人身保险需求的计量模型分析.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

[11]魏华林,李金辉.人寿保险需求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2月.

[12]魏华林.保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

作者简介:鲍汀元,男,安徽合肥人,研究方向:风险管理。

作者:鲍汀元 王雅玲 王怡丹 许业长 邓志鹏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展望论文 篇2:

国内保险行业竞争分析

摘要:在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险行业作为朝阳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保险公司在社会经济主体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为了进一步研究保险行业发展的状况和竞争格局,文章基于波特的五力模型,从现有竞争、潜在进入者等五个方面对保险行业竞争情况展开分析,并从多个方面给保险行业出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机构  波特五力模型  竞争格局  保险市场

一、研究背景

2018年,在中美冲突持续与内部风险不减双重挑战下,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显现,GDP增长虽较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但GDP同比增长仍达到6.6%,完成预期目标。这与国家供给侧改革政策密不可分。世界银行最新版《中国经济简报》中提到,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外部环境充满挑战,但整体而言经济继续表现良好。世界银行中国局首席经济学家李伟乔说,消费仍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1]。

金融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一方面,金融的发展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一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反过来也会促进国内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保险业作为金融市场总体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与国家宏观经济增长息息相关[2]。所以,在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保险行业作为朝阳行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保险公司在社会经济主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回望“十二五”,展望“十三五”,保险业必定将谱写出中国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迅猛发展中最为精彩的旋律。为了进一步研究保险行业发展状况,本文基于波特的五力模型,对国内保险行业竞争情况进行分析,并给出未来发展建议。

二、中国保险行业竞争分析

(一)行业内现有竞争

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截至到18年12月底的统计数据,全年保险行业定期存款余额超过2.4万亿元,是实体经济中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全行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超过3.8万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量达到18.33万亿元(数据来源:保监会),较17年年末增长了将近百分之十。仅是总保费超过千亿元的保险公司就有9家之多。但在保险行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保险公司之间也存在着异常激烈的竞争现状,社会资本纷纷将保险牌照视为资本运作的低门槛通道,在仅17年一年中,保监会就一口气批筹了17家保险公司,18年已经开业7家公司,目前仍有超过百余家公司在排队等候,金融业界内很多社会资本都想在保险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行业中分一杯羹。从产品与服务的角度来看,对于已经持有保险业务经营牌照的保险公司,竞争状况仍然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不管是业内龙头中国人寿保险,还是多元化融合程度较高的的中国平安保险,乃至众安保险、泰康在线财险等率先涉足互联网保险的保险公司,都不能避免保险业务与保险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它们的所谓创新大多都是为吸引眼球而开发的毫无创新性的产品,实质上仅是保障类产品,包括“月亮险”和最近比较出名的“单身险”等,实质上仅仅是对意外责任承诺保障,更有些新入行的保险公司,为了争抢业务欺瞒客户,开发一些实质上具有赌博、博弈性质的产品,有些甚至都不具有保险产品最基本的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的功能。从产品及服务销售端竞争来看,保险业的各大公司挖空心思依靠比拼费率和广告推广来招揽客户,而不是依靠创新能力使其服务升级和产品上的推陈出新,这种单调的价格竞争严重压缩了寿险伤害险等保障类保险产品的利润空间,这些都导致保险行业总体竞争格局上还是停滞于争抢业务与市场的较为低级的竞争水平上。而且,由于被保险客户大多数皆为普通大众,保险意识和保险专业知识较低,保险业务的开展始终存在信任问题,即开展业务时间长、资本雄厚的保险公司几乎霸占了整个保险市场,原因在于这些公司更受公众熟知和信任,所以就出现这样一个不利于整个行业良性发展的局面:即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新兴保险公司和其新兴保险产品和服务不被大众所接受。此外,在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机构与社会资本普遍存在羊群效应,保险行业也不例外,资本雄厚影响力较大的保险机构总是能带动影响力和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而中国虽然名义上逐渐允许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但这些大的保险公司因其重要地位几乎不可能被政府放弃,反而是规模小的保险公司存在着破产的风险,这样的不平衡待遇同样不利于小规模保险公司参与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

保险行业被誉为朝阳行业,受到国内社会资本重视,众多多元金融机构都想在保险行业中分一杯羹,近年来在保监会批筹了近20家保险公司后仍有200多家公司排队等候,按照金融机构和市场发展理论,在行业资本不断聚集的同时,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也不断增大。现存于保险市场中的发展粗放、违规违法等问题十分严重,已经被保监会重点关注。目前,保险业监管机构已经启动全面修订《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工作,《办法》中最重要的一個防范风险的举措就是严格股东进入标准[3],设立资本进入要求,对于那些想要通过得到保险营业牌照来拓宽自己融资渠道、却不是真正想做好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严加拒绝,防范心怀鬼胎的社会资本对整个保险行业带来冲击。另一方面,在现有竞争者中就有提到,规模较大、开展业务较早的大型保险公司客户资源充足,想进入保险行业的新兴保险公司发展困难。总的来说,保险行业虽然越来越被重视,发展速度很快,但与此同时行业进入壁垒也在不断提高,所以,潜在进入者对保险行业来说威胁不大。

(三)替代品

一方面,将保险产品作为一种投资理财的手段来说,包括银行储蓄、多种投资在的的金融产品都可作为替代品。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保障机制来看,当今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根据统计,2018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3亿,人们对人寿保险、养老保险需求量很大,这方面几乎不存在任何替代品。此外,从2014年以来互联网保险公司发展迅速,但由于种种原因,占据市场份额较小。综上所述,保险行业尚不存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替代品。

(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保险行业业内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逐渐被打破,目前国内垄断程度较低。作为一个提供服务和合约性产品的行业,并不需要太多物质要素的投入,即不需要物质性资源。此外,还有很多人对保险业存在着主观偏见,甚至不信任保险公司,这也对供应商产生一定的压力。所以,市场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

(五)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一方面,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主要购买者都是普通大众,虽然由于近年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提高,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但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缺乏专业性的认识,以至于无法找到最适合个人情况的保险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购买者的议价能力。但在另一方面,本文竞争性分析一节中已经提到,当前国内保险行业竞争激烈,几家规模较大的公司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打价格战和推销战,导致费率普遍较低、保险产品数量繁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从购买保险者角度来说选择余地多,整个保险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从而增加了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总的来说,在保险业务中,购买者还是相对占据主动的。

三、结论和建议

关于目前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竞争格局,本文从市场参与者的不同角度给出以下建议:

对于政府(包括保险行业监管部门)来说,鉴于当前保险行业的低层次竞争水平,政府应积极引导整个保险市场走向正轨,维持保险费率到正常水平。首先有关管理部门应该继续保持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在审批环节提高行业的进入门槛,如提高资本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其次,严格控制保险牌照的批筹,严禁那些只求拓宽融资渠道和提高行业地位、并不是真正想做好保险业务的社会资本及金融机构进入保险市场捞金,对于那些一心一意提升保险业务和保险产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保险公司要予以鼓励,可以提供一定的政府担保以帮助其获得融资,扩大资本规模。对于保险产品的审批工作也应提高标准,减少那些名为金融创新实际上毫无意义的所谓“创新产品”的出现。此外,为了使整个行业呈现良性竞争态势,可以设立完善规章制度,避免保险公司间无底线的大打价格战和宣传战,推动行业竞争走上一条真正比拼创新能力的道路。

对于保险业务和产品的购买者而言,提高保险专业知识十分必要,这不仅有利于消费者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找到适合个人情况的产品,还能间接促进保险机构对于自己现有产品和业务的良性竞争。

对于保险机构来说,要想从竞争十分激烈的保险市场脱颖而出,必须紧跟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积极相应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号召,加快保险产品实质性的创新,避免产品严重同质化的现象出现,把握好创新型发展的方向,以保险产品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两大重要职能为落脚点,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杜绝资本浪费行为,避免开发仅为吸引眼球、“换汤不换药”的产品。同时,保险公司还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切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避免出现客户无险可买、歧视特定客户的情况出现。另外,当前中国互联网保险与线上保险业务发展迅速,各大公司应该以此为着眼点,发展自己的在线业务平台和互联网保險业务,这不但有利于扩大保险业务开展的范围,还可以达到便民的效果,实现社会责任的承担。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简报[R].世界银行,2018.

[2]刘雪健.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基于与挑战[J].商情,2017.

[3]傅苏颖.上市公司围猎“保险”牌照[J].理财(经论),2017.

[4]郝臣,钱璟,付金薇,崔光耀.我国保险业治理的发展与优化研究[J].西南金融,2018.

[5]卓志,朱衡.宏观经济、保险制度变迁与保险业增长[J].保险研究,2017.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作者:矫利洋

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前景展望论文 篇3:

越南金融发展状况与人民币在越南发展成硬通货的展望

摘 要:越南是中国邻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革新开放以来,于20世纪90年代经济进入了快速增长的轨道,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8%,成为亚洲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两国经贸关系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人民币在中越跨境流动的规模每年在50亿~60亿元人民币左右。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结算,进而使人民币在越南发展成硬通货,符合两国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监管;中越贸易;硬通货

一、越南经济概况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越南的资本市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越南2010年GDP的增速为6.8%,2011年降为5.9%,2012年则为5.2%,2013年有所回转,增速为5.4%,这说明越南的经济有回温的趋势,是一个较有发展潜力的国家。在过去几年内,越南CPI的增速可以说是很显著的,但是在2013年,CPI涨幅明显下降,由2012年的9.5%下降为6.6%,越南的通货膨胀有回落的趋势。2013年,越南达到贸易总顺差940万美元,而在2012年,越南的贸易逆差高达22亿美元,且在此之前的过去五年每年都出现逆差。

(一)金融市场发展概况

1.证券市场

越南的证券业始成立于2000年,7月份越南胡志明市证券交易中心成立,2005年3月河内市证券交易中心正式营业,至2012年一共有上市公司540家,全国证券公司达105家,增长率年平均35%,证券业筹资额占GDP的比例为40%。越南的资本市场处在迅速发展的阶段,目前行业规模不大,且存在许多问题,但整体来看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根据越南政府批准的证券市场发展规划,到2020年,越南将集中推动商品、投资者、证券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等四个方面的改革重组,逐步规范证券市场发展。

2.债券市场

自2009年启动债券市场,越南政府债券发售总额达到224.7万亿越南盾(约合107亿美元),市场规模从2009年的159.54万亿越盾(75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8月的339.34万亿(161亿美元)。但总体来说,当前越南债券市场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对债券市场的促进和监管机制还有待完善,对此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3.保险市场

越南自1986年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和保险业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随着越南加入WTO以及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保险市场得到了飞速发展,由1993年只有一家国有保险公司迅速发展到 2009 年的 49 家保险机构,其中寿险公司 10 家、非寿险公司 28 家、保险经纪公司10 家及 1 家再保险公司,与此同时,越南保险市场的多元化趋势在加强。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越南的保险市场也存在些许问题,如国内保险法律法规不健全,缺少反保险欺诈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保险公司并购与倒闭没有具体规定;国民保险意识不高,投保率很低;资金运用渠道狭窄,保险投资组合单一;信息技术落后,缺少完整的数据系统;保险人才短缺,从业者素质不高。

(二)金融监管体系

越南的金融相对来说有些许的局限性和保护性,如越南实行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机制。且越南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资源既丰富、范围又比较小的国家,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越南对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主要包括越南国家银行、越南财政部和越南国家证券委员会。

越南国家银行的监管职能有:促进货币稳定并制定货币政策,监管金融机构,向政府提出有关经济政策的建议,监督所有越南商业活动的活动及向商业银行作出借贷;越南财政部的监管职能有:颁布相关的法规,检查和监控保险活动以及处罚违规操纵者,管理信用机构的财务,参与越南财政系统的规划和财政政策的制定等;越南国家证券委员会作为一个政府机构,其监管职能有:履行国家对证券市场的行政管理职能,签发证券公司上市许可证,监管证券公司的经营活动,监管证券交易与证券服务,处罚违规经营的证券公司等。

越南的金融监管体系和发达国家的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监管敏感度相对来说比较滞后,与本国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差强人意。但是随着越南经济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提高,其金融监管体制将会进一步完善。

(三)政府支持建立金融中心的措施

国际社会一直非常看好越南的经济前景,把它称为维斯塔五国之一,仅次于金砖四国。正是这种乐观情绪,壮大了越南的雄心壮志,经济发展目标反复调整,甚至提出“赶中(国)超印(度)”的口号。

首先,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创新金融发展途径、强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其次,借鉴各国成功经验,创建金融产业园区。

二、人民币在越南使用情况

(一)中越贸易与相互投资情况

越南于2007年1月11日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第150位成员,越南的贸易和投资因此进入新的时代。

1999年中越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越联合声明》,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当前,中越关系正处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上,良好的政治关系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状况与特征:贸易额持续快速上升,在对方国家的贸易地位大幅提高,但贸易增长率不稳定;贸易结构的静态特征表现为两国贸易品互补性强,而动态特征则显示两国贸易品趋于集中;双方贸易不平衡,且波动性大;越方逆差呈上升趋势。中越两国市场机制还不完善,外贸受政策影响大,贸易统计制度的差异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两国边境贸易比重太大,给统计工作造成一定的难度等原因,中越两国间贸易出现不平衡,但两国间的贸易逆差只是暂时性的,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规律,且中国的产品从性价比来说满足了越南消费者的需求,所以随着双方合作程度的加深,越南出口产品的潜力将上升,而贸易逆差的问题也将自然得到解决,2013年越南已经实现了从贸易逆差向贸易顺差的转变。

总之,中越两国的贸易关系目前正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有利因素占主导地位。因此可以预计,今后几年,中越贸易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二)越南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储藏货币的预想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在越南等东南亚周边国家享有较高的威望。据统计,2006年以后,以每年年初越南盾兑人民币汇率为依据,人民币兑越盾汇价只升不跌,越南人普遍认为人民币有升值的空间,因此,一段时期以来,人民币不仅在中越边境地区广泛流通使用,还在越南境内的河内、海防、胡志明市等城市也被大量使用。人民币在越南的流通主要通过边贸和旅游来完成。粗略估计通过边贸渠道人民币在越南的存量约30亿元;通过旅游渠道人民币在越南的存量约8亿元,累计38亿元。就边贸渠道而言,根据1998年以来,两国边贸一直稳步发展的状况,以及中国银行广西分行在边境地区近十年来的净投放量、边贸人民币结算量等因素,可以推算目前通过边贸渠道输入越南的人民币存量在30亿人民币左右。就旅游渠道而言,估计目前全年至少有80万次赴越旅游。综合外币和人民币现金、双卡消费等多种因素,粗略估测中国游客赴越的人均购物消费大约在1 200元左右,那么目前每年通过旅游渠道流入越南的人民币大约在10亿元左右,其中80%将通过黑市回流到中越边贸地区,由此推算过去4年通过旅游渠道在越南的人民币存量为8亿元。

总结以上分析,通过贸易渠道稳定在越南的境外人民币存量在30亿元左右,通过旅游渠道稳定在越南的境外人民币存量在8亿元,人民币累计在越南的存量为38亿元。人民币在中越跨境流动的规模每年在50亿~60亿元人民币左右。以上数据显示,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和投资货币的地位在越南已得到推广和深化,越南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将指日可待。

三、人民币在越南发展成硬通货的展望

过去十年,越南经济的平均增长率维持在7.5%的高水平上,是亚洲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不少海外投资资金也看好越南,流入越南的外国直接投资和热钱不断增加。不过近年来随着越南多项经济指标亮起红灯,人们对于越南经济的信心也急转直下,越南盾也随之趋于贬值,因此,美元和人民币也成为越南人在危机中寄托的“硬通货”。但现在银行里,美元与人民币极度紧缺,随着中越贸易的增加,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中国货币成为在越南发展的硬通货指日可待。

近二年来,随着人民币流通量的增加以及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越南政府开始正视人民币在其境内流通的事实。越南政府颁布《越南边境地区和口岸经济区域邻国货币管理规则》将人民币视同外汇,对在越南边境省份和口岸经济区域的人民币使用和流通做出规定,允许中方以人民币在边境省份流通的合法性。因此,人民币预计四年内在越南发展成为硬通货。

参考文献:

[1] 唐金成,陈黎勇.越南保险市场发展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2,(10).

[2] 程敏,罗琳.云南省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的特点及问题[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5).

[3] 覃延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人民币国际化[J].东南亚纵横,2010,(5).

[4] 熊涓,马千里.中国与东盟国家利用外资及相互投资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6,(10).

[5] 保建云.中国与越南双边贸易发展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J].国际贸易问题,2009,(7).

[6] 潘金娥.中越贸易:现状、前景与贸易失衡的原因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9,(10).

[7] 王娟.中越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亚纵横,2011,(10).

[8] 潘永,邓莉云.中越贸易人民币结算问题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2012,(1).

[9] 陈新钱,邓发招.越南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警示[J].金融文化,2010,(10).

[10] 陈凌岚,沈红芳.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深化:“从清迈倡议”到“清迈倡议多边化”[J].东南亚纵横,2011,(5).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作者:杨孝萌

上一篇:基于现代化技术的电子信息论文下一篇:世博会与公共信息系统设计论文